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湖州市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保护

湖州市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保护湖州市水资源办公室俞晓云1 湖州市水资源状况和特征湖州市作为古老城市,人杰地灵,水源丰富,赋有江南水乡之称。
土地总面积5 817km2,其中耕地面积1 300km2,总人口256万。
我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降水充沛,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385.9mm,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35.8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8.94亿m3,扣除重复计算水量7.62亿m3,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18亿m3,但由于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量只有1 460.4m3,仅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 749m3的53.12%,占全省人均2 415m3的60.47%。
湖州河流水属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水面辽阔,水量丰沛。
太湖水位在3m时,水域面积2 338km2,蓄水量为44.3亿m3。
洪涝时,我市东西苕溪的极大部分洪水泄入太湖,平原也有部分洪涝水经港排入太湖,而后由太湖排入太河、望虞河等河道。
如遇干旱,太湖水又可经苕溪尾闾及港倒灌至我市各主要河道,为我们提供充裕的水源。
太湖是我市重要的境外水源,特别是实施治太骨干工程后,与太湖的水量交换更加频繁。
据水文实测资料,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市引太湖水量分别为32.1、40.97、34.79亿m3。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相似、旱涝和排灌方式相同、治理措施一致等原则,我市水系划分为东西苕溪水系、长兴平原水系、杭嘉湖运河水系三大类。
东西苕溪、长兴平原水系入太湖为主,杭嘉湖平原水系入运河流向黄浦江为主。
2 湖州市水污染状况及成因水是一种多用途的自然资源,其受到污染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讲,主要分为工业的点污染、农业的面污染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染。
据环保部门2002年对东苕溪、西苕溪、东部平原河网实施的监测水质现状评价见表1.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着水污染治理相对滞后、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
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成因有:①河道淤积严重,河水受农村居民生活污染严重,河床不洁使河水水质下降,平原河网由于受船行波、风波及水土流失的影响,防洪圩堤的大量泥土进入河道,河道淤积尤为严重,农民一改“捻河泥”为肥的作业习惯,河道淤积不能及时清除,据初步统计,全市河道淤积总量约1.6亿m3。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石淙镇农贸场改造提升南浔石淙镇利铭路湖州南浔石淙镇人民政验收报告环评报告

I
石淙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附件: 1、湖州市南浔区发展改革和经济委员会关于石淙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项目的立 项批复 (浔发改投资(2012)36 号) 2、土地批复 3、污水纳管协议 4、申请报告 5、承诺书 6、公示证明 7、审批登记表
I
石淙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法人代表
/
通讯地址
石淙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项目 石淙镇人民政府 联系电话
/
传真
/
邮政编码 313015
建设地点
备案部门
建设性质 建筑面积 (m2) 总投资 (万元) 评价经费 (万元)
湖州市南浔区石淙镇利铭路
南浔区发展改革和经济委员会
批准文号
浔发改投资(2012)36 号
□新建 ■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
批发市场
3000 230
其中:环保 投资(万
元)
绿化面积 (平方米)
30
/
环保投资占 总投资比例
13.0%
/
建设期
2013.8
1.1 工程内容及规模
1.1.1 项目由来 石淙镇农贸市场位于南浔区石淙镇利铭路,占地面积 3000 平方米,场内摊位 90
个,原有市场工程、设施、卫生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城镇建设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社会飞 跃发展、为提高乡镇品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保障居民粮食、蔬菜供应,经 研究,石淙镇人民政府决定对石淙镇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
湖州市地理环境

湖州市地理环境
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理环境多样,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地理特点。
湖州市位于太湖之滨,水域资源丰富,素有“太湖明珠”之称。
太湖是我国五大
淡水湖之一,湖州市依水而兴,水系纵横,水乡文化深厚。
湖泊资源丰富,为当地生
态环境提供了天然屏障,也为生态旅游和水产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山脉起伏,地势多变,湖州市地理环境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观。
市境内有天然保
护区和森林公园,植被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这些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珍稀物种,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场所。
湖州市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为当地经济和文化发
展注入了活力。
总体来说,湖州市地理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山水相依,自然生态良好。
这种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湖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
体验。
湖州最近环境问题情况汇报

湖州最近环境问题情况汇报
近年来,湖州市的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州市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就湖州市最近的环境问题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湖州市的空气质量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交通工具的增多和工业污染的加剧,湖州市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在冬季,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给市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但是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更加有力的措施来解决。
其次,湖州市的水质问题也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湖州市的水质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河流和湖泊受到严重污染,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政府部门已经加大了水污染治理的力度,但是水质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更加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此外,湖州市的垃圾处理问题也亟待解决。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湖州市的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目前,湖州市的垃圾处理设施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垃圾处理的需求,需要加大投入,改善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
最后,湖州市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州市的部分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一些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威胁。
政府部门已经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但是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更加有力的措施来保护湖州市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湖州市最近的环境问题情况十分严峻,需要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湖州市的环境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

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摘要:本文在对评估指标、计算方法与分级标准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对湖州市及所辖各县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运用加权平均数学计算方法来计算湖州市的总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湖州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湖州市;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 前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保持生态环境的较稳定和平衡为前提。
因此,建立生态评价模型,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了解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从而提出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2.1 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湖州市位于东经119度14分至120度29分、北纬30度22分至31度11分之间,东西长度126公里,南北宽度90公里。
湖州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图1:湖州市在浙江省的区位图2.1.2 地形地貌湖州市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
全市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
东部为平原水网区,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
有东苕溪、西苕溪等众多河流。
2.1.3 气候和水文(1)气候:本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总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少;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
(2)水文:湖州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苕溪、东苕溪、下游塘、双林塘、泗安塘等;境边南接东苕溪上游,北濒太湖,东联大运河及黄浦江。
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库容10立方以上水库149座。
域内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约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积496平方公里。
2023年关于水污染调查报告_2

2023年关于水污染调查报告2023年关于水污染调查报告1摘要:这次我们利用寒假时间,一起出来对湖州水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我们把地点选在了苕溪,因为苕溪是太湖的分支流,它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具有代表性。
另外我们也对我国的污染情况作了调查,并作了分析报告。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从自然界获得的资源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同时排入环境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容量,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水污染就是尤为严重的一个,我们几位同学们用寒假时间对湖州市水质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查询了国内有关资料,对于水污染这一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何谓"水污染"?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分两类:一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
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
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亿立方米的谈水,这相当于全球江流总量的14%以上,而近年来,我国城市水污染问题严重,1998年监测的176天城市河段中,52%的河段污染较重,据统计,1999年全国城镇废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量占67%,废水污水排放量总量较1980年增加了近一倍。
根据水利部门监测结果。
1980年全国受污染的河水比例为21%,1999年增加到38%。
据监测,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我国的现行措施自7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采取了许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建立了管理机构,加强了监测和监督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洁水和清洁生产工艺,如治理淮河污染的:零点行动"等。
环境污染调研报告5篇

环境污染调研报告5篇环境污染调研报告篇1研究背景: 水资源的状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
一是水量状况,二是水质状况。
通过调查了解,目前的水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并且水污染较为严重。
研究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口的迅猛增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系统也会随之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通过此次活动,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研究人员:罗猛.姚颖.丛姗.苏玺嘉.隋雯昕.方颖.杨乐.范情怡.徐同徨.研究的实践调查阶段:实地调查了解情况交流与合作。
研究的结论: 同学们在这次调查中还发现,先前基本生活用水就十分困难的时候,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是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一大难题,当地居民解释说,这都是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人民的认识水平还很欠缺,所以那时偶尔还有恶意破坏与污染水资源的情况发生。
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有些化工业、生活垃圾等对水污染也逐渐出现,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还不够,水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但有的人还没意识到。
研究反思:我们在活动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特别亲近的热爱,这为今后开展这类调查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这次调查活动的开展,让同学都清楚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高了人们这方面的认识水平;通过这次调查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当地今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具有很好地教育意义;水污染概述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关于湖州市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

关于湖州市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湖州市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关于湖州市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2013年暑期实践报告调查人员:湖州中学新高二(17)班朱心怡调查时间:2013年8月调查地点:湖州市区调查内容:空气污染问题(PM2.5指数)以及环境保护的宣传调查结果:附图表调查总结:见后文知识普及:1.什么是PM2.5?PM2.5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亦称可吸入颗粒物。
这些颗粒细小,只相当于人类头发直径的1/20,人的肉眼无法看见,可在空中飘浮数日。
2.PM2.5从哪儿来?PM2.5不同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并非一种单一化学成分的物质。
它来源复杂,一部分来自工厂、城市生活和机动车排放的烟粉尘,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空气中的颗粒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经光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即二次污染物。
制造PM2.5的,主要有机动车尾气,石油化工,医药化工,喷涂废气,火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煤烟尘,餐饮油烟,建筑施工时的水泥灰、道路扬尘。
3.霾和灰霾天气是什么?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浮游空中,使空气混浊,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黑暗物微带蓝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称之为霾。
在城市严重空气污染地区,霾可频繁出现,主要呈橙灰色,且城市被污染大气中有许多黑碳粒子,因而称之为灰霾天气。
4.PM2.5与灰霾有什么关系?灰霾天气主要受PM2.5影响。
PM2.5对环境主要危害有:形成灰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体健康、远距离输送造成区域性或全球性问题,影响气候变化。
对于环境问题的个人观点:一部分承载在资源与环境基础上的物质生活得以满足后,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人类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家园正在以一个骇人的速度持续恶化,“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吁声持续高涨。
在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重压下,环境问题如烫手的山芋,棘手而又不得不受到重视。
到目前为止已经威胁人类生存并已被人类认识到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州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摘要:本文在对评估指标、计算方法与分级标准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对湖州市及所辖各县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并运用加权平均数学计算方法来计算湖州市的总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建立了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湖州市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湖州市;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 前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保持生态环境的较稳定和平衡为前提。
因此,建立生态评价模型,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了解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从而提出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2.1 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湖州市位于东经119度14分至120度29分、北纬30度22分至31度11分之间,东西长度126公里,南北宽度90公里。
湖州处浙江省北部,东邻嘉兴,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图1:湖州市在浙江省的区位图2.1.2 地形地貌湖州市东部为水乡平原,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
全市地势大致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部多山,最高峰龙王山海拔1587米。
东部为平原水网区,平均海拔仅3米左右。
有东苕溪、西苕溪等众多河流。
2.1.3 气候和水文(1)气候:本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总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少;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
(2)水文:湖州境内主要河流有西苕溪、东苕溪、下游塘、双林塘、泗安塘等;境边南接东苕溪上游,北濒太湖,东联大运河及黄浦江。
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库容10立方以上水库149座。
域内536平方公里,河道密度约2.6-3.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湖泊面积496平方公里。
2.1.4 资源情况(1)水资源湖州市全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18亿立方米,可供发展淡水渔业的水面2.2万公顷。
(2)矿藏资源湖州有煤、铁、石灰石等矿藏,与安徽省交界处的长广煤矿是省内最大的原煤基地。
矿藏已发现47种,经初勘的23种,以非金属矿藏为主,主要有建筑石、石灰岩、膨润土、硅灰石、方解石、萤石、石英砂岩、煤、石煤、黄砂等。
(3)动植物资源木本植物主要有竹、松、杉、茶、桑、果树等,安吉县居全国十大“毛竹之乡”之首。
陆生脊椎动物约300种,珍稀动物有扬子鳄、金钱豹、梅花鹿,畜禽饲养品种有50余种。
淡水鱼是境内动物资源的重点,有102种。
2.2 社会环境概况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图2:湖州市行政区划图湖州市总面积5794平方千米,人口257万人。
辖2个市辖区、3个县,7个街道、48个镇、19个乡。
表1:湖州市行政区划表市辖区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人)吴兴区872 58南浔区716 50长兴县1388 62德清县936 42安吉县1882 452.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湖州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0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5.6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953.2亿元,增长10.1%,其中工业增加值861.1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724.4亿元,增长9%。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0:52.8:40.2。
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8839元,增长8.7%,折合11116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1953元,增长8.7%,折合10004美元。
3 生态环境状况本次评价按照国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结合2005年湖州市环境统计资料,采用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两个指标分析我市生物、植被两个方面的情况,并计算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对全市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价。
3.1 植物丰度指数3.1.1 植物丰度指数计算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计算公式:植被覆盖指数=A ero×(0.38×林地+0.34×草地+0.19×耕地+0.07×建设用地+0.02×未建设用地)/区域面积计算过程:(1)根据上表,我们先将每个县不同类型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未建设用地的面积与其相应的分权重相乘后相加,得到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及未建设用地的面积。
具体公式如下:该县林地面积=0.6×有林地+0.25×灌木林地+0.15×疏林地和其他林地该县草地面积=0.3×高覆盖度草地+0.6×中覆盖度草地+0.1×低覆盖度草地该县耕地面积=0.7×水田+0.3×旱地该县建设用地面积=0.3×城镇建设用地+0.4×农村居民点+0.3×其他建设用地该县未建设用地面积=0.2×沙地+0.3×盐碱地+0.3×裸土地+0.2×裸岩石砾(2)将计算出来的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与未建设用地面积乘以其相应权重后的和除以区域面积来求出每个县植被覆盖指数中间值。
具体公式如下:中间值=(0.38×林地+0.34×草地+0.19×耕地+0.07×建设用地+0.02×未建设用地)/县面积(3)根据公式100/植被覆盖指数中间值的最大值,求出湖州市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A ero。
代入公式求得每个县的植被覆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A ero×中间值3.1.2 植物丰度指数分析由上述计算可知2005年湖州市区植被覆盖指数最差为74.3。
各县植被覆盖指数有所差异,其中安吉县最好,为100;其余长兴县和德清县分别为75.9和77.8。
市区由于为主要城市集中地,建设用地面积相对较大,致使其植被覆盖指数相对较低;而安吉县地理条件优越,其植被覆盖情况相对较好。
比较2005年和2000年的数据可得,长兴县、德清县的植被覆盖变化很大,2005年相比与2000年下降了很多。
5年间经济越活跃的地区植被覆盖指数下降的程度越大,相对而言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植被覆盖率略有上升。
然后,安吉县2005年比2000年植被覆盖指数有所提高,这与当地的退耕还林以及森林保护是分不开的。
3.2 生物丰度指数3.2.1 生物丰度指数计算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生物丰度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度的丰贫程度。
计算过程与植被覆盖指数的计算过程大致相似。
生物丰度指数=Abi×(0.35×林地+0.21×草地+0.28×水域湿地+0.11×耕地+0.04×建设用地+0.01×未利用地)/区域面积.其中:Abi为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3.2.1 生物丰度指数分析2005年湖州市各区县生物丰度指数有所差异:其中安吉县最好,为100;长兴县、德清县和湖州市区相近,分别为76.0、77.9和74.3,生物丰度也比较丰富。
湖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各种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森林资源较丰富,植被覆盖率较高,林地、水域湿地和草地占主要比重,符合“五山一水四分田”东部平原河网湖荡密布、西部山地丘陵众多的特点。
3.3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3.3.1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EI)各项评价指标权重EI计算公式: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由于数据有限,我们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后只得到了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两个指标数据,因此无法直接用上述公式计算,需要重新分配指标权重。
生物丰度指数权重=生物丰度指数原权重/(生物丰度指数原权重+植被覆盖指数原权重)=0.25/(0.25+0.2)=0.56植被覆盖指数权重=植被覆盖指数原权重/(生物丰度指数原权重+植被覆盖指数原权重)=0.2/(0.25+0.2)=0.44最后得到每个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0.56×生物丰度指数+0.44×植被覆盖指数3.3.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分析根据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将生态环境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详细见下表。
根据上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计算可得到,2005年湖州市各区县的环境状况指数有所差异,其中湖州市安吉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好,为100;市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最差,为67.309;长兴县、德清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别为69.687、75.843 。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的结论:湖州市安吉县和德清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为优,植物覆盖度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最适合人类生存;湖州市市区和长兴县的生态环境状况为良,植物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
4 结论综上所述,湖州市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情况为:环境状况指数相对较好,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较高,其中安吉县的环境质量最佳,其次是德清县、长兴县、湖州市区,整个湖州市的总体评价为良好。
但为使湖州市生态环境质量上一个等级,我们必须继续贯彻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按照生态学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及综合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