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肌萎缩诊疗指南
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疗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新药研发和治疗手段创新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多针对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创 新药物和治疗手段。
多学科协作和综合诊疗团队的普及
未来多学科协作和综合诊疗团队将成为青少年成人脊髓性肌萎缩症诊疗的常态,为患者提 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
康复训练
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等,旨在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 、平衡能力和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策略
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 重程度、基因型等因素,制定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婴儿型患者,应尽早开始 治疗,优先考虑使用诺西那生
钠注射液等有效药物。
对于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可根 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非 药物治疗或综合治疗手段。
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不 断发展和普及,SMA的早期诊断 和干预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 针对SMA的药物研发和治疗手段 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反义寡核 苷酸(ASO)治疗、基因治疗等 。这些治疗手段的应用为SMA患 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典型临床表现描述
THANKS
03 治疗原则与方法论述
药物治疗进展及效果评价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
首个获批治疗脊髓性肌萎缩 症的药物,通过改变SMN2
基因的剪接,增加功能性 SMN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
患者的运动功能。
基因疗法
通过单次静脉注射将携带正 常SMN1基因的病毒载体导 入患者体内,实现长期表达 功能性SMN蛋白,具有潜在
的治疗效果。
流行病学特点及现状分析
发病率和患病率
SMA的发病率约为1/60001/10000,患病率约为1/40001/8000。不同种族和地区之间发 病率和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
脊髓性肌肉萎缩怎么治疗

脊髓性肌肉萎缩怎么治疗脊髓性肌肉萎缩属于致死性神经肌肉疾病,其影响重大,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
关于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很多人没有听过,不甚了解,故此,下文将以科普的形式进行阐述。
1、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是什么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简称SMA,属于神经肌肉疾病,是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变异,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近几年全国各地发现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患者呈现出上升趋势,因为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差异比较大,所以遵循由重到轻的原则划分为4个类型,不同类型的表现不同,但总体特点不变,均为脊髓前角细胞出现变性。
2、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临床表现①SMA Ⅰ型:这一类患者宫内表现以胎动少为主,出生多为松软儿。
一半在6个月左右发病,表现为松软无力、肌张力低下、吸吮以及吞咽困难、呼吸急促,以腹式呼吸为主。
其下肢受累重,近端严重,不具备独坐能力,也不会主动翻身以及抬头。
患儿肌肉萎缩并不明显,但会出现轻度的关节畸形,智力不受影响。
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患儿会出现自主运动能力,生命周期维持1—2岁。
②SMA Ⅱ型:这一类患儿从出生到6个月均无表现,其发育正常,也具备翻身、独坐的能力,但是6个月之后患儿发育会逐渐的停滞,在出生1岁半左右,患儿出现全身性肌无力以及肌张力低下。
经临床证实,经检查患儿四肢肌肉无力,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手部震颤,无法自主行走,脊柱侧弯严重,对呼吸功能也产生影响,智力正常,通常生命周期为10—20岁。
③SMA Ⅲ型:这一类患者在出生一年内均无任何临床表现,但到青春期会发病,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根据研究,该类型包括Ⅲa类与Ⅲb类,对于前者而言,发病时间在3岁前,后者为3岁后,患儿的肌无力会伴随着时间逐渐的加重,虽经临床治疗预后良好,但是在多年之后仍旧出现脊柱变形。
生命周期可延续到中年。
④SMA Ⅳ型:该类型也被称之为成人型SMA,在患者中年、老年均会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与其它类型相比较,总体的病情发展缓慢,但寿命并不会受到影响。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muscularatrophy,SMA)

脊髓性肌萎缩(Spinalmuscularatrophy,SMA)一、什么是脊髓性肌萎缩?脊髓性肌萎缩(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的进行性运动神经元病。
由于脊髓运动神经元退化,导致骨骼肌萎缩,肢体麻痹,呼吸衰竭和死亡。
新生儿的发病率为1/6000~1/10000,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
二、致病原因由5号染色体上的SMN1基因变异导致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水平降低,引发:•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死亡;•突触功能障碍、消失;•肌纤维体积减小等问题。
三、临床分型根据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主要分为4型:SMA1 (重型) SMA2(中间型)SMA3(轻型)SMA4(成人型)别名Werdnig-Hoffmandisease-Kugelberg-Welanderdisease-发病时间<6个月6~18个月>18个月20~30岁运动能力不能独坐,呼吸、吞咽困难不能站立、行走困难逐渐丧失独立行走能力障碍相对较轻寿命不到2岁青少年正常正常四、预防措施常规人群:每50个人中,大约有1人携带SMN1基因变异。
可在遗传咨询后,选择进行SMA携带者筛查。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在婚、孕前应筛查是否携带SMN1的基因变异。
若是,怀孕后应进行产前诊断。
五、遗传方式1.若夫妻双方都携带基因变异,则孩子有25%的可能性健康,50%的可能性成为携带者,25%的可能患病。
2.若夫妻有一方携带基因变异,则孩子有50%的可能性健康,50%的可能性成为携带者,都不会患病。
脊髓性肌萎缩症指南(罕见病诊疗指南)

110.脊髓性肌萎缩症概述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 gene 1,SMN1)突变导致SMN蛋白功能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SMA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化变性和丢失导致的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因和流行病学SM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其致病基因SMN1位于5q13.2,编码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SMN)。
SMN是一个广泛表达的管家蛋白。
SMN作为亚单位与Sm 蛋白结合,以SMN复合体形式募集Sm核蛋白和小核核糖核酸(snRNAs)组装成核糖核蛋白复合物(snRNPs)。
snRNPs的主要功能是参与pre-mRNA加工,调节mRNA的转运、代谢和翻译。
SMN失功能仅仅特异性影响运动神经元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SMA发病率为1/10 000~1/6000,携带率为1/50~1/40。
中国尚无SMA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患儿临床表现差异性大,发病年龄可以从出生前(宫内发病)开始,表现为胎动减少,也可以在成年后。
根据发病年龄、获得的运动功能及病情进展速度,可以将SMA分为4型:1. SMAⅠ型又称Werdnig-Hoffman病,1/3患者在宫内表现为胎动减少,出生时为松软儿。
患者在6个月内发病,平均发病年龄在生后1个月。
表现为全身松软无力,严重肌张力低下。
由于舌、面和咀嚼肌无力,大多数患儿出现吸吮和吞咽困难,可见舌肌萎缩和震颤。
肋间肌受累可以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
胸部呈钟型外观。
下肢较上肢受累重,近端较远端严重。
严重躯体中轴部位肌无力使患儿不能控制头部运动,不会抬头或翻身,没有独坐能力。
卧位时,双下肢呈髋外展、膝屈曲的蛙腿体位。
肌肉萎缩多不明显,部分患儿轻度关节畸形。
患儿智力好,腱反射消失,四肢感觉正常。
患儿肌无力进行性加重,最终失去所有自主运动能力,鼻饲喂养,反复呼吸道感染而致呼吸衰竭。
脊肌萎缩症

脊肌萎缩症目录]Ⅰ型脊肌萎缩症(Werdnig-Hoffmann病)Ⅱ型(中间型)脊肌萎缩症Ⅲ型脊肌萎缩症Ⅳ型脊肌萎缩症诊断和治疗一组可起病于婴儿期或儿童期的疾病,其特征是由脊髓前角细胞与脑干内运动核进行性变性引起的骨骼肌萎缩.大多数病例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看来都是第5号染色体上一个单独的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突变.有四种主要的变型. Ⅰ型脊肌萎缩症(Werdnig-Hoffmann病) 在胎儿中已存在或在出生后2~4个月出现症状.大多数患病婴儿在出生时就有肌张力过低的表现;在6个月龄期前,所有患病婴儿都已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功能发育的延缓.95%的病孩在1岁前后死亡,没有病例能存活超过4岁的,通常都是死于呼吸衰竭. Ⅱ型(中间型)脊肌萎缩症患儿大多数是在6~12个月期间出现症状,在2岁以前所有病例都已有明显症状.不到25%的病例能学会坐,但没有能走或能爬的.所有患儿都显出肌张力过低,伴松弛性肌肉无力,腱反射消失与肌肉束颤,后者在幼儿中不容易察觉.可有吞咽困难.患儿往往因呼吸道并发症在早年夭折,但也有病情进展自发停顿的,使患儿处于永久性非进展性的无力状态中.Ⅲ型脊肌萎缩症(Wohlfart-Kugelberg-Welander病)在2~30岁期间发病.病理变化及遗传方式与前两种变型相似,但病情进展较为缓慢,预期寿命也较长.腿部的无力与肌萎缩最为显著,以股四头肌与髋关节屈肌最早出现症状.较后可累及臂部.无力现象往往从近端向远端扩展.某些家族性病例可能是继发于特殊的酶的缺陷(例如氨基己糖苷酯酶缺乏).Ⅳ型脊肌萎缩症遗传方式不定(常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性联),成年期发病(年龄30~60岁),病情进展缓慢.可能无法将其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下运动神经元型病例作鉴别.诊断和治疗若肌电图检查发现有失神经支配现象,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说明失神经支配并非由周围神经病变所引起,则通常可以证实临床诊断.偶尔需作肌肉活检.血清酶(肌酸激酶,醛缩酶)可略见增高.羊膜穿刺不能作出产前诊断.对这类疾病无特殊治疗.对病情静止或进展缓慢的病例,理疗,支架以及特殊的矫正器材在防止脊柱侧凸与关节挛缩方面可起相当作用.另外,缺乏维生素E2也会引起肌肉萎缩等症状(不只是肌肉萎缩),宜食用畜肉,蛋类,奶,奶制品,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等食物. 脊肌萎缩症的概述(详细内容见各分型)1. 概述: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简称SMA)是发生在婴幼儿的一组较为常见的疾病,呈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为广泛的肌肉萎缩,携带者频率估计约为1:60-1:80。
肌萎缩侧索硬化诊疗指南

肌萎缩侧索硬化诊疗指南概述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 )是一种病因未明、主要累及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其局限性分型包括进行性球麻痹(PBP),连枷臂、腿,进行性肌萎缩(PMA ),原发性侧索硬化(PLS)。
ALS 以进行性发展的骨骼肌萎缩、无力、肌束颤动、延髓麻痹和锥体束征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般中老年发病,生存期通常3~5 年。
病因和流行病学大约90%的ALS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ALS 的发病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较为常见的ALS 致病基因包括SOD1,TDP-43,研究显示,由FUS、SOD1 及OPTN3 种基因的突变造成的患者不超过2%,而25.6%~30.6%的家族性ALS 患者有SOD1 突变。
其他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RNA 加工异常、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细胞骨架排列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病毒感染、细胞凋亡、生长因子异常、炎症反应等。
欧洲及美国年发病率是2/10 万~3/10万,患病率为(3~5)/10万。
发病的高峰年龄为50~75 岁,不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
约10%ALS 患者为家族性,余90%为散发性。
ALS 中男女患病率比例为(1.2~1.5):1。
家族性ALS 的平均发病年龄较散发性ALS 发病年龄早。
中国ALS 的流行病学数据主要来自中国(中国香港地区),发病率约0.6/10万人,患病率约3.1/10 万人。
临床表现ALS 是一种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球部、四肢、胸腹部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
而眼球运动神经和括约肌功能一般并不受累,但在有些患者晚期也可能会被累及。
20%~50%的患者可以表现有认知功能障碍,5%~15%的患者甚至会发展为额颞叶痴呆。
发病后平均3~5 年因呼吸衰竭死亡,但5%~10%的患者可以存活10 年以上。
辅助检查通过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在脑干、颈、胸、腰骶4 个区域中寻找上、下运动神经元共同受累的证据,是诊断ALS 的基础。
最新抗肌萎缩蛋白病诊断指南

2024抗肌萎缩蛋白病诊断指南要点(全文)摘要抗肌萎缩蛋白病是由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DMD基因致病性变异所导致的一组主要累及骨骼肌和(或)心肌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包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Becker型肌营养不良以及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
DMD基因致病性变异广泛而复杂,导致部分患者的诊断和临床分型复杂而困难。
精准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对于抗肌萎缩蛋白病的临床诊治、多学科管理、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基因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基于抗肌萎缩病的研究进展,借鉴国内外抗肌萎缩蛋白病的指南共识,在抗肌萎缩蛋白病的临床表现、遗传学基础、诊断及临床分型、遗传学诊断流程以及临床遗传咨询方面达成共识,提出18条推荐意见。
本指南旨在规范和优化抗肌萎缩蛋白病的诊断,为临床医师和政府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共同降低抗肌萎缩蛋白病患者的诊断难度。
抗肌萎缩蛋白病(dystrophinopathy)是由位于Xp21.2的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DMD)致病性变异所导致的一组主要累及骨骼肌和(或)心肌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肌病[1, 2],以男性患者为主,少数女性DMD基因致病性变异携带者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骼肌和(或)心肌受累。
DMD基因的完全或部分失功能变异引起多种抗肌萎缩蛋白同源异构体出现质和(或)量的异常,其中Dp427m异构体的缺陷导致患者出现骨骼肌和(或)心肌的受累,形成抗肌萎缩蛋白病的典型表型谱系[2],包括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X-连锁扩张型心肌病(X-linked dilated cardiomyopathy,XLDCM)。
作为最常见的遗传性肌病,DMD和BMD的发病率在存活男婴中分别约为19.8/100 000[3]和5.4/100 000[4],DMD和BMD的人群患病率分别约为4.8/100 000和1.6/100 000[5],XLDCM和女性抗肌萎缩蛋白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尚不明确。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PPT课件

社会参与障碍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由于身体功 能受限和心理问题,往往难以正 常参与社会活动和工作学习,导 致社会参与障碍。
03 治疗原则与方法选择
药物治疗策略及效果评价
药物选择
推荐使用诺西那生钠等反义寡核苷酸类药物,以及利司扑兰等基因 修饰类药物进行治疗。
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脊髓性肌 萎缩症的康复工作,提供资 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共同 推动康复事业的发展。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 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脊髓性肌萎缩症概述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 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诊断标准与流程
肌肉活检
通过取少量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 肌肉萎缩的原因和程度。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MRI等,可以观察骨骼和肌肉结构的 改变,辅助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身体功能受限
脊髓性肌萎缩症导致患者身体功 能受限,如行走、跑步等日常活 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 量。
心理健康问题
社区支持服务
建立社区支持服务网络,为患者提供康复指导、心理支持 、社交活动等多元化服务,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长期随访管理
建立长期随访管理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及 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和问题,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05 康复训练和辅助器具应用
康复训练方法介绍及效果评价
运动疗法
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平衡和 协调能力。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实践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肌萎缩诊疗指南
【概述】
脊肌萎缩症简称脊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脊髓前角细胞进行性变性疾病,部分脑干下部的运动神经核也可受累。
临床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多在肢体近端肌肉开始,也可表现有舌肌萎缩和吞咽困难。
儿童病例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临床表现】
SMA可分成很多类型,常见的有:
(一)SMA I型(Werdnig-Hoffmann病)
1/3的患儿于出生前发病,其母于妊娠中可感到胎动减慢,或胎动突然停止。
几乎100%于生后5个月内发病,,生后不久即表现为肌肉无力,以四肢近端肌群受累为主,躯干肌亦可受累。
呈现明显的肌张力低下及自主活动减弱,反射消失,伴肌肉萎缩,舌肌受累可有肌肉萎缩及肌纤维颤动。
严重的婴儿可表现为吸吮及吞咽困难,哭声低弱,呼吸表浅,翻身、抬头困难,常因呼吸道反复感染而早期死亡。
此型预后最差,95%于生后1岁半内死亡。
(二)SMA 1I型
多在生后6~15个月内发病,个别者可在1~2岁时发病。
6个月后开始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对称性肢体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肌张力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患
儿可独坐,但不能独立站立和行走。
早期无肋间肌和延髓麻痹症状,l/3可有面肌受累。
1岁后起病者可生存至少年或成年,严重者可致残。
(三)SMAⅢ型(Kugelbery-Welander病)
又称为少年型进行性脊肌萎缩。
为常隐遗传,1/3有家族史。
发病多在2~17岁,男性较女性多见。
本型起病隐袭、缓慢进展,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和萎缩,早期以大腿、髋部无力明显,走路时呈鸭状步态,站立或上台阶困难,逐渐累及肩胛带及上肢肌肉,手肌则较少受累,但胸锁乳突肌较易受累,少数患者亦可出现面肌、软腭肌及舌肌受累,约1/4可出现腓肠肌假肥大。
少数患者可有手肌束颤及弓形足和双手细小震颤。
本型预后良好,个别女性可有正常寿命。
轻型患者20岁后仍可行走。
本型因可出现肌酶如CPK等不同程度的增高,肌电图除神经源性损害外尚可有肌源性,因而需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鉴别,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
(四)成年发病的SMAⅣ型
又称为成人慢性近端脊肌萎缩症(adult chronic:proximal spinal mLISCuIaratrophy),约1/3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本型的发病年龄多为18~30岁,最晚可达60岁。
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主要为进行性上、下肢近端无力或萎缩,肌张力低下,反射减低或消失,有肌肉束颤。
除肢体近端受累外,晚期可出现后组颅神经受累。
一般预后尚好,发病后可存活
20~30年。
少数家族病情进展较快,病程只有2~3年。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者发病多在40~60岁,预后较为良好,可至正常寿命。
(五)成人发病X-连锁SMA(Kennedy病)
又称为性连锁脊髓延髓肌萎缩(X-1inked spinal bulbar muscular atroptly,SBMA),是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
发病年龄在40岁以后,首发症状为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几年后方出现肢体无力。
舌束颤和肢体肌肉的肌束震颤常可见到。
肢体无力以近端为重,随疾病进展逐渐波及远端。
无感觉障碍和锥体束征。
该型SMA的基因突变编码部分男性激素受体,所以男性患者常有乳房发育增大,睾丸萎缩,生育力下降和内分泌异常如糖尿病等,可测雄激素受体水平。
(六)其他类型SMA
除上述几种常见的类型外,尚有多种类型,如儿童和青少年期局灶性肌肉萎缩症,常见的有:局限于延髓的Fazic-Londe 综合征,儿童期发病的延髓运动神经元变性的致死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及局限于肩胛腓骨肌群的肩胛腓骨肌萎缩症(scapuloperoneal muscular atrophy) 等。
【诊断要点】
(一)电生理检查
尽管SMlA有不同的亚型,但在电生理方面各型具有同样的表现。
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
(二)诊断标准
1.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临床表现,不应有锥体束征。
2.电生理检查显示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3.脑脊液蛋白含量正常。
4.肌肉活检为神经源性萎缩,神经活检为轴索变性。
5.家族史。
6.排除有相似症状和体征的其他疾病。
(三)鉴别诊断
1.婴儿型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生后即为肌无力,其母有重症肌无力。
一般于生后逐渐好转,且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效。
(2)先天性肌张力不全(Oppmenheim病):主要为肌张力低下,肌肉无萎缩,肌电图及肌肉活检无异常所见。
(3)Porepe病(糖原累积病Ⅱ型):有血清麦芽糖酶缺乏,心脏明显扩大,肌活检肌纤维中有大量糖原代替原来的肌纤维。
(4)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出生时一般情况好,一般发病在3
岁以后开始学走路时。
多有肌肉假肥大,肌电图为肌源性改变,血清酶均明显增高。
2.少年型需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鉴别,SMA虽可有血清肌酶谱增高,但肌电图为神经源性改变,肌肉活检亦为神经源性损害的特征。
以上特点均可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区分。
3.成年型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进行型肌营养不良肢带型:在成年型SMA中多有明显的肌肉束颤,肌电图为广泛的神经源性损害,肌肉活检为神经源性改变,因之可助鉴别。
(2)颈椎病:可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无感觉障碍、无锥体束及括约肌障碍、电生理表现和MRI等影像学表现等进行鉴别。
4.单肢肌萎缩(morIomelic muscular atroptly) 称作平山(Hirayama)综合征,平山病患者多为男性,20岁左右发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上肢的上臂和手肌萎缩,系神经源性,不伴有锥体束征。
肌萎缩进展缓慢,呈一良性过程,1~2年后自发停止。
颈椎MRI显示脊髓受压,建议可用颈托及适当注意颈部活动,有望改善症状。
5.良性束颤和痉挛(tmnigrl fascictllation and cramps) 多见于医学院的学生、年轻医生和焦虑症患者的年轻人,男性多见。
肌肉束颤和痉挛多见于手和肢体特定区的肌肉群,无肌无力和肌萎缩,电生理检查正常。
【治疗方案及原则】
无根治和特效治疗手段。
采用相应的对症治疗手段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