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传染病20

畜禽传染病20
畜禽传染病20

第五章畜禽传染病

一、名词解释

1.潜伏期: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

2.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3.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从亲代到其子代的传播方式,从广义上讲属于间接接触传播。

4.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动物群体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的传播方式。

5.消毒:选用适宜的化学药剂来达到抑菌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做消毒。手术场地、术野和手术人员手臂的无菌处理多用此法。

6.灭菌:应用煮沸、蒸汽等物理方法杀灭附着于手术器械、物品上面的微生物的方法叫做灭菌。

7.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

二、简答题

1. 传染病的特征、发展阶段、流行强度

传染病的特征有五个:(1).具有特定病原微生物;(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产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

(4).获得特异性免疫力;(5).具有一定的临床表现。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1).潜伏期;(2).前驱期;(3).明显期;(4).转归期

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分为四种形式(1)散发性;(2)地方流行性;(3)流行性;(4)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过程中三个基本环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传染病防制中的重要意义。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2)具有对该传染病有易感性的动物;(3)具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内的外界条件。

这三个条件是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最基本条件,必须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使其在动物群体中流行;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那么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与流行。

3.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1).疫情报告

发生动物传染病时,应立即将疫情报告给当地动物防疫机构,并通知邻近有关单位。上级部门接报后,及时派人到现场协助诊断和紧急处理,根据情况逐级上报。

(2).诊断

在实际中应根据传染病的性质,采用适当的诊断方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正确诊断。

(3).隔离

根据检疫结果,将全部动物分为患病、可疑感染和假定健康3类,并分别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隔离处理。

(4).封锁

需要政府部门的全力配合,当发生法定一类传染病或外来传染病时,当地兽医行政部门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疫情状况和当地具体条件,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分别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当疫区内最后一个病例消失后,且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未再发现新的感染或发病动物时,经过彻底终末消毒后,方可宣布解除封锁。

(5).紧急消毒

在发生传染病后,进行不定期的临时消毒能够及时消灭患病和可疑感染动物排出的病原体,而终末消毒则是解除隔离和封锁之前的必要环节。

(6).传染病的治疗

1)对因治疗:主要有血清疗法和抗菌药物疗法。

2)对症治疗:主要有对症疗法和护理疗法。

(7).动物尸体处理

通过高温处理、熏蒸及各种消毒方法来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通过掩埋或焚烧等方法处理。

4.禽流感的扑灭措施有哪些?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杜绝野鸟进入禽

舍,引进禽类时要严格检疫。

控制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用同源病毒灭活油苗进行免疫接种来预防,产蛋鸡于10日龄每只皮下注射0.3mL,40日龄、120日龄时每只皮下注射0.5mL;商品肉鸡可于10日龄每只皮下注射0.3mL。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病时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也可使用中草药治疗,板蓝根、金银花、黄芪等对蛋鸡恢复产蛋率有一定效果。

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首先是严密防止传入,一旦发生则应阻止疫情扩散。立即封锁疫区,对所有感染禽只和可疑禽只一律进行扑杀、销毁,封锁区内严格消毒等。

5.鸡沙门菌病的主要防制措施是什么?

(1)预防本病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消除发病诱因;

(2)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或饲喂活菌制剂有预防作用;

(3)严格贯彻消毒、隔离、检疫、药物预防等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

(4)在有病鸡群,应采取检疫、淘汰措施,使鸡群净化;

(5)对病鸡应及时隔离、消毒,并用氯霉素、庆大霉素、痢特灵、喹诺酮类等药物治疗。

6.禽流感的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寒冷季节多发,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

发病率高。

临床症状潜伏期3~5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即高、低致病性禽流感。

(1)低致病性禽流感野禽感染大多数都不产生临床症状。鸡和火鸡发病后表现为呼吸、消化、泌尿和生殖器官的异常,以轻度乃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最为常见。病鸡除出现精神食欲差及下痢等一般性症状外,咳嗽、打喷嚏、罗音、喘鸣和流泪,产蛋鸡产蛋下降。

(2)高致病性禽流感此型又称鸡瘟、真性鸡瘟、欧洲鸡瘟,多见于鸡和火鸡。感染鸡常突然发病,症状严重,有些鸡突然死亡。病鸡体温升高,拒食,拉黄绿色稀粪;精神极差,呆立,闭目昏睡。头颈部水肿,鸡冠与肉髯发绀、出血,腿部皮下水肿、出血。流泪,流鼻涕,呼吸困难,不断吞咽、甩头、流涎。产蛋鸡产蛋大幅度下降或停止。后期有些病鸡出现头颈震颤、两腿瘫痪等神经症状。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有的鸡群可达到100%。

剖检变化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及生殖道内有较多的粘液和干酪样物,窦、气管粘膜水肿、出血或出血,输卵管和子宫质地柔软易碎。

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皮下、粘膜、浆膜、肌肉及各内脏器官有广泛性出血,与ND相似,但出血更广泛、更严重。胰腺肿大出血、坏死。卵巢和卵子充血、出血,输卵管发炎。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HA、HI试验和ELISA。

7.试述禽流感的防制措施。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杜绝野鸟进入禽舍,引进禽类时要严格检疫。

控制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用同源病毒灭活油苗进行免疫接种来预防,产蛋鸡于10日龄每只皮下注射0.3mL,40日龄、120日龄时每只皮下注射0.5mL;商品肉鸡可于10日龄每只皮下注射0.3mL。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病时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也可使用中草药治疗,板蓝根、金银花、黄芪等对蛋鸡恢复产蛋率有一定效果。

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首先是严密防止传入,一旦发生则应阻止疫情扩散。立即封锁疫区,对所有感染禽只和可疑禽只一律进行扑杀、销毁,封锁区内严格消毒等。

8.口蹄疫的防制措施有哪些?

平时加强检疫,禁止从疫区购入动物及其产品、饲料及生物制品。口蹄疫感染地区主要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本病,易感动物每年接种2~4次口蹄疫灭活疫苗或合成肽疫苗。

发生口蹄疫时,应立即上报疫情,确切诊断定型,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并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督,禁止人、动物和物品的流动。在严格封锁的基础上,捕杀患病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环境、用具和物料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对疫区内的假定健康动物和受威胁区

的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9.简述急性典型猪瘟的主要剖检变化。

呈出血性败血症变化特征,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充血、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特征病变为脾脏梗死,周缘呈紫黑色,不肿大。咽喉、会厌软骨、扁桃体、心、肺、肾、胆囊、膀胱等多处有出血点。但以上这些典型病理变化在近年来并不多见。目前大多数猪瘟病例表现为黏膜表面的针尖状出血点;多数病猪扁桃体坏死,淋巴结肿胀、充血或出血;部分病猪小肠和大肠黏膜,肾脏表面有充血和出血点。

10.简述典型鸡新城疫的主要剖检变化

病变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出现卡他性炎或出血,尤以腺胃、小肠、回盲口附近明显。腺胃黏膜肿胀,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浓稠的黏液,腺胃乳头出血,在腺胃与食道或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呈条纹状不规则的出血斑或溃疡。小肠内充满乳糜样浆液,呈现出血性卡他性炎,病久常见溃疡。盲肠和直肠黏膜条纹状出血。慢性病例亦可见纤维素性坏

死点。在呼吸道鼻腔、喉头和气管内常积有大量污秽黏液,其黏膜充血及出血。气囊黏膜有充m或出血。肺有时可见淤血或水肿,或有间质性肺炎。

11.炭疽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其防治措施。

流行特点:各种家畜、野生动物、人都有易感性,其中

以草食兽最易感。家畜中以牛、羊、马和鹿最易感,水牛和骆驼次之,猪感受性较低,犬和猫更低。人也有感染性。

炭疽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其尸体。由于病原体排出体外后可形成炭疽芽孢,因此,被污染的土壤、水源及牧场等将成为长久疫源地。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皮肤创伤、呼吸道及吸血昆虫感染。本病多为散发,常发生于夏季。

临床症状:潜伏期1~3 d,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型。

1)羊:多为最急性炭疽。病羊突然倒地,全身战栗,磨牙,昏迷,天然孔出血,几分钟死亡;也有的呈急性经过,数小时内昏迷而死。

2)牛:多呈急性经过。病初体温高达4 1℃以上,初兴奋后沉郁,食欲废绝,反刍泌乳停止,可视黏膜发绀出血,呼吸困难,肌肉震颤,死前天然孔流血,1~2 d内死亡。亚急性病情较缓,常出现局限性炭疽痈,病程数日以上。最急性型常迅速倒毙,无典型症状。

3)猪:多取慢性经过。一般慢性经过病猪,.生前无明显症状,多在宰后发现。有的病猪发生咽炭疽,病初发热,。咽喉部肿胀,吞咽及呼吸困难,严重时可窒息死亡。

剖检变化:炭疽病畜禁止剖检,应予焚烧或深埋。凡疑为炭疽的病畜,必须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诊断,以防误剖散播病原。

急性炭疽为败血症变化。尸体明显膨胀,尸僵不全。全身多发性出血,血液呈煤焦油样,皮下、肌肉及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脾脏肿大2~5倍,切面呈暗红色,软如泥状。

局部炭疽的病变常见于咽、肺、肠等处。咽炭疽多见于猪,咽喉周围的结缔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咽、喉及颌下淋巴结出血肿大,扁桃体肿大、出血及坏死。

防治措施:常发地区内的易感动物,每年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常用疫苗有无毒炭疽芽孢苗或炭疽Ⅱ号芽孢苗,接种后14 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年。注意无毒炭疽芽孢苗对山羊不适用。

发生炭疽时,应立即上报疫情,划定疫区,实行封锁、检疫、隔离、紧急免疫接种、治疗及消毒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可疑动物可用青霉素治疗,必要时可使用抗炭疽血清治疗。12.结核病的诊断要点及其防治措施。

诊断要点:

(1)临床症状:常呈慢性经过,病初症状不明显,,仅见消瘦、倦怠,随后症状逐渐明显。

1)牛:常见有肺结核、乳房结核、淋巴结核,有时可见肠结核、生殖器结核和脑结核等。肺结核时,病初病畜易疲劳,干咳;以后咳嗽逐渐加重,湿咳有痰;呼吸加快,严重时气喘;日渐消瘦,乳量大减。乳房结核时,乳房上淋巴结肿大,乳房有硬结,无热无痛;泌乳量减少,乳汁变稀薄,

甚至含有凝乳絮片或脓汁,严重时泌乳停止;两侧乳房不对称,乳头变形变位。淋巴结核时,常见体表主要淋巴结肿大,但无热痛。肠结核多见于犊牛,表现为顽固性下痢和迅速消瘦。生殖器官结核表现为性机能紊乱。脑结核表现多种神经症状。

2)猪:多表现为淋巴结核,以下颌、咽、肠系膜等淋巴结最常发生。淋巴结肿大、硬固、凹凸不平,以后化脓破溃,排出脓汁和干酪样物,不易愈合。临床症状多不明显。

3)禽:表现为消瘦,贫血,鸡冠萎缩,产蛋减少或停止等,病禽常突然死亡。

(2)剖检变化:特征病变是在患病组织器官上发生增生性结核结节和渗出性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灶。牛结核病灶多见于肺、淋巴结、胸膜、腹膜、肝、脾、肾、骨、关节、子宫和乳房等。在胸膜和腹膜上形成的结节,如珍珠样,称为“珍珠病”。

猪结核病灶多见于头颈部淋巴结。禽结核病灶多见于肠道、肝、脾、骨和关节。

(3)变态反应诊断: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点眼或皮内试验。

防治措施:结核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检疫,防止疫病传入,净化污染群,培养健康群,加强饲管和环境消毒等。

13.牛流行热的的流行特点、特征性症状与剖检变化及其防

治措施。

流行特点:高温季节多发,大群发生,传播迅速,病程短促,发病率高而病死率低。

临床症状:突然高热(40℃以上),持续2~3 d后降至正常。病牛精神萎靡,厌食或绝食,呼吸急促,反刍停止,眼结膜炎、流泪、畏光,流鼻涕,流涎,便秘或腹泻。有的病牛四肢关节浮肿、疼痛、呆立、跛行。泌乳牛产乳量急剧下降或停乳,妊娠母牛可发生流产、死胎。多数病牛取良性经过,死亡率一般在1%以下,但部分病例常因长期瘫痪而遭淘汰。

剖检变化:单纯性急性病例无特征性病变。急性死亡的自然病例,可见明显的肺间质气肿,肺高度膨隆,间质增宽,内有气泡,压之呈捻发音。有些病例呈现肺充血或肺水

肿。

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消灭蚊蝇,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及时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本病。发病时在初期可根据情况酌用退热药及强心药,停食时间长的可适当补充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并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来防止继发感染。

第二章 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第二章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3学时) 主要内容 1、防疫的基本原则和综合性防疫措施 2、动物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3、动物检测的分类及检疫内容 4、隔离和封锁的方法 5、病畜的治疗方法 6、消毒、杀虫、灭鼠的方法 7、预防接种、紧急接种和药物预防 自学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了境动植物检疫法 2、常用畜禽生物制品简介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平时的预防措施 3、发病时的扑灭措施 4、各种措施执行的方法 重点 平时的预防措施、发病时的扑灭措施;疫情报告与疫病的诊断方法;检疫;隔离和封锁: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消毒、杀虫、灭鼠的方法。 难点 检疫;隔离和封锁;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 查明和消灭传染源,截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提高家畜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特点,对各个不同的流行环节,分清轻重缓急,找出重点措施,以达到在较短期间内,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猪瘟 –牛恶性卡他热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综合性防制措施:“养”、“防”、“检”、“治” 养: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的非特异性抵抗力 防:预防接种 防止环境污染,成为病原体的传播媒介 检:检疫,畜禽检疫,畜产品检疫 治:治疗,特异性的生物制剂 抗菌素 一、平时的预防措施 疫病的预防(prevention): 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疫病的防制(control):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源,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将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疫病的消灭(eradication): 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灭。 ⑴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自繁自养”是防止从异地带进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畜禽传染病1

炭疽(Anthrax) a)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b)其病变的特点是败血症变化、脾脏显著增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 c)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兼性需氧,且病畜体内的菌体不形成芽胞,一且暴露空气中,在12一42℃条件下,可形成芽胞。 流行病学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当病畜尸体处理不当,形成芽胞污染土壤、水源、牧地,成为长久的疫源地。 ●易感动物:各种家畜,野生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其中草食兽最易感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常因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而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感染,主要由吸血昆虫 叮咬而致。·此外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5天 牛:最急性型:突然昏迷、倒卧,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天然孔出血。病程数分钟至数小时。 急性型:最常见,体温上升到42℃,少食,在放牧和使役中突然死亡。有的精神不振,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粘膜呈蓝紫色或有点状出血。濒死期体温下降,气喘,天然孔流血,痉挛,一般1~2天死。 亚急性型:病情较缓。较少见。 绵羊与山羊:常最急性型炭疽,表现为脑卒中的症状,突然眩晕,摇摆,磨牙,全身痉挛,天然孔有时出血,很快倒地死亡。 猪:猪对炭疽的抵抗力较强。有的为咽部炭疽,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明显肿胀。 症状病变 急性炭疽为败血症病变。 炭疽尸体腹胀明显,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粘膜发绀,血液不凝呈煤焦油样。 全身多发性出血,皮下、肌间、浆膜下胶样水肿。脾肿大2一5倍,脾髓软化如糊状。切面呈砖红色,出血。 肠道出血性炎,有的在局部形成痈。 诊断 可疑炭疽病死畜,禁止剖检,可切下一块耳朵,或者用消毒棉拭子浸透血液,涂片送检。 镜检:濒死期末梢血液或脾脏制成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若见有多量有荚膜、菌端平直的粗大杆菌,并结合临诊表现,可诊断为炭疽。 结核病 本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病理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变。乳牛中较为常见~~~ 病原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三个型: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支杆菌、禽分支杆菌。 ●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用一般染色法较难着色,常用抗酸染色法。 ●因其含有丰富的脂类,故生存力较强。对干燥和湿冷的抵抗力强,对热抵抗力差,60℃30分钟即死亡。 ●本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等药物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结核病患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排菌的开放性结核患畜。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交配感染 ?易感动物:在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猪和家禽亦可患病,羊极少发病。 免疫和发病机理(了解) 结核杆菌是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机体抗结核病的免疫基础是细胞免疫反应.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与吞噬细胞遭遇,易被吞噬或将结核杆菌带入局部的淋巴管和组织,并在侵入的组织或淋巴结处发生原发性病灶,细菌被滞留并在该处形成结核。如果机体抵抗力强,此局部的原发性病灶局限化,长期甚至终生不扩散。如果机体抵抗力弱,疾病进一步发展,细菌经淋巴管向其它一些淋巴结扩散,形成继发性病灶。如果疾病继续发展,细菌进入血流;散布全身,引起其它组织器官的结核病灶或全身性结核。 症状 ●牛常发生肺结核,常发短而干的咳嗽,病畜日渐消瘦、贫血、有的牛体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肩前、股前、腹股沟、淋巴 结等。病势恶化可发生全身性结核。多数病牛乳房常被感染侵害,见乳房上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泌乳量减少,肠道结核多见于犊牛,消化不良、顽固性下痢,迅速消瘦。 ●禽结核病主要危害鸡和火鸡,成年鸡和老鸡多发。感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但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病禽因衰竭 或因肝变破裂而突然死亡. ●猪结核病:猪对禽型、牛型、人型结核菌都有感受性。 病变 病理学特点是在器官组织发生增生性或渗出性炎或两者混合存在。

动物传染病A卷(4)

扬州大学试题纸 系动医课程家畜传染病学(A)卷2002—2003学年第 1 学期 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计20分) 1. 传染病: 2. 疫源地: 3. 检疫: 4.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5. 疫病防制(Control): 6.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7. 痒病(Scrapie): 8. 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9.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Sw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hinitis): 10. 猪伪狂犬病(Porcine pseudorabies): 二、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将代表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最常引起猪链球菌病的2型链球菌属于兰氏(Lancefield)分类法中的()群。 A. R(群) B. S(群) C. C(群) D. T(群) 2. 衣原体病具有广泛的宿主,畜禽中较为易感的是()。 A. 马属动物 B. 羊、牛、猪 C. 火鸡 D. 鹦鹉和鸽 3. 在国际兽疫局(OIE)规定的A类疾病(List A)中的禽类疾病是()。 A. 新城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 B. 新城疫和真性鸡瘟 C. 新城疫和欧洲鸡瘟 D. 新城疫和禽流感 4. 狂犬病的传染源有()。 A. 发病犬 B. 外貌健康的带毒动物 C. 带毒的蝙蝠 D. 以上都是 5. 牛恶性他热可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A. 病牛—易感牛 B. 病牛—绵羊—易感牛 C. 病牛—狷羚—易感牛 D. 病牛—非洲角马—易感牛 6.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形式有()。 A. 流行性 B. 地方流行性 C. 散发性 D. 周期性地方流行性 7. 母猪怀孕期间可感染细小病毒,并引起各种形式的繁殖障碍。其中,怀孕30~50d之间感染时,主要出现(),怀孕50~60d感染时,多出现();怀孕70d感染的母猪则出现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为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防止疫情发生,降低发 病率,切实保护广大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切实有效防止传染病的流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要求,提高快速反映和应急处理能力,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确保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宣传传染病知识,提高师生公共卫生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2、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3、快速反应: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出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成立防控传染病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监督检查此项工作。根据传染病疫情的预测与变化不定期召开会议。在县教育局防控办指导下日常管理校卫生室,具体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及技术指导,配合开展相关宣传工作,负责应对学生中出现的应急状况。 四、应急体系 建立以校长挂帅的应急领导小组,疫情发生时紧急启动。视疫情严重程度决定启动规模,发生重大疫情全面启动。

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孙连桥 副组长:于顺礼郑军苏艳生 成员:丁焕然龚大平李长利高立军张江浩贾绍忠张梦红张术超各班班主任 五、传染病疫情上报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校领导的要求,建立我校传染病上报隔离制度,内容如下: 1、卫生室为传染病疫情责任人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兼职教师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2、班级内发生传染病,班主任第一时间报卫生室,上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及联系方法、所患疾病、发病日期、诊断单位,并在规定的检疫内进行跟踪调查。 3、教工发生传染病,年级组长在第一时间报卫生室,上报内容同2。 4、卫生室在接到班主任、年级组长上报疫情后,在第一时间上报县防疫站和县教育局防控办,并向校长汇报。 5、卫生室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如发现传染病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的通信方式,向发病地的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6、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进行隔离治疗,传染期内不得复课复工。复课复工时要出具门诊诊断证明及病历,须经校医查验批准。 7、对于班级发生疑似传染病的,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报卫生室,由卫生室进行现场调查,确有传染病可能的,同时进行处理。 六、工作措施 1、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健康教育课、校园广播站、黑板报、晨会、班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学生及家长对传染病预防、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生活和卫生

有效控制我国畜禽传染病的措施

有效控制我国畜禽传染病的措施 摘要论述了畜禽传染病的危害,提出了当前我国畜禽业传染病预防存在的问题,并着重论述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措施,以便把畜禽传染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畜禽;传染病;控制;措施 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在兽医科学技术研究中居重要位置。畜禽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兽医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实力。近十余年来,我国畜禽重大传染病的防制取得显著进展,猪瘟、鸡新城疫、禽流感、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布氏杆菌病、炭疽、兔病毒性出血症等一些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畜禽传染病也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为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但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和某些方法管理不当,致使畜禽疫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复杂化,进而在疫病防制上出现了很多漏洞,这不仅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损失,影响人民生活;而且某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还能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分析目前我国畜禽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与特点,制定相应的防疫体制、体系,快速准确地控制我国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我国畜禽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目前我国畜禽传染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1疫病有呈扩散蔓延之势 随着我国集约化和规模化饲养业的发展,畜禽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而相应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法规不健全,从而造成疫病的传染流行。不仅导致一些常见高发疫病不能有效地及时诊断和控制,而且水疱病、猪瘟、炭疽、牛出败、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和牛羊魏氏梭菌病等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又重新抬头,呈扩散蔓延之势。 1.2国外畜禽疫病传入我国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从国外引进种畜、种禽和动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的检疫监测手段,而且配套措施不力,致使诸如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减蛋综合征、猪密螺旋体痢疾、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牛羊蓝舌病、赤羽病、绵羊痒病、猪圆环病毒病等病传入我国[2]。

畜禽养殖技术规范

畜禽养殖技术员培训规范 根据农业部有关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校外畜禽养殖技术员的培训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培训对象 各类养殖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中从事畜禽养殖的人员及适度规模动物养殖场的技术人员和在校学生。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已经从事或准备从事畜禽养殖工作的农民能够掌握畜禽养殖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特别是掌握其中涉及的畜禽的品种、繁育、营养、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废弃物处理及畜禽场建筑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对象对畜禽养殖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和造就大批懂技术、能示范的畜禽养殖专业化技术人员。 三、培训环节、培训内容及学时分配

四、知识与技能要求 (一)畜禽的品种与特性 1.了解常用畜禽品种 2.掌握常用畜禽的外貌特征、生理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二)畜禽的繁育 1.了解畜禽的选种与选配的基本方法及程序 2.掌握种畜禽的人工授精技术 3. 掌握禽蛋孵化技术 (三)畜禽的营养与饲料

1.了解畜禽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2.了解畜禽的常用饲料 3.熟练掌握畜禽饲料的日粮配合与加工调制技术 4. 掌握青绿饲料的生产与青贮技术 (四)畜禽的饲养管理 1.掌握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2.掌握禽的饲养管理措施 3.掌握牛羊兔的饲养管理措施 (五)畜禽的疾病防治 1.掌握我国畜禽常见传染病防治技术 2. 了解畜禽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 3. 了解畜禽常见普通病防治技术 4. 熟练掌握畜禽场疾病综合防制措施 (六)畜禽场废弃物处理与控制 1.掌握畜禽粪便的处理与利用技术 2. 掌握畜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七)畜禽场建筑与设备 1.掌握畜禽场场址的选择与布局 2. 了解畜禽舍建筑设计及养殖设备 五、培训实施与考核 1.培训方式与要求:培训以实际操作为主,采用理论讲授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讲授利用视频、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传染病问答题 - 副本

2005-2006学年第1学期《动物传染病学》(A)卷参考答案 四、问答题(计50分) 1、列举三种重要的鸡呼吸道传染病,简述其流行病学和病变特点以及实验室诊断要点?(15分) 2、列举三种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并从病原、流行病学和病变等方面对三种疾病进行比较。(15分) 3、根据口蹄疫的病原特点及其流行病学特性,试分析口蹄疫难以控制和消灭的原因?(10分) 4、针对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状况,提出该疾病切实可行的防制对策?(10分) 1、答题要点: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鼻炎、传染性喉气管炎。 分述如下:慢性呼吸道病主要侵害4~8周龄幼鸡,呈慢性经过,可经蛋传播;主要病变为鼻、气管、支气管和气囊内有粘稠渗出物,气囊膜变厚和浑浊,表面有结节性病灶,内含干酪样物。实验室诊断可分离培养支原体;或区病料接种7日龄鸡胚卵黄囊,5-7日后死亡,检查死胚;活鸡检疫可用凝集试验。传染性鼻炎主要发生在4周龄以上的鸡,呈急性经过;主要病变为鼻腔和鼻窦黏膜卡他性炎症,表面有大量黏液;严重时,鼻窦、眶下窦和眼结膜囊内有干酪样物。实验室诊断分离培养鸡嗜血杆菌;或取病料接种健康幼鸡,可在1~2天后出现鼻炎症状。传染性喉气管炎主要侵害成年鸡,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主要病变,轻者,喉头和气管黏膜呈卡他性炎症;重的,黏膜变性、出血、坏死,上面覆有干酪样假膜,气管内有血性渗出物。实验室诊断取病料接种9~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3天后绒毛尿囊膜出现增生性病灶,细胞核内有包涵体。 2、答题要点: 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为DNA病毒。该病主要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症状。只感染猪,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往往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主要病变是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感染胎儿还可见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及坏死等病变。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为DNA 病毒。该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但主要传染源为猪和鼠,可直接接触感染发病,也可经伤口传播。可感染多种年龄猪,哺乳仔猪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一般无特征病变,如有神经症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液增多,扁桃体、肝和脾均有散在的白色坏死灶,肺水肿,有间质性肺炎,胃底黏膜出血,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出血,肾和心肌出血,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本病主要侵害母猪和仔猪,育肥猪发病温和,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毒猪,该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耐过猪可长期带毒排毒。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传播迅速。亦可垂直传播。主要病变见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腹膜、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发生水肿,肺水肿。 3、答题要点: 病原学方面:血清型多,各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力,病毒易变,对外界抵抗力较强。潜伏期和恢复期均可带毒排毒。隐性感染者长期带毒排毒。 流行病学方面:宿主谱广,传染性极强,传播途径多种,可经风媒呈跳跃式传播。 4、答题要点: 平时的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家禽机体的抗病能力,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传播。 (2)拟订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 (3)定期杀虫、灭鼠,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 措施 宣化镇岳窑小学 2014.9

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一、遵循预防为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做好常见传染病预防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各班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定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保障师生健康。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3)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2、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3、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食堂员工每年体检、持证上岗制度,发现卫生问题及时整改。食堂管理者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校医、教育处。杜绝食品卫生事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4、有计划的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5、合理安排学生的生活、学习、注意劳逸结合,教育学生养成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7、加强部门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8、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班主任要按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午检和报告,宿舍管理老师坚持对住宿生晚上回宿舍检查和报告,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并把检查结果记入班主任日志和值班记录。 2、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1名高烧学生或者1天内有3个学生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及电话询问请假学生发现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教育处。执行"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控制传染病的蔓延。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教育处,学校校医应当在24小时内向上级机关报告。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技术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技术 1.动物传染病的概念动物传染病是由活的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引起动物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疾病。 2.动物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⑴传染来源,⑵传播途径,⑶易感动物。这三个基本环节,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是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疫病都无法发生与流行。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控制传染来源或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动物就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疫病的目的。 3.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特征⑴由活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⑵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这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难⑶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浆细胞根据进入机体的特异性抗原产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或侵害机体的免疫器官产生免疫抑制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由非易感动物变为易感动物,为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这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极为不利。⑷耐过动物或治愈动物能够抵抗某一种特定的疫病这使控制与消灭动物疫病成为可能。⑸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经验丰富的兽医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迅速作出判断果断采取措施,为传染病的扑灭与降低经济损失打下坚实的基础。⑹动物传染病具有一定流行规律,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禽流感一般在冬季多发而在夏季发病较少。 根据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与特点动物疫病的防空措施主

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查明、控制和消除传染来源 1、查明传染来源 动物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时,通过诊断查明传染来源是防疫工作的关键和首要环节,它关系到能否制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诊断(diagnosis)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对就诊动物或动物群进行检查,对疾病表象进行分析,从而对疾病性质、发展和预后作出判断。诊断动物传染病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病原学诊断(病原分离鉴定、病原基因检测)和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动物变态反应)等方法。准确的诊断来自正确的思维、合理的方案、可靠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对重大疫情,应全面了解、系统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材料、数据及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各有特点,疫病诊断方法多种多样,许多诊断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等方面并未达到尽善尽美。因此,实际工作中特别强调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诊断结果的综合分析,确保诊断结论准确无误。大型养殖场疫病的确定,应注重诊断的群体性。所谓诊断的群体性,是指在一个相对隔离的养殖场,在检出一例或少数几例某些疫病患病动物或 阳性动物时,要考虑全群染疫的可能性,如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支原体性肺炎等疫病。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疫检验、疾病研究、动物诊疗及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活动

畜禽养殖技术规范

畜禽养殖技术规范 一、培训对象各类养殖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中从事畜禽养殖的人员及适度规模动物养殖场的技术人员和在校学生。 二、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已经从事或准备从事畜禽养殖工作的农民能够掌握畜禽养殖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特别是掌握其中涉及的畜禽的品种、繁育、营养、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废弃物处理及畜禽场建筑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对象对畜禽养殖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和造就大批懂技术、能示范的畜禽养殖专业化技术人员。 三、培训环节、培训内容及学时分配序号环节名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重要性排序建议培训学时理论实操合计1畜禽的品种与特性常用畜禽品种介绍110畜禽的外貌、生理特征及生物学特性2202畜禽的繁育畜禽的选种、选配220种畜禽的人工授精422禽蛋孵化2113畜禽的营养与饲料畜禽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220畜禽的常用饲料110畜禽饲料的日粮配合与加工调制321青绿饲料的生产与青贮2114畜禽的饲养管理猪的饲养管理211禽的饲养管理321牛羊兔的饲养管理3215畜禽的疾病防治畜禽常见传染病防治321畜禽常见寄生虫病防治211畜禽常见普通病防治211畜禽场疾病综合防制措施1106畜禽场废弃物处理与控制畜禽粪便的处理与利用211畜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1107畜禽场建筑与设备畜禽

场场址的选择与布局211畜禽舍建筑设计及养殖设备220总计学时422913 四、知识与技能要求 (一)畜禽的品种与特性1.了解常用畜禽品种2.掌握常用畜禽的外貌特征、生理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二)畜禽的繁育1.了解畜禽的选种与选配的基本方法及程序2.掌握种畜禽的人工授精技术3、掌握禽蛋孵化技术(三)畜禽的营养与饲料1.了解畜禽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2.了解畜禽的常用饲料3.熟练掌握畜禽饲料的日粮配合与加工调制技术4、掌握青绿饲料的生产与青贮技术 (四)畜禽的饲养管理1.掌握猪的饲养管理措施2.掌握禽的饲养管理措施3.掌握牛羊兔的饲养管理措施 (五)畜禽的疾病防治1.掌握我国畜禽常见传染病防治技术2、了解畜禽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3、了解畜禽常见普通病防治技术4、熟练掌握畜禽场疾病综合防制措施 (六)畜禽场废弃物处理与控制1.掌握畜禽粪便的处理与利用技术2、掌握畜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七)畜禽场建筑与设备1.掌握畜禽场场址的选择与布局 2、了解畜禽舍建筑设计及养殖设备 五、培训实施与考核1.培训方式与要求:培训以实际操作为主,采用理论讲授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讲授利用视频、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由长期从事畜禽繁育、疾病防控及养殖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 为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防止疫情发生,降低发病率,切实保护广大教师、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切实有效防止传染病的流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要求,提高快速反映和应急处理能力,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确保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宣传传染病知识,提高师生公共卫生意识,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2、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3、快速反应: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出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成立防控传染病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监督检查此项工作。根据传染病疫情的预测与变化不定期召开会议。在县教育局防控办指导下日常管理校卫生室,具体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及技术指导,配合开展相关宣传工作,负责应对学生中出现的应急状况。

四、应急体系 建立以校长挂帅的应急领导小组,疫情发生时紧急启动。视疫情严重程度决定启动规模,发生重大疫情全面启动。 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孙连桥 副组长:于顺礼郑军苏艳生 成员:丁焕然龚大平李长利高立军张江浩贾绍忠张梦红张术超各班班主任 五、传染病疫情上报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校领导的要求,建立我校传染病上报隔离制度,内容如下: 1、卫生室为传染病疫情责任人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兼职教师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2、班级内发生传染病,班主任第一时间报卫生室,上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及联系方法、所患疾病、发病日期、诊断单位,并在规定的检疫内进行跟踪调查。 3、教工发生传染病,年级组长在第一时间报卫生室,上报内容同2。 4、卫生室在接到班主任、年级组长上报疫情后,在第一时间上报县防疫站和县教育局防控办,并向校长汇报。 5、卫生室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如发现传染病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的通信方式,向发病地的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6、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进行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2.5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染病的概念及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特性; 2、感染的类型 3、传染病发展的四个阶段 4、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5、疫源地与自然疫源地的关系 6、流行的表现形式和及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7、影响流行过程的自然、饲养管理和社会因素 自学内容 1、感染的分类 2、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来源及种类 基本要求 l、掌握相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传染病的特性、发展阶段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重点 感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传染源、传播媒介、易感动物的概念;疫点、疫区、疫源地的概念:传染病的流行形式。 难点 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关系 第一节感染和传染病 (一)、感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显性感染: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机体的抵抗力相对地比较弱时,动物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这一过程称作显性感染。 隐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出现任何症状,这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体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过程,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动物机体的条件不适合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动物机体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侵入者消灭,从而不出现可见的病理变化和临诊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换句话说,动物机体对病原

微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称为有易感性。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性微生物。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大多数耐过传染病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 4.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如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可以用血清学等方法检查出来 5.大多数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第二节感染的类型和传染病的分类 (一)感染的类型 1、按感染的发生分: 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按感染的部位分: 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3、按病原的种类分: 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4、按症状是否典型分: 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5、按疾病的严重性分: 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6、按病程长短分: 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感染 7、按临床症状分: 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过型感染、顿挫型感染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为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对相关工作做如下规定: 1、处置措施: (1)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流感、非典、结核类、风疹、流脑、麻疹、肝炎、严重皮肤病等传染性疾病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进行隔离室休息。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要立即送往指定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及时通知其家长,前往指定医院按照要求监护管理学生。如果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立即到指定医院进行诊断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出现疫情,学校领导要亲临现场指挥,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加强预控工作。 (4)学校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6)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 (7)如传染病烈性感染,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做到: ①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学校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疾控部门和教育局、人社局的处理意见。 ②疫点消毒。对学校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③疫情调查。学校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④相关措施:根据传染病的特点,相应采取各种有利于防病的辅助措施,比如通风、晾晒被褥、分餐等。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方案

滕州市中医医院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方案 2013年卫生人员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中,要重点抓好手足口病、艾滋病、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霍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重点为乙型肝炎)等12种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各科室的卫生技术人员要逐步建立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的培训模式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的培训模式。将传染病防治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并进行重点考核。与奖金挂钩,各科室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做好培训工作,提出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全体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每人每年不少2次。 一、培训目标 (一)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重点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医疗规范、流行病学知识、医疗关怀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杜绝院内感染。 (二)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三)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 二、培训内容 (一)法律、法规部分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等。 (二)专业部分 艾滋病、结核病、霍乱、鼠疫、手足口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防治现状;病源学和致病机理;诊断程序和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传染病相关疾病;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传染病防治宣传和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网络报告等相关知识。 四、培训方式 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授课培训为主,组织相关会议时要注意安排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的内容。 滕州市中医医院 2013年11月18日修订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下迪小学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 为确保在发生人传染病疫情时,在我们学校可以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猪流感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扩散,保障广大师生员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马杰 副组长:梁赛泽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常识,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注意教室内通风。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杜绝学生在校吃零食,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院诊治并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2、教职工生病被诊断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要及时主动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一、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严密防范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加强学校的疫情监测与健康体检工作。加强晨检制度,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出勤、健康状况。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学校由专人负责疫情报告。 三、校医要定期对全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报告,按要求做好隔离消毒、紧接接种等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四、切实配合好上级部门对学校学生进行免疫接种。防止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五、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疫情的疫源追踪、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切实做好疫情的卫生处理工作,防止疫情蔓延。 六、要积极开展创建卫生学校活动,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号召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卫生大扫除,清除卫生死角,清洁和规范各类公共设施,加强对公共厕所的环境卫生管理和无害化处理。 七、积极组织开展除害灭病工作,降低校园“四害”密度,对易孳生蚊、蝇、蟑螂、老鼠等有害生物的场所进行清扫、杀灭和消毒,杜绝卫生管理上的空白,以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八、加强对学生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讲座、板报等形式,开设传染病知识教育课堂,向学生传授针对性较强的传染病预防知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 九、“艾滋病”预防主要做好宣传教育。开展“三个一”活动: (1)读好一本好书。让学生到校图书室借阅或者购买预防艾滋病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并由班主任组织时间集中学习,让学生切实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常识。 (2)参观一次挂图展览。 (3)写好一篇心得体会。

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 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麻疹病毒为病毒),又是一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未免人群普遍易感,20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每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 至今人们只发现一种病毒抗原类型,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无动物宿主,也没有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 患病后和接种麻疹疫苗均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近年来发病有大龄化趋势。 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高发期。 麻疹的免疫预防策略 达到并维持95%人群免疫力的策略 让每一个儿童都获得免疫机会: 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8-12月龄麻疹疫苗第一针(基础免疫); 麻疹疫苗的加强免疫:18-24月龄麻疹疫苗第二针;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依据麻疹流行情况开展强化免疫活动,保护大龄儿童。 国家免疫规划目标: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 临床特征:发热(体温可达40℃)、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科氏斑)及全身斑丘疹,典型麻疹可概括为“发热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 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其次为喉炎、脑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导致病情严重恶化; 麻疹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期:出疹前后5天内为本病的传染期,如果合并肺炎,应延长5天。 易感人群 没有患过麻疹或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不论男女老幼皆易受到传染。 6个月以下的小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可暂不受传染。 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新生儿也能发病。 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个别人可能两次患麻疹。 麻疹潜伏期一般在8-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6天,少数接受过免疫注射者可延长至3-4周,症状也较轻。控制措施 在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集体单位一旦发现麻疹后应要求病人隔离,并避免易感人群的接触。 对易感者酌情进行应急接种。接种减毒活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时间较麻疹的潜伏期早,故在接触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 麻疹和风疹的鉴别 麻 风疹 疹潜伏期:8~14天;14~21天; 前驱期:3-4天,1~2天,

畜禽传染病20

第五章畜禽传染病 一、名词解释 1.潜伏期: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 2.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3.垂直传播:是指病原体从亲代到其子代的传播方式,从广义上讲属于间接接触传播。 4.水平传播:是指病原体在动物群体或个体之间横向平行的传播方式。 5.消毒:选用适宜的化学药剂来达到抑菌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做消毒。手术场地、术野和手术人员手臂的无菌处理多用此法。 6.灭菌:应用煮沸、蒸汽等物理方法杀灭附着于手术器械、物品上面的微生物的方法叫做灭菌。 7.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并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反应。 二、简答题 1. 传染病的特征、发展阶段、流行强度 传染病的特征有五个:(1).具有特定病原微生物;(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产生特异性免疫学反应;

(4).获得特异性免疫力;(5).具有一定的临床表现。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4个阶段:(1).潜伏期;(2).前驱期;(3).明显期;(4).转归期 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分为四种形式(1)散发性;(2)地方流行性;(3)流行性;(4)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过程中三个基本环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传染病防制中的重要意义。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2)具有对该传染病有易感性的动物;(3)具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内的外界条件。 这三个条件是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最基本条件,必须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使其在动物群体中流行;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那么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与流行。 3.传染病的扑灭措施 (1).疫情报告 发生动物传染病时,应立即将疫情报告给当地动物防疫机构,并通知邻近有关单位。上级部门接报后,及时派人到现场协助诊断和紧急处理,根据情况逐级上报。 (2).诊断 在实际中应根据传染病的性质,采用适当的诊断方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正确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