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练习荀子性恶(含答案)
《荀子·性恶》阅读答案及翻译

《《荀子·性恶》阅读答案及翻译.doc》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yuedudaan/1865408.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文言文《孟子告子上》《荀子性恶》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②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③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颡:额头。
②伪:通“为”,人为。
③文理:条理,秩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归于治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文理而归于治11.下列与“搏而跃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蟹六跪而二鳌B.生而有耳目之欲C.吾尝终日而思矣D.择其善者而从之12.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B.人之可使为不善C.甚矣,汝之不惠D.策之不以其道13.翻译下列语句。
(1)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14.关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什么见解?请简述。
10.C11.D12.A13.(1)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2)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这是情势如此。
先秦诸子精华:荀子、韩非子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提出“化性起伪”这个命题的先秦思想家是()。
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告子正确答案:A2、“乡愿”这个词所指的人是()A.没有原则的老好人B.乡下人的偶像C.大家都讨厌的小人D.坚持中庸之道的人正确答案:A3、战国时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三为稷下祭酒”的学者是()。
A.韩非子B.孟子C.荀子D.庄子正确答案:C4、宋明理学家认为荀子的根本错误就在于()A.提倡“什一”之税B.认为“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C.认为人性恶D.主张“关市讥而不征”正确答案:C5、被荀子批评为“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思想家是()。
A.庄子B.惠子C.孟子D.老子正确答案:A6、以下文章中比较充分地反映了韩非子历史观的一篇是()。
A.《显学》B.《五蠹》C.《扬权》D.《孤愤》正确答案:B7、韩非子《说难》认为游说君主最难的地方在于()。
A.不知对方心思B.知识储备不够,无话可说C.缺乏口才,说不好D.胆小害怕,不敢说正确答案:A8、荀子所谓“宁僭勿滥”的意思是()。
A.宁可便宜了小人,也不能误伤好人。
B.宁使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C.宁可越权,也不可任其泛滥D.宁可误杀,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
正确答案:A9、荀子认为“礼义”的起源是()。
A.人类群居,避免混乱和斗争,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B.圣人从上天那里得到的启发C.个人让渡部分天然权力给国家的结果D.人类固有的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正确答案:A10、韩非子在《和氏》这篇文章中用卞和献玉的故事主要是想说明()。
A.世上的君主都很贪婪,也很残忍B.君主都是分不清好坏的蠢货C.卞和未能及早选择英明的君主,以至于失去了自己的两只脚D.法术是个好东西,但要让君主接受很难正确答案:D二、多选题1、以下学者中曾经在“稷下学宫”讲学属于所谓“稷下先生”的有()。
A.申不害B.韩非子C.田骈D.荀子正确答案:C、D2、下列人物中属于先秦法家学派的有()。
A.李悝B.公孙龙C.韩非子D.田骈正确答案:A、C3、以下文章见于《荀子》的有哪些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荀子-劝学》与《荀子-性恶》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荀子·劝学》与《荀子·性恶》选(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乙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櫽栝③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
②文理:礼法。
③櫽栝(yǐn guā):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B.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C.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D.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11.下列句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荀子·性恶》原文与译文(三百七十二)

《荀子·性恶》原文与译文(三百七十二)[原文]23.14“‘涂之人可以为禹(1)。
’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
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2)。
将使涂之人固无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而固无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邪,然则涂之人也,且内不可以知父子之义,外不可以知君臣之正。
不然。
今涂之人者,皆内可以知父子之义,外可以知君臣之正,然则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其在涂之人明矣。
今使涂之人者,以其可以知之质、可以能之具,本夫仁义之可知之理、可能之具(3),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4),专心一志,思索孰察,加日县久(5),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6)。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
[注释](1)涂:通“途”。
涂之人:路上的人,指普通老百姓。
参见8.22 注(2)。
禹:指圣贤之人。
(2)唯:通“雖”。
(3)本:掌握。
夫:那。
可知之理、可能之具:当作“可知、可能之理”。
(4)伏:通“服”。
(5)加日:累日。
县:同“悬”,维系。
(6)参:见 8.21 注(4)。
[译文]“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为禹。
这话怎么解释呢?”回答说:一般说来,禹之所以成为禹,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
既然这样,仁义法度就具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而路上的普通人,也都具有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都具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才具;既然这样,他们可以成为禹也就很明显了。
如果认为仁义法度本来就没有可以了解、可以做到的性质,那么,即使是禹也不能了解仁义法度、不能实行仁义法度了。
假如路上的人本来就没有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本来就没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才具吧,那么,路上的人将内不可能懂得父子之间的礼义,外不可能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了。
实际上不是这样。
现在路上的人都是内能懂得父子之间的礼义,外能懂得君臣之间的准则,那么,那些可以了解仁义法度的资质、可以做到仁义法度的才具,存在于路上的人身上也就很明显的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足以事父母事:侍奉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做盗贼C.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D.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辞让:谦逊推让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荀子》之卷十七《性恶第二十三》原文注释译文

《荀子》之卷十七《性恶第二十三》原文注释译文[题解]本篇旨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论,阐明自己关于人性邪恶的社会观。
“性恶论”是荀子思想中最著名的观点,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
文章先从人的物质欲望和心理要求出发,论证了“人之性恶”的道理。
为了改变人性之恶,他一方面特别强调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主张“求贤师”、“择良友”;另一方面则特别强调政治的作用,提出了“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的政治主张。
总之,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宗旨则在于以道德的、政治的手段去改恶为善。
[原文]23.1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原文]23.2 今人之性(1),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2),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3)。
然则从人之性(4),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5),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释](1)今:犹“夫”,发语词。
参见《古书虚字集释》。
下文多此种用法,不再注。
(2)疾:通“嫉”,嫉妒。
(3)文理:见7.3 注(2)。
(4)从:通“纵”。
(5)道:同“导”。
[译文]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4月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
表面上看,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
他的理论主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
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
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
至于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就是人为。
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
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
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
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沿着荀子的思路,势必要引导出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够在道德上达到善呢?既然人生来就有恶端,那善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荀子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练习·荀子•性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共22分)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
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
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
②文理:礼法。
③从:通“纵”,纵容。
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1.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
..的一组是()(3分) 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
B.人之学者.,其性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C.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曰:是不然.
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
..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3分)
①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⑥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
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
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5.结合上面《荀子·性恶》一文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是性、伪之分”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对“先天本性与后天发展”的认识。
(200字左右)(10分)
参考答案:
1.C(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起:设置,创立。
]
2.B(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
[B项两句中的“者”皆为判断句前一分句句末助词。
A项前“于”为介词,“到”;后“于”为介词,“对于”。
C项前“然”为指示代词,“这样”;后“然”表肯定,“是的”、“对的”。
D项前“为”(wèi)为介词,“为了”;后“为”(wéi)为动词,“是”。
]
3.B(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
[①②④都是直接表现荀子“人性恶”这一观点的;③用比方表现荀子的观点,属于间接表现;⑤此句主语是“古者圣王”而非荀子;⑥
这是荀子阐释人性是天生的道理,人的本性如同眼睛生来就能够看到东西、耳朵生来就能够听声音一样。
]
4.D(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对写作手法的分析)。
[《劝学》中荀子用了大量的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恶性;在《性恶》节选的这些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如:“故钩木必将待栝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
”]
5.(略)[(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评分标准:本题10分。
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5分;表达,3分(达到字数要求且无语病,1分;连贯、精彩各1分)。
强调“先天本性”或“后天发展”,或谈二者辩证关系,能自圆其说均可。
]
参考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淫荡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暴乱局面。
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对推辞谦让这种美德人们才会做出,对国家的礼法人们才会遵守,(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
用这些事实看人的本性,这样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
因为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栝矫正加热,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
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端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矫正。
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得不到管理。
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恶,认为(人)是偏颇邪恶而不端正的,悖逆祸乱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
(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
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济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就是君子,(如果有人)放纵情性、习惯于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就是小人。
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
孟子认为:“人们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
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就是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间的区别不了解。
一般来说,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不来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
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学习、努力实践做到的。
人身上那种不能学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人为努力,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
人的本性,比如说眼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是用来听声音的。
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
视力和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