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诊治专家共识最新版本

合集下载

眩晕诊治的专家共识

眩晕诊治的专家共识
抗病毒药物: 病毒性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
发作期的治疗
前庭抑制剂:
1
(1)抗组胺剂(异丙嗪、苯海拉明等) (2)抗胆碱能剂(东莨菪碱等)
(3)苯二氮卓类
内科 治疗
2 止吐剂:胃复安和氯丙嗪等
3
心理治疗: 帕罗西汀等抗抑郁、抗焦虑药物
4
微循环改善药物: 倍他司汀、氟桂利嗪、二氢麦角碱等
发作期的治疗
多卡因等。
中枢性眩晕-少见类型
偏头痛性 眩晕
癫痫性 眩晕
颈性 眩晕
外伤后 眩晕
少见的中枢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分类
• 无听力障碍的周围性眩晕 ➢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 ➢ 前庭神经元炎(vestibular neuronitis,VN)
• 有听力障碍的周围性眩晕 ➢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 ➢迷路炎(labyrinthitis)
周围性眩晕-梅尼埃病
• 病因未完全明确,病理机制多与内淋巴积水有关。无性别差 异,多发于20岁至70岁者。
• 诊断标准:
①发作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持续20min至数小时。常伴自主 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无意识丧失。
②波动性听力损失,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进展听力 损失逐渐加重,至少1次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 出现重振现象。
(1)单次或首次:前庭神经炎、脑干或小脑 卒中或脱髓鞘、首次发作的MV、首次发作 的梅尼埃病、迷路炎、外淋巴瘘和药物性。
(2)复发性:BPPV、梅尼埃病、TIA、MV、 前庭阵发症、外淋巴瘘、癫痈性眩晕、自
体免疫内耳病、听神经瘤、耳石功能障碍、
常见眩晕发作时的症候学特点
发作持 续时间
伴随 症状
(1)数秒或数十秒:BPPV、前庭阵发症、变压性 眩晕、颈性眩晕、癫痫性眩晕和晕厥前等。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的病因诊断对众多医生而言,一直是个临床难题。

近年来,随着理论普及和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眩晕已能确诊[1];但由于眩晕的发生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和内科等众多领域,有些病理生理等基础问题至今仍未能明确,部分眩晕的病因在理论上尚难明确,因此给临床实践带来困难。

此篇专家共识着眼于常见眩晕的规范化诊疗,同时尽可能地全面概括少见眩晕的临床特点,此外,本文也将涉及部分头晕的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和病因分类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2-3]。

眩晕和头晕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相对而言,前者的发生率更高;头晕既可以是上述疾病恢复期的表现,也可以由精神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造成。

周围性眩晕占30%~50%,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眩晕占20%~3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50%和5%~30%;尚有15%~25%的眩晕原因不明[4-8]。

儿童眩晕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趋势是:中枢性眩晕(主要是外伤后眩晕和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约占19%~49%;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炎相关性眩晕[9-12]。

二、国内神经科医生在眩晕诊疗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知识不足。

首先表现在诊断方面,询问病史时缺乏针对性,常常遗漏病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缓解方式等[13-14],而70%~80%的眩晕是可以通过有效问诊而确诊或明确方向的。

针对眩晕的辅助检查设备有限、评判水平等有待提高,如眼震电图的检查过程不够规范;MRI检查部位的针对性不强;部分后眩晕脑血管狭窄的病例未性相关检查而漏诊。

2024精神性头晕的规范性诊治专家共识推荐意见总结

2024精神性头晕的规范性诊治专家共识推荐意见总结

头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包括视物旋转、头重脚轻及闭眼时自身倾倒感等。

近年来,随着前庭功能检查技术的发展,头晕的病因评估已经从简单的前庭-眼动反射功能评估发展到平衡与姿势的复杂测试等。

然而,部分头晕患者尽管进行了全面的前庭功能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前庭功能异常,头晕症状多是由于各种精神心理因素而引起的。

精神性头晕发生率较高,若临床医生对其认识程度不够,则易误诊为后循环缺血发作、颈性头晕、前庭周围性眩晕等疾病,从而进行不适宜的检查及治疗。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整体健康协作学组制定了《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精神性头晕的规范性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一、概述推荐意见1:精神性头晕是一组以心理或精神因素为主要病因构成的,包括视觉性或姿势性眩晕和空间运动不适等主观的慢性恐惧性头晕症状群,既往因其概念模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相对缺乏,有报道称精神性头晕可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无普通人群发生率的报道。

精神性头晕的发生机制未明,个性心理因素、再适应失败、条件反射和皮质多感觉整合异常假说比较系统。

二、临床表现推荐意见2:精神性头晕的临床特点可以是头晕、眩晕或头昏,多合并焦虑、抑郁及躯体化症状,同时要关注头晕伴发躯体疾病共病症状。

三、诊断精神性头晕的诊断流程见图1O图1精神性头晕的诊断流程推荐意见3:精神性头晕的诊断要素中,无论是精神科症状或非精神科症状的特异性均不强,需详细结合患者的人格特质、心理素质特点、认知模式等方面异常进行判断,同时要遵循临床关于功能性障碍与器质性障碍诊断的等级原则,在患者主诉头晕症状时,优先考虑器质性因素所致,然后再考虑精神性头晕,因此建议在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后做出精神性头晕的诊断。

(-)症状特点精神性头晕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以下症状特点较具特异性。

1 .非精神科常见症状常见典型症状包括头晕(非旋转性眩晕\旋转性眩晕、不稳(倾倒感、摇晃感)等。

常见伴随症状包括乏力(虚弱\头昏、恶心(烦闷感、可伴或不伴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

眩晕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眩晕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眩晕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课 件
CONTENTS
• 引言 • 眩晕的分类与病因 • 共识中的诊断标准与流程 • 共识中的治疗建议 • 中国专家共识的特点与亮点 •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01
引言
眩晕的普遍性
01
眩晕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可 由多种病因引起,包括内耳疾病 、脑部疾病、颈椎病等。
02
眩晕的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的生 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中国专家共识的特点与亮点
结合中国眩晕诊治的实际情况
针对中国眩晕患者的特点,提出符合国情 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考虑到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提 供了适合各级医疗机构的解决方案。
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中西医结合治 疗眩晕提供指导。
对传统医学的借鉴与融合
引用了大量中国传统医学文献,挖掘古代 眩晕诊治的经验和智慧。
初步评估
根据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 ,判断是否为眩晕及可能 的病因。
治疗建议
根据病因诊断结果,制定 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随访观察
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 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病情变 化及治疗效果。
鉴别诊断
前庭性偏头痛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偏头痛及视 觉症状,多有家族史,女性多见。
表现为头部位置变动时出现的短暂性 眩晕、眼球震动等,常伴恶心呕吐。
将传统医学的理念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相结 合,形成独特的眩晕诊治体系。
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中医调理和西 医精准治疗的优势。
对未来研究的指导意义
提出了未来眩晕诊治 领域的研究方向和重 点,为科研提供指导 。
倡导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动全球眩晕诊治 水平的共同提升。
鼓励跨学科合作,促 进眩晕诊治领域的多 学科融合发展。

眩晕专家共识精编版

眩晕专家共识精编版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的病因诊断对众多医生而言,一直是个临床难题。

近年来,随着理论普及和辅助检查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眩晕已能确诊[1];但由于眩晕的发生涉及神经科、耳鼻喉科和内科等众多领域,有些病理生理等基础问题至今仍未能明确,部分眩晕的病因在理论上尚难明确,因此给临床实践带来困难。

此篇专家共识着眼于常见眩晕的规范化诊疗,同时尽可能地全面概括少见眩晕的临床特点,此外,本文也将涉及部分头晕的内容。

一、眩晕的概念和病因分类眩晕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头晕指的是自身不稳感;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2-3]。

眩晕和头晕的发病机制不甚一致,但有时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

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眩晕往往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相对而言,前者的发生率更高;头晕既可以是上述疾病恢复期的表现,也可以由精神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造成。

周围性眩晕占30%~50%,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居单病种首位,其次为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炎;中枢性眩晕占20%~30%;精神疾病和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分别占15%~50%和5%~30%;尚有15%~25%的眩晕原因不明[4-8]。

儿童眩晕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但总体趋势是:中枢性眩晕(主要是外伤后眩晕和偏头痛相关性眩晕)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约占19%~49%;单病种疾病发病率较高的是:良性阵发性眩晕、外伤后眩晕以及中耳炎相关性眩晕[9-12]。

二、国内神经科医生在眩晕诊治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知识不足。

首先表现在诊断方面,询问病史时缺乏针对性,常常遗漏诱因、起病形式、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和缓解方式等[13-14],而70%~80%的眩晕是可以通过有效问诊而确诊或明确方向的。

针对眩晕的辅助检查设备有限、评判水平等有待提高,如眼震电图的检查过程不够规范;MRI检查部位的针对性不强;部分后循环脑血管狭窄的病例未行相关检查而漏诊。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目录
• 眩晕概述与流行病学 • 眩晕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鉴别诊断思路与误区提示 • 治疗原则及方法论述 • 预后评估及随访管理建议
01 眩晕概述与流行病学
眩晕定义及分类
眩晕定义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 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 、倾倒及起伏等感觉。
听力学检查
如纯音测听、声导抗等, 有助于明确听力损失程 度和性质,对于耳源性 眩晕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血液学检查
如血常规、血糖、血脂 等,有助于排除全身性 疾病引起的眩晕。
04 鉴别诊断思路与误区提示
类似疾病鉴别要点
0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表现为短暂、与头位变动相关的眩晕发作,常伴有特征性眼震。
02
前庭神经炎
突发眩晕,多伴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无耳鸣、耳聋等耳蜗症状,
多有感冒等诱因。
03
梅尼埃病
反复发作的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眩晕常持续20分
钟至12小时。
误诊原因分析
病史采集不全面
未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特点、伴 随症状及既往病史等。
体格检查不仔细
辅助检查选择不当
未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 如前庭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确定治疗方案
根据最终诊断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
05 治疗原则及方法论述
药物治疗策略
01
02
03
04
对症治疗药物
包括抗眩晕药、止吐药、镇静 剂等,用于缓解急性眩晕发作
时的症状。
改善内耳循环药物
如银杏叶提取物、倍他司汀等 ,可改善内耳血液循环,减轻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4 年更新版).pptx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4 年更新版).pptx

查;
(5)高危职业患者,应尽可能解除心血管疾病所致晕厥,应选择性进行电生理检查;
(6)正常心电图、无心脏病史、无心悸史者不建议行电生理检查。
诊断标准:
W下列状况电生理检查具有诊断价值:①窦性心动过缓和校正的窦房结复原时间(CSNRT)>525MS;②束支传 导阻滞和基线H波与心室电位7波之间的间期(HM间期)2:1.。m≤,或递增型心房起搏或药物激发证明为11度或W度 希-浦系传导阻滞;③
诊断标准:阳性:出现症状性血压下降,与基线值相比收缩压下降220
或舒张压
下降210mm¾ o可疑阳性:出现无症状性血压下降,与基线值相比收缩压下降220或舒张压下降2:10 缩压降至90MUAHg以下。
或收
(2)直立倾斜试验:怀疑反射性晕厥者建议进行直立倾斜试验(详见附件1)o直立倾斜试验的终点是出现低血压/心 动过缓或迟发型体位性低血压,伴有晕厥或先兆晕厥。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为窦房结自主功能异样或窦房传导异样。这种状况下,晕厥是由于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导致长 间歇所致。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突然终止时常常出现长间歇(快-慢综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严峻类型(莫氏11型、高 度以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与晕厥相关。
这种状况下,心脏节律依靠低位起搏点起搏或逸搏。因为这些起搏点起先起搏的时间较晚,简洁发生晕厥。
(四)协助检查
CSM:对年龄大于4。岁,不明缘由的晕厥患者建议进行CSM检查。当按摩颈动脉窦导致心脏停搏时间>3S和/ 或收缩压下降〉50KAhAHg(IMkvxHg=。.133kPa)时,诊断为颈动脉窦高敏感(CSH),即检查阳性;当伴有晕厥 时,则诊断为颈动脉窦性晕厥(CSS)o
CSS相对少见,检查时要分别在卧位和立位顺次按摩右侧和左侧颈动脉窦,I。S内诱发晕厥症状即可做出诊断

眩晕多学科专家诊治共识共52页文档

眩晕多学科专家诊治共识共52页文档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眩晕多学科专家诊治共识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轻症表现为突发性头晕或眩晕 ➢ 可见小脑性共济失调 ➢ 大量出血者恢复期可出现头晕 ➢ 需影像学确诊 ➢ 内科对症治疗为主,必要时去颅骨瓣减压
22亚2..急肿肿肿性瘤瘤瘤或.慢性起病:
确诊需依靠影像学 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
小脑或脑干肿瘤:小脑性共济失调、脑神经和交叉性锥 体损害,有时合并眩晕或晕发作。
癫癫痫痫性性眩眩晕 晕
➢属于部分性癫痫;通常持续数秒或数十秒,发作与姿 势改变无关 ➢“单纯癫痫性眩晕 ” 临床实属罕见;常是颞叶癫痫 的先兆症状 ➢颞叶后上回、顶叶中后回、左侧额中回、颞顶叶交界 区等 ➢EEG相应导联异常有助于确诊 ➢若头晕之前没有癫痫发作,首次诊断要慎重。
颈性眩颈性晕眩晕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退行性变导致的关节不稳 颈椎椎管狭窄
桥小脑角肿瘤 桥小桥小脑角肿瘤脑角肿
桥小脑角肿瘤 ➢ 常见头晕发作 ➢ 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和外展、面神经麻痹等 ➢ 来源为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胆脂瘤
3.小脑和脑干感染
3.小脑及脑干的感染
➢ 急性起病,伴有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 ➢ 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 ➢ 小脑和脑干损害的表现较重,有时伴眩晕 ➢ 确诊需脑脊液学检查 ➢ 影像学可有改变 ➢ 抗病毒、抗生素或激素等治疗
➢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和红霉素 ➢磺胺类 ➢顺铂、氮芥和长春新碱等 ➢奎宁 ➢大剂量水杨酸盐 ➢速尿、利尿酸等 ➢部分耳部外用药
7.其他少见的中枢性眩晕
7.其他少见的中枢性眩晕
➢偏头痛性眩晕 ➢癫痫性眩晕 ➢颈性眩晕 ➢外伤后眩晕
偏头痛性眩晕
偏头痛性眩晕
确定标准:
①中度或重度的发作性眩晕(视物旋转,自身或其他物体 的运动幻觉,位置性眩晕,不敢转头,如转头可诱发自 身或其他物体的运动或不平衡幻觉) ②符合IHS标准的偏头痛 ③至少两次眩晕发作时出现下列一项:搏动样头痛、畏 光、畏声、视觉或其他先兆 ④排除其他病因
4.多发性硬化 4.多发性硬化
➢ 病灶累及脑干和小脑时出现 ➢ 眩晕不常见,无特异性
5. 颅颈交界区畸形
5.颅颈交界区畸形
➢ Chari畸形、颅底凹陷、齿 状突半脱位等
➢ 可有枕部疼痛、小脑共济 失调、后组颅神经和高颈 髓损害的表现
➢ 常见垂直向下的眼震,可 出现位置性眼震
➢ 有时伴眩晕,瓦氏动作(包 括咳嗽)可诱发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概 概 念念
• 眩晕(vertigo)指的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 摆动感,是一种运动幻觉;
体征:平衡功能障碍 眼球震颤 自主神经系统症状
• 头晕(dizziness)指的是自身不稳感;
• 头昏指的是头脑不清晰感
眩晕的分眩类晕眩的晕分的类分 类
➢影像学未发现颅脑病变
周围性眩晕
--不伴听力障碍
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
良性位置性眩晕 ( BPPV )
椭圆囊耳石膜上的碳酸钙颗粒脱落并进入半规管
➢周围性眩晕约占30-50% ✓ BPPV最多 ✓ MD和VNs次之
➢中枢性眩晕约占20-30%
➢心理疾病相关性头晕占15-50%
➢全身性疾病相关性头晕约5-30%
➢原因不明的眩晕或头晕约占15-25%
眩晕
球圆囊 椭圆囊 半规管
外周 中枢
前庭神经
前庭中枢
前庭神经核 神经通路
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 影像检查可确诊依据,需 外科手术治疗
Arnold-Chari 畸形
6.药物源性眩晕
可能损害前庭的药物:
➢卡马西平:小脑 ➢苯妥英钠:小脑 ➢有机溶剂甲醛/二甲苯/苯乙烯/三氯甲烷:小脑 ➢汞/铅/砷等重金属:耳蜗、前庭器和小脑 ➢急性酒精中毒:半规管和小脑的可逆性损害
6. 药物源性眩晕
6.药物源性眩晕 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
中枢性眩晕
➢伴其他CNS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绝大部分病灶位于后颅窝 ➢需遵从神经科疾病的定位和定性原则 ➢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和脑脊液等辅助检查是确 诊的重要依据 ➢垂直性眼震、非共轭性眼震仅见于中枢性病变。
11.血管源性
➢ 发病急骤,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 ➢ 诊断及治疗均需遵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
外伤后眩晕
外伤后眩晕 迷路震荡(属周围性眩晕)
➢内耳受到暴力后,眩晕持续数天、数周或 更长时间,常伴听力下降和耳鸣
➢ENG见位置性眼震、少数有半规管麻痹 ➢颞骨和耳部影像学检查无异常
脑震荡后综合征
脑震荡后综合征
➢多数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记忆 力减退,1/3表现为疲劳、易激惹、 焦虑、抑郁等
➢25%持续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无无先先兆偏兆头偏痛头的痛诊的断诊标断准标准
• A 符合B—D项特征的至少5次发作 • B 头痛发作(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持续4—72h • C 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头痛特征:
(1)单侧性, (2)搏动性, (3)中或重度疼痛, (4)日常活动会加重头痛或头痛时避免此类活动 • D 头痛过程中至少伴随下列1项: (1)恶心和(或)呕吐 (2)畏光和畏声 • E 不归因于其他疾病
椎-椎基-底基动底脉动系脉统系的统T的IATIA
➢ 症状刻板样反复发作 ➢ 持续数分钟的眩晕 ➢ 颅神经、小脑或枕叶损害 ➢ 发作间期无异常 ➢ DWI无新鲜梗死灶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
➢ 眩晕、视力障碍或小脑性共济失调 ➢ 患侧上肢无力、桡A搏动减弱 ➢ BP较对侧减低20mmHg以上 ➢ 超声、TCD、CTA、MAR和DSA可确诊 ➢ 主要治疗:介入或手术重建正常血流
左锁骨下动脉盗血示意图
小脑或脑干梗死
✓ 病初可有发作性眩晕 ✓ 有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 (球麻痹、复视、面瘫、面部感觉障碍等颅神经
损害;皮质盲、视物变形等枕叶损害;霍纳征) ✓ 影像学证实脑组织梗死 ✓ 可为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也可为深穿支病变, 应进一步检查确定VA
或BA是否狭窄
小脑出血
小脑出血
椎动脉被机械压迫致狭窄
颈椎交感丛刺激
颈性眩晕
• 颈椎x-ray/CT/MRI检查可发现钩椎增生、椎间孔狭小、椎 关节不稳等颈椎损伤以及椎骨畸形,椎动脉受骨源性机械 压迫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
没有统一标准,倾向于采取排除法:
①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疼痛 ②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 ③部分患者颈扭转试验阳性 ④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 ⑤排除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头晕或眩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