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作品赏析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
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来,饶有无穷回味。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十分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
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
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
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毛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
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两宋风俗画的艺术特征

两宋风俗画的艺术特征如下是有关两宋风俗画的艺术特征:一、北宋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
他是活动于北宋后期的卓越的风俗画家,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传世作品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取材于汴京城西金明池举行龙舟竞赛盛况的《西湖争标图》。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全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卞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貌。
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段落:开首为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
画家在创作中用心经营,采用散点透视,长卷构图中充满了戏剧性情节和引人人胜的细节描写。
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高潮,如船过虹桥的紧张场面安排在全卷近中央部分,形成具有艺术效果的最精彩部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的无比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
二、南宋风俗画南宋时期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和供年节装饰的节令画进一步活跃。
有以下不同题材盛行,其中画家苏汉臣与李嵩的影响尤为突出:①高宗时楼钥曾进献《耕织图》45幅,描绘农作及蚕织的劳动过程。
此后刘松年、李嵩等都画过同类题材。
《耕织图》常为表示朝廷关切农业而绘制,但其中也反映了农业劳动的艰辛,从现存南宋人所画《耕织图》、《耕获图》中可见大略面貌。
②这时商品经济的活跃及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兴趣,使货郎图成为人们喜爱的题材,图中货郎担上百货齐全,吸引了孩童们饶有兴味的围观,造成欢快气氛。
代表有李嵩所画《货郎图》,该画表现货郎来到农村,村童及农妇围着货郎担观看,与一般表现富贵气象的货郎不同,极富生活气息。
③车船运载也成为流行题材,南宋初的朱锐就以画《盘车图》著称。
现存的一幅《盘车图》画跋山涉水,雪地运载,成功地表现旅途的艰辛。
④宋代表现牧童生活的牧牛图也大量涌现,现存有阎次平《牧牛图》、李迪《风雨归牧》等。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

论宋代风俗画艺术特征摘要:风俗画在宋代的社会背景下以独特的绘画形式得到了统治阶级和市民阶级的热爱,在我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在宋代绘画史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中,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潮流。
它在画面的表现上包含了宋代的民族风情、经济状况以及文化底蕴,是宋代文化背景的一个缩影,对社会历史以及艺术发展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北宋风俗画艺术风俗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品种之一,是中国多元性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绘画方式充实着人物画的发展,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风俗画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一次次与文化交融碰撞所产生的结晶,它贯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
它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记录着社会的变革。
时代成就艺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成就不同的艺术形式,宋代风俗画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物。
宋代风俗画之所以在宋代广受流传,是因为它具备宋代世俗生活和城市文明共同的审美与需求,同时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容易被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所接受,所以它成为宋代最受欢迎的绘画种类之一。
一、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这个词本身没有特定的概念,它不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有固定的公式和公认的标准,而是在每个时代都有它所代表的风俗文化。
由于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方式和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其中的差异和艺术的发展角度也有所区别。
在我国对“风俗画”的解释也有很多个种类,由于研究的范围与视角不同,所以解释也有所差异,都没能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但在宋代风俗绘画方面,解释的再不相同,其中也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笔者认为,风俗画属于宋代人物画中的一种,它的选题来自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世俗文化为描绘对象,其画面内容具有真实性和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宋代风俗画兴盛的原因风俗画作为宋代社会文化与时代背景相交融的产物,其发展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2.1政治原因在宋代时期,科举考试的形式日渐完善,很多出身卑微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可以进入上层社会。
宋代风俗画代表画家

宋代风俗画代表画家一、张择端1.代表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
2.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该卷为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
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
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二、李嵩1.代表作品:描述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作品《货郎图》。
2.作品赏析:《货郎图》是宋宫廷画家李嵩仅存的一幅农村生活的风俗画,纵25.5厘米,横70.4厘米,绢本淡设色,是一副工笔白描淡设色的国画风俗人物手卷。
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浅析宋代风俗画意趣之美

浅析宋代风俗画意趣之美作者:陈君燕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0期一、宋代风俗画产生渊源1.风俗画的概念风俗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独特的绘画种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是以人们日常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
始于汉代的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兴于北宋。
风俗画“通俗化,表现日常生活,朴实无华,色彩细腻”且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宋代风俗画的出现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汉代墓室的壁画和画像砖中都隐约可见风俗画的影子,这些画面中记录了当时人们狩猎、农耕、出游、宴饮等生活场景,但大部分描绘的仍然是貴族阶层的生活。
直到北宋时期,风俗画才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别和题材,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这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息息相关。
随着城市集镇的迅速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迎合底层人民审美趣味的通俗文艺的出现,人们的对于艺术的追求也发生了转变,画家开始不再一昧的为贵族服务,转而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宋代风俗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总的来说,既有表现战争的历史题材;也有表现市井生活的日常题材。
画家们采用一些民间传说结合历史来表现战争类的历史风俗画,以此来达到以古喻今的作用,人们可以从画面中发现当朝的一些政治问题。
除此之外,画家们也会运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时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状态,表达了当时普通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从这些画中我们就能感受到画家力求表现当时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趣。
二、风俗画的意趣之美1.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对于城市生活的描绘,就不得不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此画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是当时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纵观全卷,可以看出画家是以当时北宋都城汴京为背景,记录了清明时节的汴京。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影响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影响风俗画在宋代之前其实就已经出现了具有风俗画某些特征的绘画。
在远古时期已经出现了描绘人们生产生活的图案,例如新石器时代《彩陶舞蹈纹盆》,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逐鹿图》,新时期至青铜时代的《舞蹈牧放战争图》,在靠前一点如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这些关于祭祀、记录生活场景、写实而又极具寓意的图像,都属于风俗性质绘画的范畴,它是早期风俗画的雏形,为风俗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时期的绘画我们大可总结为风俗性质的绘画。
再往后,某些绘画已经有了世俗化倾向,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梳妆图》、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执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五代孙位《高逸图》等。
这些画作也具有一定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等特点,描绘的也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与宋代风俗画具有相似的形式与结构。
这些作品表现大多是各个时代贵族阶层的风俗,且真实性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典型性,没有更多的社会阶层内容。
魏晋玄学时期,思想活跃,许多哲学问题也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当时自由开放的文化思想和自由解放的精神世界,促使绘画对象由神转向了人,有了一定客观性、真实性风俗画的特点。
而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始于晋兴于宋。
二、风俗画兴盛的政治原因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度的初步建立,到唐代体制初步完备,进入宋代以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
这使得科举规模逐步扩大,录取名额和途径也不断扩大,让社会阶层的有学寒士们有了步入上层社会的机会。
宋代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黄金时期,对于士大夫的待遇更是优渥。
所以宋代士大夫们在有充足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的支持下,便有了充足的时间、条件、精力来发展自己,自然很多的士大夫开始作画和书法创作,致使风俗画就有了更高的权威性和发展空间。
在“崇文抑武”的国策下,翰林院建立,加之宋代历代皇帝都不同程度的喜欢绘画,这使得整个宋代都笼罩在浓浓的书画风之下,风俗画想发展不起来都难。
北宋开初,太祖便开始筹备画院事宜,开始招募画匠和学院,使得宋代风俗画在专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比起通过科举来获取官职更加轻松容易,并且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可以说是没有受到大风大浪的影响,它的发展实在是空前快速。
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一般认为,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作品,从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画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梁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
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亲笔的瘦金体题签“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
研究者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扫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也与画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
但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的历史典籍,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难以置信: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孩子光着身子在街头玩耍,河岸小贩的桌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竹笠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
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惯。
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
”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
孟元老和张择端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东京梦华录》又是记述北宋汴梁风俗人情的重要历史典籍,所述史事当是准确可信的,由此可以断定画中景致是秋色而非春光。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为名呢?《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语,应是作者张择端进献此画、期待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
《宋代风俗画》(教案) 二年级舞蹈美育 通用版

《宋代风俗画》(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宋代风俗画》,我们将通过学习宋代风俗画的特点和风格,来了解宋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
我们将学习如何欣赏和分析宋代风俗画,并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宋代风俗画。
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风俗画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宋代风俗画的细节和技法的理解。
2. 学生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3.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对宋代风俗画风格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宋代风俗画的图片和视频。
2. 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用于学生的创作。
3. 宋代风俗画的图片和书籍,用于学生的参考和学习。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宋代风俗画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宋代风俗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讲解:讲解宋代风俗画的特点和风格,包括技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描绘等。
3. 欣赏: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宋代风俗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画中的细节和风格。
4. 实践: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幅宋代风俗画,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5.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板书设计1. 《宋代风俗画》2. 内容:宋代风俗画的特点和风格、技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描绘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向家长解释宋代风俗画的特点和风格。
2. 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宋代风俗画,下周上课时带来展示。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宋代风俗画,让学生了解了宋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宋代风俗画的细节和技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传统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对宋代风俗画风格的应用有所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部分,特别是学生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应用宋代风俗画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宋朝风俗画
众所周知,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一派,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到了宋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华、文化最繁荣的王朝。
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
术产生于北宋,指南针和火药也在北宋得以完善并开始实际运用。
北宋在农业和工业
方面也是最发达的,北宋初期几十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经济总量远超盛唐。
在文学艺术方面,北宋更是成就斐然,唐宋八大家中的6位都是北宋时期的,宋词更
是与唐诗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两大瑰宝。
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上,北宋彻底打破
了“坊”(住宅区)、“市”(商业区)的界线,商铺可以临街开设,不再采取集中封闭的方式,人身更加自由,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实际上是从开封开始的,这是城市建设
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北宋开始,外地画家常在京城的街上卖画,到南宋末,还有放弃在画院任职的机会而宁愿在御街画像的。
显然后者不但收入丰厚,而且更为独立。
北宋开国伊始,翰林图画院接收了来自五代西蜀、南唐的皇室图画院的画家,宋代的
各朝君王对图画院这个制度很重视,沿用了前代画院制度,让有名的画家在朝廷的褒奖下,发挥优异水平。
当时画家的官阶已经位居可穿紫服、佩鱼的三品高官,这也是画家地位全
面提高的标志,其沿革体现了皇室对艺术的赞助,促进了宋朝绘画的发展。
翰林图画院背后,是民间绘画行会。
宋代都市文化在推进经济繁荣方面更甚前代,因
为其受众,不再是世族,而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普通百姓。
举办庙会时,大殿后摆满买卖
图画的摊位,后廊则经营画像的生意。
行会组织在市场的竞争中充满活力。
为了出奇制胜,就要有新花样问世,也使绘画题材专门化。
因此有长于画儿童的“杜孩儿”,长于画宫殿
建筑的“赵楼台”,都根据市场的需求,批量制作图画。
同时,翰林图画院也选拔与培养了大量的绘画人才。
宋徽宗赵佶创办翰林图画院之后,十分重视对绘画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
首先,选拔人才。
宋徽宗认为,绘画不仅是一门
伎术,而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必须像科举一样通过考试方可进入画院学习,这既起到
了提升画家地位的目的,也提高了进入画院学生的门槛,更为画院、国家选拔出更为优秀
的绘画人才。
其次,培养人才。
宋徽宗对绘画人才的培养工作十分侧重,甚至常常亲自参
与画学的教授工作。
如北宋时期擅攻山水的着名画家王希孟在其刚入画院学画时画而不工,而宋徽宗则认为“其性可教”,遂亲自诲谕、授其笔墨技法,令王希孟画技精进迅速,最终在
半年时间内绘成千古鸿篇《千里江山图》卷
其中,描绘世俗生活的画佳作频出,都十分诙谐,生动。
郎传世作品有:《货郎图》《花篮图》《村医图》等。
《货郎图》描绘北宋农村风俗,货郎担上各色什物,引来农村妇女和孩子们,还有一
条小狗,颇富生活情趣。
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
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
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应有尽有。
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
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
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象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
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体现了宋朝经济的繁荣。
那些令
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耕织图》,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
天子
三推,皇后亲蚕,一时朝野传诵,从而引发了"耕织图"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男耕女织,这
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社会上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形成了中
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成就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大瑰宝。
《耕织图》历经近千年流传到世界各地。
楼的《耕织图》中,诗把画衬托得更加有韵味,充满田园气息。
也有人评价他的作品
的内容更像是以农业为主题的农学著作,有人将它与《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相媲美。
说是一部有韵的农书。
《耕织图》描绘细致入微又富有艺术感染力,有赖于楼璹对农业生产的长期观察体验
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他在任县令时,深入田头地角,出入农家,与当地有经验技术的农夫
蚕妇研讨种田、植桑、织帛等经验技术得失。
尤其难得的是,它在画面上留下的从事农业
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农业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资料中得到的珍贵资料。
例如《灌溉》《一耘》图,绘出了当时使用戽斗、桔槔和龙骨车抽水灌田的情景。
从《收割》图中
看到的是一幅紧张的割稻场面。
《织》和《攀花》等图绘出了当时已经使用的素织机和花
织机,使人们能够更形象地了解当时蚕桑及纺织的发展面貌。
其中记载的许多耕织知识和
生产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李唐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政和中(1114)参加画院殿试,以切题画佳中魁,补入画院。
《村医图》为李唐所作风俗人物画,描述走方郎中为村民治病的情形。
图中树荫下,
病人袒露着上身,双臂被老农女3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着,身边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
的身子,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一条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这
时的他只能听凭背上的疮伤被艾火熏灼。
《村医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人物
描绘用笔细劲精致,毛发晕染一丝苟,造型特征准确,各有特点,显示出作者有着对生活
深入地观察和丰富的体验。
作品通过对灸艾治疗这一紧张情节的朴实无华的具体描绘,反
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有小中见大的寓意。
不难看出,作者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是寄
予很大同情的。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北宋风俗画的一大佳作。
在表现手法上,以
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
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
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
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清明上河图》中画有1695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
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历代
古画中所罕见。
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
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清明上河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
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
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
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
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
来的船只。
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推独
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
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
街道两旁的空地
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
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
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
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
河中行驶。
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
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
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
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
有的站在船
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
全通过。
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
《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
气息。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充分表现了
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
从内容看,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