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疼痛的机理研究进展
基于ERAS理念下术后患者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基于ERAS理念下术后患者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摘要术后疼痛管理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
疼痛作为人体最为强烈的应激刺激因素,属于一种保护性、防御机制,但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有害刺激,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基于ERAS理念下对外科手术后疼痛产生的机理、评估的方法、止痛的进展以及疼痛的护理要点予以综述,认为术后止痛不仅要加强疼痛护理教育、改变疼痛传统观念、提高疼痛控制认识,还要有准确的疼痛评估、有效的疼痛控制及正确的疼痛管理。
关键词:ERAS理念;术后疼痛管理;综述前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科室协作,对涉及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通过缓解病人围手术期各种应激反应,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促进康复的目的[1]。
术后疼痛作为围手术期常见的应激反应,不仅引起患者不适,降低患者依从性,同时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
美国疼痛学会在1995年提出,应将疼痛列为与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并重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之一[2]。
围手术期镇痛,尤其是术后镇痛越来越受到医患的关注与重视。
安全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是加速康复外科的主要组成部分。
术后疼痛管理的有效性,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疼痛,而且有助于患者早期活动及功能恢复,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和提升住院满意度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有效避免术后慢性疼痛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术后疼痛管理进行了总结,现综述如下。
1.术后疼痛产生机制和对机体影响1.1术后疼痛产生机制术后疼痛是指与手术相关的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急性疼痛[3],由于手术中对组织及神经的切、割、凝等操作,导致组织和神经的缺血、缺氧和水肿,加重神经及组织的损伤。
手术创伤可诱导创伤组织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大量表达,触发前列腺素和氧自由基等炎性物质的激活或释放,从而引起机体过度炎症反应和术后剧烈疼痛[4]。
腹腔镜手术后肩痛的研究进展

力 的升 高 , 机体 释 放促 肾上 腺 皮 质 激 素 、 质 醇 、 皮 前
列 腺 素 E增 加 , 部 疼 痛 的 程 度 也 随 之 加 重 。 正 常 肩 情 况 下 , 腔 是 壁 层 腹 膜 和 脏 层 腹 膜 之 间 的 潜 在 性 腹
做一 综 述 , 旨在 探 讨 其 发 生 机 制 及 有 效 的 处 理 方
手 术 中采 取 头 低 臀 高 位 导 致 腹 腔 内 液 体 ( 性 液 血
体 、 腔 渗 出 液 、 出液 、 腹 漏 冲洗 液 等 ) 积 于 腹 部 刺 聚 激膈肌 及膈 神经 , 引起 肩部 反 射痛 。尹 善 德等 研
究 显示 腹腔 镜术后 膈 下有积 血 的患者 肩痛 的发 生率 高于膈 下无 积血 患 者 , 下积 血 患 者 多 发 生 右侧 肩 膈 痛, 而无 积血 患者 则 以双 侧肩 痛 为 主 , 由此 判 断 , 气
10 3 ) 0 0 4
【 内容 提 要 】 对 腹 腔 镜 术 后 肩 部 疼 痛 的 发 生 机 制 及 处 理 方 法 进 行 综 述 , 因素 的综 合 作 用 导 致 了术 后 肩 痛 的 发 生 , 些 多 这
因 素包 括 残余 C 对 膈 神 经 的 直 接 刺 激 、 腹 张 力 对 膈 肌 纤 维 的牵 拉 、 O 气 头低 臀 高 位 所 致 膈 下 积 液 刺 激 膈 肌 及 膈 神 经 。 有 效 的 处 理 方 法 有 氧 疗 法 、 低 气 腹 压 力 、 排气 法 、 胸 卧 位 、 置 引 流 管 或 排 气 管 等 。 降 水 膝 放
的程度 , 与肩 痛 的发 生 密 切 相 关 , 肩 痛 的程 度 但
骨 上神经 均来 自颈 丛 的分支 , 膈神 经属 于颈丛 肌支 , 位于 c ~C ; 骨 上 神 经 属 颈 丛 中 的 皮 支 , 于 锁 位
腹腔镜术后内脏痛相关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腹腔镜术后内脏痛相关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孙文意 周 豪 董朝轩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广东广州 510630)【摘 要】 腹腔镜手术后除躯体创伤疼痛,部分患者还可能经历痛苦的术后内脏痛,不仅使患者术后体验不佳,疼痛应激甚至可能加重机体的内环境紊乱,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内脏痛是来源于内脏器官和组织的疼痛,其产生与脏器的平滑肌痉挛、扩张、缺血、化学炎症刺激等密切相关。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离子通道和受体在调节内脏伤害性刺激信号的传导上发挥作用。
目前,临床上术后镇痛治疗方案多样,但如何针对性地控制术后内脏痛是临床医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为此,该文对腹腔镜术后内脏痛发生的相关机制、内脏感觉的神经传导及临床特征、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内脏痛;腹腔镜手术;机制;疼痛治疗DOI :10. 3969 / j. issn. 1000-8535. 2024. 01. 016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of visceral pain after laparoscopic surgerySUN Wenyi ,ZHOU Hao ,DONG Chaoxua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China【Abstract 】 In addition to physical trauma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surgery may also experience postoperative visceral pain .This pain not only impacts the patient ’s postoperative experience ,but can also worsen the body ’s internal environment and hinder recovery .Visceral pain originates from internal organs and tissue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mooth muscle spasms ,dilations ,ischemia ,and chemical inflammatory stimulation of organs .In this process ,numerous ion channels and receptors regulate the transmission of visceral nociceptive stimulus signals .At present ,there are multiple clinical treatment options available for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However ,clinicians must overcome the challenge of controlling postoperative visceral pain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mechanisms of visceral pain following laparoscopic surgery ,the neural conduction of visceral sensation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advancements .【Key words 】 visceral pain ;laparoscopic surgery ;mechanism ;pain treatment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03167);广州市市校(院)联合资助(高水平大学)基础研究项目(2023A03J0619)通信作者:董朝轩,E-mail :**************.cn内脏痛是一种源于胸腔或腹腔内脏器官的疼痛,术后内脏痛与手术对内脏和壁层胸膜/腹膜造成创伤有关。
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研究主题: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研究问题及背景:手术后疼痛是临床常见的问题之一,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护理术后疼痛成为临床和学术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以提供对当前研究状况的全面了解,为术后疼痛护理的实践指导和未来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研究方案方法:1. 文献回顾:检索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对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
2.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研究中的数据和案例,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对于术后疼痛护理效果评价的差异。
3.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研究方法在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4. 结果呈现:将分析结果以图表和文字方式进行呈现,清晰展示术后疼痛护理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文献回顾和数据收集,我们发现目前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术后疼痛评估方法的改进:当前常用的术后疼痛评估工具有VAS(Visual Analog Scale)、NRS(Numeric Rating Scale)等,但其评估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2. 多模式镇痛策略的研究:术后疼痛治疗常采用不同的镇痛药物和方法,如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神经阻滞等,但目前对于哪种策略更有效仍存在争议。
3. 术后疼痛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由于术后疼痛护理涉及多个环节和多学科的合作,需要建立规范化的临床路径和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术后疼痛管理的效果。
4. 远程监测技术在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监测技术逐渐应用于术后疼痛管理,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
结论与讨论:综合以上研究进展,术后疼痛护理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需要进一步优化术后疼痛评估工具,探索更有效的镇痛策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和团队合作,推进远程监测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术后病人疼痛管理研究进展

术后病人疼痛管理研究进展术后疼痛是病人最担忧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会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和增加治疗费用。
疼痛管理对于术后病人的恢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术后病人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一、术后病人疼痛的影响术后疼痛是一种在术后出现的不适感觉,可以由一系列因素引起,例如手术部位、疼痛阈值、个体差异等等。
术后疼痛的主要影响包括:1. 疼痛本身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不适感,影响患者的心情和睡眠质量;2. 疼痛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导致消化系统问题;3. 疼痛会导致患者恶心、呕吐,影响患者的身体机能;4. 疼痛可能会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治疗费用。
二、疼痛管理的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疼痛管理从以“冷静观察”为主向综合性治疗转变。
目前,疼痛管理的主要方法包括:1. 药物疗法: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等;2. 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超声治疗等等;3. 心理治疗:如放松技巧、认知行为疗法等等。
然而,这些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药物治疗会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物理治疗存在着应用范围有限和长时间不可持续等问题。
三、疼痛管理的新技术近年来,疼痛管理发展出了一些新技术,试图应对现有方法存在的缺点。
1.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指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特定的神经或神经结构中,从而减轻或阻止神经传导,使病人减轻疼痛。
神经阻滞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完全解决病人的疼痛问题,同时也不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不会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
但是神经阻滞在应用时需要特殊技能,同时还存在着神经损伤等风险。
2. 无痛胃肠道吸收(POA)无痛胃肠道吸收技术使用一种特殊的蓝光,将麻醉药物激发成橙色荧光,使药物吸收后可以减轻术后病人的疼痛。
这个技术可以实现无痛吞咽,不需要使用针头或注射器,同时还可以减少药物应用的时间,减轻术后病人的不适感。
不过该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 补充疼痛管理方法除了以上的新技术,还有一些补充的疼痛管理方法可以帮助术后病人减轻疼痛,如按摩、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等。
2023慢性术后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3慢性术后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慢性术后疼痛( chronic post surgical pain,CPSP)是手术后并发的一类疼痛综合征,可发生于各种类型手术后,CPSP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延迟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时间,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下降。
目前,国内外存在众多关于CPSP 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预测模型的探讨对于CPSP 的研究也已进入临床医师的视野。
1 定义1999年国际疼痛协会首次提出 CPSP 的概念:由手术引起、持续时间超过2个月的疼痛,并排除其他引起疼痛的原因。
之后CPSP 的定义不断被完善。
《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中定义 CPSP 为外科手术后在手术区域内原发的或强度增加的疼痛,持续超过愈合时程(即疼痛持续至少3个月),并不能被其他原因所解释(如感染、恶性肿瘤或先前存在的疼痛状况)。
2021年中国专家共识指出CPSP 的诊断需要以下5个标准:①外科手术后出现;②持续至少3个月;③术后急性疼痛或延迟性疼痛的持续;④位于但不限于受影响神经的手术区和(或)神经支配区;⑤排除其他原因(如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复发等)。
2 流行病学手术后有至少10%的患者经历CPSP 不同发病率的报道与该研究中CPSP的定义(时限、是否包括术前的疼痛、是否包括肿瘤的复发)和收集方法(单/多中心、手术类型、回顾性/前瞻性研究、研究国家或地区)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无针对CPSP 的国际标准化问卷,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某一手术类型的统一化问卷也十分缺乏。
大量的临床研究提示,CPSP 多发生在胸外科手术、乳腺手术、腰椎和髋/膝关节置换术后。
临床表现与原发病和手术类型密切相关。
其中,开胸手术和乳腺癌术后由于神经损伤可能出现类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症状(麻木、痛觉过敏、异常性疼痛等);骨科手术、腹股沟疝术后由于神经炎症、肌肉牵拉呈现触觉异常性疼痛以及运动时疼痛。
迁延不愈的CPSP 会引起社会心理问题,使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增加,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生活和工作均受到影响。
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术后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症状之一,术后疼痛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大,严重时可引起患者生理功能紊乱,因此术后疼痛的护理在临床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术后疼痛的护理不仅仅是术后的护理工作,应该认识到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对术后疼痛的缓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及术后及时给予镇痛药可使患者疼痛减轻。
因此加强术后疼痛有关知识的学习,早期给予病人心理干预,及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可有效减轻病人疼痛,达到舒适护理。
标签:术后疼痛,药物,护理国际疼痛研究协会提出:疼痛是人体遭受伤害刺激产生的一种感觉,引起不适与疼痛,包括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现象,伴随有组织损伤和潜在的组织损伤[1]。
手术本身对患者是一个打击,在围手术期术后疼痛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经成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4大生命体征后的第5个需要监测的生命体征,尤其是术后疼痛。
严重的术后疼痛往往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因此能及时的评估术后疼痛以及积极干预术后疼痛已经成为每个护士重要的职责和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2]。
术后疼痛不同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除了外科伤口对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引起伤害性感受外,组织损伤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
同时,术后疼痛还会引起内脏的反应,这是对生理功能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主要与疼痛导致自主神经活动异常,血中儿茶酚胺升高有关,同时,疼痛还可使人体免疫球蛋白下降,影响术后康复[3]。
术后疼痛的护理不仅包括术后疼痛的正确评估,及时干预,以及止痛药的应用,而且更重要的要重视术前宣教[4]。
因此根据术后疼痛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显得至关重要。
1针对术后疼痛的术前准备术前宣教在术后疼痛护理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美国护士协会《手术室护士基本纲领》规定:手术室护理实践基准的第一阶段是进行术前访视,掌握病人的生理、社会、心理状态。
国际手术室护士协会(A0RN)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5]。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

手术后疼痛管理的新进展和技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后疼痛管理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传统上,手术后疼痛是一种常见且困扰患者的问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延长康复时间。
然而,在最近几年里,新进展和技术已经为手术后疼痛管理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本文将探讨一些新兴的方法和技术,并讨论它们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一、神经阻滞技术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麻药或其他药物阻断感觉信号传递的方法。
这种技术已经在手术中广泛应用,并被证明可以有效地减轻手术后的疼痛。
目前,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包括硬膜外阻滞、局部浸润麻醉和周围神经阻滞。
这些方法可以针对特定部位或区域实施,并且具有安全、可重复使用以及可逆转等优点。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神经阻滞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镇痛泵镇痛泵是一种可以持续输入硬膜外或静脉麻药的装置。
通过镇痛泵,患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控药物输注速度,并实现个性化的疼痛管理。
相比于传统的按需给药方法,镇痛泵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疼痛水平,并避免药物过量使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镇痛泵设备越来越小型化和便携化,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无创神经刺激技术无创神经刺激技术是一种通过电流或声音刺激神经系统以减轻疼痛的方法。
这种技术不需要穿刺操作,因此更加安全和方便。
常见的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包括经皮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
这些技术可以调节神经活动,改变疼痛信号传递路径,从而减轻手术后的疼痛。
虽然无创神经刺激技术在手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还相对较新,但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四、多模式镇痛策略多模式镇痛策略是一种综合利用不同治疗方式来管理手术后疼痛的方法。
通过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可以更全面地控制患者的疼痛。
例如,可以同时使用药物和神经阻滞技术来提供局部麻醉效果;在围手术期进行物理治疗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同时提供心理支持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后疼痛的机理研究进展麻醉学的领域已经拓展到围术期,手术后急性疼痛的管理也成为麻醉医师一项重要业务。
有效的术后镇痛管理能明显地降低外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预后。
在对各类疼痛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已经产生了许多新理论、新疗法和防治策略并开始在术后疼痛的管理中应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手术后疼痛在病因学上不同于福尔马林注射、和辣椒素注射等抗原诱发的炎性疼痛,也不同于神经病理性痛,因此手术后疼痛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同于炎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例如,术后痛模型对抗炎剂、脊髓NMDA受体的阻断剂、脊髓非NMDA 受体的阻断剂和离子型嘌呤受体拮抗剂的反应不同于其它模型(尤其是抗原诱导的炎性痛)。
目前虽然在一些疼痛模型有了许多新发现,但将这些新发现转化为术后痛的管理却显得十分有限。
因此将手术痛作为不同于神经病理性痛和炎性痛的一类特殊的疼痛加以深入研究对有效地进行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十分必要。
1、敏化和痛觉过敏组织损伤可以导致伤害感受系统出现两种反应,即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1]。
外周敏化是初级传入纤维的变化引起的,表现为:对刺激反应阈值的下降、对阈上刺激反应增强、自主活动增强、感受野(刺激可诱发传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区域)的扩大。
实验表明伤害性感受器很容易对温度刺激产生敏化,然而感受器对机械性刺激的敏化(与手术后机械性痛觉过敏有关)却很难证实,这导致许多研究者推测外周敏化可能在术后疼痛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中不扮演主要角色。
伤害性刺激的输入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传递神经元的反应,称为中枢敏化。
例如,损伤区域以外的刺激也可诱发脊髓背角疼痛反应增加。
外周敏化导致初级痛觉过敏,表现为对来自损伤区域的刺激产生夸大的疼痛反应。
中枢敏化导致次级痛觉过敏,表现为损伤区域外的刺激也能产生增加的疼痛反应。
许多研究表明:机械刺激(不是温度刺激)产生的次级痛觉过敏(次级机械性痛觉过敏)发生在损伤后,它不是由未损伤区域的初级传入纤维的敏化引起的。
切口区域的自发性疼痛和初级机械性痛觉过敏可能和临床急性痛、围术期预后更相关[2]。
2、术后疼痛的模型2.1术后疼痛的临床模型皮肤和深层组织的外科手术后会发生静息痛和触压痛,切口周围未损伤区域也会有敏化。
为了了解切口痛的机理,Kawamata[3]等将志愿者前臂掌面做一小切口,检测感觉的变化。
在这些志愿者,静息痛在切皮后两小时减轻并消失。
然而,切口处对机械性刺激的痛觉反应仍维持数天(初级机械性痛觉过敏)。
而且,痛觉过敏的区域(包括未损伤区)与在术后疼痛患者观察到的类似。
切口痛的研究可能为动物模型和临床术后疼痛之间建立桥梁。
手术后临床痛的症状与动物模型上相应的测量项目如下表:临床术后痛术后痛模型静息痛热刺激潜伏期活动痛如身体移动、咳嗽、伸展身体等初级机械性痛敏阈值按压痛次级机械性痛敏阈值机械性痛敏的范围保护性行为对机械性刺激的弯曲反应负重、总体活动情况、条件操作式反应2.2实验与临床疼痛模型的优缺点使用术后疼痛实验模型比进行临床研究有更多的优点。
临床研究主要测量两、三个参数的变化如静息时疼痛评分、活动时疼痛评分和阿片类药物使用量。
有关临床疼痛机理和镇痛效果的研究往往会出现一些混杂和不确定情况,例如:疼痛评分相同,而阿片使用量下降;阿片药耗量相同,而疼痛评分下降;或无意义的疼痛评分和阿片药耗量的均下降等。
与临床研究相比,动物实验模型的参数更容易控制。
2.3开腹手术术后痛的模型最早发展的不同于切口痛模型的术后痛模型是开腹模型。
在大鼠,通常在全麻下行卵巢子宫切除术[4]。
在爪部施以压力测量机械性伤害阈值的变化,在开腹手术后可观察到阈值下降。
然而,子宫切除后,后肢的痛觉过敏与临床相关不大,切口处的敏化与临床更相关。
其它种类的动物也可用于研究子宫切除术后疼痛。
另有一新发展的大鼠开腹模型,在肋下做一切口并深入到腹腔,术后测量探索性运动活动和条件操作式反应等,开腹手术后24小时动物走动和用后腿站立的次数减少约50%[5]。
这一模型较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确认。
2.4术后疼痛的足底切口模型该模型是在大鼠的后爪的掌面做一切口[6]。
在吸入麻醉剂下无菌消毒后采用皮刀片在后足底部做一1cm长纵向切口深及皮下筋膜,起始部位离后跟近端0.5cm,向脚趾方向延伸,用镊子提起皮下的屈肌并纵向切开,然后将该肌肉送回原位,用尼龙线缝合切口以减少对缝合材料的炎症反应,在术后第二天拆线。
从麻醉中苏醒和恢复后,将之放于以前适应的笼子里,在再次适应15-20分钟后,就可以进行行为学的检测。
许多实验室对该模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该模型的行为学反应也已在许多药理学研究中使用了。
从该模型行为学反应所获得的知识很有希望应用于开腹模型和人类急性疼痛模型。
3、非诱发痛理想的对动物模型的疼痛行为进行精确的测量指标(参数)在动物模型上的变化应与临床术后疼痛中的该指标的变化相平行。
在足底切口模型中,大鼠通常在手术后数天不用术爪负重。
可采用基于后爪位置的累计疼痛评分量化这种保护性行为[7]。
在术后2小时,疼痛评分中位数从2增加到19。
在术后当天,疼痛评分中位数为16,在术后第二天降到11。
在以后的时点,疼痛评分持续下降。
与其它疼痛模型相比,除在麻醉苏醒期和恢复早期外,该模型大鼠很少出现其它模型大鼠出现的退缩、舌舔等行为。
虽然这种行为很难可靠地量化,但它也表明切口刺激在强度上明显低于化学刺激物。
累计疼痛评分不是诱发性的机械反应,但它也可部分受机械敏化的影响,因为评分是基于鼠爪接触网格笼的底面的情况作出的。
累计疼痛评分与术后患者的静息痛相关。
4、初级机械性痛觉过敏切口处机械刺激引起的疼痛代表初级机械性痛觉过敏,是初级传入感觉纤维激活所导致的夸大的反应[8]。
采用von Frey细丝接触切口处,可反映退缩阈值的变化,并对初级机械性痛觉过敏进行量化。
von Frey细丝刺激下,手术后爪的退缩阈值中位数从术前的522mN减少到术后2小时、1、2、3天的25、54、61和119mN。
接下来的3天,阈值进一步向术前值恢复。
而假手术组刺激阈值不下降。
重要的是,减小的退缩阈值相对于非诱发性保护行为可维持较长时间,且大鼠退缩阈值和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与Kawamata等报道的健康志愿者十分类似。
在术后患者或志愿者也可出现静息痛的消失、活动和机械刺激疼痛的持续等类似的行为学变化。
5、初级传入纤维的敏化初级传入伤害感受器是理想的研究急性疼痛机理的靶点。
但是切口痛在初级传入末梢水平的机理仍不太清楚。
初级传入纤维的外周敏化的特点是反应阈值的降低、对阈上刺激反应幅度增加和自发活动的增加。
敏化的另一个机制是初级传入纤维感受区域的扩大,初级传入纤维有很小的感受野[9]。
在动物实验中,热刺激也经常用于研究感受器的性质和损伤后的敏化。
研究也显示感受器对热刺激易于敏化。
然而,热刺激所致的外周纤维的敏化与机械性刺激的相关性却很差[1]。
有研究记录了支配大鼠后足底面的机械敏感传入纤维在切开前和切开后45分钟的情况,Ab纤维在手术后没有敏化,仅仅26%的机械敏感性Ad纤维和C 纤维有敏化的证据,在一组机械刺激不敏感的Ad纤维和C纤维中,有较大百分比(41%)的纤维敏化了[10]。
手术切口的主要效应是传入纤维感受野的扩大,尤其是机械刺激不敏感纤维的感受野。
但是,这种反应特性的变化并不能完全解释行为学研究中观察到的变化。
另一项研究中,Pogatzki [11]等研究了支配大鼠后爪无毛皮肤的Ad纤维和C纤维在手术切开后1天的机械反应特性,他们在手术后1天从左胫神经辨别出67根单一的传入纤维,通过电刺激确认Ad纤维和C 纤维,结果发现在手术切开组有39%的纤维有自发活动,频率在0.03-39.3个脉冲/秒之间,而在假手术组没有自发活动,手术切开后伤害性初级传入纤维上持续的活动可能是导致保护性行为反应的原因。
手术切开组Ad纤维反应阈值中位数低于假手术组主要因为机械非敏化传入纤维较少的缘故。
两组C纤维反应阈值中位数类似。
在手术切开后1天,Ad和C纤维的感受范围扩大。
Ad和C纤维的自发活动不仅可以解释非诱发性疼痛行为而且可以通过在中枢扩大反应来参与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形成。
6、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敏化证据表明:持续性疼痛状态部分产生于中枢神经元兴奋性的长时间变化,因此减轻术后疼痛的一个常见策略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敏化的发展[12]。
Pogatzki[13]等在研究中使用机械刺激分辨接受麻醉大鼠后掌信号传入的背角神经元,基于它们对刷和掐的反应又分为广动力范围(WDR)和高阈值(HT)神经元。
WDR神经元对刷和掐均有反应,而HT神经元仅对掐有反应。
在所有WDR和HT神经元,手术切开后背景活动均增加,并在约40%的神经元保持最少1小时。
手术切开后,在一些经元还可观察到刺激-反应功能的增强。
仅仅WDR 神经元在手术切开后的行为学测试中对能产生退缩反应的弱细丝有反应。
这些对背角神经元活动的研究表明,手术切开刺激可激活背角神经元细胞,产生中枢敏化。
外周传入纤维激活所驱动的WDR和HT神经元背景活动增加也可为持续性非诱发疼痛行为(保护性行为)提供证据。
由于在行为学测试中HT神经元阈值并不减小到可以产生退缩反应的程度,某些WDR神经元很可能涉及行为学实验中所观察到的退缩反应阈值减小的机理[14,15]。
7、切口痛模型疼痛药理学由于神经阻滞、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对术后疼痛更有效,因此麻醉医师对脊髓药理学有特别的兴趣。
因此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参与中枢敏化和神经可塑性形成的神经递质和受体。
Zahn[7]等对大鼠足底切口模型经脊髓和非胃肠道途径给药镇痛进行了研究,发现脊髓和非胃肠道途径给予吗啡可降低非诱发性疼痛评分,皮下和鞘内应用吗啡可逆性增加大鼠对机械刺激的退缩阈值,而纳络酮可逆转吗啡的效应。
这表明中等剂量的吗啡对降低大鼠的疼痛行为是有效的。
其它的在病人使用的同时对动物切口痛有效的脊髓给予的药物还有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可乐定等[16]。
这样,大鼠足底切口模型也可用于预测实验药的术后镇痛效应。
由于伤害性刺激导致的突触部位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助于伤害性传导通路的兴奋性提高,近来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了解这些递质特别是兴奋性氨基酸(EAA)在痛觉过敏和敏化中的作用。
EAA象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主要出现在小和大直径的初级传入神经纤维和脊髓中间神经元。
刺激感觉神经能导致EAA的释放,激活脊髓背角的离子型和代谢型EAA受体[17]。
离子型受体EAA受体包括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非NMDA受体是指AMPA受体和KA受体;代谢型EAA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相偶联。
Zahn[18,19,20]等在大鼠足底切口模型进行了脊髓给予EAA拮抗剂的研究。
鞘内给予非NMDA受体拮抗剂抑制非诱发性疼痛行为,降低疼痛评分中位数并持续1小时,还可使退缩反应阈值几乎恢复到手术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