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分类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分类

数据是存储在一种媒体上的非随机的记号或符号,它对客观世界中某种实体(具体对象、事件、状态或活动)的特征进行描述,是可以识别的抽象符号。

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有价值的数据,是人们用来描述客观世界的事物。

是数据加工处理后的结果

是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价值的数据。

信息与数据的区别:数据经过处理后,其表现形式仍然是数据。它们的关系是原料与成品的关系。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数据,是经过提炼、筛选、分析和加工等处理过程的数据。

信息分类:

按企业主体:系统内部信息与外部环境信息

按规范性分类:格式化信息与非格式化信息

按描述性分类: 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

按描述字符分类:文字信息与数字信息

按重要性分类: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按社会中的应用领域:政治、军事、管理、科技、文化、体育

按企业管理层次:战略规划层、战术层、作业控制层、

信息的属性:信息价值性、可加工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共享性、信息滞后性、信息时效性

信息系统是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加工、查询、传输并输出信息的处理系统(以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人机系统)。由人、计算机、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

信息系统的特点: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

系统工程思想分为:总体最优思想:系统工程的基本任务是开发最优的系统组合思想:系统由各种具有一定功能的要素所构成

分解协调思想:结构复杂的大系统分解成结构较为简单而又相互关联的若干子系统。

系统工程思想: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基本遵循系统工程这一过程。

信息系统分类:过程控制系统:用于过程控制的信息控制系统。

信息资源服务系统:提供专门的信息资源服务

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

其他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电子商务(EC)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自动化办公系统(OA)

信息系统功能:信息的收集(手工、自动化)、存储、加工(数值运算、非数值处理)、传输、输出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系统思想为主导,建

立起来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并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信息的人机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计算机系统、网络与通信、数据库技术、系统规程、相关人员

管理信息系统类型:事务处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处理企业的日常事务。特点是非常明显地提高了管理人员处理日常事务的效率,提高了管理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事务处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企业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先建立事务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再建立高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基层使用)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是处理日常事务,并提供有关企业的总结报告和各种常规的数据报表,为有关的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并主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用的信息。特点是对于那些目标明确、具有确定信息需求的结构化决策问题,系统能够在决策活动的各个环节给决策者以有效的支持。(中层以下使用)

决策支持系统:功能是处理日常事务,为有关管理人员提供信息,主要为决策者提供决策用的信息,对中层管理工作有支持作用,对高层管理工作决策有辅助支持作用。特点是包含高度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事务包含规范和不规范问题。

按应用领域分类:国际范围的信息系统、国家级信息系统、省级信息系统、市级信息系统和行业级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包含部分:企业数据、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海量存储介质,通信系统,专用信息收集、处理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规章制度,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机构,工作人员。

条码技术是一种光学自动化识别技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用以表示由一定的字符、数字及符号组成的信息。条码系统是由条码符号设计、制作及扫描阅读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

优点:信息采集速度快——计算机键盘的普通录入速度是每分钟200字符,而利用条码扫描录入信息的速度是其20倍;采集信息量大——利用条码扫描,一次可以采集十几位字符甚

至几十KB的信息,使录入的信息量成倍地增加;误码率低于百分之一;相对其他自动识别技术成本较低、操作简单。

二维条码的特性:高密度:可以把产品信息全部存储在一个二维条码中

具有纠错功能:当二维条码因穿孔、污损等引起局部损坏时,照样可以正确识读

多种语言文字表示:可以将各种预言文字信息转换成字节流,再将字节流用二维条码表示。加密机制:通过一定的加密算法将信息加密,然后用二维条码表示。可以防止各种证件、卡片等的伪造。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由美国研制的导航、授时和定位系统。GPS定位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处理与空间位置相关的信息的科学,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包含了计算机程序和地理数据组织而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功能是数据采集与输入、数据编辑与更新、数据存储与管理、空间查询与分析、数据显示与输出。

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基于WEB-GIS的GPS车辆监控系统、基于GIS的城市物流配送系统

EDI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订单、发票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是用标准的格式以电子方式在计算机之间自动进行的传送企业商业交易资料的技术,它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

三个要素: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

应用:订货信息系统(TDI):是最基本也是最知名的EDI系统。用电子数据文件来传输订单、发货票和各类通知。

电子金融汇总系统(EFT):在银行和其他组织之间实行电子费用汇兑。

交互式应答系统(IQR):在旅行社或航空公司作为机票预定系统,显示航班的时间、票价或其他信息,然后根据旅客要求确定所要的航班,打印机票。

带有图形资料自动传输的EDI,最常见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CAD)的自动传输

EDI与E-mail的区别:1.EDI传输的是标准化和结构化的数据文件,而E则是传输非标准化的文本文件;2.EDI实际上是在两个计算机的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可以没有人工干预;而E是人控制传递信息,接收的计算机系统无法自动识别所传输的信息,需要人工进一步加工;3.EDI目前遵循的全球标准是联合国的EDIFACT标准,而E则通常使用的是ASCII 格式;4.EDI是机构到机构之间的数据传输,而E则是个人到个人的信息传输。

MIS开发方式:购买成熟软件:节省时间和费用、技术水平较高,而且可以提高本企业的管理水平,规范企业的管理,企业趁此机会解决许多累积的问题。

部分定制:将一小部分不适合本企业的业务处理要求重新开发定制。

委托从头开发:快速、省事,开发的系统技术水平较高

合作开发:可以培养本单位的技术力量,便于系统维护工作。相对于委托开发方式比较节约资金,软件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

完全独立开发:企业可以最终拥有系统的源代码,方便对系统的升级和维护,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其他类似系统,开发的系统可以做到完全适合自己的需要且满意度较高。条件成熟时可以把系统软件推向市场,成立计算机软件公司,进一步获得利益。

MIS的开发原则:效益第一原则(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分布实施原则(降低风险)、适应性原则(管理信息系统要适应企业管理者的需求,要主动适应现代管理科学原理与方法和信息技术)、规范化原则、可靠性原则(要求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结构化方法思想的核心:阶段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化,把系统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

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为系统规划、系统开发、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特点:1.严格区分工作阶段:整个开发过程阶段和步骤清楚,明确规定每个工作阶段的活动内容,工作任务所用的方法、工具、准则及工作成果。

2.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原则: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的每一个阶段,执行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原则,先分出系统目标和功能,然后逐渐分解,逐步细化。自顶向下是主导原则,自底向上是辅助原则。

3.工作成果文档化、文档规范化和标准化: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每一个工作阶段,要建立工作成果文档,用明确的文字和标准化的图形完整、准确地进行描述。

4.用户原则:用户参与、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必须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参与者

5.适用性:适用于大型系统和复杂系统。

快速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先借助软件开发工具快速建立一个系统的运行结果模型(原型),这个原型只是系统的框架,但反映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结构,内部还没有实现。开发人员根据用户意见快速修改原型系统,这样循环不断地进行,最终确定了用户的需求是什么。然后进行内部的设计,建立起完全符合用户需要的系统。

快速原型法的优点:开发周期短,增加用户的满意度,加强了开发过程中的用户参与程度,降低系统开发中的风险,降低系统开发的成本,易学易用,减少对用户的培训时间,可产生正确的系统需求描述。

最大的特点:是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能够及早地暴露出系统实现后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在系统实现之前就加以解决,避免了过去因为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而带来的大量人力物理的重复消耗,同时也加速了系统的开发过程。

适合于处理过程明确、交互功能多、简单的小型系统,不适合大型、复杂、难以模拟的系统。

系统总体规划阶段的总目标是从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制定出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长期的发展建设方案,规划系统的目标范围、功能结构、开发进度、投资规模、主要信息技术、参加人员和组织保证,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项目开发的可行性认证。

原则:1.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的辅助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系统总体规划的工作应支持企业的总目标,不能单独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2.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总体规划从宏观上应着眼于企业的高层管理工作,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但开始不宜过细。

3.总体规划的工作是对未来的管理信息系统而系统制定的,将来需要对现有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规划时应摆脱对现有的组织结构的依从,从系统的

功能进行规划。

4.系统结构能满足企业管理的全面、全局和长期的需要。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整个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要制定明确的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首先应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

MIS战略规划内容:1、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总体结构和约束条件: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应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内外约束条件,来确定所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发展战略和系统的总体结构等问题,信息系统的总体还规定了信息的主要类型以及主要的子系统,采用的主要信息技术,为系统开发提供开发框架。

2、企业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情况和评价,包括各个计算机应用项目。

3、企业的业务流程现状、存在的问题,流程在新信息技术下的重组,组织的资源状况,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情况、人员的配备情况以及开发费用的投入情况。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预测:MIS战略规划需要当前和未来信息技术发展支持。新技术将给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带来根本的影响,决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水平和深度。

5、近期计划:对近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做出较详细的计划。包括项目的开发、转换工作时间表、硬件设备的采购时间表、人力资源的需求计划、人员培训时间以及资金需求等。

影响系统总体规划工作的关键因素:1、企业战略是系统总体规划的核心:管理信息系统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应一致。

2、有效性:企业信息化关键在于能否在企业中见到实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对现实问题应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为其解决问题。

3、管理信息系统环境适应性:环境适应性或应变能力是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之一,也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瓶颈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环境,企业组织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三个方法:战略集合转换法SST:基本思想是在制定MIS战略规划时,从组织的战略目标导出MIS战略目标。MIS战略由使命、目标、策略、设计原创和其他战略等组成。该方法首先要阐明组织的战略规划,然后将战略集合转化为MIS战略。步骤:1、识别和阐明组织的战略集①勾画出组织的关联集团结构②确定关联集团的要求③定义组织相对于每个关联集团的任务和战略,构成组织的战略集。

2、把组织的战略集转化为MIS战略集

3、提出MIS的结构

根据MIS战略集所列举的系统目标、系统约束和系统战略,提出整个MIS的结构,提交给组织的最高管理者。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基本思想是通过对企业全面调查,分析其信息需求,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方案,是基于用信息技术支持企业管理的思想,把企业目标转化为MIS战略,实现由企业战略到MIS战略的转化。

步骤:1、定义企业目标:确定企业的总目标和各级部门的子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要服从总体目标;2、定义企业业务流程:企业业务流程为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决策和活动的集合。有助于了解企业的功能、任务、信息需求与关联等,从而进一步形成系统信息模型。3、定义数据类:定义数据类是在识别企业过程的基础上,分析每一个过程利用什么数据,产生什么数据,或者说分析每一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是什么。4、定义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定义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划分子系统,确定管理信息系统各部分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是信

息系统的长期目标。由总体结构出发,可以识别出每一模块,再按信息系统的计划来安排开发日程。

业务流程重组:是对企业进行根本的从头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获得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业绩大幅提高。

手段: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能,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业务流程,简化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变革:变革、精简企业的组织结构,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主要技术:简化和优化流程,主要思想是战略上精简分散的流程;职能上纠正错位的流程;执行上删除冗余的流程。

改进的原则:取消:取消所有不必要的工作环节。

合并必要的工序:合并可以合并的工序。对不能取消的工作环节,考虑是否可以合并。

重排:取消和合并一些工序后,要将所有过程按照业务的逻辑或信息的流向进行重排顺序。

简化:简化所必需的工作环节。

调查类型:初步调查→详细调查→补充调查

调查方法:查阅资料法;开调查座谈会;调查表法;实地调查;取样调查法;重点调查

可行性分析内容: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包括分析企业现有的技术和可以得到的技术是否满足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条件。技术为信息技术,包括软件技术、硬件技术、项目开发技术和管理能力。

经济方面的可行性:包括分析项目的投资回收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着重分析项目的投资和间接效益——社会效益。还需考虑将来系统的升级费用。

社会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主要从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和企业外部的环境等方面来论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必要性。

系统分析的目标是通过调查,明确用户对信息处理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资源,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最终目标是设计出合适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来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计算机中处理主要的业务并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信息,部分或完全代替原先的手工操作。任务是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调查、系统优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

系统分析方法:经典开发方法有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其他的有快速原型法和面向对象法等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自顶而下、逐步求精

系统分析内容:业务流程分析、数据流程分析、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分析、数据属性分析、数据存储分析、数据查询要求分析和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等。

业务关系图:用不同符号表示以下关系:1.该项业务是对应组织的主要业务2.该单位是参加协调该项业务的辅助单位3.该单位是该项业务的相关单位4.表示该单位与对应业务无关

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单位、人员处理业务间的关系、作业顺序和信息流向的图,利用它可以帮助分析出业务流程中的不合理流向。

意义:表示了各部门的业务处理过程与它们之间的业务分工与联系,以及各部门的物流、信

息流、资金流的关系。表示了业务的处理过程。

数据字典以特定格式记录数据流程图中各个基本要素(数据流、加工、存储和外部实体)的内容和特征,进行完整的定义和说明,是对数据流程图的仲要补充和说明。

数据字典目的是对数据流程图的各要素进行说明,给这些成分赋以详细的内容。

数据字典内容包括:

1、数据库中所有模式对象的信息,如表、视图、簇、及索引等。

2、分配多少空间,当前使用了多少空间等。

3、列的缺省值。

4、约束信息的完整性。

5、用户的名字。

6、用户及角色被授予的权限。

7、用户访问或使用的审计信息。

8、其它产生的数据库信息。

处理过程的逻辑描述工具主要有结构化语言、决策树和决策表

系统设计原则:

适应性:有利于用户参与开发与维护,提高用户满意度;便于调试与维护;适应环境或目标的变化,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有效地延长管理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可靠性: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及受外界干扰时的恢复能力。

系统性:系统代码要规范,设计要符合规范标准,系统的数据采集要做到单口一次输入和全局共享

经济性:尽可能减小系统建设的开销。

软件模块划分原则是要求划分出的模块要具有相对独立性,模块之间的依赖性尽量小,便于分阶段完成。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要求:

1.模块内聚度高:模块的功能单一,每一个模块只完成一项简单的任务,内容简明易懂,具有较高的内聚度。

2.逐层分解划分模块:先把系统看成一个总模块,再把它按功能分解成若干个第一层模块;对每个第一层的模块,又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更简单一些的第二层模块,如此类推。

3.模块间低耦合度:模块和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尽可能低,模块之间的联系尽可能简单,使模块具有相对高的独立性。

模块分类:M类:完全由手工处理模块

C类:完全由计算机处理的模块

I类:输入模块

O类:输出模块

D类:人和计算机对话的模块

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设计也是系统总体配置方案设计,包括计算机处理方式、软硬件选择、网络系统的设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其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硬件的成本。

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配置的主要依据是用户管理信息系统对性能的要求、可支配的开发资源和其他环境条件。

中国纺织集团信息分类编码系统设计导则

中国纺织集团信息分类编码系统设计 导则 1

2

Q/CTMC 信息分类代码系统设计导则 ( 指导性文件) ( 征求意见稿) ( 本稿完成日期: -5) 中国纺织机械( 集团) 有限公司发布

前言 本标准为集团公司指导性文件。 作为信息平台上数据采集、交流、共享的基础, 代码是应用计算机进行现代生产管理的基础数据, 是一种数据的表示形式。信息分类编码是集团公司企业应用计算机进行各种信息数据管理和资源规划的基础。 本标准经过实现集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统一化, 从而在集团公司与内部企业之间实现信息采集、交流和共享, 逐步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统一, 以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升级, 开展电子商务。 根据集团公司管理需要, 对集团内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的有关内容作了规定,以适应我公司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了经纬股份、郑州股份、青岛纺机的编码系统。 本标准中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机械( 集团) 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机械( 集团) 有限公司质量部归口。 I

信息分类代码系统设计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纺机集团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编码的基本规定、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基本原则、代码系统的基本体系及设计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纺机集团企业管理信息分类与代码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027—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GB/T17710—1999 数据处理校验码系统 3 术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信息 具有一定含义的事物或概念。 3.2 编码 对某一类信息赋予代码的过程。 1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现状 ?出品:盖亚文娱工作室系列:大处着眼分类:互联网标题: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现状标签:互联网字数:9000字建议阅读时间:二十分钟在电视剧《亮剑》结尾,在南京军事学院的1953年的首届毕业论文答辩上,北京军区参谋长丁伟发表了《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的论文,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提出苏联是未来威胁的假想敌理论:“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周边地区出现一个军事强国,不管这个军事强国有没有动手的打算,事实上,潜在的威胁已经构成。动不动手的主动权,不在我方手中。”假想敌理论在此后屡屡被验证,在野蛮生长的当下的中国互联网更是被证明,中国互联网从业者都曾经经历过2010年前的BAT抄你怎么办,2010年后则一直经历着BAT投了你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你怎么办的焦虑。在BAT屹立的中国互联网原本已经陷入新模式发展停滞的状态,但却偶然诞生了TMD三家准巨头,TMD一方面需要应对BAT的侵蚀,另一方面不断地进入各个行业拓宽业务线,导致TMD成为了全民公敌,而对TMD来说,他们的假想敌又何尝不是全世界呢? 一、不可复制,TMD的独立发展样本之路 随着2007年阿里巴巴香港上市,BAT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级,此时中国互联网的创新仿佛停滞了,BAT成了黑洞,吸

走了所有互联网的资源和用户,抄袭互联网创业模式,并用自发产品和流量优势复制创新,所以才有了“狗日的腾讯”、“百度作恶”,尽管2010年经历腾讯经过3Q大战痛定思痛后开启了BAT开启了并购投资合作模式,但“生死BAT是创业公司的魔咒”、“BAT让中国互联网创新暗无天日”的言论屡屡被提及并且经久不衰,BAT的资源优势对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是稀缺的,BAT的资金优势无疑更是稀缺的,更为可怕的是BAT投资哲学像极了孙正义“你若不接受我的投资,我就去投你的敌人”,也让中国互联网企业尽入BAT彀中矣。 但TMD的成长是一个意外,由于彼时BAT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模式处于探索期,同时互联网的人口红利期并未枯竭,所以TMD能够成长起来,随着BAT的生态布局越来越清晰和强烈,我们能看到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无人驾驶、新零售等新业态的布局上BAT的布局比创业公司更快速,除非速度极快的技术大爆炸发生,否则类似TMD的成长通道或已关闭,BAT会在更早期投资或狙击具有类TMD 发展潜质的创业者。TMD是从BAT的缝隙中生长出来的,因为生长在BAT业务的边缘而得以成长,等到真正成长起来时已经成为不容小觑的创业力量,更重要的是TMD拥有极其强烈的独立发展意愿,所以才造就了TMD的独立格局。TMD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信息分类与编码

上海亚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信息分类与编码 (草案) 日期:2011年10月

目录 1、前言 2、范围 3、规范性应用文件 4、术语和定义 5、分类 6、编码 7、分类对象表示 8、分类编码表

1、前言 本标准由亚东总部办公会议提出,归口到亚东总部信息管理部。 标准起草部门:总经办、办公室、人力资源部、信息管理部。 标准起草人:劳渝声、张正良、孙海龙、沈锡鹤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亚东物流信息的分类、编码及分类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总部各级管理部门、分子公司以及相关单位对于物流信息的管理及应用。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国标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亚东总部鼓励各部门及子分公司根据本标准使用这些国标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国标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0113-2003 分类与编码通用术语 GB/T 23831-2009 物流信息分类与代码 4、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1 类 category 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实物或概念的集合。 【引自GB/T 10113-2003,2.1.1】 4.2 分类 classification 按照选定的属性(或特征)区分分类对象(3.4),将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分类对象(3.4)集合在一起的过程。 【引自GB/T 10113-2003,2.1.2】 4.3 信息分类 information classifying

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把具有不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区别开来的过程。 【引自GB/T 10113-2003,2.1.3】 4.4 分类对象 objects of classification 被分类(3.2)的事物或概念。 【引自GB/T 10113-2003,2.1.4】 4.5 线分类法 method of linear classification 将分类对象(3.4)按选定的若干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为若干层级,每个层级又分为若干类目。同一分支的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并列关系,不同层级类目之间构成隶属关系。 【引自GB/T 10113-2003,2.1.5】 4.6 层次码 layer code 能反映编码对象为隶属关系的代码。 【引自GB/T 10113-2003,2.2.22】 5、分类 5.1 原则 本标准按物流信息的业务管理及应用所反映的属性分类,遵循以下原则:5.1.1科学性 选择物流信息最稳定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5.1.2系统性 将选定的物流信息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分类体系。 5.1.3可扩延性 设置收容类目,并且在建立物流信息分类体系和代码编码中充分考虑今后的信息分类与代码的扩充、延拓和细化。 5.1.4兼容性 与相关标准的相关内容相兼容。

企业编码方案示例

本标准规定了集团公司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及编制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分公司的信息编码系统。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2260—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分代码 GB2659—1986 世界各国和地区代码 JB/T9164—1998 工艺装备编号方法 JJG1051—1996 工作计量器具命名与分类代码 3 定义 1.数据 事物、概念或指令的形式化的表现形式。它适于由人或自动装置进行通信、解释或处理。2.信息 人们根据数据表现形式中所用的约定赋予数据的意义。 3.信息系统 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检索和传输,并能向有关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的系统。4.编码 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表示事物概念的过程。

按照选定的属性或特征划分分类对象,并将具有共同属性或特征的分类对象集合在一起的过程。 6.物料 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各类物资。 7.顺序码 由阿拉伯数字或拉丁字母的先后顺序来标识编码对象的代码。顺序码必须等长。例如:四位顺序码应当用0001,而不是1。 8.系列顺序码 根据编码对象属性(或特征)的相同或相似,将编码对象分为若干组。再将顺序码分为相应的若干系列,并分别赋予各编码对象组。在同一组内,对编码对象连续编码。这样编制的代码称为系列顺序码。系列顺序码必须等长。 4 信息编码的组成 信息编码由以下内容组成。 (1)公司、组织机构和人员编码 (2)工序编码 (3)客户和供应商编码 (4)物料编码 (5)财务信息编码 (6)库位编码 (7)计划员编码

中国石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设备分类标准与编码

中国石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Q/SH005-01-2006 设备分类标准与编码 (2006年试用版) 不作为正式发布 先由相关企业试用 2006年- 8月制订 2006年- 10月试用

目录 Q/SH005-01-2006 (1) 前言 (3) 设备分类标准及编码说明 (4) 一、编制目的 (4) 二、编制依据 (4) 三、适用范围 (4) 四、编码对象 (4) 五、术语定义 (4) 六、设备分类标准制定原则 (5) 七、设备分类标准说明 (5) 八、编码规则 (5) (一)编码规则 (5) (二)代码表结构 (6) 九、油品销售企业《设备分类标准》填报说明 (6)

前言 本标准内容包括:中国石化设备分类与编码 本标准由中国石化信息标准化领导小组提出并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管理部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 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负责单位: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编码组 本标准由中国石化信息标准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审核

设备分类标准与编码说明 一、编制目的 本标准编制的目的是为了统一规范设备分类,统一编码,满足石化总部及上、中、下游设备管理和ERP集中建设的需要。 二、编制依据 1、中国石化23大类《设备分类与编码》(2002年版) 2、《石油天然气行业设备分类与编码》(第四版) 3、油品销售EAM分类 三、适用范围 “设备分类标准及编码”适用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本部及所属单位。 四、编码对象 设备分类编码对象为28大类1037小类的设备分类。 五、术语定义 1、工业管道系指企业、事业单位所属的用于输送工艺介质的工艺管道、公用工程管道及其他辅助管道。 2、公用管道系指城市或乡镇范围内的用于公用事业或民用的燃气管道和热力管道。 3、长输管道系指产地、储存库、使用单位间的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的管道。

【编号规则】工程信息编码标准

QB ****公司企业标准 信息分类和编码 第3分册工程信息分类和编码 (初稿) 20XX-XX-XX 发布 20XX -XX -XX 发行 *****有限责任公司 发 布 ICS XXX 备案号XXX

目次 前言 (3) 引言 (4) 1范围 (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术语和定义 (5) 4分类原则和方法 (6) 4.1基本原则 (6) 4.2分类对象的层面划分 (6) 4.3工程信息分类 (7) 4.4工程信息整体框架 (8) 5编码方法 (9) 5.1基本原则 (9) 5.2码值 (9) 5.3代码组结构和层次 (10) 5.3.1交互定位码 (10) 5.3.2项目编码 (10) 5.3.3管理属性编码 (11) 5.3.4设计属性编码 (11) 5.3.5合同属性编码 (12) 5.3.6档案属性编码 (12) 5.3.7采购、财务、招标信息属性编码 (13) 5.3.8非项目信息编码 (13) 6分类与代码表 (14) 6.1非项目信息分类标识码(30301) (14) 6.2省电网公司及直属单位编码(30302) (14) 6.3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单位代码(30303) (15) 6.4项目属性代码(30304) (18) 6.5综合指标(30305) (19) 6.6立项时间(30306) (20) 6.7批次项目标识码(30307) (21) 6.8信息属性码分类(30308) (21) 6.9项目阶段代码((30309) (22) 6.10工作分解代码(30310) (22) 6.11信息创建部门代码(30311) (23) 6.12设计资料分类代码(30314) (24) 6.13设计阶段代码(30315) (24) 6.14类目代码(30316) (25)

中国纺织集团信息分类编码系统设计导则

Q/CTMC 信息分类代码系统设计导则 (指导性文件)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03-5) 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发布

Q/CTMC ××××—×××× 前言 本标准为集团公司指导性文件。 作为信息平台上数据采集、交流、共享的基础,代码是应用计算机进行现代生产管理的基础数据,是一种数据的表达形式。信息分类编码是集团公司企业应用计算机进行各种信息数据管理和资源规划的基础。 本标准通过实现集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和系统化、统一化,从而在集团公司与内部企业之间实现信息采集、交流和共享,逐步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统一,以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升级,开展电子商务。 根据集团公司管理需要,对集团内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的有关内容作了规定,以适应我公司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了经纬股份、郑州股份、青岛纺机的编码系统。 本标准中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质量部归口。 I

Q/CTMC ××××—×××× 信息分类代码系统设计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纺机集团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编码的基本规定、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基本原则、代码系统的基本体系及设计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纺机集团企业管理信息分类与代码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027—2002 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GB/T17710—1999 数据处理校验码系统 3 术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信息 具有一定含义的事物或概念。 3.2 编码 对某一类信息赋予代码的过程。 3.3 代码 代码是一个或一组有序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有时简称“码”。 3.4 数据 事物、概念或指令的形式化的表现形式。它适于由人或自动装置进行通讯、解释或处理。 3.5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形成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以便管理和使用信息。 3.6 代码系统 代码的体系、命名、结构和实施方法等的整体。 3.7 信息系统 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储存、管理、检索和传输,并能将信息提供有关人员进行评价、分析、决策的系统。 3.8 信息代码系统 适应信息系统运行中的要求而建立的代码系统。 3.9 代码结构 代码当中字符排列的模式。 4 信息编码的基本规定 4.1 代码一般采用下列字符: ——阿拉伯数字0~9; 1

信息分类编码

四、分类编码 (1)国民经济行业 代码行业分类 农林牧渔业 0101 农业 0102 林业 0103 畜牧业 0104 渔业 0105 农、林、牧、渔服务业 采矿业 020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20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20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20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210 非金属矿采选业 0211 其他采矿业 制造业 0313 农副食品加工业 0314 食品制造业 0315 饮料制造业 0316 烟草制品业 0317 纺织业 0318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31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320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321 家具制造业 0322 造纸及纸制品业 0323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324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325 石油加工及煤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32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327 医药制造业 03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0329 橡胶制品业 0330 塑料制品业 03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33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33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334 金属制品业 0335 通用设备制造业 03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03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3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34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341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34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034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444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445 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0446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0547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0548 建筑安装业 0549 建筑装饰业 0550 其他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0651 铁路运输业 0652 道路运输业 0653 城市公共交通业 0654 水上运输业 0655 航空运输业 0656 管道运输业 0657 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服务业0658 仓储业 0659 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760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0761 计算机服务业 0762 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0863 批发业 0865 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0966 住宿业 0967 餐饮业 金融业 1068 银行业 1069 证券业 1070 保险业 1071 其他金融活动 房地产业 1172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273 租赁业 1274 商务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582 居民服务业 1583 其他服务业 2100 其他行业 (2)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代码分类 内资企业 110 国有企业 120 集体企业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据CNNIC的最新估算,截至2002年10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人数达到5800万,上网计算机数升至2300万,短短的四个月间分别增加了1220万和687万;与此同时,国内三大门户网站在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也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业绩答卷。这预示着我国互联网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发展低潮之后,正在开始回暖。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以来,短短的几年时间,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互联网的用户人数、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等各个方面。虽然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网络业的发展遭遇了一段时期的低潮,但从近期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互联网业正在走向复苏,开始迎来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三大门户网站业绩优良 近日,国内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分别公布了第三季度财务报告。10月22日搜狐公布的季报显示,它提前实现了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全面盈利,盈利额度达到11.2万美元。11月5日,新浪发布的财务报告称,上季度新浪的净营业收入达到10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71%,达历史最高值;按试算额计算,新浪在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24.1万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为亏损290万美元。11月6日,网易公布的季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网易收入总额达到7440万元人民币(900万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93.3%,营业利润达310万美元,毛利率达67.6%,创历史最高。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网站大面积亏损相比,如此良好的业绩说明互联网正在回暖。 由于业绩的大幅上升,作为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的标志性代表,新浪、搜狐、

网易的股票一片飘红,大幅上涨。与一年前一些公司在纳斯达克面临摘牌的尴尬处境相比,今日的风光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国内门户网站的股票在纳斯达克受到追捧,说明了国内互联业的发展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它们已经从过去纳股中的边缘状态、边缘待遇变成比较中心的状态了。 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 今年以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开始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推进,使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也使互联网找到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焕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对此,中科院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全面复苏。 他认为,之所以说现在的复苏不是一些企业的复苏,而是全面的复苏,是因为过去中国的企业在IT方面的投入本来就不多,有一个对历史欠账回补的过程。在企业层面,网络经济高潮到来时,启发了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让他们认识到了网络经济的重要。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整个IT产业,包括互联网业,都回到了基本面,回归到了一个在正常经济活动下的一个正常产业。 据估计,全球500强等世界大公司在IT方面的投入提前支出了1000亿美元,现在还处于消化投资阶段。相比较之下,中国的互联网业由于本身发展水平所限,非理性成分和泡沫成分都不是那么大,或者根本就没有产生太大的泡沫。而在这个时候,政府加快推进了电子政务,企业开始重视内部信息化建设,这两股力量反而成为比较强劲的推动互联网复苏的力量。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亮丽的IT市场之一。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代码解读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解读 刘宏 2017-03-09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为信息技术服务分类提供了分类方案,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依据。目前公司的业务基本上是按照《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进行分类,因此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包括纵横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是横向的由管理体系、人员、信息资源、技术支撑等组成的信息化体系要素,二是纵向的系统生命周期过程,即系统的概念、开发、生产、使用、支持、退役等六个阶段。 应对需方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的各项内容,在供方层面产生了八项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包括咨询服务、培训服务、数据处理服务、软件开发和部署服务、测试服务、集成服务、IT运维服务和租赁服务。这八种信息技术服务应对需方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全部要素的同时,也涵盖了系统生命周期过程的全部六个阶段。 运营 图 1 信息技术服务框架图 图1中,八类信息技术服务业务与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的基本对应关系如下: 1)咨询服务,包括规划、设计、管理咨询、监理、评估认证和技术培训等,应对于 需方信息技术服务需求中的管理体系、人员、信息资源,以及技术支撑中的概念 和开发等阶段。 2)设计与开发服务,包括硬件、软件等设计开发,应对于需方技术支撑需求中的设

计开发阶段。 3)系统集成试试服务,包括基础环境、硬件、软件、安全等集成实施,以及集成实 施管理等,应对于需方技术支撑需求中的集成实施阶段。 4)运行维护服务,包括基础环境、硬件、软件、安全等运行维护服务,以及运行维 护管理等,应对于需方技术支撑需求中的运行维护阶段。 5)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包括数据加工处理、存储等,应对于需方的信息资源需 求。 6)运营服务,包括软件、平台基础设施等运营服务,应对于需方的租用服务需求; 7)数字内容服务,包括数字动漫、游戏设计、地理信息等内容的加工与整合,应对 于需方的数字内容服务需求。 8)呼叫中心服务,包括业务咨询、信息查询、数据查询等信息服务,应对于需方的 信息服务需求; 在《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编制中对信息技术服务框架的中的信息技术服务分类进行了调整。表1是目前使用的信息技术服务分类。 特别注意的是在2010年前,由于认知上的失误,将“系统运行与维护”定义为“IT服务”,即所谓“大IT服务(覆盖IT全生命周期阶段的服务)”与“小IT服务(覆盖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的服务)之争。基于《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标准,目前公司的业务都属于信息技术服务范围内。公司目前个别业务单元名称冠以“IT服务”(其核心业务为“系统平台运行维护”等),在国内进行业务沟通与交流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需要特别关注。 信息技术服务的分类与代码内容如下: 表1 信息技术服务分类与代码

供水行业管理信息分类编码与图式标准

供水行业管理信息分类编码与图式标准 Classification Codes and Drawing Standards f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of Water Supply (试行稿)

2003-11-01发布2003-11-01试行 上海市水务局发布 目次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 (4) 4信息分类、编码原则和方法……………………………… … … ..6 4.1信息分类 (6) 4.1.1信息分类原 则 (6) 4.1.2信息分类方 法 (6)

4.2信息编码 4.2.1信息编码原 则 (6) 4.2.2信息编码对 象 (7) 4.2.3信息编码目 的 (7) 4.2.4信息编码方 式 (7) 4.2.5分类 码 (7) 4.2.6标识 码 (7) 5分类编码表 (8) 6标识码 6.1行政区划代码表…………………………………………… 9 6.2要素实体代 码 (10) 7供水制图符号 (10) 7.1一般规定 (10)

7.1.1 范 围 (10) 7.1.2 协调…………………………………………………... 10 7.1.3 图例尺 寸 (10) 7.1.4 图例定位点和定位 线 (10) 7.2其他规定和说明……………………….…………………… 10 7.3给水制图图 例 (11) 8 属性信息设计标 准 (13) 前言

供水行业分类编码与图式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的一项基础工作。为推进供水信息标准化工作,上海市给水管理处按照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主持完成本分类与编码。 根据国家标准《给水排水制图标准》(GB/T50106-200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2000)等编写本标准。 本标准是按照供水行业管理需求制订,同时充分考虑了上海市各区县供水管理部门、各供水企业等供水管理要求及市水务局信息统计要求。 本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供水行业管理术语: ------供水行业管理信息分类标准体系: ------供水行业专业制图符号标准: ------供水行业管理属性信息设计标准: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

目录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1) 二、对互联网的看法和态度 (6) 2.1 对互联网的印象 (6) 2.3 网络的内容可靠吗? (9) 2.4 互联网是否需要治理和操纵? (10) 三、互联网的采纳与使用 (13) 3.1 互联网采纳 (13) 3.11 性不 (13) 3.12 年龄 (14) 3.13 受教育程度 (15) 3.15 在职状况 (17) 3.17 个人收入 (20) 3.17 个人收入 (21) 3.18 互联网使用经验 (21) 3.2 互联网使用 (23) 3.21 上网时刻 (23)

3.23 网络行为 (25) 3.25 搜索引擎 (28) 3.26 语言 (29) 四、互联网的阻碍 (30) 4.1 网络与媒介使用 (30) 4.11媒介使用概况 (31) 4.12 媒介的地位 (45) 4.13 网络使用与媒介使用时刻 (56) 4.14 上网场所与媒介使用 (58) 4.15 用网程度与媒介使用 (60) 4.16 网络经验与媒介使用 (61) 4.18 网络对媒介使用的阻碍 (64) 4.19 网民阅读网络新闻的内容 (65) 4.2 网络与媒介信任 (72) 4.21 人们对不同媒介的信任程度 (72) 4.22 媒介信任的人口分布 (73) 4.24 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任程度 (78) 4.3 网络交流工具的使用状况 (82) 4.31 电子邮件 (83)

4.32 ICQ/ICQ/QQ (84) 4.33 谈天室 (84) 4.34 微软MSN (85) 4.35 论坛(BBS) (86) 4.36 博客 (87) 4.4 网络与政治参与 (87) 附件1 (89) 附件2 (94) III / 98

信息编码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应用指南

信息编码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应用指导 关键字:信息编码管理体系实施应用指导 信息化应用调查我要找茬在线投稿加入收藏发表评论好文推荐打印文本 本文为企业实施信息编码管理体系提供了编码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方法,在合理规划和分步实施的指导原则下,借助一套好的编码管理系统不仅有利于企业信息编码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执行,而且对实现企业内部业务对象信息编码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实现大规模定制下的配置管理,实现集团型企业编码管理和应用需要等诸多方面,都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因此,构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编码管理体系对企业整个信息化系统的高效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信息编码是人们统一认识、统一观点和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编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信息编码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较多,企业编码规则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与产品相关的编码、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编码、与组织和部门相关的编码及与生产经营资源相关的编码等内容。本文在分析企业统一信息编码管理体系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从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角度出发,根据制造业的实际需要,为企业各类信息分类编码提供分类指导方法,最大限度地消除对信息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的不一致造成的混乱、误解等现象。重点对信息编码规划、编码规则体系的制定、编码集成和信息编码实施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通过信息编码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保证信息编码的可靠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为信息集成应用与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良好基础,最终为企业建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编码管理体系提供应用基础。 一、统一信息编码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成为企业中很重要的资源,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的日益普及,企业的数据量在急剧膨胀,管好用好数据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享受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信息编码在企业信息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实施CAD、CAPP、PDM和ERP等信息系统,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信息编码。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信息编码的基础建设工作,影响了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所以,建立统一信息编码管理体系对企业整个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编码无处不在,编码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化工作之一。企业编码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多,编码规则体系包括与产品相关的编码、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编码、与组织和部门相关的编码和与生产经营资源相关的编码等内容。对对象进行信息编码便于信息的识别和区别、方便信息的使用和管理,因此,信息化建设需要把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和销售等诸多过程活动的全部信息对象统一纳入编码管理范畴内。 2)编码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按照企业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建立统一编码管理体系非常必要。信息编码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根据各分系统的功能,以各业务单元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质量管理和销售等诸多过程活动的全部信息为对象,对所涉及的主要信息

医院信息分类及编码设计-Read

医院信息分类及编码字典设计 一、目的 医院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是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能使新系统在通用性、可适应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为APPHIS以后的市场开拓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制定本方案。 二、原则 本系统采用的分类编码标准原则是: 凡有国家分类标准的一律采用国家标准; 无国家标准,则采用卫生部或有关司局制定的标准,包括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制定的一些临床应用分类标准; 凡国内无标准,国际上有标准或发达国家有成熟标准的,采用该标准; 如果只能采用医院分类标准,则一律采用用户自定义分类代码的方法。 三、细则 (一)编码 编码是一个对特定对象或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或是对事物进行多轴分类的分类集合。在大多数分类中,各类用代码表示。事实上,编码是对对象多方面性质的解释,代码可以是数字,字母或两者兼具。下面列出了各种代码的形式。 ·数字编码(Number codes) --数字可以是以顺序的形式来表示。也就是说,每一个新的类别都是以下一个未用过的数字来表示,优点是能够很容易的添加新的类别。 --数字也可以以随机的形式来表示,这样可防止病员的特殊信息隐藏在代码里。 --系列数字可以保留给一类别组,这种类型的数字只用于一个固定类别组,这样该类别组不能随意扩大。 ·助记编码(Mnemonic codes) 助记编码是由相关类目的一个或多个字符组成。这有助于用户记住代码,然而对于多类目分类系统来说,可能导致代码太长或者代码与类目毫无类似之处。因此,助记编码通常用于有限数目的分类表,例如医院各部门通常使用记忆代码表示,如耳鼻喉科用ENT 表示,心脏病科用CAR 表示,妇产科用OB-GYN 表示。 ·分层编码(Hierarchical codes) 为了增加细目的级别,在已有代码上加上一个或多个字符就扩展成分级代码,增加了类的分级细节。分级代码含有相关类的分级细节信息及其与父类的分级关系信息。这种编码方式与分层数据库的结构相似,父类在上层,子类在下层。这意味着病人数据可以用某一特定级别的分层编码检索,即使低层上发生了重要的扩展和修改都不受影响。例如,ICD-9中使用的代码就是分层代码。 ·并列编码(Juxtaposition codes) 并列编码是由段组成的合成代码。每段提供相关类的特征。如在ICPC中,诊断码是由一个字母(助记代码)后加两位数字码组成。如所有包含"D"的编码与消化道有关,所有以"N"开始的编码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在ICPC中,两个相互独立的特征同时编码,每个特征在编码中都有自己的位置。 ·组合代码(Combination codes) 另一个例子是用序列化原理对医疗过程进行分类,此序列包括行为,设备,目标和解剖部位。组合内容包括一百个解剖部位,20种治疗方法,10类仪器,5类目标,这种组合可产生十万种编码的分类系统。处理这种庞大复杂的分类必须使用组合代码。通过使用六位数四个段的组合代码,其中一个两位段表示医疗方法, 一个两位段表示设备, 一个一位段表示目标,

《交通信息服务 信息分类与编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交通信息服务 浮动车数据编码》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二00九年 十二 月

《交通信息服务浮动车数据编码》 编制说明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智能交通系统开始在交通领域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解决该领域内诸多难题的有效手段。所谓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写为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智能交通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整个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现代化,而城市交通运输现代化关键环节就是提供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服务以缓解交通拥堵,满足公众越来越迫切的交通信息需求,道路的实时交通信息已经成为ITS大规模应用发展的重要基础。道路实时交通信息处理系统是通过将采集到的交通信息源(包括浮动车信息,道路线圈数据等)进行分析处理,最后以通过WEB发布平台、公共移动网等向公众提供道路路况信息、旅行时间信息和最优行车路线等出行帮助信息。 浮动车是目前国际上ITS领域中一种先进的道路交通信息采集技术,具有应用方便、经济,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在国内的一些城市也已经有了相关的应用。通过采集浮动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得到实际的路况信息,用以为出行者服务。目前还没有全国的浮动车方面的标准体系,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将浮动车数据的采集、传输进行规范化,统一各种不同的浮动车系统,更好的服务于智能交通的需要。 二、任务来源及简况 推荐性国家标准《交通信息服务浮动车数据编码》(以下简称本标准)是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交通信息服务系列标准研究”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 为保证本标准能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于2008年

中国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 撰写人:潘彪24120201 小组成员:潘彪赵煜24120202 胡姜文赫24120204 周吉琛24120206

一、行业概况 1.行业规模 截止今年6月底,我国光纤接入用户达到5393万户,8M以上的用户占比超过30%。3G基站超过117万个,用户已经达到4.7亿户。4G基站超过40万个,用户达到了1397万户。3G和4G用户占移动用户的比重接近40%。互联网网间互联带宽达到134G,新增的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接入点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部开通。 我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32亿,普及率达到46.9%,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27亿,网站总数突破350万个。67家上市互联网企业中有7家企业进入全球互联网企业排名的前30名。据有关统计,上半年,我国信息通信业基于互联网的业务收入已经突破4000亿,在行业总收入中的占比接近47%。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基础电信企业收入增长的第一引擎,贡献力已经达到1.29%。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更加细分,业务应用日益丰富,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带动了整个互联网产业和行业格局的加速变革。 同时最近两年掀起了互联网金融等概念,我们也来看看互联网金融的一些概况:速途研究院2015年5月4日报告金融行业可谓是“离钱最近的”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搞得风生水起,传统金融行业也不甘示弱,纷纷投身到互联网金融建设中来。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市场,银行、保险当道,第三方支付、P2P、众筹争鸣,甚是热闹,然而热闹的背后不得不提,其中的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就单单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模就已经超过10万亿元: 2.发展速度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国家出台“宽带中国”战略进一步加速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演进升级进程,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带宽不断增长,接入手段日益丰富便捷。其次,3G、移动终端快速普及以及4G牌照发放,移动应用和服务爆发式增长,移动互联网创新热潮进一步释放,不断开辟着互联网发展的新空间。在此推动下,中国互联网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从消费方式看,近年来网络消费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2013年中国全年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万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3万亿元,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4],

信息分类编码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第一章信息分类编码在企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概括的称谓。广义地说,企业信息化是指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使生产和管理实现自动化。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的控制、测量、加工以及产品的设计等无不采用信息技术,伴随生产过程的生产信息不断地被收集、传输、加工、存储和使用,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自动化。即以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的全过程,以提高企业市场的应变能力,这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标。 企业如果想上好信息化,让信息化上的好、上的快、效果立杆见影的话,必须要有一个大的前提——标准化!尤其是对那些信息化才起步的企业更是如此。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在企业协同工作的条件下,必须共享企业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共享要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而系统集成的实现依赖于各项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信息指标体系标准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和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几个方面。 其中,信息分类编码是对一些常用的、重要的信息进行分类和代码化。信息的分类与取值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关系到信息处理、检索和传递的自动化水平与效率;信息代码是否规范和标准影响和决定了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等性能。因此企业信息化中的信息分类与编码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兼容性和综合性等基本原则,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把局部问题放在系统整体中考虑,以达到全局优化的效果。 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信息的分类与编码是表达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信息主要通过对事物特征的表达,来达到对事物的描述。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对事物分类特征的描述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分类编码及其标准化,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所造成的误解和歧意,减少诸如一名多物,一物多名,对同一名称的分类和描述不同,以及同一信息内容具有不同代码等混乱现象,做到事物(或概念)名称和术语含义统一化和规范化,并确立代码与事物(或概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保证了对信息表述的唯一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其作用具体如下: 1.编码是识别信息主体的有效手段 在向他人传递信息时,通常要对信息主体的特征进行描述,为了准确地定位到目标信息主体,需要对信息主体进行足够细致的描述。为了简化描述过程、提高信息传输及处理的速度和效率,可赋予信息主体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机器识别和处理的符号、图形、颜色、缩简的文字等,这样便于参与信息传递的各方对于信息主体的一致识别,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信息编码的过程。 2.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保证信息表述的唯一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实现信息分类编码的标准化,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的不一致所造成的误解和歧义,做到使事物(或概念)名称和术语含义统一化和规范化,并确立代码与事物(或概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保证对信息表述的唯一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

学科分类与代码 共设5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 学科分类代码是基于一定原则对现实科学体系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并以符合逻辑的排列形式表述出来且赋予代码的一种学科。《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是科学发展、教育、科技统计、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鉴于学科分类在科学发展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联合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际组织与世界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学科分类体系标准化工作,纷纷制定相应的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 《学科分类与代码》使用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disciplines。 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学科的分类与代码。 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 本标准的分类对象是学科,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 3. 相关术语: 3.1 学科: 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3.2 学科群: 学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 4. 分类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根据学科研究对象的客观的、本质的属性和主要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联系,划分不同的从属关系和并列次序,组成一个有序的学科分类体系。 4.2 实用性原则: 对学科进行分类和编码,直接为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规划,以及科研经费、科技人才、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统计和管理服务。 4.3 简明性原则: 对学科层次的划分和组合,力求简单明了。 4.4 兼容性原则: 考虑国内传统分类体系的继承性和实际使用的延续性,并注意提高国际可比性。 4.5 扩延性原则: 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具有高度动态性特征,应为萌芽中的新兴学科留有余地,以便在分类体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到扩充和延续。 4.6 唯一性原则: 在标准体系中,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 5. 分类依据: 本标准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方面进行划分。 6.编制原则: 6.1 本标准所列学科应具备其理论体系和专门方法的形成;有关科学家群体的出现;有关研究机构和教学单位以及学术团体的建立并展开有效的活动;有关专著和出版物的问世等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