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上册字词句段篇详解

古诗二首二年级语文上册字词句段篇详解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语文上册中的古诗二首是开启诗词世界大门的重要钥匙。
这二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它们不仅语言优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先来看《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字词理解很关键。
“白日”可不是白色的太阳,而是指傍晚的太阳。
“依”是靠着、依傍的意思,“尽”就是消失。
“黄河入海流”,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河奔腾不息流向大海的壮观景象。
“欲”表示想要,“穷”这里不是贫穷,而是尽、达到极点的意思。
在句子理解方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人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
太阳依傍着山峦慢慢西沉,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得登上更高的楼层。
这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向上,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收获。
再说说段落结构。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言志,层次分明。
从夕阳西下、黄河奔腾的美景,自然过渡到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在这篇古诗中,“山”“日”“河”“楼”等字,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需要认真书写和记忆的。
通过书写这些字,能够帮助孩子们提高书写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接下来看看《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可不是烧香的炉子,而是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是指山间的云雾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紫色。
“遥看”就是远远地看。
“川”指河流。
“三千尺”是夸张的说法,形容瀑布很长。
“疑”是怀疑、好像的意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阳光照射下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了庐山瀑布的背景和整体景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飞泻而下,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落了下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8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中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所深深陶醉。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壮丽。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
两首诗都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第一学段的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有关瀑布的其他古诗。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尝试朗读。
搜集一两首跟瀑布有关的其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
(课件出示鹳雀楼)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2.简单介绍鹳雀楼的背景及诗人:其实这座楼本来并不出名,但有位著名的诗人登上了鹳雀楼,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了下来,使这座楼声名远扬。
这位大诗人就是王之涣(688—742),他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淩,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知识点01我会写楼lóu(城楼、下楼、钟楼)依yī(依靠、依赖、依着)尽jìn(尽头、尽情、尽力)黄huáng(黄金、黄叶、黄色)层céng(上层、双层、一层楼)照zhào(照明、照射、照相)炉lú(火炉、香炉、炉子)烟yān(烟雾、烟火、香烟)挂guà(悬挂、挂着、挂图)川chuān(冰川、山川、一马平川)02我会认欲yù(欲望、食欲、贪欲)穷qióng(贫穷、穷人、穷尽)瀑pù(瀑布、飞瀑、雨瀑)布bù(白布、棉布、布料)遥yáo(遥看、遥远、遥望)03多音字更gèng (更好)gēng(更正)落luò(落后)là(丢三落四)04近义词依——靠望——看05反义词白——黑人——出穷——富前——后直——弯06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存世诗文千余篇。
07古诗大意《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08问题归纳1.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
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2.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精品课件

层楼。
再读全诗,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
远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近景 两行诗对仗工整,厚重有力,既构成 形式上的完美,也表达了充沛的气势。
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在诗中理 解为更远、更高之意,是虚数。 这句诗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 哲理,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积极向 上的态度。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 北周 ,其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周围风景秀丽。被誉 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鹳雀楼)之一。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文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写了诗人傍晚时登鹳
望天门山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 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只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像雄奇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变 成了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它的 景象都不一样。人们之所以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是因 为自己置身于庐山之中。
诗人通过攀登鹳雀楼,观看日落西山、黄河远去的景象, 想到了“登高望远”的哲理。同学们,你们也开动一下小脑筋, 想象一下文中诗人描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或者用笔 画出来。
火红的夕阳伴随着绯红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汹 涌澎湃的黄河水,一路狂奔,直入大海。夕阳就要消失得无 影无踪,黄河水也逐渐消失在天边,我突然就明白要想看的 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就如同人生,只有不断努力 进取,才会获得更高的成就!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8《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4.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书写成果,组织交流反馈。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欲穷千里目,飞流直下三千尺,
更上一层楼。疑是银河落九天。
练习与
作业
课内
练习
1.作业本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课外
积累
1.作业本第2题:读一读,记一记。
2.作业本第3题:读一读,记一记。
(2)指导学生细读第三、四两句诗,理解字词,感受诗歌意境。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感受“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3.想(想象画面)
(1)眼前的景象吸引着诗人,他想到什么?
(2)如果再往上走,还能看到哪些景象呢?
(3)明理:登得越高,看到的景物就越多,眼界也更开阔。这两句包含了“要想看得,必须站得”的道理。
1.认识“楼”等6个生字;会写“楼”等5个生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设计
【板块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灵南小学二上语文备课稿
课题
8.古诗二首
课型新授课Fra bibliotek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五言绝句
尸
看谁会朗读
结合拼音,读通课文
五言绝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你读懂了吗?
⑴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
仔细看图,然后互相交流。
远处 太阳
。
楼下 黄河
。
பைடு நூலகம்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太阳靠着远山落下,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诗的大概意思是:在阳光的照射
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
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 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
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
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
布
叶圣陶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 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 长久 • 天地
天长地久 天高地厚
黄
河
入 海 流。
黄河向着大海流去。
这两句写出登楼看到的 壮观景色,气势雄浑。
黄河(Yellow River)
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 平方 公里,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河流。由于 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 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 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 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很大的影响,是中华 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 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 世界第五长河。
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
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鹳雀楼 /
鹳雀楼
鹳雀楼
鹳雀楼,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中国
四大名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四大名楼,只此坐镇 北方。南北朝时,北周蒲州守将宇文护所建,到元初 方毁,此后一直未得修复。鹳雀楼,楼高三层,传说 鹳雀常在此栖息而得名。
鹳雀楼位于黄河东岸,体型 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 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 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认一认
瀑
yān
pù
bù
布 遥
yáo
lú
炉 川
烟
chuān
瀑布 飞瀑 山瀑
布匹 花布 分布
火炉 锅炉 出炉
烟花 云烟 烟雾
遥远 遥望 遥控
山川 河川 川流
书写汉字
书写指导:上部左右宜紧凑,不宜 写的过大,下部四点排列均匀。
书写指导:“火” 右边的撇
略偏上,捺变点。
书写汉字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火”最后一笔 变点。“因”瘦长。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横画长短 不一,分布均匀。
了解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
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绛州
(山西新绛县)人。他性格豪放
不羁,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
唱。名动一时,他以善于描写边
塞风光著称,主要作品:《登鹳
雀楼》《凉州词》。
认一认
lóu
yī
jìn
楼 欲
yù
依
qiónɡ
尽
cénɡ
穷
层
高楼 楼台 上楼
相依 依靠 依偎
尽力 尽头 无尽
名景点。
书写指导:第一笔撇舒展,中间的竖
短,在竖中线上,第三笔竖长。
解诗句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遥看:从远处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紫烟:日光透过云雾, 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 山前。 川:河流。
香炉峰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挂”化动为静,形态美
解诗句
林木青翠重叠,形容树 木非常茂密。
烟云
烟消云散
山川
名山大川
像烟和云消散一样。 比喻事物消失无余。
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 长的大河。
国学诵读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孟浩然)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课堂练习
﹒
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白日依山尽(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依、尽、入、流、目、上)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白、黄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千里、一层
巩固练习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 . ① )
①依傍 ②同意 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② ) .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进去 (3)欲穷千里目( . ①需要 ②将要 ③ ) ③想要
8 古诗二首
猜谜语
悬崖挂块大白布,千人万人捉不住,
好似千军万马吼,疑是银河飞下谷。
——打自然物 谜底( 瀑布 )
lú pù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zhào lú yān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guà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yí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
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
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 快,像飞一样。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 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以 为好像银河从天上泻落到 了人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拓展阅读
黄果树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因本地广泛分布着“黄
葛榕”而得名。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
县,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 瀑布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 中主瀑顶宽83.3米。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 型瀑布。 黄果树瀑布出名始于明 代旅行家徐霞客,经过历代 名人的游历、传播,成为知
课堂练习
1.“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是确切的数字吗? 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不是。 夸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上面提到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示例:这间屋子很小,只有巴掌那么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作者
唐代大诗人李白,号称“诗仙”, 五岁时他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 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
个中国。今天,我们学习的《望庐山
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庐山风光
庐山瀑布
lú pù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zhào lú yān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guà chuān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飞 流 直 下 三 千 尺, yí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夸张、比喻
读课文,读准字音,尝试读出节奏。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 /
遥 看 挂 前 川。 /瀑 布 /
飞 流 三 千 尺, / /直 下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
词语积累
读一读,记一记
山穷水尽 层叠 层林叠翠
穷尽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 也无来自可走。比喻陷入绝境。﹒ ﹒ A.太阳 ﹒ A.贫穷 ﹒ A.疑问
A)
B.白天
2.欲穷千里目( B ) B.尽,极 B) B.好像
3.疑是银河落九天(
资料卡
★古今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
③收入
巩固练习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诗人所见。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诗人所想。
国学诵读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食欲 欲望 贪欲
穷苦 贫穷 穷人
高层 阶层 层次
书写汉字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上横短, “女”横长,托住上部。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横宜长,
末笔捺宜舒展。
书写汉字
书写指导:撇捺舒展,两点在左下格。
书写指导:上部宽,中部窄。 第二横长;中部上宽下窄。
书写指导:撇舒展,“云”第一横在
横中线上。
认真读古诗,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dēng guàn què lóu
登 鹳 雀 楼
唐 王之涣
yī huáng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ɡ
欲 穷 千 里 目,
cénɡ
更 上 一 层 楼。
理解诗句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 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白日:傍晚的太阳。
依:靠着。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入海流:指黄河最 终流入大海。
黄 河/入 海/流。
欲 穷/千 里 目, 更 上/一 层 楼。
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
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想,讲出
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 生道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
进取精神。
感悟道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要想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就得付
出更多的努力。
巩固练习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理解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写景
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理解诗句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 欲:想要。 穷:尽。 更:再。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目千里
感想
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 登上一层楼。
读读古诗,试着读出节奏。
登/鹳 雀 楼
唐 王之涣
白 日/依 山/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