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现状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现状一、概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神经元,导致记忆、思考和行为能力逐渐下降。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人数已达数千万,且以每年数百万的速度增长。
该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只能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来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全球范围内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和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研究、早期诊断、药物研发、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探索。
社会各界也积极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权益和需求,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药物研发进展缓慢等问题亟待解决。
全球需要继续加强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手段和康复服务,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1. 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及基本特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神经元。
它通常导致记忆、思考和行为能力逐渐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阿尔茨海默病的基本特征包括进行性记忆减退、迷失方向、情绪波动、性格改变等。
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逐渐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依赖他人的照顾。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可能共同作用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社会交往、定期的体检和筛查等。
天麻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天麻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阿尔茨海默症是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本文就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情况、发病机制研究、治疗现状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天麻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情况进行阐述,旨在论述其可行性,为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阿尔兹海默症;治疗;天麻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患者表现为记忆、学习和生活能力的下降,如经常忘记最近发生的事情、忘记接下来的行为计划等等。
AD危害较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度患者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失去时间、空间的概念[1]。
一、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情况二十一世纪伊始,我国也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人口数量巨大,在人口中的占比不断提高。
我国约有1000万AD患者,在各个国家中患者数量最多,且这个数字在不断增加,预计在2050年达到惊人的4000万[3]。
AD患病周期长,需要家人或者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照料,AD的成本非常高,有研究称2018年在全球范围内AD相关成本高达1万亿美元,与此同时,这个数字依旧在飞速增加。
巨大的AD患者数量无疑将成为我国棘手的社会问题,成为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急需有效的AD治疗药物和手段。
二、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研究阿尔茨海患者的大脑萎缩外,并存在神经性斑、神经原纤维缠结的病理改变。
AD目前被认为由于某种不利因素大脑细胞间信息的传递被阻断,影响了大脑正常的记忆和思维,进而导致记忆缺失、生活能力部分丧失,最终加快人体衰老速度而走向死亡。
关于AD的发病机制解释有许多,如氧化应激机理、神经炎性机理等等。
其中,氧化应激机理比较受大家的认可。
临床数据表明,AD患者中脑组织的氧化损伤较为严重,故推测氧化应激是AD发病的重要因素。
过量的ROS会氧化、损坏细胞中DNA、RNA、蛋白质等具有活性的生物大分子,进而损伤细胞的基本功能,引起脑组织的死亡。
三、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的研究进展目前并无完全治愈AD的药物,多数上市药物仅能延缓或者阻断AD的进程。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过 量产生或 降解途 径受阻而 使 B淀粉样 肽沉积是 导致 A D发
生的重要机制 J 。正 常情 况下 , P 分泌酶裂解成可溶性 A P由
形成 了以 A B为核心的老年斑 , 其神 经毒性导致 神经 细胞 死亡
基因突变可导致 A P异 常转 运和 加工 ,产 生过 多 的 A P 3 14蛋
白。而 P sl主要 引起 A 4的过度合成 , I4蛋 白具有神经毒 3 1 A3 性, A 而 14正是老年斑 的 主要 成份 。Mapesn等 研 究发 3 chr o
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 传 , 产生 1 可 O多个 A P等位 基 因 , 中 以 P 其
中图分类号 : 7 9 1 R 4 .
阿尔茨海默病 ( l em r i ae, D ) 最常见 的痴呆 Az i e ̄ 关 的 中枢 神 经 系 统 的退 行 性疾 病 。
A D的发病机制 目 前认 为与遗传 因素 、 细胞凋亡 、 自由基 损伤等
因素 有 关。 近 年 来 研 究 发 现 , 用 分 子 生 物 学 技 术 , 利 从 DARA N / N 水平检测基 因的存 在 , 析基 因结 构 变异 和表 达状 分 态, 从而对疾病在表型 改变 以前进行 早期 诊断 。A D的发 病率
与年 龄有关 , 随年龄增长而呈 增加趋 势 。 以 6 5岁为界 , D A 可分为早 发 型 ( al-nst D,E A 和 晚发 型 (a —nst er o ee A y O D) 1eo ee t
生 突 变 。 P 突 变 发 生 的 较 P 变 晚 , 病 情 进 展 较 为 S2的 S 1突 且
A P基 因定位于人类 2 号染 色体 , P 1 位于 2 q 1. ・ 1 1 1 12 2 q2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4 3倍 , 染 色体 显性 遗传 及 多基 因遗 传 。 目前 , . 呈 至 少 已发 现 4种 基 的 突变 或多 型性 与 A D有 关 , : 即 淀 粉样 蛋 白前体 ( P ) A P 基 、 老素 1基 ・ ( S— 早 闲 P 1 、 老 素 2基 ( S一2 和 载 脂 蛋 白 ( p E ) ) P ) a o 基
A 1— 2 闫此 , 3 1 4。 1 粉 样 蛋 白级 联 学 说 认 为 , 3 3淀 A1 异 常分 泌和 产生 过 多会 导致 出现 A D的其他 病 理 变 化, A 是 D发病 的核 心 环 节 , 少 A3的形 成 、 制 减 I 抑 A 3沉积 , 预防 和治疗 A I 是 D的根本 途径 。
著 相关 。形 态 学 研 究 发 现 : D患 者 胎f 织 A 组 铝 水平 较 高 , 发 现 钭 可 致 脑 组 织 神 经 纤 维 缠 结 并 {
( F—r 和老 年斑 ( P 的形成 。 N r ) S) 14 雌激 素水 平 . 新 近研究 发 现 , 经 后 体 内雌 激 素 水 平减 低 与 绝 A D发 病 密切相 关 。雌 激素 水 平 减低 可 能 影 响 了
征 的形成存 在 一定 关系 , 淀粉 样 变 性作 为 “ 自身 ” 非 抗原 , 可激 活补 体 系统 并 加 速合 成 补 体 及 各 种抑 制 因子 , 成厂 泛 的神经原 损 伤和 丧失 i 。 造
2 3 细胞 骨架 的改 变 . 微管 是神 经 细胞 巾 参 与胞 体 与轴 突 营 养 输 送
阿尔茨海默症的认知情况调研报告

阿尔茨海默症的认知情况调研报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俗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类型,也是一种神经退行性脑部疾病。
该病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表现为记忆减退、词不达意、思维混乱、判断力下降等脑功能异常和性格行为改变等。
根据《20XX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全世界约有5000万痴呆患者,预计到20XX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1.52亿。
在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有1507万痴呆患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983万,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为15.54%,患者人数达3877万。
在庞大的确诊数字背后,是每个个体家庭的困境。
截至目前,由于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根治阿尔茨海默病,因而采取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等医学手段积极预防、延缓疾病进展至关重要。
此外,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公众认知程度低、患者就诊率低、缺少创新且有效根治手段等,是我国阿尔茨海默病诊疗过程中的基本现状,也对“十四五”时期老年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
20XX年,XX日报社健康时报携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共同启动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状况调研项目并发布报告,全国上百家媒体报道及引用。
20XX年,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继续携手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发起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诊疗现状公益调研。
希望通过调研报告的发布,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识,早诊断、早治疗;提高全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家庭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多关爱与理解;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水平,让患者能够就地就近接受规范化治疗;呼吁补齐养老服务短板,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护提供专业的服务支撑;推动各项政策出台,重点聚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等失能失智老年人,解决突出问题;。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况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况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正在急剧增加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AD的患病率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AD的发病原因仍然未完全了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D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年龄、文化水平、性别、生活方式、地域、脑外伤、甲状腺激素水平、环境暴露、雌激素水平、吸烟、微量元素等因素相关。
流行病学调查对寻找AD的影响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预防及干预提供了线索。
标签: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调查现状A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主要侵犯大脑皮质神经元,引起痴呆的变性疾病,约占痴呆总数的2/3。
AD以神经炎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病理改变。
目前确切病因并不明确,大多数观点认为AD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每年老龄人数的增长速度为3.3%,由此推算到2025年我国将会出现2.8亿老龄人口。
可见AD已成为我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给医疗保健体系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本文就国内外AD流行病学研究作一简要阐述。
一,流行病学特征患病率。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痴呆的患病率研究,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原因是由于样本的年龄结构不同、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调查方法的差别及诊断标准未统一。
近些年,随着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的一致,痴呆患病率大多相接近。
我国在2005进行的一次有关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痴呆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病率为7.8%,其中AD的患病率为4.8%,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0%。
年龄、人种、地域相关性。
世界各国的研究均一致表明AD与年龄密切相关。
几乎所有流行病学调查都显示出AD存在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有调查显示在65岁以上人群中AD的患病率为1%,而在95岁以上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50%。
如果环境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学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不同人种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患病率应该具有相似性,但是没有确切的这方面报道,尚待进一步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及治疗现状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及治疗现状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中,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记忆力下降以及认知能力减弱。
目前,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工作,研究者们不断地深入探讨其病因,以期能够取得更为有效的治疗成果。
一、病因分析目前,该疾病的病因仍不十分明确,但是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其可能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突变基因会引起某些蛋白成分在脑中的沉积,这会引发神经元的死亡,从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2. 脑中β-淀粉样前体蛋白堆积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体内β-淀粉样前体蛋白聚集形成斑块,这些斑块会扰乱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该疾病的发生。
3. 神经元脑萎缩神经元数量减少以及突触功能下降也是该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主要与脑萎缩有关。
而这种脑萎缩可能与荷尔蒙、炎症、神经营养因子及缺氧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治疗现状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
其中,药物治疗效果较为明显,通常用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而非药物治疗则主要用于轻至中度患者。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用于改善症状,另一种则是治疗病因。
改善症状的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以及抗抑郁药等。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提高乙酰胆碱的浓度,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NMDA受体拮抗剂可以减轻神经系统的兴奋,而抗抑郁药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治疗病因的药物则主要是针对β-淀粉样前体蛋白及其他相应药物,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首个治疗药物——多奈哌齐。
该药物主要是防止乙酰胆碱酯酶被过度降解,从而提高乙酰胆碱的水平,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
2.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行为疗法、物理疗法以及营养疗法等。
行为疗法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
认知治疗是通过重新学习基本技能来恢复患者基本的生活能力,行为治疗则是通过加强患者的基本技能来减轻其症状。
干细胞治疗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的现状及展望

迄今为止,尚未有明确能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方法。
干细胞领域在再生医学,尤其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各种类型的干细胞已被用于AD的临床前/临床试验。
在过去的十年中,在这个领域已经有很多基于干细胞的AD策略,包含细胞的类型,给药的路线和时间。
阿尔茨海默病(AD)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约占全世界痴呆症病例的60-70%。
仅在美国,AD的流行率约为470万例,预计这一数字还会大幅增加。
AD发病机制复杂,具有明显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细胞外淀粉样Aβ斑块、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沉积所致的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颞顶叶和额叶及扣带回部分优先变性的神经元丢失。
在临床上,AD的特点是记忆力衰退、视觉空间和语言技能降低、行为问题以及最终死亡。
目前所有AD治疗方法都是针对症状的,无法控制疾病自然病程。
因此,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已迫在眉睫。
于是,干细胞治疗阿兹海默症就成了一件寄托着人们很多希望的疗法。
常用的细胞种类和研究现状在研究,不同的试验使用不同类型的干细胞进行移植。
然而,最常用的细胞种类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神经干细胞(NSC)。
间充质干细胞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Friedenstein等人在骨髓中发现MSCs以来,MSCs一直是研究最多的成体干细胞类型,尤其是退行性疾病中。
目前,MSCs几乎从所有组织中分离出来,如脂肪组织、嗅球,胎盘,脐带血,羊水。
MSCs具有归巢性,移植后可转移到损伤和炎症部位。
已有研究显示,MSCs可通过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来增强损伤后的局部血管生成。
此外,MSCs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而触发免疫反应,而小胶质细胞又可触发抗炎反应。
事实上,MSCs已被发现将小胶质细胞表型从经典激活转为交替激活,导致AD模型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
此外,由于激活后的小胶质细胞具有较高的降解Aβ沉积的能力。
因此,MSCs介导的对小胶质细胞的调控可显著减少Aβ沉积,改善记忆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2012年第1期黑龙江医学HEI LONG JIANG MEDICAL JOURNALVol.36,No.1Jan.2012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廖珏,廖新品(泸州医学院病原生物中心,四川泸州646000)关键词:综述;阿尔茨海默;病因;研究现状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2.01.006学科分类代码:320.54中图分类号:R747.89文献标识码:A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原发性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临床以记忆、感觉能、判断、思维能力、运动能和情感反应能力等降低为主。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1]。
本文将就近年来国内外AD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方向的研究,作一综述。
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1.1遗传因素AD具有家庭聚集性,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AD 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极大的患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的4.3倍,呈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
目前,至少已发现4种基因的突变或多型性与AD有关,即: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PS-1)、早老素2基因(PS-2)和载脂蛋白(apoE)基因[2]。
1.2炎症作用在AD患者脑中,Aβ肽可引起炎症反应而致神经元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
研究证实,Aβ可激活胶质细胞而引起炎症反应。
体外研究发现,激活的胶质细胞可通过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IL-1)、化学因子及神经毒物质,而引起的神经毒作用[3]。
1.3铝中毒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水铝含量与痴呆死亡率显著正相关。
形态学研究发现:AD患者脑组织中铝水平较高,并发现铝可致脑组织神经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SP)的形成[4]。
1.4雌激素水平新近研究发现,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减低与AD发病密切相关[5]。
雌激素水平减低可能影响了机体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从而导致了AD的发病。
2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2.1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1984年,首次从AD病人脑膜血管壁中纯化并测得了Ag氨基酸顺序,其基本结构中都含40或42个氨基酸多肽,统称为β淀粉样蛋白[6]。
之后,与AD相关的一些基因变化被陆续报道。
该学说认为,AD患者可能是由于APP和早老素(presenilin,PS)基因的突变改变了p和蛋白酶对APP酶切过程或酶活性,从而产生过多的AB或高积聚能力的Aβ1-42。
因此,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认为,Aβ异常分泌和产生过多会导致出现AD的其他病理变化,是AD发病的核心环节,减少AI3的形成、抑制AI3沉积,是预防和治疗AD的根本途径[7]。
2.2免疫功能突变已在AD的神经病变中发现抗原提呈,人类组化相容性抗原(HLA)-DR阴性和其他免疫调节细胞,补体成分,炎性细胞因子(CK)和急性反应物,并且在AD患者的脑内存在抗胆碱能神经元等多种抗体。
推测自身抗胆碱能神经元抗体可能是引起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一个原因,与AD的病理学特征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淀粉样变性作为“非自身”抗原,可激活补体系统并加速合成补体及各种抑制因子,造成广泛的神经原损伤和丧失[8]。
2.3细胞骨架的改变微管是神经细胞中参与胞体与轴突营养输送的通道,是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它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MAP)组成,tau蛋白是MAP的主要成分。
在AD脑内,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并聚集成双螺旋丝形式,丧失了促进微管组装的生物活性导致细胞骨架的结构异常和神经细胞的死亡[9]。
2.4Tau蛋白学说该学说认为,Tau蛋白的异常积聚是AD发病的主要环节,细胞外Ag积聚只是AD病理过程中一个必然病理表现,并非是痴呆发病的根本原因[10]。
如临床认知能力的下降虽与NPI's的严重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而与SPs数目多少并无太大关系;在带有3个外源性基因APP、PS和Tau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发现神经元突触的丢失出现在Ag斑块沉积形成之前;在某些AD病人脑内并无成熟的SPs,而仅发现有弥散斑[11]。
3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AD临床表现以缓慢出现和逐渐进展的记忆障61第36卷2012年第1期黑龙江医学HEI LONG JIANG MEDICAL JOURNALVol.36,No.1Jan.2012碍、认知障碍、精神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为特征,病程一般不会出现明显波动或反复[12]。
AD的早期症状比较隐匿,不易被发现。
近记忆逐渐丧失是AD的早期特征性表现,患者常不能回忆起刚发生的事情,常无意地编造某些情节或将远事近移,甚至可出现错构和虚构。
与近记忆相比,患者的远期记忆障碍相对较轻[13]。
认知障碍是AD的特征性表现,随病情发展而逐渐明显。
患者可表现为类似于脑血管病的感觉性或运动性失语的言语障碍,在无听力障碍的情况下,对物体命名困难,甚至不能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可以流利地发音但却经常出现找词困难而中断言语。
早期患者尚可会用迂回的方式进行表达,随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复述、语言理解、文字阅读、指令执行方面的障碍,病程后期则完全性失语,与外界交流严重障碍[14]。
AD的认知障碍还表现在视空间功能受损。
早期患者的精神症状可表现为严重的抑郁倾向,有的患者可出现人格和行为障碍,妄想症、幻觉、错觉、虚构见于发病数年后的患者。
发病早期一般不出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随病情进展患者出现锥体系或椎体外系体征[15]。
4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4.1增强胆碱能神经功能的药物①补充脑胆碱能前体物质(如:胆碱、卵磷脂等);②胆碱、胆碱酯酶抑制剂(如:他克林、多奈哌齐、美曲膦酯、毒扁豆碱和ENA713等);③M受体激动剂(占诺美林、Sabcomedine以及槟榔碱、RS-86、匹鲁卡品等)[16]。
4.2调节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的药物谷氨酸为中枢神经系统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介导50%以上的中枢突触联络,谷氨酸受体异常均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淀粉样物质生成而导致AD发生[17]。
4.3阻止SP形成的药物AD患者痴呆程度与脑内SP及NFFs数量有一定关系。
因此,抑制其形成与发展将有助于AD的治疗。
故抗氧化、自由基清除剂等,有利于阻止SP 的形成[18]。
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制剂(强的松、阿司匹林、卡维地洛、维生素E、SOD等),仍是AD治疗的主要选择药物。
4.4改善脑缺血及神经营养药物此类药物是近几年研究的新热点,临床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脑血管扩张剂(如:萘呋胺脂、氢化麦角碱、氟桂嗪、尼莫地平等)能选择性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而不增加脑代谢,间接增加神经营养作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以及雌激素等,现已初步证实:雌激素可改善AD病人和绝经后妇女的认知功能,这将促使人们进一步研究雌激素能否延缓女性AD 的进程和改善女性AD患者的认知功能,以及研究雌激素是否具有推迟AD发病时间的潜在作用[19]。
4.5治疗AD患者的其他相关药物增加脑代谢药物(Eroloid mesylates),能通过增加脑局部葡萄糖利用率和代谢率而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能力[20];稳定脑细胞膜药物(神经节苷脂和磷脂酸丝氨酸),能通过改变膜流动性或胆固醇含量而延缓AD病程;抗神经毒药物,司来吉林(Selegiling)能抑制中枢MAO-B神经毒性而延缓AD的进程;降低胆固醇药物,能降低脑组织中的ApoE4含量,而阻止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和amyloid 蛋白沉积等。
5研究的趋势近10年内,大量研究显示,对AD的防治虽已展现出良好的前景,并开发出许多有效药物。
但临床上仍然缺乏特异性“金指标”,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这是一个严峻的医学课题,更是一个广泛的社会工程。
就AD致病的多机制、多因素复杂过程和主要的几种假说看,防治AD药物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开发研究:(1)影响胆碱能神经药物:由于“老年性痴呆症胆碱能”假说的提出,研究具有抑制胆碱脂酶活性的有效成分,或开发类胆碱能剂(Choli-negenic agent)新药,是将来很长一段时期的研究重点[21];(2)抗氧化药物:依据氧化应激与AD的关系,开发具有清除自由基功能的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活性氧(ROS)作用的抗氧化剂类药物,是今后研究的中心环节[22];(3)营养神经药物:依据神经营养缺乏易造成神经细胞凋亡,开展具有神经营养成分和提高神经可塑性的药物研究,是今后防治AD药物研究的新趋势[23];(4)发挥中医药特色,开发多靶点中草药。
从目前情况看,很难在短期内弄清AD发病机制,而在机制不清的情况下研制出高选择性、高亲和力的有效药物更困难。
首先,无法根据相关基因分子结构和功能特点进行有目的的药物设计;其次,很难模拟出与人一样的AD认知障碍动物模型,无法准确通过动物模型试验进行大规模药物筛选;再次,AD涉及神经系统广泛,也难用单一高选择性、高亲和力和作用特异药物调节。
这些方面,中医药有可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因为,其一,虽然AD的机制不清楚,而中医的“证”是可见的,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来设计中草药复方制剂;其二,虽不能模拟出与人一样的认知障碍动物模型,而很多中草药已沿用几千年,不会对机体造成严重毒性反应,可直接试用于现成的AD患者;其三,虽AD涉及神经机制复杂,但中草药复方制剂成71第36卷2012年第1期黑龙江医学HEI LONG JIANG MEDICAL JOURNALVol.36,No.1Jan.2012分较复杂,在不明机制的情况下有可能通过多靶点作用找到突破点。
总之,通过多学科联合、横向研究,可能找到对AD客观可靠的有效药物和疗效判定标准,相信通过中西医结合新的研究热点,不久一定能开发出适宜我国国情的治疗AD的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1]郁向静,何俊民.β淀粉样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病因学作用[J].广州医药,2007,38(2).[2]Behl C.The search for novel avenues for the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J]. Drug News Perspect,2006,19(1):5~12.[3]杨建华.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6,9(13):18.[4]Davis K L.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y of tacrine for Alzheimer's Dis-ease[J].N Engl J Med,1992,327:1253.[5]Farlow M.A Controlled Trial of Tacrine in Alzheimer's Dis-ease[J].JAMA,1992,268:2523.[6]黄德斌,董志.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24:63.[7]Selkoe D J.The amyloid hypoth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progress and problems on the road to therapeutics[J].Science,2002,7(19):297~353.[8]Sano M,Emesto C,Thomas RG,et al.A Con-trolled Trial of selegi-line alpha-tocopherol,or both as treatment for Alzheimer's Disease[J].Nengl J Med,1997,336(17):1216.[9]Szekely C A,Thorne J E,Zandi P P,et al.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J].Neuroepidemiology,2004,23(4):159~169.[10]罗朵生,郭姣,何伟.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7,9:12.[11]赵海善.老年期痴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6,12:1.[12]陈莹,田百玲,吴娜综述,赵冬雪审校.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研究及治疗近况[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13]Miguel A,Shelanski M L.Neurogenic effect ofβ-amyloid pepti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ural stem cells[J].J Neuroscience2004,24(23):5439~5444.[14]Haughey N J,Liu D,Nath A,et al.Disruption of neurogenesis in the subventricu1ar zone of adult mice,and in human cortical neuronal precursor cells in culture,by amyloid beta-peptide: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molecular Med,2002,1(2):125~135.[15]许贤豪,陈贵海.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若干热点及挑战[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39.[16]曾望远,董克礼.AD的病因机制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06,22:1.[17]Davis K L.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study of tacrine for Alzheimer's Dis-ease[J].N Engl J Med,1992,327:1253.[18]Farlow M.A Controlled Trial of Tacrine in Alzheimer's Disease[J].JAMA,1992,268:2523.[19]JoséAlejandro Luchsinger.Adiposity,hy-perinsulinemia,diabetes and Alzheimer's disease[J]. 2008May6,585(1):119~129.[20]Selkoe D J.The amyloid hypoth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progress and problems on the road to therapeutics[J].Science,2002,7(19):297~353.[21]Sano M,Emesto C,Thomas RG,et al.A Controlled Trial of selegiline alpha-tocopherol,or both as treatment for Alzheimer's Disease[J].Nengl J Med,1997,336(17):1216.[22]Szekely C A,Thorne J E,Zandi P P,et al.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 [J].Neuroepidemiology,2004,23(4):159~169.[23]Olivier Querbes,Florent Aubry,Jérémie Pariente,Jean-Albert Lotterie.Early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cortical thickness:impact of cognitive reserve[J].2009August,132(8):2036~2047.[24]Schuff N,Woerner N,Boreta L,et al.MRI of hippocampal volume loss in early Alzheimer's dis-ease in relation to ApoE genotype and biomarkers[J]. 2009April,132(4):1067~1077.[25]李淑华,冯芹喜,刘亚威,等.黄芪黄铜(AF)对衰老过程中小鼠胸腺组织及脑组织NO、SOD、MDA指标的影响[D].2006,9,18.[26]Clifford R.Jack,Jr,Val J.Lowe,Stephen D.Weigand,Heather J.Serial PIB and MRI in nor-m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s dis-ease:implications for sequence of pathological events in Alzheimer's disease[J].2009May,132(5):1355-1365.(编辑:谢忠艳)(收稿日期:2011-11-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