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说课教学设计

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说课教学设计
鲁科版高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说课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原理》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说课提纲:

一、说设计理念

二、说教材价值

三、说学生学情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说课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1.观念发展的模型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知识落实为基础,观念发展为目标,学生观念发展目标的达成要以具体知识为载体,通过创设不同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热是可以定量测量、定量描述和定量计算的”这种“定量的能量观”的观念得到发展形成。

2.“促进观念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型

在观念发展的模型基础之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定量的能量观”观念发展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建构,通过科学的对教材知识价值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制定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并藉此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二、说教材价值

1.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本节的设置力图引领学生在定量的层次上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问题,使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从而在观念上形成定量的能量观。

2.本节课的编排注重与后续模块学习及大学热力学相关内容的衔接,设计合理、深入浅出,与必修内容遥相呼应,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内容编排模式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热力学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基本的了解。

三、说学生学情

1.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知道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能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习惯:本节课面对的是对化学比较感兴趣的高中生,他们有着较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善于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3.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热效应但不知道如何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知道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不知道如何定量的描述反应热;学生了解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但不知道如何测量和计算常见反应热;学生虽已初步形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观念,但还不能主动的将这种观念提升到定量的高度。

四、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在定量水平上认识并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②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 ③能应用盖斯定律来求算简单的反应焓变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定量的测定反应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及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团队意识;通过了解化学热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化学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反应热概念的含义(2)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3)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 难点:如何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学生定量的能量观的发展。

五、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概念建构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若干4人合作小组,小组自主确定一人为小组发言人,负责整合本组讨论的结果,并代表本组作交流发言,从而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方法特点:民主开放、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互助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实例探究

定量的能量观 焓变是可定量测量、定量描述、定量计算的 实验探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视频、图片展示】:成功的将嫦娥三号送上月球轨道的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运载火箭要加注多少高能燃料偏二甲肼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计算才能确定,燃料过多将增加火箭的负载,过少则无法将嫦娥三号送上预定轨道。很显然,科学家必须对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由此,“偏二甲肼的燃烧”既是运载火箭的原动力,也是本节课发展学生定量的能量观的原动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我国先进的航空航天技术中火箭燃料加注量的介绍,激发学生要定量研究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兴趣,让学生体会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环节一:认识反应热和反应焓变 问题探究:

1.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

2.反应热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物质的“焓”?

3.什么是反应焓变?反应焓变与反应热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

此处设计将引导学生对反应热进行深入的讨论思考,通过学生的课堂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检测学生对反应热概念的认知水平,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矫正和规范。通过此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定量的能量观有初步的了解。

探究环节二:如何利用实验方法定量测量反应焓变

1.讲解简易量热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明确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2.将各学习小组整合为A 、B 、C 三大实验组分别进行实验并结合数据获得结论:

A 组:测定100ml1.0mol ·L -1稀盐酸和100ml1.0mol ·L -1

NaOH 溶液的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数值。

B 组:测定100ml1.0mol ·L -1稀盐酸和100ml1.0mol ·L -1

KOH 溶液的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数值。

C 组:测定100ml1.0mol ·L -1稀硝酸和100ml1.0mol ·L -1

NaOH 溶液的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数值。

认识反应热与焓变

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此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实验室中简易的定量测量反应热的方法;三组实验分开进行,既节省时间,又利于学生对三个数据进行比较和思考;让学生对定量的能量观达到基本理解的水平。探究环节三: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 什么是热化学方程式?填表辨析其与化学方程式的异同。

2. 仔细阅读课本第6页“资料在线”的内容,认真完成本页的“交流·研讨”。

3. 你认为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学生组内探究、组间交流、教师整合:

☆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反应物和生成物要标明其聚集状态,用g、l、s分别代表物质的气态、液态、固态,水溶液中的溶质用aq表示。

(2)方程式右端用?H 标明恒压条件下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放热为负,吸热为正。298K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温度,单位为J·mol-1或kJ·mol-1。

(3)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与参加反应的该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因此可以是整数或分数。(4)根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H数值的绝对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H的数值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探究环节四:实例探究——如何定量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认识盖斯定律、理解盖斯定律、应用盖斯定律

1.化学反应的焓变能计算吗?(通过计算,认识盖斯定律)

2.化学反应的焓变为什么能计算?(理论解释,理解盖斯定律)

3.什么样的反应焓变适宜利用理论计算的方法获得,怎样进行计算?(问题解决,运用盖斯定律)

4.归纳总结如何利用一些已知反应的焓变计算其他反应的焓变。

3

若一个化学方程式可由另外几个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焓变即为这几个化学反应焓变的代数和。

1.合理进行方程式的叠加。热化学方程式的叠加类似于整式的运算,叠加应遵循数学的运算原则,当需要将某一热化学方程式同乘以某一化学计量数时,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和?H需同乘该化学计量数。

2. “?H”在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时,一定要注意其符号的改变,即?H的运算包括数值和符号的双重运算。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盖斯定律的发现、理解和应用,让学生达成“定量的能量观”的观念形成目标。

应用盖斯定律的变式训练:根据298K时下述反应焓变的实验数据,计算此温度下2CH4(g)+3O2(g)=2CO (g)+4H2O(l)的反应焓变。已知:

CH4(g)+2O2(g)=CO2(g)+2H2O(l) ?H 1=–890kJ·mol-1

CO(g)+1/2O2(g)=CO2(g) ?H 2=–283kJ·mol-1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本例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学生应用盖斯定律解题的技能。

(三)迁移应用,内化提升

1. 课堂应用练习。

2. 课堂总结,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七、教学设计反思

1.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两条线索。

2. 实际教学中要将学生课前的导入学习、自主学习和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应用学习紧密结合,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逐步突破教学难点,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也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3.在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通过一些直观概念图的展示、典型例题的讲解及变式训练,让每位学生在积极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中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也可将“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焓变”制作成微课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进行回顾与反思。附:板书设计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焓变

1.概念

2.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二、化学反应焓变的定量测量和定量描述

1.反应焓变的定量测量

2.反应焓变的定量描述——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反应焓变的定量计算

1.盖斯定律

2.如何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

4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说课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下面是我的说课环节。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在此之前,学生在必修二第二章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不仅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是学生情况分析。处于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逆向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构建起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联系以及其能相互转化的知识。但是这种联系已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并不完全,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来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结合学生以上特点,我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学会用给出的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要求解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新旧知识联系策略,知识联系生活策略,概念形成策略,练习-反馈策略。 这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完整版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3、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在化学科学的研究中,常常需要知道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反应热,但有些反应的反应热很难直接测得,那么如何获得它们的反应热数据呢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回顾】已知石墨的燃烧热:△H=-393.5kJ/mol 1)写出石墨的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转化为石墨和氧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讲解】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效应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不能省去。 【思考】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N2(g)+3H2(g)=2NH3(g);△H = -92.38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将达到平衡状态, 1 mol N2(g)和3 mol H2(g)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g),因而放出的热量总小于92.38kJ。 【思考】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 C(s)+1/2O2(g)==CO(g) ΔH1=? 【学生回答】不能测量,因为C燃烧很难使其完全生成CO而没有CO2. 【过渡】既然不能测量,那应如何才能知道该反应的反应热呢? 【学生回答】通过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3)认真思考教材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的道理,深刻理解盖斯定律。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 一、盖斯定律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3 鲁科版必修1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教案 1、教材分析 1.1、地位和作用 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上升”的基本思想。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 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 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 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及它们与化合价、 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 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 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德育目标: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1.3、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点、难点]: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H的“+”与“-”。 [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 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 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讲述]我们不仅要知道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还要会表示它。 [提问]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热? 2、△H(焓变)所表示的意义? 3、用△H(焓变)如何表示放热还是吸热呢? 【查阅资料和课本讨论后口述】

△H(焓变)即化学反应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H(焓变)=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应物的总能量单位:kJ/mol △ H(焓变)〉0表示吸热反应 H(焓变)〈0表示放热 【引导】现在大家看到的都是直观和表面的信息,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信息?或者我们将得到的信息稍稍处理一下,能否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呢? [板书]一、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转换成相应的 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符号:ΔH,单位:kJ/mol 或 kJ?mol-1 2、反应热的表示方法: 反应热用ΔH表示,其实是从体系的角度分析的。 放热反应:体系环境,体系将能量释放给环境,体系的能量降低,因此,放热反应的ΔH<0,为“-” 吸热反应:环境体系,体系吸收了环境的能量,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 吸热反应的ΔH>0,为“+” 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见下图: 3、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能量 能量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②2NH 4Cl (s )+Ba(OH)2·8H 2O (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C 高温 2CO 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 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 )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 3、符号:Q>0 反应放热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5、 ①中和热 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Q=-57.3kJ 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 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 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2)原理:Q= —C(T2—T1) (C为热容) 或Q= —C m (T2—T1)(C为比热容)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浙江桐庐二中化学组张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课采用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上归纳得出的,因此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基础理论。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元素周期律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发现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保持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元素主要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难点:(1)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此,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为本章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在初中的学习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大纲的把握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导致了高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也深浅不一。 三、教学方法 1、学法引导 (1)通过阅读,了解并归纳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2)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与理论推导的进行比较、统一。 (4)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二课时》教案3.docx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联想.质疑”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活动探究”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定量实验的基本训练; (3)通过“交流研讨”等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4)通过阅读“拓展视野” “资料在线” “方法导引” “追根寻源”等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全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从能量角度比较深刻的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通过进一步了解化学的研究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建立基本的化学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 盖斯定律及英应用。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用品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讨论:C(s)+l/2O2(g)=CO(g) AHi=? 上述反应在氧气供应充足时,可燃烧生成CCh,氧气供应不充分时,虽可生成CO,但同时生成部分C02,因此该反应的2\比无法直接测得。参考P8图思考如何间接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 【探究结果】 ?C(s)4-l/2O2(g)=CO(g) AHi=? ②CO(g)+1 /2O2(g)=CO2(g) AH2=-283.0kJ/mol ③C(s)+O2(g)=CO2(g) AH3=-393.5kJ/mol ①+②=③,贝1JAH1+AH2=AH3

所以,AH1=AH3?AH2,AHi=-393.5kJ/mol+ 283.0kJ/mol=-110.5kJ/mol 【讲述】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儿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如何理解盖斯定律?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盖斯定律。 ①某人从山下A到达山顶B,无论是翻山越岭攀登而上,还是坐缆车直奔山顶,其所处的 海拔都高了300g即山的高度与A、B点的海拔有关,而与由A点到达B点的途径无关。 ②这里的A相当于反应体系的始态,B相当于反应体系的终态,山的高度相当于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③如图理解 海技400 m 海拔100 m 反应焙变的计算方法:由盖斯定律可知,若一个化学方程式可由另外儿个化学方程式相加 减而得到,则该化学反应的焰变即为这几个化学反应焰变的代数和。因此可利用已知化学反应 的热效应,通过代数的加减来求得某一反应的热效应。但运算时必须注意,欲消去的物质的种 类、状态均应该相同。 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 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 应是相同的”。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 AH =-2983.2 kJ/mol P(s、红磷)+ +5O2(g)=P4O10(s) AH 二738.5 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08山东卷)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料是丙烷(C3H8),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燃料 是丙烯(C3H6)O (1)丙烷脱氢可得丙烯。已知: C3H8(g)一一CH4(g)+HC=CH(g)+H2(g) AH i =+156.6kJ/mol CH3CH=CH2(g)一-CH4(g)+HC=CH(g) AH2=+32.4kJ/mol 则相同条件下,以下反应C3HMg)=CH3CH = CH2(g)+H2(g)的AH尸__________ K J/molo 【答案】+124.2

高中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学案教案

高中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案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班级:姓名:学案编号:4005 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编写:武志良学习任务:1.理解盖斯定律含义及其在科研中的意义 2.学会简单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内容: 1.复习回顾 ①反应热可分为多种,如_________ ,_________ ,溶解热等,101kPa时,_______纯物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________;(所谓稳定氧化物,C对应的必须是CO2,H对应的必须是H2O)强碱和强酸的稀溶液中和生成_______H2O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_______。 ②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可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J或KJ,不添加正负号;而对于反应热包括热烧热、中和热等,则用符号△H表示,单位是 _______,必须添加正负号,其中正号表示_______,负号表示_______。2.盖斯定律 (1)定义:1840年,瑞士化学家盖斯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而与_____________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2)表达式: △H1、△H2、△H3三种之间的关系如何?

(3)用途:有些反应的反应热通过实验测定有困难,可以用盖斯定律间接计算出来。例: ①提出问题:如何得到C(s) + 1/2O 2(g) ═ CO(g)的反应热? ②分析问题 C(s) + O 2(g) ═ CO 2(g) △H 1= kJ/mol (1) CO(g) + 1/2O 2(g) ═ CO 2(g) △H 2= kJ/mol (2) ③解决问题 C(s) + 1/2O 2(g) ═ CO(g) △H 3 = ∵△H 2+ △H 3 = △H 1 ∴△H 3 = △H 1 - △H 2 = kJ/mol - kJ/mol) = kJ/mol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在必修二第二章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初步介绍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再认识。本节以能量变化的一部分——热效应为主线索,首先定义了反应热的概念,然后重点介绍了定量测定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对反应热有个初步概念,并学会测定反应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动手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学完之后是学生不但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过程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而且打下了化学热力学的初步基础,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时,又要释放一定的能量。即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也了解几种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但本节内容均为化学原理,学习起来比枯燥难懂。另外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这个定量实验与以往所做的物质定性实验有所不同。学生要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实验误差和操作正确与否。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度。 三、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难懂,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较少,故在教学中采用多台阶、小步伐的方法,层层推进,并结合实验探究等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具体教学环节在引入时可通过铝热反应、氯化铵与消石灰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不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此时提出反应热的定义,同时进行讲解与说明。再介绍反应热的测量仪器——量热计,大体介绍其结构、工作原理等,此时可比较热容和比热的概念的区别,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实验,同时体会反应热的求算公式。探究活动后,再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针对“如何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该实验操作中的注意问题;同时使学生体会定量实验的特点及其与定性实验的区别。也是本节课应重点说明的地方。最后应做一定量的巩固训练,本节课即以完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热效应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定量的水平上重新认识与描述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联想·质疑”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活动·探究”等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定量试验的基本训练;通过“交流·研讨”等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处理、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拓展视野”“资料在线”等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全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从能量角度比较深刻的了解化学科学对人类的贡献,通过进一步了解化学的研究特点,激发学习的兴趣,建立基本的化学科学思维。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Word版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3、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在化学科学的研究中,常常需要知道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反应热,但有些反应的反应热很难直接测得,那么如何获得它们的反应热数据呢?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回顾】已知石墨的燃烧热:△H=-393.5kJ/mol 1)写出石墨的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转化为石墨和氧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讲解】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效应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不能省去。 【思考】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 = -92.38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将达到平衡状态, 1 mol N2(g)和3 mol H2(g)不能完全反应生成2 mol NH3(g),因而放出的热量总小于92.38kJ。 【思考】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 C(s)+1/2O2(g)==CO(g) ΔH1=?

【学生回答】不能测量,因为C燃烧很难使其完全生成CO而没有CO2. 【过渡】既然不能测量,那应如何才能知道该反应的反应热呢? 【学生回答】通过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指导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3)认真思考教材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的道理,深刻理解盖斯定律。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 一、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相同。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通过盖斯定律可以计算出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反应的反应热。 【讲解】因为有些化学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产物产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地把他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思考】应如何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呢? 【讲解】2.盖斯定律直观化 △H=△H1+△H2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精品】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 1.1 关注空气质量 教学目标: 1. 知道空气污染指数(API)、光化学烟雾的概念。 2.了解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3.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对大气质量的影响。 4.酸雨形成过程中所涉及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情感目标: 通过空气质量报告反映的内容,认识空气质量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空气污染指数(API)的确定。 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法 教学过程: 【引入】从1997年5月起,我国有十几座城市先后开始发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为大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济南市也在其中,在此基础上,很多城市又发布了空气质量日报。表1-1-1 是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你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吗? 【阅读】表1-1-1 某城市某日空气质量报告 【板书】一从空气质量报告谈起 1 解读空气质量报告 【讲解】要了解该表中各项内容的含义,我们首先从什么时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开始。目前,空气质量报告中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指数是将某种污染物浓度进行简化处理而得出的简单数值形式。每天分别测定各种污染物的浓度,计算出它们的污染指数,其中污染指数最大的污染物就是当日的首要污染物,并将其污染指数作为当日的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API作为衡量空气质量好坏的指标,其数值越小,空气质量越好。API在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中所对应的级别就是当日的空气质量级别。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表1-1-2,了解下我国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标准,及各个级别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讲解】空气质量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另一个是气象条件。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经典复习教案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最新考纲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及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4.了解焓变(ΔH)与反应热的含义。5.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计算。6.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焓变、热化学方程式 1.反应热(焓变) (1)概念: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 符号:ΔH。 单位:kJ·mol-1或kJ/mol。 (2)表示方法 吸热反应:ΔH>0;放热反应:ΔH<0。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 (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 ⑤物质的缓慢氧化等。 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等。 3.理解反应历程与反应热的关系 图示

意义a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b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c表示该反应的反应热。 ΔH 图1:ΔH=(a-b) kJ·mol-1=-c kJ·mol-1,表示放热反应图2:ΔH=(a-b) kJ·mol-1=c kJ·mol-1,表示吸热反应 4.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如: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表示:2 mol氢气和1 mol氧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水时放出571.6 kJ的热量。 (3)书写要求 ①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25 ℃、101 kPa下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②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固态(s)、液态(l)、水溶液(aq)、气态(g)。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而不表示分子个数(或原子个数),因此可以写成分数。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⑤由于ΔH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有关,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也要加倍。当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1)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反应,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能反应(×)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3)吸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4)活化能越大,表明反应断裂旧化学键需要克服的能量越高(√) (5)吸热反应中,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6)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解析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 (7)可逆反应的ΔH表示完全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 (1)已知:N2(g)+3H2(g)2NH3(g)ΔH=-92.4 kJ·mol-1,若向一定体积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N2和3 mol H2,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填“>”“<”或“=”)92.4 kJ,说明判断的理由。 答案<上述反应为可逆反应,1 mol N2和3 mol H2不可能完全反应,因而放出的热量小于92.4 kJ。 (2)若体积不变,向密闭容器中再充入2 mol NH3,则该反应的焓变ΔH=。 答案-92.4 kJ·mol-1 题组一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原因的分析 1.化学反应①A B和②B C的能量反应过程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高中化学全国优质课 《化学反应原理》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促进观念发展”的教学设计 说课提纲: 一、说设计理念 二、说教材价值 三、说学生学情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六、说教学过程 说课内容: 一、说设计理念 1.观念发展的模型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知识落实为基础,观念发展为目标,学生观念发展目标的达成要以具体知识为载体,通过创设不同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热是可以定量测量、定量描述和定量计算的”这种“定量的能量观”的观念得到发展形成。 2.“促进观念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型 在观念发展的模型基础之上,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定量的能量观”观念发展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建构,通过科学的对教材知识价值和学生学情的分析,制定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并藉此指导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二、说教材价值 1.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1节《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本节的设置力图引领学生在定量的层次上讨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问题,使学生对该问题的

2 认识水平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从而在观念上形成定量的能量观。 2.本节课的编排注重与后续模块学习及大学热力学相关内容的衔接,设计合理、深入浅出,与必修内容遥相呼应,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内容编排模式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热力学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基本的了解。 三、说学生学情 1.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经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知道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能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习惯:本节课面对的是对化学比较感兴趣的高中生,他们有着较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善于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3.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热效应但不知道如何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知道化学反应中有能量变化,不知道如何定量的描述反应热;学生了解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但不知道如何测量和计算常见反应热;学生虽已初步形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观念,但还不能主动的将这种观念提升到定量的高度。 四、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在定量水平上认识并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②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③能应用盖斯定律来求算简单的反应焓变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定量的测定反应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及获取、分析及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强团队意识;通过了解化学热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化学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反应热概念的含义(2)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3)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 难点:如何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焓变;学生定量的能量观的发展。 五、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概念建构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把全班分成若干4人合作小组,小组自主确定一人为小组发言人,负责整合本组讨论的结果,并代表本组作交流发言,从而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方法特点:民主开放、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互助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实例探究 定量的能量观 焓变是可定量测量、定量描述、定量计算的 实验探究 认识反应 热与焓变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全套(精选课件)

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全套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 稿全套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错误!未 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 供参考...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 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 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 供参考...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错误!未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 参考...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错误!未定 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错误!未定 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错误!未 定义书签。...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_说课稿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课案 高二化学组韩国祥20130825 一教材和课标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含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本节内容还为以后学习燃烧热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后面的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效果。 2、课标对该内容的要求: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情分析: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思路和策略: 本节课属于理论课型,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注意启发和问题驱动。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可控性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