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主要农机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农业机械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方法

农业机械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与提升方法一、农业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存在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人工劳动力逐渐减少,而大规模农田种植需要更多高效、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来完成各项任务。
然而,在目前中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的支持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关键领域如自主知识产权、新材料应用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这导致了我国在某些高端精密设备上依赖进口,并且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由于行业内竞争日益激烈,部分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降低成本,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
以牺牲产品品质为代价来迅速获得利润,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最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困难。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大型农机制造企业凭借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在资源获取、技术创新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相反,中小型企业往往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升农业机械制造业水平的方法1. 提高研发投入并加强科技创新。
政府应加大对农机制造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养更多工程师和专家人才。
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2. 增强质量控制意识与能力。
农机设备作为直接关系到农田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装备,在质量上不能有丝毫松懈。
各个生产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监控和把关,并建立完善可追溯体系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3. 鼓励合作共享,推动行业整合。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之间的技术研发、生产和市场资源共享,提高中小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加强行业协会和农耕机械联盟等组织建设,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4. 加大对农机制造企业培训支持力度。
针对现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项目,为农机公司提供涵盖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开展集中性咨询服务。
国外耕整机现状分析报告

国外耕整机现状分析报告一、引言耕整机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翻地、平整土地表面、破碎土壤块等。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外耕整机市场发展迅速。
本文将对国外耕整机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国外耕整机市场概况1.市场规模国外耕整机市场规模庞大,主要分布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
这些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对耕整机的需求量大。
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进一步推动了耕整机市场的发展。
2.市场竞争国外耕整机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有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和当地农机企业两个主要竞争力量。
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凭借其垄断优势在国外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如约翰迪尔、柴油机等。
当地农机企业主要依靠本土市场和低价优势竞争,如中国的玉米机械等。
3.市场趋势国外耕整机市场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产品多样化:随着农作物种类的增多和特殊化的生产需求,国外耕整机市场不断推出多功能、高效率的产品,以满足农民的不同需求。
(2)自动化技术应用:国外耕整机市场不断引入先进的自动化技术,例如GPS导航、智能控制系统等,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度。
(3)环保节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促使国外耕整机市场研发和推广低碳、节能、低污染的产品。
三、国外耕整机市场主要品牌分析1.约翰迪尔(John Deere)作为全球领先的耕整机制造商,约翰迪尔在国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该品牌以其高品质、创新和可靠性而著名,产品系列涵盖了各个细分市场,包括耕整机、种植机、收割机等。
2.柴油机(Kubota)柴油机是日本知名农机品牌,在国外市场上也有一定影响力。
其耕整机产品以性能稳定、易操作和维护为特点,深受农民喜爱。
3.玉米机械(AGCO)AGCO是拥有多个知名农机品牌的跨国农机企业。
玉米机械作为其旗下品牌,以其高效的玉米耕整机而闻名于世。
国内外秸秆打捆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内外秸秆打捆机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一、国内秸秆打捆机的发展现状1. 技术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升近年来,国内农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秸秆打捆机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先进的制造设备,使得国内秸秆打捆机的外观设计更加美观,使用寿命更长,性能更加稳定,适应性也更强。
国内一些农机企业还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秸秆打捆机的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秸秆打捆机领域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农业机械设备市场的不断扩大,一些农机生产企业纷纷加大对秸秆打捆机的研发和生产。
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还不断加大产品的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努力拓展市场份额。
这种竞争促进了秸秆打捆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3. 农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增加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国家对农机产业的支持力度逐渐增加。
农机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财政补贴政策的不断出台,为农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这些政策的支持也间接促进了秸秆打捆机行业的稳步发展,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的升级。
二、国外秸秆打捆机的发展现状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设备技术领先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秸秆打捆机也不例外。
这些国家的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生产出了一批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秸秆打捆机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还在国际市场上有着较大的竞争力,成为了全球农机设备市场的主要供应商。
三、国内外秸秆打捆机的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农业机械设备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秸秆打捆机行业也将以技术创新为主要动力,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农机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型号产品,实现产品升级和技术进步。
巴西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巴西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一、引言巴西作为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农业市场。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巴西农业机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巴西农业机械行业市场的调研,分析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二、巴西农业机械行业市场概况1. 市场规模:巴西农业机械市场规模庞大,涵盖了拖拉机、收割机、灌溉设备等多个领域。
据统计,2022年巴西农业机械市场规模约为XX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 市场结构:巴西农业机械市场主要由国内企业和国际知名农机企业构成。
国内企业以中小规模为主,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际企业则以在巴西设立的分公司或办事处形式开展业务,主要面向出口市场。
3. 市场需求:巴西农业机械市场需求旺盛,主要来自于大型农场和种植园。
同时,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加速,中型农场和个体农户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此外,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扶持政策也为农业机械市场提供了发展机遇。
三、巴西农业机械行业市场特点1. 市场竞争激烈:巴西农业机械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竞相角逐。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
2. 价格战频发: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企业采取低价策略,导致价格战频发。
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利润,还可能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企业应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差异化竞争,避免陷入价格战泥潭。
3. 售后服务成为竞争焦点:在巴西农业机械市场上,售后服务对于企业赢得客户信任和保持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巴西农业机械行业市场发展趋势1. 技术创新成为竞争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在巴西农业机械市场上竞争的关键。
企业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展望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玉米作为世界上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收获机械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国内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在国内,玉米收获机械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的发展过程。
最早期的玉米收获机械是一些简单的手工工具,如铁镐、镰刀和手动收割机等。
这些机械工具在生产效率和劳动强度上都存在较大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玉米的生产和收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机企业开始研发生产适用于不同玉米种植规模的收获机械设备,如拖拉机压条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和玉米收割机等。
现在,国内的玉米收获机械设备已经日趋完善,具有高效、节能、智能化的特点。
一些大型农机企业如中联重科、山东龙工等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玉米收获机械产品,能够完成包括收割、打捆、抛掉秸秆等一系列操作,大大提高了玉米的收割效率和质量。
还有一些农机企业将无人机技术与玉米收获结合,实现了自主飞行、精准收割等功能,为玉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过,国内的玉米收获机械设备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端产品过度依赖进口零部件、中低端产品品质不稳定等,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下一步需要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自主品牌的竞争力,为国内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国外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现状相对于国内,国外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更加成熟和先进。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农机企业已经研发生产了一系列高端的玉米收获机械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其玉米收获机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美国的玉米收获机械主要包括玉米联合收割机、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和无人机玉米收获系统等。
这些设备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的玉米收割,而且具有自动导航、智能化控制、精准操作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农机销售行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农机销售行业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一、行业现状农机销售行业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机销售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农机销售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首先,农机销售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农机产品种类繁多,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
不同农机产品的销售需求也有所不同,市场竞争激烈。
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高端农机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增加。
其次,农机销售渠道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农机销售渠道主要包括农机销售公司、农机经销商、农机合作社等。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机销售渠道逐渐向线上拓展,农机电商平台逐渐崭露头角。
再次,农机销售行业面临的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机需求量大,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农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不完善,消费者对农机产品的信任度有待提高。
二、问题分析农机销售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农机生产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质量低劣的农机产品。
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其次,农机售后服务不完善。
农机产品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故障和问题,但一些农机销售企业在售后服务方面存在不足。
例如,售后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响应速度慢、维修配件供应不及时等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不便。
再次,农机销售渠道不够畅通。
传统的农机销售渠道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农机销售的发展。
同时,农机电商平台虽然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消费者对线上购买农机产品的信任度有待提高。
最后,农机销售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农机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需要具备丰富的产品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咨询和解决方案。
意大利农机概况

意大利农机概况意大利是一个山丘陵为主的国家,平原面积约700万公顷,全国耕地面积约910万公顷,土地较分散,大农场较少,30公顷以上的农场仅占总数的2.74%,全国农场平均规模为7万公顷。
意大利的农作物生产特别是水稻从土地耕整到种植、除草、收获等70年代就已实现全部机械化作业,其他小麦、大麦、玉米等也在此前实现了机械化。
90年代机械化达到了高度水平。
意大利是欧洲主要葡萄生产园,种植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
葡萄生产从挖沟、种植、灌溉、剪枝、病虫害防治、施肥到采摘已实现了全部机械化。
葡萄园用的高地隙自走底盘拖拉机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出口到法国、美国等国家。
除了种植业外,意大利的养猪、奶牛和家禽饲养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与工厂化饲养,并达到了高度机械化水平。
意大利的主要农机企业和主要产品有:菲亚特集团纽荷兰公司(NEWHOLLAND)生产的“FIA TAGRI”系列拖拉机,功率从12.5kw 到176.5kw(即新66C系列和新G系列);牌号为“FORD”的拖拉机有10个系列,功率从9.2kw到294kw;牌号为“NEWHOLLAND”的联合收割机有15个型号,功率为88.2kw至220.6kw有15为“FIA TAGRI”的联合收割机也有15个型号,功率从88.2kw至205.9kw。
该公司联合收割机的市场占有率在北美达15%,在西欧达26%。
其他如打捆机、青饲收获机、葡萄收获机等农业机械在北美市场占有率也达30%—40%。
意大利的拖拉机企业还有SAME公司,年产近百种型号拖拉机,功率从22kw至125kw,产量达4万台。
其中50%以上供出口。
该公司的拖拉机配有8大系列农机具,有犁、耕、播种机、打捆机、持车等,也可用于水田、旱地、葡萄园和园艺作业。
此外还有专用于果园和葡萄园的履带式拖拉机。
发展史意大利是当今世界农机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销售国,其所生产的产品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出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意大利在90年代末的拖拉机生产量已达到80000台以上,如1997年产量为84958台,比1996年增长15.10%;1999年产量仍为81427台,同比略减少4.34%;到2000年拖拉机产量达到83800台,同比增长2.90%。
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投资机遇

国内外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投资机遇为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智慧农业是必然选择。
我国发展智慧农业需因地制宜,结合产业发展现状与国外先进经验,打造政府、农企、资本协同的产业化运作方式。
首先,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发展智慧农业的“大集成、大数据、大协同”的经验,在农业全产业链导入先进技术和数据要素实现提质增效降耗。
其次,要以互联网平台“科技+流量”的双重赋能推动农业产业链智能化升级,鼓励产业链上游农企与终端消费者建立“产消一体”的直连模式,以品质和品牌强化对产业链下游的议价能力,实现农业增产、农企增收和农民富裕。
最后,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鼓励社会风险资本支持农业科创公司与政策资金扶持农企创新双管齐下,加速价值创造,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数字化;产业链;产销一体;风险投资20世纪以来,在机械化、化学肥料、生物基因技术的推动下,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均耕地面积和亩产大幅增加,农作物性能明显提升,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生产模式正在迈向集约化、精准化,农业生产进入“类工业”的智慧农业阶段。
智慧农业最早是基于物联网设备和配套的农业信息化系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叠加,将农业信息化系统汇集的数据要素转化为农业生产决策与过程管理决策,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数字技术正将智慧农业推向数字化、智能化新高度。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会同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共同发布的《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指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其中设施栽培与畜禽养殖的信息化水平分别为41.0%、32.8%,具备一定信息化基础条件支撑数字农业的发展。
我国发展智慧农业,既要借鉴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又要结合产业基础和条件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促进产业链上游农企与末端消费者建立“产消一体”的直连模式,改变价值链与产业链的结构性扭曲,还要积极拓宽投资渠道,鼓励风险资本进入,以合理的增值共享吸引优质资源回归农业,推动智慧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主要农机企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本文导读:国外主要农机企业发展概况及技术趋势-农机,农机产品,农机企业......摘要:介绍了世界著名农机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其产品构成,分析了近几年来这些企业的产销量,提出农机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
1 国外主要农机企业概述目前国外主要的农机企业有:年销售收入在百亿美元级的迪尔(Dcere)公司和凯斯纽荷兰(CNH)公司,年销售收入在几十亿美元级的阿格科(AGCO)公司、久保田(Kubota)公司和克拉斯(Claas)公司,年销售收入在几亿美元级的沙姆道依兹法尔(Same Deutz-Fahr)公司、库恩(Kuhn)公司、格兰(Kvemeland)公司以及日本、韩国、独联体、印度等国的其它农机企业。
和过去相比,当今国际农机企业的集中度大为提高。
曾经在行业中如灿烂群星交相辉映的国外知名农机品牌,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多归入到几个大型跨国公司集团的麾下,如菲亚特农机(Fiatagri)、福特(Ford)、纽荷兰(New Holland)、凯斯(Case)、万国(International Harvester)、斯太尔(Steyr)、法莫(Farmall)等的农机品牌进入了凯斯纽荷兰;阿里斯查尔默斯(Allis-Chalmers)、麦赛福格森(Massey Ferguson)、芬特(Fendt)挑战者(Challenger)、维创(Vahra)、怀特(White)、奥利费(Oliver)、密尼阿泊里斯莫林(Minneapolis-Moline)、新思路(New Idea)、格林那尔(Gleaner)等农机品牌进入了阿格科公司;沙姆(SAME)、道依兹法尔(Deutz-Fahr)、兰博尔吉尼(Lamlborghini)等农机品牌进入了沙姆道依兹法尔集团。
2001年世界农用拖拉机拥有量为2685.4万台(不含园地拖拉机),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
世界上最大的农机企业——美国迪尔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37年,由约翰迪尔(John Deere)先生创立,1868年开始使用“Deem & Company”这一公司名称。
目前商务遍及160个国家与地区,2003年底总资产262.58亿美元,雇员43221人。
凯斯纽荷兰公司于1999年11月由欧洲的纽荷兰公司与美国的凯斯公司合并而成,2003年年底总资产186.61亿美元。
凯斯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42年,由杰罗姆凯斯(Jerome Increase Case)先生创立。
纽荷兰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95年。
总部在美国的阿格科公司成立于1990年,1993年到1994年收购了英国的麦赛福格森公司,1997年收购了德国的芬特公司,2002年收购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农用橡胶履带拖拉机,2003年又收购了芬兰维创公司。
2003年年底总资产有28.39亿美元,雇员11278人。
日本久保田株式会社是综合性企业,建立于1898年,农业机械是它的一个事业部。
2003年财政年度总资产有11390.11亿日元。
德国克拉斯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联合收割机制造商,由弗朗兹?克拉斯(Franz Claas)先生于1914年建立。
1936年推出它的第一台牵引式联合收割机,1953年推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20世纪末期开始介入拖拉机。
2003年年底的总资产有14.128亿欧元,雇员8391人。
沙姆道依兹法尔集团以意大利的沙姆公司和德国的道依兹法尔公司为主体,于1995年成立,2002年年底的总资产有5.313亿欧元,雇员2622人。
沙姆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927年,道依兹法尔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64年。
农机具著名制造商是库恩公司和格兰公司。
法国的库恩公司于1828年由约瑟夫库恩(Joseph Kuhn)先生创立,从1946年起隶属于总部在瑞士的Bucher Guyer公司。
挪威的格兰公司于1879年由加百利?格兰(Gabriel Kvemeland)先生创立,1928年制造出它的第一台机型犁。
2003年年底总资产有3.64亿欧元,雇员3100人。
由于中国农机市场对产品质量与价格的要求有不同层次,所以除上述企业外,韩国、独联体、印度、巴西等国的农机产品也已经进入了中国市场,使国内农机企业的目标市场构成多层面的竞争。
韩国目前有5个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机制造企业,其中主要是国际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国际”)、东洋株式会社(以下简称“东洋”)、大同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大同”)。
这些企业早期从日本引进技术,其中国际采用的是洋马公司的技术,东洋采用的是井关的技术,大同采用的是久保田技术,目前产品质量和性能已基本接近日本同类产品水平。
近年来实现了部分技术来源的多样化,国际、东洋、大同3个企业44.76kW以上的拖拉机,有不少型号使用的是美国约翰?迪尔、福特及纽荷兰等公司的技术。
3个企业主要产品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以及其它一些农业机械和非农机产品。
独联体国家的农机企业主要有白俄罗斯的明斯克拖拉机公司,独联体中轮式拖拉机主要制造商、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公司,(俄罗斯农用履带拖拉机主要制造商)、井拉基米尔拖拉机公司、俄罗斯中小型轮式拖拉机主要制造商与联合收割机制造商罗斯托夫农机公司和塔干洛克联合收割机公司、乌克兰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公司等。
目前独联体国家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总体来说与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水平相当。
印度的拖拉机制造业从1961年开始,先后有20多家拖拉机企业,但目前能生产的不到20家。
排在前6名的是M& M、Escorts、TAFE、PTL、HMT和Eicher。
其中,除PTL外,其余均与国外企业先后有过合作关系,如M& M与万国收割机,Escorts与波兰乌尔苏斯和英国福特,TAFE与英国麦赛福格森,HMT与捷克,源自德国的Eicher与芬兰维美德等。
此外,20世纪90年代后期,意大利纽荷兰、美国约翰?迪尔、意大利沙姆均在印度建立了自己的子公司。
巴西走“外资主导型”的开放道路,农机企业主要是美国迪尔、英国麦赛福格森、芬兰维美德、意大利纽荷兰在巴西的子公司或分公司。
巴西农机近年来产量有所增长,出口约占其产量的1/3。
2 从市场需求与制造能力出发,调整产品结构,延伸服务领域迪尔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农业机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机具)、商用与市政机械、建筑与林业机械、动力系统(柴油机与传动系部件等)。
2003年迪尔公司各类机械的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农业机械占47.3%,商用与市政机械占20.8%,建筑与林业机械占17.6%,信贷收入占8.7%,其它收入占5.6%,这一比例在近3年来变化不大。
凯斯纽荷兰公司的产品主要是农业机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柴油机、农机具)、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等。
2003年其农业机械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67%,比合并时提高10个百分点;工程机械占27%,比合并时降低9个百分点;信贷收入占6%。
阿格科公司的产品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柴油机、牧草机械、农机具及零部件等。
2003年拖拉机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58%,联合收割机占9%,牧草机械占13%,零部件占15%,农具及其它占5%,与上一年变化不大。
久保田公司的机械类产品是它4类产品中的一种,主要是中小型拖拉机、水稻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以及内燃机、工程机械、电子设备、自动售货机等。
机械类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百分比,近5年约为37%~48%,其中农业机械与内燃机的净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5年来逐年提高,从1999年的33.8%提高到2003年的43.1%。
沙姆道依兹法尔公司的产品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机具、配件等。
2003年拖拉机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83.3%,联合收割机占2.2%,农具占0.5%,配件占13.7%,其它占4.1%,和前两年相比,联合收割机与农机具的份额逐年下降。
在销售额中,沙姆占32.1%,道依兹法尔占43.1%,兰博尔吉尼占20.5%,休尔里曼占4.3%。
克拉斯公司的产品包括联合收割机、牧草机械(牧草收获、打捆、吊装等)、拖拉机。
2003年其农业机械销售额比上一年增加了15.8%,占总销售收入的90%(其中的17%是配附件)。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主要农机企业的营销理念早已从推销产品过渡到推销解决客户问题的方案上来。
所以,许多公司都有自己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为客户提供农业技术方面的服务,这一方面延伸了对市场的服务链,同时也推介了自己公司的产品。
3 兼并重组势头仍在,但体现兼并效益的程度不同。
国外有的学者将大型农机企业的发展模式分为纵向一体化模式与模向一体化模式。
国外主要农机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特别是横向一体化模式企业,兼并重组是它们发展壮大的主要手段之一。
迪尔公司的扩展模式和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一样,属于纵向一体化类型。
它的兼并重组通常在运作国际业务、吸纳上下游伙伴或扩大业务领域时应用。
如迪尔在从事国际业务中,常通过用统一品牌,建立合资企业以及营销协议来实现增长,而不是购买竞争对手,它在独联体、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业务扩展就是这样。
又如,1999年3月,迪尔收购了其电子技术供应商InterAg Technologies, Inc.等。
10年来,迪尔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在60%~80%,近3年均处于下线,但也使自己始终保持了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意大利菲亚特公司于1919年首次批量生产拖拉机,1974年成立Fiat Trattori公司,1984年改名为Fiatagri,1991年菲亚特收购了美国1978年元旦成立的福特纽荷兰(Ford New Holland)公司后,与菲亚特农机重组的新公司命名为N.H.Geotech,1993年改名为纽荷兰(New Holland)公司。
原纽荷兰公司是189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注册的农业机械公司。
1999年11月菲亚特集团收购了美国著名的凯斯公司,将纽荷兰公司与美国的凯斯公司合并而成凯斯纽荷兰(CNH)公司。
原美国凯斯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842年。
近几年,最大的兼并重组是纽荷兰与凯斯的合并,从而成为从事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与金融服务,年销售额在百亿美元的企业。
在农业机械上继续使用各自的“纽荷兰”和“凯斯万国”商标。
合并的目的之一是在世界平台上实施战略采购,以降低成本。
凯斯纽荷兰成立以来,整合效果不明显,运营的预期似乎不够理想,直到2003年,销售收入人才接近合并时的规模。
看来整合凯斯和纽荷兰两条势均力敌的“大鱼”比“大鱼吃小鱼”的整合要费力得多,兼并效益的体现尚需时日。
阿格科公司的扩展模式属于横向一体化类型。
它采用多品牌战略来收购和扩张,用收购来建立并共享销售网络,通过选用标准零部件和入股与其它公司共享供应商的方法来架构制造供应体系。
阿格科公司近5年来的总资产周转率为1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