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以其独特的乡土文学风格和对湘 西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而著称。
沈从文的主要作品与成就
主要作品
《边城》、《长河》、《湘西散 记》等。
成就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 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誉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湘西世界概述
湘西的自然环境与风土人情
自然环境
湘西地处湖南的西部,拥有壮丽的自 然风光,包括秀美的山水、茂密的森 林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风土人情
湘西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他们 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传承着独特 的文化。
湘西的历史文化与民俗传统
历史文化
湘西拥有悠久的历史,是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
传承文化遗产
发展文化旅游
加强对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 的传承和保护,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这 些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将湘西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 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 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湘西文化。
பைடு நூலகம்
THANKS
感谢观看
沈从文笔下湘西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文学创作的影响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作品对后来的 乡土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 了众多作家对乡土文化的关注与
创作。
文化研究的启示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为文化研究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促进了人们 对乡土文化、民俗传统等方面的研 究与思考。
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湘西自然风光的 描绘,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 注与保护意识,促进了生态文学的 发展。
湘西的神话故事
论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影

响论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影响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坛巨匠,以其深厚的湘西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小说写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成为了湘西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湘西文化与沈从文小说的关系出发,分析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影响,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湘西文化与沈从文小说湘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中原文化,又融合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沈从文生于湖南湘西,他的文学创作与湘西文化密切相关。
他的小说中常出现浓郁的湘西风情、湘西方言,以及湘西特有的宗族制度、土地观念和民间信仰,这些元素使得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湘西文化气息。
沈从文的小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边城》、《归来狂人》和《围城》。
其中《边城》是他最早的小说作品,它的主题是爱情和责任,描写了一段跨越宗族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通过对湘西山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湘西独特的文化景观,深刻地反映了当地民风民俗和人物性格。
《归来狂人》则是一部以自我意识为主题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文人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和追求。
小说结合了沈从文自身的经历与湘西文化的特点,塑造出了文人独特的性格和奋斗历程。
而《围城》则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它揭示了围城般的生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封闭困境。
这部小说成功地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影响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小说的意象与情感方面。
湘西作为一个风景秀丽、文化独特的地方,深刻影响了沈从文的小说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构造。
在《边城》中,小说情节延续了湘西的古老传说和风水学说;在《归来狂人》中,小说展示了沈从文对湘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剖析。
可以看出,湘西文化为沈从文小说中的意象与情感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丰富的内涵。
其次,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沈从文的写作风格与湘西方言密不可分,他运用湘西方言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语言表达。
解读《边城》的“湘西世界”

解读《边城》的“湘西世界”解读《边城》的“湘西世界”如果说翠翠的自然美给读者的印象是难忘的,那么,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的爱与美则更为真切感人。
作者用较多的篇幅,细腻的笔触,写出翠翠性情的发展变化,发掘出她处在青春成长和恋爱纠葛中可爱的思想情操。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提到什么时,脸会红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发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插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荼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的情绪,轻轻的说:“在看水鸭子打架!”照当地习惯的意思,就是“翠翠不想什么。
”但在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着:“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
”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道想些什么。
当爱情的种子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在翠翠心中萌发时,她清澈纯净的心湖里开始荡起细细涟漪,但又没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和行动。
当她察觉天保、傩送都在间接向她示爱时,马上唤起她深藏内心的记忆和想象,但情动于中却又不发于外形于色。
外祖父向她提及,她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
这正是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感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态。
翠翠生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本性是活泼好动的,但当初恋闯入她平静的生活中时,她却由动转静了,思想的外向转为感情的内向:深思遐想代替了心直口快,腼腆娴静代替了童真稚气。
为了真实表现出这种细微变化,作者用抒情的笔调,较多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让人物自我抒发感情,展示许多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澄美境界。
如翠翠独自仰望深邃的星空,凝眸变幻的云彩,轻哼“还愿迎神”的歌,细吹小巧的芦管,梦中随傩送的恋歌轻轻地飘荡,等等。
这种虚实结合、动静统一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翠翠的纯真的爱和精神的美。
3 “湘西世界”——爱与美无处不在如上所述,沈从文在《边城》中对人性爱和人情美作了充分理想化的表现。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
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
”施蛰存如是说。
沈从文先生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对都市文化的腐朽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边城》是沈从文的“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小说还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
《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正如沈从文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沈从文《边城》中的“赞美”(一)湘西小镇的自然风景美我们首先就能够看到的是沈从文先生极力赞美的湘西小镇茶峒的优美的自然风光。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开篇就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宁静古朴的乡间景致:依山傍水的村庄、清澈见底的小溪,自由自在的游鱼,以及淳朴的乡下人。
由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看其理想文化人格

由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看其理想文化人格沈从文的散文以湘西题材系列最具代表性,他在《湘行散记》和《湘西》中向我们展示了湘西一带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和人情面貌。
沅水两岸自然景观千变万化,崇山峻岭中绵延着深涧大河,孕育着古老的民族,这里的人们泛神崇拜、擅施巫术,却自然淳朴,在千百年的休养生息中形成了这一地域独特的民族文化。
沈从文所写的湘西题材散文重在将沅水两岸的自然地理景观与人文环境做一个真实的还原,其散文中所叙述的湘西一带的人与事一方面放映出沈从文的文艺风格与人格,另一发面也折射出沈从文由“自然性”与“自主性”构成的理想文化人格。
一、沈从文理想文化人格中的“自然性”沈从文理想文化人格中的“自然性”首先表现在其散文中體现出的他对待自然的态度。
在湘西题材的散文中,他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沅水两岸的自然景观,清晨泊在滩上的船只、沿河错落的明黄的吊脚楼、夹江高矗的青黛石壁……他在这里生长了20年,这些自然景观早已融入他的生命,他面对这些景观时早己不仅是眷恋,而成为一种膜拜,即使写这一带的人与事,也是要表现与这里的自然相融合的淳朴的美的人性。
他在大自然面前,善于通过想象、幻想与情感的指使,把自我伸张在自然里,从而冲破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隔阂。
当他面对故乡山水的动人风光时,感到“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
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
”他崇拜、讴歌自然,其实质是在崇拜、讴歌自己所追求、信奉的接近自然的理想人格,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契合统一的理想境界。
沈从文在其湘西题材的散文中记录了舟子水手、妓女老鸨、山贼土匪等不同身份的人,但是他们都是湘西那块沃土哺育出的纯洁的自然之子,青山碧水给他们以透明无暇的灵魂,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
率真朴实、热情善良的舟子水手,如《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的三个水手,他们收入微薄,“掌舵的八分钱一天;栏头的一角三分一天;小伙计一分二厘一天。
在这个数目下,不问天气如何,这些人莫不皆得从天明起始到天黑为止,做他应分做的事情。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习题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习题说明:1.本习题由三部分构成:①各章课后习题②题库③部分国内高校研究生入学试题各章课后习题:第2-3章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第4章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 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5章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 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6章1鲁迅在30 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试评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3.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第7章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之一是以湘西世界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边城》。
本文将以该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主题思想和文化价值。
一、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叙述边山故事的形式展示了湘西世界的丰富多彩。
小说中充满了湖南方言和当地风俗,这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湘西文化的内涵。
作者通过刻画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物产资源,揭示了湘西的地理特征和资源优势。
小说还通过描写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展现出湘西世界的人文特征。
二、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湘西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探究。
小说中深刻展现了湘西地区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揭示了湘西世界的独特人文精神。
小说中反映的文化与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情感、个性、命运等方面在湖南文学中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小说以优美的语言艺术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推进华南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三、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小说中对湘西风俗和民俗的描写,对湘西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小说以湘西世界为背景,通过对湘西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心理描写,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勇敢和乐观精神,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最后,小说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使得湘西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得到展示和传播,具有防止文化消失的作用。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中湘西世界的表现形式多样,主题思想卓越,文化价值显著。
通过研究该小说,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湘西地区的文化和历史,也能够对湖南文学的发展做出具有推动意义的贡献。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沈从文先生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对都市文化的腐朽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边城》是沈从文的“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还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正如沈从文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沈从文《边城》中的“赞美” (一)湘西小镇的自然风景美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我们首先就能够看到的是沈从文先生极力赞美的湘西小镇茶峒的优美的自然风光。“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说开篇就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宁静古朴的乡间景致:依山傍水的村庄、清澈见底的小溪,自由自在的游鱼,以及淳朴的乡下人。这让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大都会有似曾相识、如临其境的感觉。“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这样的美景,对于常年居住在大城市,见惯了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都市人来说,该是多么的心旷神怡!正如沈从文先生原文中所说“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3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一) 湘西小镇的风土人情美 1、老船夫与孙女的祖孙情 沈从文在文中通过描写老船夫对女儿、对外孙女的挚爱,极力塑造了老船夫这一生动的形象。“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翠翠父母是没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在一起的。翠翠母亲未婚先孕后,翠翠的父亲想携妻子私奔,逃走未遂后军人投水自尽了,而翠翠母亲惦记着腹中骨肉,不忍追随丈夫而去。可是在生下翠翠后,翠翠的母亲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文中老船夫知道了女儿未婚先孕事情之后,怕伤害到女儿,对女儿“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件事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后来,女儿生下孩子后随了丈夫而去,老船夫又毫不犹豫地担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重担,并在外孙女翠翠身上倾注了他全部的爱。细细品读文章,在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份爱:老船夫与翠翠守着渡船相依为命、一起坐在大石头上看星星、一起在门前晒太阳,给外孙女讲故事。。。。。。这是老船夫对翠翠的疼爱,而翠翠亦对爷爷有着深深的敬爱。“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祖孙两相依为命,孙女体恤老祖父,力所能及的帮助老祖父摆渡。端午节时候祖孙两入城失散了,翠翠就一直等待着祖父回来找她,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4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河中划船的决了最后胜负后,城里军官已派人驾小船在潭中放了一群鸭子,祖父还不见来。”而翠翠恐怕祖父也正在什么地方等着她,因此带了黄狗各处人丛中挤着去找寻祖父,结果还是不得祖父的踪迹。“又不愿在天未断黑以前,同黄狗赶回家去,只好站在那石码头边等候祖父。”直到看船的人尽数散去,河面朦朦胧胧,翠翠还是在等着,她“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是什么让她如此的笃信?是那份横于二人间炙热的亲情!“到了端午。祖父同翠翠在三天前业已预先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翠翠先不答应,后来答应了。”但过了一天,翠翠又反悔回来。这是为什么呢?老船夫明白孙女的意思,这是翠翠玩心与爱心相战争的结果。“见祖父不再说话,翠翠就说:‘我走了,谁陪你?”爱玩的少女却也考虑到了祖父,“我走了,谁陪你?”简单的一句话就把自己的关切之意表现的淋漓尽致:孙女走了,看热闹去了,就只剩下爷爷一个人守着船,没有了孙女的陪伴,一个人孤孤单单。 2、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如果说翠翠爷两的祖孙情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那么天保与傩送间的兄弟情义亦是描述的形象生动。“接着说的下去就是顺顺家大老如何在人家赞美翠翠,且如何托他来探听老船夫口气那么一件事。末了同老船夫来转述另一回会话的情形。“我问他:‘大老,大老,你是说真话还是说笑话?’他就说:‘你为我去探听探听那老的,我欢喜翠翠,想要翠翠,是真话!’”从旁人的口里我们可以看出大老天保是欢喜翠翠的,那么二老对于翠翠的态度又是如何呢?“你听岳云二老亲口说吗?”“我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5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听别人说的。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两兄弟爱上了同一个女子。天保下手快,当真央父亲顺顺请了媒人去向老船夫攀亲了,而说亲的事让二老知道了,傩送也让他哥哥知道了自己对翠翠的一番心事。二老想出了个主意,“就是两兄弟月夜里同到碧溪岨去唱歌,莫让人知道是弟兄两个,两人轮流唱下去,谁得到回答,谁便继续用那张唱歌胜利的嘴唇,服侍那划渡船的外孙女。”哥哥也应允了,又由于“大老不善于唱歌”,因此“轮到大老时也仍然由二老代替。两人运气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办可说是极公平了。提议时,那大老还以为他自己不会唱,也不想请二老替他作竹雀。但二老那种诗人性格,却使他很固持的要哥哥实行这个办法。”二老说必需这样作,一切才公平一点。“这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岨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然而真到了唱歌时候,兄弟两又谦让了起来,结果二老唱了,大老感觉自己没有了希望便驾船外出,一方面是想成全弟弟,另一方面可能就是想逃避。可是后来,二老却再也没有来为翠翠唱歌了,究其原因,竟是大老驾船身死,二老觉得有愧于哥哥,再也不来争取心上人了。兄弟二人没有因为爱情而争得头破血流,反而处处为对方着想,这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3、湘西小镇淳朴的民风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6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除此之外,湘西的民风也是美的,沈先生在文中这样赞扬道:“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都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而湘西人民却不尽相同,这里民风淳朴,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人性味。 (二) 青年男女间的爱情美 1、傩送与翠翠之间爱情的朦胧美。 傩送、翠翠的相识是以一个玩笑开始的,翠翠初遇傩送二老,就对二老有个难忘的印象。二老邀翠翠到他家去等爷爷,翠翠以为他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以为期侮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后来知道那是二老,想起先前骂人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到家见着祖父,“另一个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二人初相识,二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爱情的种子已经朦胧的再孕育了。两年后的端午节,祖父和翠翠到城里看龙船,从祖父与长年的谈话里,听明白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的端午。翠翠和祖父在回家的路上走着,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翠翠的这一问,说明翠翠的心此时正在飞向谁边。二老过渡,到翠翠家中做客。二老想走了,翠翠拉船。“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自负”二字极好。翠翠听到两个女人说闲话,说及王团总要和顺顺打亲家,陪嫁是一座碾坊,又说二老不要碾坊,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翠翠心想: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这些闲话使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 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 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而我们却没有把这些描绘仅仅的看作湘西的奇特的风景,而且我们也不会这样去做,我们在等待那潜存的力量的奔泄。这也许是沈先生对"不变"的迷惘的表达。但他对人物的的表达却是不迷惘的,他熟悉他们的生活,而更为伟大的是那人性,在质朴湘西山水陶冶下的人性,这人性会像那流不尽的白河一样,时时在变吗?这是不在他的表达中的。 《边城》里对爱情的叙述是悲挽的,爱情这种最人性的东西在湘西,在沈先生的笔下,却演绎的如此的鲜血淋漓:翠翠母亲和一个戍军的死亡悲剧,船总两个儿子对翠翠的爱情纠葛,还有杨马兵对翠翠母亲求不得的爱情,这些都染红了这片土地,但沈先生没有让我们直接的感到刺眼,因为他都给这些笼罩上了一层诗意的柔情,或者是湘西的水总能轻轻的把它抹去。 在文章的后面,"被大雨坍塌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修好了的仍旧是湘西素朴民俗的继续,它,不常变。而"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在这里,沈先生期待他回来吗,我们不知道,仅仅知道的是他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似乎有点微微的踌躇,在这踌躇中也有着他潜意识的期待:"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他期待着明天白河的水把这"变与不变"完完全全的冲洗干净。或者还希望这河水也能冲亮世人的眼睛,使他的作品能获得一个新的评判,这也许是我的臆测,因为沈先生也许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我在作品的最后看到了他的迷然。 当然在今天沈先生获得了新的估价,终究人性充溢的作品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在上个世纪80年代沈先生获得了本应属于他的价值评判,或许是那白河的水终究冲亮了世人的眼睛。
杂语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一、 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的内涵与外延文化,一般公认的定义是英国学者泰勒的说法:所谓文化或文明,在广泛的民族志的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他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性的复合的总体。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意义,首先在于他是完全忠实于内心起点的作家,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罕有的人物。仅五四运动以后的六七年中,其单行本著作就已有了《入伍后》,《 蜜柑》,《好管闲事的人》,《阿丽思中国游记》,《旧梦》,《一个天才的通信》,《阿黑小史》,《都市一妇 人》,《虎雏》,《石子船》,《山鬼》、《龙朱》,《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篁君日记》,《长夏》,《一个女剧员的生活》,《老实人》,《十四夜间》, 《从文子集》,《沈从文甲集》,《记胡也频》,《月下小景》等20余种;后来的小说又有了《边城》、《长河》、《槐花镇》、《占领》、《船上》、《腊八粥》、《代狗》等等.沈从文将他所曾历验的军队生活,湘西民族和苗族的生活及普通社会事件全部纳入了他的小说及散文创作中。当他创作这一切时:“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沈从文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情形中。”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沈从文小说的文化特质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凌晨,降生在湘西凤凰县的一个行伍之家。学名岳焕,20余年后改名为沈从文。沈家原为簪缨世家,至祖父一辈入了军籍,父亲沈宗嗣曾是驻守大沽口炮台的一员裨将。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地处湘西沅水流域,是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沈从文自幼便陶醉在对于水的联想之中:“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在沈从文的一生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这其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给了沈从文创作莫大的影响。沅水及其支流辰河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在水中或岸上讨生活的剽悍的水手、靠作水手生意谋生的吊脚楼的妓女、携带农家女私奔的兵士、开小客店的老板娘、终生漂泊的行脚人……纷纷来到沈从文笔下,给他的创作烙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与湘西独有的地域文化色彩。
1、 沈从文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 沈从文是从写“乡土文学”开始步入文坛的。他说:“我的作品稍稍异于同时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时,取材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条延长千里水路的沅水流域。”沈从文之所以一开始侧重写乡土小说,除了他遵循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创作原则以外,还有鲁迅小说的影响,“由鲁迅先生起始以乡村回忆做题材的小说,正受广大读者欢迎,我的学习用笔,因之获得不少勇气和信心。”《边城》表现了作者文学创作的乡土特色,渗透着作者挥之不去,剪不断,现还乱的乡土情结,流露出作者浓浓的乡土意识。在现代作家中,恋乡梦如沈从文之沉酣者,是屈指可数的,他深挚地爱故乡的土地和人,爱其朴野的,也是没有为儒家道统所泯灭的化外之风,爱其璞玉一般的,也是没有为都市文明所扭曲的正直素朴的人情美。他对此一往情深:“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一个学历史的人会知道,那‘五溪蛮’所在的地方。这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会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的。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永远不大聪明,拙于打算,永远缺少一个都市中的兴味观念,我们也正不必生长到这朴野边僻地方为羞辱。”回顾沈从文这种带有神圣感的乡土情结无疑有着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2000多年前的湘西,峨冠博带、腰佩长剑、脸如刀削的屈原曾一路仰天长啸、一路掩涕长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东君》)“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湘君》)一次神秘的浪漫之旅,成就了一代伟大诗人的诞生。沈从文从小就生活在沅水岸边,他的小说自然更多的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譬如《边城》,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小说中的一切其实都不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实在在的影子。而这影子全在那一脉青山相拥的沅水两岸的人事哀乐。曾有人问及沈从文的创作体会,他回答说:笔下涉及社会面虽然比较广阔,最为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切分不开(《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又说:我所写的故事,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沅水为长江支流,也是哺育湘西一代又一代醇厚百姓繁衍生息的母亲河。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沅水两岸的百姓既英风豪气冲天,又纯朴贤静柔情似水。当在水中如浪里白条搏击风浪的时候,那一声声豪迈粗犷的沅水船排工号子歌,足以震撼每一位行路之人。自常德到沅陵,山高水陡,滩多流急,有三垴九洞二百零八滩之说。试录本地(沅陵)流传的一段沅水船排工号子歌片段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