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介绍课件

主题思想
总结词
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向往。
详细描述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通过描绘莲的特性,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向往。他认 为,人应该像莲一样清丽、高洁、芬芳,追求内心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他也批判了那 些追求名利、忽视品德的人,认为他们虽然外表华丽,但内心却空虚无物。因此,周敦
颐主张人们应该珍视和崇尚美好品德,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陋室铭》和《爱莲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分别创作于唐代和宋 代。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两篇短文的主题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介绍
《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文人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文人周敦颐。 两位作者分别在文学和思想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影响。
02
《陋室铭》介绍
作者介绍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介绍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陋室铭》介绍 • 《爱莲说》介绍 • 两篇短文的比较 • 总结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
《陋室铭》和《爱莲说》是两篇 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短文,通过 对它们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 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
目的
通过课件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这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艺术 特色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表达方式
《陋室铭》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语言 简练明快;《爱莲说》则更多地运用 了议论和抒情,情感丰富。
思想内涵比较
思想深度
《爱莲说》在思想深度上更加深刻,对人性 、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有更深入的探讨;《陋 室铭》则相对较为简洁明了。
价值取向
《陋室铭》强调了品德修养的价值,认为品 德比物质更加重要;《爱莲说》则更加强调 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坚守,认为美好品德是 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短文两篇》课件 陋室铭+爱莲说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的形象和高贵品质,
总
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
品格,既不愿像陶渊
结
明那样消极避世,又
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
功名富贵,
知识汇总
再读《短文两篇》,比较《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异同。
同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异
反向立意 衬托、象征
情感倾向 高洁傲岸的君子之风
安贫乐道 出污泥而不染
语言风格
骈散结合
骈句为主、押韵 骈散错落
《陋室铭》 《爱莲说》
文本探究
自己 类比
陋室
作者借此来和自己的陋室 类比,举例论证“陋室不陋”, 同时亦是以古代圣贤自比,表 明陋室主人也有远大志向,想 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 事业的愿望,暗示“陋室不陋” 的原因,他没有隐居,他也并 不消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 的人。
文本探究
5.作者在文末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文本梳理
泛谈可爱的花 有很多
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 为烘托,引出爱菊
文本梳理
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 莲花不同流合污、不 炫耀自己
从体态角度写莲花通达 正直,高洁端正
从香气的角度写莲花美名远扬
从风度方面写莲的志 洁行廉政、体态端正, 让人不敢玩弄
拟人,将莲花 人格化,写出 莲具有高贵品 质,同时也寄 寓自己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 的操守
——宋 杨万里 ——宋 苏 轼 ——唐 王昌龄 ——唐 李商隐 ——宋 苏 轼 ——唐 李商隐 ——唐 陆龟蒙 ——唐 郑 谷 ——唐 李 白 ——乐府民歌
能力提升
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 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 用:“我特别喜欢……因为……”句式说一 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
例如 花中四君子: 梅花、竹子、兰花、菊花; 学校的榕树、小草; 教室的黑板、粉笔。其它:蜡烛等。 但要注意内在联系。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笔记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短文两篇》包括《陋室铭》和《爱莲说》。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文人的名篇,主题相近,但表达方式和风格各异。
《陋室铭》是唐代文人刘禹锡的作品,文章通过描绘陋室的简陋环境,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则是宋代文人周敦颐的作品,文章以莲花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和赞美。
2. 《陋室铭》和《爱莲说》在写作手法上也有所不同。
《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绘陋室的简陋环境来表达作者的高尚品格;而《爱莲说》则采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描绘莲花的纯洁、美丽来表达作者对美好品德的追求。
3. 在学习这两篇文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其次,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最后,要注意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学习古文的语言表达方式。
4. 通过学习《陋室铭》和《爱莲说》,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和品格,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正能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16.《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课堂小结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 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 到很多东西:他身居陋室而“德馨”;他不甘平庸,与“鸿儒”交往;他以 古代先贤自况……如果我们也身居“陋室”,那么,不妨学学刘禹锡吧。
菊花秋天开放,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 正衬 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衬托
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
反衬
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
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4.作者称“莲”是花中的君子,莲的特点与君子的哪些特点相似?
莲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活;而“无丝竹之乱耳”指的是交际场上的歌乐。表现了主人不慕富贵,不追 求功名利禄的情致。
6.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形成了类比,他们 的主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古代名人,引古贤之名室作类比, 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整体感知
1.作者为什么惟独喜欢莲花?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
香远益清
香气亭亭净植,可远观而来自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2.莲和菊花、牡丹有什么不同?这三种花相比,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字词攻克
xīn
德馨
tái
苔痕
lòu
何陋之有
dú hónɡ rú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5、从文章的相关内容看,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是一个淡泊名利和安贫乐道情趣的 人。
就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
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 感情。
课堂检测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2、写出“陋室”环境优雅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 3、表明主人的交往之雅、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 阅金经 。 可以调素琴 4、表明了主人对世俗生活厌倦的句子是: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的 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 自 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 唐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 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我 只 助词, 表转折
调节音节, 无实义
染,
沾染(污秽)
濯
洗
中通外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蔓不
生枝蔓
水清而有微 波,指清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 贵的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 奏乐的声音。 乱:使……扰乱 。 案牍:公事文书; 劳: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 有(成堆的)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第22课--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课件

周敦颐
欣赏莲花
• 上量
• 古汉语常识:
• 作者及文体简介
• 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 宋理学家,文学家。为人清廉方正, 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 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怀。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 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 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 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 小结:
• 《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 这正是作者的心志写照,是作者理想 的寄托。
• 作业:
•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 求,说说你最喜欢哪种花,用一两百字加 以描述。
异曲同工 托物言志
——《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从思想内 容到表现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从两文的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三个 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 跟我一样的还有谁呢?(至于)对牡丹的 爱
• 宜乎众矣。
• 当然人数就多了。
莲的象征意义
• 出淤泥而不染
• 君子的庄重、朴质,不哗 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 濯清涟而不妖
• 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 苟,豁达大度
• 中通外直,不蔓 • 不枝
• 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
• 君子美好的资质。 • 身处污浊环境中而不同流
•
翻译课文
•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 晋朝的陶渊明独爱菊花,从唐朝以来
• 世人盛爱牡丹。
• 世间的人很爱牡丹。
陋室铭、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②《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④。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⑤。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⑥。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⑦。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⑧。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陋室铭》译文: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显示灵异。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主人)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PPT-完美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PPT- 完美版
背景链接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 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 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 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力之徒, 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 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 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 室铭》一文。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PPT- 完美版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 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 句标注出来。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PPT- 完美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PPT- 完美版
2.节奏划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 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 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PPT- 完美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PPT- 完美版
4. 《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样 的情趣?
《陋室铭》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 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指佛经
使……劳累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受到扰 乱
指官府文书
形体、躯体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 水
比
陋 室
类
(名、灵) 兴
(德馨) 比 德馨)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
环境 交往 情趣 不 陋
陋 室 铭
设喻引题 仙 龙 喻 德馨 环境清幽(景) 陋室不陋 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 反诘点题
山 水 喻 陋室
陪衬比喻 托物言志
作者,周敦颐(1017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 1073)字茂叔,北宋理 学家,文学家。 学家,文学家。为人清 廉方正,傲岸不阿, 廉方正,傲岸不阿,时 人赞为“胸怀洒落, 人赞为“胸怀洒落,如 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 光风霁月” 抒怀。 抒怀。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 苔痕上阶绿 景色之雅 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 交往之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 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劳形 ---情 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劳形”---情 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 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 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运用类比 运用类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 古贤之名定证“陋室”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生枝蔓,长枝节 玩弄 洗涤 我 多 只
外直,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远益 亭亭净植
越显 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我 认为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 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 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 表达了作者对趋炎附势, 利的世风鄙视的思想感情。 利的世风鄙视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作者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爱莲说》以莲喻人,将莲人格 爱莲说》以莲喻人, 这正是作者的心志写照, 化,这正是作者的心志写照,是作者 理想的寄托。 理想的寄托。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 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 可以记叙事物, 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 各种问题的见解。 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 志讽世风的散文。 志讽世风的散文。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 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 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 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 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不懂学 问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浏览 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耳 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诸 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陋室, 室名,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 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 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德馨 xīn
案牍 dú
苔痕 tái 鸿儒 hóng r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出名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有龙则灵 是陋室, 德馨。
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可亵玩焉 而不可亵玩焉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 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香远益清。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是
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结合全文, 结合全文,说说周敦颐笔下的君子 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 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文 中 直 接 写 莲 的 句 子
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流合污 质朴、 濯清莲而不妖 质朴、庄重 中通外直 通达事理 不阿谀、 不蔓不枝 不阿谀、不攀附 香远益清 芳名远扬 亭亭净植 清廉正直 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 端庄、圣洁 亵玩焉 折 射 君 子 的 品 质
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中通外直, 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 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 可亵玩焉。
古今异义词
馨: 古义 品德高尚 今义 芳香
1.点明主旨,陋室不在其陋, 1.点明主旨,陋室不在其陋,而 点明主旨 在身居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 在身居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 2.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 2.写居室环境、 写居室环境 生活。 生活。 3.总结全文 强调陋室不陋。 总结全文, 3.总结全文,强调陋室不陋。
成为灵异的水 这 只 品德高尚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鸿儒,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
长到 映入 学识渊博的人
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白丁。 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学识浅薄的人 弹
无丝竹之乱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 无案牍之劳 南阳诸葛庐,
使……受到扰乱 使……感到劳累
应当 对于菊花的喜爱 陶渊明 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陶 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 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 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 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在清水里洗涤过 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 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的立在那里, 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 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 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 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 的君子。 对于菊花的喜爱, 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 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 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出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有仙则名: 出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有龙则灵: 成为灵异的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有龙则灵: 成为灵异的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受到扰乱。 无丝竹之乱耳: 使……受到扰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受到扰乱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受到劳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无案牍之劳形: 使……受到劳累。动词的意动用法。 受到劳累 动词的意动用法。
(正衬) 正衬) 逃避现实
隐逸者
高洁质朴 正直端庄
写菊花、 写菊花、牡丹的用意
清廉圣洁 卓尔不群 贪慕荣华富贵 反衬) (反衬)
富贵者 君子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说 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 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托物言志, 1 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2 巧妙运用衬托 3 运用比喻手法 菊:比喻隐士 牡丹: 牡丹:比喻富贵者 莲:比喻君子
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772—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 ),字梦得 842),字梦得,贞元九年进士,唐代诗人,哲 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 学家。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 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 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 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 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 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 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 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 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 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 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 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 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 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通过对陋室环境等的描写, 通过对陋室环境等的描写,表 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趣。 道的情趣。
1.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作者的志向放在对陋室的 托物言志 描写中表达出来。 描写中表达出来。 2.骈散结合、用韵。 2.骈散结合、用韵。 骈散结合 3.类比: 3.类比:开头 山、水与陋室类比 类比 结尾 以古代名贤自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