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物风俗画

合集下载

货郎图

货郎图

作品赏析
• 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 细秀的笔划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 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 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 描绘得一丝不苟,更显示了李嵩“尤长 界画”的技巧。
作者简介
• 李嵩[宋](1166―1243)钱塘(今杭州) 人。人少木工,颇远绳墨。被宫廷画家 李从训收为养子。光、宁理三朝 (1190―1264)画院待诏。工画人物道 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李嵩画 过许多表现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把 劳动人民的生活作为审美对象来描绘, 这在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 意义。
民间说唱艺人
• • 一、货郎 的“ 说” 最初,货郎为吸引顾客,增加日销量,每每兜售货物时手中摇动货郎鼓,鼓声响 亮、且富节奏,同时用韵语叫卖。从两点可以看出,这种“说”的方式富有浓厚 的趣味。 其一,货郎的“说”词是将所售货物名称按韵角排序,若前后两句句末的物品名 称韵角相异时,于两句中间添一或数个短句,短句的句末词韵角与下一句末词韵 角必相同,以便自然过渡中转换韵角。虽然韵角讲究无诗歌词曲的严格,但是口 语化的押韵式叫卖,对货郎行当却是大有裨益:首先是顺口,货郎在短时之内报 出所有货物名,听者也于瞬间获悉售卖何种商品,省时、高效;其次是耐听,无 论听者抑或说者皆不厌其烦;再者是易记,听者不忘,当其在亲朋之间言传或自 身需货时,自然忆得商品名称,如此,无疑扩大购买范围,货郎本人也不需要费 力的机械记忆。 其二,货郎的“说”略带腔调、抑扬顿挫,使得叫卖极具欣赏性,在当时近乎封 闭的社会中,货郎给人们生活带来一股清新的活力。清代华广生编著的《白雪遗 音》中有一首“货郎儿”曲,词即是所卖货物的名称:“货郎儿,背着柜子遥街 串,鼓儿摇得欢,生意虽小,件件都全,听我一生喊,杂色带子花红线,博山琉 璃簪。还有那,桃花宫粉胭脂片,软翠花冠。红绿梭布,杭州绒纂,玛瑙小耳 圈。”脍炙人口的词,极富节奏和韵律,加上鼓声扮以夸张的身手表情,可以想 见宋代货郎叫卖情景。这种快人心的行商习俗为人们所喜爱是理所当然的。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摘要:风俗画在宋代的社会背景下以独特的绘画形式得到了统治阶级和市民阶级的热爱,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在宋代绘画史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中,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潮流。

它在画面的表现上包含了宋代的民族风情、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底蕴,是宋代文化背景的一个缩影,对社会历史以及艺术发展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北宋风俗画艺术风俗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品种之一,是中国多元性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绘画方式充实着人物画的发展,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风俗画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一次次与文化交融碰撞所产生的结晶,它贯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

它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记录着社会的变革。

时代成就艺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成就不同的艺术形式,宋代风俗画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物。

宋代风俗画之所以在宋代广受流传,是因为它具备宋代世俗生活和城市文明共同的审美与需求,同时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容易被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所接受,所以它成为宋代最受欢迎的绘画种类之一。

一、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这个词本身没有特定的概念,它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有固定的公式和公认的标准,而是在每个时代都有它所代表的风俗文化。

由于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方式和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其中的差异和艺术的发展角度也有所区别。

在我国对“风俗画”的解释也有很多个种类,由于研究的范围与视角不同,所以解释也有所差异,都没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但在宋代风俗绘画方面,解释的再不相同,其中也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笔者认为,风俗画属于宋代人物画中的一种,它的选题来自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世俗文化为描绘对象,其画面内容具有真实性和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风俗画作为宋代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相交融的产物,其发展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2.1政治原因在宋代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日渐完善,很多出身卑微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可以进入上层社会。

浅析宋代风俗画意趣之美

浅析宋代风俗画意趣之美

浅析宋代风俗画意趣之美作者:陈君燕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0期一、宋代风俗画产生渊源1.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绘画种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是以人们日常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

始于汉代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兴于北宋。

风俗画“通俗化,表现日常生活,朴实无华,色彩细腻”且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宋代风俗画的出现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汉代墓室的壁画和画像砖中都隐约可见风俗画的影子,这些画面中记录了当时人们狩猎、农耕、出游、宴饮等生活场景,但大部分描绘的仍然是貴族阶层的生活。

直到北宋时期,风俗画才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和题材,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这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息息相关。

随着城市集镇的迅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迎合底层人民审美趣味的通俗文艺的出现,人们的对于艺术的追求也发生了转变,画家开始不再一昧的为贵族服务,转而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总的来说,既有表现战争的历史题材;也有表现市井生活的日常题材。

画家们采用一些民间传说结合历史来表现战争类的历史风俗画,以此来达到以古喻今的作用,人们可以从画面中发现当朝的一些政治问题。

除此之外,画家们也会运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状态,表达了当时普通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从这些画中我们就能感受到画家力求表现当时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趣。

二、风俗画的意趣之美1.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就不得不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此画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是当时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纵观全卷,可以看出画家是以当时北宋都城汴京为背景,记录了清明时节的汴京。

央美考研--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笔记

央美考研--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笔记
孟沛欣 陈淑霞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或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计划并答
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
辩)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或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计划并答
_ 20 文化遗产学与美术考古 李军
研究 _ 21 文化遗产学与美术考古 贺西林
才思教育网址: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或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中国 计划并答
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
辩)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或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或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计划并答
美术史、世界美术史
辩)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或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中国 计划并答
美术史、世界美术史
辩)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或 面试(提交 1、美术理论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41 德语或 专业研究 2、中外美术史 242 法语③629 美术理论④807 中国 计划并答
美术史、世界美术史

宋代人物画

宋代人物画
宋 刘 宗《 古瑶 台 步 月 图 》 075
110 《 文 姬 归 汉 图 》
术宋 博佚 物名 馆 藏绢 本 设 色 纵
24.4 22.2 厘 米 美 国 波 士 顿 艺 厘 米 横
• 画中刻画人物颇见灵动,线条气脉贯通, 有笔不到而意到之妙。历来表现汉末蔡文 姬被匈奴人掳去,后由曹派人接回中原的 故事时,画面总被一种离愁别绪所笼罩, 此图却从文姬与丈夫的相互顾盼和微笑中, 体现出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虽然被掳的 悲愤和屈辱使文姬莫名难忘,但舔犊之情 胜过了一切。
宋 王 居 正 绢 本 设 色 纵 厘 米 横 厘 米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085 《 纺 车 图 》
26.1 69.2
•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乳名 “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王拙 子,丹青有父风。工仕女,师法周昉,得 闲冶之态。此图绘怀抱婴儿哺乳的村妇, 身旁置放一架纺车,左手正摇纺轮。前面 一老媪,面向村妇,慈祥安宁。村妇身后 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 一只蟾蜍,活泼可爱。线条多用类似于周 文矩的“战笔”,生动和谐。
末段画市区繁荣街景这里酒楼店铺杂陈车马行人众多仕农工商僧道十医三教九流男女老少等神情姿态各异088十八学士图宋佚名绢本设色纵1741厘米横1103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十八学士指唐代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以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讨论文献商略古今号为十八学士
076
• 此图原载《烟云集绘册》(见《石渠宝笈 续编》)。签题钟师绍作。按《宣和画谱》 (卷六):钟师绍,蜀人也。妙丹青,画 道释人物犬马颇工。但他是唐代的人。此 画作风类北宋画院中人,当非他所作。故 以无名氏流传。
宋 佚 名《 柳 溪 闲 憩 图 》 077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影响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影响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影响风俗画在宋代之前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具有风俗画某些特征的绘画。

在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了描绘人们生产生活的图案,例如新石器时代《彩陶舞蹈纹盆》,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逐鹿图》,新时期至青铜时代的《舞蹈牧放战争图》,在靠前一点如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这些关于祭祀、记录生活场景、写实而又极具寓意的图像,都属于风俗性质绘画的范畴,它是早期风俗画的雏形,为风俗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时期的绘画我们大可总结为风俗性质的绘画。

再往后,某些绘画已经有了世俗化倾向,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梳妆图》、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执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五代孙位《高逸图》等。

这些画作也具有一定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描绘的也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与宋代风俗画具有相似的形式与结构。

这些作品表现大多是各个时代贵族阶层的风俗,且真实性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典型性,没有更多的社会阶层内容。

魏晋玄学时期,思想活跃,许多哲学问题也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当时自由开放的文化思想和自由解放的精神世界,促使绘画对象由神转向了人,有了一定客观性、真实性风俗画的特点。

而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晋兴于宋。

二、风俗画兴盛的政治原因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到唐代体制初步完备,进入宋代以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

这使得科举规模逐步扩大,录取名额和途径也不断扩大,让社会阶层的有学寒士们有了步入上层社会的机会。

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期,对于士大夫的待遇更是优渥。

所以宋代士大夫们在有充足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支持下,便有了充足的时间、条件、精力来发展自己,自然很多的士大夫开始作画和书法创作,致使风俗画就有了更高的权威性和发展空间。

在“崇文抑武”的国策下,翰林院建立,加之宋代历代皇帝都不同程度的喜欢绘画,这使得整个宋代都笼罩在浓浓的书画风之下,风俗画想发展不起来都难。

北宋开初,太祖便开始筹备画院事宜,开始招募画匠和学院,使得宋代风俗画在专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比起通过科举来获取官职更加轻松容易,并且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可以说是没有受到大风大浪的影响,它的发展实在是空前快速。

李嵩《货郎图》南宋杰出的人物风俗画

李嵩《货郎图》南宋杰出的人物风俗画

李嵩《货郎图》南宋杰出的人物风俗画《货郎图》,南宋,李嵩,绢本设色,纵25.5cm,横70.4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李嵩的《货郎图》是南宋人物风俗画的杰出作品。

作品尺寸不大,25.5厘米高、70.4厘米长的一幅淡色横卷画。

画面描绘了一位朴实和气的货郎,担上挂满各种玩具、日用杂货,头上也插挂着各种物件,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妇女、儿童,充满着喧闹欢快的气氛和民间的生活情趣。

画中孩童围绕或趋向于一副货郎担。

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神态可掬,把那种遇见货郎的惊喜和渴求的神情表现得非常淋漓尽致,连同狗儿也一起欢腾吠叫,抬起前爪,摇着尾巴。

儿童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均表现得亲切自然,货郎的担上不仅各色玩意儿淋漓尽致,而且担上还停了一只鹊儿,另添了一番生动和趣味。

而货郎师傅的担子还没等放下,已经围上来好多人,看他腿边三个难缠的小男孩,一个侧着脸,不知是在看着赶来的妈妈,还是看着谁,可手已经是抓住担子上的什么玩意儿不撒手了;背着观画者的小家伙还没穿裤子光着屁股呢,藕节样儿的小胖腿让人看了真想捏上一把,他可顾不了这么多,着急地一手伸向担子,一手只冲着货郎师傅摆啊摆,可能小嘴还在叫唤着只想引起他的注意吧,他又看中了什么呢?还有一个居然躲在了师傅的身后,小心翼翼地向这边张望,他倒没在看着琳琅满目的玩具,像是在躲着谁?其实即使货郎师傅来了,也不是每个人都买东西呀,只是货郎师傅来了村里就像要过节,孩子们象开了锅的水似的沸腾起来,买的不买的都会跑过来,在一起玩耍打闹,典型的“人来疯”呵。

李嵩《货郎图》货郎师傅被这三个小孩吵昏了头,不知道该先拿哪个,先答应这一个还是先招呼那一个,一手抽出担子上的拨浪鼓,一手伸出手臂回应着光屁股的小男孩,虽然一定很累,但他脸上的笑意却怎么也藏不住,和孩子在一起总会被他们的天真喜乐所感染。

担子一边是母子两人,孩子挣脱母亲的怀抱直冲担子扑过去,步履还有些蹒跚,母亲觉得好笑又有些担心,用手护着怕他摔倒。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

清明上河图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之《清明上河图》摘要:《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

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

以叙事的手法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以长卷的方式呈现给观者。

其内容之复杂,技巧之精湛,同时,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

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包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献价值,以及图中的情节艺术进行赏析。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一.《清明上河图》与作者简介《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风俗画。

北宋张择端作。

该图纵24、8厘米,横幅528、7厘米,长卷,绢本,淡设色。

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风光,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所绘景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厚,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重要的形象资料,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来摄取景物,大到原野、河流、城廓,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成统一整体,段落分明,结构严谨。

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但衣着、神情、活动都各有所异,极富情趣。

画面远近结合,疏密相济,陆水辉映,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在南宋有很多摹本,市面上以一两金价发售。

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都珍藏过。

现藏故宫博物院。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

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 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 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 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 悬掛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 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 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 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 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 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风俗人物画产生的原因
宋代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生活发达,开始 出现表现城市和市民生活的风俗人物画,改变 了以往人物画仅画佛道、帝王、仕女、历史人 物画的现象。宋代风俗画题材的出现,是中国 绘画表现现实生活的一大进步,表现城乡一般 民众的生活与理想,扩大了绘画表现的对象。
题材表现
宋代美术表现题材也非常广泛,宗教艺术仍保 持一定规模,适应市民爱好表现热闹情节和刻 画生活形象。风俗和历史故事题材在绘画中成 为突出部分,市井小民、商人货郎、娃娃成为 绘画中反复描写的形象。山水画、花鸟画及人 物画已形成鼎足之势,而且相互渗透、推进, 还影响到工艺美术的装饰。民间瓷器上带有吉 祥意义的花纹,都使艺术带有浓郁的世俗口味。
百 子 戏 春 图 秋 庭 戏 婴 图
婴 戏 图
戏曲在宋代有较大的发展,反映歌舞杂剧 的宋人《五瑞图》、《大傩图》等流露了 对这方面的浓厚兴趣。商业的发展,商品 的丰富吸引人们的注意,《货郎图》一类 画幅不厌其繁地对货郎担上的商品进行详 尽具体的描绘,苏汉臣的货郎图带有富丽 的贵族气息,李嵩的《货郎图》更生动地 画出农村妇孺为货郎到来所引起的兴奋和 欢快心情。
村 医 图 图 织
耕 村 田 乐
富, 出现了适合年节装饰的绘画。节令画除掉 具有驱邪赐福的神象(门神、钟馗外,更 多的是带吉祥意义的风俗画。)
门 神
钟馗
婴儿画的天真健康活泼,为观赏者喜爱。 汴梁有专画婴儿的“杜孩儿”,另一画家 刘宗道擅画“照盆婴儿”,他的学生苏汉 臣更以此驰名。苏汉臣《婴戏图》、《秋 庭戏婴图》、《百子嬉春图》描绘孩童的 天真游戏,图式优美生动。 宋人《村童闹学》是一幅带有喜剧效果的 小品。
反映农村劳动和贫困的风俗画亦有不少。杨威、李东 以画《村田乐》著名;高宗时楼璹曾画《耕织图》四 十五幅进上,配合“劝农”;传为北宋王居正《纺车 图》,画两个衣服褴楼的农村妇女纺线的劳动情景。 南北宋之际的重要画家李唐所画的《村医图》描绘 “江湖郎中”给农民动手术,病人的痛苦、家属的忧 虑、小孩的畏惧等,都通过面部表情作了细致的刻划,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贫困与苦难。 宋人《柳荫群盲图》,对比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 《盲人领盲人》大异其趣。相近的是都有着象征与讽 喻的意味。
大 傩 图
五瑞图 图
《牧牛图》也是风俗画中流行的题材,牛 在古代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画家们反复 创作了许多反映牧童生活的富有情趣的画 面,南宋阎次平《牧牛图》画牧童在一年 四季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冬季一幅,寒风 凛冽、枯叶飘零,牧童卷缩在牛背上的情 态,表现得颇为动人。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 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5匹驮炭的毛驴, 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 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 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 花,轿后跟隨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 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 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代表作
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风俗 画发展的最高水平。此画纵25厘米,横527.8 厘米,全景式构图,分段表现,用严谨精细的 笔法展现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市区清明节的风 貌。当然还有李唐《村医图》,李嵩的《货郎 图》,苏汉臣的《戏婴图》都是不可多得的上 乘之作。
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 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 和以虹桥 为中心的汴河两 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 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翰林张择 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 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 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 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 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 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明上河图》这 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 皆堪称国之瑰宝。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 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 “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裡船隻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 或船夫摇櫓,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 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 故名虹桥。有一隻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鉤住桥梁 的;有用麻绳輓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过。邻船的人 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裡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 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裡是名闻遐邇 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 点。
代表人物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 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 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 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 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 市桥、郭径,自成一家。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 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 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 设色,高24.8厘米,长 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 京故宫博物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