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人物专访的文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人物专访的文本特点和写作方法以下是 9 条关于人物专访的文本特点和写作方法:1. 展现真实个性:要像挖掘宝藏一样,把受访者的独特个性给呈现出来呀!比如采访一位画家,你得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色彩独一无二的痴迷,“哎呀,他说起画画时那股兴奋劲儿,就像小孩看到了最心爱的玩具,这才是真实的他呀!”2. 深入挖掘故事:不能只浮于表面,得深入到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挖掘那些动人的故事。
就像探寻一个神秘的洞穴,“你想想,她背后那段艰辛的奋斗历程,不深挖怎么能知道呢,这得多精彩呀!”3. 生动的描述: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场景和人物,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描写一个音乐家的表演现场,“哇,那音乐简直像春风一样拂过每个人的脸庞,太震撼啦!”4. 提问要巧妙:设计的问题得像一把钥匙,能巧妙地打开受访者的心扉。
“难道不是应该问出那些让人忍不住倾诉的问题吗,这样才能得到最精彩的回答呀!”5. 捕捉细节:留意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这些能让人物丰满起来。
像一个演员不经意间的小动作,“你看,那个小动作一下子就让人觉得他好可爱,这些细节多重要哇!”6. 保持对话感:文章要写得像和读者在聊天一样轻松自然。
“来,咱们一起看看这个专访,就跟一起聊天似的,多有意思!”7. 突出重点:找出最精彩的部分,像highlight 一样强调出来。
比如受访者的某个惊人观点,“哇塞,这个观点多牛呀,绝对得突出强调呀!”8. 融入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专访中的各种情感,喜怒哀乐都要有。
“瞧瞧,这里的他是那么高兴,那里又让人心疼,情感多丰富呀!”9. 结构清晰:别乱七八糟的,要有条理,让读者轻松跟上节奏。
“这就好比走一条清晰的路,读者才能愉快地走下去呀!”结论:做好人物专访就是要全方位地展示人物,用各种方法让读者对他们感兴趣,产生共鸣,这样的专访才是成功的。
校园榜样人物专访发言稿

校园榜样人物专访发言稿校园榜样人物专访:坚持初心,成就梦想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节目。
在校园中,总会有一些闪光的人物,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品格成为了榜样,成为了众人敬仰的对象。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学校的一位榜样人物,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成长故事和感悟。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他是我们学校的一名优秀学生,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让我们热烈欢迎他——小明。
(掌声响起)小明: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经历。
谢谢主持人的邀请。
主持人:小明,首先恭喜你成为了我们学校的榜样人物。
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小明:谢谢主持人的夸奖。
我觉得自己的特别之处就是不断追求进步和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校园里,我一直努力在学习上取得进步,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和社团活动。
我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应该不仅有优秀的学术成绩,还应该具备一颗爱心和奉献精神。
主持人:说起社会实践活动,你参与了哪些项目呢?你觉得这些经历对你有何影响?小明:在学校里,我参与了一些关于环保和扶贫的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组织了一次“爱心助学”活动,去贫困地区帮助孩子们解决学习问题,还有一次“清洁家园”活动,主要是进行垃圾分类和环境整治。
这些活动不但让我懂得了奉献和关爱的重要性,也让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成长和影响。
主持人:你觉得作为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小明: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坚持初心,努力学习,锻炼自己的品格和能力。
在学校里,学习是第一要务,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品格的培养,培养爱心、责任心和团队意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主持人:小明,你的成长经历很为我们所钦佩。
在你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遇到过挫折和困难?小明:当然有。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我记得我曾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落选,那段时间我感到非常失落和沮丧。
人物问题专访案例

人物问题专访案例本次专访的对象是本地一名知名企业家李先生。
为了深入了解他的创业历程和成功经验,我们制定了以下专访问题:一、创业初衷与经历1. 李先生,您当初是如何萌生创业的想法的?是什么激发了您的创业激情?2. 您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些您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二、企业发展与成就1. 请您介绍一下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企业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成就。
2.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保持竞争优势?您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三、企业文化与管理1. 请您谈谈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及企业文化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2. 企业在管理方面有哪些特色和经验?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四、社会责任与公益事业1.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您认为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2. 企业在公益事业方面有哪些投入和贡献?您是如何看待企业家在公益事业中的作用?五、未来展望与规划1. 企业在未来有什么发展规划和目标?如何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2. 李先生,您个人在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您将如何保持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穿插了一些轻松的话题,例如李先生的兴趣爱好、家庭生活等,以便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让采访更加自然流畅。
以下是根据采访内容整理的采访稿:尊敬的各位听众,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非常成功的本地企业家——李先生。
他在创业路上披荆斩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他的创业故事,学习他的成功经验。
一、创业初衷与经历李先生表示,他当初萌生创业的想法是因为对某个行业的热爱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
他表示,创业激情源于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成功的渴望。
在创业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过。
他分享了一些他在创业初期遇到的困难,例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市场风险等。
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二、企业发展与成就李先生介绍说,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新闻人物专访范文

新闻人物专访范文记者:小贾,今天可算是逮着你了,先跟咱广大粉丝打个招呼呗。
小贾:哈哈,各位朋友,大家好啊,我是小贾,今天特别高兴能跟大家唠唠嗑。
记者:小贾啊,你这一路在喜剧界闯荡,最初是咋走上这条搞笑不归路的呢?小贾:您这话说的,什么叫不归路啊。
其实吧,我这人从小就特别爱逗乐身边的人。
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是班里的开心果,老是给同学们讲笑话,模仿老师啥的。
后来长大了,就寻思着,既然这么爱让别人笑,为啥不把这当成个正经事儿干呢?于是就一头扎进喜剧这个大圈子了。
记者:那你刚入行的时候,肯定也没少碰壁吧?小贾:那可太对了。
刚开始的时候,我去参加各种小剧团的选拔,人家一看我,就觉得我这形象普普通通的,没什么特色。
有一次啊,我在台上表演,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了,那效果,简直是灾难。
我当时就想,完了完了,这喜剧梦是不是要碎了。
可是我这人啊,就是不服输,越挫越勇,我就回去对着镜子练,把自己的每个表情、每句台词都抠得死死的。
记者:你这股子劲儿可真值得佩服。
那你觉得演喜剧最难的地方在哪呢?小贾:我觉得啊,最难的就是找那个“笑点”的平衡。
你看啊,太直白了,观众觉得低俗;太含蓄了呢,观众又反应不过来。
就像走钢丝一样,得小心翼翼的。
而且啊,每个观众的笑点都不太一样,众口难调啊。
有时候我觉得特别好笑的段子,演出来观众却没什么反应,那心里就别提多失落了。
不过呢,这也是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慢慢地我就知道什么样的段子适合什么样的观众了。
记者:那你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表演经历呢?小贾:有啊,有一次我去一个小县城演出。
那是个露天的舞台,台下坐满了当地的老百姓。
当时我就想啊,一定要把最接地气的表演带给他们。
我临时改了一些段子,加了很多当地的方言和特色元素。
结果啊,那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的,还有好多大爷大妈给我送水果、送特产呢。
那一刻我就觉得,喜剧真的是没有距离的,只要你用心去演,不管在哪都能收获满满的爱。
记者:你演了这么多喜剧角色,有没有哪个角色是最像你自己的呢?小贾:嗯……我觉得我演的那个小职员的角色就特别像我。
人物采访稿怎么写专访范文(汇总4篇)

人物采访稿怎么写专访范文第1篇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
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第一,在确定专访对象时,必须熟悉访问对象的大体经历和主要成就。
这样,交谈时也就有了话题,便于提出问题,写作时也有助于文章的充实。
“果然不负众望。
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
《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
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朗格和科林伍德的美学——甚至某页第几段都说出来,令听者目瞪口呆。
人物专访 模板

人物专访模板摘要:一、人物简介二、职业生涯概述三、关键成就与亮点四、心得体会与建议五、展望未来正文:【人物简介】本期专访人物为______,______(性别),______(年龄),______(籍贯)。
______年毕业于______大学(或专业),______领域资深专家。
【职业生涯概述】______职业生涯始于______年,至今已有______年经验。
起初,______在______公司(或行业)担任______职位,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随后,______加入了______公司,担任______职位,在此期间,______发挥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团队取得了______成绩。
______年间,______创立了______公司,专注于______领域,凭借创新精神和市场敏锐度,公司取得了快速发展,______也逐渐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关键成就与亮点】______期间,______在______领域取得了______成就,具体表现为:______。
1.______方面:______2.______方面:______3.______方面:______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______的______能力,还体现了______的______精神。
【心得体会与建议】______表示,在职业生涯中,______注重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___认为,这些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此外,______还强调了______、______和______的重要性。
______表示,愿意为______领域的______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望未来】谈及未来,______表示,______公司将秉持______、______和______的理念,继续在______领域发挥创新优势,为______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______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______领域,共同为______事业努力。
人物专访稿子

人物专访稿子人物专访稿子:探寻音乐的奥秘——音乐家王小姐导语: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有着无穷的魅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本次专访,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备受瞩目的音乐家王小姐,她将与我们分享她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经历。
访谈记录:记者:王小姐,很高兴能有机会与您进行专访。
首先,能否介绍一下您是如何走上音乐之路的呢?王小姐:非常荣幸能接受您的采访。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开始学习钢琴,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参加比赛,逐渐培养了对音乐的热爱。
后来,我进入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音乐的奥秘与魅力。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音乐的?您认为音乐对人们有什么样的影响?王小姐:对我来说,音乐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通过音乐,我可以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传达给他人。
同时,音乐也具有治愈的力量,它能够让人们从繁忙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安慰,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记者:在您的音乐创作中,有没有特别喜欢的题材或风格?王小姐:我喜欢探索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题材,因为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我的创作中,我尝试过古典音乐、爵士乐、流行音乐等多种风格。
每一种风格都让我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灵感,这也让我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记者:在创作过程中,您有没有遇到过挑战?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王小姐:创作音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我会遇到创作困难或者缺乏灵感的情况。
但是我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多听多观察,寻找灵感的来源。
有时候,我也会尝试与其他音乐家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记者:在您的音乐生涯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经历或者成功的作品?王小姐:每一次的演出和作品都对我来说都是难忘的。
但是如果非要挑选一个,我会选择我最近创作的一首钢琴曲《回忆》,这首曲子融合了古典和流行的元素,通过旋律的起伏和和弦的变化,表达了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和感慨。
记者:最后,您有什么对年轻音乐人的建议吗?王小姐:我想告诉年轻音乐人们,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学习和探索。
人物专访提问的七大技巧

人物专访提问的七大技巧
1. 了解被访者的背景和专长:在进行人物专访之前,对被访者的个人经历、职业背景以及在相关领域的专长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对话并提出有深度和针对性的问题。
2. 提出开放性问题:尽量避免问一些只能回答"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被访者进行详细的陈述和阐述自己的观点。
3. 以故事的方式提问:人物专访中,可以通过提出关于被访者的成长经历、关键事件或转折点的问题,引导被访者进行具体描述,让采访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更加生动有趣。
4. 深入追问:当被访者提及一些有趣或有争议的观点时,可以适时进行深入追问,要求对方进一步阐述和解释,以获取更多深入的信息和观点。
5. 启发性提问:通过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引导被访者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促使其给出更加有深度和见解的回答。
6. 利用沉默:在被访者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可以暂时保持沉默,给予被访者思考和陈述的空间。
有时候,被访者会在这个时候主动补充一些重要信息或者深入展开回答。
7. 简明扼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和难懂的词语或句子,而是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提问,使被访者能够清晰地理解问题的意思,有针对性地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
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提问时要做引导者
其实采访者不能只是听者,而应是一个引导者。在他不停的讲述中适时地插入你的提问,也就是你想要的素材。比如笔者去采访一位民间艺人,可是这位有个性的艺人怎么都不肯接受采访,任由笔者采取迂回战术,还是旁敲侧击,他都笑眯眯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后来,笔者又采访了一位老教师,这位老人话就特多,也很喜欢讲他过去的往事,可是他由着自己的思维讲,天南海北地说了一大通却没有讲到笔者想要的素材。很显然,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在这个采访的过程中,笔者的失误之处就是采访时没有自己的主动思维。比如:
走访时采访者应该端庄有礼,注意融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促使被采访者消除疑虑,进而配合支持,提供情况。融洽关系关键是调节气氛,化解被采访者可能有的疑惑、紧张甚至抵触情绪,使双方处在放松的状态中。
2、现场察看。现场查看是到事件现场实地察看,以获取对事件的感性印象和具体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一些细节材料。
3、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
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1、个别走访。个别走访是向当事人、知情人了解情况。在采访对象配合的情况下,可以随时随地深入细致地了解。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选择被采访人应该为“当事”、“知情”,能够提供详实的情况。采访前要考虑在采访时向被采访人了解哪些问题,以及提问的角度、方式。采访时要尽可能具体了解事情的过程、状态,掌握核心问题,问询要自然简洁,问到关键处。如果是为写作人物而采访,还要细致地去感受和了解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
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
采访小技巧——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
(2010-05-20 20:53:26)
转载
标签:
分类:
记者工作篇
笔者
素材
采访对象
提纲
敬业精神
教育
提问是新闻采访的敲门砖,任何采访,除了记者的现场感受,绝大多数的新闻素材和信息都需要从与被访者之间的问答中获取。因此采访中的问题设计、提问技巧,以及时机把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采访的最终质量。
在了解了那位民间艺人的大体情况后,可以先从外围采访,从各个方面了解他的性格,熟悉他的工作特点,从而收集他的有用的事例;而那位老教师,在他讲述的过程
中,其实采访者不能只是倾听者,而应作为引导者适时地插入提问,获知想要的素材。
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
何为高质量?就是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敏感的问题,同时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比如采访一位在抗震救灾中立了二等功的战士,他的经历有什么特殊性?他在救灾中有哪些惊险经历?
提问要精准、明确。漫无边际的问题会让被采访者无从答起。一般来说,采访名人都会被要求事先提交一个采访提纲,有时受访者会对这些问题作书面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当面采访时,记者就不要再就提纲上的问题发问,而应抓紧时间提一些新的问题。
明确采访主题
采访的第一要义,就是确定本次采访的主题,明确受众希望从采访中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就要把这个作为一个“主心骨”,提问要紧紧贴近心目中的主题,为达到目的,不忌讳问题的尖锐性,甚至不忌讳有可能给采访对象带来一定程度的窘迫。
提问必须精准
在人物专稿中,读者最关心的是“为什么”,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是怎样想的?他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会得到相应的高质量的回答。因此,记者的问题必须提炼,需要提高质量。
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笔者就
,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
把握提问的时机
要想方设法使受访者道出他们未向外界透露过的事情。这非常需要技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中国文艺界有句很形象的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用在采访上也十分适用。充分熟悉采访对象,至少要知道他最重要的特点,便于制定采访的主题和提纲,向被采访者提的问题也就随之提炼出来了。记者可以按照逻辑顺序将它们写在采访本上,到时候依次发问。有时在采访过程中会发现更好的角度和主题,可以及时更改和补充。尽管记者为采访作了很充分的准备,但还须准备应付意外情况。一个人在公开场合和私下见面时的表现可能是大不相同的,有关他的书面材料和他本人的真实情况也可能大相径庭。某人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不等于他私下里不会傲慢无礼,难以接近。以往报道或传记中说他风趣幽默,善于表达,面前的他可能却是谨言慎语,沉默寡言。这时记者准备的问题也许派不上用场,那就需要临场发挥了。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
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
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
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