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合集下载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摘要】拒绝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威胁被拒绝者面子的行为。

本研究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为理论依据,以Beebe等学者的“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旨在调查汉语中男性和女性在拒绝策略使用上的差异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汉语中女性比男性使用较多的间接拒绝策略,而男性比女性使用较多的直接拒绝策略。

【关键词】汉语拒绝;言语行为;性别差异0 引言近年来,言语行为已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中,性别差异对言语行为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请求、道歉、邀请以及恭维语等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性别的差异对言语行为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性别的人在言语行为的使用上有着不同的模式。

拒绝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但它在本质上是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因此通常要求拒绝者使用礼貌拒绝策略来维护或顾全听话人的面子,表达对听话人的尊敬。

国外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主要有Rubin&Joan (1983)、Takahashi&Beebe(1986)等,国内的研究有马月兰(1999)、姚俊(2003)等。

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拒绝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语用和跨文化对比方面,对于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则很少涉足。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情况。

1 理论基础1.1 Brown &Levinson 的礼貌理论根据Brown&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希望自己的言行得到肯定和赞同;而消极面子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别人的干涉和阻碍。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顾全对方的消极面子,才能使社会交际能顺利进行。

然而在实际的交往中,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

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成因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性别语言差异。

性别语言差异是指在语言表达中,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气和语法结构。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语言发展以及认知因素三个方面来浅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的成因。

一、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是性别语言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而女性则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较多限制。

这样的社会结构必然会导致性别角色的不同,反映在汉语中就体现为词汇和语法的性别差异。

首先,汉语的代词使用上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例如,“他”和“她”在语法上的不同形式,明确地区分了男性和女性。

“他”作为通用的第三人称代词用于男性,而“她”则用于女性。

这种代词的区分反映了社会文化中男女角色的划分。

其次,汉语中的职业称谓也存在性别差异。

许多职业称呼中,男性和女性的称谓有不同的称呼方式。

例如,“医生”通常指的是男性医生,而女性医生称为“女医生”。

这种差异的存在可以追溯到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反映了社会对男女在职场中角色的期待。

二、语言发展的影响语言发展也是造成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的原因之一。

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汉语逐渐形成了一些用于区分性别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首先,汉语中的“女字旁”和“男字旁”是反映性别差异的一个例子。

例如,“她”和“它”中的“女”字旁明确地表明了该词语与女性有关,“他”中的“男”字旁则表示与男性有关。

这些字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发展中对性别的意识和区分。

其次,汉语中存在针对男性和女性的敬称差异。

对于长辈或者地位高的人,男性常称为“大哥”、“叔叔”等词汇,“小姐”、“阿姨”等则用于女性。

这种语言差异与汉语中的谦让文化有关,反映了对性别和地位的尊重。

三、认知因素的作用除了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个体的认知因素也会对汉语性别语言差异产生影响。

个体在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会被社会环境、经验和认知方式所塑造,从而对性别在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产生差异。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略论性别歧视主要是指对女性的偏见或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它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从男性词泛化看性别歧视汉语人称代词有“他”和“她”两种,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单数女性的“她”是在1918 年才产生的,此前均用第三人称单数男性的“他”代表男女,“他”泛指所有的男性,“她”泛指所有的女性。

汉语中“他”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她”,形容一群人(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时,一般只用“他们”来指代,而不用“她们”。

形容女性时也可用“他”来指代,但形容男性时是绝不可以用“她”来指代的。

除此之外,很多词用“他”而不用“她”。

如:异国他乡、他山攻错、他年、他杀、维他命等等。

2. 从性别词顺序排列看性别歧视汉语属于四大语言类型中的孤立语,它的词形缺乏变化,但词的顺序要求非常严格,不能随便更改。

汉语的构词反映了性别歧视的存在,即不少词有“尊男”的潜在含义,主要体现在语素顺序不可调换。

因此,我们还能从语素结构的先后顺序上看出它对女性的歧视。

汉语词汇中,在男女同时出现时,往往会把男性排在前,女性排在后,例如:夫妻、父母、儿女、叔婶、弟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有些成语的排列也是遵照“男前女后”的顺序,例如:郎才女貌、夫唱妇随、夫贵妻荣、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等等。

这种男先女后的语序原则也影响到与动物有关的语序排列,如“公母、鸳鸯、龙凤”等。

3. 从构词、语义看性别歧视3.1 构词、语义中的家庭角色汉语的男女称谓是不对等的。

汉语中有不少的谦称,其中不少是针对妇女的,体现了“夫为妻纲”的道德观,如对人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糟糠”等,但是“丈夫”一词却没有相应的谦称形式。

从谦称中可以看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

所谓“内人”显然是限制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也就是说妻子的行动是不自由的,只限于家庭内部,所以才会有所谓的“家庭妇女”。

“贱内”则更加露骨地道出了妻子地位的低下。

3.2 构词、语义中的性别角色汉语词汇中有许多专门指代女性的,带有蔑视、戏谑或者贬斥的口气,如“红颜祸水”“黄脸婆”“母老虎”等等。

浅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成因

浅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成因

浅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成因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差异早在17世纪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

本文着重从语音、语调、词汇、言语行为、语言学习等方面就男性与女性使用语言的不同表现进行了描述。

而这些由于性别原因而形成的差异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不同,她的成因十分复杂,不同的学者对其成因也持不同的看法。

本文也从生物、语言本身、社会角色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就其成因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标签:性别差异;表现;原因;社会角色一、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语言中存在已久的性别歧视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甚至是普通人意识到,而象征着性别平等的改变也悄然的在语言中进行着。

除去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在使用语言中男女也存在着其他十分明显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差异早在17世纪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

从90世纪60年代起,社会语言学开始蓬勃发展,再加上60年代末女权运动的大规模发展,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开阔。

许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为这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早期的Otto Jesperson (1922) 到中期的W. Labov (1972), P. Trudgil (1974) 和R. Lacoff (1975) 以及近期的Marry Crawford (1995), Sara Mills (1995) 和Suzanna Romaine (1994) 等,英语性别差异研究也已遍布语言、语调、句式、语法、语义、言语行为、会话模式、言语能力、言语习得、言语态度、问题研究、声音认知、课堂用语、语码研究、俗语言学、类语言学、语言普遍规律研究,以及文学作品分析等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指男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是表现出来的差别。

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社会的客观事实,是语言社会变体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性别差异问题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本学科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取代的独立分支。

浅谈汉语中的语言性别差异

浅谈汉语中的语言性别差异

文化长廊浅谈汉语中的语言性别差异张梦 苏州大学摘 要: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一直是重要内容。

本文以汉语作为研究对象,以苏州大学学生口语为语料来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语言材料进行搜集,分析得出苏大男、女学生的语言变异情况,并结合以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试图阐明语言性别差异的存在规律,借以验证笔者关于语言性别歧视的假设理论,以期做到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汉语中的性别差异现象。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言性别变异;苏州大学学生口语;性别歧视作者简介:张梦(1992-),女,汉族,江苏淮安市人,文学学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174-02一、语言性别差异的定义及一般定论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也是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和核心内容。

语言性别差异是指男女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表现出来的差异,它是语言变异的一种变现形式。

我国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建立,是从对欧美社会语言学论著的译介开始。

国内社会语言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后起步后蓬勃发展,研究成果诸多。

1980年以后,我国社会语言学进入了发展阶段,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著或论文大量发表,其中,陈原在1980年出版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及1983年的《社会语言学》是国内最早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性别差异问题的著作。

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得出以下主要观点:语言的变异性是语言的一个基本特性;语言和社会存在着共变的关系;人类整体的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习得、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看作动态变化的,将语言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联系起来,通过对目前语言使用状况的研究,预测该语言未来的发展情况,这种语言发展观念在语言政策的制订和语言规划、管理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文化语境下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

文化语境下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

时女孩还要受到来 自同性伙伴的压力 , 促使她们使用标准 的 语 言 , 伯 明 翰 的女 孩 就 有 这 样 的 体会 , Y udn o f 一位 “ o o’sro t t
w n o b d n o r o o h rta v r o ees … i o a tt ema e f f o t p s e n e e y n l u s f h e f u y u e a lto l g a d t a ,p o l o ’ t ik mu h o o ” s o f s n a n h t e p e d nt h n c f y u
好 的证 明 。英 国社 会 语 言学 家 R m i 19 :1 2 ) o a e(9 4 19—10 记 n
语 境 是语 用 学 研 究 的 基 础 和 核 心 。 自从 英 国社 会人 类 学 家 Manw k ( 93 l o si 12 )提 出 “ 化 语 境 ” 概 念 , 来 越 多 i 文 的 越
“ on 时 , do ” 她母 亲 马上 纠 正 道 ,T a’nt ht o a” 同 “ ht o w a yus 。 S y
角度看 , 文化语境是 一种关 于言语 行 为的文化 信息 特征 ”
( 刚 ,0 64 ) 何 20 :2 。语 境 的 文化 学 研 究 向 我 们 揭 示 了 , 言 在 语 交 际 的 过程 中 , 际 的 双 方 储 存 于 大 脑 中 的关 于 世 界 的 交
何构建的, 这一文化语境 又是通过何种机制行为形态上有何差异 , 这些
差 异 又会 造 成 怎 样 的 交 际 冲 突 。
关键 词 : 言语行 为; 男性 ; ; 女性 文化 ; 语境
中 图 分类 号 : 39 H 1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2019年精选文档

男性和⼥性在语⾔使⽤上的差异-2019年精选⽂档男性和⼥性在语⾔使⽤上的差异⼀、语⾔使⽤中⼀般性别差异男性和⼥性是两种相互对⽴的性别,⽽对⽴本⾝就是⼀种差异,这种差异会反映在各个领域中,语⾔使⽤中的性别差异只是性别差异的⼀种表现⽽已。

由于⽣物学、⼼理学和其它学科上的原因,不同性别的⼈有其不同的性格、爱好上的差异。

事实上,语⾔使⽤中的差异既有社会、⽂化上的渊源,但也有⼀些差异并⾮能简单的归纳为是社会⽂化造成的。

换句话说,即使将来男⼥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男⼥在语⾔使⽤中仍会存在差异。

我们所说的语⾔使⽤中的性别差异只是性别差异包括了许多层⾯,其中包括男性和⼥性在措词和句⼦结构上的差异,也包括对不同性别描绘时语⾔使⽤上的差异。

⼆、语⾔使⽤中的性别歧视不同作家描写男⼥两性特征时所使⽤的语⾔在选词表意及句式结构上存在着相似之处。

以容貌描写的语⾔为例,对于⼥性所普遍使⽤的词汇有“lovely, fair, slim, beautiful, little, soft, small”等,⽽描写男性则多⽤“sharp, strong, quick, stiff”等词。

不同词的使⽤对读者产⽣了不同的影响,描写⼥性的词汇多集中在表现柔和、美丽、弱⼩的特性,⽽描写男性的词汇则多集中于表现强壮、有⼒的⼀⾯,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这种描写扩⼤了男⼥两性之间的差异,深化了⼈们思想中本已存在的性别原型的概念。

此外,以同⼀作家在描写不同性别时所使⽤的句式结构也是有区别的。

1.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古有之语⾔是⼈使⽤的,⽽⼈既是⽣物的⼈⼜是社会的⼈(或是特定⽂化的⼈),⼈的社会、⽂化特征就必然会在语⾔使⽤中得到反映。

男⼥两性所成长的亚⽂化环境、社会分⼯、⼼理特征上都存在着差异,从⽽形成了男⼥性别差异的原型特征。

⼈类进⼊⽗权社会后出现了⼤量的男尊⼥卑的⽂化特征,这种⽂化特征既规范了⼈的性别特征,⼜制约了不同性别的⼈如何使⽤语⾔。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性别差异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性别差异

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性别差异
彭漪;袁俊娥
【期刊名称】《金融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6(000)0S1
【摘要】跨性别拒绝言语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旨在讨论在拒绝异性的请求、邀请和建议时,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不同拒绝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进一步论证,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女性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方面要比男性委婉而礼貌;只有在拒绝异性所提供的帮助时,男性比女性更委婉。

【总页数】3页(P129-131)
【作者】彭漪;袁俊娥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3;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
【相关文献】
1.对拒绝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的社会-语用研究——以电影《傲慢与偏见》为例 [J], 宋晓燕
2."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 [J], 庞德美
3.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J], 言志峰
4.汉语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J], 高珍
5.俄汉语中沉默言语行为性别差异对比研究 [J], 丛鹂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摘要: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存在着多种差异。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风尚习惯,社会规约,生活习性等都对男女的性别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产生了男女在言语行为上面的差异。

对于这些言语行为上面的差异,国外的语言学家都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言语行为的某些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本文旨在在国外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言语行为;性别差异;邀请
一、引言
男性和女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早为人们所公认,然而,人们对男女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的研究起步却很晚。

从1664年起开始出现了有关性别语言的描述性质的报告(Jespersen,1922)。

20世纪初,语言和性别问题才真正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那个时候对性别语言的研究算不上系统,只是零碎地讨论或个人的观察和体会。

首先是对女性语言的探讨。

到70年代,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如Lakoff(1975),Labov(1972,1975),Trudgill(1974),Zimmerman和West(1975)等把性别语言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他们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言语标记,说话人的性别应当同其年龄,地位,角色,身份这些内容同等对待。

语言和性别,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研究课题,是文化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多数研究都是关于英语性别差异方面的。

但是对于汉语与性别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却很少。

“我国对语言和性别的讨论主要在英语学界进行,其理论依据和描写原则主要来自英美社会语言学。

”如王春燕所探讨的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肖建安的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对性别于体形成的影响以及权立宏对汉语中男女在称赞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等均从不同角度涉及英美语言学的语言和性别方面的研究。

关于汉语中的性别因素,挖掘性别这个社会变量在汉语中的变异及其社会内涵和与用特征,对于语言学的全面研究和丰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试图探讨汉语在言语行为上面的性别差异。

二、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段,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

言语不单指“言之所述”,而且指“言之所为”。

其特点是说话人通过说一句话或若干句话来执行一个或若干个行为,如感谢,道歉,祝贺等,这些行为的实现会给听话人带来某些后果。

男女在言语行为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男女都有不同的表现。

本文主要探讨男女性在使用恭维语和邀请语方面的差异。

2.1使用恭维语方面的性别差异
恭维语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载体,它会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取向或定势,价值观念,社会结构以及人际间的社会关系等方面。

西方语言学家曾对英语中的恭维语作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他们认为,恭维这一言语
行为因为性别关系而具有特定的规律性。

同样在汉语中,言语行为因为性别的不同也有差异性。

2.1.1 人称代词选择的性别差异
在恭维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也存在性别差异。

女性会经常使用人称化形式去称赞别人,趋向于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结构,而男性比女性更习惯使用第三人称或非人称结构。

同样,在中文里面也有这样的特点。

例如:同样是称赞朋友刚买的新车,女人会说:“你们家的新车真漂亮”或者“我好喜欢这辆车哦”但是男人常常会说“这辆车还不错”或者“它比较符合我理想的风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女性说“你们家的……” “我们家的……”用来表示“你的”“我的”。

而这样的词汇男性很少使用。

研究也表明女性更爱说恭维话,以此来维护与交际对象之间的融洽,和睦的社会关系。

男性更在乎言语交际中的独立性和权势性,在表达方面不太拘泥于形式,因此男性较少使用恭维语。

2.1.2 恭维语内容的性别差异
从恭维语的内容上来看,也存在着性别差异。

一般而言,恭维语的内容涉及四个方面,外貌,能力(或者)表现,所有物和个性。

相比外国人对他人的赞美来说,中国人由衷地赞美他人还不够普遍。

自古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就认为“郎才女貌”,因此在上述四个方面,女性的外貌(如服饰,身材,发型等)和个性受到更多的恭维。

相反,男性的能力和所有物是人们所关注的,这是由男性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因此男性通常受到的恭维话主要是来自于对他们的能力和所有物方面的赞扬和肯定。

2.2 使用邀请语方面的性别差异
“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交往方式,不同的邀请可以达到不同的邀请目的。

对于邀请的方式,邀请的策略和对其反应的策略有着一定的性别差异。

换句话来说,男女对实施邀请言语行为有着不同的特征,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般认为邀请有两种方式,即“真实邀请”和“形式邀请”,其中“真实邀请”比较正式,一般来说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活动内容。

这种邀请一般是事先准备好的。

而“形式邀请”一般比较含糊,没有确切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形式”上的邀请,更多的是表示人们的一种友好,是为了维持一种良好的关系。

一般来说,女性更加注重言语形式的礼貌和文雅,更加注重言语的情感功能,女性发出的邀请大多属于“形式邀请”通常是想表达良好的意愿,不一定会实现这一邀请。

比如女性常常会说“有时间我们聚一下”“有空来我家吃饭”等之类的“形式邀请”。

对方可能是认识很久的朋友,亲属,也可能是刚认识的人。

所谓的“有时间”和“有空”并没有指具体的时间,有的时候是再无下文。

这只是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如果有人当真的话,可能迟迟都等不到这种“聚会”和“吃饭”。

相对而言,男性比女性发出的邀请少,但是更为具体。

往往是针对关系比较密切的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男性和女性在言语行为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是多方面的,与接受不同的培养模式,所承担的不同的社会角色,希望树立的不同的社会形象等社会心理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

换一句话来说,是社会造就了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

然而这些言语行为的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和女性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平等的权利,因此这些差异会逐渐变小,但是
要达到完全中性化是不太可能的。

参考文献:
[1]Tannen,DGender and Conversation Interaction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Wardhaugh,R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M] Oxford:Blackwell,2000
[3]陈松岑社会与语言学导论北京,北大出版社,1985
[4]权立宏,汉语中男女在称赞语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性别差异分析北京:现代外语,2004
[5]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孙汝建性别与语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