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燃烧学理论与技术专题案例工程燃烧学理论与技术案例1

工程燃烧学理论与技术专题案例工程燃烧学理论与技术案例1
工程燃烧学理论与技术专题案例工程燃烧学理论与技术案例1

《工程燃烧学》理论与技术专题案例蜡烛的燃烧原理与技术《工程燃烧学》理论与技术案例

1、蜡烛的燃烧原理与技术

资料编辑:韩奎华

2013年10月30日

1蜡烛燃烧原理与技术

由蜡烛想到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烛光里的妈妈、浪漫的烛光晚餐、粉彩多姿的生日蜡烛……从古至今,蜡烛给予我们人类光明、温暖和浪漫,蜡烛燃烧蕴含的燃烧理论与技术您知道多少呢?

1.1蜡烛的燃烧理论

蜡烛组分:石蜡C22H46/C28H58、硬脂酸C17H35COOH;常温固态,150℃以上液化和气化形成蒸气,分解、燃烧生成物为CO2和H2O

热传递:光和热辐射

燃烧中伴有的物理化学现象:蜡的液化、蒸发相变现象;蜡烛芯中发生的导热、毛细抽吸作用

蜡烛火焰组成:CH原子团形成蓝色火焰、炽热的烟炱颗粒燃烧形成黄色火焰;由内至外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焰心(淡蓝色,温度最低,也最暗),未燃烧的蜡蒸气及其产物碳氢自由基。第二层内焰(金黄色,最亮)在焰心的外围,焰心的蜡蒸气及碳氢自由基扩散到内焰,在这里开始燃烧。第三层外焰(暗红色),受外界空气影响较大,而且和外界空气的能量交换剧烈,火焰的温度受到很大的影响,易形成烟炱。

思考问题:

在地球上燃烧的蜡烛,火焰细长明亮。在国际空间站上点燃的蜡烛会是什么样子呢?

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状态?

蜡烛火焰温度是怎样的?

火焰颜色与温度有关系吗?

制造工艺相同的两支蜡烛在地球上和空间站上的燃烧时间相同吗?(假设燃烧气氛相同)空间站蜡烛燃烧形成圆球形的蓝色火苗,虽然漂亮,但照明效果不甚理想。重力越小燃烧越不剧烈,在国际空间站这种环境下,空气在所有方向密度是相同的,因此可燃气体向四周均匀地扩散并且燃烧,所以产生的火焰是圆球形。

蜡烛燃烧火焰属于扩散火焰:通过扩散的燃料和氧化剂在反应区中相遇后燃烧所形成的火焰。化学反应区将包含氧化性气体的气态介质与包含还原性气体混合物分割开来,形成扩散火焰。

常见可燃物质火焰颜色及温度

火焰的温度温度和颜色

1.2蜡烛燃烧相关技术

内蒙古科技大学燃烧学试题A答案标准格式

内蒙古科技大学考试标准答案A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工程燃烧学考试班级:安全2004 考试时间:20 年月日时分至时分标准制订人:陈伟鹏 一、填空题(共7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母体物质炭化程度的不同,可将煤分为四类,分别为泥煤、褐煤、烟煤、无烟煤。 2.根据时间而言,燃烧过程需要总时间应包括混合时间、化学反应时 间、加热时间三个阶段。 3.静止气体中的自由射流,沿射流的前进方向,可将射流分为初始段、过渡段、自模段。 4.按火焰的几何形状分,火焰有直流锥形火焰、旋流火焰 及平火焰三种。 5.为了使可燃混合物开始燃烧,实际采用着火、点火两种方式。 6.根据元素分析值,煤的主要可燃物是,碳、氢。 7.按气体流动性质,把燃烧过程分为层流燃烧、紊流燃烧、 过渡燃烧。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8分,共24分) 1. 简述动力学燃烧、扩散燃烧和中间燃烧。 答:燃烧过程的速度受加热和化学反应速度的限制,叫动力学燃烧。3分 燃烧过程的速度受混合速度的限制,叫动力学燃烧。3分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燃烧过程属于中间燃烧。2分 2. 简述漩流数的概念。 答:无因次数群,s=Gφ/(G x.R)可以用来反映旋转射流的旋流强度,叫做旋流数。4分Gφ为角动量,G x轴向动量。4分

3. 简述点火的定义。 答:先是一小部分可燃混合物着火4分,然后靠燃烧的传播,使可燃混合物的其余部分达到着火燃烧。4分 三、计算题(共3题,每题12分,共36分) 1.某厂使用高炉和焦炉混合煤气,煤气温度为28℃,由化验室分析的煤气成分为: CO2 C2H4 O2 H2 CH4 CO N2 焦炉煤气 3.1 2.9 0.4 57.9 25.4 9.0 1.3 高炉煤气13.9 0.3 3.0 0.6 26.4 56.0 求:两种煤气的发热量和当焦炉煤气与高炉煤气按3:7混合时,混合煤气的成分和发热量。(1m3干煤气吸收的水分重g=31.1) 答:(1)查表5得1m3干煤气吸收水分得重量为g=31.1 干煤气成分换算成湿成分:CO2湿=0.00124g CO2干/(1+0.00124 g CO2干)=2.79% 2分 成分焦炉煤气(%) 高炉煤气(%) CO2湿 2.98 13.38 C2H4湿 2.79 O2湿0.38 0.29 H2湿55.75 2.89 CH4湿24.45 0.38 CO湿8.66 25.39 N2湿 1.25 53.92 W 3.72 3.72 Σ100 100 焦炉煤气:Q低=30.2CO湿+25.8 H2湿+85.5CH4湿+ 141C2H4湿 =4212千卡/m32分 高炉煤气:Q低=30.2CO湿+25.8 H2湿+85.5CH4湿+ 141C2H4湿

电气工程新技术

电气工程新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评语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课程论文要求 1.该课程结束考试以“撰写学术论文”方式为主进行评分;论文必须打印封面。 2.论文的撰写必须主题明确,论点清晰,内容丰实,能反映本课程或本学科或××领域的新进展或新理论;鼓励涉及研究方向的内容。 3.论文如以综述形式,必须加以个人见解与评论,并且是本课程或本学科或××领域与相关的内容; 4.论文撰写可以参考以下几个纲要展开: (1)课程授课包含的电气工程典型新技术举例2-3个; (2)与已所学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联系结合之处,举例说明,给出分析和体会;(重点) (3)未来该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自己的理解,结合专业知识谈(重点)(4)…… 5.论文引用的资料必须是近5年文献,并按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形式标出出处; 6.论文字数不低于3500字,不超出5000字,图表需用VISIO软件画,不能简单截图! 7.论文全部以A4纸打印,每行40个字符,行间距22磅,正文用宋体小4号,题目以黑体3号字,署名与学号在题目下方; 8.论文全文在2015年01月05日前交齐; 9.凡是整段甚至整篇抄袭的,一经查证属实,成绩以不及格(60分以下)甚至0分计; 10.凡是已提交其他课程的论文再提交该课程的,成绩以0分计; 11.论文文献、字数、排版未按要求的,或延迟交稿的,最高成绩70分;整篇错别字或标点错误合计超过10处的,最高成绩60分; 12.综述论文没有个人见解与评论的,最高成绩60分; 。 。

价值工程基本原理及案例分析

1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 1.1价值工程的产生与发展 1.1.1价值工程的产生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是一种新兴的科学管理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方法。它40年代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久,美国的军事工业发展很快,造成原材料供应紧缺,一些重要的材料很难买到。当时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有位名叫麦尔斯(L· D· M iles)的工程师,他的任务是为该公司寻找和取得军工生产用材料。麦尔斯研究发现,采购某种材料的目的并不在于该材料的本身,而在于材料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虽然买不到某一种指定的材料,但可以找到具有同样功能的材料来代替,仍然可以满足其使用效果。当时轰动一时的所谓“石棉板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公司汽车装配厂急需一种耐火材料——石棉板,当时,这种材料价格很高而且奇缺。迈尔斯想:只要材料的功能(作用)一样,能不能用一种价格较低的材料代替呢?他开始考虑为什么要用石棉板?其作用是什么?经过调查,原来汽车装配中的涂料容易漏洒在地板上,根据美国消防法规定,该类企业作业时地板上必须铺上一层石棉板,以防火灾。麦尔斯弄清这种材料的功能后,找到了一种价格便宜且能满足防火要求的防火纸来代替石棉板。经过试用和检验,美国消防部门通过了这一代用材料。 麦尔斯从研究代用材料开始,逐渐摸索出一套特殊的工作方法,把技术设计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考虑问题,用技术与经济价值统一对比的标准衡量问题,又进一步把这种分析思想和方法推广到研究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逐渐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和科学的方法。1947年,麦尔斯以《价值分析程序》为题发表了研究成果,“价值工程”正式产生。 麦尔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一套开展价值工程的原则,用于指导价值工程活动的各步骤的工作。这些原则是(l)分析问题要避免一般化,概念化,要作具体分析。(2)收集一切可用的成本资料。(3)使用最好、最可靠的情报。(4)打破现有框框,进行创新和提高。(5)发挥真正的独创性。(6)找出障碍,克服障碍。(7)充分利用有关专家,扩大专业知识面。(8)对于重要的公差,要换算成加工费用来认真考虑。(9)尽量采用专业化工厂的现成产品。(l0)利用

燃烧学 第1章 作业

一、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40%,H-10%,O-41%,N-2%,W-6%,A-1% 1. 求1kg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木材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燃烧温度 二、某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3.8%,H2-58%,CH4-24.5%,C2H4-3.7%,CO2-2.3%,N2-4.7%,H2O-2%,O2—1% 1. 求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1m3煤气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1m3煤气不完全燃烧,烟气中有CO 0.01m3,H2 0.12m3,CH40.06m3. 求烟气的总体积。 一、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40%,H-10%,O-41%,N-2%,W-6%,A-1% 1. 求1kg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木材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燃烧温度 二、某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3.8%,H2-58%,CH4-24.5%,C2H4-3.7%,CO2-2.3%,N2-4.7%,H2O-2%,O2—1% 1. 求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1m3煤气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1m3煤气不完全燃烧,烟气中有CO 0.01m3,H2 0.12m3,CH40.06m3. 求烟气的总体积。 一、已知木材的质量百分数组分为:C-40%,H-10%,O-41%,N-2%,W-6%,A-1% 1. 求1kg木材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木材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燃烧温度 二、某焦炉煤气的体积百分数组成为:CO-3.8%,H2-58%,CH4-24.5%,C2H4-3.7%,CO2-2.3%,N2-4.7%,H2O-2%,O2—1% 1. 求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α=1) 2. 1m3煤气的高、低热值 3. α=1.5时,1m3煤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烟气的组成和体积 4. α=1.5时1m3煤气不完全燃烧,烟气中有CO 0.01m3,H2 0.12m3,CH40.06m3. 求烟气的总体积。

工程项目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背景: 某钢厂改造其烧结车间,由于工期紧,刚确定施工单位的第二天,施工单位还未来得及任命项目经理和组建项目经理部,业主就要求施工单位提供项目管理规划,施工单位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提供了一份针对该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其内容深度满足管理规划要求,但业主不接受,一定还要求施工单位提供项目管理规划。 问题: ①项目经理未任命和项目经理部还未建立,就正式发表了施工组织设计,其程序是否正确? ②业主一定要求施工单位提供项目管理规划,其要求是否一定正确? ③项目管理规划是指导项目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请简述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规划目标及内涵。 ④试说明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控制原则。 答:①程序不正确,公司还未任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部还未建立,施工组织设计无人审核和批准,不能发表。 ②施工组织设计可以代替施工项目管理规划,但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深度应能满足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要求;冶金建设工程中,实际上一直使用施工组织设计代替项目管理规划;施工单位可以向业主说明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深度已达到项目管理规划的深度要求,不必再编制项目管理规划。 ③施工项目管理规划的规划目标及内涵有: a.规划目标包括项目的管理目标、质量目标、工期目标、成本目标、安全目标、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目标、条件分析及其他内容等; b.内涵包括施工部署、技术组织措施、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准备工作计划和资源供应计划和其他文件等。 ④项目管理规划的控制原则为:实现最优化控制;动态控制;主动控制;全过程控制;全要素控制;建立大控制系统的观念;要对规划的实施明确项目经理部各岗位职责、对执行进行检查分析和改进,进一步进行总结。 2、背景: 华北某厂1260m3级高炉扩容改造工程。根据招标文件要求,为了实现快速、高效、优质、低耗地完成扩容改建任务,该扩容改造,应采用高炉整体平移新技术。高炉分两段安装:第一段为移送;第二段为悬吊,高炉本体工程拟定在拼装平台上基本完成,尽量缩短停炉后施工工期,保证业主要求的工期。高炉本体平移作业采用滚动摩擦方式液压缸推送。要求“新、旧高炉中心线重合,标高与原设计标高相符,误差控制在5~8m”。高炉本体移送重量约4500t。推移高度约为36m,推移距离约42m。高炉本体在液压缸推动下,分步向炉基平移。

工程燃烧学常考计算题

工程燃烧学常考计算题 1. 已知某烟煤的应用成分为: 成分 C H O N S A W % 76.32 4.08 3.64 1.61 3.80 7.55 3.00 计算: (1)理论空气需要量; (2)理论燃烧产物生成量; (3)烟气成分。 (计算时忽略空气中的水分,结果保留2位小数)。 解:该烟煤燃烧的理论空气需要量为 03181V 81.4290.213100181 76.328 4.08 3.80 3.641.4290.213100 Nm kg y y y y C H S O ??=++-? ????????+?+-? ?????=7.88 = 空气/燃料 各燃烧产物生成量: 2 322.4 1210076.3222.4121001.425m kg y CO C V =?=?= N / 2 322.4321003.8022.4 32100 0.027m kg y SO S V =?=? = N / 2322.42181004.08 3.0022.4 2181000.495m kg y y H O H W V ??=+? ?????=+? ???= N /

02 322.479281001001.6122.4797.88281001006.238m kg y N N V V =?+=?+?= N / 则理论燃烧产物生成量为: 2222 31.4250.0270.495 6.2388.19m kg y CO SO H O N V V V V V =+++=+++= N / 燃烧产物成分为 []22100 CO y V CO V = ? []22100 H O y V H O V = ? []22100N y V N V = ? []22100SO y V SO V = ? 代入数据得: []217.41CO =、[]2 6.05H O =、[]276.21N =、[]20.33SO = 2.某加热炉用天然气作燃料,其干成分为: 成分 CO 2 C 2H 4 O 2 H 2 CH 4 CO N 2 % 1.1 4.4 0.2 0.5 91.8 0.2 1.8 每立方米天然气中的水分为21克, 该加热炉天然气消耗量为1200立方米/小时,空气消耗系数为1.1。求: (1)天然气的湿成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该加热炉风机每小时的供风量(不计空气中的水分,结果保留整数) (3)燃烧产物生成量。(结果保留整数) (4)燃烧产物的成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每小题5分,共20分) 解:把干成分换算成湿成分 20.0012421 10.0012421 s H O ?= ?100=2.54 +? 22 2 100100 2.54 1.1 1.07100100 s s g H O CO CO --=?=?=

电气工程新技术

电气工程新技术 姓名: 学号: 专业: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摘要: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 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虽然目前国内对物联网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本质上看,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物联网技术被称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创新。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化互联网 引言 物联网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效率。物流关系着现代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其发展关系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广泛推广和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完善和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物流管理的合理化,而且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带动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研究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势在必行。 一、物联网介绍 1.1物联网的定义 英文名: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Things。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1.2物联网的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

智慧树知到《燃烧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燃烧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酸雨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燃烧引起的。 A.对 B.错 答案: 对 2、空气干燥基成分中,煤是没有水分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温室效应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燃烧 B. 酸雨 C. 建筑物过多 D. 人口增长 答案: 燃烧 4、柴油的碳氢质量比(C/H)比煤炭的碳氢质量比(C/H)要大。

B.错 答案: 错 5、普罗米修斯通过实验证明了氧气的存在。 A.对 B.错 答案: 错 第二章 1、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化合反应 B. 气体与固体的反应可以适用质量作用定律 C.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双分子反应 D.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不可逆反应 答案: 气体与固体的反应可以适用质量作用定律 2、关于Arrhenius定律,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放热反应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吸热反应 C.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参与的反应 D.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不可逆反应 答案: Arrhenius定律只适用于理想气体参与的反应 3、关于反应级数,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反应级数只可能为正数 B. 反应级数只可能为整数 C. 增大压力一定会增大反应速度 D. 同等条件下,气体燃料的反应级数通常大于固体燃料的反应数 答案: 同等条件下,气体燃料的反应级数通常大于固体燃料的反应数 4、在其他条件可比的情况下,以下哪种气体自由射流与外部大空间之间的混合最强烈? A. 扩展角30°的圆柱射流

扩展角15°的圆柱射流 C. 扩展角30°的扁平状射流 D. 扩展角45°的扁平状射流 答案: 扩展角45°的扁平状射流 5、如果在钝体中开一道可以流通的缝隙形成“开缝钝体”,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开缝钝体的回流区范围会大于原来的钝体 B. 开缝钝体回流区内的混合强度会大于原来的钝体 C. 开缝钝体的射流长度会变短 D. 开缝钝体的扩展角会变大 答案: 开缝钝体回流区内的混合强度会大于原来的钝体 第三章 1、以下哪种措施会使得热自燃变得更容易? A.

工程问题教学案例

《工程问题》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兴趣。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的问题自然生成,你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思维是多么广阔。 教学片段 师:我们的家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谁来说一下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生:我们的家乡已建成村村通公路。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村村通公路”建设中的数学问题。如果给这节课起个名字的话,应该叫什么? 生:叫“工程问题” 师:如果让你当这项工程的总指挥,你打算怎么办? 生1:我要找几个工程队公开招标,谁干得快就让谁干。 生2:光干得快不行,还得要保证工程质量。 师:你能说一下具体打算吗? 生2:我想找一个既能保证质量又能干得快的工程队来干。 生3:我想给王建博同学补充一下,要想速度快又保证质量,就必须找那些既有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又有高科技人才的工程队来干。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既全面又有新意,老师非常佩服。 生4:我有一种想法比他们的都好。既然要保证质量,又要缩短工期,就应该让两个工程队合干更好。 师:课件出示:例7从王村到李村要修一条水泥路。甲工程队单独修12天完成,乙工程队单独修18天完成,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 师:猜想,既然是两个工程队合作完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猜一猜) 生1:只要20天就完成了。 生2:老师我有意见,甲工程队单独做20天就完成了,合作肯定比12天少。 师:(想一想)你有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吗? 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生1:我们先假设总的路程为18千米。算式18÷(18÷12+ 18÷18)=7.2(天) 生2:我们先假设总的路程为30千米。算式30÷(30÷12+ 30÷18)=7.2(天) 生3:我们先假设总的路程为1。算式1÷(1/12 + 1/18 )=7.2(天) 师:仔细比较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合修的时间工作都是7.2天。 生2:我发现无论公路多长,甲队和乙队每天修的各占总长的几分之几不变。 生3:无论公路多长,只要各自单独做的工作效率不变,合修的时间也不会变。 生4:在题目中没有工作总量时,我们把道路的长度假设成1,很简单。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在题目中没有工作总量时,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是解决工程问题中经常用的方法。 教学反思

燃烧学习题答案

燃烧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解释下列基本概念: (1)燃烧: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发烟的现象。 (2)火 灾: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称为火灾。 (3)烟: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得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的颗粒,这时即形成“烟”。 (4)热容:在没有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条件下,一定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一度所需要的热量。 (5)生成热:化学反应中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某化合物时的反应热。 (6)标准燃烧热:在0.1013MPa 和指定温度下,1mol 某物质完全燃烧时的恒压反应热。 (7)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 (8)低热值:可燃物中的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以气态存在时的热值。 2.燃烧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这些特征. 燃烧的本质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特征是: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 3. 如何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防火和灭火方法?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燃烧的三要素,要发生燃烧燃烧,可燃物和助燃物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 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提出以下防火和灭火的方法: 防火方法:1.控制可燃物;2.隔绝空气;3.消除点火源 灭火方法:1.隔离法2.窒息法3.冷却法 4. 抑制法 8. 举例说明燃烧产物(包括烟)有哪些毒害作用?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除了CO2和H2O 外,烟气中的其他成分都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或腐蚀性。其危害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毒害性;2)减光性3)爆炸性 9.试求出在p =1atm 、T=273K 下,1公斤苯(C6H6)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 3 22 ,0,030.10104.2248129276.4104.22)32 32412(76.421.02 m O S H C V V O air =???? ? ??+?=??-++?== -- 10.已知木材的组成为:C-46%、H-6.0%、O-37.0%、N-2.0%、W-9.0%,问在p =1atm 、T=273K 下木材完全燃烧产物体积是多少? 3 22 ,0,045.4104.22323746124676.4104.22)32 32412(76.421.02 m O S H C V V O air =???? ? ??-+?=??-++?== -- kg m H W V N S C V V V V V air O H N SO CO yq /18.5100624.221009184.2245.479.01002284.2210046124.2210024.22100184.2279.0100284.22100324.22100124.223,0,0,0,02222=?+?+?+?+?=?+?++?+?+?= +++= 11.木材的组成为C-48%、H-5%、O-40%、N-2%、W-5%.试求在1.5atm 、30℃的条件下燃烧5kg 这种木材的实际需要空气体积、实际产物体积和产物密度。(空气消耗系数数取1.5)

工程伦理案例题

第一章 结合本章关于怒江水电开放的引导案例,思考并回答怒江水电开发中面临着哪些复杂的伦理问题或伦理困境?在面对以上伦理问题时,作为工程师,应如何进行伦理选择和伦理决策?第二章 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8月14日,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联合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事故发生的最初3分钟内,包括9座核电站在内的21座电厂停止运行。随后美国和加拿大的100多座电厂跳闸,其中包括22座核电站。负荷损失总计6180万千瓦,停电范围为9300多平方英里,涉及美国的密歇根、俄亥俄、纽约、新泽西、马萨诸塞、康涅狄格等8个州和加拿大的安大略省、魁北克省,受影响的居民约5000万人。到8月15日晚9时30分,纽约城在停电29小时后全面恢复供电。事后调查发现,美、加停电事件是一起由电网局部故障,扩大到电网稳定被破坏,电压崩溃,最后造成电网瓦解,引起大面积停电的严重恶性事故,波及面之广,影响之大,是北美继1965、1977年的两次大停电之后最为严重的停电事故,其严重程度远超前两次事故。纵观整个事故过程,起因不过是位于俄亥俄州的一处线路跳闸,接着便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系统发生摇摆和震荡、局部系统电压进一步降低、发电机组跳闸、系统功率缺额增多、电压崩溃、更多发电机和输电线路跳开,从而引起大面积停电。(1)该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哪些风险因素引起的?(2)从哪些方面入手可以防范类似工程风险的发生? 第三章 广州市花都区垃圾焚烧项目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原有的城市公共设施,如交通设施、能源供给以及废物处理等,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改进或提升。以垃圾处理设施为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 和80%”的总体要求,其中,到2015 年全国设市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 和70% 以上,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占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的35%。可见,推进垃圾处理项目既有现实的紧迫性,也有政策压力,全国各地势必掀起一股大力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的热潮。然而,在项目选址过程中,由于民众对环境污染的担忧和相对剥夺感、政府公信力不足、决策过程不透明以及环境正义等因素,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很容易发生,继而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广州市花都区的垃圾处理一直是个棘手问题,其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日收运总量已近1600吨,且以年均约8%的速度增长,但只有狮岭汾水垃圾填埋场在运行,而且即将满容。所以建设花都垃圾焚烧厂(广州市第五资源热力电厂)列入了广州市建设规划。但其选址遭遇了多次波折。花都垃圾焚烧厂在2009年公布拟选址狮岭镇汾水林场时,引起周围楼盘以及临近清远村民的强烈不满。广州市城管委每月的例行接访日经常遭到上访群众“包场”,选址工作一度停滞。2013年6月,花都垃圾焚烧厂第二轮选址确定首选地由狮岭镇汾水林场改为狮岭镇前进村,距最近居民区1.3公里,又引起狮岭镇民众的反对。2013 年6 月28 日,《广州日报》刊登了题为《花都垃圾焚烧厂首选狮岭前进村》的报道,此后信息迅速扩散。狮岭镇内居民开始大范围大规模讨论狮岭镇选址事件。7月10 日,广州多个垃圾焚烧项目的开工时间公布,其中花都垃圾焚烧项目计划于2014 年6 月18日开工。因开工时间未得到公众知情和同意,而彻底激怒了狮岭镇居民。公众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传播选址信息并集合各种力量进行反对活动,例如以建立QQ 群、微信群、短信等方式扩大反对人数,并组织抗议活动。7 月15 日,狮岭镇13个经济联社共同上街游行,爆发狮岭镇上访和游行,抗议政府在垃圾焚烧这一重大项目上未曾与当地村民沟通。参加游行的居民还直斥环评专家所言选址所在地方圆数公里“荒无人烟”这一说法,称前进村几乎为狮岭镇“中心”,几十万人口将受到焚烧厂影响。当地政府承诺三天后会答复村民,暂时缓解了对峙局面。7 月19 日,在未得到政府任何回复的情况下,也为获得更

燃烧学讲义第一章

第1章燃烧化学基础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1.1.1 燃烧的本质 所谓燃烧,就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燃烧区的温度很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的存在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混有一些微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从本质上说,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但其放热、发光、发烟、伴有火焰等基本特征表明它不同于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 如果燃烧反应速度极快,则因高温条件下产生的气体和周围气体共同膨胀作用,使反应能量直接转变为机械功,在压力释放的同时产生强光、热和声响,这就是所谓的爆炸。它与燃烧没有本质差别,而是燃烧的常见表现形式。 现在,人们发现很多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游离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在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这里,游离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1.1.2 燃烧的条件及其在消防中的应用 1.1. 2.1 燃烧的条件 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能源。

1.可燃物(还原剂) 不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也不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如氢气、乙炔、酒精、汽油、木材、纸张等。 2.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氧气、氯气、氯酸钾、过氧化钠等。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以后如无特别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 3.点火源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点火源,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但是即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也不一定发生。要发生燃烧还必须满足其它条件,如可燃物和助燃物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火源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等。燃烧能发生时,三要素可表示为封闭的三角形,通常称为着火三角形,如图1-1(a)所示。 经典的着火三角形一般足以说明燃烧得以发生和持续进行的原理。但是,根据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很多燃烧的发生都有持续的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因此,着火三角形应扩大到包括一个说明游离基参加燃烧反应的附加维,从而形成一个着火四面体,如图1-1(b)所示。

电气工程新工艺新技术

电气工程新工艺新技术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根据本工程的使用特点、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要求,我公司将采用以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达到为社会做到节能减排,为业主降低工程造价,为施工单位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一、新技术的应用 1、现场配备2台以上计算机,完全实现工程全过程的微机跟踪管理、在资料管理、预决算、竣工文件等方面全面实现微机化负责各种施工技术资料的汇总、整理、建档工作和各种技术数据的分析工作,做到现场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2、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材料的购进、领用、库存、使用过程的全方位覆盖。 3、运用工厂化生产技术,保证成品半成品等产品加工精细、美观,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更加稳定可靠,确保工程如期完成。 4、利用最新的环境监测技术,对所用材料及工地环境进行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完全合格。 二、新材料的应用 1、在砼及砂浆中采用掺加粉煤灰技术,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增强砼的和易性,提高砼成型质量,水泥用量的减少可降低水化热的产生,减少砼内部及表面的裂缝产生,延长结构式的使用寿命。 三、新工艺的应用 1、角钢立柱及门柱采用工厂化加工、现场装配的施工方式。充分利用工厂设备先进、速度快、质量高、产品精度高、无环境污染、易于拼装的特点,进行现场装配流水化施工。

第十二部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在施工生产中的先导、保障作用。 一、从技术上保证进度 1、由项目部总工程师全面负责该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项目经理部设置工程技术部,负责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工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方案指导施工,防止出现返工现象而影响工期。 2、实行图纸会审制度, 在工程开工前己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图纸会审,并及时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提出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文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使工程能顺利进行。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尽量压缩工序时间,安排好供需衔接,统一调度指挥,使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 4、实行技术交底制度,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认真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 5、施工时采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管理,确保关键线路上的工序按计划进行,若有滞后,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弥补。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应 满足工地管理的需要,符合业主统一的管理的规定。 二、推广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组织好施工生产 1、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在施工中制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规划,超前探索和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消除质量通病。

工程案例分析

路基工程案例分析 案例1【背景材料】 某公路一路段土方路堤填筑,该路段路线从大片麦地中间穿过,并经过三处墓穴。经野外取土试验测得原地土强度符合要求,施工方外运砂性土回填了三处墓穴,清除20cm厚的原地土,平整后进行压实,最小压实度要求按路床压实度减两个百分点加以控制。随后填筑路基,填高1m,路槽38cm。将清除出的原地土用于边坡表层作为种植土使用。试验人员测得路槽底面以下80cm深度内平均相对含水量后判定路基为中湿路基。 【问题】 1、请逐条分析施工单位对原地基处理的几条措施的合理性。 2、下列完全不能用于路堤填料的土有()? A.含草皮土 B.含有腐朽物质的土 C.强膨胀土 D.碳渣 E.煤渣 3、路基有那几种干湿类型?根据什么指标进行划分? 案例5 【背景材料】:某新建一级公路(路基宽22.5m)土方路基工程施工,该工程取土困难。 K10+000~K12+000段路堤位于横坡陡于1:5的地面,施工方进行了挖台阶等地基处理,然后采用几种不同土体填料准备对K10+000~K12+000分层填筑路基,填筑至0~80cm,施工方选择细粒土,采用18t光轮压路机,分两层碾压。两层碾压完成后,检测了中线偏位(合格率90%)、纵断高程(合格率85%)、平整度(合格率85%)、宽度(合格率88%),横坡(合格率92%)和边坡坡度(合格率90%),认定土方路基施工质量合格,提请下一道工序开工。 施工方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一处软基,在对软基处理之后,以硬质石料填筑地面上2m 高度范围并分层压实。由于填筑过程中突遇大雨停工数天,天晴后排除积水继续施工,为赶工期,工长提出加班加点填筑,按时完成后可立即进入下一道路面基层施工序。 问题: 1、对于挖台阶处的填筑具体应如何实施?在公路工程中有哪些情况需要进行挖台阶处理? 2、请从强度、水稳定性、透水性三个方面对不同土体填筑路堤施工提出要求。 3、影响土方路基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填料和压实,该工程的施工方法对此是否有效控制?为什么? 4、你认为该工程进行现场质量控制的检测是否符合工序检查要求?为什么? 5、检测项目是否存在漏项?如有漏项请补充。 6、简要叙述路基填筑的施工程序。 7、填土路基质量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8、施工方对软基处理后填筑路堤的方式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提出合理措施。 [案例2]背景材料: 某公司中标承包某段公路的路基工程施工,原地基未发现地基不良地段。 问题: 请问1、承包商应对路基现场质量检查控制的主要内容,常见质量控制关键点。 2、承包商填土路堤施工方法、填石路堤的施工方法、土石混填路堤施工方法。 案例3 【背景材料】某公路工程H合同段,其中土方路基绝大部分是借土填方,路堤边坡高度≥20m,地面横坡〉12%,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中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案如下: 1土质分析:本路段主要是粉质土,颗粒组成以小于0.075mm为主,属于细粒土组,是较好的路基填筑材料。 2压实机具的选择与操作:本路段选用CA25D和YZT16型振动压路机组合碾压施工。施工过程中,压路机行走速度控制在2~4km/h。开始时土体松散,采用轻压(静压),然后用最大振动力进行振压,压力越大压实效果越好。先压中间,然后向两边压实,并注意纵向和横向压实时的重叠,确保压实均匀。 3实验路段的结果:在K18+100~K18+200处,分别取三种松铺厚度20cm、30cm、40cm进行试验,试验路段测试结果最佳含水量为13.4%,其它指标均符合路基填筑要求,松铺厚度选用30cm; 施工中施工单位准确放样,认真压实原地基后采用纵向分层填筑法案施工方案进行了路基填筑,填筑过程中每完成一层均检测了压实度、弯沉、纵断高程、中线偏位、宽度、横坡、边坡几个项目,依此判断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层填筑,在施工过程中遇雨,雨后检测填料含水量在15% ~17%范围变化,严格按压实质量控制进行施工仍出现“弹簧”现象,为赶工期,施工单位掺入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最后如期完成路基施工进入路面基层施工工序。【问题】 1、请评价该施工单位施工方案。

电气工程新工艺新技术

第一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根据本工程的使用特点、质量、工期等方面的要求,我公司将采用以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达到为社会做到节能减排,为业主降低工程造价,为施工单位降低工程成本的目的。 一、新技术的应用 1、现场配备2台以上计算机,完全实现工程全过程的微机跟踪管理、在资料管理、预决算、竣工文件等方面全面实现微机化负责各种施工技术资料的汇总、整理、建档工作和各种技术数据的分析工作,做到现场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2、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实现材料的购进、领用、库存、使用过程的全方位覆盖。 3、运用工厂化生产技术,保证成品半成品等产品加工精细、美观,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更加稳定可靠,确保工程如期完成。 4、利用最新的环境监测技术,对所用材料及工地环境进行检测,确保各项指标完全合格。 二、新材料的应用 1、在砼及砂浆中采用掺加粉煤灰技术,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增强砼的和易性,提高砼成型质量,水泥用量的减少可降低水化热的产生,减少砼内部及表面的裂缝产生,延长结构式的使用寿命。 三、新工艺的应用 1、角钢立柱及门柱采用工厂化加工、现场装配的施工方式。充分利用工厂设备先进、速度快、质量高、产品精度高、无环境污染、易于拼装的特点,进行现场装配流水化施工。

第十二部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应用 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四新”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在施工生产中的先导、保障作用。 一、从技术上保证进度 1、由项目部总工程师全面负责该项目的施工技术管理,项目经理部设置工程技术部,负责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工艺,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方案指导施工,防止出现返工现象而影响工期。 2、实行图纸会审制度, 在工程开工前己由总工程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设计图纸会审,并及时向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提出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其他技术文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使工程能顺利进行。 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尽量压缩工序时间,安排好供需衔接,统一调度指挥,使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 4、实行技术交底制度,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认真做好详细的技术交底。 5、施工时采用计算机进行网络管理,确保关键线路上的工序按计划进行,若有滞后,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弥补。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应 满足工地管理的需要,符合业主统一的管理的规定。 二、推广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组织好施工生产 1、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群众性的QC小组活动,在施工中制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规划,超前探索和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消除质量通病。 2、用现代化技术设备工程实施中,将运用高精度的仪器,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控制 施工的每个环节。 3、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 按照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施工程序,精心组织流水线平行作业,控制每道工序,狠抓工序衔接,实行施工技术、测量、试验、计量技术资料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做到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管理标准相统一。 妥善保管好有关工程进度、质量检验、障碍物拆除以及所有影响本工程的原始记录和照片。

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工程伦理案例分析——印度博帕尔农药泄露事故一.印度博帕尔农药泄露事故经过 1984年12月3日零点刚过,印度中央邦首俯博帕尔市农药厂储存有45t甲基异氰酸酯的3号储罐温度迅速升高,保养公试图扳动手动减压阀[自动阀门已坏]未成功,急忙报告工长,4名工人头戴防毒面具进行处理,但毫无结果。温度在上升,这意味着罐内介质开始汽化。在工厂上班的120工人惊恐万分,抛下工作,各奔家中,只有1名家萨基儿?阿赫迈德的工人仍在3号罐前孤军奋战。 一名工人拉响警报,但太晚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3号罐阀断裂,一股乳白色的烟雾直冲天空。(风险管理世界网-安全员之家) 1h后,博帕尔市政当局从巴哈喇特重型电器有限公司派来技术人员,他们成功地封闭了3号储罐,但罐内甲基异氰酸酯已泄漏25t,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工业事故。事故致使3859人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10万人终身残疾,20万人中毒。人们那这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 二.事故原因 ①该事故主要是由于120~240gal[lgal=3.785dm3]水进入甲基异氰酸酯[简称MIC]储罐中,引起热反映,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而造成的。致使水如何进入罐内问题未彻底查清,可能是工人误操作。 ②此外还查明,由于储罐内有大量氯仿[氯仿是MIC制造初期作反应抑制剂加入的],氯仿分解产生氯离子,使储罐[材质为304不锈钢]发生腐蚀而产生游离铁离子。在铁离子的催化作用下,加速了放热反应进行,致使罐内温度、压力急剧升高。 ③漏出的MIC喷向氢痒化钠洗涤塔,但该洗涤塔处理能力太小,不可能将MIC全部中和。 ④洗涤塔后的最后1道安全防线是燃烧塔,但结果燃烧塔未能发挥作用。 ⑤重要一点是,该MIC储罐设有一套冷却系统,以使储罐内MIC温度保持在0.5摄氏度左右。但调查表明,该冷却系统自1984年6月起就已经停止运动。没有有效的冷却系统,就不可能控制急剧产生的大量MIC气体。 进一步的深入调查表明,这次灾难性事故是由于违章操作[至少有10处违反操作规程]、设计缺陷、缺乏维修和忽视培训造成的。而这一切又反映出该工厂安全管理薄弱。 三.案例分析 印度博帕尔农药泄露事故是现代史上一个十分惨痛的事件,而造成这个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程师的违章操作[至少有10处违反操作规程],机械设备的设计缺陷和缺乏维修造成的,揪其真正原因,还是由于工程师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质量不够关心造成的。 在工程实践中,工程师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设计和负责监督制造产品,而且我们知道,设计是工程的核心。但是,设计是一种目标明确,有时间和资源限制的活动,所以追求尽善尽美的设计是不现实的。在现实的设计活动中,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模型方法。但是,只以基于模型方法基础之上的技术指标来表征这一项工程,也会造成工程的不确定性。而且,即使技术工艺与当初的预期一致,其附带的作用也是难以预见的,可能严重抵消技术在处理问题时所发挥的效能。 鉴于工程项目尤其是复杂的大型的工程项目可能有长期的或许不可逆的后果,这就要求有关的工程师——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了解情况——承担教育普通用户和一般公众的责任,以使他们了解与工程有关的事项及可能存在的其他选择方案。 米切姆在分析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时指出,单单是工程师“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首位”还不够,因为它忽视了公众参与决策方面的内容。 而这个事故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是,在把技术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各方面完全不同的国家时,需对社会因素给予更大的关注。事故发生前,联合碳物公司已经将安全检查的法律责任转移给了博帕尔工程,只是留下一半管理和技术控制,但是我们要问:保证工人安全的法律责任转移了,难道道德责任也不存在了?在外国的工程师,他们的道德责任究竟是什么? 而通过这个事故也警示着世界各地从事工程设计和研制的技术类人员,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适用技术”这个概念,在这其中,包括法律道德和各种社会因素,也就是说,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是否使用,不能单纯的以这个技术是否先进为标准,就如在这个事故中,在美国人看来先进而严格的工艺趋于完美,却在印度引发了如此惨痛的事故,所以在技术转移中,还要充分考虑到是否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匹配。 此外,适用技术还意味着技术应该为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而不是破坏其环境,耗尽其自然能源,危害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适用技术可以为珍惜和保护珍贵的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恶化超出其承载能力等提供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