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 舒婷

致橡树舒婷概述《致橡树》是中国现代女性诗人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通过橡树与人之间的情感比喻,抒发出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本文将从诗歌内容、艺术特征和影响等方面对《致橡树》这首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诗歌内容《致橡树》由五首组成,以“致橡树”为整首诗的中心,围绕橡树与人之间的感情展开。
诗中描述了诗人与橡树之间的深情厚意和橡树对诗人的回应,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诗歌开篇即以“我如果爱你——”开头,表示诗人对爱情的真挚情感,将橡树作为借喻对象,用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随后,诗人以“你不必回答我”为过渡,直接表明自己不求回报,只希望能够倾诉心声。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橡树的形象,将其比作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巨树,“如此伟岸而立”、“当初我未开口,你若含苞待放”,传递出橡树坚强而善良的品质,以及诗人一直心心念念的愿望。
在第三首中,诗人用“我如果爱你——”与“我如果不爱你——”构成对比,以反衬出诗人对橡树的深情厚意和她对爱情的坚定认识。
她宣称如果不再爱橡树,就意味着她对生活的追求也将被否定。
在第四首中,诗人再次强调自己的爱情观,表达了对橡树的痴情和对爱情的追求。
她将橡树比作一种信仰,认为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爱情才能长久。
最后,诗歌以“我爱你,就象这橡树”作为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橡树的真诚爱意,并表示自己愿意默默地守候,无论橡树是否回应。
艺术特征比喻与象征《致橡树》以橡树作为主要的比喻对象,将其比作坚实挺拔的爱情象征。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和追求,也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讴歌和赞美。
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溢着浓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
诗人通过对橡树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爱情的向往和珍视。
简练的语言《致橡树》以简练精炼的语言风格著称,情感表达直接而深刻。
诗人巧妙地使用反问句、排比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表达更加生动。
影响《致橡树》以其简洁、深情的语言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首诗描绘了爱情的纯粹与追求,深深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与意象分析

舒婷《致橡树》诗歌鉴赏0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正文:《致橡树》是一首绝美的爱情诗,其作者舒婷是中国当代杰出的女诗人,她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
它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而深沉的爱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让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舒婷《致橡树》赏析

舒婷《致橡树》赏析舒婷《致橡树》赏析【原诗】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语言和意象鲜活感人,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一):舒婷以前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以前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
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感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感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感情诗。
作品赏析4《致橡树》赏析之三感情的礼赞《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透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感情观。
很好的句子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感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述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这种感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致橡树赏析(二):《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透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感情观。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doc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诗歌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篇一《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的赏析
《致橡树》是现代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情感与人生哲理。
这首诗以橡树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和对生命奋发向前的态度。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中运用了橡树作为比喻,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与橡树的生长相联系。
橡树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种,能够顶住风吹雨打,经历岁月的洗礼而更加坚韧。
作者希望自己的爱情也能像橡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外界的风波。
这种比喻让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对坚持的渴望。
其次,诗中呈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诗中的“至死方休”的承诺和“我爱你,就像河床爱着河水”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不顾一切的付出。
橡树在诗中象征着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情感让人感到动容,也勾起了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最后,诗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诗中的“我不屈不挠”表达了作者对面对困难时的坚强和勇敢。
橡树的坚韧生长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冀。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橡树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奋发向前,不畏艰难,不言放弃。
《致橡树》以其深沉的情感、温暖的爱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橡树的比喻,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生命态度传递给读者,引发了人们对坚持、追求以及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
总之,舒婷的《致橡树》通过橡树的象征意义,将作者对爱情和生命的追求融入其中,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引发了读者对于爱情、生命和坚持的思考,给人以力量和启示。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橡树根本是北方的,木棉根本是南方的,这两棵树永远不可能在一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诗歌原文】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致橡树分析鉴赏

致橡树分析鉴赏致橡树分析鉴赏:《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
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诗歌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表达木棉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想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冷漠浓荫下,独自唱那单恋的痴曲。
诗歌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说明木棉偏要打破爱情中只提倡为对方牺牲的藩篱,鲜明的表示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必须与对方站在同等的地位上。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表明了恋人之间的并肩携手,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
提出了现代女性所应有的爱情观。
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都以“树”的形象出现。
心心相印,互敬互爱,志同道合。
男女独立的人格不但不失去应有的光辉,在相互的掩映下更加璀璨。
诗歌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
”正是爱情双方都置身在同一现实环境中,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幸福的境遇,他们都一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也是初中的现代文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篇文章。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下《致橡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是一篇艺术形式的爱情宣言,在这首爱情诗里,包含着一位青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理想,对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的思考。
经过了独立而深入地思考之后,诗人在作品一开始就表明,女性不应成为男性的附庸,不愿像“凌霄花”一样“攀援”,不愿学“痴情的鸟”“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不似“泉源”和“险峰”,“甚至日光”和“春雨”。
这六个比喻,强烈地否定了历来的爱情观,其中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我国妇女生活的历史和现状的痛苦认识,表现了诗人争取女性的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观念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有力批判。
从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破”。
有“破”当然就有“立”。
接下来,诗人在愤激的抗争之后,进入了理性的诉说,并且对爱情观的确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如果说这首诗是爱情宣言的话,这两句就是本诗的中心观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被称为“诗眼”的句子,它所昭示的也是全诗所要表达的,即“平等”二字。
爱情,不能作为交换的条件,不能变一方为另一方的附属物,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在相知相恋、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共建新的爱情观念。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诗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认真、哲理的思考,流露出了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与渴望:“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我们共同分担困苦,我们共享欢乐,我们有各自独立的人格,且又彼此忠贞不渝──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1、分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
通过
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 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 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
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
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
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
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
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的物质
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
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敛,/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
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让男性独领风骚,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
有破就有立,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
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
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
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
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
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
”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
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
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
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
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
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4.总结: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
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
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
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第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
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致橡树》赏析,祝大家暑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