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雷收购徐工案看我国外资并购的政策走向
徐工案启示:强化外资并购管理

些 外资流向 了高污染 、低技术的
产业 。 还有一些外资进行资本运作 ,
倒 卖企业。产业并购 中,对竞争对
手 打压 和消灭 。由于 中国各产业的
竞争 力相对 较弱 ,常常是 “ 人为刀
俎, 我为鱼 肉” 外资 的尴尬境地也 。 使相 关企 业处于窘境 ,徐工 案投 资者 并 03
维普资讯
Vi e w
【 家视 点】 专
0
徐 工案启示 再几企明。追如 几何是星。捧今 何外资神 人膜 曾时 “ ” 顶拜 时。是各 ;外 。外 “地礼; ” 国
企成 了 “ 通人 ” 普 。
强化外资并购管理
口 尤盛东
一
部分 。为 了争取 外资 ,政策是 优
全 。产业安全要从产业链条的角度
来看 ,包括产业在全球产业链 中的 位置 ,以及产品在全球市场 中的排 名 。要区分行业的产业安全和每个 产业 中的市场结构 ,要抓住关键产 品的龙头作用 ,使 得关键技术 、关 键零 部件 、关键原材料 这三个方面
期以来一直是越多越好 ,各 级政府
更为审慎的态度 ,也 将决 定一部分
把引进外资的多少作为宣扬政绩 的
CIP O M HAS NE 皆
-
s 2 6
维普资讯
Vi e w
“ 【专 家 视 点 】
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徐工是 国家重 工企业的代表 ,收购将威胁到 民族 ( 战略) 或 产业的发展 , 进而有损 国家 的经济安全 ;第二种说法是收 购的 价格 不当 ,是又一 次的国有 资产贱 卖 ;第三 种说法 是徐工收购案 中操
配置 的有 效机 制 , 也
是经 济 运行 的基本 机制 , 以首先要从 所 市场 的角度 认 识 并
我国外资并购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

等斩 首式 收购 案例 。外 资并 购对 企 业和 国 家经济 的影 响 如何 ,我 们 将 如何 看待
这~ 行 为 , 样 完善相 配套 的 法律 、 怎 法规
及宏 观经 济政 策 来规 避 外资 并 购的 风险
( ) 一 缺乏完整 、 连续的法律法规体 系
关于外资 并购方面的监管 法规体 系及 战略意 图不清晰 , 政策摇摆幅 度大 , 主要表 现在 以下 几方面 : . 1与并 购相关 的法 律法
外资并购得到迅 猛发展 ,外资 并购的平均
增长 速度( 02 超过 了国际直接投 资的 3 %) 增长速度( 51 。在全球范围内 , 1 .%) 跨国直 接投 资 当中有 8 %以上 通过并 购 的 方式 0
化法律 约束。 积极 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 减少其 负面影响。
【 关键词 J外资并购 ; 行业垄断; 斩首式收 购
进入 2 1世纪 以来 ,资金 流动全 球化 总量 的 8 0%以上。事实表 明 , 并购 已经成 并购” ,加快 了对我 国内资 的行业 龙头企
趋越越显 入- , 经 跨直投的要式2 年 业 别大国企的购外通 j 势来明, w 后 国 为国接资主方。0 , ,是型有业并。 过 _ 加 r我 o 0 我 特 6 商
风险有 :
、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现状
业的规定》 正式施行 。至此 , 中国并购市 场 终于对外资比较全面地放 开了。 0 6年比 20
较典 型的案例 如表 1所示。
本文指 的外 资并购是外资 兼并与外资
收购的统称 , 其基本含义是 : 资公司出于 外
警惕外资并购龙头企业 维护民族产业安全和自主创新——美国凯雷并购徐工案的警示

迫于舆论压力 ,06年 1 月 , 20 0 凯雷徐工双方修改 了协议 , 凯雷将 以 l 亿元购买徐工机械 5%的股权 , 8 0 即凯 雷 同意放 弃 3 %股 份 ,双 方形 成 5 :0的股份 比 5 05 例; 董事 长 由 中方 出任 。这是 5月份签 协议 以后 , 各 在 方面 关 注下 , 迫 形成 的妥协 方 案 , 至 今未 审 批 , 被 但 未 成定 局 。 凯雷并购徐工案 ,是 20 05年底 以来外 资并购中 国龙头企业 的标杆性项 目, 因其审批过程 中引发 了民 众大讨论而备受瞩 目。 05 20 年双方签署 的交易协议一 经披露 , 即引起轩然大波 , 社会舆论的焦点在于“ 外资 并 购 中 国龙 头企 业是 否会 威胁 国家产 业 安 全 ” ,以及 该交易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被“ 贱卖” 外资并购之所 。 以在 我 国社 会 上 引起 如 此广 泛 而 深切 的关 注 , 为 当 成 前 ~大 热点 问题 , 是 因为 这 个 问题 的重 要 性 和其 中 就 暴露 出的 问题 太 多 , 严重 了。这 说 明我 国大 中型 国 太 有企业改革 、 重组 , 引进外 资工作缺乏理论论证和法 律准备 而误入 歧途 。 尽管在 目前的修改协议 中, 国凯雷方 已作 出很 美 大让步和妥协 , 由收购变为合资 , 由美方控股改为股
注。
此, 宣告历时两年多的引资改制工作完成 。2 0 年 2 06 月, 国家发改委核准 了凯雷并购徐工 , 送交 商务部审 批 。商务部要求并购双方就多方面问题进行解释 , 并 在商务部外 资司进行多轮谈判 , 召开听证会议 。审批
至 今悬 而未 决 。 来自目 前 正 处 于 审 批 过 程 中 的 美 国 私 人 股 本 集 团—— 凯雷 集 团( aleGop 并 购我 国徐 州 工程 机 C rl ru ) y
外资收购徐工案引发大争论 牵一发动全身聚焦国家经济安全

收购椽‘集团 l f : : 程机械有耀公川 ( 以下简称 ” 徐 ’ 5 的股权 1 % 8 随着这桩收购案的提交待 市. 它引发丁业界对中}工程制造行业被国外
了明确规定, 井首次将并畸j升到e家羟济安
往美嗣财团凯雷收购徐I进人相持阶段 :
2( 年8 口.商务部等6 J (】 月R ) 6 部r联台公布 《 F 荚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 内企业的规定》简称 ( “ 规定”.明确要求今后外国投资青并购境内 ) 企业并取得实际拄{I , l 涉及重点行业 、 i I 权 存在 影响或可能影响阿家经济安垒困索的, 当事人
钉中阿铁路轴承市场f 2%。 l0 l 5 2 ∞年, q 裔资 公亩竟变成 r裔弗恸的础资企业 L' 南孚 J  ̄3. t 、 电池和乐凯胶卷等, 就隔外珊并购而带来了乖
品牌 的册落
尚势 部研究院专家梅新肯告 《n 代删 r『 寸 》 龇雷_购稼工的争论是对外资享受越阿 , 蚌 雎待遄的厦弹. 任何陶家和政府都有权利和义
中 国市场 J恶 =并 晌 . 是任 何一 个 土救 国家 钓 这
解陕就 同际化,可能给外资以可莱之机 .
后患尤穷 利梦熊说 ”
温和人 t 榴比. 作为你 f 竞争刈于的 i 一重工执仃总裁 向文波显 得激进很 多
2 0 年6 ,他 站 出 来公 开 反 埘凯 雷 性 情 德 06 月
——曼一置z执 行曩●真立璃抽 量憾。 胁 卫箨综台觅争力 在我¨ 1
业的若干意见》 以来. 巾国政府连续刊外资并
2 0 9 5 T 0 6. 1 I
e W e kl 6 e y 7
维普向商务部进行申报 其中,规定” -提} ” 专I } J {
全高度 之时. 出台的“ 规定” 不一定针 埘l 个个案 , 椠 但
徐工集团并购事件案例

徐工集团并购事件案例何伊凡他是一个不怕身后洪水滔天的国企改制者?还是一个拿民族品牌和国家利益做交易的人?亲手导演了徐工改制的王民,究竟会把他自己和2万人的徐工集团带往何处“这不是一场战争”。
寒风瑟瑟下,空旷的华北平原,200多辆重型机车,最轻的也有十八吨,扬起滚滚尘埃,大地为之震颤,“这是一次科技的较量!”2005年1月,徐工集团首则形象广告在境外的凤凰卫视热播,媒体的选择和画面的气势暗示了其对自身的期许:突破本土防线,成为国际市场有力竞争者。
然而,广告语成了错误的预言。
在那之后不久,这家中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年销售收入200亿的大型国企就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改制之争”。
它与国际私募投资基金凯雷的合作被舆论描述为一桩浮士德式的交易,而其民企对手三一重工的总裁干脆指责这桩交易将成为腐败的注脚和民族品牌沦陷的开端。
毫无疑问,徐工是近20年来国企改制史中难得一见的高透明度的样本。
改制过程中的每一步、谈判交易的每一处细节、协议文本上的每一个字,都被人们拿到“聚光灯下解剖台前详细检查”。
另一方面,这起引发了巨大争议的海外私人资本并购国企案,也被国际舆论当作中国对外开放“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标志。
但是迄今为止,负责审批的商务部、国资委和发改委的高层官员都没有明确表态是否放行。
大幕尚未落下,“导演”王民已站上了前台。
尽管许多人迫切希望从他此前一直紧闭的口中得到某些适用的普遍结论,但显然,这位无意中制造了历史的国企董事长的自白仍不会是最后的谢幕陈辞。
不过,第一当事人在整个过程中的心路轨迹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切面。
妥协2006年10月17日,徐工集团全资拥有的徐工机械发出通告,一天之前,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签署了《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和《合资合同》之修订协议。
根据这两则修订协议,凯雷放弃了控股徐工机械的计划,将持股比例从85%下调到50%,未来徐工机械可能带上的帽子将从外资企业变更为合资企业。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案例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案例导语:外资私募基金在中国开疆拓土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桩桩浮出水面的并购案例引人注目。
但并不是每个收购案例都进行得干净利落,收场皆大欢喜。
凯雷收购徐工和高盛收购双汇就是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案例。
同样是外资私募基金中的佼佼者,同样是意欲绝对控股中国的行业龙头企业,可是结局却是截然不同,悲喜各异。
外资私募基金在复杂的中国政治社会环境中,如何折冲樽俎才更能顺利取得最终的胜利?魔鬼藏在细节中,为此,我们先回顾一下两起收购案。
1、凯雷收购徐工案路线图2002年改制以徐工机械为平台启动改制计划。
2002年,徐工集团开始启动改制计划。
2003年中,摩根大通正式出任徐工集团的财务顾问,引资改制进入操作阶段。
自2003年中开始,原徐工机械中非实业资产得到了剥离,同时清算了内部企业交叉持股的资产。
徐工集团为数众多的合资公司则大部分未进入徐工机械,最终打包的资产主要包括徐工集团核心的重型厂、工程厂、装载机厂以及上市公司徐工科技,亦包括“徐工”品牌的知识产权。
20xx年初,打包完毕后的徐工机械引资工作正式展开。
20xx年选秀凯雷入围徐工集团。
引资之初,入围的有多家投资者,作为世界机械制造行业巨头的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一度被视为最有力的竞争者。
徐工集团对卡特彼勒并不陌生。
早在1995年,徐工集团即与之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
20xx年中,徐州方面对入围者进行了第一轮淘汰,公布了六家主要的潜在投资者,卡特彼勒赫然在列。
20xx年10月,第二轮淘汰已见分晓。
出人意料的是,清一色的金融资本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和凯雷亚洲投资公司胜出,而此前志在必得的卡特彼勒正式出局。
年敲定战略投资者确定为凯雷。
第二轮淘汰后,剩下的三家投资基金以数月时间对徐工机械进行了更深入的调研,并与徐州市政府开始了进一步谈判。
在xx 年5月左右,凯雷已然获得了进行细节谈判的优先权。
年10月25日,徐工集团与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
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与反垄断审查的关系

结合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与凯雷并购徐工案,分析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的联系与区别。
答:外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有利于国内企业引进资金、技术、先进管理经验, 优化相关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限制竞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 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稳定。
因此在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时应对其进行反垄断审查,涉及国家安全的还应接受由商务部、发改委等部委共同负责的国家安全审查。
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中,因为其收购行为会影响或限制竞争,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国商务部最终作出了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通过反垄断调查的决定。
在凯雷收购徐工案中,之所以一波三折是因为本案涉及本国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等重要产业,需要接受由商务部、发改委等部委共同负责的国家安全审查。
这也体现了国家安全审查的严谨与谨慎。
两案体现了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的联系与区别,如下:一、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的联系(1)两种审查均对同一项商业活动,即都是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进行审查。
虽然反垄断审查旨在防止经营者集中、垄断市场,而国家安全审查旨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两者审查的具体内容不相同,但两者审查实质上都是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进行审查。
(2)两种审查均涉及政府部门。
我国《反垄断法》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向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
”即在反垄断审查时,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审查。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第12 条规定,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
当事人未予申报,但其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商务部可以会同相关部要求当事人终止交易或采取转让相关股权、资产或其他有效措施,以消除并购行为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凯雷收购徐工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与收购引发的思考随着中国对外资开放领域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境外资本参与国企改制的大力鼓励,面对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市场强大的增值潜力,外资迫不及待地蜂拥而至。
徐工被凯雷收购,不亚于一场行业地震。
我们在庆幸徐工终于找到一个投资者的同时有没有警惕过:海外资本实力开始强势渗入我国装备制造业。
以卡特彼勒等为首的跨国巨头图谋的不仅是中国市场,而是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整合”中国市场和资源,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确保其在全球市场的绝对优势。
如果不积极应对,那么我们的装备制造企业将沦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加工车间。
我们一直在强调坚持对外开放,但是可知,外国企业就是利用了我们这一政策,纷纷开始进驻中国市场。
原本民营国企之间相互合作整合的机会越来越少,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范围的“国退洋进”,外资代替民营“帮助”国企更好的发展下去。
我们应该明白外资存在的野心,他们追求的永远只是利益关系,而并非真正的帮助投资企业实现转型,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提升投资企业的内涵价值。
在国有企业改制的浪潮下,有人质疑,在国企本位和地方政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缺乏把握“国退洋进”的充分动机和能力。
表面上看每一项国企改制都经过了严格的资产评估、层层审核和公开招标,但因为在地方政府在与外资的谈判合作中很难取得对等的地位,甚至难以代表国有企业的真正利益。
国企改制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屈服于国际资本的意志。
从凯雷集团收购徐工可以看出,学习国际资本在华产业投资并购,对于将来国内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中生存以及寻求发展良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将是每个中国企业都必须正式与认真面对的课题。
借鉴国外资本在国内的成功收购经验,一方面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今后在与国外资本大鳄的对话的过程中,知己知彼,从而增加资本对话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了解国外的游戏规则,也能为将来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实施产业并购提供支持,从而避免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对话的不平等状态。
除此之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外国投资者并购国有企业政策规定,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保证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安全的情况下,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外资在我国掀起了并购狂潮。
外资大举进入并占据我国各行业制高点,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处于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带来了深刻影响,由此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引起国人普遍忧虑。
作为检验外资并购政策的“试金石”,凯雷收购徐工案的最终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可折射出我国今后对待外资并购的政策走向,对以后的外资并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从凯雷收购徐工案出发,对其争论焦点及折射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为了尽可能地提升外资并购的正面效应,避免或减少其负面影响,本文对今后我国外资并购的政策走向进行了相应展望,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凯雷徐工外资并购政策走向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combination of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world one,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entry of WTO, foreign capital raises an upsurge of mergers. It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macro-economic running of our country an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eing reforming that foreign capital enters on a large scale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lated industries .The negative effect that it could lead to makes people to be anxious widely and think about foreign capit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olicy of our country. As the touchstone of examining the policy about foreign capit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case of Carlyle Group merging Xuzhou Engineering and Machinery Group could reflect the trends of policy about foreign capit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our country from now on and have the instruction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foreign capit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Beginning with the case of Carlyle Group merging Xuzhou Engineering and Machinery Group, this thesis deeply analyzes its arguable points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it reflects.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foreign capit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s far as possible and avoid or decrease its negative influence, this paper predicts the trends of foreign capit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olicy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and bring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Key Words】Carlyle Group; Xuzhou Engineering and Machinery Group; Foreign Capit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rends of Policy目录1 凯雷收购徐工案简介 (4)2 凯雷收购徐工案的争论焦点 (5)2.1是否形成行业垄断危及产业安全 (5)2.2是否危及国家经济安全 (6)2.3是否贱卖 (6)3凯雷收购徐工案折射出的问题 (6)3.1关于行业垄断和产业安全 (6)3.2关于国家经济安全 (9)3.3关于国有资产流失 (10)4凯雷收购徐工案的启示 (11)4.1外资并购政策重心将转移 (11)4.2应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 (11)4.3应制定《产业政策法》,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12)4.4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12)参考文献 (14)致谢 (15)从凯雷收购徐工案看我国外资并购的政策走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跨国并购的浪潮。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大规模的外资并购此起彼伏,引起了广泛关注。
其中,凯雷收购徐工案成为2006年财经界最引人注目的并购事件。
它惊起中国对国有企业合资现状的重新审视,触发了全国关于外资并购的大讨论,亦引起各界对引进外资战略的反思。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外资政策给我国带来了技术、管理、就业以及经济的增长,2003年后一系列鼓励外资并购政策的出台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功不可没。
但这不能掩盖外资并购的负面影响。
随着这些负面影响逐渐增大,调整外资并购政策已迫在眉睫,徐工案的广受关注无疑加速了调整的进程。
作为检验外资并购政策的“试金石”,可以说,该案的最终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可折射出我国今后外资并购的政策走向,对以后的外资并购有指导意义。
1 凯雷收购徐工案简介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2002年债务沉重的徐工集团以债转股的方式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同成立徐工机械,其中,徐工集团占徐工机械51.32%的股份。
徐工机械集中了原徐工集团的所有优质资产,因此徐工机械成为徐工集团的改制平台。
2003年徐工集团开始改制引资。
6月,摩根大通成为徐工集团的财务顾问,引资改制进入操作阶段。
2004年6月,第一轮竞标之后,民营企业出局,6家入围者包括卡特彼勒、凯雷亚洲投资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华平创业投资基金、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
其中,除了卡特彼勒为产业资本外,其余全为金融资本。
2005年8月,经财政部批准,徐工集团协议收购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徐工机械所有债转股股份,徐工机械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
2005年10月25日,徐工集团与凯雷徐工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签署《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及《合资合同》,约定凯雷先期支付2.55亿美元获得徐工机械约82%的股份,此后凯雷再向自己持股82%的合资公司注入6000万或1.2亿美元,将股权提高到85%,徐工集团持有15%。
根据收购中的对赌协议,徐工机械如果能完成规定的经营目标,则注入1.2亿美元,如未完成,则注入6000万美元。
12006年1月,该项目经江苏省政府审批后上报商务部。
3月,徐工集团与凯雷投资签署了补充协议以防敌意收购,主要内容是在股权受让者持有股份达到15%的比例后,就进行定向增发,增发价格是1分/股。
增发完成后,股权受让者持有股份的比例就会被稀释到1.9%,即所谓的“毒丸计划”。
2 2006年6月8日起,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在自己的博客上连续发表文章,指徐工有贱卖之嫌,从而引发持续大讨论。
7月17日至19日,商务部召集了三场有关凯雷收购徐工案的听证会,但未有明确结论。
在迟迟得不到批复的情况下,10月16日双方再次签署修订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凯雷收购比例由原来的85%降低至50%,收购完成后,徐工机械的控制权仍在中方手中3。
这份新的修订协议已上交有关部门等待批复,徐工案至今悬而未决。
而在凯雷收购徐工案审批延滞期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多宗收购意向都已被叫停。
在其他行业发生的多宗外资收购中国企业的案例,也多因凯雷收购徐工案审批遇阻而搁置。
2 凯雷收购徐工案的争论焦点2.1是否形成行业垄断危及产业安全针对凯雷收购徐工案,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担心外资并购会涉及到对全行业的控制。
科技部调研室主任梅永红表示,中国装备制造业在跨国公司的“盛宴”中,面临着被逐个击破和歼灭的危险。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也表示,当前外企进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力度、深度、广度和所追求的目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目的已不仅仅是占领中国市场,而是要把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将来中国企业与之一争高低的可能。
而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则专门对此1马韬,2006:《凯雷并购徐工波澜再起》,《南方周末》6月29日,第6版。
2同上。
3同上。
撰文指出,现在还没有一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中国处于一个半世纪以来经济安全度最高的时期。
2.2是否危及国家经济安全装备制造业是国家战略产业,是建立强大军事工业的基础,它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凯雷收购徐工案引起国人对经济安全、外资超国民待遇的质疑。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称,“要谨慎对待垄断性跨国并购”,“外资并购要有底线”1。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梅新育则认为,凯雷并购徐工案的争论,是对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反弹,政府有权利和义务保护国家安全。
而经济学家张军不同意李德水提出的国家经济安全论,他认为,经济安全不能滥用,徐工所处的工程机械业不是战略性行业,不要随意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2.3是否贱卖凯雷仅以20亿元人民币的对价,就获得了中国规模最大、总资产约百亿元、年销售收入达170亿元、在压路机、起重机等多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仅品牌就值80亿元的工程机械企业,这引起了国内业界人士的质疑,其中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是呼声最高的。
然而,曾多次主持、参与大型企业并购以及公司境外上市实务的南京三宝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张铁军却认为向文波的算法和结果都有问题。
徐州市国资委主任洪涛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徐工机械股权的出让价格是市场竞价的结果。
3凯雷收购徐工案折射出的问题3.1关于行业垄断和产业安全作为“中国第一制造”的徐工机械如果被收购,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半壁江山将控制在外国企业手中。
更糟的是,全球最大的机械设备制造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正在我国掀起一场并购扩张风暴,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几乎都被其列入并购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