甲真菌病治疗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进展

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进展

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进展王若珺;李若瑜;王爱平【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8(013)002【摘要】In this article,we reviewed topical antifungal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onychomycosis at present,including the widely used agents,8%ciclopirox nail lacquer and 5% amorolfine nail lacquer,and the agents recently approved by the FDA,10% efinaconazole and 5% tavaborole solution,as well as luliconazole and tazarotene which being still in studies.The use of new formulations of topical antifungal drugs were also included in this review.%本文就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8%环吡酮甲涂剂及5%阿莫罗芬搽剂,美国FDA批准的两个新药10%艾氟康唑溶液及5%Tavaborole溶液,以及一些尚在研究中的卢立康唑、他扎罗汀等,并简述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新剂型的应用.【总页数】6页(P114-119)【作者】王若珺;李若瑜;王爱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4【相关文献】1.红蓝光治疗仪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J], 申宇鸿2.3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J], 吕红;谢宝芬;潘柏良3.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的若干进展(综述) [J], 罗斌;李若瑜4.长脉冲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甲真菌病疗效的Meta分析 [J], 姚越;郭姝婧;李业贤;程毅;张国强5.4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J], 陈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曲康唑不同服用方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伊曲康唑不同服用方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

伊曲康唑不同服用方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探讨伊曲康唑不同服用方法在甲真菌病患者中的疗效差别。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70例甲真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

治疗组给予伊曲康唑200 mg/次,中、晚餐后即服,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伊曲康唑治疗,早餐及晚餐前1小时服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在3个月、4个月时总有效率分别是82.86%和88.57%,对照组有效率分别是54.29%和60.0%,治疗组有效率在3月和4月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餐后服用伊曲康唑有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甲真菌病;伊曲康唑;餐后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霉菌)引起的指(趾)甲感染,为皮肤科最常见的甲病变,占所有甲疾病的 50% 和所有皮肤感染的10%[1]。

甲真菌病的发病率占自然人群的2%~5%,在皮肤癣菌病中约占 30%,而手足癣患者中约 50%伴有甲真菌病[2]。

该病的病因有多种,主要与周围神经性疾病有关[3],若健康人群长期在潮湿环境下作业或是经常受外伤,则很容易被真菌感染,进而引发甲真菌病[4]。

甲真菌病治疗十分棘手,原因在于甲板结构特殊,大多数药物难以渗透,单纯外用药物对于累及甲母质的真菌病疗效不理想[5],我们在 2017 年1 月~2018 年8月间采用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患者共70例,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们在2017 年1月~2018 年8月期间收集70例甲真菌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真菌学检查而确诊[2]。

其中,男性30 例,女性40例;年龄在18~60岁,平均35.6±5.2)岁;病程5~16年,平均(8.3±2.1)年;所有患者近 3 个月内均未接受过系统的抗真菌药物治疗,且无心、肝、肾等系统疾病。

甲癣的诊治进展

甲癣的诊治进展

甲癣的诊治进展发表时间:2012-05-25T10:56:14.0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廖卫宁[导读] 近端甲下型,常继发于甲沟炎,先是甲板的近心端开始发白,渐扩大成斑,最终扩至全甲。

由红色毛癣菌和玫瑰色毛癣菌引起。

廖卫宁(武鸣县更昌医院药剂科广西武鸣 5 3 0 1 0 0 )【摘要】甲癣是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但往往由于治疗不正规,复发率较高。

本文从10年的最新的诊治情况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诊治水平。

【关键词】甲癣诊治【中图分类号】R7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179-02一. 甲癣的概述1.概念甲癣指甲板、甲床和甲周组织的真菌感染,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占甲真菌病的90%以上。

指(趾)甲分为两部分:甲板和甲根,在甲板近端的半月形白色区为甲半月,甲的发生区是甲母,在甲床后部。

围绕甲板两侧和后部的皮肤皱褶为甲皱襞。

指甲的生长速度较趾甲快[1]。

2.临床表现甲癣常由指(趾)甲游离缘或侧缘向甲根发展,病甲逐渐变暗淡,无光泽,色彩呈灰白色或棕色,且高低不平或呈畸形,易折断,指甲边缘不平,严重时部分甲板与甲床分离,严重影响美观和卫生[2]。

指甲癣常发生于一侧手指,而趾甲癣往往为双侧。

3.临床分型临床上分以下类型:①近端甲下型,常继发于甲沟炎,先是甲板的近心端开始发白,渐扩大成斑,最终扩至全甲。

由红色毛癣菌和玫瑰色毛癣菌引起。

②远侧端甲下型,先在甲的远端现小片白斑,随后灰斑、黄棕色直至黑色。

甲板变质、萎缩,甲床增厚。

此型常由红色、石膏样或絮状表皮癣菌引起。

③白色表浅型,在甲板表面出现白点或白色1毫米直径大小的斑片,由石膏样毛癣菌或霉样菌、镰刀菌及曲菌所致。

④全甲营养不良型,是以上各型最终发展的结果,表现为全甲失去光泽、变质、增厚或碎裂、脱落后留下异常增厚的甲床。

⑤真性念珠菌型,表现为全甲变质、膨起、松脆,表面疣状,凹凸不平。

甲真菌病诊断及治疗进展

甲真菌病诊断及治疗进展
4 治 疗
伤史 、 手足多汗、 紧身运动鞋等是甲真菌病 的易发ll 穿 大素。
2 临 床 分 型
以致病性真菌感染为依据分 为 5型 : ①远端侧位 甲下 叮 {
真 菌病 (L O ; 近 端 甲 下 甲真 菌 病 (S )③ 浅 表 性 白 色 甲 D S )② PO;
病原菌可分为皮肤癣 菌 、 酵母菌和除外皮肤癣菌的多种
霉 菌 。 甲真 菌 病 9 %以上 足 …皮 肤 癣 菌 感染 引 起 , 1 皮 0 1 I为 大
肤癣菌有角蛋白酶 ,对含丰富角质蛋 白的甲板更具侵袭力 , 其 巾红色 毛癣 菌最常见 ,只有 5 6 l酵母菌感染 引起 , %一 %I l 2 3 j %一 %}非皮肤癣菌的霉菌感染弓 起 ,%为混合感染' i I l 2 I 。外
一R l i NA的表达及具 临床意义.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0 6.4 2: 2 0 1( )
1 7 6 .
el t m Di i No t Am,2 0 , 0: 2 . s Cln rh 0 4 3 6 7
1 Ka i i a 2 ln n N, r t An r p v e 1 n r a e x i s i n o Ag o i A, to o a Y,t a .I c e s d e p e so f s
1 Saa A Se rAn a S a m Ka’ . 1tre kn si lts 5 lh te, n L,c f i t i r nelu i 一1 tmu ae
te h DNA i d n c t k n HMGBI n u n t e ee’t b n i g yo i e i h ma a h ms l  ̄ i oc ls o s o e o c i a e l a / p a e n c t k n sAre o ce e i n :r l f a tv t d i C o h g s a d y o i e . t d s l l l Th o Va c Bi l 0 r mh s o ,2 04, 4: 3 0 2 22.

甲真菌病的外用和联合治疗

甲真菌病的外用和联合治疗



等 . 时 辅 以封 包 疗 法 , 得 了较 好 的疗 效 ” 。 同 取 0 随着 对 甲真 菌 病 临床 各 种 治 疗 方法 研 究 的深 人 .甲真 菌 病
甲真 菌病 是 皮 肤 科 的常 见病 估计 在 皮 肤 科 初 渗病 人 中约 有 】5 . %患 有 该 病 。 甲真 菌 病发 病 呈 世 界 胜分 布 . 欧洲 的发 病 在 率 为 2 ~5 甲真 菌 府 的病 原 苗 可 以是 皮 肤 癣菌 、 母 菌 和 % % 酵
疔 效 果 不理 想 在 8 O年 代 口服 酮康 唑用 于 治疗 甲真 菌 病 …, 研
究表明酮康唑的治愈翠与灰黄霉素类似 ,其抗菌谱较灰黄霉素 广泛 对皮肤癣 菌和酵母菌均有效 ,但是酮康唑治疗 甲真 菌病 时副反应较大 , 尤其是肝坏死的发生 , 尽管 少见, 但其后果严重, 所以 目前酮康唑已基本不再用于 甲真菌病 的治疗 。 9 年代 以来 , 型系统性 广谱抗真菌药物 伊 曲康 唑 、 O 新 特 比萘芬 和氟康唑等 ,用于 甲真菌病治疗后 ,其治愈率鞍传统 药 物 有显 著的提高 , 以达到 7 %以上 , 可 0 而且副反应 的发生率及 严重性均有显 著下 降 但是其治疗 费用相对较高 , 治疔疗程长 , 仍有系统性不良反应发生 这些均限制 r新型系统 眭广谱抗真 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老年人 、 慢性肝 ’ 肾疾病 的患 者 , 系统用药治 疗 甲真菌病常 常弊大 于利。对 于这类 患者采用外用药物治疗 甲
真 菌 病 更 为合 适
噻康 唑是一种 眯唑娄抗 真菌药 , 其结构 其它 咪唑类 药物 j 类似 : 真菌作用机制也 与其它咪唑类药物 相同, 抗 一般有两种作
用 方式 : 】在 药物 浓 度较 低 时抑 制真 菌 细 胞 膜 的 主要 成 分 麦 角 ()

甲癣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甲癣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甲癣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皮肤性病科。

甲癣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霉菌引起的甲板和甲下组织的真菌感染称甲真菌病,甲癣特指由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感染。

此病多由手足癣直接传染而来,可以导致原发性甲感染,也可以在甲受某些因素损伤后产生继发性感染。

年龄愈大对本病愈易感,其它易感因素有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局部血液或淋巴液回流障碍、甲外伤或其他甲病等。

由于药物不易进入甲板且甲生长缓慢,治疗上较为困难。

甲真菌病临床可分为4型,即远端侧缘甲下型、近端甲下型、白色浅表型和全甲毁损型。

二、临床表现:(一)远端侧缘甲下型:感染始于甲的前缘和(或)侧缘,常伴有邻近皮肤的感染(足癣)。

甲板的破坏以角化增生为主,表现为甲的色泽改变、质地松软和厚度增加,有时见甲板与甲床的分离;常是单甲先受累,随后由于忽视不治而累及其他健甲。

(二)近端甲下型:感染从甲板近端开始,多发于手指,可合并甲沟炎。

甲板无明显角化过度,可表现为白斑和表面不平,呈营养不良样甲外观。

(三)白色浅表型:病甲表现为白斑,边界清,表面较平滑,日久色泽变黄,质地松脆易破裂。

(四)全甲毁损型:依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病甲外观或全甲增厚粗糙变色或全甲残缺不全。

检查:真菌镜检和培养:只要在取下的病甲碎屑中找到菌丝和或孢子。

三、检查:真菌镜检和培养:只要在取下的病甲碎屑中找到菌丝和或孢子。

四、治疗:(一)外用药物治疗:常用于表浅和单纯远端损害。

可先尽量去除病甲,再外用30%冰醋酸溶液或3%~5%碘酊,每天2次,疗程3~6个月,直至新甲生成为止;亦可采用40%尿素软膏封包使病甲软化剥离,再外用抗真菌制剂;8%环吡酮、5%阿莫罗芬甲涂剂可在甲表面形成药膜,利于药物穿透甲板。

手术拔甲痛苦及损伤大,目前较少采用。

(二)内用药物治疗: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400mg/d,分2次口服,每月服药1周为1个疗程),指甲受累需2~3个疗程,趾甲受累需3~4个疗程;特比萘芬250mg/d口服,指甲受累疗程4~6周,趾甲受累疗程6~9周。

近10年国内应用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情况回顾

近10年国内应用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情况回顾
【 l 5 】
特 比萘 芬是 一 种 人工 合成 的丙烯 胺 类广 谱抗 真 菌药 物 ,对酵母 菌 和其他 真 菌有抗 菌 活性 ,对皮 肤癣 菌具 有抑 菌或杀 菌效 应 。对 酵母 菌 ,根 据菌 种不 同特 比萘 芬具有 杀 菌或 抑 菌效 应 ,对近 平 滑念 珠 菌呈 杀 菌效 应…。 特 比萘 芬是 治 疗 皮 肤 真 菌病 安 全 有 效 的 药 物 ,短 期连 续疗 法治 疗体 股癣 和手 足癣 疗效 确 切 ,也可 有效 治疗 甲癣 、头 癣 、孢子 丝菌 病 等 ,效果 均 良好 。笔者 总结 近 1 0 年万 方 、 维 普等 中 文数据 库收 录的 国 内核心 杂志 刊登 的相关 文献 ,发现特 比萘 芬 治疗 甲真 菌病 的 近 期 国内应 用情 况 有待于 回顾 与总 结 ,故本 文 就近 1 0 年 国 内应 用特 比萘 芬治疗 甲真 菌病 情 况 进行 系统分 析 与综述 ,希望 有助于 今后 抗真 菌治 疗方 案的选 择 。 甲真 菌病 是 由致 病 性 真 菌侵 犯 甲 板 或 甲下 组织 所 引起 的病变 。常 见致 病菌 由皮肤 癣菌 、酵 母菌 、 白色念 珠菌 等 ,通常 将皮 肤 癣菌 引起 的病 变称 为 甲癣 ,我 国以红 色毛 癣 菌 、和石 膏样 毛癣 菌 多见 。特 比萘芬 是通 过 甲床 和 甲母 质两 条途径 向 甲中进 行扩 散 ,药 物进 入 甲后能 以较 高浓 度停 留较 长时 间 ,停 药后8 ~1 2 周 甲中 药物 浓 度 明显 高 于特 比 萘 夯对 皮肤 癣 菌的MI C( Mi n i ma l I n h i b i t o r y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最低 抑 菌浓度 )。 特 比萘 芬治 疗 甲真菌病 的 报 告较 多, 国 外 大 量 临 床研 究表 明特 比萘 芬 5 0 0 mg / d 冲 击 疗法 治疗 甲真菌 病具 有有 效性 与安 全性 一 但 国 内 目前 临 床治 疗 方 案 中 多选 用特 比 萘 芬短 程连 续疗 法 ,2 5 0 mg 每 日一次 口服 , 指 甲真菌 病 组 连服 6 周或 1 2 周 ,趾 甲真 菌病 组 或指 甲真 菌病 合并 趾 甲真菌 病组 连服 1 2 周 或1 6 周 。这些 治 疗研 究报 告的病 例数 自 十 余

阿莫罗芬临床汇总

阿莫罗芬临床汇总

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王红刘维迭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病原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床的感染性疾病。

目前通过镜检或培养确诊的甲真菌病发病率在26%一16%之间,并且在近年呈增长趋势[1]。

新一代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萘替芬及阿莫罗芬等的出现解决了甲真菌病治疗难的问题[2].其中阿莫罗芬甲涂剂的主要适应证为无甲根受累的轻中度感染[3].现从其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制剂特点及系统吸收情况和局部刺激等方面做一综述。

一、阿莫罗芬结构特点阿莫罗芬搽剂的活性成分为5%阿莫罗芬,后者是苯丙吗啉的衍生物,其化学结构为4一{3-[对一(1,1一二甲基丙基苯)1]一2.6一顺一二甲吗啉盐酸,于1981年被发现成为治疗人类皮肤真菌病的抗真菌药物。

阿莫罗芬的化学结构与现有的抗真菌药均不同。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的抗真菌药物,结构上具有3个N原子,三唑环的存在使其具有抗真菌活性高、毒性低、抗菌谱广等特点;特比萘芬则属人工合成丙烯胺类,其结构式为N一(6,6一二甲基庚一2一烯一4一炔基j—一甲基一1一萘一甲胺。

故阿莫罗芬与唑类和丙烯胺类、多烯类等抗真菌制剂在结构上无相同之处,是一种全新的抗真菌制剂。

二、阿莫罗芬作用机制新一代的抗真菌药作用机理各有特点,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选择性作用位点不同。

阿莫罗芬的杀菌和/或抑菌活性主要取决于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台成。

在固醇生物台成途径中,阿莫罗芬干扰AI4还原酶和A8 A7异构酶的活性,使麦角固醇缺乏,角鲨烯、ignosterol等聚集,导致膜固醇含量改变,进而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真菌代谢过程;同时还造成几丁质沉积,导致真菌生长障碍;有一些吗啉衍生物还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还原辅酶I氧化酶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

但是抑菌浓度的阿奠罗芬对细胞呼吸、DNA、RNA、蛋白质、碳水化台物等的台成并无影响[2]。

Polak等[5]。

对阿莫罗芬作用的真菌和未作用的对照真菌固醇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在阿莫罗芬作用下的白念珠菌以ignosterol聚集为特征;而须癣毛癣菌和其它表皮癣菌在高浓度的阿莫罗芬作用下,还有角鲨烯的严重聚集:此种现象是否说明阿莫罗芬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目前尚无直接的实验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真菌病治疗进展
【摘要】平常生活家常常说到的“灰指甲”,其实是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真菌病中的一种甲癣。

甲真菌病是由皮癣菌、酵母菌及非皮癣菌等真菌引起的甲感染。

治疗甲真菌病,目前常用的系统口服用药,然而近来也有一些新的治疗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针对甲真菌病的治疗进展做一个简要综述。

【关键词】甲真菌病;治疗;联合用药;激光疗法
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皮肤癣菌病中约占30%,约占甲病的50%。

我国甲真菌病患病率约为15.6%[1],老年人及机体免疫力降低的患者易患此病。

甲真菌病根据甲菌侵犯的部位和程度可分为4型,分别是:白色浅表型;远端侧位甲下型;近端甲下型;
④全甲毁损型。

通过对疾病不断地认识,对该病的治疗也有了不断的突破。

一、外科手术治疗
在一开始,人们对甲真菌病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即采用常规的外科思维处理方式,即外科拔甲术[2],认为把有病变的甲拔掉即可达到治本的作用。

然而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损伤大,影响美观以外,而且治疗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

因为当时对该病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认为只是单一的甲的病变,而不知道其背后真菌感染才是致病的关键。

拔甲
只是取到了暂时的作用,而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以往采用的外科手术拔甲治疗,现在已基本上不单独使用,因为它可以造成甲母质的损害,导致生长出的新甲变形,并有一些术后合并症。

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一种非手术的称之为化学拔甲来去除感染的甲板。

最近有作者采用1%联苯苄唑和40%尿素软膏联合封包使甲板剥除,其真菌学治愈率较高[3]。

二、外用药治疗
随着对该病的不断认识,开始了局部外用药疗法,传统的外用药疗法包括:10-30%冰醋酸、10%碘酊、40%尿素软膏、水酸制剂、甲基十一烯酸酯等[4]。

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安全,无全身不良反应,费用低,患者易接受。

适合病甲数少、未累及甲根、高龄、甲板生长过慢或有服药禁忌证者。

但此方法渗透性差,需将病甲处理后外用,并且外涂药需要一定技术性,疗程较长,适用围窄,总体疗效不太理想,多作为系统治疗的辅助治疗[5]。

目前认为8%环吡酮甲涂剂和5% 阿莫罗芬甲搽剂疗效较好。

然而多数外用药无法渗透入甲板,目前只作为辅助用药。

三、口服用药疗法
外用药的副作用小,但其疗效取决于甲真菌病的类型及甲的受累程度,故治愈率不高,渐而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发展,人们开始采用了
口服抗真菌药治疗该疾病。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是常用的口服药物,有研究表明特比萘芬对甲真菌病的真菌清除率可达70%,但是其复发率也可达到3-20%。

然而口服药的副作用较外用药大,且受甲真菌病类型及患者身体年龄及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影响。

四、联合用药
制定有效的甲真菌病治疗方案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甲板感染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原发性甲病史、感染病原菌种类、患者年龄、健康状况、经济承受力、治疗依从性、药物适应证以及不良反应和禁忌等。

必须在综合评估上述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治疗前必须全面询问病史,仔细进行各种检查并与患者进行有关病情和方案的详细沟通,以获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提高治疗依从性[6]。

由于该病治疗方案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因此单种药物对甲真菌病的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多采用口服药物之间或口服与外用药物之间联合应用,以达到最佳治愈的效果。

目前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案有:氟康唑+特比萘芬、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环吡酮甲涂剂+伊曲康唑、阿莫罗芬+特比萘芬、阿莫罗芬+氟康唑等。

也有外用药和外科疗法联合应用的,如剥脱法和局部外用药联合应用,即烧灼剥脱病变的甲床,在甲床愈合后外用抗真菌药物[7]。

联合系统用药已经是目前最常用的疗法,该法能使甲真菌病治愈率提高,减少复发。

然而此种方案费用较高,副作用也较多。

五、激光疗法
虽然近年来口服和外用药物等各种综合治疗使甲真菌病的临床
疗效得到很大改进,但复发和(或)再感染率仍高达16% ~ 18%。

特别是在一些不能服药治疗的特殊人群中,如高龄、肝肾功能不全、服用多种药物治疗原发病者等,治疗仍然存在很大挑战[8]。

面对这些问题,应用非服药方法治疗甲真菌病的手段应运而生,主要包括激光和光动力疗法。

这些方法的特点是非侵入性、由专业人员操作、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好,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系统抗真菌治疗的各种不良反应,提高安全性。

随着近几年激光器的飞速发展,激光在治疗甲真菌病方面也有了重大突破。

由于激光的精准定位就、高穿透力、可避免正常组织及在避免了口服药的副作用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使得激光治疗成了研究热潮。

目前已经证明激光可以用于治疗甲真菌病,采用一定的波长进行照射可以杀死病原菌。

已有实验证明,CO2激光、YAG 激光及飞秒红外线钛蓝宝石激光对甲真菌病是有效的[9]。

不仅如此激光联合药物治疗也可取得不错的疗效,有研究表明利用点阵CO2激光联合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封包治疗甲真菌病也有不错的疗效[10]。

综上所述,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病,该病不仅导致局部健康问题,还会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进而影响整体健康水平。

人们通过对该病的不断认识,从单纯外科治疗到外用药及口服药,最后到了目前主流的联合用药的时代。

可见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是不断的加深的,治疗方法
也是不断进步的。

现今的社会,人们健康意识,美观意识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人体伤害越小的治疗方式不断被发掘,激光治疗由此而来。

医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相信使甲真菌病的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疗程短的方案将不会久远,人们期待快速、高效、价廉、安全的药物和方法不久将会问世。

【参考文献】
[1] 周文明,朱一元.甲真菌病流行病学.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J],1997,23,3:133-135.
[2] 丽华,朱红梅,温海.甲真菌病治疗现状.中国真菌学杂志[J],2012,6,7(3):188-191.
[3] 王丹,若瑜.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治疗甲真菌病.中华皮肤科杂志[J],2001,10,34(5).
[4] 王梅,谭升顺.甲真菌病的治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J],2006,5,20(5):311-313.
[5] 于培,尤德渊.甲真菌病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实用医院临床杂志[J],2013,7,10(4):211-213.
[6] 炜华.2015年版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解读.世界临床药物[J],2016,37,2.
[7] 振宇,吴绍熙.甲真菌病:总的观点.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J],1998,24,4:220-222.
[8] 若瑜.甲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实用皮肤病学杂志[J],2013,4,6(2:):93-95.
[9] 伍方佩,胡小平,晓云,朝丰,邹彦芬,于波.甲真菌病激光治疗新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J],2016,15,4:255-257.
[10] 黄荷,锦,娟,家安,许阳,吴迪,骆丹,周炳荣.点阵CO2激光联合1%卢立康唑乳膏外用封包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中国真菌学杂志[J],2016,10,11(5):298-3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