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竹里馆》四首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王维《竹里馆》全诗赏析

王维《竹里馆》全诗赏析

王维《竹里馆》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白话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创作背景】《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赏析】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解释】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翻译二: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解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áng):又深又静的竹林。

幽,深。

篁,竹。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赏析】《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

《竹里馆》原文及赏析原文:唐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意境营造◆幽静之景:诗的开篇“独坐幽篁里”,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幽深的竹林。

“幽篁”即幽深的竹林,给人一种静谧、幽深的感觉。

一个“独” 字,强调了诗人独自一人的状态,更加凸显出环境的寂静。

这种寂静并非死寂,而是带有一种自然的宁静之美,仿佛外界的喧嚣都被竹林隔绝在外。

◆动静结合:接着“弹琴复长啸”,诗人在幽静的竹林中弹琴、长啸。

“弹琴” 是一种优雅的静态动作,而“长啸” 则是一种豪迈的动态发声。

动静结合,使得幽静的竹林中增添了人的活动和声音,却并没有破坏这份宁静,反而更加体现出诗人在自然中的悠然自得。

就好像在一幅安静的画卷中,有了灵动的笔触,让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光影交织: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引入了月光这一元素。

在幽深的竹林中,诗人是孤独的,无人知晓他的存在。

然而,明月却如同一位知心的伴侣,洒下清辉,照亮这片竹林,也照亮了诗人。

月光的出现,不仅为画面增添了明亮的色彩,而且在光影的交织中,进一步强化了那种静谧而空灵的意境。

情感表达◆孤独中的自在:从诗人“独坐” 的状态可以感受到一种孤独,但这种孤独并非是消极的、令人痛苦的。

相反,诗人在竹林中弹琴、长啸,享受着与自然亲近的时光,体现出一种在孤独中自得其乐的心境。

他不需要外界的陪伴和认可,在这片属于自己的自然天地里,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对自然的亲近与融合:诗中通过描写竹林、明月等自然元素,以及诗人在其中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亲近之感。

诗人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明月如同他的知己,竹林则是他的庇护所。

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精神上的超脱。

艺术手法◆以景写情: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情感的字词,但通过对竹林、明月等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诗人在其中的行为动作,巧妙地将孤独、自在、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融入其中。

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看似只是在写环境,实则通过无人知晓的深林和相伴的明月,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竹里馆全诗解析

竹里馆全诗解析

竹里馆全诗解析一、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衍生注释:1. “幽篁”:幽深的竹林。

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那种幽静、神秘的感觉,一大片竹林,郁郁葱葱的,人走在里面就好像和外面的世界隔开了一样。

2. “长啸”:就是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

这可不是简单的呼喊,有点像古人抒发情怀的一种独特方式。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里独自享受静谧时光的画面。

情感方面,表达了诗人那种超凡脱俗的悠然自得之情。

表现手法很是巧妙。

先说这个场景的选取,竹林本来就是清幽之地,远离尘世喧嚣。

诗人一个人“独坐”其中,这就先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但这种孤独可不是那种凄凉的孤独,而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状态。

他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长啸,把自己沉浸在这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氛围里。

而且呀,“深林人不知”这句更强调了这份静谧的独自性,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好像自己在这里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最后“明月来相照”就神了,明月就像一个知心好友一样,在这种幽静的时候来陪伴诗人。

用明月来烘托整体那种清幽又自在的氛围是绝佳。

四、作者介绍:王维,那可是唐朝的大牛人。

他诗歌写得贼棒,而且画画也厉害,据说还懂音乐。

人送外号“诗佛”,为啥呢?因为他的很多诗里面都有一种空灵、清幽的禅意,就像这首《竹里馆》一样,充满了静谧悠闲的气息。

他不是经历一堆官场的起起伏伏嘛,可能这种经历也让他更向往这种置身自然,独享宁静的生活,就都在诗里体现出来了。

五、运用片段:1. 在一个人登山的时候。

比如说你好不容易找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山路,气喘吁吁爬到山顶的一片小竹林里。

周围一个人都没有,你坐在石头上,透过竹叶的缝隙看着天空,这时候你就可以说:“真有点王维《竹里馆》里‘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的那种意境,哈哈,就差没弹琴长啸了。

”2. 你要独自在家,晚上月亮特好的时候。

你自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乘凉,周围特别安静,只有月光洒在身上。

你就可以感叹:“现在我有点理解王维写《竹里馆》时的心情啦,我这独坐院子里,明月相照,不过我可没他那弹着琴长啸的闲情逸致啊。

七下语文书人教版电子书古诗

七下语文书人教版电子书古诗

七下语文书人教版电子书古诗原文:《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衍生注释:“幽篁”指幽深的竹林。

“长啸”指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境界。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中,一边弹琴一边长啸,在这无人知晓的深林里,只有明月相伴。

诗中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表现出一种高雅绝俗的情趣。

三、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他的诗作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

四、运用片段: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走进了那片竹林。

就像王维诗中所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我虽不会弹琴长啸,却也能感受到那份清幽与宁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我与这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原文:《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衍生注释:“折柳”指《折杨柳》笛曲,多写离情别绪。

二、赏析:这首诗前两句写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诗人在这笛声中听闻折柳曲,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紧扣“闻笛”,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情真意切,韵味无穷。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四、运用片段:我在异乡的街头漫步,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声音仿佛是从远方传来的呼唤,让我瞬间想起了远方的家乡。

就像李白诗中所感慨的,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饱含思念的曲子,“何人不起故园情”,我的心也早已飞回了故乡。

原文:《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衍生注释:“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入京使者,欲托其捎口信回家报平安的情景。

诗中既有对故园的眷恋,又有旅途的艰辛,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竹里馆》四首古诗

《竹里馆》四首古诗

《竹里馆》四首古诗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古诗,题目意为“竹林中的书房”,描写了诗人在竹林中弹琴、赏月、独酌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高洁自许的情怀。

以下是《竹里馆》四首古诗:第一首
竹里馆兮有天云,有明月兮无人烟。

琴独抚兮酒自酌,心安处兮乘风马。

第二首
竹里馆中静如山,明月照窗云在间。

独坐弹琴酒独酌,心不与世相往还。

第三首
竹里馆中无人到,清风明月两相随。

诗人独坐弹琴醉,浑然不知岁月移。

第四首
竹里馆中竹万竿,清风吹拂月色寒。

诗人弹琴心自醉,独对天地酒一壶。

以上四首诗都以竹里馆为背景,描写了诗人在馆中弹琴、赏月、独酌的情景。

第一首诗写诗人独自在竹林中弹琴自酌,心乘风马,表
达了他追求自由、不拘形式的情感;第二首诗写诗人独自坐在竹里馆中,明月照窗,云在之间,弹琴独酌,表现出他高洁自许、不与世相往还的情怀;第三首诗写诗人独自在竹林中弹琴醉饮,不知岁月流逝,表现出他淡泊名利、追求永恒的情感;第四首诗写诗人独自在竹里馆中弹琴独酌,面对天地酒一壶,表现出他孤高不群、与天地合一的情怀。

这四首诗都以竹林为背景,表现了诗人高洁自许、淡泊名利、追求永恒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风格淡雅自然,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王维《竹里馆》唐诗译文及赏析通用6篇

王维《竹里馆》唐诗译文及赏析通用6篇

王维《竹里馆》唐诗译文及赏析通用6篇竹里馆篇一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篇二《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意: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 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 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 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拟人—勃勃生机)
赏析前两句
•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 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 了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也可用于“斗”字妙处)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 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 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注释】
•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 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 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 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晚春
韩愈
晚春
韩愈(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 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 “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 “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 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 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 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5、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 是全诗的关键之说?为什么?
•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 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 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 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明月来相照。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诗歌鉴赏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
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
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
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
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
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
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 “满”遍布,这是作者主观的夸张,写 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表现了诗人
思乡之浓。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 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 而来的一曲悠扬的笛声飘入耳际, 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 每一个角落。
4、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 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 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 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 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 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 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 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 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 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肯定。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王维的诗 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 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唐,王维(701-761),字摩诘
崇信佛教,晚年专诚奉佛 →诗佛
精通诗、画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
玉笛:精美的笛。 暗飞声: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故园:指故乡,家乡。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 (715~770)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
诗人。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 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 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 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 特色。有《岑嘉州集》。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 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 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1、展开想象,想象出一二句的画面
诗人了离开长安已经很久了,回首望去,
赏 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看不到家乡在什 么地方,使诗人不禁思念家乡和亲人,掩面 而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衣袖。
2、分析“双袖龙钟泪不干”这一句的 表达效果
“龙钟”是沾湿的意思,这一
析 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 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 眷恋的深情。
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 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 淡泊情怀的句子是: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王维《竹里馆》中写月夜 竹林的幽静,以“弹琴复长啸 来反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 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 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5岁随父迁 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 纪县。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 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 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 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他以 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 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 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2.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 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 涌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 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 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 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竹里馆
篁是竹林。
2.啸:发出长而清脆的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 应,意思是说,独坐幽 篁,无人相伴,唯有明
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
独坐幽篁里,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弹琴复长啸.
李白,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 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大李杜”。(小李杜为李 商隐和杜牧)终身不得志, 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 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 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 思乡之情。
积累,解释重点字词。
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
王维《竹里馆》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岑参《逢入京使》 韩愈《晚春》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字摩诘,唐代 杰出的诗人、画家。开元 年间进士,后官至尚书右 丞,世称“王右丞”,外 号“诗佛”。其诗与孟浩 然齐名,世称“王孟”。
诗歌特色
•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至今这个评价都受到了学者的
炼字角度:“独”是“独自”的意思,诗 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用弹琴、 长啸来陶冶情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 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 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 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表 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 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6、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 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 思念之情
• 课堂小结
•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 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 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 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 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 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 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 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 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 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 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 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岑参的《逢入京使》所 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 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 了思乡之泪。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 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 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 这一情景。 此诗创作于天宝8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