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 冯至的诗歌创作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水乡行》教案1冀教版

水乡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诗中3个生字,会认1个生字,熟读课文,自学理解生词:深处,解缆,踏停蛙鼓,暮雾等,了解文章内容。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水乡风光的独特,美丽,背诵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进路线,让学生借助想象,通过对诗句的感悟,体会水乡风光的独特,美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清作者的行进路线,让学生借助想象,通过对诗句的感悟,体会水乡风光的独特,美丽。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水乡行?是冀教版第8册第19课,课文主要以作者参观游览的顺序,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光长卷,它是一首现代诗,篇幅短小,清新自然,饱含作者的情感,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教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
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带我们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
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优雅的音乐,走进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吧。
〔音乐〕师:课前老师也搜集了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加讲解〕这里的水域非常广阔,河道纵横,云水相连。
村庄里,绿树红花,流水潺潺,几户人家沿河散立。
放眼望去,千百条水渠,把无边的田野划成整齐的稻田,那一块块青翠的稻田带给人们丰收的希望,这里就是江南水乡。
你们觉得怎样?〔真美〕,喜欢吗?〔喜欢〕,这样美的景色不光咱们喜欢,著名作家沙白也喜爱,就写了一首?水乡行?表达他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和他一同走进江南水乡,感受那特有的风情吧。
设计意图:[图片的展示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头脑的表象,对水乡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根底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请同学们翻开书,认真读读这首小诗,朗读时,请大家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流利〔生练读〕想不想当一回小老师,同桌同学一人听一个读,读得好就夸夸他,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请你帮他纠正〔生练〕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每人一小节,指名读,纠正并评论〕我想请一名同学把整首小诗再读一遍,在他读的时候请大家想一想,作者先后到了哪里?以及水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路线:水路上→水上村庄→稻田→离庄时师:我们随作者坐船从水路上来到水上村庄,接着下了船走进稻田,最后离开了小村庄。
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

• 谣言1:鲜艳的蘑菇都是有毒的,无毒蘑菇颜色朴素。
• 真相: 这是有关蘑菇的谣言中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杀伤力最强的一句,甚至上升 到了箴言的高度。为了逐条粉碎这条谣言,我们让大名鼎鼎的“毁灭天使”白毒伞(A manita verna )现身说法。
• 白毒伞隶属伞菌目鹅膏科鹅膏属,是世界上毒性 最强的大型真菌之一,在欧美国家以“毁灭天使 ”(Destroying Angel)闻名[注2],也是近年来国 内多起毒蘑菇致死事件的元凶。白毒伞具有光滑 挺拔的外形和纯洁朴素的颜色, 还有微微的清香 ,符合传说中无毒蘑菇的形象,很容易被误食。 以极高的中毒者死亡率(不同文献记载高达50-90 %)残酷地嘲讽着这些传说的信众,因此还有个 别名,愚人菇(Fool’s mushroom)。
无相片
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
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
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
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
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
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
冯至
(1905--1993)
《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也有几条宛转的小路,
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行人多半已不知去处: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 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 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 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 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 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 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 不会令银器变黑。 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 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出自臆想,没有任何证据 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这种凭空捏造的东西驳 起来颇有“浑身都是空门,不知何从下手”的无 力感,好在一个反例就足以说明问题。我曾经用 致命白毒伞和大蒜同煮,结果汤色清亮,大蒜颗 颗雪白,兼之鲜香四溢,令人食欲大振……当然 振过就算了。
【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课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课型新授课核心素养1.品读文章,感受山村“风物”,领悟其丰富内涵。
2.涵咏主旨,理解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学科德育理解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教材分析《一个消逝的山村》是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一遍文章,本单元所选的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载体,研读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还可以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研读本单元及本篇文章,要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
学情分析本篇文章是一篇散文,对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来说,散文是一个难懂的文学体裁,大部分学生,就连最基础的语言逻辑都不甚了解,更何况对于散文的理解。
所以本课堂,我计划让学生找出这篇散文中所描绘的“风物”,以及它们的特点,还有作者的情思,然后理解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
学习目标1.品读文章,感受山村“风物”,领悟其丰富内涵。
2.涵咏主旨,理解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学习重点品读文章,感受山村“风物”,领悟其丰富内涵。
学习难点涵咏主旨,理解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学法指导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指导学生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对文章中的风物,风物的特点,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和感悟的探究学习,理解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哲思。
核心问题设计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风物)什么?作者抓住了风物的哪些特点?又产生了哪些联想?以及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思(感悟)?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代文豪鲁迅却被另一位文人所折服,并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他就是冯至,他的散文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一个消逝的山村》。
预习检查:检查课堂新坐标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问题导学:任何一篇散文都要借助一定的人和事、通过一系列文学手段来传递作者的一种情感或理性的思考,本文中承载作者情思的载体(风物)什么?作者抓住了风物的哪些特点?又产生了哪些联想?以及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思(感悟)?根据“小溪”示例,勾画出文中原句并概括,完成以下表格。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二、检查预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患(huà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2。
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19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探讨》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特点,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在讲解诗歌的意象和节奏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细节,导致课堂节奏有些拖沓。其次,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兴趣不足。最后,在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的表现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鉴赏和创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诗歌相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学生将能够提高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4.通过诗歌创作和表达,学生将能够提升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5.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拓宽文化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方式,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简洁明了: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避免冗长的文字和复杂的图表。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通过颜色、形状、符号等元素增加板书的吸引力。
5.启发性和互动性:板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可以通过提问、线索提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中国诗歌相关的实际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天上的街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上的街市》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夜空中璀璨的星群,将其比喻为人间的街市,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想象力和抒发的情感,以及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适当的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学生能够进行适当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朗读法: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学生跟读和欣赏。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和解析: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夜空中的星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夜空中的星星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天上的街市》也描绘了夜空中的星星,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答。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取一个问题,向全班同学分享,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新教材精创】高二语文新教材同步备课(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文本解读】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专注于平凡的原生态描写,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颇有诗意。
阅读时要随着作品的描写发挥联想,读出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哲思之美,理解文中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学习如何在描写中融入想象与思考,让文章富有内涵。
【素养目标】1.了解冯至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社会评价。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3.学习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
【教学重难点】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
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
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外语系。
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2.评价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冯至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酝酿《杜甫传》,至五十年代初才发表出来,当《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就读了,有一次毛泽东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七下语文19课教案ppt课件ppt课件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 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精神 生活。
0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并运用。 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析其深层含义。
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创作风格,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 旨和内涵,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
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 法,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感谢观看
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如何。
02
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否突出
回顾教学过程,判断是否突出了教学难点和重点,以及是否给予了学生
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03
反馈与评价是否及时
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价进行总结,判断是否给予了学生及时、客观、
准确的反馈和评价,以及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和提高学习效果。
THANKS
导入新课
01
02
03
04
故事导入
分享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小 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温故知新
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与新课 文建立联系。
实物展示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物品,让学 生直观感受。
音乐渲染
播放一段与课文情感相符的音 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新课教学
初读课文
让学生通读课文,纠正字音, 了解整体内容。
精读课文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增强理解和记忆 。
朗读比赛
组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情感 表达。
归纳小结
内容回顾
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点和思想情 感,强化记忆。
主题提炼
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价值观,培养 学生的概括能力。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