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量。要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

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20、耕地的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

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22、植物的需水量,系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23、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结构性的好坏。

24、规划经由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25、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米者为山地。

26、当土壤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土壤中水分结成冰,冻结后的土壤称为冻土。

27、平原是负地形,是物质的集聚地,其共同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2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有因地制宜原则、层次性原则、主导性原则。

29、田间工程应包括耕地内部的灌溉、排水沟_、道路、林带等各个基本建设项目及其附属物。

30、规划经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二、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2、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3、积温:在作物生活所需要的其他因子都得到基本满足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而且只有当温度积累到一定的总和时,才能完成其发育周期。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它表明作物在其余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

4、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5、降水强度:单位时间的降水量,称为降水强度。

6、耕地利用单元:是指由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 如沟渠、林带、道路等〉所围成的,可以进行耕作、灌排、收获等田间管理的沟渠路林等田间工程设施齐备的多种功能的综合地段。

7、大气辐射:地球大气具有一定的温度,它日夜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这种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8、土壤质地:各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

9、地面辐射:地面具有一定的温度,它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这种辐射能,称为地面辐射。

10、降水距平: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差值,称为降水距平。

11、土地类型:选择一些土地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按照相似性或共同性将土地划分为一个个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即是土地类型。

12、水资源变率:水量的年际与年内分布的均匀程度,称为水资源变率。

三、单项选择题

1、关于气温日较差,错误的叙述是( B )。

A、随海拔增高而减小

B、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C、随季节不同而异

D、气温的日较差也受地形的影响

2、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不属于未利用地的是( D )

A、特殊用地

B、荒草地

C、沙地

D、田坎

3、以下说明黏质土的是( D )。

A、土温变幅大,白天升温快

B、宜耕期长

C、氧气充足

D、吸附能力强,保水保肥性好

4、下列不得列入独立工矿用地的是( C )。

A、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的独立工矿用地

B、已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规划工矿建设用地

C、占用耕地建砖瓦窑

D、经批准设立的工业开发区

5、节水灌溉技术包括( D )。

A、喷灌

B、微灌

C、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输水

D、以上三项都是

6、盐渍土特点为“瘦、死、板、冷、渍”,其中“瘦”指的是( A )。

A、营养元素含量低?

B、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

C、土壤通透性差,水分条件不良

D、土壤性凉,春季地温上升缓慢

7、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A )

A、连续性

B、面积的有限性

C、整体性

D、多用途性

8、下列不属于对地下水影响因素的是( B )

A、气候的影响

B、风向的影响

C、地质构造与岩性的影响

D、水文因素的影响

9、土壤腐殖质的热容量比空气、矿物质打,比水( D )

A、大

B、相当

C、不确定

D、小

10、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是( A )

A、农村居民点

B、林地

C、水库水面

D、沙地

11、下列指标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B )

A、人均用地面积

B、交通密度

C、土地开发利用率

D、土地垦殖率

12、降水量的单位是( C)

A、cm

B、m

C、mm

D、hm

13、下列不属于地下水的是( D )

A、上层滞水

B、潜水

C、承压水

D、雨水

14、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中的作用不包括( B)

A、规划的定量化和科学化

B、计算更为精准

C、评价过程和规划过程的“可视化

D、动态规划功能

15、下列属于沉积岩的是( A )

A、砂岩

B、板岩

C、千枚岩

D、片麻岩

16、下列没列入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A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保障体系

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C、土地利用机构优化

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

17、下列不属于土地保护的原因的是( D )

A、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B、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C、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土地资源需要保护才能体现出自然之美

18、下列不属于三基点温度的是( A )

A、日均温度

B、最适温度

C、最低温度

D、最高温度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订的时限一般是( C )

A、二至三年

B、三至五年

C、五年或十年

D、十年或二十年

20、当河流到达中、下游地区之后,由于坡度变小,河水中所携带的悬浮物质进一步沉积,形成了广大的( A )

A、冲积平原

B、湖积平原

C、滨海平原

D、山前平原

21、能表征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指标是( A )

A、绿色植物覆盖率

B、单位耕地马力数

C、建筑密度

D、土地垦殖率

22、按照八大类土地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型不属于交通用地的是( A )

A、沟渠

B、公路

C、民用机场

D、农村道路

2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原则不包括( D )

A、因地制宜原则

B、层次性原则

C、主导性原则

D、协调原则

2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主要体现在( B)

A、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对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控制

C、对土地整理、复垦潜力分析

D、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25、影响水土流失因素中,日前人类可控制的是( D )

A、单位面积上的水土流失量

B、降雨因子

C、土壤可蚀性因子

D、坡度因子

26、下列不属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的是( B )。

A.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分

B. 影响土体颜色

C.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D.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27、按照八大类土地利用分类,下列土地利用类别属于耕地的是( D )。

A. 果园

B. 林地

C. 迹地

D. 望天田

28. 基本农田规划 B. 城市规划 C. 风景旅游规划 D.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9、不能反映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是( B )。

A. 耕地灌溉率

B. 绿色植物覆盖率

C. 城市化水平

D. 交通密度

30、符合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是( A)。

A.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B. 灵活性和动态性

C.珍惜土地,保护耕地 D.部门和公众参与

31、基本农田是( B )。

A.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B.高产稳产田

C.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 D.包括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32、下列说明土地资源的整体性的是( A )。

A. 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也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

B. 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土地的植物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

C. 高质量的土地资源用途广泛,既可种农作物,又可植树造林

D. 土地利用促进或影响社会发展

33、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 D )。

A. 植物生产功能

B. 建设承载功能

C. 生态功能

D. 以上三项都是

34、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垂直变化( B )。

A.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B. 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c. 冬季水平面上太阳直接辐射最高 D. 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到达水平面的直接辐射最小

35、昼夜温差比较大( A )。

A. 作物的产量较高质量较好

B. 白天温度高,增加了有机物质的消耗

36、夜间温度低,增加了有机物质的消耗 D. 影响作物的质量

37、关于我国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水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B. 人均淡水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c. 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D. 以上三项都正确

38、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为( D )。

A. 提供农作物需要的养

B. 增强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c. 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D. 以上三项都是

39、规划文本中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内容为( B )。

A. 简述规划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B. 简述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潜力及存在主要问题

C 阐述规划目标、近期规划任务和土地利用方针 D. 阐述规划期各类用地调控数量、结构变化

40、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是( C )。

A. 环境影响预测法

B. 土地供给分析法 c. 综合平衡法 D. 土地承载力评价

41、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核心是( A )。

A. 土地评价

B. 经济分析 c. 社会分析 D. 环境分析

42、灌排渠系中直接从水源引水的渠道称为( A )。

A. 干渠

B.支渠 c. 斗渠 D. 农渠

43、由2---3 行树组成,而且乔灌结合的林带结构为( C )。

A. 紧密结构

B. 透风结构

C. 稀疏结构

D. 疏密结合结构

44、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开发规划应该( D )。

A. 山水田综合治理

B. 考虑立体农业开发

C. 以林为主,发展多种经营

D. 以上三项都对

45、风沙地的特点是( C )。

A. 类型复杂

B.植物种类多

C. 漏水漏肥

D. 地块小

46、盐渍土特点为" 瘦、死、板、冷、渍" ,其中" 冷" 指的是( D )。

A. 营养元素含量低

B. 微生物数量少,活性低

C. 土壤通透性差,水分条件不良

D. 土壤性凉,春季地温上升缓慢

47、下列指标当中不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是(C)

A、土地开发利用率

B、土地复垦率

C、城市化水平

D、土地垦殖率

48、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C )

A、面积的有限性

B、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D、整体性及多用途性

49、.关于土壤蒸发,正确的是(B)

A.在土壤蒸发的第三阶段,防止蒸发的措施是松土,以切断土壤毛细管

B.在第一蒸发阶段,壤质土壤丢失的深层水分比砂质土壤多

C.土壤表层形成干涸层,加快了蒸发

D.有植物覆盖的土表,总散失水量少于裸地

50、联系村庄之间和通往附近城镇的道路为( A )

A、村间路

B、机耕路

C、田间路

D、乡间路

51、草场每年同一时期放牧的方式,称为( A)。

A、季节性重复放牧

B、一区连续放牧

C、迟延放牧

D、休闲轮牧制

52、下列没列人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的是( A )

A、建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保障体系

B、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C、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D、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和微观设计

53、以下说明是黏质土的是( D)。

A、土温变幅大,白天升温快

B、宜耕期长

C、氧气充足

D、吸附能力强,保水保肥性好

54、土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是由于( B)。

A、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或大气湿度造成的

B、接受太阳辐射量不同造成的

C、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

D、海拔高度、距离海洋远近不同共同造成的

55、关于山地丘陵,正确的叙述是(D)。

A、地面突出起伏不平,相对高差大于500 m ,为山地

B、我国的山地丘陵面积约630万km2

C、我国的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6%左右

D、以上三项都是

56、可忍耐8—15 的坡度地形种植的是( A)。

A、豆科作物

B、早生谷类作物

C、水稻

D、棉花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黏质运积物土壤和壤质运积物土壤的特点。

答:黏质运积物质地黏重,土壤的通透性差,不适宜栽培果树、瓜及花生、甘薯、马铃薯等作物,但它的保蓄能力强,养分含量较多,有后劲,所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类作物是比较适宜的。壤质

运积物质地适中,土壤的通透性和保蓄能力都比较好,适宜于各种作物的栽培。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哪几方面?

答:实施措施包括法律措施、行政措施、经济措施和技术措施四个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报上级批准,作为地方性法规,由人大监督执行。政府要制定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对有关问题作出具体规定,贯彻执行。积极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启动和发展土地市场。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监督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3、建设人工鱼塘在选择用地方面应如何考虑?

答:人工鱼塘用地选择一般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水源充足,水质好,含盐、含铁量少;(2)土壤渗漏少;(3)安全,无洪水、潮汐和大风等威胁;(4)交通便利,运输通畅。

4、请简述风沙地开发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风沙地开发战略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协调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林牧农全面发展;第三,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第四,增加政府财政支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5、请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地域,它要对包括城市用地在内的全部土地作出统筹安排。在土地利用上,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应当服从整体。在规划执行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城市规划在建设用地规模上就应当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山地丘陵区的土地开发战略规划要考虑到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治理与利用的辩证关系。首先是山、水、田综合治理,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着手,整体考虑,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治理与利用相结合;注意立休农业开发,一些地方“山上林草戴帽、山腰果树盘绕、山下良田富饶”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十分成功;在山区,水土保持是治理的根本,在适当的地方植树,乔灌草结合,增加植被覆盖度,还要结合工程措施;北方干旱、半干早山区,不适宜种植乔木的,应以灌木和草为主。最后,由于林果生产经营周期长,在政策层面上,要解决好山区土地使用权长期(或至少50年)不变的问题。

7、简要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答: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四个方面: 即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

利用微观设计。

8、简要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他专项规划的关系。

答: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实现的重要技术措施。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包括行业用地规划以及有特定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如为了流域水土保持而进行的流域治理规划;为了改良土壤而进行的土壤改良规划;为了防风固沙而进行的绿化规划等。

9、草地改良有哪些技术措施?

答: 利用补播技术增加革层的植物种类、草地的盖度,提高草地的产量和质量;利用封育技术使草地得以复壮利用浅耕翻技术,创造有利于优良根茎禾草生长的环境,促进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有条件地区可进行草地的灌溉和施肥。

10、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一些什么内容?

答: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包括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基本农田保护方案的编制和保护区的划定;其次是落实规划方案;最后是制定保护措施。基本农田保护方案要在对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耕地分等定级,并根据人口发展预测,计算粮食需求,确定耕地保护面积;在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划分基本农田保护区。落实规划方案要将方案逐级分解下达到乡、村,并落实到地块,在田间设立保护标志。在保护措施方面,应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建立基本农田登记制度、损失补偿制度、地力保养和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监督检查制度;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11、说明果园用地选择的基本条件。

答:(1) 平原地区,应具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地下水位在. Om 以下; 在丘陵山区,坡度不超过3 0 0,以免造成水土流失。( 2 )坡向,北方宜选阳坡,以便采光增温。( 3 )土质,以砂性土和轻壤土为宜,土层厚度应在1 - 1 . 5 m以上。( 4 )避免风害影响,不选风口。( 5 )要求有水源灌溉条件。( 6 )要求交通便利。( 7 )尽量利用山地丘陵,或较零散土地或居民点周围边角土地,不占大片农田。(前5点,每点2分,后2点,每点1分)

12、请简述土地与国土的区别。

答: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2分)。国土系归某一国家主权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4分)。国土不单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2分)。

13、请列出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划分出的八大类当中,一级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名称。

答: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14、请回答基本农田的内涵及包括哪些类D型的耕地。

答: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包括:国务院主管部门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油、棉和名、优、特、新农产品基地;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中的中低产田;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基地;科研教学试验田。

15、请说明在地形复杂地区,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地表径流,进行耕地规划的程序。

答:第一,配置作物种植区和轮作区;根据自然地形,划分几个田块;确定各种水土保护林带的设置;根据地形特点和等高线方向,确定合理的耕作方向;结合林带、田问渠系配置耕作田块;配置田间道路。

16、请简述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作用。

答: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含量很少,但对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和作物生长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为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均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次,对重金属、农药、化肥等有机、无机污染物起着明显的抑制和减轻毒害的作用。第三,有机碳被认为是影响全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对全球碳素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17、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18、简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

答: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两条内涵:一是耕地数量上的平衡;二是耕地质量上的平衡,两者缺一不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该是在保证耕地质量的前提下的平衡。如果是将优质耕地占用了,用新开劣等耕地充抵,,这样的耕地总量平衡是无意义的。

19、请回答那些因素影响着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

答: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所研究地区的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2)所研究地区的气候资源及水资源状况;(3)所研究地区的技术、经济条件;(4)所研究地区由社会、文化状况制约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平均需要;(5)所要计算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间段。

20、请回答土地复垦技术有些类型?

答:不同类型的废弃地,其复垦后的用途要求不同,采用的复垦技术不一样。第一,砖瓦窑取土坑的复垦;第二,煤矿塌陷区的复垦;第三,煤矸石堆场的复垦;第四,城市垃圾场的复垦;第五,污染地的复垦;第六,建筑地基的复垦。

21、请分析土地与土壤有哪些区别?

答:第一,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第二,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具有肥力,即为植物提供生长条件的能力,而一块土地一旦土壤层被侵蚀掉,土地虽然还存在,这个土地却已经不具备植物生产能力;第三,从形态结构上,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一个立体空间,而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个部分;土壤作为自然物是可以搬动的,比如可以取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22、请回答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性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总要依据,也是保证省级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的关键。第一,根据实际规划所规定的土地利用方向、重点基础设施的布局,结合本县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县内的土地利用方向、给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重点确定耕地、土地开发整理和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布局,并把指标分到乡;第二,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编制各分区用途管制规则;第三,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23、请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答:土地利用总体规是土地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社会总体利益的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自上而下,逐级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东西湖区土地利用规划

(1)东西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东西湖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年修编,确定了东西湖区2001—2010年土地利用发展目标。 允许增加建设用地: 其中:允许增加城区面积:2404.65公顷、 允许增加居民点面积:13.65公顷、 允许增加工矿面积:991.36公顷、 允许增加特殊面积:1.86公顷、 允许增加交通面积:77.23公顷、 允许增加水利建筑面积:31.62公顷。 耕地保有量:22058.87公顷, 其中:基本农田面积:19248.4公顷。 允许开垦耕地面积:118.98公顷。 到2010年全区农用地面积:34006.39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22058.87公顷、 园地面积:2107.6公顷、 林地面积:1380.24公顷、 水域面积:8459.68公顷。 建设用地面积:13866.20公顷, 其中:城区面积:5417.08公顷、 居民点面积:1248.44公顷、 工矿面积:1725.99公顷、 特殊面积:241.37公顷、 交通面积:1770.61公顷、 水利建筑面积:3462.70公顷。 未利用地面积:1436.88公顷。 (3)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主要内容 为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现就加快全区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1、充分认识加快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战略地位加快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是农民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快中心村和农民新型住宅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改变村容村貌,提升对外形象;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制图步骤

1.新增规划用地 在ArcCatalog新建(或直接导入)“GH**(乡镇代码)_**乡(镇)_新增规划用地“图层 开始“Editor”,Target:GH**(乡镇代码)_**乡(镇)_新增规划用地 根据乡镇调研成果,找到准确的位置,通过复制现状地类图斑等命令规划新增用地。 单击右键,打开“Attributes”,根据“Shape_Area”调整图斑面积,单位:平方米。(调整结果“Shape_Area”个位数字5以下,最好是0,十位百位必须都是0)规划规模与之对应保留一位小数,单位:公顷。 具体调整方式: 选中图斑,使用Task:Cut Polygon Features命令,割去多余的面积。 双击图斑,调整结点位置。可以单击右键insert vertex或者delete vertex增加或删除结点。 注意: 适当割补,不要出现尖角和小块图斑。 打开“Attributes”,根据“乡镇规划用途分区代码一览表”修改图斑属性。(ps:个人建议,在这一步,只修改XMMC、规划规模、乡镇村名三条属性,出图代码、出图分类、用途分区以及管制分区四项属性可以在规划图层完成后,open Attributes Table,使用“Field Calculator”命令,统一修改,汉字写在英文状态的””里) (1)县级重点项目上图 导入“县级规划新增建设用地等”图层 复制该图层图斑到“新增规划用地”图层 Tips: A.县级重点项目以乡镇调研确定的位置为准,形状根据具体地类图斑情况以及边界作调整,面积不变; B.有勘界资料的,将勘界范围导入Arcgis中进行处理。 (2)高速公路铁路等上图 导入“GH面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图层,选择”县级新增规划中的高速公路”, 将其复制到“GH 面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中. 选中高速公路, Data managemeng tools 再features 再polygon to line,这样就把面转为一个新线图层. 在这个新图层中,再用split tool 把线打碎,删成一条线. 导入“GH线状地物_高速公路和铁路用地”图层, 把这条线导入其中,即可. 再对线的位置作一定调整. 完成! (3)场镇范围允许建设区以及有条件建设区上图 参考场镇规划基本范围制图(有CAD规划图的要先将.dwg文件导入Arcgis)。将现状场镇作为允许建设区,将规划场镇作为有条件建设区。 Tips: A.将场镇规划.dwg文件导入Arcgis步骤: 1.提取场镇边界。打开场镇规划.dwg文件,选中场镇边界即规划红线,复制到新.dwg文件,并缩放另存 到规划图数据文件夹中 2.打开Arcgis,拖入场镇边界文件。“export data”完成转换 3.配准。缩放到图层,打开spatial adjustment 选四个点,修改点坐标,进行配准。X坐标复制到X,前 加36(36度纬度带)Y坐标复制到Y(看CAD图的经纬度,如果经度位数为6,纬度位数为7,则用上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参考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第4页至第6页 (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途性;(6)社会性。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第8页至第9页 (1)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2)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3)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第11页。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第11页至第12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4)折中性(5)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第13页。 (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17至25页。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2)温度与植物生长,包括气温,地面辐射平衡。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53页 (1)山地丘陵区。山地与丘陵是正地形,是物质的辐散地,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层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土地利用与发展规划-环境

土地利用与发展规划 冉圣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内容大纲 1.土地变化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 2.1非污染型的环境影响: 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2.2污染型的环境影响:面源与重金属 3.土地利用与发展规划:发展与控制 4.土地利用的政策走向 1.土地变化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为什么要在一个跨学科的论坛上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呢?因为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发生在土地上,对土地利用的改变有所影响,而土地利用的改变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森林被砍伐后变成荒地或耕地等。所以土地利用与环境和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将环境、发展和健康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土地利用变化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调控,比直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控制全球变暖更加有效。所以土地利用变化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已经被很多国际科研机构(如IPCC、IGBP、IHDP等)的核心科学问题列入研究计划了。 1.1 土地利用变化的现象描述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首先需要把土地利用变化的现象弄清楚,即到底是如何变化的;第二是为什么变化,有哪些基本原因;第三是土地利用变化以后会产生哪些后果和环境影响。对土地利用变化现象的描述,一般除了去实地调研、搜集统计数据等,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使用遥感数据。比较不同时段的遥感数据,能够看出土地利用的变化如何进行的。

1.2 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解释 如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进行解释?一般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法、地租理论等。我们假设人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有动力把农地变为建设用地。比如建设用地可以修建房屋出售,每平米能卖一万多块钱;而种地一斤稻谷才卖一块多钱。这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所以现在一般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解释土地利用为什么会变化。 2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 2.1 非污染型的环境影响: 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对于非污染型的环境效应,目前一般使用的研究框架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什么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作为一个指标来描述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呢?因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可能用某一个具体的描述环境的指标解释清楚,而生态系统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用以描述土地利用变化的非污染型环境影响比较合适。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的尺度、区域和目的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做一个恰当的划分。De.Groot于1992年就开始涉及这个领域,将生产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调节功能、生产功能、栖息地和信息功能四种。2002年,他又在此基础上,将四大类划成二十三个小类。2006年进一步完善,增加承载功能,将生产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五个类型。Groot是一个奠基性的人物。而Costanza则在1997年,在更宏观的层次上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划分为4大类17小类。 现在使用较多的还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划分,它将生产系统服务类型分为四大类,三十小类。MA是2001年由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自启动,很多国家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参与的一个项目,在世界各国进行案例研究,中国设计了七个研究点,称为“中国西部生产系统综合评价”。其顶层设计是由一个大的工作组进行,各国按其确定的指标和方法在本国进行研究,影响很大。它的突破是将生态系统与人的福利、福祉联系起来。MA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四大类: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知识服务。供给服务是直观的,即提供食物、纤维、燃料、基因资源、装饰资源、淡水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一、单选题 县级和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C )。 选择一项: A. 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B. 制定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C. 属于管理性和实施性规划 D. 属于战略性规划 题目2 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有( D )。 选择一项: A. 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 B. 建立基本农田登记、损失补偿、地力保养、环境保护及监督检查制度 C. 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3 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是(A)。 选择一项: A.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B. 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 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 D. 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E. 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 题目4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容的重点是(B)。 选择一项: A. 确定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 B. 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 C. 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目标、方针 D. 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的供需总量平衡指标 题目5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核心是( D )。 选择一项: A. 经济分析 B. 环境分析 C. 社会分析

D. 土地评价 题目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 D )。 选择一项: A. 法律措施 B. 行政措施 C. 经济与技术措施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7 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 B )。 选择一项: A. 少 B. 多 C. 差不多 题目8 对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应该是不含传染病菌和有毒物质或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至于致病,再就是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不损害身体健康,最好是含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A )。 选择一项: A. 矿质元素 B. 维生素 C. 氧 D. 微量元素 题目9 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 A )来控制。 选择一项: A. 温度 B. 肥力 C. 风力 D. 湿度 二、判断题 题目10 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可塑性很大,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扰动很容易造成土地退化。错 题目11 土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为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或大气湿度造成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2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 (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2)长期性: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编制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的最重要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规划就是对未来行动结果的预测,也是对实现这种结果行动的预先安排,并且是针对目标达成的行动过程这种不断趋近目标的所有努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条件和土地的自然条件等,合理调整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实行五级控制体系,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目标。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区别:城市规划主要是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是局部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总体规划,是整体的。先有土地利用规划再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任务:1、土地利用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2、土地供给量分析;3、土地需求量分析;4、土地利用战略;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6、土地利用分区(相当于土地用途管制);7、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在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程序:1、准备工作;2、编制规划;3、报批实施。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1、土地利用数量分析;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公式:()()/100%a b b k v v v T =-?? 区位熵:是指某一区域某地区某土地利用类型与该区域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比例,与该地区总土地面积与该区域土地面积之比。 i i d s Q D S = Q 值高,地区优势明显,反之,则是劣势。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土地(耕地、园地、林地、目的、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播种面积往往大于耕地面积)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水库、养殖水面属于已利用水面) 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面积*100% 林地覆盖率针对所有林地,森林覆盖率指有林地 单位播种面积产量=作物总产量/作物总播种面积(播种面积单产一定小于耕地单产) 粮食耕地年单产=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20页)

1997-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编制和实施北京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配置本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首都的发展建设,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领导全国工作和开展国际交往的需要,以及保障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要求,大力组织开展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保障了首都的发展建设和人民生活及各项生产的用地需要。但是,由于我市人多地少、特别是人均耕地较少、后备土地资源匮乏,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为此,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士她利用的方针政策,以《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为指导,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北京市生态建设规划》及有关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和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按照中央提出的对土地资源实行严而又严的保护与管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和方针,科学地编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导全市各项土地利用活动。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走节约用地和内涵挖潜的路子,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占用耕地和开发整理复垦耕地相平衡。

利用Arcgis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图步骤

卢真珍 一、总体规划图包含文件及属性: 工程文件名:XX乡规划图 YX(晕线面) DLTB(地类图斑面) YTFQ(用途分区面):在原地类图斑属性的后面加TDYTQLX(土地用途区类型)字符串20,TDYTQLXDM(土地用途区类型代码)字符串3,GZQLX(管制区类型)字符串20,GZQLXDM(管制区类型代码)字符串20。 DLW(道路网面) YTJJSQ(有条件建设区面)与上面一样。 TMSC(透明输出面) DLJX(地类界线) XZQJX(行政区界线) XZDW(现状地物) JBNTBJ(基本农田边界):加BJLX字符串20 GZQBJ(管制区边界):BJLX字符串20 ZJ(注记) TK(图框点) TK(图框线) TK(图框面) 二、按乡镇Arcgis在检查重区 导入,修复,打散,检查拓扑错误,检查面积。 基本农田保护区 1转成shape格式,放入建好的文件夹中。 2打开Catalog,在上面建好的文件家中,点右键,New个人数据库,New数据集导入是高斯克里格的文件,0.0001,3导入上面转好的文件,输入名为基本农田保护区,OK。 4打开Arcinfor,添加上面数据库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5修复:在DMT中,Feature,Repaire中,不打钩,OK。 6打散:编辑,全选,打散。 7核对面积:在属性表中,右击面积Sta看总面积记下来,再看Shape-area总面8积,要一模一样,如果不是就合Mapgis核对检查原因。(如果很特别的掉去就去Mapgis中切割那块,在导入复制进去,其他不用动) 9修改拓扑错误:若跳区,按住shift点跳去周围的面,在编辑中选自动生成面,在跳区出点3下要移动点,若属性相同就Merge,保存。若前面的做不了,就去Mapgis中,把原来那块多切割几次,把整块变成多块后转成shape后,复制进去。核对面积一样就可以了。 10检查重区:在Catalog数据集中New拓扑关系,重区,是。 11导入Arcgis中,让拓扑关系处于编辑状态,查看有多少错误,修改。 12Generalization-------Dissolve 并区,打钩的表示要留下的属性,基农全删;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土地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基础上,对《1986—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修订,制定《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以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为重点,确定全国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协调各类用地矛盾,提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的政策意见,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纲要》编制的原则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纲要》以1996年为基期,2010年为规划期,并展望到2030年。 《纲要》的内容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澳门。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势(略) 二、规划目标和方针 (一)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997年到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的总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显著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具体目标是:

15春地大《土地利用与规划》在线作业二答案

15春地大《土地利用与规划》在线作业二答案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关于土地的概念,错误的是()。 A. 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 B. 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 C. 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D. 是普通商品 正确答案:D 2. 基本农田是()高产稳产田 A. 种植农作物的 B. 土地高产稳产田 正确答案:B 3. 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是因为()。 A. 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 B. 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C. 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D. 以上三项都是 正确答案:D 4.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主要内容 1.()2.前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3.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经验 4.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5.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设想 6.提出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途径 7.提出提 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建议。 A. 基本情况概述 B. 自然现状概述 正确答案:A 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专业规划的关系:()各专业规划在土地利用上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其用地数量和布局上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的各类用地指标和利用方向。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专业规划 B. 指导专业开发土地的规划。 正确答案:A 6. 牧草地利用规划要根据地形和()植被类型以及畜群结构等,合理划分季节放牧场、割草场、轮牧小区、牧道、设计畜圈、围栏等。 A. 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 B. 水源 正确答案:B 7. 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特性的是()。

A. 面积的有限性 B. 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D. 整体性及多用途性 正确答案:C 8. 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及() A. 土地估价服务 B. 土地经营 正确答案:A 9. 耕地规划就是在已确定的必保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组织耕地利用的问题。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A. 科学利用耕地的保证 B. 土地利用结构控制 正确答案:A 10. 果园用地规划设计原则:() A. 选树适地 B. 适地适树 C. 选地适树 正确答案:B 地大《土地利用与规划》在线作业二 二、多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1. 土地有限性由地球面积所决定指那方面()。 A. 面积总量(地球表面积、国土面积) B. 可利用面积(高山、沙漠等限制) C. 特殊功能(耕地、特产基地)等 正确答案:ABC 2. 土地固定性主要包括()方面。 A. 空间位置 B. 地理环境 C. 永久性 正确答案:AB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关系:()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xxxxxxx 二〇一x年x月

目录 一、目标任务 (1) 二、主要依据 (2) 三、技术路线 (4) 四、程序与方法 (6) 五、主要成果 (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基本依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对土地利用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和省、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全面总结本区域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现行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更新规划成果和数据库,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提供基本依据。 (二)主要任务 1. 开展中期评估。全面总结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客观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摸清状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政策建议。 2. 进行专项评价。围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和城市用地限制性/适宜性评价,为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 3. 调整规划目标。依据上级规划下达的规划调控指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战略、基本方针和规划目标,统筹安排各区域和各类用地,重点落实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和生态用地规模。 4. 优化空间布局。在坚持统筹安排的基础上,按照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对现有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作适当调整;根据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调整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科学安排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促进形成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5. 推进“三线”划定。根据调整后的规划主要调控指标和用地布局,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并与土地用途分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相衔接。 6. 更新规划成果。根据规划调整完善结果,形成调整完善后的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同步更新规划数据库,重点更新土地用途区图层和建设用地管制区图层,并做好质量核查,保持土地规划数据库的现势性。 二、主要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土地利用规划案例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设计 系别:建筑学部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 姓名: 序号: 指导教师:

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 2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3土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1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2提高以利用土地潜力分析 三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1土地利用目标 2土地利用方针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农用地 2建设用地 3未利用用地 五土地用途管制 六土地利用分析 七实施规划的措施

佛山市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南与中山接壤,东北与广州毗邻,西连肇庆,南达江门,邻近港澳,处于我国南大门的开放前沿。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境内交通便捷,已成为富有发展潜力的珠江三角洲西翼的重要城市之一。根据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全市土地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577.27万亩),耕地面积10.12万公顷,人均耕地0.032公顷。1996年户籍人口316.12万人。全市现辖城区、石湾区,代管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和高明市。 佛山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和水域,其中平原面积最多,丘陵台地次之。佛山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温度21.7℃,年降雨量1646.9亳米。西江、北江贯穿全境,地表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四季常青,盛产粮食、塘鱼、水果、蔬菜、花卉等作物,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至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岭南重镇,曾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有我国古代“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是全国24个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1996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637.44亿元(当年价,下同),接近全省总量的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3万元。城镇建成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其中佛山市区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5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2.29平方米。公路通车总里程2851.5公里,公路密度74.09公里/百平方公里,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15.5万门。 二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 根据1996年10月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汇总,全市土地总面积384849公顷,土地利用现状如下(详见表二): 1、农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