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
沈从文边城解读

沈从文边城解读沈从文边城解读边城,是大家在学习生活当中会遇到的一篇课文,那你知道这篇课文究竟写的什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解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沈从文边城解读 1《边城》,代表着典型的湘西式的人生形式; 而翠翠,是沈从文对美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
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惋。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
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
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
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汪曾祺称“《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现实”。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边城》中的湘西风情与人性美好

《边城》中的湘西风情与人性美好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情画卷,同时也刻画了一群充满人性美好的人物形象。
在这个充满自然之美与人性之光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温暖与宁静。
湘西,那是一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在《边城》中,沈从文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里的自然风光。
青山绿水环绕着小小的边城,清澈的溪流奔腾而过,溪边的垂柳随风摇曳。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
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祥和。
这里的山水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人们生活的依托,是他们心灵的栖息之所。
边城的建筑也别具一格。
古朴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半倚着陆地,一半悬于水面之上。
这些吊脚楼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生活点滴。
屋前的石板路蜿蜒曲折,连接着家家户户。
在这座小城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与繁华,有的只是那份宁静与质朴。
而湘西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
每逢节日,人们都会穿上盛装,载歌载舞。
赛龙舟是其中最热闹的活动之一,健壮的汉子们在龙舟上奋力划桨,岸上的人们欢呼雀跃,为他们加油助威。
还有那热闹的集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人们在集市上交换着物品,分享着生活的喜悦。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善良、淳朴的人们。
翠翠,这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是人性美好的象征。
她生活在溪边的小屋里,与爷爷相依为命。
她的眼神清澈如水,心灵纯净如雪。
她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却又羞涩而内敛。
当爱情来临时,她默默地守候,那份纯真与执着让人感动。
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亲人,也是边城善良人性的代表。
他一生都在渡船上为人们服务,风雨无阻。
他对翠翠关怀备至,用自己的爱为翠翠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
他的善良、勤劳和坚韧,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傩送和天保这对兄弟,同样展现了人性的美好。
他们勇敢、豪爽,对爱情忠贞不渝。
尽管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反目成仇,而是用一种真诚而坦荡的方式去面对。
在边城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温情。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

边城沈从文文学作品鉴赏《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湘西边境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在鉴赏《边城》这部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主题思想:《边城》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上。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淳朴的情感,以及湘西人民善良、朴实、勤劳的品质。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之美,正是沈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2. 人物形象:《边城》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的女孩,她对傩送的纯真感情展现了她纯洁的心灵。
傩送则是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翠翠的爱是真挚而深刻的。
而翠翠的外公则是一个慈祥、善良、豁达的老者,他对翠翠的关爱和呵护展现了亲情的美好。
3. 艺术手法:《边城》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简练明快,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沈从文先生通过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美丽的世界。
同时,小说中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和意蕴。
4. 文化价值:《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
通过阅读《边城》,读者可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边城》所描绘的人性与情感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边城》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通过鉴赏《边城》,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人性和情感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边城》读后感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湘西边城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亲情和乡土情怀的动人故事。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感震撼,对人性和乡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她生活在湘西边城的一个小镇上。
翠翠的父亲是一位船夫,母亲早逝。
她与父亲相依为命,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然而,命运却对她并不宽容。
在她十六岁那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沈阳的年轻人。
两人陷入了痴狂的爱情,但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走到一起。
翠翠在悲痛之中选择了离开人世,结束了这段悲剧般的爱情。
读完《边城》,我被作者对湘西边城的描绘所吸引。
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边城变得如此美丽而神秘,仿佛是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
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他们热爱生活,珍惜亲情和友情。
这种乡土情怀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
此外,《边城》中的人性描绘也让我深感震撼。
翠翠和沈阳的爱情虽然悲剧,但它却是那么真挚和美好。
他们为了爱情付出了一切,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无奈的爱情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摘要:《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湘西,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洁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读过《边城》,最令人难忘的是沈从文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结,这种情结的生成与他的生长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姑且透过小小的《边城》窥探沈从文浓郁的**情结。
关键词:沈从文**世界**情结柔情乡下人自卑热情坚守人性价值实现期待应该成认,上个世纪30年代的沈从文是独立的,独步的。
他所构筑的**世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在乡村和城市的比照空间里,建构了一个以伦理道德的视角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艺术世界,从而彰显了他人难以替代的独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的交响曲中唱出了独特的声音。
沈从文用他那“乡下人”的打算,既远离党派政治的视角攻击农村的调敞和都市的罪恶,又抛却现代商业文化的触角来开掘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坏。
他游荡于左翼和海派文学之外,撷取地域的,民族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间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陋处。
这一切,都决定了沈从文所精心构筑的**世界必然疏政治而亲人性,必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
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发现,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对于**世界的照顾,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也是相当成功的,这种**清结是他无法也不愿舍弃的。
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沈从文对于**世界的这种过分依赖,确实又构成了他致命的弱点,就像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先天的缺乏一样,一方面是他引以为豪的**世界,一方面是他无法融入的都市生活,两者像世界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以及二者的融合,作家本身包括他〔她〕的缺点势必也构建于文学中。
2019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世界-成人电大毕业论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湘西世界论文摘要:《边城》原本是沈从文先生为我们提供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在小说中企盼的是“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他将人生当作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人性美在原始状态下能够得以保存,他试图用爱和美来美化人性,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
但是,《边城》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变数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沈从文用极美的文笔写下了一个极大的悲哀,翠翠的爱情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经消失。
也许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正是这样一种矛盾,才映衬了《边城》的真实。
理想的不可实现性决定了悲剧意识的必然存在性。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它都以各种形式在。
生活总会有不幸与矛盾,生命其实如此真实又如此无奈。
生活过,幸福过,惆怅过,悲伤过,才是完整的人生,才让人懂得珍惜,学会记忆美好。
也正是这样一个悲剧的结局,阐释了生活中坎坷,不幸的必然,我们不必去抱怨,因为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自然中不可或缺的色彩。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世界,人性美目录论文摘要: (1)引言: (3)正文 (4)一、《边城》的作家及故事简介: (4)二、《边城》中的风景美: (4)三、《边城》中的民俗美: (5)四、《边城》中的人性美: (7)(一)爱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7)(二)亲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8)(三)乡邻情在人性美中的表现 (9)五、《边城》中的悲剧美: (10)(一)、悲剧美的表现 (10)(二)、悲剧美的成因 (11)(三)、悲剧美的表现方法 (12)结论: (13)引言:《边城》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沈从文的著名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中篇小说之一。
沈从文选择自己的家乡湖南西部小镇凤凰城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虚构了一个充满湘西特色,美好纯真却又凄婉哀怨的爱情故事。
如果仅仅从故事的角度讲,沈从文无意追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悬念,也没有可以营造惊心动魄的故事氛围,更没有概念化的图解人物,他只是采用典型的中国传统叙事结构,用散文化的情节,表现小镇里两个青年人之间纯真朦胧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的爱情悲剧。
从《边城》浅析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浅析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胡春丽(重庆市綦江实验中学校)摘要:沈从文是一个紧紧拥抱故乡土地不放的作家,他的作品带着湘西所特有的风采 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野蛮与优美㊂不错,沈从文用他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如诗般的湘西和为湘西所孕育的 乡下人 ,以及有着独特魅力的湘西文化,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㊂关键词:湘西㊀乡下人㊀湘西文化中图分类号:G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2020)02-01-199㊀㊀早在19世纪,湘西就以风景优美,中国山水画家和文人墨客曾点染吟咏过而有 中国的瑞士 的美称㊂然而,在文学上,第一个对湘西山水加以诗化的㊁对湘西人民纯洁品质加以歌颂和对其痛苦加以深沉挖掘的人是沈从文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着实是一个遗世独立㊁生活太平㊁原始能量异常充沛的乐土㊂沈从文之所以对湘西有这般独特的感受,是和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㊂沈从文出生在湘西,他的整个童年甚至少年都在湘西度过,他从小耳濡目染的是湘西的地域文化,甚至是最能反映他湘西世界的湘西文化㊂湘西是具有南方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的㊂湘西是苗族㊁土家族㊁汉族的杂居区,个民族允许通婚,学院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各民族在文化观念上很大程度上趋向一致㊂沈从文的祖父是汉族,亲祖母是苗族,母亲则是土家族,这一个家庭便反映出了当地的民族关系㊂这种民族关系,便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决定了湘西文化独特的包容性,同时,这也影响着沈从文的文化心理和他的文学创作㊂湘西地处中国腹地,历来是封建统治者征服南方和大西南必须首先控制的战略要地㊂湘西人民为了生存而反抗,从而造就了湘西人民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强悍的民族性格㊂同时,湘西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不仅形成了勇敢㊁顽强的精神,还带有一种未加改造的自然㊁野性的天性㊂故此,湘西人看惯了生死,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必然,他们以自然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于是他们形成了一种纯朴的民族性格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思想观念㊂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长期以来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精神思想统治的忽略,使得湘西少数民族以原始的心态创造㊁发展文明,才有了湘西具有原始风貌㊁神秘的特殊文化㊂以文明现代文明的眼光来看待湘西人民,会觉得她们那就是野蛮的原始人,是一种文明的滞后,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更具神秘色彩㊂湘西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和传统精神谱写出了湘西独特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缔造者 湘西人,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中也是散发着独特魅力的㊂沈从文自己曾说: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㊁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㊁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得诡诈㊂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 ㊂①沈从文正是饱含 乡下人 的爱憎哀乐,写了他最亲切熟悉的 乡下人 ㊂正如沈从文的乡下人概念一样,他笔下的 乡下人 正是符合这一描述㊂在他的笔下, 乡下人 是和谐融洽的,是和大自然和谐一致的㊂他们不把自然理想化,而是用户求实的㊁自然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人和大自然是一体的㊂正如沈从文的‘边城“,在写到那个风雨之夜,老船夫的离去与白塔的同时倾倒,是白塔的倾倒预示着老人的离去还是老人的死注定了白塔的倾倒,这谁又能分得清,但这不正是象征着人与大自然的两位一体吗?不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沈从文的笔下,透过描写边地风俗,特别是人情风俗,也无不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以及人性的纯真善良㊂老船夫死了,邻里人热情地帮助㊁照顾翠翠㊂就连不为人之一顾的地位卑下的妓女也是深情的㊁重义舍利的㊂在这些边城人的身上,不也体现了他们的 人情美 和 人性美 吗?同时,沈从文也不忘展示乡下人剽悍㊁好勇斗狠㊁野性的一面,也并没有掩饰乡下人愚昧㊁迷信㊁落后㊁野蛮的原始心理和阴暗面㊂如‘夫妇“②中就提到农村的一个弊病:不宽恕不遵守当地风俗的外人㊂沈从文的 乡下人 有着人性的复杂,他们勤劳㊁纯洁㊁善良㊁勇敢,但同时他们又迷信㊁落后㊁野蛮㊂正因为这些复杂的乡下人,才真实地展现了最真的人和最真的人性,也才构筑起了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㊂湘西,它并不似‘边城“表面上看上去的 世外桃源 ㊂沈从文对家乡人民和风俗文化怀着一份强烈而真挚的热情,他在描写这种 世外桃源 的状态下,也极力挖掘人们深处的难言和难忍的痛苦㊂他以复杂的情思来凝结复杂的世界,构筑出 逝去了的年月 里的 逝去了的生活 ,展现了一幅美与野蛮组合的古老而神秘的画卷㊂注释:①‘沈从文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㊂②沈从文短篇小说,作于1929年,原载‘小说月报“第二十卷十一号㊂收入‘沈从文选集“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㊂㊀㊀(上接254页)(五)路队的规则有被尊重的温度㊂放学主动排队,包括升旗仪式的排队,自觉做到快㊁静㊁齐?那基本不太可能㊂还是需要我们反复喊口令来训练和强路队纪律㊂其他老师的方法,就是把在路队中说话的孩子送回教室重新走,每每看到那些孩子耷拉着脑袋单独行动时,我的心里都不是滋味㊂这个段的孩子好动好说是天性,犯错是自然,那小小的心儿是需要我们呵护与尊重而不是打击与排他㊂路队走不好,我允许出错,多给改正的机会,多提醒几次,多帮助几次㊂孩子们也是容易感染的,看到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纠正,没有训斥,有的是:你这样走更帅气的,这时不说话你更可爱,我们要力争获得文明班级的称号就要走好路,和同学们一起努力好吗 在这样的温言细语中孩子浮躁的心渐渐安定下来㊂即便偶尔还会出错,但我的一个以眼神和一个动作他足以明白该怎么做,那里有尊重与被尊重的力量!这样坚持下来,感觉我们班孩子路队做得很棒了㊂小学阶段需要规则规范㊁制约孩子的行为,没有规则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㊂同样,没有温度的规则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最具温情的规则是有理有据,有节有限,有情有义,有行有止,去唤醒㊁去激励㊁去理解㊁去关怀㊁去尊重每一个孩子,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自己,最好的自己!4912020年第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女报㊃家庭素质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摘要:《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边城》发表于 1934 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湘西,绿水,河边的老艄公, 16 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读过《边城》,最令人难忘的是沈从文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结,这种情结的生成与他的生长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姑且透过小小的《边城》窥探沈从文浓郁的**情结。
关键词:沈从文 **世界 **情结柔情乡下人自卑热情坚守人性价值实现期待应该承认,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沈从文是独立的,独步的。
他所构筑的**世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在乡村和城市的比照空间里,建构了一个以伦理道德的视角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艺术世界,从而彰显了他人难以替代的独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的交响曲中唱出了独特的声音。
沈从文用他那“乡下人”的打算,既远离党派政治的视角攻击农村的调敞和都市的罪恶,又抛却现代商业文化的触角来发掘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坏。
他游荡于左翼和海派文学之外,撷取地域的,民族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间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