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广泛性疼痛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疼痛分类

慢性疼痛分类

慢性疼痛分类(ICD-11)一、慢性原发性疼痛(MG30.0)1.慢性原发性内脏痛(MG30.00)2.慢性广泛性疼痛(MG30.01)3.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02)4.慢性原发性头痛或颌面痛(MG30.03)4.1慢性偏头痛(8A80.2)4.2紧张型头痛(8A81)4.3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8A82)4.4灼口综合征(DA0F.0)5.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8D8A.0)5.1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 型(8D8A.00)5.2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I 型(8D8A.01)二、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MG30.1)1. 慢性癌痛(MG30.10)2. 慢性癌症治疗后疼痛(MG30.11)三、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MG30.2)1. 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0)2. 术后慢性疼痛(MG30.21)四、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1. 持续性炎症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0)2. 结构改变相关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1)3.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2)五、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1. 机械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0)2. 血管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1)3. 持续性炎症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2)六、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1. 慢性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0)2. 慢性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1)2.1 三叉神经痛(8B82.0)2.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E91.5)七、慢性继发性头痛或颌面痛(MG30.6)1. 慢性继发性口颌面痛(MG30.60)2. 慢性牙痛(MG30.61)3. 慢性头痛或口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62)4. 慢性继发性颞下颌关节紊乱引起的头痛或颌面痛(MG30.63)5. 继发性头痛(8A84)5.1 颅脑创伤性急性头痛(8A84.0)5.2 颅脑创伤性持续性头痛(8A84.1)。

疼痛的机制

疼痛的机制

2慢性广泛性疼痛的脊髓机制2.1谷氨酸的释放增加: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在脊髓的伤害性刺激传导中起重要作用。

慢性广泛性疼痛时,脊髓背侧角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释放增加[8]。

酸性盐肌肉注射导致的慢性广泛性疼痛中,重复酸性盐注射1周后,在脊髓的背侧角,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基础浓度升高,表明在脊髓水平有兴奋性神经递质持续的释放增加,且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浓度的增加水平与痛觉过敏和中枢痛觉致敏的水平呈正相关[2]。

重复性酸性盐肌肉注射导致的非炎症性慢性广泛性疼痛的模型中,阻断脊髓部位的谷氨酸受体,包括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和o-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红藻氨酸盐受体,能改善痛觉过敏;单纯阻断NMDA受体,还可以延缓痛觉过敏的发生,这一现象表明谷氨酸的释放增加在重复性酸性盐注射导致的痛觉过敏中发挥重要作用[9]。

纤维肌痛的患者应用氯胺酮阻断NMDA受体,可缓解高渗盐水肌肉注射引起的注射部位疼痛和牵涉痛[10]。

然而, NMDA受体兴奋剂右美沙芬不能加剧上述疼痛[11]。

因此,除NMDA受体之外,纤维肌痛可能另有机制。

2.2环磷腺苷(cAMP)通路的激活:脊髓cAMP通路的激活对伤害性疼痛的上传非常重要。

脊髓cAMP通路的激活引起脊髓水平的机械性痛觉过敏,并加强脊髓丘脑束神经元对有害的机械性冲动的反应[3]。

当小鼠体内缺乏腺苷酸环化酶1和腺苷酸环化酶8时,痛觉过敏不会发生[12]。

阻断腺苷酸环化酶或蛋白激酶A(PKA),同样能够避免酸性盐肌肉注射或者辣椒辣素肌肉关节注射导致的机械性痛觉过敏[3,13,14]。

PKA的催化亚基核转移引起cAMP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丝氨酸133位点磷酸化。

重复性酸性盐肌肉注射后,双侧脊髓背侧角中的CREB和磷酸化CREB增加,阻断cAMP通路能抑制磷酸化CREB的生成[13]。

产生的磷酸化CREB并非只存在于脊髓,也存在于脊髓丘脑束和其他神经细胞[14],而且其生成具有时效依赖性,痛觉过敏发生后24小时内磷酸化CREB增加,1周后磷酸化CREB恢复正常[13]。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疼痛感觉,常常持续超过3个月,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针对慢性疼痛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劳拉西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镇静和抗焦虑的药物,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劳拉西泮也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本文将探讨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作用,以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劳拉西泮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来产生镇静和抗焦虑效果。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劳拉西泮还可以通过调节疼痛相关途径来产生镇痛作用。

研究表明,劳拉西泮可以通过增加γ-氨基丁酸(GABA)的活性来发挥其镇痛作用。

GABA是一种神经递质,通过与GABA-A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少痛觉传导。

劳拉西泮能够增加GABA的活性,从而增强GABA-A受体的抑制效果,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镇痛的效果。

此外,劳拉西泮还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来产生镇痛作用。

研究发现,劳拉西泮可以抑制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轻疼痛感受。

此外,劳拉西泮还可以影响钙离子通道的活性,减少钙离子的内流,从而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

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劳拉西泮能够有效地减轻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感受。

然而,劳拉西泮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长期使用劳拉西泮可能会导致依赖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进行慢性疼痛治疗时,需要谨慎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患者对药物的依赖和耐药性的发展。

其次,劳拉西泮的镇痛作用可能会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患者对劳拉西泮的镇痛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基因差异、疼痛类型和疼痛程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进行慢性疼痛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劳拉西泮作为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除了具有镇静和抗焦虑的效果外,还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劳拉西泮通过增加GABA的活性、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调节钙离子通道的活性等机制,减轻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感受。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

劳拉西泮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慢性疼痛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疼痛感觉,通常持续超过3个月。

这种疼痛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适。

为了缓解慢性疼痛患者的痛苦,医学界一直在寻找有效的镇痛药物。

劳拉西泮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药物,本文将对其镇痛效果进行评估。

劳拉西泮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和抗癫痫。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劳拉西泮还具有镇痛作用。

其镇痛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轻疼痛感觉。

在对劳拉西泮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估时,研究人员通常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

一项针对慢性疼痛患者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劳拉西泮在减轻慢性疼痛的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研究结果显示,劳拉西泮可以显著减轻疼痛强度和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劳拉西泮还被证实对特定类型的慢性疼痛具有良好的疗效。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劳拉西泮对于神经性疼痛和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这可能与劳拉西泮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影响有关。

尽管劳拉西泮在慢性疼痛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其使用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劳拉西泮是一种镇静催眠药物,可能导致嗜睡、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

此外,长期使用劳拉西泮还可能导致依赖和耐受性,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慎重。

综上所述,劳拉西泮作为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它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减轻疼痛感觉。

然而,劳拉西泮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需要医生在临床上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监测。

因此,在使用劳拉西泮进行慢性疼痛治疗时,应该综合考虑其疗效和潜在的风险,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共识。

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_百替生物

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_百替生物

慢性疼痛的基因治疗田玉科安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教研室慢性疼痛被广泛地定义为急性组织损伤修复后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疼痛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3个月以上或与组织损伤有关的疼痛预计持续存在或加重。

其中神经性痛、炎症性痛以及癌痛均可引发慢性疼痛。

剧烈或长期的疼痛会使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而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目前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是靠给麻醉性镇痛剂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往往带来耐药、成瘾,并涉及许多器官、系统的其他副作用。

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作用持久、经济方便、副作用小的镇痛方法已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课题。

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基因工程技术的日臻完善,基因治疗作为一项新的生物干预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与研究。

正是基于对慢性疼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人们才有可能在基因水平上探讨其治疗,为疼痛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目前疼痛的基因治疗途径有两种,现就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1、间接体内疗法(Ex vivo Gene Therapy)该疗法也称作细胞移植疗法,是早期疼痛基因治疗最常用的,被认为是一种接近于生理的、有效的镇痛方法。

它是基因治疗与移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其要点是选择合适的基因、靶细胞及最有效的基因转移方法。

1.1机理基于疼痛时内源性抑制信息的不足,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GABA)、内源性阿片肽如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以及内源性甘丙肽和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

该方法是将体外培养的某些细胞株移植入体内,这些类似于“生物微泵”的移植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脊髓)持续分泌、缓释多种抗痛蛋白分子、抗痛蛋白调控因子、酶类或信号转导因子,从而增强局部抗痛蛋白的表达,降低疼痛敏感性,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避免了全身给药带来的副作用,目前研究最多和最深入的是嗜铬细胞移植和基因工程细胞移植。

1.2嗜铬细胞移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将同种或异种嗜铬细胞移植于机体的特定部位,可提高宿主对疼痛的耐受性,产生镇痛效应。

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

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刘佳利1,路雪芹1,鲍亚丽2,张广辉3,刘娜1,覃香平1,李丽丽11河南大学护理与健康学院,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河南开封475000;3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纤维肌痛综合征以慢性广泛性肌肉㊁骨骼疼痛为特征,伴有其他多种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没有治愈的方法㊂本文归纳总结了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的应用研究进展,发现运动锻炼㊁物理治疗㊁神经调控治疗㊁心理和行为模式等非药物治疗及护理在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对今后临床工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㊂关键词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及护理中图分类号R493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i nn o n-d r u g t h e r a p y a n dn u r s i n g o f f i b r o m y a l g i as y n d r o m eL I U J i a l i1L U X u e q i n1B A O Y a l i2Z H A N G G u a n g h u i3L I U N a1Q I N X i a n g p i n g1L I L i l i11S c h o o l o fN u r s i n g a n dH e a l t h 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K a i f e n g475004C HN 2H u a i h eH o s p i t a l o f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K a i f e n g 475000C HN 3X i n x i a n g F i r s t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X i n x i a n g453000C HNA b s t r a c t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s y n d r o m e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c h r o n i c g e n e r a l i z e dm u s c u l o s k e l e t a l p a i n a c c o m p a n i e db y a v a r i e t yo f o t h e r c l i n i c a l s y m p t o m s t h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a f f e c t t h e p a t i e n t s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 a n d t h e r e i sn oc u r e f o r t h ed i s e a s e T h i s p a p e r s u mm a r i z e dt h e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o fn o n-d r u g t h e r a p y o f f i b r o m y a l g i as y n d r o m e f o u n dt h a te x e r c i s e p h y s i c a l t h e r a p y n e r v e r e g u l a t i o n t h e r a p y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a n db e h a v i o r p a t t e r n s a n do t h e r n o n-d r u g t h e r a p y m e a s u r e s a n dn u r s i n g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s y n d r o m e p l a y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t h e p r o c e s s a n da n a l y z e s t h ed e f i c i e n c y e x i s t i n g i nt h e p r e s e n t s t u d y i n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s o m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f u t u r e c l i n i c a lw o r ka n d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K e y w o r d s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s y n d r o m e n o n-d r u g t h e r a p y n u r s i n g纤维肌痛综合征(f i b r o m y a l g i as y n d r o m e, F M S)是一种以慢性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为特征,伴有疲乏㊁僵硬感㊁心理问题㊁睡眠和认知障碍等许多临床症状的疾患,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㊂F M S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2%~3%[2],女性患者较多,男女发病比例为1ʒ2.3,多在40岁及以上年龄发病[3]㊂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压力大,人口老龄化较严重,F M S发病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4]㊂F M S的发病机制和病因还未完全明确,目前没有治愈的方法,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往往只能提供一个中等的效果,部分患者会因为疗效欠佳或耐受性问题而停止治疗[5]㊂指南[6]建议,由于没有单一的治疗可以改善和减轻所有症状,药物和非药物干预联合的多模式治疗可能会取得良㊃761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3)收稿日期:2022-10-10作者简介:刘佳利(1993-),女,主管护师,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临床护理㊂通信作者,E-m a i l:715567860@q q.c o m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好的效果㊂本文对非药物治疗和护理应用于F M S的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临床工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㊂1运动/功能锻炼国外相关研究[6]指出运动锻炼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具有可获得性㊁相对较低的成本和安全性等优点㊂在目前的研究中运动锻炼改善F M S患者症状的作用明显,但是关于运动锻炼的方式和强度的选择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应用效果上可能存在差异,重要的是应注意避免运动相关的损伤㊂1.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主要功能是增强心肺的耐力㊁改善代谢㊁调节血压和血脂以及改善情绪等,主要运动形式有慢跑㊁快走㊁游泳㊁骑自行车等[7]㊂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㊁强度和时间,若运动强度不耐受则酌情减少运动量,维持运动频次不要间断,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㊂F e r n a n d e s等[8]在研究中将75名F M S患者分为游泳组和步行组,游泳组每周游泳3次,每次50m i n,持续12周,步行组进行同等时间和频率的运动㊂结果表明,12周的游泳干预使患者的疼痛显著缓解,降低了疾病对其身体功能的影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步行组患者相关症状也得到一定改善㊂国外一项针对有氧运动应用于F M S治疗的系统回顾[9]表明,总体上有氧运动治疗后能有效减轻疼痛㊁疲劳和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运动方案的坚持十分重要,每周至少进行2~3次有氧运动,坚持4~6周能取得较好效果㊂1.2力量训练(s t r e n g t h t r a i n i n g,S T)力量训练就是指利用肌肉的等长度㊁等张力㊁离心或者向心收缩从而增加肌肉力量的训练,可利用弹力带㊁哑铃等作为负荷来进行抗阻力运动[7]㊂E r i c s s o n等[10]纳入130名F M S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发现,每周2次㊁持续15周的阻力运动显著缓解了F M S患者疲劳症状,改善了患者的睡眠状况和工作状态㊂有研究[11]表明,中高强度的抗阻力训练可以改善F M S患者疼痛㊁压痛和增加肌肉力量㊂2针灸针灸在中国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其副作用少,成本低,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㊂针灸疗法的目的是用热㊁压㊁激光和细针刺激身体的特定部位,以获得治疗效果,以经络理论为基础,能促进气血循环,调节阴阳平衡㊂已有研究者[12-13]将针灸运用于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㊂针灸治疗也可与其他多种疗法共同应用提高疗效㊂王凯等[14]使用头针针刺配合逍遥散加减来治疗F M S,在患者额中线㊁双侧额旁1线㊁双侧额旁2线㊁顶中线㊁枕上正中线给予针刺治疗,1次/d,治疗30次,配合逍遥散加减1剂/d,服用30d,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案使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㊂李德华等[15]将32例F M S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各16例,针灸组进行辨位循经取穴针刺结合痛点重灸,药物组给予曲马多缓释片和阿米替林口服,干预时间4周㊂于治疗前㊁治疗后㊁4周随访结束后采用修订版纤维肌痛综合征影响问卷调查表(F I Q R)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 A S)量表进行评分,两组治疗后与随访期F I Q R评分㊁V A 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在随访期结束后,药物组停药患者症状有反弹趋势,而针灸组仍呈持续改善趋势,证明辨位循经取穴针刺结合痛点重灸治疗F M S安全有效,其镇痛效果较曲马多缓释片有较好的持续性㊂除了改善疼痛,针灸治疗还有助于缓解患者精神症状㊂陈远芳等[16]采用疏肝调神针刺方案对F M S患者进行治疗,采用针刺百会㊁印堂㊁合谷㊁太冲等6个以肝经或者与肝有关的主要穴位,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失眠㊁多梦症状改善,抑郁评分降低,随访3m o n未见复发㊂总体来说,针灸治疗F M S的疗效肯定,未来需要系统评价和大样本实验来支持其发展,凸显其优势[17]㊂3推拿推拿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是以局部摩擦生热,达到局部温煦㊁助机体气化为目的的治疗方法,要点是以指代针 ,讲究运用气力,能有效缓解纤维肌痛综合征症状[18]㊂在国内,推拿疗法是中医治疗F M S的主流方法之一,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治疗时多在痛点㊁压痛点㊁治疗穴位处施用点按法,提高痛阈;或是沿督脉㊁背部膀胱经等经脉施以揉法㊁推法或弹拨法来使肌肉放松,以达到治疗效果㊂而在国外,徒手治疗作为F M S的补充替代疗法也被广泛使用,其与推拿疗法形式相似㊂杨晓明等[19]在研究中对30例F M S患者给予为期6周的宫廷理筋手法配合疼痛部位穴位的点穴手法进行治疗,隔天治疗1次,㊃861㊃J o u r n a l o f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20234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每次30m i n,每周治疗3次,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评分㊁疼痛评分均降低,压痛点数量显著减少,证实推拿对F M S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㊂推拿也可与中药[20]㊁针灸[21]及心理干预[22]联合使用㊂戴京璋等[23]对197例F M S患者采用针刺穴位配合疼痛部位推拿按摩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后患者疼痛指数降低,临床症状改善,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㊂4水疗/水中运动F M S患者疼痛症状明显,静水压力和水的温度对人体神经末梢可产生影响,使肌肉放松从而缓解疼痛㊂水疗或结合一些水中运动皆可减轻F M S患者疼痛,改善其生活质量㊂国外研究[24]表明,热泥浆浴能增加F M S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的水平,从而发挥其镇痛和抗痉挛作用,使相关症状得以缓解㊂B o t e等[25]的研究发现,在完成每周2次,每次60 m i n为期8m o n的水中运动项目后,F M S患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下降,身体功能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提示水中运动有助于调节F M S患者的免疫和应激系统㊂水疗方法易受客观条件限制,但若患者能够负担和接受,也是一种治疗效果较好的选择㊂5神经调控治疗近年来,由于电生理和脑成像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F M S病理生理中中枢功能障碍机制的作用㊂目前,应用于头皮的磁或电流调节大脑区域的技术被不断探索,其中经颅磁刺激(T M S)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 E N S)能够调节皮质区域的活动,诱导持久的效应,已被用于研究和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和疼痛[26]㊂与国外相比,国内在F M S的治疗中应用神经调控治疗的研究较少,需给予更多关注,促进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㊂5.1经颅磁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r e p e t i t v et r a n s c r a n i a lm a g-n e t i c s t i m u l a t i o n,r TM S)是一种无创㊁可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手段,在慢性疼痛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㊂F o r o g h等[27]纳入30例F M S患者进行1周的干预,比较r T M 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 D C S)对F M S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r T M S和t D C S都是安全的治疗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有改善,但与t D C S相比,r T M S 的镇痛效果更为明显和持久㊂r T M S应用于F M S 效果明显,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须注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节治疗时间和频率,达到治疗目的㊂5.2经皮神经电刺激(t r a n s c u t a n e o u se l e c t r i c a l n e r v e s t i m u l a t i o n,T E N S)经皮神经电刺激在急性和慢性疼痛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具有安全㊁有效㊁经济易行的优点,在F M S 的治疗中可用于缓解局部疼痛㊂L a u r e t t i等[28]纳入39例患者对新型T E N S装置治疗F M 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对干预组患者下背部㊁C7和T1棘突周围区域应用新型T E N S装置进行治疗,间隔12h使用1次,每次20m i n,连续7d㊂结果表明, T E N S的应用使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睡眠质量和疲劳程度进一步改善,且没有发现明显副作用㊂T E N S也可与运动联合应用,能较快缓解疼痛,有效改善患者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29]㊂6心理和行为模式6.1认知行为疗法(c o g n i t i v e-b e h a v i o r a l t h e r a p y,C B T)C B T已被应用和整合到各种康复治疗中,在改善患者不良认知和情绪方面效果显著,在F M S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有研究[30]表明,C B T结合物理康复可帮助青少年患者改善其功能障碍,减轻疼痛,缓解焦虑㊂国外有学者在研究[31]中通过评估循环中的促炎细胞因子来评估C B T对F M S患者的影响,对干预组21例患者提供每次2h的C B T,每周2次,为期10周,课程由一位心理治疗师提供㊂治疗不仅改善了疾病对患者的影响程度和疼痛等自述指标,还明显降低了F M S发病中的主要促炎介质I L-6㊁I L-8的血清浓度㊂国内学者[4]认为,C B T 的重点是转变思维所导致的负性情绪,可以提高治疗的中远期疗效,且治疗次数越多预后越好㊂6.2以正念为基础的干预(m i n d f u l n e s s-b a s e d i n t e r-v e n t i o n s,M B I)正念减压(m i n d f u l n e s s b a s e d s t r e s s r e d u c t i o n, M B S R)是一种程序化的方法,包括呼吸㊁冥想和身体意识训练,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中,能有效帮助F M S患者减轻疼痛和相关症状,提高社交和情绪调节能力[32]㊂A n d rés等[33]在随机对照实验中将70例F M 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结合正念减压疗法组,正念减压课程为期8㊃961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周,每周1次,每次2.5h㊂治疗后正念减压组患者的疼痛和疾病影响程度㊁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感知压力较常规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㊂此外,正念减压组患者具有镇痛作用的抗炎细胞因子I L-4和I L-10水平保持稳定㊂研究结果表明,正念减压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F M S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并可能调节F M S病理生理相关的免疫-炎症通路㊂有研究[34]指出,正念冥想通过提高认知灵活性和调节情绪反应来减轻疼痛,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治疗方法与运动或认知行为疗法结合,从而提高F M S的治疗效果㊂7延续性护理F M S的特点是慢性广泛性肌肉骨骼疼痛,慢性疼痛的治疗是长期的过程,患者住院期间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较好,出院后也必须坚持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院外的延续护理非常重要㊂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和住院护理的延伸,以便患者在出院后仍能得到持续的健康卫生服务㊂研究[35-36]表明,延续性护理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㊂F M S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关注患者的状态,通过建立微信群㊁电话随访㊁家庭访视等途径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延续性护理,以巩固治疗效果,改善预后㊂8总结F M S为临床多发病,其临床症状多样且病因不明,对患者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㊂综上所述,非药物治疗对治疗F M S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在目前,相较于国外对F M S非药物治疗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国内相关研究仍存在欠缺,如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㊁非药物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不够广泛,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F M S非药物治疗的研究,促进非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提高治疗效果㊂参考文献1A R N O L DL M B E N N E T TR M C R O F F O R DLJ e ta l A A P Td i a g n o s t i c c r i t e r i a f o r f ib r o m y a l g i a J JP a i n2019206611-6282S A R Z I-P U T T I N I P G I O R G IV MA R O T T OD e t a l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 nu p d a t eo nc l i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e-t i o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t r e a t m e n t J N a tR e vR h e u m a t o l20201611645-6603R U S UC G E E M E L A G A CÉC e t a l C h r o n i c f a t i g u es y n d r o m ea n df i b r o m y a l g i ai n C a n a d a p r e v a l e n c ea n da s s o c i a t i o n sw i t hs i xh e a l t hs t a t u s i n d i c a t o r s J H e a l t hP r o m o tC h r o n i cD i sP r e vC a n20153513-114朱谦纤维肌痛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10721-7275HÄU S E R W WA L I T T B F I T Z C HA R L E S M A e ta l R e v i e w o f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t h e r a p i e s i nf ib r o m y a l g i as y n d r o m e J 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141612016MA C F A R L A N E GJ K R O N I S C H C D E A N L E e ta l E U L A R r e v i s e d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f o rt h e m a n a g e-m e n t o f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J A n nR h e u m D i s2017762318-3287叶超群梁东风凌梦钰等纤维肌痛运动干预患者实践指南2021年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1428790-7978F E R N A N D E S G J E N N I N G SF N E R Y C A B R A L MV e t a l S w i mm i n g i m p r o v e s p a i n a n d f u n c t i o n a l c a p a c i-t y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 r a n d o m i z e d c o n-t r o l l e d t r i a l J A r c hP h y s M e dR e h a b i l20169781269-12759HÄU S E R W K L O S EP L A N G HO R S TJ e t a l E f f i-c a c y o fd i f fe r e n t t y p e s of a e r o b i c e x e r c i s e i n f i b r o m y a lg i as y n d r o m e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m e t a-a n a l y s i s o f r a n-d o m i se d 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 s J 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101237910E R I C S S O N A P A L S T AM A L A R S S O N A e ta lR e s i s t a n c e e x e r c i s e i m p r o v e s p h y s i c a l f a t i g u e i nw o m e nw i t h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r a n d o m i z e d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 JA r t h r i t i sR e sT h e r20161817611B U S C H AJ W E B B E RSC R I C HA R D SRS e t a lR e s i s t a n c ee x e r c i s et r a i n i n g f o rf i b r o m y a l g i a J C o-c h r a n eD a t a b a s eS y s tR e v20132013121088412张勤勤毕诺张正斌等脐针疗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35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2156752313叶艺茹王舰针灸对纤维肌痛患者睡眠和生命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81054-105614王凯张国永白玉等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339-4015李德华杨玲李季辨位循经取穴针刺结合痛点重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2147-15116陈远芳符文彬疏肝调神针刺方案在纤维肌痛综合征应用初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0㊃071㊃J o u r n a l o f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 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20234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36-13817王栩杜元灏熊俊针灸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证据J针刺研究2011363230-23518刘妍辰高明利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177-8019杨晓明张洋刘长信等宫廷理筋手法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 452-5420杨晓明刘长信纤维肌痛合剂配合推拿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7374 689-69121熊学琼彭趣思钱俊辉针推结合疗法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症J四川中医2015336159-16322龙大福张晓刚理筋手法结合心理干预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 20116323戴京璋王海彤王瑞平等中医药综合治疗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197例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5519-2124B E L L OM E T T I S G A L Z I G N AL F u n c t i o no f t h eh y-p o t h a l a m i ca d r e n a la x i s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f i b r o m y a l g i a s y n d r o m eu n d e r g o i n g m u d-p a c kt r e a t m e n t J I n tJ C l i nP h a r m a c o lR e s199919127-3325B O T E M E G A R CÍAJ J H I N C HA D O M D e t a l A ne x p l o r a t o r y s t u d y o ft h ee f f e c to fr e g u l a ra q u a t i c e x e r c i s eo nt h ef u n c t i o n o fn e u t r o p h i l sf r o m w o m e n w i t h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r o l eo f I L-8a n dn o r a d r e n a l i n e J B r a i nB e h a v I mm u n201439107-11226B R I G H I N AF C U R A T O L O M C O S E N T I N O G e t a l B r a i n m o d u l a t i o nb y e l e c t r i cc u r r e n t s i nf i b r o m y a l-g i a a s t r u c t u r e d r e v i e wo nn o n-i n v a s i v e a p p r o a c hw i t h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e l e c t r i c a l s t i m u l a t i o n J F r o n tH u m N e u-r o s c i2019134027F O R O G H B HA Q I Q A T S H E N A S H A HA D IT e t a l R e p e t i t i v e t r a n s c r a n i a lm a g n e t i c s t i m u l a t i o n r TM S v e r s u s t r a n s c r a n i a l d i r e c t c u r r e n t s t i m u l a t i o n t D C S i n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r a n-d o m 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t r i a l J N e u r o p h y s i o lC l i n2021 514339-34728L A U R E T T IG R C HU B A C IE F MA T T O S A L E f f i c a c y o ft h eu s eo ft w o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T E N Sd e-v i c e s f o r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p a i n J R h e u m a t o l I n t20133382117-212229MU T L UB P A K E RN B U G D A Y C I D e t a l E f f i c a c y o f s u p e r v i s e d e x e r c i s e c o m b i n e dw i t h t r a n s c u t a n e o u s e-l e c t r i c a l n e r v e s t i m u l a t i o n i nw o m e nw i t h f i b r o m y a l g i a a p r o s p e c t i v e c o n t r o l l e d s t u d y J R h e u m a t o lI n t 2013333649-65530HA B I BS A L A T A S S IE U MA HMO U D A e t a l C o g n i t i v eb e h a v i o r a l t h e r a p y t r e a t i n g j u v e n i l e f i b r o m y-a l g i a J C u r e u s20211311249631Z A B I H I Y E G A N E H M V A F A E EAS AM I N IK A e t a l T h ee f f e c t o f c o g n i t i v eb e h a v i o r a l t h e r a p y o nt h e c i r c u l a t i n gp r o i n f l a mm a t o r y c y t o k i n e so ff i b r o m y a l g i a p a t i e n t s a p i l o t c o n t r o l l e d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J G e n H o s p P s y c h i a t r y20195723-2832O K I F U J IA G A OJ B O K A T C e t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o ff i b r o m y a l g i as y n d r o m ei n2016J P a i n M a n a g 201664383-40033A N D RÉSR L B O R RÀS X F E L I U S A e ta l I m-m u n e-i n f l a mm a t o r y p a t h w a y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c h a n g e s i n f i-b r o m y a l g i a p a t i e n t s t r e a t e d w i t h m i n d f u l n e s s-b a s e d s t r e s sr e d u c t i o n M B S R a r a n d o m 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c l i n i c a l t r i a l J B r a i nB e h a vI mm u n201980109-11934A D L E R N A L Z E I D A N F M i n d f u l n e s s m e d i t a t i o n f o rf i b r o m y a l g i a m e c h a n i s t i ca n d c l i n i c a lc o n s i d e r a-t i o n s J C u r rR h e u m a t o lR e p20171995935张新春王义海葛玉红等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199-20236王红丽徐春艳张翠萍多学科协作模式延续护理在肝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93371202-1206责任编辑:时红㊃171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3)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慢性疼痛康复治疗的新进展

慢性疼痛康复治疗的新进展

慢性疼痛康复治疗的新进展疼痛,是我们身体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

然而,当疼痛持续存在、反复发作或难以缓解时,就可能演变成慢性疼痛,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慢性疼痛不仅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还会对心理和社交产生负面影响。

幸运的是,随着医学和康复领域的不断发展,慢性疼痛的康复治疗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过去,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往往侧重于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然而,这些方法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如今,康复治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综合性的治疗手段,正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神经调控技术是慢性疼痛康复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新进展。

例如,脊髓刺激疗法通过在脊髓硬膜外间隙植入电极,发送电脉冲来干扰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减轻疼痛。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传统治疗无效的慢性神经性疼痛患者,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具有显著的疗效。

此外,深部脑刺激疗法则是将电极植入大脑特定区域,通过调节神经活动来缓解疼痛。

虽然这种方法相对较为复杂,但其在一些顽固性疼痛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潜力。

虚拟现实技术也为慢性疼痛的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通过创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患者可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知。

例如,对于烧伤患者在换药过程中的疼痛,让他们在虚拟现实中体验美丽的风景或有趣的游戏,能够有效地降低疼痛程度。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缓解疼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恐惧。

运动疗法在慢性疼痛康复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近年来其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功能训练和核心稳定训练等针对性的运动方案,能够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姿势、提高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从而减轻因肌肉失衡或姿势不良导致的疼痛。

此外,水中运动疗法利用水的浮力减轻身体重量对关节的压力,适合有关节疼痛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心理治疗在慢性疼痛的管理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负面认知和应对方式,学会通过放松技巧、正面思考等方法来减轻疼痛带来的心理压力。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

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引言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慢性疼痛问题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传统医学中,针灸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疼痛管理中。

然而,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将探讨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并对相关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综述。

一、神经调节机制针灸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神经调节来缓解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

当针刺导引下体内特定穴位发出信号时,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神经末梢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大脑对于伤害信号的感知和处理。

1. 神经递质释放:多项实验证实,针刺能够促使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如内啡肽、β-内啡肽、γ-氨基丁酸等,这些神经递质能够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并产生镇痛效果。

2. 神经环路调节:神经环路在针灸治疗慢性疼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同类型的慢性疼痛可能涉及复杂的神经网络,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影响这些神经环路的活动,从而调节慢性疼痛的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

二、免疫调节机制近年来的多项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针灸治疗慢性疼痛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系统对于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而针灸可以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功能来改善患者体内免疫状态,从而达到减轻慢性疼痛的效果。

1. 调节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免疫细胞分泌的重要细胞因子,它们参与了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调节。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调节白细胞介素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减轻身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程度。

2. 调节天然杀伤细胞:天然杀伤细胞是一类具有抗肿瘤和抗感染能力的免疫细胞,其功能被认为在慢性疼痛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实验结果显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天然杀伤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得到提高,从而增强机体对慢性疼痛的自我耐受能力。

三、内分泌调节机制内分泌失调与慢性疼痛密切相关,而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内分泌系统来缓解慢性疼痛。

以下是针灸通过内分泌调节来影响慢性疼痛的几种重要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谷氨酸的释放增加: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氰
后。双侧脊髓背侧角中的CREB和磷酸化CREB增加。阻断 cAMP通路能抑制磷酸化CREB的生成¨“。产生的磷酸化 CREB并非只存在于脊髓。也存在于脊髓丘脑柬和其他神经 细胞u“。而且其生成具有时效依赖性,痛觉过敏发生后24小
时内磷酸化CREB增加,1周后磷酸化CREB恢复正常¨“。
中图分类号:R 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567(2011)03一0015103 过敏和中枢痛觉致敏的水平呈正相关r2]。 霞复性酸性盐肌肉注射导致的非炎症性慢性广泛性疼痛
的模型中.阻断脊髓部位的谷氨酸受体.包括N一甲基一D一
慢性疼痛是机体的一种病理性反应。世界疼痛学会提
出.”凡足疼痛持续或间歇性地持续3个月以上者均称为慢性
prevents necessary
result in central sensitiz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widespr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
development of hyperalgesia.
Chronic widespread pain;fibromyalgia;centraI sensitization;Hyperalgesia
on
number of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decreases in inhibitory modulation
to
spinal cord
level and supraspinal level.Increases in excitatory
pathways were observed in supraspinal level.These alterations drive changes in the spinal cord and hyperalgesia.Peripherally。activation of acid—sensing ion channel 3(ASIC3)is muscle pain.and neurotrophin--3 Key words
bilateral.1()ng—lasting
hyper—
algesia。UusCle NerVe.2001。24:37—46.
[3]slUka KA.StimUlatiOn Of deep SOmatiC"tiSSUe
Cin
with CapSai— and
prOdUCeS long——laSting meChaniCal all()dynia
经性疾病和炎症引起的疼痛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 胞和小胶质细胞都有被激活u7“”。然而。重复酸性盐肌肉注 射引起的非炎症性疼痛中,痛觉过敏不能被的神经胶质细胞
通路的的失衡在脊髓水平上表现为相应的改变.例如环磷腺 苷通路与谷氨酸的变化,导致中枢致敏与痛觉过敏。外周水
平七。ASIC3的激活是慢性广泛性疼痛发生的必要条件,神经
氨酸的基础浓度升高。表明在脊髓水平有兴奋性神经递质持
续的释放增加,且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浓度的增加水平与痛觉
万方数据
・16・
中国伤残医学2011年19叁第3期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 and Disability Medicine,2011,V01.19,No.3
酶C通路的激活不发生在脊髓水平¨“。 2.3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中。 神经胶质细胞对伤害性疼痛的信息处理有关键作用H“。神 经胶质细胞上有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包括谷氨酸受体。在神
药罗哌卡因24小时后,能够预防酸性盐注射引起的机械性痛 觉过敏;即使痛觉过敏已经发牛,中缝大核和巨细胞核团的罗
[4]崔阳。张晓.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 志。2006。(02):114一116. [5]Price DD.StaUd R.RObinSOn ME。et a1.Enhanced temporal
而cAMP通路阻滞也具有时效依赖性。于深部痛觉过敏后24
小时内发生,l周后恢复・““・。由此,可得出结论:深部组织受
酸在脊髓的伤害性刺激传导中起荤要作用。慢性广泛性疼痛 时.脊髓背侧角的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释放增
加18】。酸性盐肌肉注射导致的慢性广泛性疼痛中,重复酸性 盐注射l周后,在脊髓的背侧角,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
肉局部缺血或功能障碍L4 o;中枢致敏_“j;内在的疼痛调节系
PKA的催化亚基核转移引起cAMP效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的丝氨酸133位点磷酸化。重复性酸性盐肌肉注射
统障碍一:等。其中中枢致敏理论被广泛认町。中枢致敏时疼 痛感受阈值降低.对伤害性刺激的感受产生继时性叠加.并伴 有大面积牵涉性痛口“]。同时,痛觉下行抑制性通路与痛觉下 行易化性通路之间的调节失衡,内在的保护性机制一痛觉下 行抑制性通路调节能力下降。7一。 2慢性广泛性疼痛的脊髓机制
损后。cAMP通路发生时效性激活.从而引发痛觉过敏・此反
应与磷酸化CREB的基因转录激活有关。 其他蛋白激酶参与慢性广泛性疼痛与痛觉过敏也有报
道。PKC通路的激活剂巴豆油酯能够导致痛觉过敏。然而.脊 髓水平的PKC通路阻滞不能抑制重复性酸性盐注射导致的 非炎症性痛觉过敏,这一现象表明:非炎症性疼痛中。蛋白激
SUmmation Of Second
pain
哌砖因微注射也能够将其完全阻断。此结果表明:双侧中缝 大核和巨细胞核团对非炎症性慢性广泛性疼痛,尤其机械性 痛觉过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实践也证明:纤维肌痛 患者的痛觉下行抑制性通路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7]。而痛觉 抑制性通路与痛觉易化性通路如何保持平衡有待进一步研
in
fibro—
myalgia patients.pain.2002.99:49—59.
[6]staudr。Carl KE。vierckcj.etal.Repetitivemuaele stimuli
in
result
enhanced
wind—Up
Of
fibromyalgia
patients.Arthritis
疼痛”,临床卜一般认为慢性疼痛多数持续6个月以E。慢性 广泛性疼痛是一类原冈不明。与刺激强度不成比例,分布广
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病理性疼痛。其典型病症为纤维肌
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和0一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红 藻氨酸盐受体.能改善痛觉过敏;单纯阻断NMDA受体。还可
以延缓痛觉过敏的发生.这一现象表明谷氨酸的释放增加在 重复性酸性盐注射导致的痛觉过敏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纤维
痛,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广泛性疼痛.在特殊部位有敏感
的压痛点,伴有晨僵、疲劳、焦虑、睡眠障碍等[1]。目前对慢性
广泛性疼痛的认识正进一步深入,已成为医学界探讨的热点 问题之一。
l慢性广泛性疼痛的模型与假说:当伤害性刺激存在时。
肌痛的患者应用氯胺酮阻断NMDA受体。可缓解高渗盐水肌 肉注射引起的注射部位疼痛和牵涉痛¨…。然而,NMDA受 体兴奋剂右美沙芬不能加剧E述疼痛…]。因此,除NMDA
营养因子3能预防痛觉过敏的发生。随着对慢性广泛性疼痛 机制更深入的r解.将会有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来控制 这种难治之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楚万忠.李晓光.纤维肌痛综合征[j1.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
(11):846—849.
代谢抑制剂白介素一l或白介素一lo阻断。而且,免疫组化试 验娩示:这种非炎症性疼痛中。在脊髓水平没有神经胶质细胞 激活¨…。因此神经胶质细胞在慢性广泛性疼痛中发挥的作
究。 4慢性广泛性疼痛的外周机制 4.1神经营养因子3的保护作用:神经营养因子家族包 括: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神 经营养因子4/5。临床证明:纤维肌痛的患者常伴有神经生长 因子的增加[2“。神经生长因子等营养因子发挥作用时,必须 [9]
and
its
central modulation
activation
heat
发性痛觉过敏与痛觉F行抑制性通路改变有关,具体改变的
部f诳集中在中枢的中缝大核和巨细胞核团口“2“。非炎性慢性
hypOalgeSia that depends On early
Of
the CAMP
pathway.J NeurOsci.2002.22:5687—5693.
广泛性疼痛试验中,在双侧中缝大核和巨细胞核团应用麻醉
rheum.200l。44:S395.
[7]Julien N,Goffaux P。Arsenauh P,et a1.Widespread
bromyalgia
is
pain in
fi—
related
to

deficit Of
endogenous pain
inhibition.
Pain.2005.114:295—302.
用尚未有定论。
[2]SIUkaKA.KalraA,M(x)reSA.Unilateral intramUSCUlarinjeC—
ti()n鲺)faCidiCSaline
prOdUCe

3慢性广泛性疼痛的脊髓卜机制:当机体内部的痛觉下 行抑制性通路与痛觉F行易化性通路的作用失去平衡.痛觉
的内部调节系统失控,就可能发生痛党过敏。有证据显示:继
或者辣椒辣素肌肉关节注射导致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一“““j。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广泛性疼痛,近年来己建立炎性和非 炎性的模型.模拟了广泛持续的痛觉过敏。模型中,炎性或非 炎性的刺激会引起刺激部位疼痛与牵涉痛。并伴有刺激部位
的原发性痛觉过敏和牵涉痛部位的继发性痛觉过敏嵋’3]。
慢性广泛性疼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存有多种假说:例如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