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词作赏析
朱淑真《自责》赏析

朱淑真《自责》赏析自责二首(其一)【宋】朱淑真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自责二首(其二)【宋】朱淑真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赏析:朱淑真是一位南宋女诗人,她以清新脱俗、婉约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对爱情、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与思考。
其作品具有深具个人色彩和情感深沉的特点,尤其是她的《自责二首》,更是表达了她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和感悟。
第一首诗中,朱淑真首先承认女子弄文是犯罪,但她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子。
她喜欢吟咏月亮和清风,这被视为不合女子本分的行为。
然而,她并不在乎这些世俗的眼光,继续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她磨穿了铁砚,虽然这并不是她该做的事情,但却执着地坚持了下来。
与此相反,绣折金针却是符合女子本分的事情,却被她视为没有价值的工作。
在这首诗中,朱淑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世俗眼光的挑战。
她不畏世俗的压力,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感到敬佩和钦佩。
同时,她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子的不公和对女性文学才华的压制。
第二首诗中,朱淑真描述了自己在闷闷不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看诗来消磨时光。
她在诗歌中看到了别离的痛苦和无奈,这使得她的心情更加萧索。
她开始意识到,聪明伶俐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反而会让人更加烦恼和不安。
只有痴傻的人才能摆脱这些烦恼和困扰。
在这首诗中,朱淑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困惑和对未来的担忧。
她感到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摆脱内心的烦恼和困扰。
她的诗歌是她心灵的寄托和释放,也是她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艺术特色方面,朱淑真的《自责二首》具有自然流畅、情感细腻的特点。
她运用了日常口语和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她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流畅自然,让人易于理解和产生共鸣。
同时,她的诗歌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味,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诗人的独特魅力和人文价值。
在思想内容方面,《自责二首》表达了朱淑真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自我反省。
朱淑真《自责》赏析

朱淑真《自责》赏析
摘要:
一、朱淑真简介
二、《自责》诗歌背景
三、《自责》诗歌内容分析
四、诗歌艺术特色
五、总结与评价
正文:
朱淑真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诗人,以其才子佳人的形象广受赞誉。
《自责》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以深刻的自省和沉痛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位才女的内心世界。
《自责》创作于南宋末年,时值战乱纷扰,民生凋敝。
朱淑真身处乱世,感慨万千,以诗明志。
诗中,她痛斥自己对社会的无能为力,自责无法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
全文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诗中,朱淑真以“画扇”自比,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变迁的无奈。
诗的首句“人生若只如初见”,道出了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接下来的“何事秋风悲
画扇”,则表达了她对故人离去的悲伤。
而“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两句,则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自己对这种变化的无法接受。
在艺术特色方面,《自责》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如对仗、排比、拟人等,使诗歌形式美和内容美兼具。
同时,诗中以“画扇”为寓意,将自己的心情寓于其中,既增添了诗歌的意境,又深化了主题。
总的来说,《自责》是朱淑真以才子佳人的眼光,对战乱社会的深刻反思。
诗中,她勇敢地直面自己的无能为力,展现出一位女性文人的担当精神。
朱淑真的词作鉴赏

朱淑真的词作鉴赏生平简介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生平未详。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四考其行实略云:幼警慧,善读书,文章幽艳,工绘事,晓音律。
父官浙西。
夫家姓氏失考,似初应礼部试,其后官江南者。
淑真从宦,常往来吴越荆楚间。
况周颐且断定其为北宋人。
《全宋词》则系于南北宋之交,今姑依之。
案魏序末署淳熙九年(1182),谓其真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
汲古阁本有其《断肠词》一卷。
●减字木兰花·春怨朱淑真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朱淑真词作鉴赏朱淑真是是一位才貌出众、善绘画、通音律、工诗词的才女,但她的婚姻很不美满,婚后抑郁寡欢,故诗词中“多忧愁怨恨之语”。
相传她出身富贵之家,至于她的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其说不一。
有的说她“嫁为市井民家妻”,有的说她的丈夫曾应礼部试,后又官江南,但朱与他感情不合。
不管何种说法可信,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她所嫁非偶,婚后很不幸福。
就所反映的内容看,这首词与她婚姻上的不同有密切关系。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两句,连用五个“独”字,充分表现出她的孤独与寂寞,似乎“独”字贯穿在她的一切活动中。
“伫立伤神”等两句,紧承上句,不仅写她孤独,而且描绘出她的伤心失神。
特别是“无奈轻寒著摸人”一句,写出了女词人对季节的敏感。
“轻寒”二字,正扣题目“春怨”二字的“春”字,全词无一语及春,惟从“轻寒”二字,透露出春天的信息。
“著摸”一词,宋人诗词中屡见,有撩拨、沾惹之意。
如孔平仲《怀蓬莱阁》诗:“深林鸟语流连客,野径花香着莫人。
”杨万里《和王司法雨中惠诗》诗:“无那春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黄昏”。
“著摸”即“着莫”,朱淑真词与杨万里诗用法完全相同。
轻寒为什么撩惹春愁,失去爱情幸福的女词人深有体会;寡居的李清照感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
对自己的婚姻深感不满的朱淑真在“伫立伤神”之际,不禁发出“无奈轻寒著摸人”的吟咏,足见两位女词人在“轻寒”季节,有着共同的伤心之处。
即景宋朱淑真的古诗解释

即景宋朱淑真的古诗解释
即景宋朱淑真的古诗解释:
宋朱淑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她以其深情浪漫的词作闻名于世。
其中一
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为《青玉案·元夕》,该词以描写元宵节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
爱人的思念和期盼之情。
词开篇就描绘了夜晚的迷人景色:“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诗人站在
东门的篱墙旁,品尝着美酒,感受着黄昏后独特的氛围。
篱墙旁散发出来的暗香使得整个场景更加诗情画意。
接着,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远处江上的船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
人不识君。
”作者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不确定和寂寞的感受,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
渴望和对未来的不安。
第二节,诗人回忆起与爱人的美好时光:“道是梅花易见雪,离人心上更知春。
”这句词以梅花作为象征,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了忠贞不渝的爱情。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梅花依然可以绽放,象征着爱情的坚持和希望。
最后一段以元宵夜花灯盛景为切入点:“玉炉凝云弄粉细,霓旌争走马惊回。
”
这里描绘了灯笼高挂,喧闹热闹的元宵夜场景。
玉炉凝云般的灯光,华丽的霓旌,在黑暗的夜晚中闪烁,给人带来欢乐和光明。
整首词以抒发作者对爱人的思念和期盼之情为主线,通过元夕节夜晚的景色和
盛况,将作者独特的感情和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首词以其细腻、典雅的写作风格和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谒金门 春半》解析

《谒金门·春半》全文及解析《谒金门·春半》是宋代女词人朱淑真的作品,全文如下:春已半。
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春光流逝、繁花凋落,心中愁绪万千;下片则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和忧伤,在风和日暖的春天,她独自倚靠在栏杆上,看着莺莺燕燕双宿双飞,而自己却形单影只,不禁感到断肠般的痛苦和无奈。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词人因所嫁非偶而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因婚姻不幸而产生的幽怨和痛苦之情。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词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如落花、芳草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使情感更加深刻。
对比手法:词中通过将自己与莺莺燕燕进行对比,强调了自己的孤独和落寞,使情感更加鲜明。
拟人手法:词人将“芳草”拟人化,说芳草“断肠”,使情感更加生动。
以景结情:词的最后一句“断肠芳草远”,以景结情,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悠长。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鲜明的对比和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幽怨和痛苦之情,展现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
上阕写女主人公独倚阑干,看到满眼春色,想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正随着春天的流逝而渐渐消逝,不禁愁绪万千。
“愁来天不管”一句,更是将这种无奈和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阙将自己与莺莺燕燕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和落寞。
满院落花不卷帘,是因为她怕见到那些令人断肠的芳草,而芳草则象征着她与心上人之间的距离。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幽怨和痛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秋夜朱淑真诗歌鉴赏三四句

秋夜朱淑真诗歌鉴赏三四句一、朱淑真的诗就像秋天的夜一样,透着丝丝凉意。
她诗中的三四句常常是点睛之笔呢。
比如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两句啊,就像一把小钩子,一下子就把秋夜的那种孤寂给勾出来了。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秋夜,床铺都是凉的,那冷冷的月光洒在梧桐树上,透过梧桐叶的缺口照进来,多冷清啊。
这就好像你满心期待着温暖,结果只等来清冷的月光,你说这心里能不难受吗?二、“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两句写得真妙。
你看啊,前面说凉满梧桐月,这凉啊,不仅仅是身体感觉到的凉,更是心里的凉。
这就像你在一个空荡荡的大房子里,本来就孤单,突然吹来一阵冷风,那感觉,糟透了。
而后面月在梧桐缺处明,那明亮的月光在缺处,就像是孤单中的一点希望,可这希望又那么渺茫,好像在告诉你,这秋夜的孤寂啊,是怎么也躲不过去的。
三、我读朱淑真的这两句诗,感觉就像自己置身于那个秋夜之中。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你想啊,在秋夜铺床准备睡觉的时候,看到月光铺满了梧桐,那是一种什么景象?整个世界都像是被冷色调笼罩着。
这时候,月亮在梧桐缺处明,就像在黑暗中突然有一点光亮,可这光亮却更显得周围黑暗。
这是不是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那些小确丧呢?本来就有点不如意,偶尔有点小希望,却发现这希望也没那么美好。
四、朱淑真这两句诗可真是绝了。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好比你走在一条寂静的秋夜小路上,周围只有梧桐的影子和清冷的月光。
你满心的思绪啊,就像那满地的月光一样杂乱又冷清。
而那月在梧桐缺处明,就像是你心中偶尔冒出来的一个念头,看似清晰,可在这整个秋夜的孤寂氛围里,又显得那么无力。
你难道不觉得这诗把秋夜的那种孤独无助写得入木三分吗?五、“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我就想啊,这诗人当时肯定是特别孤单。
你看这两句诗,就像一幅画一样,把秋夜的景象和自己的心境都描绘出来了。
这凉满梧桐月,就像是生活中那些不断积累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

不是愁人也断肠—论朱淑真女性词特色朱淑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女性词人,她创作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朱淑真女性词特色不仅表现在其词作的风格上,还体现在其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表达上,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朱淑真女性词特色在于其清新脱俗、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
她的词作多以爱情为主题,既有清新淡雅的小调,也有激情奔放的豪放调,但不论何种风格,都给人以独特的韵味和印象深刻。
例如,她的一首《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写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样的词句,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感慨和抒发,同时也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彰显了她的文学造诣。
其次,朱淑真女性词特色还体现在她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表达上。
朱淑真生活在清朝末年的封建社会,作为一位女性,她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和束缚。
在她的词作中,她不仅描绘了女性的柔情似水和婉约华丽,更运用词藻刻画了女性面对命运艰难的坚韧和执着。
例如,她的一首《锦瑟》中写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词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命运的感慨和无奈,也表达了她对自身命运的探讨和反思。
总之,朱淑真女性词特色既体现在其清新脱俗、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也表现在她对女性命运的反思和表达上。
她的词作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彰显了她作为一位女性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朱淑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女性词人之一,她的词作以清新脱俗、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著称,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她的词作中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特色,包括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反思,这也是其作为女性词人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之一。
首先,朱淑真女性词的特色之一在于其艺术风格。
她的词作以爱情为主题,语言婉约动人,琴意悠然,情感细腻,意境唯美,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既有清新淡雅的小调,也有豪放奔放的豪放调,展示了一位女性词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鉴赏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鉴赏《蝶恋花·送春》是宋代词人朱淑真的词作。
此为一首惜春词。
全词将春拟人,抒发伤春情怀。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
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
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
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
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
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鉴赏宋代有不少“惜春”词。
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
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
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
”──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
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淑真词作赏析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欲下潇潇雨。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
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
”──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
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工,而要欢欣喜跃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
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我们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
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我们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塑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我们的美感经验。
本词上阕描叙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
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者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依春、恋春的多情杨柳,正是女词人自我心灵的物化展现。
女词人既痛感于年华飞度、青春易逝的可悲,又并未被不幸现实室息了自己对美好人生和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
下阕,词作由客观之境转化为主观之境。
女词人说:我极目四望啊,无论是高山野岭,还是大河小溪,到处都披上了浓绿的彩装,却也时时传来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凄切叫声。
唉,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是“无情”之辈,岂不也愁肠百折?(言外之意:我这本来就多情善感的人,怎能不更为伤心呢?!)“绿满山川”的静态和杜宇(即子规、杜鹃、布谷鸟)声声的动感,两相谐合地使意境立体化,共同暗示于人:春色既已浓艳之极、春心却呈归去之意。
词人已知留春不住、恋春枉然,就干脆爽朗地端持酒杯为春送行。
可惜的是“春天”(岂止自然界之景观,更含社会上之人事)不解人意,竟无语而离去。
这之前,曾有宋祁写过“为君持酒送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的词句,虽有名气,但只是词人的一面之意,不如朱淑真这里把主客双方的不同情意和心态共织于一体而又更有艺术的涵蕴美。
更何况,女词人进而描绘了“把酒送春”的典型环境是暮色苍茫、细雨淅沥的悲悒氛围中,益发令人黯然神伤。
词人把赏春、恋春、留春、惜春、无可奈何中的送春以至怨春,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历程和行为轨迹循序渐进地组织在由远到近、从白日到昏夜的时空推进之中,而且感情由热望到激越再到沉郁终至绵缈……,给人以缜密而又清朗的审美感受,所以,宋人评赞她“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洵非虚誉。
谒金门春半朱淑真春已半。
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这首《谒金门·春半》是女词人伤春怀远的名作。
上片开端,首言春天已经度过一半,既简洁明确地交代了时令,又贴切自然地紧扣了题目,并具体而深隽地标示着词人写景抒情的意象中心。
本来,“春已半”该是春正浓的时候,作为对生命意识和时令节序最为敏感的词人,面对满眼春光,自然会触目生情,而此刻词人且进而“情无限”,这就一下子把人引领到一个热切、悃愊、幽远、清空的审美境界。
“情”有喜怒哀乐忧惧恨等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
“此情”是什么情,何以“无限”地绵延深邃?扣人心扉,引人遐想。
接着,词人以一个动态的行为刻画和一个静态的心理描绘,形象鲜明地生发、伸展着“触目此情无限”的艺术意象:女词人身虽“闲”而心却烦,竟走到楼台的最高处,从这头到那边把一道道的“栏(阑)干”都“倚遍”。
“十二”,极言其多,未必是确数。
“栏干”是楼台上的栏干。
早在上古时期就有“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的传说(《史记·武帝纪》),“十二楼”以及由此衍化成的“十二栏杆”,遂为中国古文化中的特定词语,它先指神仙居处,如“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后借为女子闺阁的代称,如宋词中“十二楼中双翠凤,缈缈歌声,记得江南弄”(晏几道)。
倚栏而叹或凭栏远眺,是古代诗客词人或志士征夫寄兴抒情的典型表现,如词中有“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李璟)、“天如水,画栏十二,少个人同倚”(苏过)等的名句。
朱淑真这里巧借成语,驾轻就熟,很快地将词人凄婉、惆怅之态鲜明生动地凸现于纸面。
“愁来天不管”──从心理的变异上极言愁之深、愁之广和愁之郁结难解,以至连“天”(封建时代精神领域中最高权威的象征)在内什么都不管不问了,潜台词是什么圣经贤传、什么妇德女诫、什么清规习俗,我都不再顾念了!下片,词人别出心裁,一反愁人眼中景物萧索的思维定势,竟正面描叙着“风和日暖”的大“好”春光。
在这里,词人用常得奇,用人们最熟悉的语汇“风和日暖”来再现人间最美好的春色,人们不难想象:此时此地,和风习习、暖日融融,百花竞放,万紫千红,到处呈现出盎然生机,到处焕发着谐美情趣,再冠以一个“好是”,则诱发着人们的热烈向往。
然而,紧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抒情主人公因别有幽恨在心头,故觉得满眼春光非已有!词人无可奈何地叹惜道:自己在可人春色中却“输与莺莺燕燕”!“输与”是输给了,即“比不上”、“斗不过”、“竟不如”之意。
说自己作为一个才情丰华的青年妇女(前人记载朱淑真“幼警慧,善读书,文章幽艳,工绘事”──《蕙风词话》),虽为万物之灵长,竟比不上莺莺燕燕们自由、欢乐。
言下之意是命运被人拘钳,生活失去欢欣,这是造物者的最大失误啊!前人大都传说朱淑真“才色冠一时,然所适非偶”(《渚山堂词话》),故尔于抑郁中或别有所恋(如其诗云“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
“芳草”喻指词人心目中热切思念的亲人。
如是,亦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或是夫君远宦异地引起词人的悲切思念(如《蕙风词话》所云)。
总之,此词熔铸了独具意蕴的形象,表现了真挚深沉的情愫,使词从倚红偎翠的俗态中升华了品位,因而成为后人青睐的佳作。
菩萨蛮咏梅朱淑真湿云不渡(一作“断”)溪桥冷。
蛾寒初破东风(一作“双鉤”)影。
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一作“雪”)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
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往往被描写成中华民族坚贞、高洁等美好品性的诗化象征。
朱淑真写过不少这方面的作品。
这首《咏梅》词是体现朱淑真“清新婉丽、蓄思含情”(宋代魏端礼评语)之优秀风格的代表作。
上片,先为“梅花”之出场刻画了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
在冬末春初的一个夜晚,词人情思悠悠地漫步郊野,抬头高瞻,只见几朵带雨的乌云一时凝聚在天空;低首近观,小桥下溪水潺湲,又给人增添了阴冷的感觉。
就在这时一阵轻寒恍如幽影冲破了东风乍暖的气氛,使人更感到寒意森森。
“蛾寒”之“蛾”在此通“俄”,为俄顷、不久之意,如《汉书。
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倢伃”。
因之,“蛾寒”犹轻寒、嫩寒之意,别本于此即作“嫩寒”。
另有学者认为“蛾”可指蛾眉,用以比喻弯月;此言一弯新月刚刚破云而出,那被东风吹拂的梅树摇曳着多姿的身影(韩秋白)。
可备一说。
桥下绵延不断的哗哗溪流之声送来一片幽香,这幽香弥漫在朦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涤人魂魄,令人流连,催人升华,使人意绪翩翩,不能自己……。
此词本为咏梅而作,但却正如人们所赞赏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着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概梅花的独特气韵,诚如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所言“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本篇正得其妙(印有志)。
妙就妙在着一“香”字既突现了梅花芳馨幽艳的卓异风标,连同“和月”一起且又给人以嗅觉、视觉、味觉、触觉并生的通感联想。
强调梅的“一枝”独秀,不仅有如林和靖赞梅名句“众芳摇落独暄妍”的高妙,展现了梅树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韵,而且跟词作的抒情主人于下片“独自倚栏杆”也暗相扣合而发人深思。
下片,由梅花转至词人,着重写词人对梅花──借以对人世的执着情怀和幽怨心绪。
词人于春寒料峭时,面对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梅花啊,我对你深深爱念的满腔热忱一如过去而始终未变;可是你哪里知道(你怎会料想到)我却日益腰肢瘦损而身心憔悴了!(这个聪慧多情的女词人在婚恋生活上是很不幸的)。
李清照有过传响人口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从修辞学上评析,它是一般的比喻句,是个明比修辞格。
朱淑真这“花不知人瘦”则是别出心裁的拟人句,在赋予“花”以人性的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词人对花的情愫。
透过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无情,人自多感”的形态,折射着抒情主人寄意于花、期盼于花、渴望人间理解、希求人世温馨……等等多重意象。
在词人这看似哀怨、悲凄、忧悒、惆怅乃至“情绪偏于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荡着一个女人赤诚而热烈的心潮吗?果然,结句写道:夜深了,连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气包围似乎瑟瑟有声,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词人竟思绪联翩无法拥衾入睡,还在“独自倚栏杆”。
独倚无眠是在搏击寒风,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寻世间的“知人”者啊!联系女词人另外一些咏梅佳句──“明窗莹几净无尘,月映幽窗夜色新。
唯有梅花无限意,对人先放一枝春”;“病在眼前俱不喜,可人唯有一枝梅。
未容明月横疏影,且自清香寄酒杯”──,可见词人确实跟梅花早已情深意挚,其“人怜花似旧”绝非虚语;而埋怨“花不知人瘦”乃责备梅花不该忘却自己这钟情于人世生活的忠实伴侣。
可见词人的爱梅咏梅正是她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现实人生的艺术体现。
这种外“冷”而内热的感人形象,是女词人对宋词、对中国文化的可贵贡献。
所以她赢得了在宋词史上与李清照齐名的崇高地位。
减字木兰花春怨朱淑真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无奈春(一作“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剔尽孤灯梦不成。
(“孤”一作“寒”)曾有词评家说朱淑真“《断肠词》集,名声不在李清照之下”(谭蔚)。
此言或有夸饰,然亦自有其立论之据。
朱、李两位女词人,堪称宋代词史上的“双璧”。
两人都善于镕情入景,语浅情深,意象鲜灵,境界引人而又各有妙着,各擅胜场。
李清照曾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倍受人们青睐,朱淑真的这首《春怨》也独具其驾驭语言、锤炼情境的不凡工力。
词作伊始,短短两句,连用五个“独”字而都妥润自然,确是词人独辟蹊径、自铸新词的妙构。
词人本来情致丰赡,喜爱交游,乐于到优美的大自然和热闹的街市上去观赏遣兴,曾写过与友人“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等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