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
初中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

初中语文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第15课《短文两篇》《陋室铭》1.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2.文体知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
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3.主题思想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重点字音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5.重点词义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菊,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读xiǎn,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6.特殊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7.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8.句子翻译:(1)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结尾总结中心论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 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困境能激发人 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将 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 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作用:借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表明“陋室”有吾则有仙、龙 之灵性,从而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用:以古代名贤自况,举三位古人证明“陋室不陋”,表明 自己也 有和古代圣贤一样的志趣和抱负。
• ③引用孔子的话在文中的作用: • A、引用孔子的话作结,以吾之陋室与古
• 1主要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借描写“陋室”的环境,陋室人的交往,陋室人 的生活,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 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 ①“苔痕上阶绿”二句写环境之清幽宁静 • ②“谈笑有鸿儒”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 • ③“无丝竹之乱耳”二句写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室中之雅 • ②类比——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 进攻 -------天时不如地利
举例、对比论证
防御 -------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施仁政
——
军 事
使 论 证
具
有
普
政 治
初一下期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一.注音德馨.()鸿儒.()案牍.()甚蕃.()淤.泥()清涟.()亵.玩()隐逸.()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 ( )( ) ..()()4.惟.吾德馨5.谈笑有鸿儒..( ) ..( ) ( )6.往来无白丁7.可以调.素琴..( ) ( )8.无丝竹..之乱.耳( )( )9.无案牍之劳形..( )()10.可爱者...甚蕃.( )( )11.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12.濯.清涟..而不妖.( )( )( )13.不蔓.不枝.( )( ) 14.香远益清..( )( )15.亭亭..净植.( )(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余谓..菊( )( )18.花之君子..者也( ) 19.陶后鲜.有闻( )20.宜.乎众矣( )三.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课文理解题。
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2.《陋室铭》的作者是()朝诗人()。
“铭”是古代()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文体。
《爱莲说》的作者是(),()朝哲学家。
文中经常被后人引用表示洁身自好的语句是()。
《陋室铭》的主旨句是(),全文表达了作者()的情操。
《爱莲说》的主旨句();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品德。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4、文章从哪三个角度表现了“陋室不陋”?室外景——环境之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室中事——情趣之雅5、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何关系?用不高的山、不深的水比喻陋室,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陋室有了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就不觉得简陋了。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大道之行也》、《核舟记》复习知识点

《陋室铭》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往来无白丁阅.金经:无丝竹..之劳形:..之乱耳:无案牍二、翻译下面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用课文原名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③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④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四、内容理解1、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诗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爱莲说》一、解释加点词语1、可爱者甚蕃..来:.....: 2、晋陶渊明独.爱菊: 3、自李唐4、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不蔓.不枝.: 7、亭亭净植.: 10、宜.乎众矣: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陶后鲜.有闻:二、翻译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理解文意1.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你能再找出作者没有写到的莲的其他品质吗?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填空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核舟记》一、写出下列字的意思2.罔.不因势象.形( )( )3.尝贻..余核舟一(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10.中峨冠..而多髯.者( )( )( )11.如有所语.( )12.其.两膝相比.者( )( )13.佛印绝类..弥勒( ) 14.矫.首昂视( )15.神情与苏、黄不属..( ) 16.珠可历历..数也( ) 17.其人视.端容.寂( )( )18.若.听茶声然.( ) 19.其船背稍夷.( )20.钩画了了..,其色墨.( )( ) 21.长曾.不盈.寸( )( ) 二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大道之行也》一. 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重点

《陋室铭》一、中心思想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言陋室不陋。
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学常识1.本文的作者是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三、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有仙则名.出名 2 .斯.这 3.惟.只吾.我徳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 谈笑有鸿儒..佛..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6.阅金经经7.可以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8.无丝竹之乱.耳使…‥扰乱9.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形..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四、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五、用原文语句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总领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描写陋室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文中以比喻起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六、问答题。
1.指出“龙”和“仙”比喻什么?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2.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兴手法,表明陋室也具有山水名灵的特点,更好的突出了文章“惟吾德馨”的主旨。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只是分享

《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1、《陋室铭》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
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
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白居易称其为“诗豪”。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他毫无怨言。
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
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
2、周敦颐,宋代哲学家、理学家。
原名敦实。
字茂叔。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为官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
平生酷爱莲花,晚年时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取名爱莲池,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周敦颐还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hào)两兄弟(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zuò)拜会程颐),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部编版《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梳理20180421

部编版《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梳理《陋室铭》一、层次结构及注解与翻译一层(……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1.山不在高,有仙则.(就)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
2.斯.(这)是陋室..(简陋的屋子),惟.(只是)吾.(我)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指德行美好)。
(本文的主旨句,“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二层(……劳形):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
3.苔痕上.(长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
(写居室环境)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4.谈笑有鸿儒..(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写日常生活)..(博学的人。
鸿,大),往来无白丁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5. 可以调.(调弄)素琴..(指佛经)。
(写日常生活)..(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6.无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之乱.(使……受到扰乱)耳.(耳朵),无案牍..(指官府文书)之劳.(使……感到劳累)形.(形体、躯体)。
(写日常生活)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三层: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
8.孔子云.(说):“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有?”(作用:与开头呼应,突出中心)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二、内容、情感与写作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对居室情景的描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刘楠马利铭

《陋室铭》知识点整理人:刘楠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者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
这篇短文通过对陋室到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1、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2、背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粗俗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解释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出名)(2)有龙则灵(灵验、神奇)(3)斯是陋室(这)(4)惟吾德馨(散布很远的香气,比喻品德高尚)(5)草色入帘青(映入)(6)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7)往来无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9)阅金经(指佛经)(10)无丝竹之乱耳(这里指嘈杂的音乐)(11)无案牍之劳形(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12)南阳诸葛庐(草庐,茅庐)5.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名词用作动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神异,名词用作动词)(3)惟吾德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名词用作形容词)(4)无丝竹之乱耳(使……乱,形容词使动用法)(5)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的使动用法)(6)苔痕上阶绿(使……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7)草色入帘青(使……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6.“之”字的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注音
德馨.(xīn)鸿儒.(rú)案牍.(dú)甚蕃.(fán)淤.泥(yū)清涟.(lián)亵.玩(xiè)隐逸.(yì)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就)(有名气)
2.有龙则灵.(有灵气)
3.斯.是陋室
..(这)(简陋的居室)
4.惟.吾德馨
.. (只)(品德高尚)
5.谈笑有鸿儒
..(大) (读书人)
6.往来无白丁
..( 没有学问的人)
7.能够调.素琴
..( 弹奏 ) (不加装饰的琴 )
8.无丝竹
..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扰乱)
9.无案牍之劳形
..(使……劳累)(身体)
10.可爱者
...甚蕃.(值得喜爱的)(多)
11.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
12.濯.清涟
..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13.不蔓.不枝.(分枝)(分蔓)
14.香远益清
..(更加)(清香)
15.亭亭
..净植.(耸立的样子)(立)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17.余谓
..菊(我)(认为)
18.花之君子
..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19.陶后鲜.有闻(少 )
20.宜.乎众矣(理应 )
三.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仅仅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喜爱的人该是很多了。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有人喜欢;对于莲的爱好,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够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四、课文理解题。
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
2.《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文体。
《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北宋朝哲学家。
文中经常被后人引用表示洁身自好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陋室铭》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情操。
《爱莲说》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全文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清白的品德。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文章从哪三个角度表现了“陋室不陋”?
室外景——环境之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室中事——情趣之雅
5、文章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何关系?
用不高的山、不深的水比喻陋室,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陋室有了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就不觉得简陋了。
作者使用类比论证,证明了全文的主旨。
6、文章结尾列举诸葛亮的草庐、杨雄的亭子目的是表达作者的自况之意,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自己也像他们一样虽居陋室,却品德高尚,证明“陋室不陋”。
7、从正面写陋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能够调素琴,阅金经;
表现环境之清幽宁静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室主人超尘绝俗胸襟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明《陋室铭》一文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全文中画龙点睛并照应主旨句的语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莲花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写莲花?
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托物言志,以莲花自喻,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
9、《爱莲说》一文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
10.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1. 《爱莲说》第一段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实行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