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叶面积的变化

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叶面积的变化
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叶面积的变化

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叶面积的变化

*

1

杨喜田

1

樊巍

2

高喜荣

2

王齐瑞

2

(1.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2.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郑州450008)

要:

研究豫东平原5,7年生欧美杨107杨农田防护林带单木比叶面积、叶面积的变化,建立预测林带单木叶

面积的异速生长模型。结果表明:5,

7年生单木比叶面积平均分别为136.6,138.2cm 2·g -1,两者差异不显著;叶面积平均分别为45.4,

85.8m 2,两者差异显著。冠层位置对比叶面积、叶面积均有显著影响,从树冠的上层到下层,比叶面积显著增加;而叶面积在两林龄中垂直层次表现出差异性,在水平层次,由内层到外层,叶面积均显著增加。不同林龄林带具有不同级别的枝,各级别枝的叶面积间均有显著差异。异速生长关系表明:树高、胸径、冠长因子都能可靠地预测林带单木叶面积,相比而言,胸径和单木叶面积之间的异速生长模型在测算单木叶面积及其指数时较可靠、方便。关键词:

叶面积;异速生长关系;冠层位置;防护林带;欧美杨107杨

中图分类号:S7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88(2011)04-0107-07

收稿日期:2010-03-31;修回日期:2010-11-03。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豫东平原农区农林复合系统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2006BAD03A0506);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典型平原农区多目标农业防护林构建与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20070414)部分内容。*樊巍为通讯作者。

Variation of Leaf Area in Individual Tree for Poplar Shelterbelts

Zhao Dong

1

Yang Xitian

1

Fan Wei

2

Gao Xirong

2

Wang Qirui

2

(1.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2.Henan Academy of Forestry Zhengzhou 450008)

Abstract :Leaf area (LA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crown structure affects both the growth of forests and protective effects

of shelterbelt.The variation in specific leaf area (SLA )and leaf area with position in the crown was investigated for 5-year-old and 7-year-old Populus ?euramericana cv.“74/76”stand in Henan Eastern Plain.Allometric equations describing the leaf area of the entire crown were develop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LA on individual tree were 136.6,138.2cm 2

·g

-1

in 5-year-old and 7-year-old trees ,respectively.However ,leaf area on individual tree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ree age ,on average it were 45.4,85.8m 2

in 5-year-old and 7-year-old trees ,respectively.Specific leaf area and leaf area were significantly by the position in the crown.Specific leaf ar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of the crown.Leaf ar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of the crown for 5-year-old stand ,however ,it in the midd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of the crown for 7-year-old stand ,and bot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interior to the exterior of the crown.There were different classes of shoots in different stand age ,three classes of shoots in Populus ?euramericana cv.“74/76”aged 5years and four classes of shoots in it aged 7years.Leaf area among several orders of shoots had both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for 5-year-old and 7-year-old stand.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of leaf area with different tree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d that stem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tree height (H )and crown length (CL )were reliable predictors of leaf area at the tree-level ,however ,the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DBH and leaf area at the tree-level were more reliable and convenient to predict the tree-level leaf area and to estimate leaf area index (LAI ).Key words :leaf area ;allometric relationship ;within-crown position ;shelterbelt ;Populus

?

euramericana

cv.“74/76”

树冠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冠层内叶面积的分布与光能的截获紧密相关,影响树木生物量的积累和林分的生长(Bidlake et al.,1989;Kershaw et al.,1996;Massman ,1982)。树冠作为林分空间

分布状态的表现形式,对防护林的防护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叶功富等,2000),而叶面积是树冠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农田防护林带单木的叶面积对研究其树冠发育规律及林带群落结构、防

活体叶面积测定仪https://www.360docs.net/doc/8d6744534.html,/product/769.html

47卷

护效能等具有重要意义。

杨树(Populus sp.)具有速生性、适应性强的特点,成为平原区农田防护林的主要造林树种。目前,豫东平原杨树农田防护林分布广、模式多(以林网、间作模式为主),在农业建设中及为其他行业提供木材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有关杨树的研究较多且涉及面广,如生长量、材性、适应性、抗性等(方升佐等,1996;徐宏远,1990;朱春全等,1997;Constabel et al.,2000;Timothy et al.,1998),而有关冠层特性方面较少(李火根等,1998;1999;朱春全等,2000;Harper,2007)。在杨树农田防护林方面,主要从传统角度研究其防护效益、生态效益、林带疏透度、胁地机制等(曹新孙,1983;周新华等,1992;Peri et al.,2002),而从其树冠结构角度的研究少见报道(陈军等,2006;Zhou et al.,2002)。本文以豫东平原欧美杨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从叶面积的角度研究其冠层特性,以期为农田防护林的树冠结构、林分群落结构及林分管理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林带

研究的农田防护林带位于开封县,属于黄河故道冲积沙区,地里坐标114?07?—114?43?E,34?30?—34?56?N。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干燥严寒,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年平均气温14.7?,极端最高气温43?;极端最低气温-16?。≥10?的有效积温4600?,无霜期223 242天,年平均降水量634mm。土壤为砂质潮土。

研究区防护林以林网为主。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沙兰杨(Populus euramericana cv.“Sacrau79”)为主,2000年以来主要以中林46杨(Populus?euramericana CL.“Zhonglin46”)、欧美杨107杨为主。每条林带一般以路为界,形成4行、3行为主的林带。本研究选取相邻模式相同的2块欧美杨107杨林地,一块为5年生林网,另一块为7年生林网,它们的立地条件、营林措施及抚育措施一致,每个林龄中均选取相邻网格的4条林带(主林带2条,副林带2条),共选择模式相同的8条林带(林带均为4行窄林带,密度相同,行距为3.3,5.0,3.3m,株距2.5m)。

1.2叶面积测定

2009年7—8月,在研究区选择5,7年生欧美杨107杨林带各4块样地,每个样地调查林带长度均为50m,逐株调查胸径、树高、活枝下高、冠幅。7年生林带以树高为标准将林木分3级:优势木、平

均木、被压木(Xiao et al.,2006),每级别树木分别按树高、冠幅、胸径选择3株平均木作为标准木,共选择9株标准木进行解析。而5年生林带林木之间差异不大,选取4株平均木进行解析。两林龄林带共选择13株标准木。

伐倒前测量标准木树高、冠幅、胸径、活枝下高、冠底径、接触高等,然后将样木伐倒,避免损坏树冠,折断的枝要进行复原。伐倒后精确测量树高、冠长等,将枝分级,方法为:着生在树干上的枝为一级枝,着生在一级枝上的枝为二级枝,……依次类推(本文将一级枝称作主枝,二级枝以及更高级别的枝称作侧枝,以下若没有特别说明,文中所述枝均为一级枝)。然后测量轮生枝数,从上到下对每轮枝依次编号,测量枝的方位角、分枝角度、着枝深度、枝长、弦长等因子。根据枝长(李火根等,1998),将树冠由里到外划分为内、中、外3部分,根据树冠的长度(肖锐等,2006)将树冠平均分为上、中、下3层,这样树冠共分为9部分。对样木进行解析(Harper,2007),主干和树冠部分按均2m区分段进行截取圆盘,此外在地面处、1.3m处、冠底处分别截取圆盘。

由上至下在每轮枝内及每2轮之间均选1 2个标准枝,根据枝长度将枝划分内、中、外3部分,分别采集每一部分内各级枝的叶,装入封口袋,编号,带回室内,测量鲜质量(精确至0.001g),用CI-203叶面积仪测量叶面积。在75?下叶先杀青5min,然后烘72h,测其干质量(精确至0.001g),测算比叶面积。根据叶片所属枝在冠层中的位置测算各层叶的比叶面积、叶面积、各级枝的叶面积(树干梢头部分的叶在垂直层次划分中归为上层,在水平层次划分中归为内层)。单木的叶面积为各部分叶面积之和,比叶面积为总叶面积与总叶片干质量之比。1.3数量统计分析

采用一般异速生长方程(Xiao et al.,2006)预测单木叶面积:

Y=b

X

1

b1X

2

b2X

3

b3X

4

b4…+ε

1

。(1)

式中:Y表示叶面积,X

i

表示树冠特性因子,b

i

为参

数,ε

1

为随机误差,服从正态总体N(0,σ2)。运用胸径、树高、冠长林木因子预测单木叶面积。

采用另一异速方程(Hashimoto,1989)预测累积叶面积随冠深的变化:

Y=a X b e cX+ε

2

。(2)式中:Y表示累积叶面积,X表示冠深,a,b,c为参

数,ε

2

为随机误差,服从正态总体N(0,σ2)。采用

801植物叶面积仪https://www.360docs.net/doc/8d6744534.html,/product/796.html

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方差分析时做方差齐次性检验,方差不齐时进行数据转换,采用S-N-K法进行多重比较。方程中参数估计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且参数显著性基于a<0.05。以R2为标准判定方程的拟合效果。采用SigmaPlot10.0软件进行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林带树冠特征

林带均为4行窄林带,分布在路的两侧,每侧各2行。欧美杨107杨干高、直,冠窄,叶小而密。5年生林带,树木行间竞争较小,路每侧2行间树冠均呈现轻微的向外倾斜,冠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株间距空间的竞争。7年生林带,高度、冠幅的增加加剧了树冠对空间的竞争,表现为2边行树冠外倾,2内行树冠内倾,因而林带中单木树冠形状具有偏向性,表现为不对称性;然而,从林带整体考虑,林带树冠形状具有对称性。不同林龄标准木的树冠特征、比叶面积(SLA)及叶面积(LA)见表1。5年生欧美杨107杨单木的比叶面积、叶面积平均分别为136.6cm2·g-1,45.4m2,7年生欧美杨107杨单木的比叶面积、叶面积平均分别为138.2cm2·g-1,85.8m2(表1)。方差分析表明:5,7年生单木比叶面积差异不显著(P=0.494,数据未显示),而叶面积差异显著(P=0.021,数据未显示)。

2.2树冠内比叶面积的垂直变化

将两林龄数据一起分析,表明冠层位置(垂直层次)对比叶面积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01,数据未显示),且从上层到下层比叶面积显著增加。分别对5,7年生欧美杨107杨垂直层间比叶面积进行分析,表明两林龄冠层位置比叶面积均有显著影响,且从上层到下层比叶面积均显著增加(图1),5年生林带由96.4cm2·g-1增加到172.5cm2·g-1,而7年生林带由105.1cm2·g-1增加到186.7cm2·g-1(图1)。从上层到下层,比叶面积增加,其原因可能由于上层光照条件好,光合作用强,随冠深增加,光强减弱,叶片含的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及次生物质降低,同样面积的叶片干物质质量逐渐降低,从而表现出从上到下比叶面积增加。

随林龄增加比叶面积增加(差异不显著),也可能与光照强度有关。林龄为5年时,林带树冠之间竞争强度低,有些树木之间还未接触,林分内光照条件好;当林龄为7年时,树干高度增加,冠幅增大,林带树冠之间竞争剧烈,单木树冠内部及林带树冠下部(阴冠部分)光照强度都减弱,因而比叶面积增加。

表1欧美杨107杨林带的树木及树冠特征

Tab.1Tree and crown characteristics,SLA and LA of nine sampled trees

林龄Age/a特征因子Attributes平均Mean标准误Standard error最小值Minimum最大值Maximum 树高Tree height/m10.60.2110.111.1

胸径DBH/cm9.10.388.510.0 5冠长Crown length/m8.10.257.58.6比叶面积SLA/(cm2·g-1)136.6 1.02135.0139.5叶面积LA/m245.4 1.4842.649.6

树高Tree height/m15.30.2614.116.2

胸径DBH/cm17.70.6715.020.3 7冠长Crown length/m12.50.2411.513.4比叶面积SLA/(cm2·g-1)138.2 1.41130.7144.5叶面积LA/m285.89.7755.5125.4

2.3冠内叶面积的变化

叶面积在树冠内的变化具有规律性(图2),5,7年生欧美杨107杨的变化趋势不同。对5年生欧美杨107杨,在垂直分布,由上层到下层依次增加,其值依次为6.8,17.5,21.0m2;在水平分布,由内层到外层逐渐增加,其值依次为9.0,14.7,21.6m2。对7年生欧美杨107杨,在垂直分布,则呈现为中层(46.4m2)>下层(24.6m2)>上层(14.8m2);在水平分布,亦是由内层到外层逐渐增加,其值依次为10.8,30.2,44.8m2。分别对5,7年生欧美杨107杨冠层位置对叶面积的影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林龄冠层位置对叶面积均有显著影响(P< 0.0001),且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图2),5年生欧美杨107杨垂直层次为中层与下层差异不显著,其余层间差异显著;水平层次为内层与外层差异显著,其余层间差异不显著。7年生欧美杨107杨垂直层次为上层和下层差异不显著,其余层间差异显著;水平层次表现为中层和外层差异不显著,其余层间

901

便携式叶面积仪https://www.360docs.net/doc/8d6744534.html,/product/615.html

47

图1

冠层内垂直层次比叶面积的变化

Fig.1

Vertical variation of SLA with the position in the crown

图中误差线表示标准误,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性。下同。Error bars indicate SE.Bars labeled with different letters were

different at P <0.05.The same

below.

图2

冠层内叶面积的变化

Fig.2

Variation of LA with the position in the crown

差异显著。

5,7年生欧美杨107杨叶面积在冠内变化情况不同,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冠层内叶量和比叶面积的分布直接决定了其叶面积的分布,而冠层在环境中的位置、林龄等因素间接决定了冠层内叶面积的分布,实际上冠层叶面积的大小受冠层位置、林龄等间接因素的控制。

光照条件影响着叶的分布,在林带中,从树冠顶部到底部,

光照条件会逐渐减弱。5年生欧美杨107杨林带受到影响相对较低,其叶生物量表现为中层与下层差别较小;但是,由于下层比叶面积较中层比叶面积高,从而表现为下层叶面积略高于中层叶面积。而7年生欧美杨107杨林带受到影响较大,由于其树龄大,树干较高、枝较长,对空间竞争的加剧造成下部光照强度较低,叶生物量表现为中层显著高于下层和上层,叶面积也表现为中层显著高于下层和上层。在水平尺度,由内层至外层,叶面积逐渐增加,这也与光照条件有关,树冠与光生态环境相适应,在树冠中、下层,越靠近树冠内部受光条件越

差,叶多集中于树冠中外部将更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光能(李火根等,1998)。5,7年生树冠内、中、外层间叶面积的差异性表明了林龄亦对树冠水平层次光照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2.4

累积叶面积随冠深度的变化

累积叶面积随冠深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冠内增加的速率是不同的(图3)。而分段叶面积(叶面积密度)与累积叶面积表现不同,对5年生欧美杨107杨来说,叶面积密度在冠深4 6m 处最大,而7年生欧美杨107杨叶面积密度在冠深6 8m 处最大(图3)。这种变化是由林龄不同引起的,5年生欧美杨107杨树高度较小,

冠长度较短(8m 多),而7年生欧美杨107杨树高度较大,冠长度较长(13m 多),因而它们具有差异性。尽管如此,2个林龄林带的叶面积最大值都出现在树冠的中下部,这是它们的相似性。

运用异速生长方程拟合了叶面积随冠深的变化(表2),对5年生欧美杨107杨拟合效果较好,分别对7年生欧美杨107杨林带优势木、平均木及被压木进行拟合,效果都较好,但是对9株标准木一起进行拟合的效果不如分级别时拟合效果好(表2,R 2=0.790)。2.5

不同级别枝的叶面积的变化

5年生欧美杨107杨有3个级别枝,7年生欧美

杨107杨有4个级别枝,

5年生林带各级枝的叶面积表现为二级枝>一级枝>三级枝,

3个级别枝的叶面积差异均显著;7年生林带各级枝的叶面积表现为二级枝>三级枝>一级枝>四级枝,4个级别枝的叶面积差异均显著(表3)。

调查显示,不同级别枝的数量及长度均是不同的,单个树木枝从低级别到高级别,其数量先增加后降低,平均枝长逐渐降低,且各级别枝的生长速度均随枝龄增加而逐渐降低。杨树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叶分布在当年生枝上,且不同级别枝上的叶有差异。

11叶面积检测仪https://www.360docs.net/doc/8d6744534.html,/product/476.html

图3累积叶面积、分段叶面积随冠深变化

Fig.3Variation of accumulative and section LA with the crown depth

表2累积叶面积与冠深之间关系①

Tab.2Model form,parameter estimates,R2and

RMSE for equations used in fit accumulative LA

and crown depth

林龄Age/a方程模型Model form R2RMSE n 5Y=0.740CD3.244exp(-0.333CD)0.9860.5234

7Y=3.313CD1.411exp(-0.024CD)0.7902.0649

①参数的显著性为0.05水平。All parameter estimates are significant at a=0.05level.一般来说,着生在一级枝上的叶较大、厚,级别较高的枝,其上着生的叶较小、薄。因而,多种因素造成了叶片在各级别枝上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叶面积分布。

2.6单木水平叶面积的异速生长模型

选择了树高(H)、胸径(DBH)及冠长(CL)3个因子对单木的叶面积进行了模拟,不同的方程见表4。不同林龄林带中标准木的树高、胸径、冠长单个

表3不同级别枝的叶面积①

Tab.3Leaf area among different orders of branches or shoots m2林龄Age/a级别Order平均值Mean标准误Standard error最小值Minimum最大值Maximum 一级枝Primary branch19.8b0.5518.521.0 5二级枝Secondary shoots23.1a0.9521.825.9三级枝Third shoots 2.3c0.11 2.1 2.6

7

一级枝Primary branch12.6c 2.41 5.922.7二级枝Secondary shoots45.1a 4.3331.963.0三级枝Third shoots24.0b 2.2916.032.9四级枝Fourth shoots 4.0d0.86 1.37.7

①字母表示不同层次间叶面积的差异显著性(P<0.05)。The mean labeled with different letters were different at P<0.05.

变量及其多个变量与单木叶面积间的异速方程相关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表4,P<0.001)。7年生林带中标准木的胸径、树高及冠长3复合因子与单木叶面积异速相关性最高(R2=0.934),树高与单木叶面积相关性相对较低(R2=0.844),胸径与单木叶面积相关性也较好(R2=0.887);5年生林带中标准木数量较少,不能用胸径、树高及冠长3复合因子拟合单木叶面积,运用胸径、冠长2复合因子方程拟合效果最优。对2个林龄的林带来说,虽然用树木复合因子能更好地预测单木的叶面积,但是胸径与叶面积的拟合效果亦较好,且林木因子胸径较树高、冠长更易测量。因此,运用胸径与单木叶面积的方程模型测算林带水平叶面积及其指数比较简便、可行。3结论与讨论

比叶面积、叶面积是重要的叶形态特征,受环境位置条件的影响(Ishii et al.,2002)。本文研究了不同林龄单木比叶面积、叶面积的变化,探讨了比叶面积、叶面积在冠内位置的分布。结果表明:5,7年欧美杨107杨比叶面积均表现为从上层到下层逐渐增加,即随冠层深度的增加,比叶面积增加,其原因可能是随冠深度的增加,光强度下降。一些其他树种的研究结果也表现为同样的趋势(Monserud et al.,1999;Ishii et al.,2002;Xiao et al.,2006)。此外,本研究表明7年生较5年生单木比叶面积略高,但差异不显著。

叶面积受林龄、冠层位置的影响,5,7年生

111

林业科学47卷

表4不同林龄林带树木因子与单木叶面积关系的拟合①

Tab.4Model form,parameter estimates,R2and

RMSE for equations used in to estimate LA in shelterbelts

林龄

Age/a

方程模型Model form R2RMSE n

5Y=7.139DBH0.8380.9430.619

Y=0.327H2.0820.9490.584

Y=0.996CL1.8080.9040.802

Y=1.126DBH0.347H1.2370.955 1.101

Y=2.801DBH0.520CL0.7760.9740.831

Y=0.387H1.677CL0.3750.952 1.134

4

Y=0.014DBH3.0160.887 3.974

Y=5.580?10-7H6.8740.844 4.675

Y=3.520?10-5CL5.8100.914 3.476

7Y=3.600?10-5DBH2.138H2.2730.898 4.4099 Y=2.550?10-4DBH1.244CL3.6110.932 3.614

Y=3.290?10-5H0.089CL5.7390.914 4.056

Y=0.001DBH1.405H-1.322CL4.3470.934 4.271

①参数的显著性在0.05水平。All parameter estimates are significant at a=0.05level.

两林龄单木叶面积平均值分别为45.4,85.8m2,二者差异显著。在冠层内,由内层到外层叶面积均显著增加,在垂直分布上,两林龄单木叶面积表现出不同的分布,5年生欧美杨107杨表现为从上层到下层逐渐增加,而7年生欧美杨107杨表现为中层高于下层、上层。李火根等(1998)在江苏铜山县研究了多个5年生黑杨无性系叶面积,其叶面积平均值为58.9m2,且在冠层内由上到下、由内到外依次增加;巨关升(2001)在辽西地区对9年生不同无性系杨树的叶面积进行了研究,表明叶面积变化范围较大(23.9 130.2m2),其研究将冠层在垂直尺度上分为4个层次,且不同无性系间的叶面积表现出不同的分布。不过,他们研究的杨树类型都不是林带模式。

巨关升(2001)、朱春全等(2000)对累积叶面积与冠深度进行了拟合,研究了累积叶面积指数随冠深度的变化。本文采用相同的异速生长方程对累积叶面积与冠深度进行了拟合,表明它们之间有较高的异速相关性,这与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不过,不同研究也表明,相同的冠深度,其叶面积有差异,这是因为选取的杨树无性系不同,立地条件不同,且林分模式也不同。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与相似性说明:林木的叶面积及其分布受林龄、无性系、立地条件及林分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些研究已经运用树木因子(胸径、树高、冠长)测算单木的叶面积(Baldwin et al.,1997;Kenefic et al.,1999;Monserud et al.,1999;Portéet al.,2000;Xiao et al.,2006)。本文建立了树木因子和叶面积之间的异速生长模型,取得了满意的拟合效果。异速生长关系表明,运用树木复合因子预测单木叶面积效果最好,这说明了单木叶面积是由树木复合因子决定的。尽管如此,单个树木因子与叶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间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著性水平,在防护林带中,胸径指标相对容易测得,因此运用胸径与单木叶面积之间模型将可以简便、有效地测算单木的叶面积。

参考文献

曹新孙.1983.农田防护林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陈军,李春平,关文彬,等.2006.林带小钻杨树冠的分维结构.林业科学,42(12):6-12.

方升佐,徐锡增,单兴寿,等.1996.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的生物生产力及材性的研究.林业科学,32(4):334-341.

巨关升.2001.辽西地区杨树人工林生长规律和树冠结构的研究.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

李火根,黄敏仁.1998.杨树新无性系冠层特性及叶片的空间分布.

应用生态学报,9(4):345-348.

李火根,黄敏仁.1999.杨树新无性系冠层特性与生长关系研究.林业科学,35(5):34-37.

徐宏远.1990.I-72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林业科学,26(1):22-29.

肖锐,李凤日,刘兆刚.2006.樟子松人工林分枝结构的分析.植物研究,26(4):490-496.

叶功富,张水松,徐耀昌,等.2000.木麻黄防护林的树冠规律和林分结构的特征研究.防护林科技,(专刊1):14-18.

周新华,姜风歧.1992.林带疏透度变化规律及其在抚育间伐中的应用//姜风歧.林带经营技术与理论基础.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朱春全,刘晓东,张启,等.1997.集约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5(5):53-56.

朱春全,雷静品,刘晓东,等.2000.集约与粗放经营杨树人工林树冠结构的研究.林业科学,36(2):60-68.

Baldwin B C,Peterson K D,Burkhart H E,et al.1997.Equations for estimating loblolly pine branch and foliage weight and surface area distributions.Can J For Res,27(6):918-927.

Bidlake W R,Black R A.1989.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leaf area in Larix occidentalis:a comparison of two estimation techniques.Can J For Res,19(9):1131-1136.

Constabel C P,Yip L,Patton J J,et al.2000.Poplyphenol oxidase from hybrid poplar cloning and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wounding and herbivory.Plant Physiol,124(9):285-295.

Hashimoto R.1989.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crowns in

a young sugi(Cryptomeria japonica)stand.Tree Physiol,6(2):

119-134.

Harper G J.2007.Quantifying branch,crown and bole development in Populus tremuloides Michx.from north-eastern British Columbia.

Forest Ecol Management,255(7):2286-2296.

Ishii H,Ford E D,Boscolo M E,et al.2002.Variation in specific needle area of old-growth Douglas-fir in relation to needle age,within-crown position and epicormic shoot production.Tree Physiol,22(1):31-40.

211

第4期赵东: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单木叶面积的变化

Kershaw J A,Maguire D A.1996.Crown structure in western hemlock,Douglas-fir,and grand fir in western Washington: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foliage within branches.Can J For Res,26(1):128-142.

Kenefic L S,Seymour R S.1999.Leaf area prediction models for Tsuga canadensis in Maine.Can J For Res,29(10):1574-1582. Massman W T.1982.Foliage distribution in old growth coniferous tree canopies.Can J For Res,12(1):10-17.

Monserud R A,Marshall J D.1999.Allometric crown relations in three northern Idaho conifer species.Can J For Res,29(9):521-535. Peri PL,Mark Bloomberg M.2002.Windbreaks in southern Patagonia,Argentina:A review of research on growth models,windspeed reduction,and effects on corps.Agroforestry Systems,56(1):129-144.

PortéA,Bosc A,Champion I,et al.2000.Estimating the foliage area

of Maritime pine(Pinus pinaster Ait.)branches and crowns with application to modelling the foliage area distribution in the crown.

Ann For Sci,57(1):73-86.

Timothy J T,Tuskan G A,Gebre G M,et al.1998.Drought resistance of two hybrid Populus clones grown in a large-scale plantation.Tree Physiol,18(10):653-658.

Xiao C W,Janssens I A,Curiel Yuste J,et al.2006.Variation of specific leaf area and upscaling to leaf area index in mature Scots pine.Trees,20(3):304-310.

Zhou X H,Brandle J R,Takle E S,et al.2002.Estim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aerodynamic structure of a green ash shelterbel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111(2):93-108.

(责任编辑石红青)

311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技术方案本方案中的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指发生普遍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杨尺蠖、舞毒蛾和杨毒蛾。目的是对主要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提出指导意见,相关种类的防治可参照进行。 一、防治规划设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杨树食叶害虫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结合本地杨树食叶害虫的生活史、发生规律、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等因素,以县为施工设计的基本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设计内容包括作业地点、林分类型、害虫种类、危害情况(危害程度、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防治范围和面积,把面积、技术措施和工程量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施工作业图、表,对相关内容要附有说明。 二、虫情监测预报 在发生区以县为单位设立中心测报点,做到一县一点,固定1—2名专职或兼职测报员,在重点发生的乡(镇)、林场设立监测点,对辖区内不同类型的杨树林地开展虫情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虫情预报。 (一)虫情监测 1、踏查法在上一年(代)虫情的基础上,通过检查虫态、危害状、虫粪等方法,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2、灯诱法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杨树食叶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期,于18:00—24:00在林缘适当地点悬挂黑光灯

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3、性诱法在片林和带状防护林内,利用活体雌虫或性诱剂引诱,监测杨树食叶害虫的发生情况。 县乡测报点都要进行监测,发现杨树食叶害虫在当地已经发生,要及时报告上级森防机构,组织力量开展专项调查,进一步确定虫情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二)虫情预报 杨树食叶害虫防治规模大、费用高,准确掌握最佳防治时机和防治范围非常必要。因此,必须抓住幼虫期虫情预报,其它虫态的预报以定性为主。 县级中心测报点从每年的越冬虫态开始,进行系统虫情调查,确定杨树食叶害虫各虫态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在立地条件相同时,对四旁树和农田防护林,按5%的比例选择标准株;对片林和海防林,采用设标准地的方法,按每400亩林地设一块2亩标准地,标准地内的标准树不少于20株。调查时,在标准地内随机抽取样树5株,设样株按东、西、南、北随机抽取50cm标准枝1枝,每2日观察一次,记载杨树食叶害虫发育进度和发生数量。具体预报按国家和地方发布的预报方法执行。 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的统计标准为: 发生面积:平均50 cm标准枝2条幼虫; 危害程度:轻度为50 cm标准枝2—5条幼虫, 中度为6—8条幼虫,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简报 (九)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年月日 甘肃平凉春季林果业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春季,甘肃平凉大力开展以林果业转型跨越为主的春季造林,全市上下对春季林果业建设高度重视,组织有力,动手早,进度快,造林绿化和果园建设的规模大,档次高,质量好,建成了一批示范样板工程。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造林绿化万亩,占计划任务的,其中造林封育万亩,义务植树万株,完成林业助建新农村个,占计划任务的,绿色通道条公里,面山治理处万亩,农田林网公里,补植补造万亩,育苗万亩,占计划任务的。新植果园万亩,占计划任务的。 一是领导重视,工作力度加大。今春,平凉市超前谋划,精心部署,制定了全市春季造林绿化方案和果园建设方案,召开了全市春季造林绿化电视电话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今年城乡造林绿化和果园新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直接调度,确定重点工程规划方案,狠抓任务落实。各县(区)及早动手,广泛宣传动员,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春季造林绿化活动。“”植树节,市、县(区)都举办了广场大型宣传、媒体专题报道和悬挂横幅标语等宣传活动,为全市春季造林绿化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春造期间,市、县(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深入造林第一线,参加义务植树,现场督促检查。市林业局组成督查组巡回县(区)抓督查、抓推进、抓质量,保证了春造和果园新植建设的圆满完成。 二是重点突出,造林绿化规模档次高。各县(区)按照市上提出的建成一处千亩以上面山造林、一条公路主干道绿化、一个主街区美化的“三个一”工程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在规划布局、树种选择和规模营造上,较往年上了大的台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依托三北五期、森林抚育和造林补贴试点以及亚行贷款造林项目,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大苗栽植,规模治理,整山、整沟、整流域推进。泾川县以泾汭河流域治理为重点,采取针阔混交方式,建成王村镇完颜村等处荒山工程造林亩,栽植侧柏、刺槐万株。灵台县以涧河流域生态治理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在泾渗公路两侧面山连片造林万亩,营造以侧柏为主的防护林亩,侧柏、国槐与垂柳混交的水保林亩。城镇面山治理,各县(区)坚持常青树为主,大苗栽植,生态型与景观型营造相结合,建成了个千亩以上面山绿化工程和处城镇面山治理工程,绿化面积万亩。灵台县动员城区个单位,干部职工多人,投劳万人次,完成县城荆山西沟和沙坡山绿化亩,栽植侧柏、国槐、垂柳、香花槐为主的各类绿化苗木万株。崇信县组织县直机关单位统一规划,统一栽植,在铜城电厂新区面山完成绿化亩,栽植公分以上垂柳万株,混交侧柏万株,刺槐万株。市、区两级在崆峒山景前区高档次、高质量完成蜈蚣咀面山及河流滩涂绿化面积亩,栽植各类常青绿化苗木多万株,花灌木万丛。绿色通道和新农村建设,各县(区)按照多树种、宽林带、大通道、高标准的建设要求,对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道路集中进行了绿化。泾川、崆峒区和静宁三县,集中对平定高速公路沿线面山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栽植,完成公路两侧面山万亩。静宁县高标准规划,完成静庄公路绿化公里,每侧设计行混交栽植胸径公分杨、柳、刺槐等大规格苗木;庄浪县高质量完成庄静公路绿化公里,每侧设计行栽植胸径公分以上垂柳。崆峒区在搞好国道缺苗断档补植补栽的同时,重点对乡村主干道路集中进行了绿化,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浇水、统一覆膜和统一涂白,在西阳乡对唐尧路、唐西两条环乡道路和白西、安青两条主干道路栽植胸径公分以上的旱柳万株,建成道路林网公里。组织劳力多人次,出动浇水车台次,浇水多吨,树盘覆膜平方米。林业助建新农村,各县(区)采取投放苗木,资金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措施,高质量完成了林业助建新农村示范点个。

农田防护林建设可行性方案

惠农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6) 1 . 1 项目提要 (6) 1 .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7) 1 . 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 1 . 4 综合评价与结论 (8)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9) 2 . 1 项目由来与形成 (9) 2 . 2 项目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 (9) 2 .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意义 (9)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12) 3 . 1 自然地理条件 (12) 3 . 2 社会经济条件 (13) 3 . 3 林业生产管理条件 (14) 3 . 4 土地资源条件 (15) 3 . 5 劳力资源条件 (16) 3 . 6 种苗供应分析 (16) 3 . 7 基础设施条件 (17) 第四章建设方案 (18) 4 . 1 项目指导思想及原则 (18) 4 . 2 项目区范围 (18) 4 . 3 项目建设规模 (19) 4 . 4 建设布局 (19)

4 . 5 项目建设内容 (20) 4 . 6 营林技术措施 (20) 第五章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 (22) 5 . 1 森林管护 (22) 5 . 2 环境保护 (23) 第六章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 (25) 6 . 1 经营管理形式 (25) 6 . 2 项目管理机构 (25) 6 . 3 项目管理 (25)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7) 7 . 1 投资估算原则 (27) 7 . 2 投资估算依据 (27) 7 . 3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27) 7 . 4 资金筹措 (27) 第八章项目建设进度 (28) 8 . 1 项目建设期限 (28) 8 . 2 建设进度安排 (28) 第九章效益分析与评价 (29) 9 . 1 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29) 9 . 2 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29) 9 . 3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30) 9 . 4 综合评价 (31)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篇一: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案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切实爱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健康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既是当代林业进展的时代重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打好林业相持时期攻坚战的科学之举,长远之策,任务之重。 云南是一个林业大省,也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繁重的一个省。20XX年是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最困难的一年:一是由于罕遇持续高温、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首次高达600余万亩,占全省有林面积的3%,创历史新高;二是蛀干害虫小蠹虫发生面积近200万亩,在滇中、滇东、滇西北地区危害最甚,形成了全省第二个钻蛀性害虫林业有害生物危害高峰;三是重大外来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断传入,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带来了新的考验。云南省森林病虫防治在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加大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治理、实行科学防控,采取强硬措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20XX年全省防治林业有害生物448.78万亩,森林植物及林产品调运检疫率达95%、种苗产地检疫率达99%、监测覆盖率达88.97%。在完成年初提出的目标治理指标的同时,还为今后云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总结和探究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构建五个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组织协调体系。全省16个州市政府均成立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本地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除治工作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授权森防部门负责日常治理,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各级林业主管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林业部门在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工作中的政府参谋和助手作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协调指挥体系已差不多形成。 二是构建预测预报网络体系。省森防部门对全省1935个监测网点(其中35个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从队伍、设施建设、治理手段、等方面进一步予以强化,1899个一般监测预报点、部分乡镇、林场和管护站的监测点得到了新的加强,涵盖全省要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区的县、乡(镇)、村的监测网络已差不多形成,全省组成了有3427名专兼职人员监测预报队伍,监测面积达1717.97万亩,监测覆盖率达88.97%,省、州(市)、县、乡、村五级林业有害生物联系报告制度得到健全,预测预报能力在全面提升。 三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突发应急反应体系。为了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省林业厅重视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反应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各级森防站具体实施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突发及重大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制定了预防和除治松材线虫病应急预案、物资及技术储备。20XX年在除治外来有害生物的战斗中,省林业森防部门按照顾急方案,及时进行现场调查、监测、上报、策划、组织、调运药剂,确保了除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构建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体系。加强对松材线虫病、小蠹虫、松毛虫、松尺蛾等病虫情调查,专门是对云南最要紧危害虫种小蠹虫为代表的钻蛀性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进行了详细的病虫情调查和监测预防,为制定防治方案实施科学防控打下了基础。省森防部门在总结前几年全省冬春虫情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其危害的特点和防治的难点,编制出全省的防治和治理总体规划,提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重点治理区域,抓住最佳时机,集中资金投入,实施攻坚突破等防控手段,使全省小蠹虫危害面积在一定程度得到操纵。 五是构建目标治理体系。目标治理是提升政府与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关注度和支持力的有效途径。省森防部门加大了推行目标治理责任制力度,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下,以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为内容的新的治理体系在全省已逐步建立,双线目标治理责任制已开始实行,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和产地检疫率将纳入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奖惩、举报和重大责任事故追究通报制度也正在制定中。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情况汇报

合阳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十年情况 汇报 合阳县林业局 合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东部,辖16个乡镇,353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人,总面积1341.46平方公里,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境内沟壑纵横,山、滩、沟、水占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宜林地面积大。尤其是在三北工程实施启动以来,全县林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不仅为我县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而且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份额,为我县社会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建设成效 被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批准实施以来,已经历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是我国林业建设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同时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县已先后实施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一、

二、三、四期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经省、市检查“双率”(面积核实率和面积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通过此项工程的实施,全县累计完成34.5万亩,三北专项投资500万元。其中:一期工程完成7万亩,二期工程完成14万亩,三期工程完成10万亩,四期工程完成3.5万亩。按林种分:防护林19.5万亩,经济林15万亩;按权属分:国营造林4.4万亩,个体造林30.1万亩;按立地类型分:原面18.5万亩,沟坡12.2万亩,其它3.8万亩。建成:①绿色宽幅林带通道3条(包括108国道、西禹高速、合洽路)共110公里;②十六个乡镇的县、乡、村188条公路,绿化共725公里。其它渠路2800多公里;③建成产业林基地7.9万亩,其中:花椒5.4万亩,速生杨1.5万亩,核桃0.6万亩,澳洲青苹0.4万亩。④农田林网建设(控制面积)61万亩,栽植苗木427万株。 ⑤实施了县城西环路、高速公路引线绿化以及部分重点村“三化一片林”建设。通过该项工程的实施,一是全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森林

三北防护林

我国的防护林体系 说到我国的防护林工程,首推浩大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它从东北边睡的黑龙江经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向南,跨越华北的河北、北京和山西,再穿过陕北、宁夏、甘肃和青诲,一直通向新疆的最西端。整个过程涉及 12个省、市、自治区的466个县,总面积389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0.5%。现在,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3.8%提高到9.5%。“三北防护林”的建设,使农田小气候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对农业的稳产、高产起到重要作用;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沙漠化得到了控制;对改善大气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个北方的“绿色长城”既挡住了来自西北的风沙,又增加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仅举一例,实际上我国还有很多的防护林体系,他们在保护中国大环境中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仅以1996年来看各大防护林工程的造林面积情况。 1996年,“三北”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完成造林面积134.2万公顷;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一期工程营造林46.4

万公顷,有62个县达到一期工程建设标准;沿海防护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7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4万公顷,飞播造林0.8万公顷,有58个县达到了一期工程建设标准;沿海特殊保护林带的保护工作开始启动;平原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6万公顷,又有26个县达到平原农田防护林建设标准,累计有795个县实现平原绿化;太行山绿化工程完成造林面积40.2万公顷;1996年启动的黄河中游、辽河流域、珠江流域和淮河、太湖防护林工程也取得明显进展;防沙治沙工程完成综合治理开发面积86.7万公顷。 中国的防护林体系正在加速发展,它们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包括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消除尘埃、净化空气、防治污染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它作为“绿色除尘器”和“绿色净化器”,对改善大气环境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说:“防护林──保护中国大环境。”

三北防护林杨树大面积死亡

三北防护林杨树大面积死亡 三北防护林杨树大面积死亡听国家林业局局长怎么说2016年10月07日 当时就是就一个紧迫性,中央、社会这么重视,赶快把这个万里长城能建起来。杨树长的快,再一个不用育苗。另外确实是没有想到,太单一的树种引来病虫害是毁灭性的,它这个光肩星天牛到现在没有好办法治。你要说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过去就这个认知水平,谈不到政绩工程、急功近利,那个时候的县委书记县长也是两三个月在山里头背着干粮去植树。核心提示:张建龙:当时就是就一个紧迫性,中央、社会这么重视,赶快把这个万里长城能建起来。杨树长的快,再一个不用育苗。另外确实是没有想到,太单一的树种引来病虫害是毁灭性的,它这个光肩星天牛到现在没有好办法治。你要说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过去就这个认知水平,谈不到政绩工程、急功近利,那个时候的县委书记县长也是两三个月在山里头背着干粮去植树。绿色、环保、生态,“一带一路”战略下,民间资本先试先行。张建龙:实质上是替政府在做一种事情,我们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走出去,林业上就是防沙治沙跟野生动物保护。“三北”防护林杨树大面积死亡惹争议吴小莉:像北京大学的孙立平教授也说了,

因为地方的官员急功近利,大量的栽种这种长得快的杨树。张建龙:那时候的县委书记、县长也是两三个月在山里头背着干粮去造林。未来如何才能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态空间?张建龙:打了子孙后代的碗,断了子孙后代的路,你怎么去讲?“一带一路”战略三周年,问答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一带一路2016年的6月17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漫漫的黄沙在初夏阳光的炙烤下更显得灼热,而这里是几千年来沟通东西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一个时间,相隔几千里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全球纪念活动,暨“一带一路”高级别对话正在举行。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林业部长、国际组织的代表相聚于此,共商“一带一路”沿线的生态保护大计。在“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三周年之际,我来到了主办上述会议的中国国家林业局,与局长张建龙有了一次相约问答。专访:吴小莉:这场高级对话是谁主办的?是怎么样发起这场对话的?张 建龙:因为中国的荒漠化治理、沙化治理(很有成效),世界各国家地区和组织,特别是荒漠化公约组织有些活动希望叫中国来办,通过这些活动把中国经验介绍出去。我们明年还要举办,国务院已经同意开这个缔约方大会,这个是很大的一个会,全世界的一百多个国家(参加)。吴小莉:在北京?张建龙:在内蒙,就在鄂尔多斯。这个我们中央、国务院已经批了。吴小莉:您的6.17的这一次高级对话,也做了

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分析

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分析 【摘要】农田防护林是指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本文主要对农田防护林的设置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设置问题;分析 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体系的主体,其次还兼有草牧场防护林、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小片用材林、薪炭林及“四旁”绿化,综合构成以护田护牧为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1.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 1.1农田防护林树种的选择原则 农田防护林的主要防护对象是霜冻、旱涝、冰雹、干热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主要功能是通过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保证农田高产稳产,同时生产各种林木品并美化环境。因此,对农田防护林的树种有以下要求: (1)抗风力强,不易风倒、风折及风干枯梢,在次生盐渍化地区还要有较强的生物排水能力;(2)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枝叶繁茂,能更快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3)深根性树种,侧根伸展幅度小,树冠结束不过分开张,对防护林区内的农作物不利影响较小;(4)农作物没有共同的病虫害;(5)能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6)生长稳定,寿命长。 1.2树种的配置 树种配置通常是采取树种与树种混交进行,常见的类型有乔木、和乔木混交、乔木和灌木混交、阔叶树和针叶树混交配置3种类型,其中以乔木和灌木配置混交最好,可以形成复层林冠,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此外,由于农田防护林所处的立地条件一般较好,在考虑混交配置时,除最大限度地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作用外,同时还应考虑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林副产品和干鲜果品。 2.农田防护林的设置 2.1林带结构的选择 林带结构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纵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度状况等综合情况。不同的林带密度、宽度、树种组成构成保护效能不同的林带结构。根据组成因子的不同,林带结构可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3中基本类型。

防护林分类

防护林及林种划分 任何森林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但不能把所有的森林都视为防护林。因此,只有那些为了达到某种防护意义而划定的森林才叫做“防护林”。比如在大江大河的上游集水区的森林叫“水源涵养林”,在表土疏松土壤易于被水冲走的山区陡坡上的森林叫做“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农区所营造的农田林网叫做“农田防护林”。这些都是“防护林”。随着工业发展而带来的大气和水质的污染,森林的不断减少和由之而来的环境沙漠化和各种灾害性气候等,经常给交通、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损失。因此,人们逐渐把对森林的注意力从生产木材转向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例如,中国自70年代末在西北、华北、东北营造的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全长约7000km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就属此目的。根据发挥的主要防护作用不同,防护林又分为若干具体林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防护林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海岸防护林、护路林等。 一、水源涵养林 河流两岸和上游水源区以及水库周围以涵养水源为目的的森林叫做“水源涵养林”。理想的水源涵养林应该是由比较高大的乔木和比较矮小的灌木相结合,并且由多树种和不同年龄的林木组成。林冠密集,多层次,枝叶茂盛。这样的林子,在林学上叫做复层异龄混交林。 森林为什么能够涵养水源呢?在森林覆盖下,每当降雨,会有10%~30%的雨水阻滞在林冠枝叶上。其中林木本身吸收一些,雨停后蒸发一些,其余的雨水顺枝干流下,或辗转周折通过林冠层滴落到林地上。在这种混交林内,枯枝落叶多,长期堆积在地表,构成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叫做“死地被物”。一部分枯枝落叶经真菌、细菌分解成一层厚厚的碎屑和腐殖质。这些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非毛细管孔隙度,从而大大增加了土壤贮存雨水的空间。在许多情况下,林冠下还聚生了厚厚的一层植物,叫做“活地被物”。它和“死地被物”一起统称“地被物”。滴落在林地的雨水,由于受到林冠的阻隔,大大降低了对地表的冲击力,并且很快被地被物所吸收,然后慢慢渗入到土壤和基岩,被“贮存”起来。这就是森林涵养水源的物理机制。水源涵养林就是在需要的地方专为发挥这种作用的森林。 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是由树木本身的吸附量、地被物贮存量和土壤、基岩的贮存量三部分组成的。一片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这三部分的条件。通常林冠层次越多、越浓密、地被物和土层越厚、基岩空隙度越大,贮水能力就越大,反之,贮水能力就越小。因为森林贮存的水分缓慢地流动,降水停止后,下游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以溪流、泉水、潜流等形式得到水源补给。根据观测,森林涵养水源保证补给水分的时限,因坡度、基岩、坡面状况而不同,从两个月到一年不等。由此可似看出森林涵养水源的巨大能力。林地坡面平缓、土层深厚、林木郁闭好的针阔叶混交的复层异龄林贮水能力最大;基岩坚硬和空隙度小,土层浅薄,林木郁闭差且由单一树种组成的单层同龄林贮水能力最小。不同的林子贮水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十分悬殊。没有森林覆盖的光山秃岭,涵养水源的能力就大不一样。雨水因无林冠阻拦,直接冲击地表。地表又缺少地被物覆盖,雨水直接冲击地面泥沙,来不及渗入土壤,就汇成径流,顺着倾斜的坡面,挟带泥沙,迅速流走。无数径流又汇成大股洪流,激浪翻石,汹涌奔腾,形成山洪暴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都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现在全世界都提倡在河流两岸和河源区以及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强山坡蓄水、保土的能力,力求在雨季能够大量贮存雨水,暴雨不成灾;在无雨或少雨的季节,又能源源不断地补充下游的径流量。

杨树常见的病虫害介绍

杨树常见的病虫害介绍 草履蚧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近些年,我省特别是豫西北地区杨树上草履蚧危害严重,致使部分大树树势衰弱,生长量锐减;更有甚者,由于草履蚧遍布树体树干缝隙、梢部幼嫩处刺吸汁液,分泌油状蜡液,造成5、6年生的大树成片死亡。 草履蚧属同翅目,蚧亚目,旌蚧总科绵蚧科,在我区原多为害核桃树、柿树、梨树、苹果树、椿树特别是香椿等林果木。而近年来,对杨树等重要用材林树种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其危害林木以若虫和雌成虫为主。 现将草履蚧外形特征、危害特征和防治方法介绍一下,便于辨认和防治。 外形特征:雌成虫个大,体长10毫米左右,椭圆形,背部隆起似草鞋,黑褐色,腹部8节,体背有横皱和纵沟(我们看到雌成虫时,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树干上较为零星的出现)。雄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开后长9—11毫米,头胸黑色,腹部深紫色,前翅紫黑,前缘略红,后翅特化成平衡棒。雄成虫对林木危害小,交配后即死亡(因为交配在树冠上完成,我们很少看到雄成虫)。卵,椭圆形,长1—1.2毫米,黄褐色,光滑,产于土层中的卵囊内。若虫是从2月下旬孵化出的小幼虫开始上树至5月上旬变为成虫前这一阶段均称为若虫(这个阶段虫体对林木危害最严重)。其体形与雌成虫相似,个体小,3月中旬身长约2毫米,红褐色或黑褐色,足明显。 生活规律及危害特征:草履蚧在我省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层中越冬,2月上旬开始孵化。若虫先期吸食根部汁液,3月上、中旬杨树萌动前大量上树,聚集在小枝表面、主干缝隙处刺吸汁液,使芽

不能正常萌发,甚则整个树冠死亡,严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4、5月份危害加重,虫体在树体外层层堆积,不断吸食树体汁液,分泌大量油状蜡液。雌成虫5月上中旬成熟,交配后继续为害至6月上旬陆续下树入土产卵于根部10—16厘米土层中。 防治方法:(1)阻止小幼虫上树,于树干高1米处刮除老树皮一圈约7-8厘米宽,上涂虫胶或废机油,每隔10—15天涂一次,也可在刮皮处贴上宽胶带,贴紧确保胶带与树皮之间没有缝隙。并且一定要及时清除环下若虫,清理间隔时间视上树若虫数量而定,若虫上树高峰期可每天定时清理;树干光滑者可直接涂抹或粘贴。 (2)药剂防治:于3月中旬至4月初,若虫上树高峰或群集树体时,喷洒木虱净(1000-1500倍液)或内吸性磷乳油1500-2000倍液,喷洒范围包括树干基部地面以及树干、树冠;或根埋灭涕威,呋喃丹等特效药,每株剂量10-30克,视树大小而定,埋后灌一次大水(此类药物剧毒,使用时要格外小心)。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在给树木施农家肥特别是圈肥或厩肥时一定要充分发酵,避免生肥传播草履蚧。因为草履蚧一旦大发生,很难在一年内彻底根除,需连续几年严加防治,明显影响林木生长量,使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本不是我区的杨树主要食叶害虫,但是近一年,有林农打电话到电台询问他们当地发生的是不是美国白蛾,由于种种原因总是错失去看现场的机会但是美国白蛾一旦发生,如若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很快蔓延开去。所以这里介绍一下美国白蛾生活规律和防治方法。

防护林退化

辽宁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研究 史凯航 (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作总站,沈阳110036) 摘要:防护林退化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命题,通过对辽宁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分析,得出导致防护林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林木生理过熟、立地条件不良、树种选择不当、病虫鼠害泛滥和人类干预失当,根据不同防护林种不同退化程度提出更新造林、补植补造、抚育复壮、封山育林和有害生物防治等5项修复措施。 关键词:辽宁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成因修复 世界范围内的森林退化已经是一个十分严峻且不争的事实,并已成为21世纪全球环境发展的难题之一[1],辽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防护林退化问题也日益凸显,2009年国家林业局开展了退化林分修复专题研究,并将退化林分修复纳入了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规划,成为重要建设内容。通过广泛查阅文献、现地调查研究,对辽宁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几种修复措施,对解决辽宁三北防护林退化林分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1 防护林退化林分的现状

近年来,辽宁三北防护林退化现象比较严重,表现为林木生长发育衰歇,病虫害发生频繁,防护效益减弱,生态功能降低,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形成大面积的退化林分。据统计,截止2008年,辽宁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工程造林151.17万公顷,其中退化林分面积21.12万公顷,占保存面积的13.97% [2]。通过调查,辽宁三北地区防护林退化主要是由于林木生理过熟、立地条件不良、树种选择不当、病虫鼠害泛滥以及人类干预失当等原因造成。其中,由于林木生理过熟导致防护林退化的林分占26.84%,由于立地条件不良导致防护林退化的林分占9.71%,由于树种选择不当导致防护林退化的林分占19.18%,由于病虫鼠害泛滥导致防护林退化的林分占34.80%,由于人类干预失当导致防护林退化的林分占9.47%。 2 防护林退化林分成因分析 2.1 林木生理过熟 林分进入过熟期后,林木生长逐渐衰竭,当达到姜凤岐等认为的终止防护成熟龄或更新龄时[3],其防护效用不可避免的下降和衰退,最终进入防护衰退期[4]。以辽宁辽中平原地区的速生杨为例,该地区选用杨树品种生长速度快,4-10年进入速生期,20年为成熟龄,25年为过熟龄,随着杨树进入自然成熟期,生理机能衰退,导致单位蓄积下降,防护效能降低。 2.2 立地条件不良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目录

1 总则 1.0.1为规范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保证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利用森林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业生产条件,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新建或改造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 1.0.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0.4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经批准的农田防护林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含其批复文件)。 1.0.5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林业局《林业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和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 术语和定义 2.0.1 农田防护林f arm lan d she lterb e lt 以保护农田,减免自然灾害,提高农区生物多样性,改善乡村景观,控制非点源污染,保障农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防护林。 2.0.2 林带be lt 以带状形式营造的具有防护作用的树行的总称。 2.0.3 骨干林带fu nd ame nt a l be lt 具有连通性和区域性特点,依托江、海、湖、河堤岸、沙漠边缘及干线公路建设的抵御自然灾害最基础最主要的林带。 2.0.4 主林带m a in b e lt 为阻挡主风向(主要害风方向)而设置的农田林网骨架林带。 2.0.5 副林带ass ist ant b e lt 与主林带垂直而设置的农田林网辅助林带。 2.0.6 疏透度d egr ee of p oros it y 指林带林缘垂直面上透光孔隙的投影面积与该垂直面上林带投影总面积之比。 2.0.7 林带结构be lt struc tur e 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集程度和分布状况。通常把林带结构分为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三种类型。 2.0.8 紧密结构t ig htn ess struc ture 在有叶期枝叶密集,几乎没有透光孔隙,防风距离较短,疏透度小于0.15。 2.0.9 疏透结构s parse ness struc tur e 透光孔隙在其纵断面上从上到下均匀分布,一般由乔、灌木组成双层林冠,防护距离较大,疏透度0.25-0.3。 2.0.10通风结构a ir in ess struc ture 以乔木为主,具有明显的两个层次,上部为林冠层,有较小而均匀的透光孔隙,下层为树干层,有较大的透光孔隙,疏透度0.3以上。 2.0.11有效防护距离d is ta nc e be tw ee n be lts 害风越过林带后不造成危害的距离。 2.0.12林带断面 与林带走向成90°将林带截开所形成的断面,称为林带断面。林带断面能够反映林带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0.13林网形状 林网分布状况称为林网形状,不同的林网形状与所抵御的自然灾害紧密联系。

三种杨树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三种杨树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 杨树作为园林绿化中重要的苗木品种,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作为植物之一,杨树有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有其特定的病害侵袭,下面我们选三种最常见的杨树病害来分析如何防治: 杨树花叶病毒病及其防治 症状 受害叶片初生褪绿小点,进而变为不规则黄绿花斑,常沿小叶脉分布,叶脉呈半透明状,随高温有隐症现象。有些杨树无性系病叶发绉、变厚、变硬、变小,甚至畸形。有的叶脉和叶柄上有紫红色坏死斑,病斑中心组织枯死。本病是系统侵染病害。发病规律:杨树花叶病病毒可以通过嫁接传染,林业生产中主要是随带毒插条传播。目前,已知杨树花粉种子不带病毒,杨黑毛蚜和桃蚜不传病,菟丝子也不传病,其他昆虫是否传病尚待进一步研究。杨树因品种差异,其抗并性的差异也很大,I-63、I-69、I-72杨易感病,107等品种较抗病。不同树岭发病情况也不相同,1年生苗木、幼树发病重,大树症状则不明显。 防治要点:加强苗木检疫,禁止疫苗和接穗调入调出。发病疫情就地销毁。

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方法 一、危害 杨树溃疡病是杨树的主要枝干病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地区。随着林业杨树育苗和造林面积的增大,杨树溃疡病在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危害日趋严重,在我地主要危害黑杨、青杨、白杨及速生柳等杨柳科树种。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侵害,但以苗木、幼树受害最重,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有8种,现已知在生产上主要造成危害的有: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杨树大斑型溃疡病和杨树烂皮型溃疡病三种(以上三种都是由真菌引起)。另有一种杨树细菌型溃疡病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在我国东北有发生,危害非常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在我地也发现了一些未知病源菌引起杨树枝杆溃疡的病害,市森保站正在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二、危害症状及发生特点 1、杨树水泡型溃疡病: 病害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1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从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班。 病菌可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在不表现

杨树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杨树的外形特征和作用 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全属有100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江苏大丰杨树基地),欧洲(东非林场),亚洲,北美洲的温带、寒带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与中东地区。中国有50多种。木材用作民用建筑材,生产家具、火柴梗、锯材等,同时也是人造板及纤维用材。叶是良好的饲料。杨树又是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的主要树种。 形态特征 杨树小枝具顶芽与芽鳞2枚以上。单叶互生,卵形或近圆形。荑花序,雌雄异株,不具花瓣,有环状花盘及苞片。苞片顶端分裂,雄蕊多数。蒴果。小,具冠毛。 1.乔木,高达30m。树皮灰绿色或灰白色,皮孔菱形散生,或2-4连生。老树干基部黑灰色,纵裂。芽卵形,花芽卵圆形或近球形,微被毡毛。长枝叶阔卵形或三角形状卵形,长10-15cm,宽8-13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或平截,边缘具波状牙齿;叶柄上部侧扁,长3-7cm,先端通常有2-3(-4)个腺点;短状叶通常较小,卵形或三角形卵形;边缘具深波状皮齿,叶柄稍短于叶片,侧扁,先端无腺点。雄花序长10-14(-20)cm;雄花苞片约具10个尖头,密生长毛,雄蕊6-12,花药红色;雌花序长4-7cm,苞片尖裂,边缘具长毛;子房长椭圆形,柱头2裂,粉红色。果序长达14cm;蒴果2瓣裂。花期3-4月,果期4-5月。 2.大乔木,高达30余米。干直,树皮深沟裂;萌枝及苗茎棱角明显。芽大,先端弯曲,富粘质。叶片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长7-10cm,

长枝和萌枝叶较大,长10-20cm。一般长大于宽,先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宽楔形,边缘半透明,具圆锯齿,近基部有短缘毛;叶柄侧扁而长。雄花序长7-15cm,花序轴光滑,每花有雄蕊15-25(-40);苞片不整齐,丝状深裂,花盘全缘,花丝细长;雌花序有45-50朵花,柱头4裂。果序长达27cm,蒴果卵圆形,长约8mm,2-3瓣裂。花期4月,果期5-6月。 用途 杨木工业化利用主要包括:大径级杨木主要用于生产胶合板、单板层积材、家具;小径级杨木用于生产纤维板、刨花板、造纸和火柴。 一般采用大株行距栽植。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实行密植,轮伐期短,生产中径材以供民用。两者之间有一些过度类型。 杨树可广泛用于生态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农林防护林和工业用材林。杨树做为道路绿化,园林景观用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树种,其特点是高大雄伟、整齐标志、迅速成林,能防风沙,吸收废气。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

农田防护林的功能与效益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ηττπ://σβ?.φορεστρψ.γο?.χν2009年07月14日 中 小】 一、改善农区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1.防风减害 防风效应或风速减弱效应是农田防护林最显著的生态效应之一,人类营造农田防护林最初目的就是借助林网、林带减弱风力,减少风害。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是防止农田土壤风害的主要措施。农田防护林减弱风力的重要原因有:林带对风起一种阻挡作用,改变风的流动方向,使林带背风面的风力减弱;林带对风的阻力,会减低风的动量,使其在地面逸散,风因失去动量而减弱;减弱后的风在下风方向短时间内即可逐渐恢复风速。在风沙危害严重的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较我国其它区域更为显著。见表2—2。 表2—2 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应资料统计

2.调节农田小气候 农田林网能够减少近地层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对水资源状况如蒸发、湿度、水平降水等产生重要影响,调节林网内部的温度、湿度条件,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首先,林带可通过改变林带附近热量收支各分量,引起近地层气温的变化,在不同季节和时间具有调控温度的作用,为农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以及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常情况下,在晴朗的白昼,林带附近的地面和空气温度较旷野高;在夜间,林带内温度比旷野的相应值高。据对宁夏引黄灌区5—9月农田防护林旱柳林带周围空气温度的观测,春季由于林带的影响,可使林网内气温提高0.2℃;夏季林网具有降温作用,5—7月内1m高处的气温比空旷地带低0.4℃,20cm处比空旷地带低1.8℃左右,8月和夏季相似,9月与春季相似。其次,在林带作用范围内,由于风速减弱,使得林网内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水分在近地层大气中的含量增加,林网中近地层空气的绝对湿度高于周围旷野,土壤含水量也随之增加。据观测,夏季在新疆和田地区,与空旷区对比,农田林网内温度可降低0.6℃,土壤蒸发量可降低42.5%。另据新疆林业厅提供的数据,在1986年—2000年的15a间,新疆农田防护林每公顷林带累计产生防护效益5422元,折合林带的改善小气候年效益361元/(hm2·a)。 3.改良土壤属性 林带改良土壤属性包括改良土壤盐渍化和增加土壤肥力两方面。首先,林带能够改良土壤盐渍化。通过林带中树木的生物排水、抑制蒸发、提高湿度、改良土壤结构,加强淋溶等作用来实现改良盐渍化土壤,主要体现在林带的生物排水作用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林带减弱土壤蒸发延缓土壤返盐以及林带促进土壤淋溶过程,加速土壤脱盐等三个方面。此外,林带还能够增加土壤肥

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杨树病虫害的防治 发表时间:2009-09-30T17:10:13.030Z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3-4期供稿作者:裴仲旭纪春波阮金艳[导读] 近年来,随着杨树面积的逐年增加 摘要:近年来,随着杨树面积的逐年增加,各种病虫害的发生逐渐加重,已出现了整条林网和整片树林死亡的现象。品种单一、造林密度过大、管理粗放、不适地栽树是是造成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科学造林,科学管理,营造混合林,提高林木群体的抗性,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主要措施。 杨树是我国平原绿化主要树种之一,因其具有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而被广大群众广泛认可,在北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中被广泛栽植。近几年绿化造林中杨树品种起主导作用,不论是栽植的用材林、防护林及房前屋后基本栽植的全部是杨树。随着杨树面积的增加,杨树各种病害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发展和保护绿化成果的严重障碍。 1、病害发生现状及特点 发生现状:武清区现有林地面积4万,其中杨树面积2.33万,占总面积的3/5,每年病虫害发生面积约0.2万,主要是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和各种叶部病害,如今已出现了整条林网和整片树林的早期落叶,严重的出现成片死树。 发生特点:造林密度大比造林密度小的发生重;片林比网林重;低洼碱盐地栽植比土壤条件好的发生重;管理粗放的地块重;凭证单一的比混交的发生重。 2、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造林密度过大 由于盲目的追求株树,不按照科学的方法造林,在能栽1行的地方栽2行,能栽2行的栽多行,3~4年后出现林郁闭、透光条件差,致使地上部光合作用减弱、生长不良、抗逆性差,不良环境引发各种病害的发生。 2.2 不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杨树是喜水、喜肥、喜透气度良好的肥沃沙壤土栽培的树种。栽地势低洼、土壤盐碱、通透性较差的地块盲目进行栽植,违背因地适宜、适地适树的客观规律,造成树木生长不良。树木衰弱是引起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2.3 管理粗放 常言道三分栽树、七分管理,有些发病地块,树栽活了、放任生长,不能加强水肥管理及地表管理、地上部毛草丛生,使杂草与树木争水争肥,造成水肥供应不足,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抗逆性减退。 3 防治措施 3.1提倡科学造林 大力提倡科学造林,科学管理,要因地适宜、适地适树,提高人们对林木的保护意识,为林木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其抗性,保证树木正常生长,要提倡营造混交林,避免品种单一,提高林木群体的抗性。 3.2加强水肥管理 浇好冬水与返青水,结合浇水进行施肥。秋季以农家肥为宜,春天以化肥为宜。加强抚育管理,注意幼林抚育,做好排涝抗旱工作。对于林地,及时松土、除草及间伐,使林地的郁闭度保持在0.7 左右。每年早春4月份进行树干涂白,防止春季温差大造成日灼伤,兼防其它病虫害。 (作者单位:155600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宝清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总结历史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十分关怀、极为重视。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超额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1978—1985年)、二期(1986—1995年)工程规划任务,正进行三期(1996—2000年)工程建设,到1998年底,累计造林3亿多亩。这些树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从5.05%提高到9%以上。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八十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