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电影文化底蕴论文

合集下载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武侠电影是深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侠文学、武术、美学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

环境、武、侠是武侠电影中最具有观赏价值的卖点。

环境时而是江南的小桥流水、秀丽山水,时而是西北粗旷苍茫的平原、沙漠,还有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庭院、幽静神秘的荒山古刹、深不可测的悬崖峭谷,在影像上肆意的展露自己的风情和文化底蕴,并和侠客互相映照融为一体,与主题的基调一致营造着悠远的意境,传达出“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

“武”作为武侠电影的必要元素,它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为源泉,不断地兼容武侠文学、戏曲艺术、美学、舞狮等文化形式,在银幕上展现着独特的中国功夫场景,呈现“武之舞”的艺术特色。

在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武”是“虚打”与“实武”交错并存,在总体上呈现虚实相间的美学风格;到60年代末,武侠电影进入创作史上的黄金时期,张澈、胡金铨、李小龙在“武”上有着各自的追求,从而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90年代的武侠电影之“武”因现代化科技介入,表现动作的电影手法更加娴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进一步挖掘,俨然一场呈现在银幕上的武舞艺术;武侠电影之“武”还缝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善恶分明、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使动作本身具有了道德性格判断之内涵;经过多年的营造,武侠电影之“武”具有独立的审美形态,在形式上宛如“武术之舞”,在神韵上是飘逸的东方意境之美。

“侠”有侠客和侠义精神之意,两者都源于中国的武侠文学;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以武侠文学中的侠客和地方传奇人物为原型,经过电影化的解读后具有独特的特征;侠义精神是侠文学、武侠电影、侠客的内在灵魂,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传统品格和美德。

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继承了武侠文学中的优良品格,如快意恩仇、济困扶危、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等侠义行为和“为知己者死”、诚信守诺、重朋友之义、轻生死等精神气质,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外延,把爱、人道主义、情等纳入自身的范畴,特别是在对爱情的表现上,武侠电影遵守自己的类型规则,以侠义核心,把爱情作为对侠义的人性补充,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理冲突”别开生面地阐释为爱情与侠义的冲突,两者的冲突最终导致武侠电影中爱情在狭窄的表现空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探讨电影《武侠》中的中国武术精神

探讨电影《武侠》中的中国武术精神
谦 逊是 中 国文化 中 的传 统美德 ,每
一 个 中 国 人都 要 继 承 和 发 扬 这 样 的 文 化精
人 物 内 心深 入 对 武 术 的 理 解 ,而 且 形 象 的 刻 画 出 了 中 国武 术 的 内在 修 养 , 将 重 点放 于 武德 之 中 。作 者 通 过 研 究 和 分 析 这部 电
影 ,详 细剖析 了电影 中人 物所表 达的武术
精 神 和 文 化 内涵 ,为 我 国 武 术精 神 的发 展
做 出了一定 的理论 贡 献 。
效 。初则可 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 ,及其
成 功 , 小 则 杀 贼 平 乱 ,保 护 乡里 ,大 则 安
邦 定 国 ,造 福 千 万黎 民 。 这才 是 中 国五 千
帮派地位较高 的主角刘金喜十年前是地方
黑恶 势 力 帮 派 七 十 二地 煞 的 二 当家 ,他 的
经 悔 改 之 人 面 对现 实 的 故事 ,故 事 发 生 在 1 9 1 7 年 中 国西 南 边 陲 的 刘 家村 , 由甄 子 丹
扮 演 的主 角 刘 金 喜 和汤 唯扮 演 的 女主 角 阿
礼 遇 ,道 家 的天 人 合 一 精 神 , 释 家 修养 养 性 的刻 苦 修 为 等 内涵 。所 谓 “ 文 能 安邦 , 武 能 定 国 ” , 充 份 肯 定 了 习 文 修 武 的 功
神 , 这种 文化 与 中华 武 术 精 神 也 有 一 些联 系 , 利用 电影 《 武 侠 》 中主 角 刘 金 喜 的一 些 言 语 , 可 以展 现 出一 些 中 国武 术精 神 的
和想法 ,修炼谦逊的武术精神是一种对武
术 的更 深 层 次 理 解 。在 影 片 中 身手 敏 捷 和

《2024年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范文

《2024年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范文

《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篇一一、引言华语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独特类型,自上世纪至今一直深受观众喜爱。

在新世纪,随着科技与文化的进步,华语武侠电影迎来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发展。

其中,功夫元素作为武侠电影的核心,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更深化了电影的文化内涵。

本文旨在研究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分析其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及其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二、功夫元素在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表现形式1. 动作设计: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在动作设计上更加注重真实与艺术的结合。

动作设计更加精细,特效与实拍相结合,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同时,动作设计还注重展示各种武器的运用和功夫的种类,如剑术、拳法、腿法等。

2. 角色塑造:功夫元素在角色塑造上具有重要作用。

角色的武功高低、招式特点等都是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

同时,角色的武功也与其性格、背景等紧密相连,使角色形象更加立体。

3. 场景布置:在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场景布置也是展示功夫元素的重要手段。

通过精美的场景布置,使观众感受到武侠世界的神秘与美丽。

同时,场景布置还能展示出各种武器的运用和功夫的实战环境。

三、功夫元素的文化内涵1. 传统文化传承: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电影,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武术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武术精神。

同时,电影中的功夫元素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如勇敢、正义、忠诚等。

2. 审美追求: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动作设计上,强调以柔克刚、动静结合的哲学思想;在角色塑造上,注重人物的内在修养和气质;在场景布置上,追求诗意与美学的统一。

这些审美追求使华语武侠电影具有独特的魅力。

四、功夫元素在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重要性1. 提升电影观赏性:功夫元素通过精美的动作设计、场景布置等手段,使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感受到中国武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对电影的喜爱程度。

论中国武侠电影

论中国武侠电影

论中国武侠电影武侠片,顾名思义,是由“武”和“侠”相结合的一种影片类型,武是武打,即所谓的中国功夫,侠是侠义精神。

中国武侠片是由京剧转变而来的,源于中国传统戏剧,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而武侠片作为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更将中国武艺透过影像呈现出中国精神,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形成也是较成熟的一种类型电影。

中国大陆从1949年到1980年期间由于文革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武侠文艺受到禁止,得不到发展。

较之,港台两地在此期间的武侠电影反而发展得如火如荼。

1938年到1948年间香港以粤语武侠片居多,影片内容多以呈现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为表现核心,注重宣扬侠义精神。

题材多改编自民间小说、稗官野史、民间通俗故事等,例如改编自《七侠五义》的《大破铜网阵》(1939)。

而影片中的武艺美学,基本上脱胎于中国戏曲中的武打形式,演员也多是出身自传统戏曲界,或是曾拜师学艺,《阮氏三雄》(1941)便是邀请「时代剧团」全体团员参与演出。

而此时的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无论在文化、语言上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并未有武侠电影的出现。

1949年到1969年是武侠电影的兴盛期,这个时期香港也出现了集次最多的电影——黄飞鸿系列,当时影片中的武侠场面设计,一改过去的夸张做作,将表演与搏击分开,是一种创新的手法。

然而要进入60年代后电影的主要语言才从粤语转向国语,台湾的武侠片才逐渐兴起,并在1959年制作了第一部武侠片《罗小虎和玉娇龙》。

新派武侠电影也在那时刚刚兴起,尤其是50年代末,以金庸和梁羽生为代表的中国新派武侠小说在港台地区掀起一场武侠风,为武侠电影再注入新血,首由峨嵋公司改编金庸的《射雕英雄传》(1958/1959)、《碧血剑》(1958/1959)及梁羽生的《白发魔女传》(1959),从那以后,改编新派武侠小说成为电影重要剧本的来源之一。

期间张彻于1964年开拍的《虎侠歼仇》被认为是“新武侠世纪”的真正开山之作。

以及66年的《大醉侠》,它打破当时由日本武士电影垄断的市场,成为一部与众不同的中国武片,将新武侠世纪推向一个更新的起点。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作者:董志远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0期【摘要】侠文化历史悠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也由来已久。

武侠电影从侠文化中接受给养并体现着侠义精神。

探析武侠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在思想根源、主体内容、创作主题上与侠文化的关系,对武侠电影今后的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侠文化;武侠电影;类型片;武侠世界;主题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10-02什么是武侠电影?“武侠电影即‘有武有侠的电影’,亦即以中国的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形式,及体现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的侠客形象,所构成的类型基础的电影。

”[1]武侠电影必须有“武”有“侠”,“武”指的是武力,“侠”则是指侠文化、侠义精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侠文化,源远流长。

以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为代表的武侠文化,是传统侠文化的新发展,通过研究中国特有的类型片武侠电影,可以一窥中国侠文化的概貌。

一、武侠电影:一种类型片武侠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是特定观念与范式的结合。

这里的观念即侠义精神。

游侠在战国兴起,秦汉时期盛行,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汉景帝几次诛灭侠客,造成侠客的没落,但侠义精神却依然存在平民心中。

千古文人侠客梦,魏晋时期志怪小说和咏侠诗盛行。

到了唐朝,更多诗人写作咏侠诗、豪侠小说,描写行侠仗义、重诺轻死的侠客行为。

唐代以后,现实中游侠越来越难见到,他们的形象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当中。

武侠电影能成为中国独特的类型片,与其诞生时期的时代背景有关,更与侠文化传统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有关。

武侠电影自有它的范式,以及类型元素,如江湖、马、客栈、大漠孤烟,正邪分明的侠客和反派。

武侠电影表现一群追求自由的侠客形象,他们或生来放荡不羁,或远离官府和家乡去闯荡江湖。

“武侠电影作为一种特定的电影类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现代支流,其类型观念和情节模式不仅由传统所决定,而且也有传统文艺形式可供借鉴,如戏剧、小说、史诗乃至诗歌等,其中不少类型和模式已成为武侠电影的经典样本。

我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礼仪文化与武术精神

我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礼仪文化与武术精神

我国武侠电影中的武术礼仪文化与武术精神目录一、内容概览...............................................21.1 武侠电影的起源与发展...................................3 1.2 武术在武侠电影中的地位.................................41.3 武术礼仪文化与武术精神的研究意义.......................5二、武侠电影中的武术礼仪文化...............................62.1 武术礼仪的定义与内涵...................................7 2.2 武侠电影中武术礼仪的表现形式...........................8 2.2.1 武术招式的礼仪性.....................................9 2.2.2 武林人士的交往礼仪..................................10 2.2.3 武术比赛中的礼仪规范................................11 2.3 武术礼仪的文化传承与意义..............................12 2.3.1 武术礼仪的历史渊源..................................132.3.2 武术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14三、武侠电影中的武术精神..................................153.1 武术精神的定义与内涵..................................16 3.2 武侠电影中武术精神的呈现方式..........................17 3.2.1 勇武刚毅的精神风貌..................................19 3.2.2 忠义诚信的人格魅力..................................203.2.3 包容谦逊的武道精神..................................213.3 武术精神与武侠文化的融合..............................223.3.1 武术精神与武侠小说的关联............................233.3.2 武术精神在武侠电影中的创新与发展....................24四、武侠电影中的武术礼仪文化与武术精神的互动关系..........254.1 武术礼仪对武术精神的影响..............................264.2 武术精神对武术礼仪的促进作用..........................274.3 武侠电影中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的和谐统一................28五、案例分析..............................................295.1 经典武侠电影中的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305.1.1 《少林寺》中的武术礼仪与精神........................315.1.2 《英雄》中的武术礼仪与精神..........................325.2 当代武侠电影中的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335.2.1 《武状元苏乞儿》中的武术礼仪与精神..................345.2.2 《十面埋伏》中的武术礼仪与精神......................35六、结论与展望............................................366.1 研究成果总结..........................................376.2 研究不足与展望........................................386.3 对未来武侠电影发展的建议..............................39一、内容概览武术礼仪文化与武术精神是武侠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文化底蕴,也为观众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2024年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范文

《2024年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范文

《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篇一一、引言新世纪以来,华语武侠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功夫元素作为武侠电影的核心,不仅展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更在电影艺术的呈现下,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其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二、功夫元素的表现形式1. 武术动作设计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武术动作设计,融合了传统武术与现代特效技术,呈现出惊人的视觉冲击力。

动作设计者通过精心的编排和细腻的表演,将武术的攻防、进退、虚实等技巧巧妙地融入电影情节,使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

2. 武术场景布置武术场景的布置也是功夫元素的重要表现形式。

电影通过精美的场景设计,将武术动作与自然环境、古建筑等元素相结合,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武侠世界。

此外,通过光影、色彩等手段,电影还进一步强调了武术场景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武侠世界的魅力。

三、功夫元素的文化内涵1. 武侠精神的传承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不仅仅是武术技巧的展示,更是武侠精神的传承。

电影通过描绘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武侠世界中的正义、勇敢、忠诚等品质。

这些品质在观众心中产生了共鸣,使人们更加珍惜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观。

2. 文化元素的融合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还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

例如,电影中的音乐、服装、道具等都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

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合,使华语武侠电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四、功夫元素的艺术价值1. 创新与传承华语武侠电影在继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

电影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武术与现代特效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这种创新与传承的结合,使华语武侠电影在保留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具备了现代审美价值。

2. 跨文化传播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具有跨文化传播的价值。

《2024年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范文

《2024年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范文

《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研究》篇一一、引言新世纪以来,华语武侠电影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国内外观众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

其中,功夫元素作为武侠电影的核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武术技艺,更在电影的情节、人物塑造和视觉呈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二、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功夫元素的表现形式1. 武术技法的展示: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首先表现在武术技法的展示上。

电影通过慢动作、特写镜头等方式,将武术的招式、身法、步法等细节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和力量。

2. 功夫场景的构建:电影中的功夫场景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如山水间的决斗、屋顶上的追逐等。

这些场景的构建不仅展现了武术的场地多样性,还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3. 人物塑造:功夫元素在人物塑造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角色的武功高低、招式特点等,可以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对角色产生共鸣。

三、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功夫元素的特点1. 融合现代元素:新世纪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在传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如现代武器、现代装备等,使电影更具时代感。

2. 强调情感表达:功夫元素在电影中不仅是一种技艺展示,更是一种情感表达。

通过角色的武功表现,可以传达出角色的性格、情感和价值观。

3. 文化传承: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的传播,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四、功夫元素在电影中的重要性1. 提升观赏性:功夫元素的展示可以使电影更具观赏性,吸引观众的眼球。

通过精彩的武术表演和视觉呈现,使观众感受到电影的魅力和力量。

2. 塑造人物形象:功夫元素在人物塑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角色的武功表现和招式特点,可以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对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3. 传承文化:华语武侠电影中的功夫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电影的传播,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底蕴
【摘要】中国武侠电影几经浮沉,不断的发展变化,最终走向成熟。

它以独特的内容和形式描述中国的武侠行侠仗义的故事,用“武术之舞”践行侠义精神。

中国武侠电影始终在电影市场上经久不衰,很大原因在于它的“文化底蕴”,因为“审美文化离不开直接的娱乐性,但仅有娱乐性是不够的,只有当其与文化中更根本更深层的东西融合起来时,才富有价值。

”中国武侠电影正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美学、武术等形态,并且把民族文化的底蕴——民族精神凸现出来,从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中国武侠电影文化底蕴审美价值
近几年来,我看的武侠电影有李安的《卧虎藏龙》、吴宇森监制的《剑雨》、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刘伟强导演的《精武风云》、陈树凯的《八卦宗师》等。

这些中国武侠电影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粹,其中著名导演李安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以其特有的中国审美文化意蕴震惊世界,获得奥斯卡大奖。

对中国大众读者而言,中国武侠电影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文化样式。

中国武侠电影为何深受广大读者青睐?因为它们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中国武侠电影表现的侠义精神
中国武侠电影不仅有精彩的武打镜头与巧妙的构思,还以快意恩仇和神奇武功吸引读者。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是“文以载道”,基本构成方式是在作品中构建善恶、正邪的对立。

武侠电影也是这样,“武”承担了载体职能,在展开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
的道德判断。

我们从武打中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归属。

侠义精神作为武侠电影的类型规则,在随武侠电影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固定的能指和不断扩大的所指。

具体说,固定的能指是由小说、传奇传承来的,经过筛选表现为快意恩仇、济困扶危、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等文化主题,不断扩大的所指是对爱、人道主义、情的容纳,使侠义精神在豪气与阳刚之外添了一缕人性阴柔。

中国武侠电影中侠义精神的呈现主要是由侠客的行动及侠客的态
度气质表现出来的。

在武侠电影中,胸怀侠义的侠客通常武功高强,武功或出自少林、或出自武当,从不暗下毒手,不会随便出手伤人;而坏人则相反,武功来路不正,滥杀无辜,下手狠毒。

还有,在中国武侠电影中,体现着行动大于思想,侠义观念大于一切,为保知遇之恩,侠客们表现出无往而不前的豪迈大气;浪迹江湖,侠客们表现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气;为国为民,侠客们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挺身而出的英雄之歌;匡扶人间,侠客们演绎着舍身取义、重义轻利的真谛。

中国武侠电影以武为底色、以侠为精髓,两者相得益彰。

我们以《新龙门客栈》为例。

它讲述了一批江湖侠客搭救忠良之后的故事。

周淮安为代表的侠士必然战胜以曹少钦为代表的恶势力,这种“善必胜恶”符合了包括“武侠”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旨。

中国武侠电影始终贯穿一个精神就是“善必胜恶”,这是中国“仁义”思想的最终体现,是“武侠”的核心,是中国武侠电影的文化底蕴。

杨雨轩的侠义行为体现了为国为民的“忠”,搭救忠良体现了为国为民的“义”,锄强扶弱体现了“仁”,斗争的智慧体现了一个“智”。

而“忠、义、智”无不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精髓,无不是传统武侠的延续。

二、武侠电影渗透着中华文化的特质
(1)中国武侠电影中的儒道释元素
优秀的中国武侠电影都是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儒、道、释思想融合,表达了较深的人生境界。

透视中国武侠电影的武功描写,往往能够看到渗透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侠客的神奇武功有各种各样,九阴真经、太极拳、太极剑、降龙十八掌等,无不是周易、阴阳五行学、经络学等“元典”的基本原理与武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中国武侠电影武打设计中的虚实相间。

中国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艺术的一个支流,在“武”的设计上自觉不自觉地遵从虚实相间的创作原则。

武侠电影之“武”有两大源头:一是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二是武侠文学中的艺术虚构。

尽管武侠文学是在武术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而成的文学形式,经过电影的技术处理,武侠电影之“武”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是虚构的神功仙法;一是真实的武术再现。

在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合二为一,使“武”具有虚实相间的审美特性。

导演胡金锉声称,中国武侠电影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故能两者兼备。

(3)中国武侠电影画面设计的意境。

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
(李惠民徐克导演)有中国式的古典影像:大漠、黄沙、孤烟、客栈,意境苍凉悲壮,雄浑厚重。

整个故事发生在大漠的一家破旧的客栈里——无垠的荒漠,偏僻的客栈,孤独的落日,几匹困顿的驼马,再加上凛冽的寒风……无不使人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更让人有一种荒凉、孤寂的悲怆之感。

这种对“意境”的营造使观众摆脱了对具体时空的心理依赖,从而淡化了现实感和真实感,使人们更注重“神”,注重“气”,而不是纯粹的“武”。

(4)中国武侠电影中爱情的大象无形。

中华民族的情爱表现含蓄、淡雅,是中国人独有的观照世界的方式。

看似淡泊实则深刻,“大象无形”,这种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文化心理是民族集体潜意识的堆积。

《新龙门客栈》中周淮安和仇莫言,爱情含蓄、谨慎,相见言语不多,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透露着彼此的无限深情,不仅仅是两人的默契,更是一种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执著。

莫言看见金镶玉手中玩弄笛子时刹那的伤心与失落不可言说,然而隐而不发,隐痛只在自己心中,苦涩自己品尝。

对待爱情的处理方式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表现,中国哲学的精髓是“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温柔敦厚”、“含蓄蕴藉”,是要创造出“欲说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旨。

总体说来,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底蕴是契合了武侠电影的特点,促使武侠电影更具有民族品格和特色。

纵观整个武侠电影
的发展,武侠电影虽然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貌,但民族文化底蕴——民族精神总在有形无形中成为武侠电影的亮点,这也是武侠电影得以永恒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倪骏.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研究[d].中央戏剧学院博士论文,2005,(5).
[2]方刚.从《新龙门客栈》看徐克武侠电影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蕴[d].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