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返璞归真之旅论文:返璞归真之旅

返璞归真之旅论文:返璞归真之旅芳菲四月,我们感受着古都南京细腻丰盈的人文气息,走进依旧古朴典雅的东南大学,参加第1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对于我们每一位与会者来说,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幸福。
走近经典,亲近名师。
名师的课堂,让我们体会到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名师的教学理念,更为曾经迷茫的我们指明了方向。
那就是:语文教学要回归自然和简单,语文教学要走向平实,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一、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读”领风骚语文教学方法,一直是花样百出,争议不断,在如此纷繁的语文环境里,铅华洗尽,返璞归真,追求本色,那就是语文课仍然要体现的——以读为主。
朗读教学一直是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蕃茄太阳》,为我们演绎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真谛。
在朴素无华的教学中,“读”是贯穿于整堂课的灵魂。
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始终渗透着这样一种理念:“读书要学会欣赏,慢慢读,书里有无限风光。
”是啊,慢慢读,才能静心面对眼前文本,才能深刻领悟作者意图,才能细细品味语句玄妙。
于老师按照行文顺序指导学生默读、范读、个别读、齐读……一步步引领孩子读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镜头一:慢慢读,读出“灰色的大楼”、“灰暗无比的心情”,连用两个“灰”之妙。
镜头二:慢慢读,悟出“明明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妈妈的笑”是心底隐隐作痛的笑。
镜头三:慢慢读,品出引号背后的含义。
第一处是明明的笑给了“我”光明、希望、温暖……第二处是明明的爱心,正是有了爱的传递,人类才有了文明。
是啊,慢慢读,才可品出内涵,品出情感;慢慢读,才是善待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
让我们铭记于老师的“读书要学会欣赏,慢慢读,书里有无限风光”的谆谆教诲,带着孩子们一路读去,感受文字里的无限风光。
二、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以读促写返璞归真,追求本色语文,提倡语文味的课堂。
简言之,那就是语文应该在课堂上多朗读,借课文教孩子说话,写话。
让语文课反璞归真

让语文课反璞归真作者:何红来源:《文理导航·教师论坛》2012年第10期“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沉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细细揣摩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韵味十足。
嚼之,眼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解开我从教11年来的最大困惑: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总觉语文课越上越难上,越上越不会上了。
课上抓了朗读训练,却涉嫌不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抓重点词语品读理解,却抱怨丢了语文教学的“根”——朗读;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以学定教,难逃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指责等等。
对语文课赋予太多的外壳,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得臃肿,弄得学生头晕目眩,语文味变少了。
语文课堂不正像郑板桥画竹一样必须“冗沉削尽留清瘦”;语文教学要减“胖”;要返璞归真;要简简单单地教,上出地地道道的“语文味”吗?一、删繁就简——净化课堂目标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完成语文任务,语文课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有“语文味儿”。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课堂目标。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语文课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删繁就简三秋树”,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
首先,根据不同类型课文,简化目标,抓住关键,训练重点。
如教学《荷花》一课,文质兼美,文中的优美词句需要理解,但文章中有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如果词句过细咬嚼,那就如同将一朵含苞欲放、充满活力的“荷花”,一片一片摘下,最终弄得瓣离花碎,留下遗憾。
课上要做的是将更多的功夫花在朗读上,通过品读、评读、个性化朗读等方式,靠读感悟文章的美,借读领悟语言的魅力,达到读懂“荷花”,嗅出“花香”。
其次,根据年龄特点,扎实训练年段培养目标。
同样是课文的学习,不同年段的课堂教学方式、训练侧重点大不相同。
低年级学文重在鼓励美读课文,少些零碎评价与分析;中年级学文重在读通读懂课文,初步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而高年级学文不但要读懂学会文章,而且能初步感悟语文博大的内涵和丰富的美感,以实现“举一反三”、厚积薄发。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何谓语文?语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统一的学科。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赋予了更精彩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
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了清新之风、创新之风,但是在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学习语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提出“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正是在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儿”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一、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
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
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二、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
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
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
返璞归真 回归本色

返璞归真回归本色古人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形成高效课堂。
那如何实现理想的高效阅读课堂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与认识。
一、返璞归真,构建简约课堂。
崔峦先生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大道至简”,阅读课堂旨在删繁就简,“清洗”冗繁的阅读课堂,彰显简约之美。
简约,就是要回归宁静,实中求活,活中求变,变中求新;简约,就是要少一些课件翻飞、视频播放,除去粉饰与花哨,留足时间让学生诵读、品味、思索、想象、揣摩、推敲、讨论、动笔,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
1、目标要简明──简明而不失品位,整合“三维目标”。
简明的教学目标,是实现简朴课堂的保证。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条船,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课堂教学时用简明的教学目标做向导,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步步前行。
阅读课堂教学最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似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聚焦“三个维度”和阶段目标,依据文本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拟定简明的教学目标,彻底解决一两个阶段目标。
2、内容要简约──简约而不失精彩,精选“核心知识”。
简约的教学内容,是实现简朴课堂的关键。
课堂40分钟是个常数,学生学习的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之前必须深入研读课标、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吃透学生,锁定学生需要什么知识。
瞄准课文的特点、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以便做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学伊始引导学生聚焦“奚落”一词切入学习;理解“奚落”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研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明白“奚落”的含义,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
语文课堂要“返璞归真”

教学实践新课程NEW CURRICULUM《战国策·齐策四》君子曰:“触知足矣,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
”返璞归真,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新课标强调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一、语文课存在的误区1.语文课程有育人的功能,但不等同于政治课、思想课,它是通过一篇篇生动优美的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
2.语文课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课标此点要求不等同于学生随意地解读文本。
公开课、展示课似乎没有小组合作就不完整,几乎都有一个讨论交流的过程,难道所有的篇章都非得共同合作才能体会文中的情感和作者“对话”吗?恐怕未必吧,设置此环节更多的是想和新课标的理念贴合,这节课学生参与度高,都“动”起来了,但实际效果就比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好吗,我看得打个问号。
3.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带来了便利,扩展了信息容量,但它只应作为辅助手段,而不应成为主角,教师不能沦为多媒体的演示员。
二、语文课堂要返璞归真10年的一线教学让我感到语文课应“去尽繁华见真淳”,回归文本,讲出“语文味”。
语文教师要去掉那些华丽的装饰,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美,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碰撞,形成共鸣。
1.重视语文学科特点。
语文是感性的,最终落实到情感。
它通过感性、想象化的方式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
而品读是还原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学生“读”的能力要充分挖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讲授的要求是对鉴赏诗歌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返璞归真

语文课更应该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
怎样简单呢?
以本为本,让语文书活生生。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
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必须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朗读时间,这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新课程对不同年段的小学生朗读的共同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想上出语文味,就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读文本,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课堂上只有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才会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第一次,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二次,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同时提出了“三读”的要求,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全文”;第三次,让学生拿着笔读,读读画画,画出读懂的或不懂的地方;第四次,是展示读,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这次花费的时间最长,每个学生读完后,老师都要引导学生找一找值得学习的地方、说一说需要帮助的地方。
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学生阅读文本上,这样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读文本的课堂,会没有“语文味”吗?
此外,我认为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读文本外,还应该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背诵课文,背诵精彩句段,背诵精彩篇章。
在课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背诵课外书籍上的精彩部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积累习惯。
返璞归真,共品语文味

建设校 园特 色物 质文化 建设 时 , 将增 大 图书室 的库存 量和 增 加 图书种 类 的 多样 性作 为工 作 重 点。 图书 室现 有 图书 2万
余册, 种类 涉 及科幻 、 历 史、 人文、 社会 、 经 济等 2 O余种 , 基 本
二、 大 力搞 好 学校 硬件 建 设
一
“ 语言行为” 中, 不断内化为各种( 知识的、 思想的、 情感的、 精
流 。采 用 多媒体 教 学 的方法 , 增加 了课堂 的趣 味 性 , 更 增加
个学 校 的教 学 质量 很 大程 度 上取 决于 它 所拥 有 的硬
了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与 时俱进 的教学 设 备是 实现 校 园特 色 物 质 文化建 设 的重要手 段 , 也是 提高教 学效 率和 教学质 量 的 有 效 手段 。 四、 丰 富班 级 的物 质文化 古人 云 : 最是 书香 能致 远 , 腹有 诗书 气 自华 。为 了营造
N 2 未
期
返 璞 归真 ,共 品语 文 味
宋 军红
@
@
钟祥市 承 天 小,湖 北
中图分类号 : G6 2 3 . 2 文献标识码 : A
钟祥
4 3 1 9 0 0
文章编号 : 1 0 0 2 — 7 6 6 1 ( 2 0 1 7 ) 2 0 — 0 0 6 0 — 0 2 中, 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 围中, 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
咨询 老 师和 学生 , 了解 教学 和课 外读 物 的真 正所 需 , 及 时更 新读 物 , 提高 图书 阅 览室 的使 用 效率 。3 . 加 强使 用效 率 , 做 到物 尽 其用 。 作 为物 质文 化校 园建设 的重 中之重 , 图书 阅览
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王君、韩军老师课堂设计浅析

教师在教学时应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斟词酌句 ,咬文嚼 字 ,领悟文 字背后的智慧 。语文教学切 不可以脱离文 本 ,要走进文本 ,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不断碰撞中擦 出火
花 ,领 悟 文 章 的真谛 。 王 君 老 师和 韩 军 老师 都特 别 重 视 立 足文 本 ,进 行 文
本细读 。王君老师曾说 “ 真正的语文课 ,应该脚踏实地 的回归文本 ,聚焦于语言文本本身 ,凸显语文课堂 的本 色 ,着 力于学 生的语 言 ‘ 内 力 … 。『 3 1 韩 军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师 曾说 : “ 语文课应该特别 注重有效的语言文字 的训练, 语文课
二 、 立足 文本 。品 出语 文 昧
味道 来 。
总之 , “ 语文味 ”是语文课的灵魂 。让我们把抛弃
浮华 、重视 朗 读 ,立 足文 本 ,把 灵魂 找 回 来 ,让 语 文课 散 发独 特 魅 力 。 参考文献:
[ 1 ] 张雨仁 . 当前语 文教 学 中值 得关 注的四个 问题 Ⅱ 】 . 语 文 教学通讯, 2 0 0 7 , ( 3 ) : 6 4 - 6 5 . [ 2 ] 中华人 民共和国教 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N 】 . 北
渚 清沙 白 鸟飞 回 ”一 句 时 ,他 说 : “ 诵读 一 下这 两 句 :
系,引出 “ 心安”一说 ,进而让学生默读全文 ,体会杨 嚼文本 ,也是对 文章中心的深 层体 验 ,让学生 沉下心 来 ,去体味去思考。学生由此深刻体会了杨绛与老王之 韩军老师执教 《 登高》时 ,在首联的教学中,抓住
“ 飞 鸟 ”这一 意 象 ,让 学 生思 考这 是 一种 什 么 处境 的 鸟 ,
高》时 ,就特别注重对学生 绛该不该心安。这一环节 ,既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异彩纷呈,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但透过“热闹”的表面,我们却看到了这背后的另一种浮躁与迷失:许多老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将语文课上成了泛泛之谈的“感悟课”,或是忘却文本的“品德课”,甚至被异化为音乐、美术等的“杂烩课”。
课堂变得越来越热闹了,但让学生感受到的“语文味”却越来越淡了。
许多语文课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那么,何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逐步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语文味”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
在许多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许多教师重视阅读分析,却往往忽视字词教学,其实,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体系中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在一篇文章中,它们互相依存,整体关联,没有谁可以孤悬于文本之外,成为一个超越文本之外的独立教学体。
字词教学因其特殊的基础性,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角色。
阅读教学由它始发,并由它贯穿起句段篇的教学。
可以说,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将可能成为空中阁、水中花。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一课,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有三个:
“井沿”、“大话”和“无边无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一口井,让学生帮小鸟落在井沿上——把小鸟的贴图贴上;学生借助图画就理解了“井沿”;再理解“大话”就是“骗人的话”,就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话”,最后联系上文的“飞了一百多里”,并和“不过井口那么大”进行比较,认识到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这句话。
在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时,我是这么做的——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还有什么也是无边无际?你能用“无边无际”说话吗?然后拓展思维:出示雄鹰在蓝天飞翔、轮船在大海航行、骏马在草原奔驰、骆驼在沙漠行走、杨利伟坐在宇宙飞船里在太空遨游等图片,再让学生结合图片的内容,用“无边无际”或“一望无际”来说话,看谁说得精彩;接着又进一步伸延出示:无缘无故、无穷无尽、无影无踪、无依无靠……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词的意思,积累下来。
这样从理解,到应用,到拓展,再到积累,体现了过程和方法,融入了情感。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理解由肤浅到深入,由单一到丰富,语言运用由模糊到准确,由简单到具体生动。
学生心中有了生命,思维自然就“活”了起来。
二、表现在有特色的语言学习中
新课程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语言规范、优美,很有表达特色。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有一双慧眼,抓住课文中的精华句段,即很有“文味儿”的句段,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这些句段或词句精湛,或文思兼优,或内容深邃, 虽然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但恰是这样的句段,学生读起来才会感到有味道、喜品赏,不会像
喝白水那样淡而无味。
语文课堂也正是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
1、联系上下文品析。
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
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
因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存在于上下文中。
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如我执教《葡萄沟》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五光十色”这个词语,我引导学生通过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一串串的葡萄真
吸引人,课文中用了一个优美的句子来描写出来,令人垂涎三尺,看看谁能找出来?“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颜色又多又美,这就是课文所说的五光十色……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不但懂得了联系上下文的句子,理解了“五光十色”,还品读出了美的味道。
2、对比品析。
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
如执教《荷花》一课,我对“白荷花在这些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作出了多元解读,以此活化了教材,最后总结出作者不用“长”、“伸”、“钻”,“露”、“探”等等而用“冒”的绝妙之处。
经过这一对比品析,浓浓的“语文味”就冒出来了。
3、想象中品析。
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
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
通过想象可以化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可以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
如我执教《坐井观天》时,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小鸟飞过哪些地方,还设计了一些简单的语言训练,如:“小鸟飞过了,它看见了。
”孩子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来的答案超出我意料之外,如有学生说:“小鸟飞过了蓝蓝的大海,它看见了一艘艘正待出发的军舰。
”又如有学生说:“小鸟飞过了繁华的闹市,它看见了一幢幢高高的楼房。
”……通过想象中品析,把课文中的“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这句填充得更丰富,更具内涵。
三、表现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叶老曾说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须美读。
”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鼓励学生“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
特别对低中段的学生,他们本来就不知怎么读,听了老师的话,就更糊涂了,于是乱读一通。
这样,非但起不到指导的作用,更会导致学生朗读能力的退化。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作者情感之美,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美、创造美。
读是最古老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学生朗读、集体评价、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基础上美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意、情、味。
这样不仅切切实实地提高了
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能将规范的课本语言据为己有,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加以运用。
四、表现在让学生说和写的过程中
说,口头表达;写,书面表达。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适当的写能提高说的效果,使口头表达更具体,更完善。
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能做到说写结合,使说写能力和谐地发展,语文课堂自然会散发出甘醇的味道。
如我执教《荷花》一课,就着意于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在荷花描写这个环节中,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一池不一样的荷花,感受荷花的美,再带着美的感受诵读,最后进行语言的模仿练习,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仿写这一段,写出自己喜欢的花的不同美态。
在语文课堂上安排适度的小练笔,或是仿写句子,或是仿写段落,或是想象补空,或是拓展延伸,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原”了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还能对学生进行想象、表达、体悟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个过程,从形式到目标,都紧扣“语文”这一中心,彰显出浓厚的语文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