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哈尔滨城市规划方案-最新版

哈尔滨城市规划方案简介哈尔滨市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黑龙江省省会。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哈尔滨市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重要关注点。
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积极推进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力求打造出更加现代化、便利化、宜居化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对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梳理和分析。
城市规划历史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哈尔滨市被划分为四个区域,包括:旧城区、中国城区、日本街区、都市建设区。
在此基础上,哈尔滨市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城市规划方案,包括:1922年推出的《中国城区改造计划》、1947年推出的《哈尔滨市城市规划总体设计方案》、1954年推出的《哈尔滨市城市规划条例》等等。
其中,1947年的城市总体设计方案相对来说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该规划方案以整体性规划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目标和方案。
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积极推动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哈尔滨市新一轮城市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城市总体规划哈尔滨市政府在2017年启动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想要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全面、科学、先进的指导方针。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在于推进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和宜居化发展,同时实现城市规划与城市治理的一体化。
城市功能空间规划哈尔滨市政府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城市功能空间规划方案。
根据该方案,哈尔滨市将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同时提升城市现代化综合服务能力。
区域发展规划除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功能空间规划,哈尔滨市政府还将推进各个区域的发展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将重点考虑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发展、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改造以及新城市区的建设等问题。
未来展望哈尔滨市的城市规划方案是一个龙头项目,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心。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
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00万人,非农业人口为5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3.3%;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为460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387万人,暂住人口为73万人。
2、用地规模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
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8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中心,十字型交通干线为主轴,三大圈层逐级拓展,三个城市经济亚区相互补充的点轴式城镇空间网络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以哈尔滨市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以尚志市区、双城市区、五常市区等中等城市为支点,以小城镇为基础,形成产业分工明确、职能结构合理、专业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镇职能结构。
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空间发展策略概括为:“北跃、南拓、中兴”。
主城区空间形态与结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的主城区空间结构。
以松花江(一江)为轴线,联系两岸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形成江南、江北两大城区(两城),构筑中心、群力、哈西、哈东、平房、前进、松浦、利民、呼兰九大组团,建设功能分区明确、组团布局合理、楔形绿地相隔、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便捷、风貌特色突出的生态型园林城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7.14•【字号】哈政办综[2006]57号•【施行日期】2006.07.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哈政办综〔2006〕57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六年七月十四日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通知〉的通知》(黑政办发〔2005〕52号)和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黑土规组〔2005〕1号)要求,为做好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修编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修编原则科学合理地依法编制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保护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各类区域用地,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节约和集约用地方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规划期限、范围和目标(一)规划期限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05年为基期,2010年为近期,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二)规划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为本市市域范围,土地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包含8个行政区和11个县(市)。
行政区包括南岗、道里、道外、动力、香坊、平房、呼兰和松北8个区,县(市)包括阿城、双城、尚志、五常4个市和依兰、木兰、延寿、方正、通河、巴彦、宾县7个县。
【转】《哈尔滨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转】《哈尔滨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8年⾄2035年。
规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2018-2021年,远期2022-2035年,远景展望⾄本世纪中叶。
⼆、规划范围
哈尔滨新区规划范围为493平⽅公⾥,包括江北⼀体发展区和江南政策协同区两部分。
江北⼀体发展区包括呼兰区利业镇、松北区松北镇和松浦镇,以及松北区对青⼭镇、乐业镇和万宝镇的部分区域,⾯积为398平⽅公⾥。
江南政策协同区为平房区全域,⾯积为95平⽅公⾥。
三、功能定位
按照“⾼能级开放、⾼质量发展、⾼品质⽣活”的发展思路,新区形成“四中⼼⼀⾼地”的核⼼功能定位:在哈尔滨新区形成以对俄全⾯合作为基⽯的科创中⼼、⾦融中⼼,⾯向东北亚的商贸会展中⼼,特⾊国际⽂旅中⼼和新兴产业集聚⾼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39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65km2;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4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58km2。
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发展格局特点为“12918”,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富有活力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十八个聚集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一主五副”构筑城市公共中心。
(3)形成“五大产业基地”。
城市区位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市域城镇现状分布图人口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人口规模为347万人。
用地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93平方公里。
平均每人建设用地:84.4平方米/人。
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评价图城市建设用地适用性评价图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分析图人口规模:到2020年哈尔滨市人口规模达到495万人。
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9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人。
城市总体规划图21世纪之初,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大潮为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市场运行机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省现代化”的构想,因此,城市必须更新、扩展,从而满足新世纪城市发展竞争的需要。
本次行政区划调整规划,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适应上述背景需要,对其周围关系密切的县(市)进行从新定位,从根本上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功能,壮大中心城市实力,提高哈尔滨市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竞争力。
市区行政区界范围示意图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
”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城区产业空间发展:构建“一主五副”城市公共中心;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形成八大工业区。
城市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图规划目标:以新区开发为主,旧城改造为辅,分阶段实施,整体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目标。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一)规划指导思想根据哈尔滨市“建设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哈尔滨市绿化以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结合哈尔滨市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规划综合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构筑城乡一体、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文化蕴涵丰富的生态型城市绿地系统。
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以生态学原理科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哈尔滨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调解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体现地域特色和可操作性原则立足哈尔滨市地带型生态条件,充分利用现状江、河、沟和其它水域,强化地域特色,构筑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体系。
3、人本性原则一切从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市民的实际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探索适合城市特点的游憩绿地体系,增进人民身心健康,真正服务于民。
4、文化性原则绿地规划融合哈尔滨市的历史文脉、时代文化,把自然绿化空间与人文特色空间相结合,生态景观与反映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景观相结合,在城市出城口和部分公共绿地处,形成自然美与人工美有机结合的空间,提升城市窗口型绿地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价值,营造地方景观特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5、整体协调性原则分析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规律,研究城乡一体的大环境下生态影响机制,使绿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加快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哈尔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
分两个层次进行规划:•市域宏观层面,包括哈尔滨市八个区和外围十县(市)。
•市区总面积7086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用地500平方公里,包括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八区,生态控制区面积58.79 平方公里,为松花江(四环桥—滨北铁路桥)沿江湿地、呼兰河沿江湿地和长岭湖林地,总计城区总面积 558.79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工作重点。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引言哈尔滨市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哈尔滨市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以指导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背景、目标、原则和重点内容。
二、背景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哈尔滨市面临着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紧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哈尔滨市决定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以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宜居性。
三、目标1. 建设宜居城市: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 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打造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建筑风格,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
四、原则1. 综合规划:将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纳入考虑,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 适度规模: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密度。
3. 以人为本:以居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4. 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恢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5. 合理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和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便捷性。
五、重点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的供给,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等。
2. 交通规划: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捷性,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建设地铁、轻轨和快速公交等交通设施,完善道路网络和停车设施。
3.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国务院关于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市 发展要 走 节 约 资源 、保 护 环境 的集 约化 道 路 , 坚持 节流 、开 源 、保 护并 重的原则 ,节约和集 约
国务 院公 报 2 1 1 0 1・ 5
制 ,加 强对 中西 部地 区的扶 持 ,建立 对农 村 电 网 建 设改 造 、运 营维 护持 续投 入 的长效 机 制 。 ( )深化 农 村 电力 体 制 改 革 。全 面 取 消 县 三 级 电网企业 “ 管 体 制 ” 代 ,按 照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要求 和公 平 自愿 原则 ,通 过无 偿划 转 、股份 制 改 造等 多种 形式 ,建立 有利 于促 进农 村 电力健 康
国务 院 关 于 哈 尔 滨 市 城 市总 体 规 划 的批 复
国 函 5 o 1 3号 2 l ]5
黑龙 江省 人 民政府 :
城 乡统 一规 划 管理 。加 强城 中村 和城 乡结 合部 整 治 改造 ,城 镇 基础设 施 、公 共服 务设 施 的建设 应 当为 周 边 农 村 服 务 。根 据 市 域 内不 同地 区 的 条 件 ,重点 发展 县城 和基 础条 件好 、发 展潜 力 大 的 建 制镇 ,优 化 村镇 布局 ,促 进农 业产 业化 和农 村
区。
济繁 荣 、社 会和谐 、生态 良好 、特 色 鲜 明的现 代
化城 市 。
五 、完 善 城 市基 础 设 施 体 系 。要 加 快 公 路 、
铁 路 、港 口和 机场 等交 通基 础设 施建 设 ,改 善城 市 与周 边 地 区交通 运输 条 件 。加 强 轨道交 通 的规
~
三 、重视 城 乡统筹 发展 。在 《 体规划 》确 总 定 的 7 8 平 方公 里 的 城 市规 划 区 范 围 内 ,实 行 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性质: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我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城市规模: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39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365km2;202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规模4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58km2。
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发展格局特点为“12918”,规划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富有活力的“一江、两城、九大组团、十八个聚集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1)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为依托,构筑生态框架。
(2)“一主五副”构筑城市公共中心。
(3)形成“五大产业基地”。
城市区位图
人口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人口规模为347万人。
用地规模:2003年哈尔滨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93平方公里。
平均每人建设用地:84.4平方米/人。
人口规模:到2020年哈尔滨市人口规模达到495万人。
用地规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9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9.6平方米/人。
城市总体规划图
21世纪之初,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大潮为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
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式市场运行机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省现代化”的构想,因此,城市必须更新、扩展,从而满足新世纪城市发展竞争的需要。
本次行政区划调整规划,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适应上述背景需要,对其周围关系密切的县(市)进行从新定位,从根本上提高城市承载力,增强城市功能,壮大中心城市实力,提高哈尔滨市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竞争力。
市区行政区界范围示意图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北跃西扩、南延东优、中兴外联。
”
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城区产业空间发展:构建“一主五副”城市公共中心;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形成八大工业区。
城市产业发展空间结构图
规划目标:以新区开发为主,旧城改造为辅,分阶段实施,整体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目标。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图
以将哈尔滨市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经济、商贸、信息、金融、交通、科技文化的中心城市为目标,构筑“一主四副”城市公共中心、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用地、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共六个专项规划。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图
到2020年,城区工业用地总量将达到84km2,人均18.4m2,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8.4%。
城市工业用地规划图
到2020年,城区建设整合四大物流中心;仓储用地总规模为14.27km2。
城市仓储用地规划图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以一江、两河、三沟、四湖城市水系为纽带,以南河北岛,东山西湖为绿化重点,形成城市总体生态框架,以此为基础。
结合“三环、三纵、四横、八园、八片”的布局形成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图
道路网以完善布局、优化道路为目标,形成以快速路,主干道为骨架,次干道为辅助;支路网均衡,衔接良好的城市道路网络。
到2020年,城区干道里程达到1611公里。
城市道路网规划图
规划目标:规划构建现代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框架。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图
旧城改造用地分布图
明确对未来二十年的郊区发展方向,进行乡镇功能分工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产业体系结构。
同时按此布局构建支撑体系,将各乡镇产业落位、落实,构建特色乡镇、村屯、产业基地等,为解决哈尔滨市效区的“三农”问题提供良好功能载体,优化资源配置。
构建交通网络便捷、产业特色明显、功能分区明确、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风貌特色突出的新型城郊框架。
郊区规划
目标: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中心,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五个基地,一个中心,一座名城”的发展构想,建设经济发达、人居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
主要标志:
1、城市化水平达60%。
2、产业功能区整合。
3、环境建设内容包括:中心区绿地系统建设、生态廊道建设、风景旅游名胜区建设、住宅建设。
近期建设规划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