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_刘侣峰

合集下载

癌症爆发性疼痛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

癌症爆发性疼痛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

癌症爆发性疼痛机制及其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仍然在逐年上升并且死亡率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保障。

癌症爆发性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生存质量,但是由于其机制不明确目前没有完善的诊断治疗指导策略,探究癌症爆发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护理管理尤为重要。

本文综述近几年来关于癌症爆发性疼痛最新的研究报道,阐述癌症爆发性疼痛的研究机制、药物研究进展以及护理策略,为临床癌症爆发性疼痛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爆发性疼痛;癌症;机制;药物管理策略;护理干预策略癌症爆发性疼痛自Portenoy RK和Hagen NA提出距今26年,指在接受阿片类药物持续治疗后出现自发的或者由特定诱导因素引起的急性、突发性剧烈疼痛的症状[1]。

研究显示晚期癌症患者伴随爆发性疼痛的比例多达85%以上[2],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意大利肿瘤疼痛调查中心(Italian Oncologic Pain multiSetting Multicentric Survey, IOPS-MS)基于对癌症爆发性疼痛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Karnofsky指数、肿瘤治疗阶段、背景疼痛以及爆发痛的特征、治疗策略的记录、爆发痛发作持续时间、爆发性疼痛可预测性、药物副作用、药物治疗策略以及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快速缓解疼痛对患者的满意度是至关重要的[3]。

因此,本文总结近年来癌症爆发性疼痛治疗和管理策略相关研究,就癌症爆发性疼痛的机制以及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药物管理以及护理策略进行综述。

1. 癌症爆发性疼痛的发病因素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多伴有爆发性疼痛的病症,大量研究显示癌症爆发性疼痛与多种因素有关。

目前研究认为癌症爆发性疼痛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原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根据诱因临床上分为自发性疼痛(spontaneous pain)和诱导性疼痛(incident pain)。

癌症疼痛发生机制

癌症疼痛发生机制

癌症疼痛发生机制
王国年
【期刊名称】《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年(卷),期】2017(009)001
【摘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5%~90%的转移性和晚期癌症患者可发生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但是,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的发生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不全面性,其发生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癌痛发生机制作一论述。

【总页数】4页(P1-4)
【作者】王国年
【作者单位】150081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黑龙江医学科学院疼痛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
【相关文献】
1.疼痛和伤害性感受:癌症骨痛的机制 [J], 蒋伟刚;刘耀升;刘蜀彬
2.神经免疫机制在癌症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J], 王海慧
3.癌症患者疼痛性失眠发生情况调查 [J], 郑煜
4.基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癌症疼痛机制及临床治疗策略 [J], 吴艺舟;林子晨;孙杰
5.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J], 刘侣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探讨

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探讨

癌性疼痛的中医理论探讨
程海波;吴勉华
【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8()1
【摘要】文章认为癌性疼痛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邪毒、七情内伤、饮食失调、正气亏虚;而癌毒内郁、痰瘀互结、经络壅塞是癌性疼痛的基本病机,癌毒内郁是病机之关键,痰瘀是主要病理因素,二者因果为患,正气亏虚是癌痛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病位涉及相关脏腑经络,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标实为主;解毒祛瘀、化痰通络是其基本治疗大法,消癌解毒是治疗关键,化痰祛瘀贯穿治疗始终。

【总页数】3页(P50-52)
【关键词】癌性疼痛;中医理论;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
【作者】程海波;吴勉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3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J], 王俭兮
2.浅谈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J], 王俭兮
3.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全程疼痛护理干预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探讨 [J], 崔科薇
4.探讨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胃癌术后患者癌性疼痛管理中的作用价值及对患者
疼痛程度的缓解作用 [J], 王佳恒;高磊
5.浅析中医理论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J], 朱国胜;刘文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症疼痛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癌症疼痛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癌症疼痛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周杰【摘要】Most late cancer patients can appear the symptom of pain,afect the patient's life quality and treatment efect,various aspects wil bring unfavorable influence on the patients. Of pain treatment method is mainl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commends three steps therapy drug treatment,but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treatment,a large number of TCM therapy for cancer also achieve good curative efect,analgesic methods in common use such as oral medicine and externaltreatment,acupuncture,massage,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in,the folowing is a method of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use method and curative e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ilustrat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CM treatment of pain.%肿瘤晚期患者,多数会出现疼痛症状,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对患者各方面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治疗癌痛的方法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治疗药物治疗方案,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大量的中医疗法治疗癌症也达到不错的疗效,常用的止痛方法如中药口服,外用治疗,针灸治疗,按摩的使用,已广泛用在临床治疗癌痛中,以下是对近几年来文献中中医方法治疗癌痛的临床使用方法和疗效回顾,说明中医方法治疗癌痛的重要作用。

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刘侣峰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33)9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900万新的癌症患者。

癌症患者中50%的疼痛为中到重度,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而在晚期癌症患者中,60%-90%伴有疼痛。

WHO估计全球约400万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其中多数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

【总页数】2页(P80-80)
【关键词】癌症;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侣峰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神经免疫机制在癌症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J], 王海慧
2.Gankyrin在炎症相关性癌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J], 金洋;郑桐森;张艳桥
3.老年癌症患者疼痛相关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J], 赵源;梁凤英
4.癌症免疫治疗相关的PD1-PDL1通路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J], 武传强;周旋
5.癌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姜季委;李汶逸;王艳丽;殷悦;张源;徐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癌性疼痛相关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癌性疼痛相关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

癌性疼痛相关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作者:覃英黄锦益黄泽汉来源:《右江医学》2022年第03期【关键词】癌性疼痛;西医镇痛;中医镇痛;介入疗法;药物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61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2.03.014癌性疼痛具体指的是肿瘤细胞直接或间接浸润、转移、扩散和压迫至有关组织产生的疼痛,或在抗肿瘤治疗期间所导致的慢性疼痛,主要症状为持续或间断的灼烧、针扎、撕裂和刀割样疼痛[1]。

近几年,全球恶性肿瘤的患病率逐年增长,癌性疼痛给患者的生命质量带来极大的威胁。

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报道,癌症患者中出现癌痛的占70%,因此癌痛控制势必成为临床研究关注的热点[2]。

根据WHO癌痛“三阶梯镇痛原则”治疗,可解决80%以上的癌痛问题,而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对药物不良反应不耐受的患者,目前也可根据需求选择微创介入、中医内治、中医外治等治疗方法[3]。

近年来,癌痛治疗逐渐呈现为“多模式综合镇痛”的趋势,癌痛疗法多种多样。

现对癌性疼痛相关治疗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1 西医镇痛方法1.1 三阶梯镇痛原则根据WHO的“三阶梯镇痛原则”,阶梯轻度疼痛给予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塞来昔布、双氯芬酸等,这类药物具有一定镇痛作用,可对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酶的生成产生影响,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及释放,在减轻骨转移患者的疼痛上效果十分显著。

阶梯中度疼痛给予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和曲马多等;阶梯重度疼痛给予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哌替啶和芬太尼等[4]。

该方法镇痛效果显著,但也有不少患者对其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较差,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1.2 介入疗法(1)神经阻滞法。

神经阻滞法属于微创介入疗法,可根据患者癌痛部位和程度的不同,选择对应的神经阻滞方式。

癌症疼痛的产生机制研究近况

癌症疼痛的产生机制研究近况

癌症疼痛的产生机制研究近况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骨髓穿吸活检术、腰椎穿刺术、各种内窥镜检查等创伤性的检查,均可给癌症患者带来疼痛。

癌症发展所致的疼痛包括慢性疼痛性疾病以及癌症疼痛综合征,癌症合并感染引起的疼痛及癌症合并癌症疼痛综合征。

本文就癌症疼痛的原因及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标签:癌症;肿瘤;癌症诊断;疼痛;放射治疗癌症疼痛是一个普遍的世界性问题。

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有效的止痛治疗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综合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75%~80%的患者是由于肿瘤侵入软组织、骨髗以及神经系统所引起,15%~20%是在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5%~10%是由于合并了疼痛性疾病。

1癌症发展所致的疼痛1.1癌症侵犯神经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局部组织压力增加,从而压迫了支配该部位的神经纤维末梢;同时,肿瘤释放的细胞因子、化学因子、生长因子等物质。

不但破坏局部组织结构,也破坏支配局部组织的神经纤维分布。

肿瘤生长可以引起小鼠皮下神经纤维萎缩,同时可引起C-纤维持续活化、冲动数目增加、对热刺激的反应阈值下降。

皮神经纤维(ENFs)减少提示至少在癌症晚期神经性因素参与癌症疼痛的产生过程。

1.2硬膜外转移、脊髓压迫硬膜外转移是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的常见并发症。

肿瘤侵犯神经根时,则出现神经根分布区域的锐痛或刺痛,疼痛呈带状分布,若不治疗,则可出现脊髓压迫综合征,伴有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的改变或障碍。

1.3癌症侵犯管腔脏器恶性肿瘤引起管腔脏器功能障碍时,可产生疼痛,其特点是无明确的定位,周期性和反复性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腹胀。

胆道、胰腺管狭窄或阻塞常引起剧烈的疼痛;子宫癌、卵巢癌压迫和侵犯输尿管也可引起难忍的绞痛。

1.4癌症侵犯脉管系统癌瘤压迫、堵塞或浸润动脉、静脉、淋巴管时可引起疼痛。

1.5癌症侵犯骨骼无论是原发性骨肿瘤还是转移性骨肿瘤,均可产生难忍的疼痛。

1.6癌症本身分泌致痛物质癌细胞坏死崩解释放出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组织胺等致痛物质引起疼痛。

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在其疾病病程中遭受严重的疼痛。

癌痛不仅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还可能引起焦虑、抑郁、失眠等,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癌症患者的疼痛主要包括:肿瘤相关性疼痛,约占60%~75%;治疗相关性疼痛(特别是化疗和手术),约占10%~20%;与合并疾病相关的疼痛,约占10%。

癌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癌细胞、外周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就癌痛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癌症相关性疼痛1.1肿瘤微环境相关性癌痛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发生、生长及转移所处的内外环境,肿瘤微环境中癌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致痛介质可引起疼痛。

肿瘤细胞分泌的内皮素可使动物和人类产生疼痛行为并介导癌痛的产生。

ET-1可激活内皮素A和B受体,并在许多肿瘤中高浓度分泌。

最近研究提示,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作用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通过调节机体内阿片肽的释放影响其与受体的作用,减轻癌症疼痛。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相关疼痛与肿瘤的大小无关,可能与鳞状细胞癌在肿瘤微环境中分泌极高水平的ET-1相关。

Schmidt等为了验证口腔鳞癌患者的疼痛与ET-1相关,通过在小鼠后腿上接种人口腔舌鳞状细胞癌构建癌痛动物模型,在肿瘤微环境中直接注射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结果发现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所产生的止痛效果同大剂量吗啡的治疗效果相似。

最近Kopruszinski等报道在大鼠面部癌痛模型中,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可减轻肿瘤诱导的持续疼痛和诱发超敏反应;同时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增强吗啡止痛治疗的疗效,这提示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能成为治疗面部癌痛的新靶点。

肿瘤微环境作为癌细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具有低氧、低pH等特殊的理化特点。

肿瘤的酸性微环境使伤害感受器上的酸敏感性离子通道激活,使其表达上调,产生疼痛。

有研究报道,在坐骨神经结扎模型中,当给予酸刺激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ASIC表达和功能明显上调,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最终引发痛觉过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郜俊清,赵德强,金惠根.银杏内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8):595-597.[11] 刘爱华,张志雄.银杏酮酯对缺血豚鼠心室肌细胞I C a -L 和游离钙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0,26(3):329-333.[12] 黄从新,丁仲如,李庚山,等.当归提取液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钙离子通道的影响[J ].中国心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7,11:96-98.[13] 李亭亭张宏艳.人参皂甙R e 对高儿茶酚胺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19(2):1511-1513.[14] 于晨.人参皂苷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的研究[J ].天津药学,2010,22(4):45-47.[15] L YH a o ,J M L i ,T H C h a n g .F r e q u e n c y -d e p e n d e n t b l o c ko f c a l c i u mc u r r e n t b y(±)-p r a e r u p t o r i nA i ns i n g l e v e n t r i c u l a r c e l l o f g u i n e a p i g [J ].C h nJ P h a r m a a nd T o x i ,1996:17-20.[16] 杜智敏,邱晓红,李宝馨,等.冠心胶囊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 ].中国药学杂志,2000,35(3):664-667.[17] 李彤,孙明,周宏研,等.通脉汤含药血清对缺氧心肌细胞游离钙及L 型钙通道的作用[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3):391-394.[18] 单宏丽,徐长庆,刘凤芝,等.红花黄素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钙电流的影响[J ].中药药理学通报,1999,15(1):351-335.[19] 蔡永敏,任玉让,王黎,等.最新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43.[20] 陆跃鸣,陈龙,蔡宝昌,等.异马钱子碱对心肌细胞作用的单通道分析及透射电镜分析及透射电镜分析[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3):47-49.(收稿日期:2011-04-15 编辑:姚玲)癌症疼痛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刘侣峰(湖北省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武穴435400)关键词:癌症;疼痛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 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11)09-0080-02 世界卫生组织(WH O )估计,全球每年约有900万新的癌症患者。

癌症患者中50%的疼痛为中到重度,30%为难以忍受的重度疼痛,而在晚期癌症患者中,60%-90%伴有疼痛。

WH O 估计全球约400万癌症患者遭受疼痛的折磨,其中多数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

尽管WH O 提供了三阶梯治疗方案,并提出到2000年达到全世界范围内“使癌症病人不痛”的目标。

然而,由于临床现有治疗措施的局限性及现用药物如阿片类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毒副作用,45%的癌症病人其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1]。

本文就癌症疼痛机制相关进展探讨如下。

1 癌症疼痛发病率癌痛的发生率很高,据统计,新发癌症患者中约有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2],在非转移患者中有15%伴有疼痛,在接受抗癌治疗过程中50%的患者有疼痛感,晚期癌症患者中31%-90%有不同程度疼痛[3]。

我国目前癌症患者已超过700万,其中51%-62%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且中度和重度疼痛者均达到30%以上。

癌痛让患者痛苦、焦虑,甚至丧失生活信心,加速病情恶化[4]。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其对疼痛的表述受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差异很大,不仅表现在身体上的疼痛,也表现在由不安、抑郁导致精神性疼痛,人际关系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导致的社会性疼痛,以及惧怕死亡而导致的心理性疼痛[5]。

2 癌症疼痛的原因现代研究认为肿瘤疼痛主要有以下原因:肿瘤直接压迫刺激神经、肿瘤骨骼转移(骨癌痛)、肿瘤对痛觉敏感组织(血管、淋巴管等)的刺激、肿瘤分泌因子致痛、伴随炎症因素致痛、治疗后诱导的外周神经病变疼痛以及心理因素致痛。

肿瘤造成骨质破坏、反应性肌肉痉挛、局部和血液钙离子浓度升高及炎症介质释放等都可能参与癌症痛的产生。

但在癌症发展并没有出现炎症和神经损伤的早期阶段,已经出现痛觉过敏、触诱发痛和自发痛,并且不伴有炎症和神经损伤所引起的信号因子的变化,这些表明癌症疼痛有其独特的机制。

癌痛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是骨癌痛,实验研究中多采用骨转移癌痛模型。

骨癌痛形成的可能机制有:①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加(外周敏化):初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髓背角神经节(D R G ),分布着感受不同刺激的多种受体,可将各种伤害性刺激转化为电化学信号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

在持续的外周刺激下,D R G 神经元发生可塑性变化,外周神经敏感性增加,表现出痛阈降低,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

研究表明,肿瘤组织能释放一系列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 -α)、前列腺素(P G E )、内皮素(E T )、白细胞介素-l (I L-1)、白细胞介素-6(I L -6)等,而初级感觉神经元可以表达其中多种因子的受体[6-8]。

另外,肿瘤组织中大约有20%-30%的巨噬细胞能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和I L -l 等[9],肿瘤组织分泌的这些因子可能作用于初级感觉神经元·80·湖北中医杂志 2011年第33卷第9期髓的神经化学变化(中枢敏化):肿瘤细胞通过释放各种因子导致初级感觉神经元异常兴奋,异常兴奋的神经元不断向上一级中枢脊髓背角神经元发放冲动,再经不同的上行传导束到达高级中枢。

初级感觉神经元异常兴奋使D R G内的胶质细胞等合成、释放新的递质如E T-1或对原有的递质如P物质(S P)、S P 受体(S P R)等进行调节。

实验研究发现,骨癌痛模型鼠患侧肢体相应的脊髓节段存在神经化学变化,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谷氨酸重摄体转运体减少、脊髓S P受体内吞、Ⅲ-Ⅳ层强啡肽、Ⅰ层神经元c-f o s表达增加等,而正常动物中只有在伤害性刺激下才能出现上述变化,提示骨癌痛时存在外周传入神经敏化[10-11]。

此外,癌痛的产生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各种模型中都能观察到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反应,多种痛相关物质如缓激肽、胆囊收缩素、S P、兴奋性氨基酸(E A A s)等都能激活它。

而激活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可引发痛增强反应,活化后的星形胶质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神经活性物质直接影响神经元可塑性,促进初级传人终末释放多种致痛物质[12]。

另外,星形胶质细胞能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改变周围的神经化学环境,参与痛觉信号的传递。

各种损伤均可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反应,表现为细胞数增加,胞体肥大,分支增多,G F A P表达增加。

③骨溶解:对骨转移病人骨代谢的临床分析表明肿瘤所致骨质破坏(骨溶解)与骨癌痛的发生密切相关。

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肿瘤刺激破骨细胞,引起骨溶解和骨形成的失衡,产生明显的骨质破坏,而且其破坏程度与痛行为、脊髓背角神经节(D R G)的神经化学改变呈正相关。

破骨细胞的过度活跃是骨癌痛发生的前提,其传导网络极其复杂,R A N K L-R A N K-O P G调节轴是其分化和活化的主要调节形式。

R A N K L 及其信号转换受体R A N K具有刺激破骨细胞前体分化为破骨细胞、增强破骨细胞活力的作用,而骨保护素(O P G)为诱饵受体,能与其配体R A N K L以高亲和力结合,阻止R A N K L与R A N K的结合,抑制破骨细胞参与骨吸收。

因此R A N K L和O P G的比例决定了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破坏的程度。

在肿瘤分泌的多种因子参与下,R A N K经R A N K L激活后,通过I K K、I N K、p38、E R K、c -S r c酪氨酸激酶等蛋白激酶途径实现信号传导,影响基因表达,调节O C和蛋白酶水平,激活破骨细胞[13-14]。

④肿瘤对外周神经的直接作用:肿瘤发展到后期,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局部组织压力增加,压迫支配该部位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机械损伤、压迫和缺血。

同时肿瘤释放的化学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不但破坏局部组织,也破坏支配局部组织的神经分布。

这些都会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

关于骨癌痛模型,转移性骨癌痛较原发性骨癌痛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

2002年M e d h u r s t等建立了大鼠的胫骨癌痛模型,可视之为转移性骨癌痛模型。

该模型是将同源的乳腺癌细胞注入大鼠胫骨骨髓腔,种植后10-14dX片线显示胫骨骨质显著破坏,并且随着骨破坏的加重,触诱发痛和痛觉过敏也加重[15]。

国内也已成功复制出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并有所创新。

该模型手术操作较简便,评价方法成熟,具有研究意义[16-17]。

3 讨论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它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伤痛反应,并伴有较强烈的情绪色彩,表现为一系列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内脏性反应。

肿瘤疼痛作为影响有效抗癌计划进行、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已受到广泛重视,肿瘤疼痛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研究课题。

癌痛相关的研究在基因、肿瘤细胞信息传导、受体等机制方面研究目前略显不够。

同时,中医药在防治癌痛的临床上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既可抗癌,又可止痛,并可改善患者免疫状态和身体状况,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较久,是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我国中医药止痛治疗研究工作需要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进行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以客观地地评价其疗效。

参考文献:[1] Wa c n i kP W,K e h l L J,T r e m p e T M,e t a l.T u m o r i m p l a n t a t i o ni nm o u s eh u m e r u s e v o k e s m o v e m e n t r e l a t e dh y p e r a l g e s i ae x c e e d i n gt h a t e v o k e db y i n t r a m u sc u l a r c a r r a g e e n a n[J].P a i n,2003,101:175-186.[2] 罗政.癌症疼痛的治疗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3,14(5):290-291.[3] 杨义明.癌性疼痛的治疗进展[J].癌症进展杂志,2008,5(6):211-215.[4] 麦桃香,吴娜影,谢春梅,等.癌症患者疼痛和社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33-135.[5] 姜云.癌性疼痛护理的现状及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2,7:91.[6] N e l s o nJ B,C a r d u c c i M A.T h e r o l e o f e n d o t h e l i n-l a n de n d o t h e l i nr e-c e p t o r a n t a g o n i s t s i np r o s t a t ec a n c e r[J].B J UI n t,2000,85(2):45-48.[7] P o m o n i s J D,R o g e r s S D,P e t e r sC M,e t a1.E x p r e s s i o na n dl o c a l i z a t i o no f e n d o t h e l i nr e c e p t o r s:i m p l i c a t i o n s f o r t h ei n v o l v e m e n t o f p e r i p h e r a lg l i a i nn o c i c e p t i o n[J].J N e u r o s c i,2001,2l(3):999-1006.[8] 张瑛,韩济生,王韵.癌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与临床,2004,35(3):224-228.[9] 项红兵,杨辉,安珂,等.骨癌痛模型和相关疼痛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5):350-352.[10] H o n o r e P,L u g e r N M,S a b i n oM A,e t a1.O s t e o p r o t e g e r i nb l o c k s b o n ec a n c e r-i nd u ce d s k e l e t a l d e s t r u c t i o n,s k e l e t a l p a i na n dp a i n-r e l a t e dn e u r o c h e m i c a l r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o f t h es p i n a lc o r d[J].N a t u r eM e d,2000,6(5):52l-528.[11] 毛应启梁.癌症痛实验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24(2):172-174.[12] 钟代星.纪楠,王亚云,等.脊髓胶质细胞在痛信息产生和传递过程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03,34(4):353-355.[13] 丰盛梅,金慰芳,高建军.破骨细胞R A N K激活后信号通路[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4):507-509.[14] 田庆显,黄公怡.O P G/R A N K/R A N K L系统和骨质疏松[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11):683-686.[15] M e d h u r s t S J,W a l k e r K,B o w e s M,e t a1.A r a t m o d e l o f b o n ec a n c e rp a i n[J].P a i n,2002,96(1-2):129-140.[16] Wa n g L X,Wa n g Z J.A n i m a l a n dc e l l u l a r m o d e l s o f c h r o n i c p a i n[J].A d v D r u g D e l i v R e v,2003,55(8):949-965.[17] 谭煌美,于莉莉,高福云,等.大鼠骨癌痛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学研究[J].癌症进展杂志,2005,3(1):75-79.(收稿日期:2011-06-13 编辑:姚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