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司并购中的财务问题

合集下载

公司并购与困境中的财务问题

公司并购与困境中的财务问题

公司并购与困境中的财务问题公司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或合并另一家公司来实现企业扩张或市场份额增加的战略行动。

然而,并购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财务问题和困境,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公司并购过程中的首要财务问题是如何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

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往往通过财务分析和商业尽职调查进行。

公司应该仔细研究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市场份额和增长潜力等因素,以确定是否值得进行并购。

另外,公司还应评估目标公司的风险和潜在的法律诉讼问题,以免后续并购带来未料到的财务风险。

其次,公司并购中的融资问题也是一大困境。

并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付对目标公司的购买费用。

公司可以通过内部资金、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然而,公司在进行融资时需要权衡利益,例如债务融资可能导致财务杠杆过高,增加公司的偿债风险;股权融资可能导致股东权益稀释,影响公司股价。

因此,公司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融资方式的利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案。

第三,公司并购后如何整合两家公司的财务系统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并购后,两家公司的财务系统、财务政策和财务报告往往存在差异,需要进行整合。

公司应设立一个专门的并购财务团队来负责整合工作。

团队需要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包括合并财务制度、账户和报告、合并薪资和福利制度,以及解决员工财务福利差异等问题。

此外,公司还需要及时进行内外部沟通,消除员工的财务困惑,确保并购后的财务制度正常运行。

最后,公司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并购往往面临着市场变化、经济衰退和法律风险等各种不确定因素。

公司需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评估、风险防范和风险传递等措施。

此外,公司还应购买适当的财务风险保险,以降低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

在公司并购和困境中,以上提到的财务问题是非常重要且常见的。

公司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合理解决了财务问题,才能确保并购的顺利进行,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

公司并购中的财务问题

公司并购中的财务问题

公司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公司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或者股权转让等方式,将其他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实现业务的扩张和发展。

在公司并购过程中,财务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用专业的财务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

本文将从财务角度探讨公司并购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公司并购中的财务问题之一是评估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

在进行并购决策之前,买方企业需要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审查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信息,以了解其盈利能力、资产负债情况、现金流状况等。

通过评估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买方可以更好地了解被并购公司的价值,从而决定是否进行并购以及并购价格的确定。

其次,公司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问题是合并成本的确定。

合并成本主要包括直接合并成本和间接合并成本。

直接合并成本包括律师费、会计师费、顾问费等,而间接合并成本包括合并后整合所产生的成本。

合并成本的确定对并购决策和资金安排非常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并购后的财务状况和效益。

买方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合并成本,并在并购交易中进行合理配置和支付。

此外,公司并购中的财务问题还涉及到企业估值和财务预测。

在并购决策过程中,买方企业需要对被并购公司的估值进行评估,以确定合理的并购价格。

估值方法包括市盈率法、贴现现金流量法、资产法等。

买方企业还需要对并购后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以确定并购对自身的财务影响和效益。

财务预测包括盈利预测、现金流预测等,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合理预测。

另外,公司并购中还存在着风险管理和财务整合的问题。

并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

买方企业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减少风险对并购的负面影响。

同时,在并购后的财务整合过程中,买方企业需要将被并购公司的财务信息和系统与自身进行整合,确保财务报表和账户的统一和准确。

最后,公司并购中的财务问题还包括资金安排和融资问题。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处理策略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处理策略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处理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快速扩大规模,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市场份额,降低成本,获取核心技术和人才等优势,从而实现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企业并购也伴随着众多财务问题,只有合理处理这些问题,才能确保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取得预期的效益。

本文将就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处理策略进行详细探讨。

一、财务问题1. 资金筹集企业并购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用于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其中包括收购价格、相关手续费用、整合成本等。

资金的筹集一直是企业并购活动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很多企业并购需要动用大量现金,但自身现金流量不足,因此往往需要通过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票发行等方式来筹集资金。

如何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及合理安排融资结构,成为影响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

2. 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活动存在着众多风险,例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等。

在并购过程中,由于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风险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并购后的整体风险水平升高。

一旦风险暴露,将对企业财务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如何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管理,是企业并购活动中的关键问题。

3. 财务整合企业并购后,需要对两家公司的财务进行整合,包括会计政策、报表结构、财务制度、业绩评价、成本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

在并购后,如何快速、顺利地整合两家公司的财务,使其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是企业并购活动中的难点之一。

4. 税收问题企业并购往往涉及到大额资金的流动,其交易结构、资金流向、收购方式等都可能对企业的税务筹划产生重要影响。

如何在并购中规避税务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税务负担,是企业并购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财务问题。

5. 资产评估企业并购过程中,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真实价值和潜在风险。

资产评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并购交易的成败,也影响着后续的经营和财务整合工作。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处理策略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处理策略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处理策略企业并购是指一个公司购买或合并另一个公司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商业和策略方面的问题,还有许多财务方面需要考虑和处理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处理策略进行探讨。

1. 资金来源首先,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资金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并购双方而言,都需要确保在并购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可以通过借贷、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获得资金。

在选择资金来源时,需要考虑到资金成本、融资期限等因素,以确保让企业承受起融资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2. 计算估值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对被并购公司进行估值,以确保收购价格公允。

估值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如市盈率法、产业分析法、折现现金流法等。

对于收购方而言,需要对被收购公司的财务状况、未来现金流、行业前景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确保对价的合理性。

3. 资产负债表整合在并购后,双方的资产负债表需要进行整合。

这个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处理重组或整合可能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并确保未来持续成长。

二是如何解决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

在资产负债表整合过程中,性质相同的类别和项目应该尽量整合,以便于后续的绩效比较和管理。

4. 财务结构优化在并购过程中,需要对被收购公司的财务结构进行优化。

优化的目标是使被收购公司的财务结构更加健康和稳定,以增强企业的应对风险的能力。

针对财务结构的优化,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优化财务流程、改进现金管理等。

5. 税务问题在并购过程中,税务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税务问题通常会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交易结构的税务处理;二是后续运营的税务优化。

对于交易结构的税务处理,需要选择合适的税务结构和税率来减少被并购公司的税务负担。

而对于后续运营的税务优化,则需要全面考虑税收政策和税务专家的建议,以确保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合法地避免税收负担。

总之,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是需要长远规划和全面考虑的,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切实的财务管理和控制。

企业投资并购后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企业投资并购后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企业投资并购后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企业投资并购后,财务整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关系着投资者、公司及员工的利益。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财务整合往往会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财务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复杂的业务流程等。

完善的措施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企业投资并购后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进行探讨。

一、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1. 财务信息不对称在投资并购过程中,财务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买方对被收购公司的真实价值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投资失败。

被收购公司可能掩盖了自己的财务状况,虚报营收、利润等财务指标,导致买方在投资决策时做出错误的判断。

2. 文化差异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并购之后,可能存在着文化差异的问题。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会对财务整合产生影响。

不同的企业可能有着不同的财务管理理念、会计政策、成本管理方法等。

在并购后,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合这些文化差异,将会导致财务整合的困难。

3. 复杂的业务流程在企业并购后,可能存在着复杂的业务流程。

不同的企业可能有着不同的业务模式、销售渠道、供应链等。

在财务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整合这些业务流程,以确保企业的财务体系运作的顺畅。

二、财务整合的完善措施1. 加强尽职调查在进行投资并购之前,买方需要加强对被收购公司的尽职调查工作,以确保获取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尽职调查可以包括对被收购公司的财务报表、相关合同、税务情况、员工福利等方面的全面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被收购公司的财务状况。

2. 建立财务整合工作组在进行财务整合之前,买方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财务整合工作组,负责整合双方的财务制度、会计政策、成本管理方法等,以确保财务整合的顺利进行。

这个工作组可以包括来自双方企业的会计、财务、税务等相关人员,以确保整合工作的全面开展。

3. 制定详细的整合计划4. 提前沟通在进行财务整合之前,买方需要提前和被收购公司进行沟通,以了解对方的财务管理理念、会计政策等情况。

最新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对策-精品

最新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对策-精品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对策摘要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完成自身的快速扩张。

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实现产权交易,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是最迅速、最重要的扩张方式。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通过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实现对该企业产权控制的一种投资行为,随着企业并购的全球化,我国企业并购行为也非常活跃,企业并购过程中将涉及到许多财务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好并购重组中的财务问题才能使企业并购取得成功。

因此,对目标企业的合理评估,企业并购的融资渠道以及财务支付方式等财务问题的妥善处理是企业并购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问题;企业融资;价值评估;方法对策一、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一)对目标企业的合理评估问题企业并购活动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市场上日趋活跃,目前公司并购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并购企业未能对目标企业做出合理的价值评估。

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不仅可以为公司节省成本而且它是企业并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对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非常重要。

目前企业并购时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并购企业只核算了目标企业当前的价值而忽视了企业的未来收益,盈利能力等价值。

第二,我国对资本市场现有的还不够完善,公司信息公开性程度不高,信息严重失真等现象都给并购企业获取相关资料信息带来困难。

第三,只考虑企业内部因素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忽视外部环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二)并购企业的融资问题1.企业融资难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虽然资本市场上积累了大量资金,但实际金融活动中,证券市场对企业设置了较为严格的门槛,如《证券法》规定企业发行债券应满足“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三千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六千万元”等条件,因此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

2.企业融资贵企业融资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其中包括融资费用和使用费用两大类,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上,高额的融资费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的问题及对策在企业并购的舞台上,财务问题就像个调皮的小孩,时不时冒出个“惊喜”,让人哭笑不得。

咱们得明白,买家和卖家的心思就像两条水流,有时顺畅,有时却得绕个大弯。

比如说,买方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心里想着“捡个便宜”,而卖方呢,当然是想尽量多赚点,生怕亏了。

可这种价格上的“博弈”就像在打扑克,明面上笑嘻嘻,背地里却在算计。

说到财务,肯定绕不过那些财报、资产评估这些个大名词。

要是评估不准确,买方就会心里打鼓:“这家伙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卖方也许心里在想:“你们这帮人真是眼光短浅!”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真是火药味十足。

再加上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经济波动就像坐过山车,心惊肉跳。

别忘了,还有负债的问题。

企业的负债就像是一块大石头,谁都不想扛着。

买方总是希望能买到一个“无负担”的好企业,然而,现实往往让人失望。

债务一旦浮出水面,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各种麻烦接踵而至。

没错,负债可能会拖后腿,甚至让整个并购计划泡汤。

再说说现金流,真是并购过程中的“心头大患”。

企业现金流不足就像一辆汽车油量不足,开着开着就熄火了,谁都不想遭遇这种尴尬。

买方在评估的时候,往往会把重点放在这方面。

可现实中,很多企业在收购前对自己的现金流状况捂得严严实实,买方一旦发现,心里就会暗自咯噔。

光是财务问题可不够,企业文化的碰撞也是个大难题。

并购后的“合并症”就像两个家族的联姻,婚礼当天大家笑得灿烂,后面却可能天天撕心裂肺。

两家企业在文化、管理上能否融合,真的是个“悬念大片”。

如果搞不定,员工的离职潮、士气低落那可真是层出不穷,最终的受害者就是企业本身。

咱们该怎么应对这些财务问题呢?做好尽职调查,就像是婚前的“相亲”,把对方的优缺点都摸个透彻。

透明度越高,信任感越强,买卖双方都能心安理得。

资产评估可不能马虎,要请专业的评估机构来“把关”,别让一时的贪心蒙了眼。

负债问题也不能忽视,得做个“负债健康检查”,看看有没有隐藏的“雷”。

企业投资并购后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企业投资并购后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企业投资并购后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企业投资并购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快速扩大规模,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投资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问题也是一大挑战,如果不加以有效处理,很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企业投资并购后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1.财务信息不对称在投资并购过程中,双方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一方对另一方的财务信息了解不足或不准确。

这会导致并购后难以形成一张全面准确的财务报表,影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财务制度融合困难在企业投资并购后,双方往往存在各自独立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制度,需要进行整合和融合。

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和管理体系的不同,导致财务制度融合的过程十分困难,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和改进。

3.财务风险控制不到位在投资并购后,企业可能会面临各种财务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如果企业在并购后没有做好充分的风险预判和控制措施,可能会陷入财务困境。

4.资金流量管理困难投资并购后,企业的资金流量管理往往面临更大的挑战。

由于并购造成企业规模扩大和业务范围增加,需要更加严格和有效地管理资金流动,确保企业的资金运作不出现问题。

5.财务报表调整和重塑投资并购后,往往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和重塑,包括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的评估、资产负债表的重组等。

这需要企业财务团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进行准确可靠的报表调整和重塑。

二、完善措施1.增加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在进行投资并购前,应加强对目标企业的尽职调查,充分了解对方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风险状况等,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

2.及时开展财务制度整合在投资并购后,应及时开展财务制度整合工作,制定合理的整合计划和时间表,加强沟通与协调,促进双方财务制度的顺利融合。

3.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投资并购后,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风险预警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财务风险,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4公司并购中的财务问题5678企业并购就其实质而言,是企业之间权益重新分配和组合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会910涉及购并双方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一系列会计要素的变化,从而产生用合11理的会计方法来揭示和处理并购中的财务变动问题。

12一、企业并购的性质1314由于收购兼并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根据企业的并购性质而定的。

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对企业的并购加以分类,然后才能确定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由于我国的会计准1516则没有对并购的性质作出分类,这里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的分类来确定企17业并购的性质。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企业的合并可以分为购买和股权联合两1819种方式,并分别作出如下定义:20购买──指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购买企业)获得对另一个企业(被购企业)净资产和经营权的控制的企业合并。

2122股权联合──指参与合并的企业的股东联合控制了他们全部或实际上是全部的净23资产和经营权,以便继续对合并后实体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的合并。

在这种情况下,24合并后实体的哪一方都不能认为是购买企业。

25根据上述定义,鉴别企业的并购是购买还是股权联合的关键在于并购后企业控制26权的归属。

如果并购后,一个参与并购的企业控制了其他参与并购的企业,就可以27确定此次并购为购买,与企业购买其他资产类似(犹如购买一项机器设备或材料等)。

28如果在并购后,参与并购的企业的股东共同控制并购后的续存企业,分担和分享并29购后主体的风险和利益,则可以判断此次并购是股权联合。

一般情况下,股兑股的交易基本可以实现对企业的联合控制。

因此,换股并购方3031式是股权联合的一个重要特征。

通常,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并购方式是否是换股交32易,对企业的并购性质作出判断。

但是,在某些复杂的企业并购中,单单依靠换股33或现金购买这些特征难以确定并购的性质。

例如,在同一次并购中,同时使用了换34股和现金购买;或者在并购中,其中一方的股东可以选择换股、认股权证或现金购35买;又或者尽管是通过换股实现了企业并购,但由于并购协议的规定或其他原因,36并购后一方拥有绝对控股权,那么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判断并购后企业控制权37的归属,来确定并购的性质。

38在确定了并购的性质之后,则可以确定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来反映交易的实质。

39依据上述企业并购的两种方式,应分别采取两种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和联营法。

40为了更好说明问题,本章的论述以下列若干假定或概念为前提:1.并购方式为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因为在这两种方式下,主并企业4142与被并企业容易区分。

2.在吸收合并的情况下,主并企业对被并企业的原有资产实行直接控43制和管理;在控股合并情况下,主并企业取得目标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股权。

4445在会计上一般以50%的持股比例作为是否控制的数量界限来决定是否并表,46本章假定主并企业的控股比例为50%以上。

3.公允价值(Fair value)──指在一项正常的资产交易或债务结算4748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以公平价格(通常为评估值)进行交易的金额。

4.我国至今还没有针对企业并购出台会计准则,以下主要参照国外合4950并会计方法简要阐述购买法、联营法,侧重于并购时双方的财务处理。

515253二、购买法(一)购买法的特点5455在多数情况下,企业并购往往采取一家企业以现款或其他代价购进另一家企业的方式进行。

购买法(Purchase method),也称购受法,它假定,企业合并是一个企5657业取得其他参与合并企业的净资产的一项交易,这一交易与企业直接从外界购进机58器设备、存货等资产并无区别。

采用购买法核算企业购买的原则类似于核算其他资59产购买的原则,因此,购买法有如下特点:601·合并方要按公允价值记录所收到的资产和负债,取得被并企业的成本要按61与其他经济业务相同的方法加以确定,即按合并日各自的公允价值将合并成本分配62到所取得和所承担的可辨认资产和债务中去。

2·在购买价格与所取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记为商誉,在规定的期限6364内摊销。

但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在投资的分录中不记入商誉。

653·主并方只能合并被并方购买日后的利润。

4·实施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但不能增加;被并企业的留存收6667益不能转入主并企业。

685·购并中发生相关费用的处理:若以发行权益证券(股票)为代价,登记和69发行成本冲减资本公积;法律费、咨询费和佣金等其他直接费用计入购买成本;其70他购并的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71(二)购买合并中的会计工作72在购买合并中,需要进行的主要会计工作如下:731·对被购买企业净资产进行确认与评估74在购买中,必须由法定机构对所购买企业的资产进行审计和评估,以确定企75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在审计评估之前,购买双方要确定评估基准日。

由于资产评76估的主要目的是为购买价格作出参考,评估基准日的确定不宜与资产或股权的实际77转让日相距太远,否则不宜作为购买价格的参考。

实际购买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评78估后的公允价值。

792·商誉的计算与确认80在购买中,如果购买目标企业全部资产并取消其法人资格,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81业所购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权益的部分,应作为商誉并确认为一项资产。

商誉代表的是可望取得未来经济利益而发生的支出。

该项经济利益可能由于购8283买的可区分资产的协同作用而形成,也可能形成于某些资产,这些资产在单个考虑时,并不符合在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的标准,但购买企业却准备在购买时为之发生8485支出。

86在会计上对于购并活动产生的商誉,有以下三种处理办法:87(1)将其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并在预计的有效期限内加以摊销,或88者列为费用,或者冲销留存收益。

理由是实施购并的企业为了取得以后若89干年度的超额利润,发生了超额的支出,这一支出就是商誉;虽然商誉在90形态上不同于其他资产,但其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将为取得商誉所发生的费用同以后各期产生的超额利润相配比,更符合会计上的配比原则。

9192(2)在购并时直接注销,冲减留存收益。

理由是商誉的价值不确定,93不能单独存在和变现,而且形成商誉的因素难以为企业所控制,购并后商94誉是否存在具有较多不确定性,故将其列作一项资产不符合审慎原则。

虽95然在购并时,企业多付出一部分价款,但它仅仅是与购并业务相关的费用。

96(3)将商誉作为一项永久性资产,不予摊销,除非有证据表明,其价值发生了持续下跌。

理由是外购商誉价值一般不会下降,因为在企业的生9798产经营中能够不断维持并增加这种价值。

此外,在被购并企业正常生产经99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形成了商誉(自创),这些费用已计人被购并企100业损益,再将外购商誉摊销,会造成重复。

101从各国情况看,第一种方法应用较多,第二种较少使用,而第三种方法极少被采102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第32号《企业购并准则》中明确要求使用第一种方法,并在最长不超过20年的期限内摊销;美国规定在不超过40年的期限内摊销。

103104在极少数情况下,购并时所取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会超过购买成本,这就是105负商誉。

对于负商誉,主要的做法是,将净资产超过购买成本的差额分摊到除长期106有价证券之外的非流动资产,如果这些非流动资产已降低到零值,则未分摊的差额107记作“递延贷项”。

1083·购买日的确定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购买日的定义为“购买日是被购企业的净资产和经营控制109110权实质上转让给购买企业的日期,也就是购买法开始应用的日期。

自购买日起,即111自被购企业的控制权实质上转让给购买企业起,被购企业的经营成果应并入购买企112业的财务报表中。

实质上,购买日即是,购买企业开始行使其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113决策权以便从其活动中获得利益之日。

只有满足了各项为保护相关各方权益所必需114的条件,才能认为控制权转让给了购买企业。

然而,这并不必然地要求控制权实际转让给购买企业之前依法结束或完成交易。

在评价控制权是否已经实际转移时,需115116要考虑购买的实质。

”117在我国,财政部所发布的《关于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会计问题的解答》和《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都规定了收购股权的公司在计算应纳入其报表的被购买118119企业之盈利(或亏损)时,应以股权购买日为界限,即购买日后的经营业绩方可按120持股比例记入购买方的利润表。

因此,购买日的确定与合并后续存公司的业绩密切121相关。

财政部66号文指出:“公司购买其他企业,应以被购买企业对净资产和经营的122控制权实际上转让给购买公司的日期作为购买日,即被购买企业以其净资产和经营123的控制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并且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购买公司为标志;购买公司以被购买企业净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124125为标志。

在具体实务中,只有当保护相关各方权益的所有条件均被满足时,才能认126定控制权已经转让给了购买公司。

这种条件包括:购买协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127已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购买公司和被购买企业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购买128公司已支付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购买公司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129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等。

”另,“财政部有关人士就66号文有关问题接受记者专访”一文里有这样的回答,“认定股权购买日的前130131提是风险和报酬的转移。

而风险和报酬是否发生转移,为了便于操作,66号文规定132了4个具体条件,这4个条件是相辅相承的。

必须坚持的一点就是主要风险和报酬都133要转移。

有人认为这些规定过于原则,实际上,注册会计师在具体执行业务时,对134购买日的确定也有一个判断标准,而这一判断标准是与66号文规定的4个具体条件相135一致的。

66号文件规定的购买日的界定标准,是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判断购买日的法规依据,但是注册会计师还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依据相关会计准则,进行自我136137判断”;“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人员身处第一线,对企业发生的购买行为的环境因素比较了解。

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人员应当运用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作138139出判断。

例如,当购买日的其他条件均已满足,但购买价款支付了45%,在这种情况140下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人员应当根据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作出具体判断,是141否已经符合了购买日的条件。

这里不应机械理解。

”1424·业务举例143例1:假设1998年12月31日,A公司吸收合并B公司,B公司丧失法人资格,144A公司续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