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节奏
(word完整版)《播音主持》第十五章 话筒前的创作状态

第十五章话筒前的创作状态作者:播音创作…文章来源: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点击数:437 更新时间:2005—7—1第十五章话筒前的创作状态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话筒前创作状态》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并且对话筒前创作状态有全面的了解.2)教学要求:1、理论与应用相结合2、学生的个别现象与学生的共性问题相结合3、从正反两方面认识话筒前的创作状态4、明确话筒前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的相互作用3)教学重点:学会话筒前状态的把握与调整,从而养成良好的话筒前状态.4)教学难点:在话筒前播出能够使自己的状态运用自如,符合整个栏目的要求,做到轻松自如。
5)学时分配:理论讲授2学时小课12学时6)实践环节:进录音室录音举办小型朗诵会留习题作业、写札记早晨晨练业余时间去电台、电视台参加播出实践7)教学内容:第一节话筒前状态的含义播音员的话筒前状态是指在播出之前,思想感情一定要运动起来。
怎样运动起来?播音员面对文字语言内容,从分析、理解到感受,随着内容的发展,思想感情一直在不断深化,由一点一点的积聚,到最后迸发出带有思想感情的有声语言,这时已经非说不可了.这就是正确的话筒前创作状态。
话筒前正确的创作状态的获得是由多方面音素构成的。
对象感、情景再现、内在语都是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手段,他们都离不开宣传目的引导和制约。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心理因素,生理因素。
其中,对象感、情景再现、内在语在后边的章节里有专门的讲述,这里我不再赘述。
这里,我们专门谈一谈影响话筒前创作状态的其它心理因素.我们先来看心理因素中的个体心理因素.话筒前的个体心理状态话筒前的创作主要是播音员主持人个人播出与主持,属于个体行为.这时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而个体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个方面。
话筒前常见的生理状态1、紧张在话筒前播出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紧张。
紧张过度会引发心理障碍,所以,紧张和积极是有区别的,紧张的状态往往是大脑出现空白,语言和思维不是同步进行,嘴上说的不是脑子理想的,思维混乱,脑子空空。
《节奏》教学设计

语言表达技巧——节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节奏是语言表达外部技巧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本章节属于《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的第七单元,授课对象为播音主持专业二年级学生。
掌握好节奏这种表达技巧能使语言生动、富于表现力,也能让有声语言表达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增强受众听觉接受效率,实现语言传播的最终目的。
本次课程,着重教授节奏的概念、节奏的类型,节奏的运用方法。
教学重点:节奏的类型教学难点:节奏的运用方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节奏的类型。
2.使学生掌握节奏的运用方法。
3.使学生从作品的思想感情出发合理地运用节奏技巧。
三、教学背景及学习者特征分析语言表达分为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节奏属于外部技巧当中的重要一环。
本单元教学是在完成了内部技巧(情景再现、内在于、对象感)以及外部技巧(语气、重音、停连)之后进行了讲授与练习的,学生对语言表达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具备一定的表达技巧,但尚不能熟练掌握。
1.经过艺考培训以及一年级语音与发声训练,播音专业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表达技巧。
2.表达技巧运用不够娴熟,仍处于对表达技巧的模仿阶段。
3.对于语言表达特别是朗诵等艺术语言表达处于对声音形式美的追求阶段,很少从作品的思想感情出发。
四、教学方法1.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运用视频、音频及教师示范形成直观性教学。
3.教师运用提问以及与学生共同朗诵形成互动性教学。
4.从概念、到运用、到实践,突出循序渐进原则。
5.案例分析,让学生判断,形成独立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见下表)语言表达技巧——节奏教案六、教学总结与反思这次课程我通过多媒体素材以悬念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节奏在语言表达中属于非常重要的技巧,熟练掌握语言的节奏能够使语言显得灵活多变,既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含义又能使语言具有艺术性和形式美。
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结构设计较为合理,从节奏的概念、节奏的分类、到节奏的运用环环相扣,布局合理,能够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播音专业书籍读书笔记心得

播音专业书籍读书笔记心得《播音专业书籍读书笔记心得》篇一读播音专业的书籍,就像是在一片知识的海洋里“扑腾”,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个游泳健将,能畅快地汲取知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像个旱鸭子,被各种专业术语和理论搞得晕头转向。
就拿《播音主持艺术入门训练手册》这本书来说吧。
刚翻开的时候,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
书中那些关于发声基础的讲解,感觉就像是给我这个“小喇叭”找到了调音的旋钮。
比如说关于气息的控制,书里讲得那叫一个细致,把气息比作是播音的“粮草”,没有充足的气息,就像战士上战场没带子弹一样。
我当时就想,嘿,这比喻可真绝了!于是我就按照书里说的方法,试着深呼吸,感受气息充满腹部,就像给气球打气一样。
可是,这说着容易做着难啊。
我练了好一会儿,不是气息不够用,就是控制不好节奏,感觉自己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小娃娃,跌跌撞撞的。
再看到关于吐字归音的部分,那些个唇舌的动作要领,就像一套神秘的武功秘籍。
我读一些绕口令的时候,那舌头就像打了结的鞋带,怎么都捋不顺。
我就想啊,那些播音大佬们是不是天生就有这本事呢?也许不是吧,他们肯定也是像我现在这样一步一步苦练出来的。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按照书里教的方法练习共鸣。
我跑到一个小空房间里,想象自己的声音像水波一样在房间里荡漾开来。
我扯着嗓子喊了几句,结果声音听起来就像破了的锣,嗡嗡的。
我当时就有点沮丧,心想这播音咋就这么难呢?但后来又想,哪有什么事儿是一下子就能成的呢?这就好比爬山,刚到山脚下就想一步登顶,那不是痴人说梦嘛。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不断自我怀疑又不断自我鼓励的过程。
我时而觉得自己离专业播音的标准近了一步,时而又觉得自己还差得远呢。
不过,我想这就是学习的魅力吧,就像在雾里摸索着前行,虽然有时候看不清方向,但只要坚持,总会找到出路的。
这本书就像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虽然有时候它“批评”我,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但更多的时候,它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让我这个对播音充满热爱的小菜鸟有了继续向前的动力。
《播音主持》播音表达基本规律

第十四章播音表达基本规律作者:播音创作…文章来源: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点击数:492 更新时间:2005-7-1第十四章播音表达基本规律1)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领会掌握播音表达的基本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播音实践。
2.本章的理论学习应与语用实践和业务实践相结合,具体感受,理性分析,切忌死记硬背、纸上谈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介绍的六大规律当中,思维反应律和自我调检律是重中之重,也是教学的难点。
原因在于思维反应和自我调检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是长期文化知识与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同时,它也是播音员在业务上能否更上层楼的极为重要的决定因素。
3)课时安排:大课2课时,小课12课时4)教学内容:广播电视播音是一门语言表达艺术,它的科学独立性也应该体现在它的表达规律上。
播音是以稿件为依据进行有声语言创造的劳动,其表达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是通过电子媒介传输到广播收音机、电视接收机再刺激人们的耳朵和眼睛的表达,也是新闻工作者借助有声语言“以事醒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表达,换言之,它是一种“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表达。
这种特殊的表达所产生的表达规律,既要符合有声语言表达的一般规律,又应带有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节思维反应律思维反应律的具体感受与运用在这里,我们可以极简单、粗略地解释一下思维反应律所要求的过程。
例:“一点风也没有。
”眼看:一点————风————也没有。
︱︱︱↓↓↓心想:非常小空气流动看不见,觉察不到↓↓多么希望有的令人失望┗━━━━━━━━━━━━━━━┛↓少有的闷热天气——→播音:一点儿风——也没有。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1.看字要快,连成词或词组;2.想含义要由浅入深,由分至合;3.想到再说,一句话便清晰流畅了。
4.看到再想,边想边产生形之于声的要求,然后播出。
看在前,播在后,看得快,播得慢。
如果后面还有文字,那就应该是,本句尚未全部播完,眼睛已经在扫视下句了。
这样就把本句与下句联系起来了。
(完整版)《播音主持》第十章 停 连

第十章停连作者:播音创作…文章来源: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点击数:583 更新时间:2005-7-1第十章停连1)教学目的:停连是播音语言表达的重要外部技巧,教授这部分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停连在有声语言表述过程中对于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对停连概念、种类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停连这种技巧在语言表达中的运用,从而更好的进行有声语言的创作,以更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
2)教学要求:第一,在全篇理解、感受地基础上去确定语句地停连。
第二,要注意方法地灵活多样性,切忌以不变应万变,致使停连运用方法单一、僵死。
第三,停连技巧地运用中要注意克服“不敢停顿”和“该连不连”的倾向。
3)教学重点:本章的教学重点集中在停连的分类和停连的运用两个部分。
4)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对如何运用停连的讲解,只有让学生对停连的方式及运用原则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灵活地运用。
5)学时分配:大课2课时,小课12课时6)教学内容:第一节:停连的概念一、概念停连,是一个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
停,指停顿,连指连接。
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
在播音中,语言地部分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小层次之间、语句之间、词组或词之间,有声语言总有休止、中断地地方,时间有长有短,都属于停顿地范围。
那些不休止、中断地地方,特别是文字稿件中有标点符号而不休止、不中断地地方,就是连接。
停顿和连接都是有声语言行进中显示语意、抒发感情地方法。
无论停或连,都是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而不是任意的。
二、为什么要有停连停连,是同有声语言同时存在的,首先它是一种生理需要,更重要的一点,停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
思想感情的运动需要在哪里停顿,就要在哪里停顿,需要停顿多长时间就要停顿多长时间,需要在哪里连接就要在哪里连接,这样才能发挥有声语言运用停连表达思想感情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象等作用,达到引人、感人的目的。
所以,在有声语言表达的过程当中,停顿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以自如地服从思想感情运动的需要。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知识点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知识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知识点播音是指播音员和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分享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第一部分播音主持工作及其正确的创作道路1、播音---是指播音员和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
2、播音的性质?播音主持既包含自然属性,又包括社会属性;既包括新闻性,又具有言语传播和艺术的属性等等,新闻性是根本属性。
3、播音主持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地位?首先,播音主持处于广播电视的最前沿;其次,播音主持又是广播电视的“中介之序”最后,播音主持又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4、播音主持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表现?(1) 传递信息,体现态度,揭示语义内涵,表明思想实质,具有了解和认识社会的作用; (2) 传递感情,具有鼓舞、教育、激励作用;(3) 规范美化语言,具有语言表达的审美示范作用;5、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 (1)规范性(2)庄重性(3)鼓动性(4)时代感(5)分寸感(6)亲切感记忆提示:(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性感----三性三感)“三性”-----范仲淹的弟弟------------“范重鼓”“三感”---“十分亲(热)”谐音------时分亲6、正确的播音创造道路内容?(1) 播音创作的原则; (2) 播音创作的源泉; (3) 播音创作的新闻属性;(4) 播音创作的自身特点; (5) 播音创作的标准和任务;记忆提示:谐音—袁泉人准特性(感) 袁--原则,泉—源泉,人—任务,准—标准,特—自身特点,性—新闻属性;7、播音创作特征? (1)媒介的音声性和语音的规范性(2)内容的真实性和表达的诚挚性(3)手段的单一性和交流的间接性(4)传播的转述性和过程的时效性(5)受众的开放性和接受的个体性 (6)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表态性 (7)语言的艺术性和规定的创造性第二部分普通话语音知识与播音发声1、普通话概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播音主持停连讲义

播音创作基础——停连播音主持语言表达得基本技巧(外部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在一组稿件或一档节目中,语句得形态就是千变万化得。
一句话里,哪里该停,停多久,哪里就是重音,哪里该轻读,一段话中,哪几句该连,哪几句不连,哪几句就是重点;整个句子得声音形式就是升就是降,就是强就是弱,就是急就是缓……这都大有学问。
这节课我们来讲一下其中得表达技巧之一,“停连”。
什么就是停连呢,简单地说,有声语言得停连就是指语流中停顿与连接得总称。
为什么要把停连作为播音主持语言创作得技巧之一单列出来讲呢。
下面让我们三个方面来了解下停连在有声语言创作中得必要性。
从生理角度瞧,播音员、主持人得声音就是靠气息支撑得,除了发较短得句子外,任何人都不可能不停歇地一口气说到底。
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必须有不断补充与调节气息得自然生理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瞧,语言就是思维与情感得反映,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肯定会有思维活动、情感运动,会有一个组织与选择恰当得语言,来表达思维并准确发出声音得心理过程。
内容表达上讲,适当得停连让听者有时间领会内容,突出重要信息。
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我们播音主持语言得停连就是以心理需要为主、生理需要为辅得。
要想正确运用停连为内容与思想感情服务,首先要照准停连得位置。
其次虽然停连在口语表达中很重要,但就是还应注意,停顿不宜太多,否则会支离破碎,特别就是新闻类节目得播报中,应少停多连。
停顿与连接都就是有声语言中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得方法,就是有声语言中得标点符号。
下面我们来通过一个例子来感受下“停连”在语义表达中得重要作用。
例子:相传主人请客,给客人发请柬,客人回复: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
于就是主人做了一桌青菜,结果客人很生气。
请问:主人与客人分别对这句话怎么断句?客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
主人: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
一、播音主持得节奏——停连停连:有声语言得流动过程中,声音得中断与延续。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节奏

节奏与基调的关系
• 基调作为全篇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作为理解与 表达的和谐统一,必须通过节奏更好地显露出来。节奏的 类型与转换方法,当然应该符合基调的统一和变化。同时, 节奏的情状如何,又会反过来给基调以重大影响。 • 基调,在播读的准备、酝酿中已露端倪,节奏只有在播读 进行中才从构思阶段脱胎出来,成为可感的有声语言的现 实。 • 基调与节奏虽然都要通过语气来实现,特别是重点语句的 语气来实现,但是侧重点和角度不同。基调统指思想感情 运动状态形成的色彩和分量,节奏专指回环往复的声音形 式的表现,在播读中二者互相依存,又各显其不同的功能。 基调的总和性和节奏的技巧性终究不可混同,也是不可相 互替代的。
二、凝重型 • 语势较平稳、高强而着力、多抑少扬,语 节多而词疏。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 凝重、重点句、段更为明显。 • 如《藤野先生》、《最后一课》、《岳阳 楼记》
三、低沉型 • 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音 节多长,声音偏暗,基本语气、转换,都 带有沉缓的感受。 •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四、高亢型 • 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 势不可遏。语气、转换都趋于高昂或爽朗。 • 如《白杨礼赞》、《海燕》、《三门峡— —梳妆台》。
•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配《黄河大合唱》
五、舒缓型 • 语势多扬而少坠,声较高而不着力,语节 内较疏但不多顿,气流长而声清。语气、 转换都较为舒展。 • 如:《秋色赋》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四、运用节奏的方法
• • • • • • 1、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2、欲慢先快、欲快先慢 3、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4、欲高先低、欲低先高 5、欲停先连、欲连先停 6、凸显对比、控纵自如
•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 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 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 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 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 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 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 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三、节奏的类型
一、轻快型。 • 多扬少抑,多轻少重,语节少而词的密度 大。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偏与轻快, 重点句、段更为明显。 • 如:《春》
•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 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 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四、高亢型 • 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 势不可遏。语气、转换都趋于高昂或爽朗。 • 如《白杨礼赞》、《海燕》、《三门峡— —梳妆台》。
•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配《黄河大合唱》
五、舒缓型 • 语势多扬而少坠,声较高而不着力,语节 内较疏但不多顿,气流长而声清。语气、 转换都较为舒展。 • 如:《秋色赋》
二、凝重型 • 语势较平稳、高强而着力、多抑少扬,语 节多而词疏。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 凝重、重点句、段更为明显。 • 如《藤野先生》、《最后一课》、《岳阳 楼记》
三、低沉型 • 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音 节多长,声音偏暗,基本语气、转换,都 带有沉缓的感受。 •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 子里,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 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 按起|琴|键来。
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关系
• 有区别又有联系,播音过程是语句循序渐进的过 程,是语气的时间变化过程。我们一定要立足全 篇,立足于各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感 受每一句话的内涵、色彩和分量。这样就会使停 连、重音融入到语流中,贯通于语气之内。而节 奏也就在重点语气的回环往复之中自然显露。在 播音中,重点要抓语气的表达用以带动重音,用 以统领停连,用以显露节奏。 • 目前我们播音中明显的弱点就是语气不够鲜明、 生动,突出的毛病是有固定腔调。这就集中表现 在语气技巧的贫乏上。要想提高播音质量,必须 在语气上下工夫。在语气上下工夫,就要把这四 种基本技巧综合运用,而不要顾此失彼。
节
奏
节奏的概念
•
节奏是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在播 音中,节奏应该是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 的、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感情的波澜起 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 形式的回环往复。
二、明确两个问题
– 节奏不能和语气混淆。语气是以语句为单位的, 而节奏是以全篇为单位的。节奏是指全篇稿件 的声音形式,而不是一句话、一个小层次的声 音形式。在播一篇稿件的时候,既要在节奏上 有统观全篇的能力,更要有驾驭每一句的语气, 体现全篇基调的能力。 – 节奏一定是某种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而不是 毫无规律的各种声音形式的拼合。
节奏与基调的关系
• 基调作为全篇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作为理解与 表达的和谐统一,必须通过节奏更好地显露出来。节奏的 类型与转换方法,当然应该符合基调的统一和变化。同时, 节奏的情状如何,又会反过来给基调以重大影响。 • 基调,在播读的准备、酝酿中已露端倪,节奏只有在播读 进行中才从构思阶段脱胎出来,成为可感的有声语言的现 实。 • 基调与节奏虽然都要通过语气来实现,特别是重点语句的 语气来实现,但是侧重点和角度不同。基调统指思想感情 运动状态形成的色彩和分量,节奏专指回环往复的声音形 式的表现,在播读中二者互相依存,又各显其不同的功能。 基调的总和性和节奏的技巧性终究不可混同,也是不可相 互替代的。
• 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 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觉得那蔚蓝的大海,比 前更加蓝了一些;天• 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节内密度大,气 较促,音较短。语气转换都较为急促、紧 张。 • 如:《回延安》
•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