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地变迁故事
【微党课】农业学大寨之前世今生

4
大寨故事1 为5亩地敲锣打鼓
大寨人所谓的造地,就是后来说的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仗选定白驼沟。白驼沟500 多米长,十几米宽,怪石嶙峋,荆棘密布。陈永贵与支部一班人仔细察看了地形,研究 作战方案:总共要垒24道堤坝,采用“大兵团”作战方法。大寨人所谓的“大兵团”什 么概念?全村男劳力加在一起只有58人。 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只有几近原始的镢头、 铁锨、钢钎、大锤。把怪石移开,把荆条除根,修平荒地。砸下的石头和铲下的土填在 沟里,再垒上一层层石坝,形成一片片阶梯形的土“台子”,这就是著名的大寨梯田。 58条汉子,齐心合力,起早贪黑,原计划两个月的工程,只用了48天。全村投工1500多 个,修筑了24道堤坝。完工后量了量,得地5亩! 虽然只得了5亩好地,却十分鼓舞人心, 这毕竟是大寨人向穷山恶水要来的第一片土地。 完工当夜,落尽树叶的大柳树下,全村 人敲锣打鼓,欢庆胜利,赞扬党支部领导有方。陈永贵说:“还是毛主席说的好,组织 起来力量大。”从此,白驼沟改名合作沟。 一年后的冬天,大寨这个58人的“大军团” 挺进后底沟,这一次筑起了25道石坎,获得了25亩好地;第二年早春,雪还没有融化, 他们又在小背峪沟造了8亩好地。到1955年冬天,零零散散的几条沟变成了能打粮食的 梯田了,转过年来,大寨迎来造地后的第一个丰收年,粮食亩产达到了349斤。大寨走 在了全县的前列,成为昔阳县走合作化道路的先进典型,陈永贵因此受到了昔阳县的表 彰。
农业学大寨的前世今生
1
学大寨的历史根源
昔日大寨乡
今日大寨乡
周总理视察大寨乡
陈永贵塑像
1964年毛主席的一句“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使地处太行山麓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乡,成为自力更 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被中国政府向全中国农村推 广,从而也让大寨在中国乃至世界闻名十几年。
大寨的故事

《大寨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讲大寨的故事。
大寨呀,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
那里以前可穷啦,山多地少,种粮食很不容易。
但是大寨的人们特别勤劳,也特别勇敢。
他们不怕困难,努力地在山上开垦土地,种上庄稼。
比如说,有个叫陈永贵的爷爷,他带着大家一起干活。
冬天那么冷,他们也不休息,一直在山上努力劳作。
他们还修建了好多梯田,让土地能留住水,种出更多的粮食。
经过大家的努力,大寨变得越来越好,粮食也丰收了。
小朋友们,大寨的人们是不是很厉害呀?
《大寨的故事》
小朋友们,咱们来听听大寨的故事哟。
大寨以前条件很差,土地也不好。
可是那里的叔叔阿姨们没有放弃。
他们每天早早起来干活。
有一次,下了很大的雨,把刚种好的庄稼都冲坏了。
但是大家没有灰心,重新种,还想办法把土地保护好。
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垒起田埂,把山坡变成了能种庄稼的好地方。
后来,大寨有了好多粮食,大家都能吃饱饭啦。
小朋友们,大寨的人们是不是很坚强?
《大寨的故事》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大寨的故事。
大寨一开始很穷很穷。
但是那里的人们想办法改变。
他们一起挑水、施肥,不怕累。
有个老奶奶,年纪很大了,还帮忙捡石头。
大家齐心协力,把不好的土地变得肥沃。
种的粮食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好。
小朋友们,我们要学习大寨人们的勤劳和勇敢哟!。
“大寨”的变迁故事

“大寨”的变迁故事上个世纪6、70年代,在全国掀起的“农业学大寨”热潮,使大寨这个位于山西省境内的小山村变得家喻户晓。
曾经的中国农业样板,在经历了十多年沉寂后,终于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大寨的变迁,犹如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系列报道[走过30年]就带您去看大寨的故事。
记者赵晶:在大寨村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标语,这8个字概括的大寨精神,曾经为这座小山村带来过荣耀,也是大寨人一直以来最值得珍贵的财富。
太行山深处的大寨,背靠虎头山,当地人形容地理环境是七沟八梁一面坡。
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老百姓开始了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艰难造地,不分昼夜地苦干,在长满石头的虎头山上生生抠出了几百亩梯田。
然而,1963年一连七天七夜大雨引发的洪灾,冲毁了大寨人10年苦心经营的田地和房屋,但是大寨人毅然决定放弃所有国家援助的物资。
白天修坡,晚上修窝,这是大寨人记忆中的那段时光。
1964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在全国叫响。
人们虔诚地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到大寨参观学习的超过1000万人次。
作为全国农业样板的大寨一直红火到1980年初,这一年,从安徽小岗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燎原之势,许多农村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大寨。
大寨60年代出过著名的铁姑娘队,作为铁姑娘队队长的郭凤莲年少成名,17岁时就已经和“铁姑娘”的称号一起传遍全国。
与大寨一样,沉寂了10年的郭凤莲,1991年底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重返大寨,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几乎停摆的山村。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虽然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大寨人的思想仍然很保守。
刚上任的郭凤莲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
为了让大寨人走出山坳开拓眼界,郭凤莲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积蓄,让全村130多户人家,每户出一个人,到邻近的河北农村参观,这也彻底让大寨人看清了当时自己井底蛙的落伍状态,“大寨怎么办”的讨论会在大寨村几乎一天一场。
大寨:“昔日圣地”的辉煌、落寞与崛起

8月1日,建军节。
每年的这一天,山西省太行山深处的小县城昔阳都会举行一场还算盛大的庙会,在商业流通并不便利的年代,庙会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
大寨村距离昔阳县城5公里,这场庙会也是村里老百姓的大节日。
可是,1963年这一年却让大寨的老百姓有些失望,因为天阴沉沉的,马上就要下雨,他们可能去不了县城了。
然而,失望很快就变成了盼望。
大寨是一个十年九旱的地方,如果能下场透雨,也就能保证今年秋天粮食有个好收成。
“从2号到8号,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暴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大寨村几乎都被冲没了。
”80多岁的宋立英坐在自家的旅游纪念品商店门口回忆起了那段历史。
更让大寨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在给大寨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给大寨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荣耀。
在日后的半个世纪中,这份荣耀不仅带给了大寨不尽的鲜花和掌声,更带来了无数的荆棘和泪水。
自力更生的富裕村洪水来的时候,新中国最传奇的农民陈永贵不在大寨,他正在昔阳县城开会。
宋立英回忆说,陈永贵回来的时候路都断了,村边河沟的水已经有半腰深,是村里会游泳的年轻人把他驮回来的。
洪水冲垮了大寨农业合作化以来10多年整修的土地,郭晋晖大寨:“昔日圣地”的辉煌、落寞与崛起村口广场毛主席的题字:农业学大寨图片来源: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房屋、窑洞大半坍塌,存粮也被水冲走。
据史料记载,1963年洪灾之前,全村共有270多间(孔)房屋和窑洞,且大多破旧不堪,洪水冲垮了190多间(孔),近半村民无家可归。
陈永贵回来以后,村里的老人们忍不住痛哭。
陈永贵对村民说,人没有损伤,牲畜也在,这就是大喜事。
洪水冲走一个破大寨,咱建设一个新大寨。
其实,在洪灾之前,大寨已经是山西省农业的典型。
由于地理条件恶劣,为了解决全村300多口人的吃饭问题,大寨人在耕作土地方面发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最被那个时代中国人熟知的是三战狼掌窝。
大寨地处太行山土石山区,大自然的七道沟八道梁将一面山坡的土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大寨两次惊天动地的重生

大寨两次惊天动地的重生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0年第3期大寨,曾经一度是中国农村的希望与象征。
那么,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山村是如何成为名噪天下的样板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又是如何兴起的?这片大山里的黄土梁子究竟给新中国的农业发展留下了怎样的记忆?第一次重生:十年造地大寨,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前,大寨家家住的是破土窑,吃的是糠菜粮。
全村不到60户人家,有9户吃不上饭出门逃荒,有4户灭门绝户。
就是地主家里,也只是吃玉茭面,还没有多余的。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
”陈永贵时代的大寨村妇女主任宋立英对记者说。
相传大寨是宋代打仗时安营扎寨之地,大寨所在的虎头山山坡上是一条条深深浅浅、宽宽窄窄的山沟;沟沟相连的是一道道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山梁。
山坡上到处是石头,一块块巴掌大的土地不是挂在山梁上就是挤在沟边边,七零八落的分成4700块散布在一面坡上。
1952年,陈永贵36岁。
经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贾进才三次让贤,担任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
这个山里汉子体壮如牛,却目不识丁。
他不知道艾奇逊是谁,但他知道自己家因为没有饭吃已经先后饿死了四口人。
“有什么办法让这穷山沟多打点粮食?”陈永贵天天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转悠。
要粮食就要有土地.可大寨的土地在哪里?转遍了七沟八梁的陈永贵与支部一班人合计了许久,在大柳树下宣布了一个宏大的规划:十年造地。
治坡修地,“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一辈子不行,还有子孙!”大柳树下的陈永贵颇有愚公移山的气概。
为五亩地敲锣打鼓大寨人所谓的造地,就是后来说的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仗选定白驼沟。
白驼沟500多米长,十几米宽,怪石嶙岣,荆棘密布。
陈永贵与支部一班人仔细察看了地形,研究作战方案:总共要垒24道堤坝,采用“大兵团”作战方法。
大寨人所谓的“大兵团”什么概念?全村男劳力加在一起只有58人。
村里老人疑惑不解: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千百年来这沟就这个模样,现在要把白驼沟变个样,它服管吗?1953年冬,数九寒天,白驼沟北风凛冽,大雪飘飞。
大寨的发展与沉沦

大寨的发展与沉沦大寨的发展与沉沦2007年7月3日09:32 选稿:上官贤来源:东方网作者:陈云发现在中国凡是40岁以上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大寨和陈永贵的,当年中国对典型宣传的力度,除了大庆和王进喜、兰考与焦裕禄能与大寨相比之外,就没有同级别影响的典型了,即便是红旗渠和所在的林县,其影响也没法和大寨相比。
而大寨之所以成名,在于他们在需要艰苦奋斗的年代里,用大干、苦干甚至蛮干的精神,开山造梯田,种植粮食,解决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吃粮问题,这种艰苦奋斗,战天斗地、重新安排山水的精神,正是当年经济不发达的中国很需要的,因此,当年的大寨人和大寨精神才感动了一代人。
改革开放以后,大寨人引进了商品经济观念,不再开山造梯田了,而是注意发展包括旅游在内的多种经营;同时,大寨的新带头人郭凤莲利用她的昔阳县委常委、大寨村书记的身份,到处活动,努力经营,使大寨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结构,使大寨发生了新的变化。
首先是郭凤莲这个带头人自家先富起来了,她的两个儿子贾小军、贾晓峰分别经营“天豪”、“峰豪”公司,目前两兄弟拥有的资产均已过亿,成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我们当然不会去质疑郭凤莲两个儿子成为富豪与郭凤莲的在政坛上的运作是否有关,也完全相信当年的铁姑娘能够培养出儿子的经商“天才”。
同时,我们也并不妒忌所有大寨人都富起来(如果确实被先富的郭凤莲带动起来的话),毕竟,大寨人当年的苦干加蛮干,虽然体现了一种精神,但有时也会带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此,大寨人可能亦有体会。
还有,当年陈永贵当了副总理后,由于大寨成为榜样,所以,这种榜样的力量便是强令各地也要劈山造田、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大搞大寨式“水利设施”等,甚至江南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也要依样画葫芦,应当说,当年学大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大的,我们私下就曾议论过。
所以,大寨这个典型,可能在北方某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起过一些示范作用,但对南方农村,学大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可能多于正面影响,主要原因是机械地死搬硬套了大寨的造田、大修水利的经验,变成了冬春时节对农民和环境的折腾。
大寨:从修梯田到修寺庙

大寨:从修梯田到修寺庙
张凡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07(000)07S
【摘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曾是风靡一时的口号。
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典型,大寨的辉煌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
这里,曾经被视为“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新农村。
但50多年后,这里的山头建起了一座庙。
而投巨资3000万元修这座寺院的,则是大寨当家人郭凤莲的长子贾小军——郭凤莲领导的大寨村在十几年间成为亿元村,而她的两个孩子现在也已成为千万富翁。
【总页数】1页(P52)
【作者】张凡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6
【相关文献】
1.试论我国中古时期的成文宗教法——以西夏《天盛律令·为僧道修寺庙门》为中心 [J], 任红婷
2.大寨石,从梯田走向艺术殿堂--山西省观赏石协会会长沙凤英一行与大寨村党委书记郭凤莲共同交流大寨石的开发 [J], 省观赏石协会
3.为什么修、修什么和怎么修——谈新一轮修志的三个基本问题 [J], 叶龙
4.大寨也要修座庙? [J], 张心阳
5.信仰转型与宗教——大寨:从修梯田到修寺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被珍藏的大寨记忆

被珍藏的大寨记忆作者:影子来源:《旅游纵览》2012年第06期提起“大寨”这个名字,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似乎有些陌生,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它的名字是那么响亮,它头上的光环是那么明亮耀眼。
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周恩来总理生前3次亲临大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历史的足迹,134个国家、2.5万多名外宾、近千万国人参观访问过大寨。
大寨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我国农业战线上的光辉榜样,是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大寨的事迹也曾教育和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大寨展览馆里,一个个定格的珍贵瞬间,大寨藏品中,一件件凝结着历史记忆的物品,生动地展现和见证了这个小山村乃至中国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变迁。
地处虎头山上每一次来大寨,总是心情激动。
往日层层梯田的虎头山上已经是另一番景象,绿树葱笼,浓荫匝地。
站在虎头山头放眼看去,大寨老村对面的山坡上,一大片红瓦粉墙的别墅式建筑群形成别样的风景。
这是大寨的新村。
据说全村有近一半的人住进了新居。
背靠青山面朝村子的虎头山中央,耸立着陈永贵墓和碑。
与陈永贵纪念碑遥遥相对的是大寨展览馆。
从陈永贵墓前往下来,走过一组72级台阶,再走过一组38级台阶,然后是一组8级台阶,就到了展馆前。
大寨人如此设计台阶是有象征意义的,72表示陈永贵终年岁数;38表示他的党龄;而8是他在中央工作的时间。
背对着陵墓,面向展览馆的是一座陈永贵花岗岩的半身雕像,足有二层楼高,需仰视方可见其头。
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的永贵大叔慈祥地微笑着。
坐落于大寨村虎头山陈永贵塑像广场的大寨展览馆,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建筑,红色的柱子撑起金黄琉璃瓦屋顶,朴素的枣红色门厅映衬着宽敞明亮的玻璃窗,占地600多平方米,四周松槐柏柳相间,极为雅致洁静。
穿过广场,步入以暖色为主的展馆序厅,迎面看到的,是大厅顶部金色麦穗环绕下的红色五角星图案。
序厅迎面墙上是一组大型的《大寨英雄谱》浮雕。
整组浮雕展现的是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带领下,自力更生战洪灾、三战狼窝掌和交售爱国粮的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寨”的变迁故事上个世纪6、70年代,在全国掀起的“农业学大寨”热潮,使大寨这个位于省境的小山村变得家喻户晓。
曾经的中国农业样板,在经历了十多年沉寂后,终于迈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大寨的变迁,犹如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系列报道[走过30年]就带您去看大寨的故事。
记者晶:在大寨村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标语,这8个字概括的大寨精神,曾经为这座小山村带来过荣耀,也是大寨人一直以来最值得珍贵的财富。
太行山深处的大寨,背靠虎头山,当地人形容地理环境是七沟八梁一面坡。
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老百姓开始了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艰难造地,不分昼夜地苦干,在长满石头的虎头山上生生抠出了几百亩梯田。
然而,1963年一连七天七夜大雨引发的洪灾,冲毁了大寨人10年苦心经营的田地和房屋,但是大寨人毅然决定放弃所有国家援助的物资。
白天修坡,晚上修窝,这是大寨人记忆中的那段时光。
1964年,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在全国叫响。
人们虔诚地从全国各地涌向这个小山村,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到大寨参观学习的超过1000万人次。
作为全国农业样板的大寨一直红火到1980年初,这一年,从小岗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燎原之势,许多农村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大寨。
大寨60年代出过著名的铁姑娘队,作为铁姑娘队队长的郭凤莲年少成名,17岁时就已经和“铁姑娘”的称号一起传遍全国。
与大寨一样,沉寂了10年的郭凤莲,1991年底以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重返大寨,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几乎停摆的山村。
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虽然当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大寨人的思想仍然很保守。
刚上任的郭凤莲在村里的一次大会上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需要的是大寨学全国。
为了让大寨人走出山坳开拓眼界,郭凤莲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积蓄,让全村130多户人家,每户出一个人,到邻近的农村参观,这也彻底让大寨人看清了当时自己井底蛙的落伍状态,“大寨怎么办”的讨论会在大寨村几乎一天一场。
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大寨土地少,依靠农业致富不可能,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成立,郭凤莲出任总经理,先后兴办了煤矿、水泥、运输、养殖等11家企业,以“大寨牌”冠名的农副产品有30多种,每年实现利税4000多万元。
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大寨人还办起了旅游,如今,30多家窑洞饭店密布在不大的村子里。
今年78岁的老劳模宋立英,在自家院子里开了纪念品商店,专门经营土特产和与大寨有关的书籍,一年的收入少说也有一万多元。
游客:印象中的大寨是石头山,现在很漂亮。
游客眼中美丽的虎头山,松树成林,是大寨人建起的森林公园,也是这里的旅游胜地。
记者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寨建起了农民别墅,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每一户只要交5万多块钱,其余由集体补贴,就可以住上160多平米的楼房。
村民怀莲带我们参观了她的楼房,四口之家,宽敞不说,小挂饰处处显示出主人的生活情趣。
大寨村民怀莲:过去住的是三孔窑洞,04年搬到这里,住的和城里人没什么两样。
按照大寨的建设规划,到明年年底,全村一半的农户将搬到农民别墅居住。
大寨经济总收入在2007年达到1.27亿元,比1980年增长600倍。
大寨老人,年满60岁就可以每月领到100元生活补贴,小学生读书免费,而大学生有1000到2000元的奖学金。
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6、70年代,大寨人上缴几十万斤粮食,如今500人的大寨年上缴两万多块钱的税金。
1963年建的好像火车皮一样连成一线的窑洞仍然在大寨,作为文物被保护,它所经历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曾被大寨人忘怀,大寨人相信,从那时起就拥有的奋斗精神不仅可以战胜自然灾害,同样也能带领这个山村继续在改革开放之路上前行。
视频news.xinhuanet./video/2008-12/08/content_10470926.htm 且看今日大寨大寨一段时间里已被人们忘却,知道大寨故事的人已经多乎哉不多也,现在去大寨旅游的人还是不少。
大寨自70年代就开始植树,现在虎头山上已经成林,因此大寨风景优美。
虎头山成了森林公园,12元的门票。
大寨的经济在70年代末,还是中国农村上等水平,他们一个劳动日最高到1.8元,而中国90%以上的农村达不到这个数,0.8元就算好的大队了。
现在大寨的产值过千万元,纯利润不知多少,村民生活在中国农村算是中等偏上水平,估计有60%的农村不如大寨。
但是比起好点的村子,要差一大截。
大寨在1963年遭受特大洪水,其中故事已经被媒体不厌其烦地报道,当时村子大部被水冲毁,只剩下9户窑洞,大寨人没有接受国家的任何救济,白天上地里劳动,郭凤莲带人负责扶起被冲倒的玉米,因为这得了“铁姑娘”的称号;晚上收工时从永贵带头,社员们往家背石头,背够了就晚上盖房子,没占用种地时间,就盖起了新村。
当年受灾没减产,照样向国家交粮食,还建起了新村,真是惊人。
现在的大寨村还是1963年盖的房子,也许是故意留作特色,也许是实力真的不济,总而言之仍是1963年的房子。
现在走进大寨,就如走进了70年代的画报。
大寨在80年代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上面几派工作组,终于摧毁了大寨的集体,经济崩溃。
而不被注目的大邱庄等地没有解散集体,富了起来。
等到90年代,仇恨大寨的人相继退出政治舞台,郭凤莲得以重建大寨集体经济,这时大势已去,乡镇企业已经遍地开花,任何产品都供大于求,留给大寨的空间不多了。
大寨办了几个厂,现在都进入困境,媒体曾报道过的毛纺厂已经停产,衬衫厂还有,大寨的主要经济收入一个什么厂,因为口音问题我没听懂。
第二个收入来源是小煤矿。
省打击小煤窑很凶,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不许开,但大寨的留下来了,显然有照顾在里面。
总的来说,村办企业不景气,没有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村里不少人没有忙碌的工作。
五一黄金周,是农闲时间,大寨妇女都在做小买卖,卖点旅游品,主要是布虎、手织拖鞋、袋装的杂粮什么的。
无所事事的男人不少,这在人们熟悉知的从前那段大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那时候大寨人常年都在苦干,在各种岗位上勤奋地劳动。
这一点与大不相同。
农村里极少有闲散的男劳力,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习惯。
大寨没有食品厂,但是却出售大寨牌的醋、酒、饮料等等,大概是与人联营的。
现在以大寨为标记的商品很多,不少是出自县城,昔阳县城旁边建设了一个“大寨工业园区”,许多东西是出自那个地方,而不是村里。
”昙谴笳牟房萍汲煞植欢啵肫渌唐繁冉掀鹄矗獗砗桶昂芷胀ǎ阅芤裁挥卸捞刂Γ虼舜烤赫鹄矗挥惺裁从攀疲绻悄鼙缺鹑硕嘞坏悖薹鞘强看笳呐谱印曾经有一个故事,80年代批大寨很凶的时候,油品正短缺,昔阳县利用大寨的牌子,到想弄点油,接待人生气地对他们说:“要是大寨来要油,要多少给多少。
你们昔阳来,一滴也没有。
你们天天批判大寨那么来劲,怎么要东西的时候,就不批判大寨了?”这个故事说明了大寨的优势:人们对大寨的感情,但这种优势只能一时不能一世,如果产品本身过不硬,别人不能总看大寨二字和你订合同。
在大寨,能看到来的下煤窑的工人,却看不到多少聘来的知识分子,我觉得这是一大不足。
虽然落后,但是人穷“志”不倒,工作分为三六九等,大寨也不能免俗。
在,只要是靠勤奋的劳动挣来的钱都是光彩的,因此人四处搞建筑,住在工棚里,汗流浃背地工作在脚手架上,不认为低人一等,但人就不这样,在地里苦累不怕,干建筑、下煤窑之类则不耻一干,因此人根本不外出打工。
大寨人指给我看远处一个打工崽时的神色,包含着不屑、可怜、鄙夷,表达了他们对于工业的观念。
大寨的农业技术不很先进,比如他们的地膜运用不如这样普遍。
农村几乎种什么都要放地膜,而大寨的地里没有,我觉得如这样干旱的地方,更需要地膜来保持水分,减少挥发。
大寨的农业技术曾经是领先全国的:50年代的单产,80年代才普遍做到,他们摸索出来的耕作方法,让美国人看了也赞叹不已;他们70年代就有了喷灌,90年代才在少数地区出现,至今也未普及。
大寨的生活水准在农村是很领先的,房子虽然旧,但村民家里都自己进行了装修,窑洞用水泥重新做过墙面、地面。
家家都有了29英寸彩电,有自来水,卫生间,但是还不是很普及。
村里没有IC卡,只能用201之类的密码。
村里有一个邮局,并不办理长途业务,因此,没手机的外人在大寨打没法子想。
大寨的村子非常卫生,干干净净,这在是很不多见的。
大寨人从来很讲环境,从前的年月里,全国都是地富反坏分子扫街,唯独大寨是干部扫街,下雪天派人扫雪给工分,为此还与四清工作队产生过矛盾。
这也领先全国几十年,如今中国许多省城都没多少清洁工,街道大部靠风雨清扫,农村更无从谈起。
大寨的家里都有卫生间,有浴盆,但都没有厕所,解手要到村外的公共厕所去,晚上起夜自然不方便,因此农户家里都自备一个桶,早上起来再到外面去倒。
这与大寨的环境有关,大寨很缺水。
大寨和太行山所有的农村一样,水资源奇缺。
从前费尽力气战天斗地修的蓄水池、小水库,只解决种玉米的问题,大寨至今仍是种玉米,没法种耗水大的水稻、小麦,绿化也是只能种树,不能搞要不停浇的草坪,家里当然也就不能搞抽水马桶。
解决全县水问题的根本方案是“西水东调”工程,当年工程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痛骂工程是劳民伤财的“蠢事”,轰动全国,“学大寨是劳民伤财”的说法基本是从这文章来的。
工程被迫停止,一停就是20年,现在已经重新上马,也许过几年再去大寨,水资源解决了,大寨就彻底是另一个样子了。
大寨人的伙食很好,天天有肉。
他们很会做菜,比许多城里人都做得好。
主食有米饭和面条,他们种玉米,但早就不用吃玉米了。
大寨人并不象传说中的人一样爱吃醋,他们很少吃醋。
吃饭习惯和永贵时代一样,不是在饭桌上,以菜碟子为中心,而是将菜放在饭上,和大学生一样,端着碗到处走着吃。
集中的地方是村里的大柳树下。
那株柳树全国有名,旧社会时一个妇女在路上检了一个玉米,被地主吊在树上活活打死,后来永贵常常集中村民在树下忆苦思甜,媒体报道中这株树被常常提起,大寨展览馆里的照片,许多有这株树,永贵和大家一起在树下吃饭,同时谈心、商量事,其作用类似天安门广场,但同时又是饭场,吃饭同时就是社交活动。
旅游的人多的时候,大寨人就不走出院门,在家里吃,但是总是不用饭桌,在家里也是和大学生一样饭上放菜端着吃。
他们这种分餐方式倒是很符合有关人士的提倡。
大寨人的道德水准是非常领先的,他们既有人普遍的善良、厚道,又没有人普遍的欺诈,非常诚实,在大寨买东西,不用担心离谱的漫天要价。
什么东西都不用侃价,给钱就行,错不了的。
村有村风,大寨这种高水准的道德,也不知是大寨从前做出功业的基础还是结果,也不知是永贵造就了优良的村风,还是优良的村风造就了永贵。
大寨人普遍厌恶政治,他们被反复无常的媒体搞烦了,问到从前的政治往事,年轻人就说那时年纪小,老年人就说不是干部,最后都是不知道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