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PPT共28页

(十四)病证虚实说
仝选甫认为,对伤寒六经的内涵可视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萌 芽。简言之,三阳病为实,三阴病为虚。临床万不能将伤 寒六经与经络六经、脏腑六经等概念混淆,否则欲明反晦。
(十五)环节说
孙泽光认为,六经不是六个独立的病,也不是六个孤立的 症候群。它是疾病变化中具有不同性质的六个环节。它们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疾病由量变到质变,由开始到 终结的全部过程,从而概括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Βιβλιοθήκη 《伤寒论》六经辨证若干问题
主讲 吴修符 教授
<二>现代研究六经的进展
(一)赞同经络说
程门雪、刘渡舟等继承朱肱、汪琥的观点,强调 伤寒六经就是十二经络。程氏认为六经与经络学 说是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 为六经。刘氏则明确指出:“经络学说意义深远, 有他的独特理论,绝非诸家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 不休。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沟通、交 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 具有整体观和辩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 行。”“六经经络学说的联系关系,在辨证中能 够分析出太阳病的经证;随经入里的腑证;由太 阳内犯少阴,或由少阴外出太阳的阴阳寒热转化 等证,体现了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病理变化奥旨。”
(四)气机升降说
张燮均认为,《伤寒论》六经证治,不仅包括了八纲、脏 腑辨证,也贯穿着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具体体现在脾胃气 机升降失常,肝胆升降失常,肺气肃降失常,心肾升降失 常四个方面。
(五)生理系统说
吴凤全等认为,《伤寒论》六经是对人体机能活动单位的 分类,它代表了人体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六经病证则是这 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在邪气干扰下发生的病理反应。
(十)综合体说
仝选甫认为,对伤寒六经的内涵可视为由量变到质变的萌 芽。简言之,三阳病为实,三阴病为虚。临床万不能将伤 寒六经与经络六经、脏腑六经等概念混淆,否则欲明反晦。
(十五)环节说
孙泽光认为,六经不是六个独立的病,也不是六个孤立的 症候群。它是疾病变化中具有不同性质的六个环节。它们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疾病由量变到质变,由开始到 终结的全部过程,从而概括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Βιβλιοθήκη 《伤寒论》六经辨证若干问题
主讲 吴修符 教授
<二>现代研究六经的进展
(一)赞同经络说
程门雪、刘渡舟等继承朱肱、汪琥的观点,强调 伤寒六经就是十二经络。程氏认为六经与经络学 说是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 为六经。刘氏则明确指出:“经络学说意义深远, 有他的独特理论,绝非诸家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 不休。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沟通、交 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 具有整体观和辩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 行。”“六经经络学说的联系关系,在辨证中能 够分析出太阳病的经证;随经入里的腑证;由太 阳内犯少阴,或由少阴外出太阳的阴阳寒热转化 等证,体现了张仲景说的‘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病理变化奥旨。”
(四)气机升降说
张燮均认为,《伤寒论》六经证治,不仅包括了八纲、脏 腑辨证,也贯穿着脏腑气机升降理论。具体体现在脾胃气 机升降失常,肝胆升降失常,肺气肃降失常,心肾升降失 常四个方面。
(五)生理系统说
吴凤全等认为,《伤寒论》六经是对人体机能活动单位的 分类,它代表了人体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六经病证则是这 六大生理功能系统在邪气干扰下发生的病理反应。
(十)综合体说
伤寒论临床发挥ppt课件

消渴——肝火炽盛,津液消耗 气上撞心(胸、胃脘部)——肝气横逆 心中(胃脘部)疼热——肝火循经扰胃 饥——膈上有热,嘈杂似饥
不欲食——肝木侮土,脾运不健 食则吐蛔——脾胃虚寒,强食不纳,蛔
得食味而上窜
误治变证
下之——苦寒攻下(误认为实热积滞)
利不止——更伤脾阳,泻利不止
完整版课件
30
四肢厥逆证
▪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
完整版课件
27
证候分析
▪ 大多医家认为此为外有表寒,故发热,用 麻黄。
▪ 个人认为此为里证,麻黄此处用法不在解 表,而在温散里寒。
完整版课件
28
厥阴病总纲
原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 利不止。
完整版课件
29
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提纲
上热 厥 阴 病 下寒
伤寒论临证思维探讨
主讲:江建锋 2009-01-0
完整版课件
1
第一部分
六经概要
完整版课件
2
太阳病辨证纲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 痛而恶寒。
完整版课件
3
分类:
▪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 ▪ 太阳温病-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 太阳蓄水证-水饮内停,五苓散 ▪ 太阳蓄血证-血结膀胱,抵当汤,桃核承气
完整版课件
31
第二部分
伤寒论方证概要
完整版课件
32
桂枝汤系列
▪ 主方:桂枝汤 ▪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如见鬼状---神昏谵语,视觉失常
六经辨证ppt

• 1、先表后里:此种法则的使用,一般是指病 程较短,里虚不甚、或里实不甚。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 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 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 里和再救其表。
• (二)太阳的脏腑:小肠和膀胱
• 1、小肠:小肠上接于胃与心相表里,故既能导心火下达,又具有 接受胃中水谷,进行消化及分别清浊的功能。其清者为津液,输 布于全身;浊者为糟粕,经二便排出体外。
第四章 六经辨证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六经辨证的源流
(一)六经概念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脉而言,包括手足两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 能。
(二)六经病
六经病包括太阳病、 阳明病、少阳病、 太阴病、少阴病、 厥阴病。
(三)《素问·热论》六经病与《伤寒论》六经病的比较:
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 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
变并称。
(二)六经病传变形式:
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 传、误下传。
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 越经传:太阳→阳明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 首尾传:太阳→厥阴 误下传:由于误用攻下所引起的传变。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 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 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 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 里和再救其表。
• (二)太阳的脏腑:小肠和膀胱
• 1、小肠:小肠上接于胃与心相表里,故既能导心火下达,又具有 接受胃中水谷,进行消化及分别清浊的功能。其清者为津液,输 布于全身;浊者为糟粕,经二便排出体外。
第四章 六经辨证
• 第一节 概 述 • 一、六经辨证的源流
(一)六经概念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经脉而言,包括手足两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 能。
(二)六经病
六经病包括太阳病、 阳明病、少阳病、 太阴病、少阴病、 厥阴病。
(三)《素问·热论》六经病与《伤寒论》六经病的比较:
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 在临床上传与变不易截然分开,故常传
变并称。
(二)六经病传变形式:
主要有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 传、误下传。
循经传:太阳→少阳→阳明 越经传:太阳→阳明 表里传:相互表里的两经之间的传变。如太阳→少阴。 首尾传:太阳→厥阴 误下传:由于误用攻下所引起的传变。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每经又各有所主症、主 方,通过六经辩证,可以确定病位、 病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PPT共381页

谢谢!
பைடு நூலகம்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中医 伤寒 六经辨证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如何使用六经辨证(中医学ppt

表证 卫分证 上焦
肺
呼吸方面 鼻
皮毛 脊柱 水液代谢 脾胃
太阳病
风寒 风热 燥火
恶寒、无汗、身痛、 指尖-外劳宫-阳池-外尺 肤发凉。脉浮紧/浮数/ 浮缓
恶暖风、自汗、 尺肤热、脉浮数/ 浮缓
“诸涩枯涸,干 劲皴揭”
风湿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 流于经络,骨节烦痛,卧 不预食,脉浮浮缓,按之 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 风湿俱去。”《湿病》
治法:滋阴潜阳,佐以辛凉散风、活血化瘀,奔豚汤加减
25
26
处方:葛根20g 白芍10g 当归10g 川芎6g 黄芩
10g 半夏10g 石膏30g +玄参10g 鳖甲(另包,先煎 )10g女贞子30g 旱莲草30g+磁石(另包,先煎) 30g +桑叶10g+甘草10g。5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1月15日):5剂之后,诸症减轻
羌活6g 防风6g 黄芩6g 白芍6g 玄参10g 苍耳子6g 生姜6g 甘草 3g。3剂,水煎服。嘱当日中午、晚6点、晚10点各服一次。 三诊(2012年11月22日):服药当晚烧退,酣畅汗出,三日平 稳,但咳嗽增多、咳声加深、痰黏不利,指尖手背仍凉,舌瘦 红少苔、脉浮细,两肺可及少许粗湿罗音。
13
辨证:发热九天,但是两个过程,前一阶段是乳蛾所致,热退 一天后进入第二个阶段。现症发热而无汗,指尖、腕背外劳宫 至阳池、外关、三阳络处发凉乃风寒外袭;流涕黄浊、咽腔红 赤为肺胃积热;舌瘦红少苔阴虚之象,脉之浮细当以浮紧而论, 风寒阴虚之证。
合之,风寒外袭、阴虚内热。 治以辛温解表,清热养阴,疏柴葛大青龙。停输液、停西药。 处方:葛根30g 柴胡30g 麻黄6g 桂枝6g 石膏30g 荆芥(后下)6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炙甘草15。视病情加桂枝、千层纸、知母。日服1 至3剂)。 ➢ 咽痛失声:麻黄10、石膏30、杏仁10、蝉衣15、 胖大海15、山豆根15、板兰根15、桔梗10、甘草10 。 ➢ 恶寒大便溏而恶臭:葛根30、麻黄15、桂枝10、 白芍10、生姜15、炙甘草10、黄芩10、黄连10。 ➢ 时方:多用银翘散加减。
4
3.少阳病 性质:少阳主阴阳之间,寒热可见,出阳则热,入阴则 寒。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特异性感染、肝胆、胰腺性 疾病。 治法:少阳当和 主方: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主药:柴胡15,黄芩(黄连)10,人参15,生姜(干姜) 15
4 .太阴病 性质:太阴主里主寒主虚,以脾阳不振为主要表现。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慢性消化性疾病。 治法:太阴当温 主方:理中汤,四逆汤 主药:干姜15,人参15,白术15,炙甘草15
姜15,炙甘草15。视病情加苏叶、白芷、苍术、杏 仁、厚朴等药物。日服1至3剂或更多)
无汗——麻黄汤加味(麻黄15、桂枝15、杏仁15 、炙甘草15。视病情加荆芥、防风、苏叶、白芷、苍 术等。日服1至3剂) ➢ 时方:多用荆防败毒散。
10
2、太阳与阳明合病(风热感冒)
➢ 症状:恶寒,发热咽痛、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开发太阳,兼清阳明 ➢ 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味(麻黄15、杏仁15、石膏30
3
1.太阳病 性质:太阳主表主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等一类疾病。 治法:太阳当发 主方:桂枝汤,麻黄汤 主药:麻黄15,桂枝15,生姜15。(银花、连翘)
2 .阳明病 性质:阳明主里主热主实,阳明无死证,发热是正气抗 邪的表现。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急腹症、急性 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等一类疾病。 治法:阳明当清 主方:白虎汤,三大承气汤 主药:石膏15,知母15,大黄15,枳实15,厚朴15。
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
前言
临床常用的几种辨证方法 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主要方法。 六经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八纲辨证
2
一、理解伤寒学的基本概念
(一)六经 即三阳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
阴。 六经是六个生理层次,不是经络学上的经络概念。 (二)六经病
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 阴病。六经病反映六个病理层次的证候群。
5
5.少阴病 性质:少阴主里主寒主虚,以心肾阳虚为主要表现。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心衰、缓慢型心律失常、代谢功能低下性疾病等疾病。 治法:少阴当温 主方:四逆汤 主药:附子15-60,干姜15-60,人参15-50,肉桂10, 细辛3-30
6.厥阴病 性质:厥阴为六经病最后阶段,寒热可见,阳进则生, 阴进则死。
8
二、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一)感冒
➢ 病因:寒邪为主。 ➢ 辨证方法:六经辨证。 ➢ 病机:寒邪客于太阳,太阳气化失职 ➢ 病机演变:邪入阳明——发热、咽痛、痰黄(感染加
重) 邪入太阴——腹痛、腹泻、呕吐(胃肠型感冒
) 邪入少阴——恶寒重,无热、肢冷(免疫功能
低)
9
1、太阳表证(风寒感冒)
➢ 症状:风寒表证临床表现 ➢ 治法:开发太阳(麻、桂为代表) ➢ 方药:有汗——桂枝汤加味(桂枝15、白芍15,生
厥阴病变庞杂,无主方主药。
6
(三)六经病的相互错杂,六经主药的相互运用,是 经方组成的基础。如: 太阳与阳明合病:麻杏甘石汤证(麻黄汤去桂枝加石 膏),葛根汤证(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太阳与太阴合病:桂枝人参汤证(理中汤加桂枝) 少阳与阳明合病:大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大 黄、枳实)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六经病的错杂变化,六经主方的随证变化, 使六经辨证扩大到临床各科。如: 太阳病变证:苓桂术甘汤(以太阳主药桂枝为主 药),可用于肺心病、风心病、心衰,表现为水 气凌心者。 阳明病变证:茵陈蒿汤(用阳明主药大黄),用 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表现为阳明 湿热郁结发黄者。 少阳病变证: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基础,去柴 胡加黄连;去生姜加干姜),可用于慢性脾胃病 寒热错杂者。
➢ 症状:头痛、恶寒重、四肢欠温、自利不止、 舌淡苔白,脉沉。
➢ 治法:开发太阳,温补少阴 ➢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5、熟附子20
、细辛6。 可加干姜、肉桂、桂枝、白术、茯 苓等药。 ➢ 时方:多用人参败毒散加减。
13
桂枝法在感冒运用
➢ 基本方:桂枝尖15、白术15、苍术15、半夏 15、陈皮10、砂仁10、石菖蒲10、白芷10、 南山楂15、生姜15、炙甘草10。
➢ 热轻:加千层纸15; ➢ 热重:加知母15、石膏30; ➢ 咽痛:加蝉衣10、桔梗10、胖大海15; ➢ 热泻:加黄连10、黄芩10; ➢ 寒泻:加干姜15、肉豆蔻15; ➢ 寒甚:加附子20、干姜15。
14
(二)泄泻
泄泻(下利)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篇章中。
病因病机
➢ 太阳受邪,下迫大肠,传导失职; ➢ 阳明受邪,燥热内结,热结旁流; ➢ 太阴受邪,或素体脾胃虚寒,脾胃升降失常; ➢ 少阴受邪,肾阳不足,脾胃升降失常; ➢ 厥阴受邪,肝寒犯脾,影响脾胃升降所致。
15
1、太阳利
➢ 症状:下利呈水粪杂下,发热恶寒,无汗,头 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
➢ 治法:发汗解表,升阳止利 ➢ 方药:葛根汤:葛根30,麻黄15,桂枝15,
芍药10,炙甘草10,生姜15,大枣15
➢ 本方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此方发汗散寒解表 为主,肺气疏通,下利自愈,实为后世医家所称的“ 逆流挽舟”法。
16
2、阳明利
➢ 症状: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 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 治法:清里升阳止利。 ➢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30,甘草15黄
11
3、太阳与太阴合病(寒湿感冒)
➢ 症状:恶寒、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浮或 缓。
➢ 治法:开发太阳,温补太阴 ➢ 方药:桂枝人参汤(桂枝15、党参15、干姜9
、炙甘草10、白术10 。日服1至3剂) ➢ 外感重:桂枝汤。 ➢ 里寒重:四逆汤。 ➢ 时方:多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12
4、太阳与少阴合病(阳虚感冒)
4
3.少阳病 性质:少阳主阴阳之间,寒热可见,出阳则热,入阴则 寒。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特异性感染、肝胆、胰腺性 疾病。 治法:少阳当和 主方: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主药:柴胡15,黄芩(黄连)10,人参15,生姜(干姜) 15
4 .太阴病 性质:太阴主里主寒主虚,以脾阳不振为主要表现。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慢性消化性疾病。 治法:太阴当温 主方:理中汤,四逆汤 主药:干姜15,人参15,白术15,炙甘草15
姜15,炙甘草15。视病情加苏叶、白芷、苍术、杏 仁、厚朴等药物。日服1至3剂或更多)
无汗——麻黄汤加味(麻黄15、桂枝15、杏仁15 、炙甘草15。视病情加荆芥、防风、苏叶、白芷、苍 术等。日服1至3剂) ➢ 时方:多用荆防败毒散。
10
2、太阳与阳明合病(风热感冒)
➢ 症状:恶寒,发热咽痛、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治法:开发太阳,兼清阳明 ➢ 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味(麻黄15、杏仁15、石膏30
3
1.太阳病 性质:太阳主表主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上呼吸道感染等一类疾病。 治法:太阳当发 主方:桂枝汤,麻黄汤 主药:麻黄15,桂枝15,生姜15。(银花、连翘)
2 .阳明病 性质:阳明主里主热主实,阳明无死证,发热是正气抗 邪的表现。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急腹症、急性 脑血管疾病急性期等一类疾病。 治法:阳明当清 主方:白虎汤,三大承气汤 主药:石膏15,知母15,大黄15,枳实15,厚朴15。
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
前言
临床常用的几种辨证方法 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主要方法。 六经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八纲辨证
2
一、理解伤寒学的基本概念
(一)六经 即三阳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
阴。 六经是六个生理层次,不是经络学上的经络概念。 (二)六经病
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 阴病。六经病反映六个病理层次的证候群。
5
5.少阴病 性质:少阴主里主寒主虚,以心肾阳虚为主要表现。 与现代医学联系:临床常见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心衰、缓慢型心律失常、代谢功能低下性疾病等疾病。 治法:少阴当温 主方:四逆汤 主药:附子15-60,干姜15-60,人参15-50,肉桂10, 细辛3-30
6.厥阴病 性质:厥阴为六经病最后阶段,寒热可见,阳进则生, 阴进则死。
8
二、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一)感冒
➢ 病因:寒邪为主。 ➢ 辨证方法:六经辨证。 ➢ 病机:寒邪客于太阳,太阳气化失职 ➢ 病机演变:邪入阳明——发热、咽痛、痰黄(感染加
重) 邪入太阴——腹痛、腹泻、呕吐(胃肠型感冒
) 邪入少阴——恶寒重,无热、肢冷(免疫功能
低)
9
1、太阳表证(风寒感冒)
➢ 症状:风寒表证临床表现 ➢ 治法:开发太阳(麻、桂为代表) ➢ 方药:有汗——桂枝汤加味(桂枝15、白芍15,生
厥阴病变庞杂,无主方主药。
6
(三)六经病的相互错杂,六经主药的相互运用,是 经方组成的基础。如: 太阳与阳明合病:麻杏甘石汤证(麻黄汤去桂枝加石 膏),葛根汤证(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太阳与太阴合病:桂枝人参汤证(理中汤加桂枝) 少阳与阳明合病:大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大 黄、枳实)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六经病的错杂变化,六经主方的随证变化, 使六经辨证扩大到临床各科。如: 太阳病变证:苓桂术甘汤(以太阳主药桂枝为主 药),可用于肺心病、风心病、心衰,表现为水 气凌心者。 阳明病变证:茵陈蒿汤(用阳明主药大黄),用 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表现为阳明 湿热郁结发黄者。 少阳病变证: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基础,去柴 胡加黄连;去生姜加干姜),可用于慢性脾胃病 寒热错杂者。
➢ 症状:头痛、恶寒重、四肢欠温、自利不止、 舌淡苔白,脉沉。
➢ 治法:开发太阳,温补少阴 ➢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5、熟附子20
、细辛6。 可加干姜、肉桂、桂枝、白术、茯 苓等药。 ➢ 时方:多用人参败毒散加减。
13
桂枝法在感冒运用
➢ 基本方:桂枝尖15、白术15、苍术15、半夏 15、陈皮10、砂仁10、石菖蒲10、白芷10、 南山楂15、生姜15、炙甘草10。
➢ 热轻:加千层纸15; ➢ 热重:加知母15、石膏30; ➢ 咽痛:加蝉衣10、桔梗10、胖大海15; ➢ 热泻:加黄连10、黄芩10; ➢ 寒泻:加干姜15、肉豆蔻15; ➢ 寒甚:加附子20、干姜15。
14
(二)泄泻
泄泻(下利)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篇章中。
病因病机
➢ 太阳受邪,下迫大肠,传导失职; ➢ 阳明受邪,燥热内结,热结旁流; ➢ 太阴受邪,或素体脾胃虚寒,脾胃升降失常; ➢ 少阴受邪,肾阳不足,脾胃升降失常; ➢ 厥阴受邪,肝寒犯脾,影响脾胃升降所致。
15
1、太阳利
➢ 症状:下利呈水粪杂下,发热恶寒,无汗,头 痛,项背强,呕逆,舌苔白,脉浮紧。
➢ 治法:发汗解表,升阳止利 ➢ 方药:葛根汤:葛根30,麻黄15,桂枝15,
芍药10,炙甘草10,生姜15,大枣15
➢ 本方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此方发汗散寒解表 为主,肺气疏通,下利自愈,实为后世医家所称的“ 逆流挽舟”法。
16
2、阳明利
➢ 症状: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 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 治法:清里升阳止利。 ➢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30,甘草15黄
11
3、太阳与太阴合病(寒湿感冒)
➢ 症状:恶寒、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浮或 缓。
➢ 治法:开发太阳,温补太阴 ➢ 方药:桂枝人参汤(桂枝15、党参15、干姜9
、炙甘草10、白术10 。日服1至3剂) ➢ 外感重:桂枝汤。 ➢ 里寒重:四逆汤。 ➢ 时方:多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12
4、太阳与少阴合病(阳虚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