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活动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合集下载

语言交流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根源探究

语言交流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根源探究
12 词汇选择 上 的差异 .
词 汇上 的性别 差异 主要体 现在男 女选用 词语 的不 同上 。 在选 词上 , 女性 更喜欢 使用情 态词语 、 彩词 色 语 、 张词语 、 夸 委婉 词语等 。 国封建 社会 时期 , 我 男性 常用 “ 、 ” 吾 我 来表示 自称 , 而女 性则 只能用 “ 、 ” 妾 奴 等 词 语来 自称 。 同样 的 , 日语 中 , 性用 w s 或 oe自称 , 男 ai r 女性 则 以 w t h 或 a si自称 。 语 中 , aa i t h s a 泰 男性 自称 词 是 p o 女性则 用 dca t 。曹志耘[ 口述 实录文 学《 京人 》 hm, i nJ h 2 ( 5 1 对 北 中的语 气词 的使用 频率 做 了定 量研究 后 发现 , 女性在 疑 问句和祈 使句 中使用 “ 、 、 吗” 啊 吧 呢、 等语 气词 的频 率 明显高 于男性 。L k 指 出 , ao 女性 在 使用表 示颜 色的词 汇方 面明显 比男性 丰富 。 而表示 感慨 或描述 性 的一些 形容词 , :d rbec amig 如 a oa l、h r n 、
在美 国东北部 有一种 G o V nr rs e t e语言 , 女性说 “ 面包 ” 词 , 的是舌 根颚 化塞音 kas , 一 发 jt 而男 性则 发齿 前 a
颚化 塞音 da a jt 。在 西 伯 利 亚 有 一 种 C u ci 言 , 性 常 将 元 音 之 间 的[] 【 音 去 掉 。 如 , 性 说 s hkh 语 男 n和 t 】 女
第2 卷 第 2 3 期
21 0 0年 3月
浙 江 万里 学 院 学报
Jun lo h i n a l Unv ri o ra fZ ei g W ni iesy a t

浅析汉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

浅析汉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范婧媛 马启超浅析汉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语言的性别差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者试图通过分析语言和性别的关系,了解男女不同的言语表达习惯,明确男女不同的话语风格、策略,从而指导人们的日常交际行为,最终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实现交际活动的和谐发展。

因此,这项研究活动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尝试从多个角度考察汉语言语表达中性别差异的诸多表现,探索这些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

并根据这些差异的存在形式,就如何看待这种性别差异性对交际的影响提出几点看法。

汉语中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表现形式与言语交际行为。

语言表现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涉及语音特征与词汇应用方面。

两性发音上的差异包括语音、语调上的不同,除了受两性发音器官构造差异造成的绝对音高的不同,两性在发音上的准确性及伴随发音过程的性别特性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如,一般情况下,女性在发音时为了表现自身良好的礼貌修养会更加注重发音的标准性,发音时比较清晰,而男性在发音时表现的更加随意,发音也比较含混。

通过查找材料,我们发现北京男性青少年在说话时,轻声音节特别多,而且常把舌面辅音发成卷舌元音,如把“反正”说成“反二”,把“保证”说成“保二”等,语音比较含混,语音脱落的现象较多。

其次,女性在发音时还会受制于社会文化和传统观念的约束。

如,在北京话中流行的女国音“正是因为符合女性说话应该柔声细语的传统观念,得到了众多年轻女性的青睐”。

两性在语调上也存在明显差异,女性的语调温柔,高低升降变化幅度大,富有张力。

女性说话时倾向使用升调,特别是在表示疑问或是征询意见时。

男性则更加钟爱使用态度肯定、坚决的降调或是平稳的语调,语调的高低变化幅度也相对较小。

如课堂上开始上课时,女老师常用升调说“上课”,委婉地表达出征询的意味。

而男老师则往往会选择用降调说“上课”,表强制的命令和要求。

两性在词汇选择及应用上的差异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男女对颜色词汇的甄别和使用。

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

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

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性别差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对于性别在各方面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

语言作为最基本的人类交流方式,也受到了性别差异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词汇运用在词汇运用方面,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使用与权力、竞争和实质事物相关的词汇,而女性则更偏好使用与情感、关系和人际互动相关的词汇。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角色和传统性别观念有关,男性被期望扮演更具竞争力和领导力的角色,而女性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

二、语法结构在语法结构方面,性别差异也有所体现。

研究发现,女性在语法结构上更注重细节和语言的连贯性,而男性则更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结构。

这种差异可能与大脑的认知处理方式有关,女性更注重细节和整体的联系,而男性则更追求逻辑和直接的表达方式。

三、语言风格在语言风格方面,男性和女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研究表明,男性更倾向于使用直接、断言的语言风格,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使用含蓄、间接的语言风格。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期待有关,男性被期望更加果断和坚决,女性则被期望更加温柔和圆滑。

四、沟通方式性别差异还会在沟通方式上产生明显的表现。

男性更倾向于进行竞争性的对话,注重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控制对话的节奏,而女性则更注重合作性的对话,重视共识和谦逊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角色和性别社会化有关,男性被期望在沟通中展现自信和权威,女性则被期望更具合作性和社交性。

总结起来,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存在明显的表现。

在词汇运用、语法结构、语言风格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表现倾向。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文化角色的期待、认知差异和性别社会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深入了解性别差异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对于实现更有效的性别平等和促进性别意识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言语表达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分析男女在语音、用语、交谈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从生物、心理和性别角色等不同层面加以探究。

在语音上,女性发音的绝对音高高于男性,女性的语音听觉比男性更敏感,男性发音比女性含混,年轻女子的发音比男性更娇柔,男性发音的"元气"比女性更足;在用语上,女性颜色词语的掌握能力强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情感词,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委婉语;在交谈上,女性说话比男性含蓄,女性与男性相比不喜欢左右话题,女性的言辞比男性更温文尔雅,男女交谈的兴奋点不同;影响语言性差交际的因素主要有:男女双方对言语交际活动的态度、男女的心理差异、男女的特殊心理、交谈者的性别数量、交谈者的年龄、交谈者的角色关系;性度对性差交际会产生影响,父母自身的言语性度、兄弟姐妹中男女的数量对比、年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和工作条件、异性交际中的权威等都会影响言语性度。

男女的性别差异,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男女在生理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生物差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男女在个性心理的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心理差异;男女在社会行为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称为性别角色差异。

传统语言学不研究语言的性别差异,到了社会语言学,才开始研究语言与性别的关系,但它只着眼于语言性别变异的研究,很少涉及到性别心理差异和性别角色差异。

事实上,语言运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确存在着性别差异。

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足以使人消魂荡魄。

”女性的言语为什么会产生消魂荡魄的神奇魅力呢?这和女性的言语特点是分为不开的。

据切里斯·克雷默研究,女性言语所具有的特点是:“絮絮闲聊、柔声轻语、急速流畅、礼貌友好、情意绵绵、唠叨不断、坦然无隐、多于细节、彬彬有礼、热情洋溢、词斟句酌,有时莫名其妙令人不得要领”。

而男性言语的特点是:“傲慢自负、使用咒语俚语、盛气凌人、气粗声大、言语有力、直来直往、敢说敢道、不容置疑”。

语言与性别差异初探

语言与性别差异初探

低 。 高 取 决 于 每 秒 声 带 振 动 的 次 数 , 门每 开 闭 一 次 就 音 声
振 动 一 周 。 般说 来 , 子 和儿童 的音高 在2 0 以上 , 一 女 0周 成 年男 子 和 老人 由 于声 带 较 长 、 松 弛 , 高 一 般 都在 2 0 较 音 0
周 以下 。 ( 两 性音 长差 异 。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探
( 尔滨 商业 大 学 广 厦学 院 , 龙江 哈尔 滨 哈 黑
摘 要 :当今人 们 越 来越 重视 比较 各 语 言之 间 的异 同 .
10 2 ) 5 0 5
理 和 心 理 现 象 .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社 会 现 象 , 直 接 记 录 了 更 它
思 维 活 动
二 、 言 与 语 言 学 语
( ) 么 是 语 言 一 什
物 理 属性 方 面 . 音 高 、 长和 音质 。 即 音 () 性 音 高差 异 。 1两
女 性 的 声 带 短 而 薄 , 弛 度 小 , 活 量 也 小 , 就 是 松 肺 这
男 女 发 音 方 面 产 生 差 异 的 主 要 原 因 。 它 首 先 体 现 在 音 高 上 。 高 是指 人 的听 觉所 能分 辨 的声 音 的高低 , 波振动 音 音 的 频率 决 定 了音 高 。频 率 越 高 , 越 高 ; 率 越 低 , 越 音 频 音
由 性 别 差 异 而 引 起 的 语 言 使 用 的 差 异 因 此 也 成 为 语 言 学 关 注 的 焦点之 一 。 它不仅 蕴 含 着语 言使 用者 的 文 化 、 心
语 音 与 一 般 声 音 有 相 同 的地 方 ,都 是 发 音 体 受 外 力

浅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成因

浅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成因

浅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及成因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差异早在17世纪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

本文着重从语音、语调、词汇、言语行为、语言学习等方面就男性与女性使用语言的不同表现进行了描述。

而这些由于性别原因而形成的差异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不同,她的成因十分复杂,不同的学者对其成因也持不同的看法。

本文也从生物、语言本身、社会角色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就其成因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标签:性别差异;表现;原因;社会角色一、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语言中存在已久的性别歧视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甚至是普通人意识到,而象征着性别平等的改变也悄然的在语言中进行着。

除去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在使用语言中男女也存在着其他十分明显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差异早在17世纪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

从90世纪60年代起,社会语言学开始蓬勃发展,再加上60年代末女权运动的大规模发展,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开阔。

许多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为这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早期的Otto Jesperson (1922) 到中期的W. Labov (1972), P. Trudgil (1974) 和R. Lacoff (1975) 以及近期的Marry Crawford (1995), Sara Mills (1995) 和Suzanna Romaine (1994) 等,英语性别差异研究也已遍布语言、语调、句式、语法、语义、言语行为、会话模式、言语能力、言语习得、言语态度、问题研究、声音认知、课堂用语、语码研究、俗语言学、类语言学、语言普遍规律研究,以及文学作品分析等研究领域和研究层次。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指男女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是表现出来的差别。

这种差异是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社会的客观事实,是语言社会变体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性别差异问题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本学科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取代的独立分支。

关于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关于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关于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摘要: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存在着多种差异。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风尚习惯,社会规约,生活习性等都对男女的性别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产生了男女在言语行为上面的差异。

对于这些言语行为上面的差异,国外的语言学家都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言语行为的某些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本文旨在在国外言语行为性别差异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汉语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言语行为;性别差异;邀请一、引言男性和女女性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早为人们所公认,然而,人们对男女在语言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的研究起步却很晚。

从1664年起开始出现了有关性别语言的描述性质的报告(Jespersen,1922)。

20世纪初,语言和性别问题才真正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那个时候对性别语言的研究算不上系统,只是零碎地讨论或个人的观察和体会。

首先是对女性语言的探讨。

到70年代,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如Lakoff(1975),Labov(1972,1975),Trudgill(1974),Zimmerman和West(1975)等把性别语言的研究又推进了一步,他们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言语标记,说话人的性别应当同其年龄,地位,角色,身份这些内容同等对待。

语言和性别,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研究课题,是文化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

多数研究都是关于英语性别差异方面的。

但是对于汉语与性别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却很少。

“我国对语言和性别的讨论主要在英语学界进行,其理论依据和描写原则主要来自英美社会语言学。

”如王春燕所探讨的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肖建安的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对性别于体形成的影响以及权立宏对汉语中男女在称赞和称赞语回应使用上的差异分析等均从不同角度涉及英美语言学的语言和性别方面的研究。

关于汉语中的性别因素,挖掘性别这个社会变量在汉语中的变异及其社会内涵和与用特征,对于语言学的全面研究和丰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言语交流中的性别差异语言

言语交流中的性别差异语言
c a ma ,r n等 , h i nfe r i ma ” 这种 形 式不 仅指 男性 也 指女 性 。
3 语 义 的 不 同 .
代 表 性 , 他 一 本 有 影 响 力 的作 品 《 言 : 质 , 展 及 起 源 》 在 语 本 发
中 , 了整 章 首 次从 不 同 角度 来 描 述 女 性 语 言 的 特 点 。 用 在2 0世 纪 6 0年 代 ,学 者们 用社 会 语 言学 的理 论 和 方 法
De .00 c2 9
第 6卷 第 1 2期
Vo . .2 1 No 1 6
言语交流中的性别差异语言
谭 小 飞
( 中南 民族 大 学 外 语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7 ) 湖 3 0 4

要 : 文 首先 阐述 了什 么是 言语 交 流 及 性 别 差 异 等 概 念 , 着是 作 者 在 国 内外 的研 究 、 展 情 况 , 本 接 发 而后 列举
尾 的词 (oke ef , n e等 。女 性 有 一 个 重 要 特 点 , 欢 被 b oi, a e u t ) d a i 喜
人称 赞 和羡慕 , 而表 达感 情 色 彩 的大 多是 这些 感 叹词 、 容词 和 形
副词 等 。另 外 , 职 业 的词 大 多 以“ n 结尾 , “o cma , 表示 ma ” 如 p l e n i
和 社 会 地位 为基 础 的 , 达性 别 的文 化 和社 会 意 义 , 是 集 生 表 它
为 这 是女 性 礼 貌 和 委 婉 的一 种 表 达 方 式 。 回答 特 殊 问 句 , 当 女
性用声调来表达她们 的不确定性 , 别是 在涉及政治 、 辑 、 特 逻 理 性 思 考 等 方 面 , 们 的表 现 更 明 显 ; 外 , 女 性 为 了尊 敬 她 另 当 他 人 , 用 升 调 来 回答 特殊 疑 问 句 。 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活动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在实际的言语活动中,男女不同的性别身份似乎使得他们的语言贴上了性别的标签。

语言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许多国家和社会中,男性与女性所使用的语言是有区别的,男女言语的性别差异主要集中在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以及言语交际等方面。

这些差异折射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心理、民族民俗心态、社会文化价值取向。

由于它不是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天然属性,也不是因语法需要而设置,而是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作用而产生,因而不仅具有社会历史意义,还具有文化现实意义。

一.男性和女性在语音、语调选择方面的差异1.语音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语音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

概言之,女性音高高于男性,男性音域宽于女性;女性语速快于男性,男性言语中的停顿次数多于女性;男性强音使用频率多于女性。

由于这些特征具有明显的话语指示作用,因而在言语实践中,人们往往能闻其声而知其性。

此外,就发音方式而言,女性发音比较小心、清晰,尽量向标准音靠拢。

而男性则发音比较随意、粗糙,甚至乐意使自己的发音保留些乡土气。

换言之,男性一般倾向于使用非标准音,女性则相反,其发音比男性更接近标准语体和高雅口音。

汉语中我们常常发现,女性的语音更接近于标准汉语普通话的语音,发音时比较清晰,而许多男性发音则保留浓重的方言色彩,而且比较含混。

在一些比较随意的场合中,北京男性青少年话语中轻声音节特别多,并且常把舌面辅音发成卷舌元音,比如把“邮政”读作“邮二”,把“学生证”读作“学生二”。

这在同龄女孩子中很少出现。

汉语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北京话里的“女国音”现象。

北京女青年中流行将j、q、x发成z、c、s,如“王府井(zi(ng)、请(ci(ng)下(sia()车”等,尽量将嘴张小一些,使声音听上去尖细娇柔。

表面上看,发音偏离了普通话的标准音,但却符合女性说话应柔声细语的传统观念,因而得到了女性的青睐。

英语中男性常将词尾-ing发成不标准的前鼻音[in],而女性多发成标准的后鼻音[i(],如“coming、running”等词的发音。

在美国底特律等地元音后(的发音被认为是上层社会高雅口音的一个标志,但该市黑人男女在这一点上却存在差异。

特鲁吉尔(Trudgill,1974:44)通过调研发现,在底特律黑人英语中,发元音后(音的上层中产阶级女性高达90.0%,而该阶层男性只有66.7%,比率远低于女性。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女性更多地使用更接近标准英语的发音方式,可以使自己听上去更显得有教养、社会层次更高。

2.语调差异一般而言,女性更多地使用升调等高式语调说话,且语调起伏变化较多,善于用语调控制感情,而男性则常用降调或平调。

如:“你怎么走了?”表示疑问或出乎意料。

“你怎么走了?”表示询问。

“你怎么走了?”表示遗憾。

要准确表达以上句子的各种含义,需要借助语调的起伏变化。

这种语调控制能力,女性优于男性。

据调查,此类句子,女性读起来语调较自然,而男性则略显生硬。

女性能有意识地组织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语调随着自己的情感起伏波动而变化,从而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许多职业女性的语言温和柔美,使人乐于接受,往往也与其善于把握不同的语调,使语气显得柔和有关。

二.男性和女性在词汇选择方面的差异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男女两性在词汇方面各有不同的专用语,有些女性专用词汇是男性“不该,不敢,也不愿使用的”。

1.女性偏向选择夸张性的形容词和副词女性表达某种感受或描述某种事物的特征时往往选取一些夸张的形容词,同时喜欢选用一些副词来强调她们的这种夸张性语气。

比如经常听到女性动不动就说“帅呆了,我爱死你了!”,“好可爱哦!”,“这部电影精彩极了!”等。

英语中“lovely,wonderful”等形容词男女都可以用,但使用的场合及其含义都有所不同。

例如,大家都会说“Lovely weather,isn't it?(是个好天气,不是吗?)”来表示寒暄,但“That is a lovely hat.(那是一顶漂亮的帽子)”,则更可能出自一位女士之口。

又如,大家都会说“Your suggestion is wonderful.”(你的建议妙极了)。

但“You have been a wonderful friend.(你真是一位非常好的朋友)。

”则一般出自一位女士之口。

由于女性的喜爱,像“可爱的、漂亮的、迷人的、甜美的、贴心的、动人的”等形容词,己成为女性的专用,有些副词如“非常、十分、如此、多么、极”等也常挂在女性嘴边。

2.女性对色彩词的使用更为感性和细腻女性对色彩的分辨能力很强,因此也比男性掌握了更丰富的色彩词汇。

在对事物的描述当中,女性对色彩词的使用更为细腻,如“紫红色的围巾”,“天蓝色的窗帘”,其它还有诸如“蔚蓝色、碧绿色、浅褐色”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女性的语言当中,而这些词汇男人是极少说的,甚至有些男性根本不知道这些色彩词,他们一般只使用“红、黄、绿”等一些表示基本色调的词。

女性甚至用色彩词来表现心情,描绘情感。

如“透着天蓝的清白”、“深绿的厚重”、“灰暗的心情”等。

3.女性偏向使用感叹词表达强烈感情在表示强烈感情时,女性倾向使用一些感叹词,如汉语中的“天哪!”,“哎呀!”,“妈呀!”,“哎哟!”等。

这类似于英语中女性经常说到的“Oh,dear.”,“My God!”,“Dear me!”,“Good heaven.”等,而男性则倾向于使用一些诅咒语,如汉语中男性经常使用的“他妈的”,“该死的”,“我操!”,“我靠!”等,这类似于英语的“damned”,“God damn it!”,“shit”等。

男人用这一类诅咒语来体现男子汉的粗犷和豪爽,而在女性语言中,这类诅咒语通常被视为禁忌避免使用,否则女性会被认为粗俗、缺乏教养而与社会传统角色要求相悖。

三.男性和女性在语句选择方面的差异1.句法结构选择的差异同语音相似,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正确的句法结构。

汉语中,见面时女性常问:“吃饭了吗?”而男性则更多说:“吃了吗?”在许多找不到合适称谓的情形中,女性往往用“你好、打扰、麻烦、劳驾”等词语代替,保证句子的完整性,而男性则多用零称谓或“请”来表达,并不十分在意句式结构是否完整。

英语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女性极少使用不标准的多重否定句(如:I don(t want none)。

在底特律,一项调查表明,在中下阶层中,有32.4%的男性使用不标准的多重否定,而只有1.4%的女性这样说。

这表明,女性对这一带有底层语言特征的句式比男性更为敏感。

这是因为女性社会地位低于男性,因此她们的地位意识比男人强,而倾向于使用上流社会的标准语。

2.句式选择的差异男性一般选用陈述句、含有要求和命令口吻的祈使句,直接表明对事情、问题的看法;女性则倾向于使用疑问句、带商量征询口吻的祈使句,往往用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见解,避免使用直接的陈述句。

女孩大约在两岁时就开始习得汉语中“吧”这一表示请求、建议或商量的是非问句,而且使用频率很高;而男孩到三岁时才学会“吧”问句,使用频率很低。

成年人中亦有类似情况,成年男性使用“吧”问句频率远远低于成年女性。

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现在可以了吧?”,“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好吧?”,“这么少,不会吧?”诸如此类的女性问话。

而且,主谓语之间的停顿,女性一般也加入“吧”,如:“他吧,人倒是不错”,“像我吧,经常忘事”等等;而男性则加入“呀”及其变体,如:“就他呀,算什么东西”,“他呀,好几天没来了”。

英语中女性格外喜欢用附加疑问句来表现她们的谦逊和礼貌。

例如,女性一般会说“He can't do that,canhe(他不能做这个,是吗)?”而不是“He can't do that”.又如,女性一般会在“This material feels soft.(这种料子摸起来很柔软)”后加上一个疑问句,变成“This material feels soft,don't youthink so(这种料子摸起来很柔软,你也这样认为吗)?”3.模糊结构和停顿语使用的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使用礼貌、客气、委婉的句法形式,很少用坚决、武断的语气,因而一些模糊结构和停顿词经常出现在女性的话语中。

汉语中女性经常使用“我想、我认为、我觉得”诸如此类的模糊结构;这相当于英语中的“I think,I suppose,I was wondering”等,汉语中的“啊、那个、接下来”等一些停顿词则跟英语中的“well,you know,oh”等意义相当。

女性常用的这一类句法结构在显示委婉客气的同时也流露出女性一定程度的不自信。

四.男性和女性在交际风格方面的差异男女在言语交际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话题选择与控制、话题量的大小、话语方式与策略等方面。

1.话题选择与控制的差异话题是会话双方进行信息交流的焦点和具体内容。

经过对各种情况的人群进行调查,语言学家们发现,女性谈论的话题往往涉及个人生活,关注当前,如谈论丈夫、子女、食品、健康、邻居、家务及自我感受和愿望等。

而男性在谈话中较少直接袒露自我,与即时情景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们往往选择政治、经济、宗教、体育等话题。

男性话题宽泛,女性话题狭窄的情况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它既和男女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也和世俗的传统有联系。

通常男性工作领域较为广阔,女性则更多的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工作以及较多地生活在以家庭为中心的环境中,生活的空间受限制导致话题狭窄。

其次是对话题的控制。

话题应当由会话双方共同平等地控制,然而两性会话中话题的控制更多是由男性来支配和控制的,尽管女性比男性更为积极地提供话题,可是到底就哪些话题来讨论基本上是由男性来决定的。

男性之所以争着控制话题,是因为他们相互交往的方式是基于权利,而女性更倾向于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

因此,典型的女性会话是建立在对方话题基础上的。

2.话题量大小的差异人们通常认为女性比男性说话多,不少表达“罗唆”、“多嘴”等含义的词总是和女性联系在一起。

然而,社会交往中的话语状况并非如此。

几乎所有的调查研究都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

在绝大多数场合,话语权都掌握在男人手中,如街头、家庭、饭店或咖啡馆、朋友聚会、社交活动、各种会议、电视讨论、体育比赛、音乐会等,男性往往比女性谈话多。

特别是在男女之间的对话中,此种情况更为突出。

夫妻、朋友、同事或同学之间基本上都是男性说话的时候多于女性(Romaine, 1994)。

3.话语方式和策略的差异一般说来,女性在交谈中比男性更为合作。

通常人人都有说话机会,大家轮流讲话,很少个人独揽发言权。

在讲话前,女性总是先提及别人讲过的话,并将自己打算要说的与前面所说的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保持了谈话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在谈话过程中比较注意听者的反应与参与,并使这种注意在语言上有所体现(如较多地使用“我们(we)”,“你们(you)”这类可将听者包括在内的人称代词和以“让我们(Let’s)”开头的祈使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