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

合集下载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如何在古今与中外的时空背景下展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其目的在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重塑民族文化。

在这一时期,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如何整理国故,即对待历史上的文化遗产,成为了讨论的热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背景,探讨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形成和发展,以及这种论争对于当时和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对于当时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两种主要观点的分析,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这一思想论争在当时社会中的实践应用,如教育改革、历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通过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这对于当前的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与整理国故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发端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

它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热烈追求。

在这一历史潮流中,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他们激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呼吁国民摒弃旧有观念,接受民主、科学的洗礼。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中国才能摆脱落后,走向现代化。

然而,在这一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风潮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对传统文化持有不同看法的学者。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不能一概否定。

因此,他们提出了整理国故的主张,试图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掘和整理出其中的精华,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

中国人最不应该迷信西方的5件事

中国人最不应该迷信西方的5件事

中国人最不应该迷信西方的5件事ZT:/s/blog_4968749f0102e1jm.html 第一:有了钱就应该移民西方一个地方是不是值得留恋,关键看那个地方有没有让你牵挂的人。

我读大学的时候,与一个低我两届的学妹关系很好,虽然分手,但在我毕业两年内,长沙都是我最留恋的地方。

回学校两次都碰到了她,虽然装得形同陌路,道貌岸然,但是内心的那种冲击力,那种苦涩,无与伦比。

两年之后再去长沙,回母校,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那个地方跟我没有关系了。

跟我有关系的人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食堂还是那个食堂,宿舍还是那个宿舍,教学楼还是那个教学楼,但一切却都那么陌生,那么隔阂,那么与我无关。

回到这里不会再有那种心灵的悸动。

前不久听到有人在议论“移民加拿大”,言语间充满了羡慕。

说有了钱就要移民,去西方自由世界。

说在中国,就算赚钱再多,也不安全。

因为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在这里不安全,不自由。

有了钱,去了西方,那才是真正有品位,有档次。

移民最好去加拿大,因为大家都去那里,加拿大的面积比中国还大。

我有点说不出话来。

移民去西方的那批人,有少数人是出于对西方的迷信,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安全,不惜血本赶时髦别人移民我也移民。

但是大多数移民的人,多半是因为在国内干了见不得人的勾当,获取了不义之财,怕有朝一日遭到法律的清算,所以才惶惶不可终日,向西方移民。

美国人看准了这一点,干起了这桩买卖,把中国这些获取不义之财的人连同他们的财富一起向西方转移。

可是这些人去了西方,真的会获得幸福吗?去新西兰,徜徉在美丽的海岸,呼吸新鲜的空气,看海鸟自由的飞翔,你幸福吗?如果是旅游,没有问题。

很幸福。

但如果长期住在那里,情况就不一样。

海岸再美丽,你能睡在那里?海鸟再自由,你能跟海鸟结婚?你能跟海鸟睡在一起,生儿育女?这个世界上真正让人幸福的,值得人牵挂的是什么?是爱人,是孩子,是亲情,是血脉,是跟家人在一起,是跟爸爸妈妈嘘寒问暖,是老了死了以后,能进祖山,落叶归根。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问题:
答案:
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迷信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

【相关阅读】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是民主与科学,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主要资料有经下几个方面: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这也是,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他所说的“民主”,这要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他所说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主要是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资料是三纲五常。

新道德就是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

《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化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1。

十大常见西方迷信,你不得不知道的神秘力量!

十大常见西方迷信,你不得不知道的神秘力量!

十大常见西方迷信,你不得不知道的神秘力量!这世上诡异的迷信有不少,东西方都一样。

不同国家迷信内容或许不同,但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迷信,东方的迷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知道一些。

而这里的十个西方迷信中,你又相信多少呢?你以为那些神叨叨的迷信说法只有中国才有吗?貌似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老外也有迷信的一面。

今天,小潘爷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西方迷信.不相信的人可以当做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相信的人可将其奉为趋利避害,除灾免厄的“宝典”。

诸位且看且珍惜!1.数字13认为13不吉利的说法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出自《圣经》。

据记载,背叛耶稣的传道者犹大(Judas)便是第13个出席最后的晚餐。

无独有偶,北欧神话中,邪神洛基(Loki)也是第13个出席宴会,并于宴间谋害了光明之神巴德尔(Balder)。

生活中,13的痕迹也往往被人刻意抹杀。

比如:很多机场没有13号登机口,而用12A替代;不少大厦没有第13层,而以数字14替代。

不过,在亚洲人眼里,用14代替13也没高明多少。

2.黑色星期五星期五不吉的来源之一依旧与《圣经》有关。

耶稣遭犹大背叛后,死于星期五。

而“黑色星期五”(Friday the13th)因为结合了数字13和“星期五”这两个因素,简直就是霉运中的战斗机。

如今,由于感恩节(11月第四个星期四)大采购,“黑色星期五”的意义有了重大改变。

以前商店用不同颜色的墨水来记账,红色数字表示亏损,黑色数字表示盈利。

因为当年的“剁手党”很疯狂,所以周五盘货的时候账面多显示盈利状态,即黑色。

由此也衍生出了表示“盈利”的习语:in the black。

3.掉在身上的鸟粪“鸟粪掉在身上表示走运(Bird pooing on you is good luck)”的说法源于因果报应(karma),即碰到一件倒霉事之后,必然会走大运以抵消霉运。

这个想法倒是很符合鲁迅笔下阿Q的思维模式。

别人遇到这种事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我一定开心不起来。

/(ㄒoㄒ)/~~4.飞过头顶的三只海鸥如果三只海鸥一起从你头上飞过,预示着死亡很快会降临(a warning of death soon to come)。

儒学在当今社会的角色及其发展

儒学在当今社会的角色及其发展

儒学在当今社会的角色及其发展时下,国学热可谓是方兴未艾,人人言国学,家家讲国学,一直被认为是国学代表的儒学更是站在了这股热潮的最前列。

然而,面对这样一股热潮我们似乎有必要冷静的思考一下,“儒学”于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儒学”又如何面对现代化问题以及他在这个社会究竟在扮演着什么角色?最后,“儒学”之路又将何去何从?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落后于时代,那么原因的经典就会被颠覆,就有的传统也将会被抛弃。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国学代表的儒学就一度被视为国家落后的根源,而一度遭到打压和抛弃。

然而当国家一旦走向发展的道路,那么传统文化业将随之走向复兴之路,正如我们今天的儒学。

儒学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他乃是振兴民族文化、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一个需要,也是国家走向富强的一个必然基石。

儒学该如何面对现代化?这里首先必须被澄清的是现代化并不是西化。

自五四喊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以后,德先生和赛先生一直被认为就是现代化,然而这是吧现代化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了。

所谓西化就是全盘吸收西方的科学文化技术,而现代化则是在面临现代问题时根据需对原有的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以解决所产生的现代问题,它其实是一个创痛文化的时代性与创新问题,不能完全等同于西化。

自五四以后,以融汇中西学术思想的为基本特征的新儒学思潮开始兴起。

它一方面面向世界吸纳、理解转化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西方学术思想;另一方面,基于时代的要求,反省、充实、推进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如家思想在现时代获得新的表达方式,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建设适应时代需要的精神家园。

现代儒学思潮发端于新儒家,但又不限于新儒家,他作为中国现代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其范围以超出了少数的现代新儒家。

许多学者并没有沿用现代新儒家的思维模式,而是以各自的方式研究、诠释儒学。

传统文化的发展必定会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问题,着需要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创新和发展,使其即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又不失自己的本质。

历史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历史视野下的文化自信

历史视野下的文化自信作者:全根先肖昊宸来源:《中华魂》2018年第08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中华民族今天的文化自信,不仅基于蒸蒸日上的国力和日益丰富、立体的文化建设与传播成果,也基于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创造力。

构建文化自信,我们不仅需要从现实维度切入,同样需要从历史维度特别是从中国近代史着手,看到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转型,看到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文化自信最主要的代表。

了解历史视野下的文化自信,我们的自信就会更有底气。

近代中国重拾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原生文明之一,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长河,至今依然生机焕发。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东亚“汉字文化圈”。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所写:“指麾八方定,怀柔万国夷。

” (《幸武功慶善宫》)清代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写道:“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这是中国古人高度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直到现代,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问题略谈》中还说:“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

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①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今日之世变,岂特春秋所未有,抑秦汉以至元明所未有也。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严峻的挑战,敦促国人特别是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

以甲午战争为界,晚清以至民国初年,近代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大致经历了由“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转为“全盘西化”的过程,其中所折射的则是中国文化自信逐步丧失的过程。

“五四”运动时期,甚至有人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之于我们的文字,提出:“欲使中国不亡”,废除汉字乃“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整治封建迷信措施

整治封建迷信措施

整治封建迷信措施引言封建迷信一直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问题。

长期以来,封建迷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还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

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倡导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来整治封建迷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整治封建迷信措施,包括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措施。

一、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整治封建迷信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广泛宣传科学知识和理性思维方式,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宣传教育方面,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开展科普知识普及活动、举办科普讲座、制作科普宣传视频等。

另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引导力度,要求其加强科学教育,增加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实践的机会。

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理思维能力,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封建迷信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

二、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整治封建迷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多年来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对于封建迷信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处罚。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明确规定了迷信行为的处罚标准,对于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员进行了限制和打击。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封建迷信组织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那些非法组织和活动。

通过法律的力量,可以有效地遏制封建迷信的蔓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三、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是整治封建迷信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改革传统艺术和文化,以及推动现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可以逐步减少封建迷信的影响。

中国政府为此鼓励和支持新文化和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提倡以科学、现代和进步的思想内容为主题的作品。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传统节日和庆典的管理,鼓励文化创意和现代元素的融入,减少封建迷信的痕迹。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淡化封建迷信对社会的影响,推动社会向着科学文明的方向前进。

四、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是整治封建迷信的重要方式之一。

广大市民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参与,可以对封建迷信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拒绝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拒绝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拒绝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五年临床四班3组 201250200 邓少欢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说和观点。

意识形态是“想象、期望、价值及假设的总和”。

我国国防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在《较量无声》中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意识形态渗透总结为五大战线:(一) 实施政治渗透,企图通过各种形式对我政治走向渐进施加影响;(二) 实施长期、广泛、全方位的文化渗透,企图改变中国民族,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三) 充分运用以互联网为核心手段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广泛对我实施舆论渗透和思想渗透,为政治颠覆创造条件;(四) 实施组织渗透,“精确演变”,培植代理人集团,为政治颠覆埋下大威力的“定时炸弹”;(五) 实施政治干涉和社会渗透,积极培植反对力量,隐蔽扩大政治颠覆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

在我看来,西方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有(二)(三)(四)(五),五种方式中占了四种方式,可见高校大学生极容易受到西方对我国的意识渗透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意识文化源源不断进入我国。

由于高校大学生生命力旺盛,易接受新思想,敢于尝试新事物。

特别对外来的西方的文化感到新鲜和好奇,容易不假思索和没有鉴别就全盘吸收。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高校学生。

在思想上,学术上,行为上,方方面面中。

如中国高等教育编写的英语语言文化的传播影响,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了西方文化的语境和习俗时,接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学生们经常要接触西方的文化,西方意识文化无孔不入的在隐形渗透。

特别在新疆、西藏边境等地区,他们不但用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台,使用多种语言进行宣传,宣传西方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淡化,对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主义就会产生怀疑,产生动摇,这是极其危险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比如,我们喜欢看欧美大片,吃西餐,过洋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大家手笔)
张西平
《人民日报》(2017年03月02日07 版)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伴随着工业革命成为一种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也影响到东方国家。

在中国近代,认为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二元对峙的观点曾十分流行,当时不少人认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只能批判自己的文化,走西方之路。

这种西方文化优越论掩盖了一个基本历史事实,即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曾长期互相影响,东方文化也曾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是在19世纪西方国家取得了世界发展的主导权后,它们将西方文化标榜为人类最优秀的文化,不断向外传播,西方中心主义才盛行起来。

面对西方文化迷信,只有从历史上揭示出东方文化的价值以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滋养和影响,才能打破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话语霸权,从而彻底走出西方中心主义。

希腊被誉为西方文明之根,西方哲学家们将希腊称为欧洲文化的童年。

但实际上,希腊文化的形成曾受到埃及文化、亚述文化等东方文化的影响。

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说:“埃及人如何来到伯罗奔尼撒半岛,他们做了什么,使得自己成为希腊那一部分的国王,别的作家已经记载过了。

”他还认为,希腊人是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占卜术,希腊几乎所有神的名字都来自埃及。

希腊正是从东方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中学习了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和科学技术,才成长起来。

对于这一点,西方一些严肃的学者完全承认。

他们认为所谓的西方文明即欧美文明“与其说系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
系起源于近东。

因为事实上,雅利安人,并没有创造什么文明,他们的文明系来自巴比伦和埃及”。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走向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环节,而这两个西方最重要的文化变革无不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

18世纪,当来华的耶稣会士将中国经典陆续翻译介绍到欧洲后,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热。

特别是柏应理等编著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出版,引起欧洲思想界的极大兴趣。

来华耶稣会士一系列介绍儒家思想的著作,对正处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产生了深刻影响。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之一,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了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

在西方宗教的发展中,自然神论奠定了解构基督教人格神的神学基础,自然神论者一般都反对正统神学教条和宗教压迫,要求信仰自由和思想自由。

莱布尼茨通过自然神论来调和孔子与基督教的思想,认为中国人拥有一门唯理学说,在某些方面与基督教教义并存。

尽管莱布尼茨的理解建立在自身的一套逻辑之上,但他看到了孔子学说中非人格神的崇拜却是很明确的。

《风俗论》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把中华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

他说,东方民族早在西方民族形成以前就有自己的历史,当你以哲学家身份去了解这个世界时,你首先把目光朝向东方,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

这段历史不仅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世界意义,同时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与现代社会完全冲突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也不是与现代思想根本对立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精华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有机内容。

而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东方文化对它的滋养与影响是无法掩盖的。

但是,现在西方很多学者在对思想发展的叙述中,不再
提这段历史,并设置一个二元对峙的思想文化发展模式,以期在文化上压制别人。

这种做法不尊重历史,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回顾历史,明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渊源,打破将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文化的逻辑,将西方文化还原为一个地域性文化,有助于我们今天确立文化自信。

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否认西方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不是要走向东方中心主义,而是要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国自己的文化。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