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论文
环境地理学论文

环境地理学论文08级环境科学一班20080010 黄琨摘要本文要紧探究了川藏公路所处地段的要紧地质灾难: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滑坡的成因、强度及活动规律,水毁的成因及危害。
由此讨论地质灾难对川藏公路建筑过程中的阻碍,以及川藏公路的建筑对地质灾难所产生的效应。
最后概括了几种地质灾难的防治方法。
关键字川藏公路泥石流滑坡水毁成因危害正文一、川藏公路概况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条公路,有两条。
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南线总长2149公里,途经海拔4700米的理塘。
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
南线因路途短且海拔低,因此由川藏公路进藏多行南线。
沿川藏公路进藏,进藏途中从东到西依次翻过二郎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险峻高山,跨过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美,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和大江大河。
二、川藏公路的地质状况及地质灾难1.川藏公路的地质状况川藏公路为318国道的一部分,东起四川成都,西至西藏拉萨,全长2115公里,西藏境内1304公里。
1950年4月从四川雅安金鸡关开始破土动工,于1954年12月25日通车拉萨。
川藏公路西藏境内自东向西穿越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3大山系,翻越觉巴山、东达山、业拉山、安久拉山、色季拉山、米拉山等6座大山;跨过长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4大水系. 它不然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干线。
帕隆藏布流域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东北侧。
川藏公路自安久拉山口(海拔4668 m)进入该流域,沿江右岸通行,从拉月曲上游鲁郎翻色季拉山口(海拔4556 m)出流域,全段长271.4 km。
2.川藏公路的地质灾难由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导致流域内沿公路线分布的地质灾难成为整个川藏公路灾难类型最多、分布最密、频率最高的路段。
环境土壤学论文3篇

通过环境土壤学实习,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识。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环境土壤学论文3篇1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
环境土壤学选修课论文

氮循环对环境的影响摘要:在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双重驱动下,地球表面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成为当前全球变化中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探讨了氮素循环各个过程及其数量特征,土壤氮素矿化研究对从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到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氮素矿化模型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还是以简单功能模型模拟和预测氮素矿化量为主,对机理模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从目前的研究看,土壤氮素矿化模型研究应当集中在建立机理模型以阐明主要生态系统的氮素矿化过程。
关键字:氮素循环矿化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是指:氮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农业生态系统,再经过许多相互联系的转化和移动过程后,又不同程度地离开这一系统,这一循环是开放性的它与大气和水体外界环境进行着复杂的交换,氮素在农业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氮淋溶造成水体硝酸盐污染和湖泊的富营养化,由于淋溶作用引起土壤中矿物质亏损,氮还是一种重要的农田中非点源污染物,为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平衡的模型,研究其循环规律,需要对氮素的输入输出等各个过程进行研究,明确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来源和去向及其数量特征。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输入:1大气氮沉降包括干湿沉降两种,干沉降主要以气态NO N2O NH3 以及(NH4)2SO2 粒子和吸附在其它粒子上的氮,其沉降速率取决于气象条件,其过程取决于风速空气动力阻力和大气中气体与颗粒的化学物理性质有关的表面性质等因素;湿沉降主要是NO3 和NH4+ 以及少量的可溶性有机氮,氮沉降来源除大气中N2 外工农业生产活动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石油燃烧所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起了巨大的作用,大气氮沉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效应,大量的氮沉降会增加NO3-和其它营养元素的淋失会导致营养失衡土壤酸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化肥包括粪肥氮素输入通过施肥输入的氮素是农业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氮源,化肥中水溶性氮占很高的比例作物主要吸收氨和硝态氮施用氨态氮后在土壤中很快成为NO3。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学科。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地球环境遭到了不合理的开发和破坏,人类面临着许多的环境问题,尤其是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在严重地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许多国家的地质机构已把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方面上来。
我国人口多,经济仍相对落后,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各种地质资源造成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专业纷纷调整专业方向,不断加大环境地质人才的培养力度,将传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跟环境地质工作相结合。
以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环境地质学已发展成为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重要方向,《环境地质学》课程亦成为很多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贵州民族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自2003 年开始招生,是从早期的化学专业演变而来,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环境科学专业保持了原有化学背景的优势,在地质、地理、地球化学、生态等学科领域也相应得到了拓展,《环境地质学》课程也成为了学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笔者在教授《环境地质学》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一是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提不起兴趣,来上课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主动的去学习本门课程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二是该专业学生缺少地质学基础背景知识,《环境地质学》的课时又相对偏少,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又保证《环境地质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笔者一直在思考。
基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撰写此文,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促进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教学工作更加完善。
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范文模版]
![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范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efbc1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b.png)
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范文模版]第一篇:环境地质学的特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范文模版]关键词:环境地质学专业特色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摘要:随着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环境地质学的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新兴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环境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环境地质学研究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1]。
环境地质学已经成为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内容涉及灾害地质学、环境工程学、地球化学、地质工程学、城市环境地质学、矿山环境地质学、农业环境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等多个学科。
如何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更好地讲授环境地质学课程,成为一个新的挑战。
笔者在环境地质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环境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和心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强调人地和谐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环境地质学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
首先要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目前可以生存的唯一场所,地质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是相互制约的,过度地索取必然会引起地质环境的恶化,甚至出现灾难。
要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必须以科学的人地观为指导,培养全球性、长远性和差异性的环境意识,珍视和充分利用环境质量与自净能力,减少环境损失,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坚持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学的人口意识、合理的生产意识、适宜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样非常重要[2]。
环境生态学论文2700字_环境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环境生态学论文2700字_环境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环境生态学论文2700字(一):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摘要:随着本科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生态学》课程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越来越重要。
本文结合近几年对该课程的讲授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课堂的教学模式及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提出了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重视绪论教学,改进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考试方式等,从而不断提高环工专业本科教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掌握学习主要的环境生态因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如何分析和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技术方法。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了解生态环境评价和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基本技术方法,从而对人类活动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和环境造成的污染的影响进行认真的反思,树立人是自然界中人的观念,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环境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
目前,环工专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普遍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主要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对于环境专业的重要性,所以教师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社会对环境生态保护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1绪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环境生态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第一学期进行学习的理论课程,对于初次接触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能将绪论部分的内容讲授得精彩,引人入胜,使学生对接下来的《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因此,对本课程绪论部分的讲授应更加用心。
环境生态学论文2800字_环境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环境生态学论文2800字_环境生态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环境生态学论文2800字(一):“环境生态学”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摘要]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是新时代赋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新任务,而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学习,可让学生掌握与矿山生态恢复相关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析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矿山生态恢复领域的优势,以及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习“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并对教学过程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以期让“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改革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借助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才能使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持续利用各种资源成为可能[1],“环境生态学”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它属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生态学重要的应用学科之一,旨在着重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两类环境问题,其中,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则是环境生态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资源勘查工程是勘查资源的一个重要学科,传统资源勘查专业主要培养矿产勘查、勘查评价和矿产开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
但是,随着新时代國家发展的需要,资源勘查工程还涉及生态恢复,尤其是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技术领域,资源勘查工程具有独特的优势。
而设置“环境生态学”课程,可以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受损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其恢复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得该专业学生具备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和环境恢复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更好地为保障国家资源与环境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管理服务。
一、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矿山生态恢复领域中的优势(一)熟悉和掌握矿山开发全流程,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需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涉及从勘查选区、勘查评价到矿产开发全过程的地质、技术、经济及环境等方面内容,因此,该专业熟知矿山从勘查到开发过程中的各个产污环节,进而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全过程,最终引领和带动传统矿业转型升级,提升矿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期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葫芦岛环境地质论文

葫芦岛市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学院:贵州大学明德学院专业:__环境工程__班级:__09151___学号:_************学生姓名:__牛群____指导教师:__杨根兰___2011年12月25 日葫芦岛市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浅析葫芦岛是半岛,伸向辽东湾内,因头小尾大,中部稍狭,状如葫芦而得名。
该半岛西与秦皇岛港相对,东与营口港遥遥相望,港口朝南,港阔水深,夏避风浪,冬季结冰微薄,是我国北方理想的不冻良港。
1989年6月,国务院批准锦西市升格为省辖市。
1994年9月,国务院批准锦西市更名为葫芦岛市,下辖兴城市、绥中县、建昌县、连山区、龙港区和南票区。
全市总面积10415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
葫芦岛市中心地理方位为北纬40°56',东经120°38',地处辽宁省西南部,东邻锦州,西接山海关,南临渤海辽东湾,与大连、营口、秦皇岛、青岛等市构成环渤海经济圈,扼关内外之咽喉,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
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给葫芦岛市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有驰名海内外的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第二北戴河”——兴城。
葫芦岛有丰富的地下矿藏资源,储有钼、铅、锌、石油、天然气等30多个品种近1000处地下矿藏;有山区林果资源,目前果园总面积195万亩,其中包括有称之为“亚洲第一大果园”的前所果树农场;拥有258公里海岸线,滩涂13.4万亩,盛产鱼、虾、贝类等各种海产品,海底油气资源——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十分可观。
葫芦岛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无霜期175天,日照时数为2600-2800小时,年均降水量550-650毫米,年平均气温8.5-9.5℃。
公路、铁路、海运、空运和底下管道运输,构成了立体运输网络。
北京至哈尔滨公路、铁路横贯境内,地方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境内有葫芦岛港和绥中港,西距山海关机场20公里,东距锦州机场50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各圈层污染控制及其间相互关系的探讨赵婷婷2012181010001 2015年5月28日星期四题目:请论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以及生物圈的污染来源和相应的污染控制方法,以及各圈层之间的污染相互关系。
一、污染来源1、大气圈大气污染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装置和设备。
按大气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1)天然污染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风尘;沼泽地区;海洋飞沫等。
2)人为污染源:①工业企业排放源(点源);②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放源(面源);③交通运输污染源(线源);④农业污染源(面源)。
2、水圈水体污染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向水体中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及排放速度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的水体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
污染源主要有:①人为向水体中排放的固体悬浮物: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②人为向水体中排放的有机物和病原体;③人为向水体排放的好氧有机物;④人为向水体排放重(类)金属元素;⑤人为向水体排放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3、岩石圈人们在各种生产活动过程中,作用于岩石圈表层导致区域地貌发育速率改变,具体表现为对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的影响。
一方面,人类活动(采矿、战争等)自身作为一种侵蚀营力直接对地表造成侵蚀而改变地表形态。
主要以人类废弃物(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和人工建造物为主。
另一方面,人类通过某些活动改变了自然过程中外营力的作用方向、强度,造成原物质、能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产生变异而形成:往往为天然堆积物,其物质在堆积过程中仍受自然分异的规律制约。
4、土壤圈人类活动可使外界的大量物质快速集中地投入到土壤圈的局部,从而在土壤中累计造成了土壤污染。
污染源:①农业污染源:化肥、杀虫剂→秸秆燃料、地膜丢弃;②城市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病原菌及病毒;③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气→工业废液→工业废渣;④大气污染:扬尘→酸沉降;⑤意外事故污染:战争、毒气→意外工业事故等5、生物圈1)环境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吸收、转运、储存等一系列反应,对生物圈造成了污染:①食物链污染;②气体污染物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进入生物圈;③皮肤直接与污染物(酸雨、污染的空气、污染的排泄物等)接触进入生物体内。
2)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可能导致水质恶化、河道阻塞等危害。
二、污染控制方法1、大气圈大气污染的防护措施1)大气自净1)干沉降2)湿沉降3)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过程4)向平流层扩散的过程2)人为污染源1)工业企业排放源(点源);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
应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的合理布局。
工业区一般应配置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位置应当在当地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使得废气吹响居住区的次数最少。
居住区不得修建有害工业企业。
2)家庭炉灶与取暖设备排放源(面源);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
如饭馆、公共浴室等的烟囱、废品堆放处、垃圾箱等均可散发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并影响室内空气,卫生部门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管理。
控制燃煤污染。
a采用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一60%的无机硫。
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b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
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
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c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术不够成熟,如果使用会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费用十分高.3)交通运输污染源(线源);加强绿化。
植物除美化环境外,还具有调节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灰尘,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功能。
4)农业污染源(面源)。
加强工艺措施。
a加强工艺过程。
采取以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毒性大的原料。
采取闭路循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除等。
b加强生产管理。
防止一切可能排放废气污染大气的情况发生。
c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例如电厂排出的大量煤灰可制成水泥、砖等建筑材料。
又可回收氮,制造氮肥等。
2、水圈1)物理法①人工增氧曝气:即河流曝气充氧技术。
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方式,前者主要有鼓风曝气和机械曝气两种形式,后者如FOXIN多功能水质净化船。
②堰塘净化技术:机载河流、排水渠上筑堰或另建旁路堰塘降低水流速度,即自然沉降去除悬浮物。
③换水稀释技术:即用同一水系上游水或相邻流域的外流水冲淡并稀释受污染河水的方法。
④基质渗滤与微滤技术:即采用格栅、砾-砂-土壤层的过滤技术或者长毛绒微滤机过滤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
2)化学法①强化絮凝技术:即在一级处理工艺基础上,通过投加化学絮凝剂等措施去除污水中各种污染物,它可在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资和较低的运行费用大幅度削减污染负荷,缓解河流和湖泊水环境污染问题。
②人工填料和砾石等接触氧化法③薄层流净化法3)生物法①微生物强化技术(投菌法):通过投加微生物以加速有机污染物降解,该方法适用于河流净化的微生物,主要有硝化菌、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菌和光合细菌(PSB).②生物控藻技术:即针对已经发生富营养化的水体,采取物理、化学及生物措施去除水体中的藻类微生物。
或者机制藻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技术,如机械除藻、高频电磁脉冲或超声波除藻、使用杀藻剂、利用滤食性生物控制藻类生长等。
③河水植物精华技术:包括浮床植物技术。
生物浮岛是一种像筏子是的人工生物浮体,在这个漂浮的人工浮体上种植植物。
主要机能:利用植物的生长从污染水体中吸收利用大量污染物(主要是氮、磷等营养元素);创造生物(鸟类、鱼类)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效果对岸边构成保护作用。
3、岩石圈使用清洁能源,以代替矿物、石油等的开采。
保护原始海滩、原始森林,杜绝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采等不合理的人类工程。
4、土壤圈1)土壤污染修复的基本原则:确保土壤正常生活的生物活性不受损坏;确保土壤正常组分、结构和性状的稳定性;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必须采用非食源性生物修复。
2)修复机理:一是将局部集中地污染物通过适当的途径扩散到广阔的环境中,二是通过各种物理化学手段固化或净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以减轻污染物对生物的危害。
3)核心:筛选和培育对重(类)金属元素具有超累积型的植物。
4)方法:①植物修复:利用自然生长植物或遗传工程培育植物修复被土壤污染的土壤技术。
②植物固化作用:利用非食性植物吸收、富集土壤中重(类)金属元素并合成有机物(如木材、纤维、花卉等),然后通过收获将有机物及其所包含的重(类)金属元素从土壤系统中分离出去以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总量,还有效的防治土壤中的重(类)金属元素进入区域地表水系统和生态系统,达到减少土壤污染确保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目的。
5、生物圈1)针对食物链造成的污染,一是要控制污染物的形成与排放,减小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于人类及动植物摄入食品,要严格进行检查与控制有害物质。
二是要保护各类物种,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
减少使用农药、化学杀虫剂等毒害物质。
2)防治外来入侵:①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进入境的动植物与微生物检验检疫技术,加强对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外来入侵物种的安全管理;②开展全国范围的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建立外来物种数据库;③在强化国际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外来物种对生态的影响,提高防范意识,加强防治技术。
三、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球本身是一个非均质的球体,地球在长期运动和物质分异过程中,按照物质密度的大小,分离成若干有不同状态和不同物质组成的同心(地心)球层。
各圈层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每一个圈层本身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运动、演化规律,构成一个复杂的子系统。
在整个地球的表面分布着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起伏不平的岩石圈。
在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各种生物的生存场所。
像这样,由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换句话说,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的总和。
岩石圈是指地壳的固体部分,它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在岩石圈上,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和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在岩石圈的土壤表层下面,生活着蝼蛄、蚯蚓等动物,还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
总之,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岩石圈上。
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内陆水域。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
但是,大多数海洋生物还是聚集在距海平面150m以内的水层。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据估计,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至少有十五万种,最大的动物——蓝鲸就生活在海洋里。
海洋中还生活着大量的植物,仅藻类就多达四万种。
大气圈在岩石圈和水圈的上方,由各种不同的气体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和氧。
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分布在底层,就是大气圈与岩石圈、水圈的交界处。
人们常说“天高任鸟飞”,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鸟类只能在1000m以下的空中飞行,只有极少数鸟类能飞到5000m以上的高空。
大气圈中除了有鸟类和昆虫等能够飞翔的生物以外,还有细菌等微生物,此外,一些植物的花粉和孢子也漂浮在大气圈中,随风传播。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似毫不相干,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河流连通着海洋;森林通过强大的蒸腾作用增加降雨,又通过茂密的枝叶和根系来保持水土,因此,森林也影响着河流;海洋蒸发的水蒸气随大气飘向陆地上空,又能变成雨或雪。
在寒温带的冬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完全停止,但是人们并没有感到缺氧,这是因为其他温暖地区的植物在不断释放出大量的氧气,氧气能够随着大气的流动而流向四方。
由此可见,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地球的各个组成圈层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圈层在接受其他圈层影响的同时,也对其他圈层产生作用,各个圈层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组成更为复杂的子系统。
地球系统就是这些相互作用着的复杂的子系统的集合,而不是单个组成部分的堆积。
地球环境系统简单的划分是将其分为地圈和生物圈。
地圈是各种地球物理状态的整体综合,包括岩石圈(岩石)、土壤圈、水圈(液态水和冰)以及从地球表面至上空10km的对流层到10-50km的平流层与更高的电离层所组成的大气圈。
地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大气圈和水圈为主体的物理气候系统和以岩石圈为主体的固体地球系统两个基本部分。
物理气候决定着地球表层水分和能量的交换和分布,形成全球的气候;固体地球系统决定着地壳的生消及其运动,形成地球的海陆分布格局与各种地貌形态。
生物圈或称为全球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和生命支持系统,它的空间范围从地表向上和向下一直延伸到任何形式的生命自然存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