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外自主学习理论

当前国外自主学习理论
当前国外自主学习理论

当前国外的自主学习理论

当前,国外的自主学习理论有7个派别,分别为操作主义学派、现象学学派、信息加工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学派、言语自我指导学派、建构主义学派。它们都对如下5个问题作了回答: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是什么;2.借助什么样的过程学生做到了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应;3.自主学习者通过什么样的关键过程来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4.社会和物质环境如何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5.学生如何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1.操作主义理论

自主学习的操作主义理论是斯金纳操作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和发展。这一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作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自我调控反应与临近的强化物建立了联系。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所起的作用是引导进一步的反应。因此,可以通过设置一套“刺激—行为—结果—强化”的程序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持这一观点的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认为它主要包含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和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所谓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的一种观察和记录,如对自己一天内用于学习的时间作记录,摘抄出作业中做错的题目等。所谓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也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步骤和方法所作的自我提示。所谓自我评价是指把学习行为的某些方面与既定的标准进行比较,以查看自己实际的学习水平。如果比较的结果不能令自己满意,个体往往会作出自我纠正,要么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要么修改自己的学习标准。所谓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因为自己获得了满意的学习结果而对自己做出奖赏,从而使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例如,因为自己已经集中精力学习了一个上午,学生就把中午的时间留给自己看电视。操作主义者同时强调,如果自我施加的奖赏不能改善学习的效果,这种形式的自我强化就应该撤除(Mace et al.,2001)。

在所有的自主学习理论中,操作主义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

作用。该理论不仅根据外显的行为来界定个体的内部过程,而且最为关注学习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在操作主义者来看,促使个体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对自主学习方式作出有效的示范,以及外部的相倚性强化。因此,在他们的训练项目中,榜样示范、言语辅导和强化是最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他们主张,在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初期,要给予外部提示和及时强化;随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反应逐渐增加、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再逐步撤除外部提示和强化,让学生通过自我强化来引导自己的学习。操作主义者不太关注个体的内部调节过程,他们所看重的是能够观察到的学生的自我反应,以及能够使这种自我反应朝积极的方向转变的技术。因此,该理论对于指导开发有效的、可操作的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技术是有一定优势的。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自主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思想。罗杰斯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当他将自己的“患者中心疗法”的思想理论运用与教学时,他认识到教学实践尚处于传统教育的模式之中,要使自己的思想行得通,必须批判传统教学的弊端。他归纳出传统教学的如下弊端:第一,教师是教授,学生只是接受的容器;第二,讲演、教科书及其他语言教学手段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单调枯燥;第三,教师是权利的拥有者,学生只是服从;第四,权威人物制定的规则是教学的不可改变的政策;第五,缺乏信任,教师对学生不相信;第六,学生一直处于恐惧状态;第七,民主及其价值受到忽视,在实践中遭到破坏,学生不能参与选择教学目标、课程和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别人为学生决定的;第八,教学中只有智力而无完整的人,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都被扼杀了。

在批判传统教学弊端的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他信奉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关于教学的定义:“教学比学习更困难……原因不仅仅在于教师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存,更在于教学必须教会学习,使学生掌握点金术。实际上,对于真正的教师来讲,除了教会学习外,其他都是次要的了。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头,是已知者,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教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权威或长官意志。”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

性;他强调情意教学,和谐师生感情,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点是:1.先决条件是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对人的能力有充分的信息,把人视为可信懒的有机体,置学生于教学主体的地位。2.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的责任,制订课程计划,确定管理与操作的方式、资金、决策等。教师在其中扮演参谋、咨询者的角色,而不是像长官那样对学生指手画脚、发号施令。3.教师提供学习的资料,包括教师的经验以及书籍、材料等,鼓励学生对教师的经验和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更正、创新等。4.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方向和程序。5.教师创造促进学习的气氛或情境,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把学生置于被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自觉主动地学习。6.把注意力放在促进连续的学习过程上,学习的内容屈居于第二位。因此,衡量一个课程完成的标准不是该学的内容是否学完了,而是学生是否学会了,是否在学习上获得了应有的进步。7.在教学纪律上,用学生的自律代替他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8.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办法,以代替外来的评价。9.在这种促进生长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经验、个人、创造力不断得到发展。

罗杰斯认为,教学方法就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教好学生,必须有适当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包括:第一,组织好教材。组织教材的目的是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长,便于学生自己学习。第二,要善于辅导。教师不应该直接一味地去讲解,而是应有效地咨询和辅导。辅导的艺术在于适当和启发,适当就是在学生需要时才去辅导,帮其所需;启发就是启迪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教师可以提供方法或途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第三,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包括书、参考资料、实验工具、教具等。第四,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自主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弥补了罗杰斯自主学习思想的不足。研究者(McCombs,1989;Ames,1992;Covington & Omelich,1994)认为,自主学习是个体自我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自我学习受自我系统的结构和过程的制约。自我系统的结构包含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自我意象等成分。其中,自我概念是影响自主学习

最为重要的因素,所谓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信念(belief about oneself),实现或改善自我概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动机。影响自主学习的自我概念有一般性和领域具体性之分,一般性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自主学习者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的认识,领域具体性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的学习领域内是否有能力控制动机、认知和情感的知觉。影响自主学习的自我过程包括计划、设置目标、选择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这些自我过程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自主学习的质量(McCombs,1989)。自主学习一般遵循三个步骤:1.设置目标;2.制定计划和选择学习策略;3.行为执行和评价(Markus & Wurf,1987)。要想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消除他们对学习能力的自我怀疑和消极的自我评价;其次要针对学生的自我过程分别予以指导(McCombs,1989)。

3.信息加工理论

自主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是以加拿大心理学家温内(S.H.Winne,1995)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提出的,该理论用信息加工的控制论来解释自主学习。它认为自主学习主要依赖于一种循环反馈回顾。个体获得的信息首先要根据预设的标准进行检测。如果匹配不充分,就要对信息进行改变或转换,然后再进行检测,这样反复进行直到信息符合检验的标准。如果达到标准,就以信息输出的形式退出。

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来源于自我信念,包括结果预期、效能评判、归因、诱因或价值观等。这些动机过程与一般的信息一样,经过个体在循环反馈回路中进行加工进而推动、调节个体的学习。在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看来,认知自我监控在个体的自主学习中起着复杂而又关键的作用,它监控、评价行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为学习自我调节提供反馈信息。自我监控会占用一部分心理能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但是,当行为达到高度自动化以后,就可以省出更多的心理能量用于自我监控,使行为与目标更加契合。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策略的运用、控制和监视过程极为重要。通过运用所获得的学习策略,个体对自己学习的控制能力增强。

信息加工理论者一度对社会和物质环境在自主学习中所起的作用关注较少。他们认为,除非社会和物质环境被转换成能够被加工的信息,否则就无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影响。但是,如果能够被转换成内部的具体信息,它们也可以像

其他信息那样通过控制循环系统来对学习产生自我调节的作用。温内把社会情境作为学习的任务条件来看待,他认为他人的在场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加工,会对认知加工产生干扰。

在信息加工理论者看来,学习使个体调节自己的信息加工及反应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加,学生用于调控信息加工的规则控制系统日趋精确、完善,这样的规则系统构成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在自主学习的成分过程中,如自我监控的准确性、自我评价的有效性、学习策略的运用等,存在发展上的差异。他们主张采用计算机辅助的学习系统,在学生学习新的内容时,通过给予提示线索、反馈、补充性的信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4.社会认知理论

自主学习的社会认知理论是班杜拉的弟子和继承者们提出的。他们以个体、行为、环境交互作用论和自我调节理论(Bandura,1977,1986)为基本框架,结合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自主学习作出了独具特色的解释。齐莫曼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Zimmerman,1990,1996)。具体说来,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学习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作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那么他的学习就属于自主学习。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又计划的或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

社会认知学派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三类。制约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设置的目标、归因和情感等,其中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两个关键变量,因为他们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运用。影响自主学习的行为因素主要包括对学习的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方面,这三种行为反应能够影响自主学习的质量和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影响自主学习的环境因素包括他人提供的学习帮助、学习榜样和学习的物质环境等,环境因素为自主学习提供

社会性的和物质性的支持条件。

基于对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的分析,社会认知学派提出了若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首先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申克(Schunk,1996)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的学习示范、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言语说服等多种手段达到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其次要教会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一般说来,具体的、近期的、能够完成的学习目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示范、指导学生设置这类目标。第三,开展系统的学习策略教学。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知道何时、何处、如何以及为什么使用学习策略,而且要加强策略运用的练习。第四,指导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教师要教会学生从学习的质量、数量、速度、创造性四个方面,及时、经常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记录和评判。第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归因反馈。归因反馈的性质要注意随时间的推移而调整。学生初步的学习成功以能力归因反馈为宜,多次能力归因之后,以努力归因为宜(Schunk,1989)。最后,还要教会学生主动利用学习的社会性和物质性资源。如主动寻求他人的学业帮助,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自己需求的信息资料等。社会认知学派同时还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本质上是外部学习技能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过程,要先后经历观察、模仿、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四个阶段,因此它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干预才能收到明显的成效(Zimmerman,1994)。

5.意志理论

自主学习的意志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科尔(J.Kuhl,1984)和美国心理学家考诺(L.Corno,1986,2001)等提出的。科尔认为,在人们的学习动力系统中,既有动机成分,又有意志成分。动机成分激励着人们去学习,而意志成分控制着人们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进行。因此,必须对学习中的动机和意志进行区分。考诺还指出,学习中的意志实际上就是内隐和外显的自我控制过程。

意志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复杂的,必须从几个水平上进行理解。在最为概括的水平上,可以把动机理解成人们内部存在的控制行为的心理力量;从更为具体的水平上理解,人们的自主学习动机取决于他们对任务的价值评估和对能否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预期。而这些过程都不同于意志控制过程。在考诺(2001)看

来,动机过程在决策形式和促进决策方面起中介作用,而意志过程则对决策的实施和维护起调节作用。因而,当学生感到

6.言语自我指导学派

言语自我指导理论最早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其主要观点:第一,儿童的言语发展要先后经历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和内部言语三个阶段。儿童从最初接触外界的社会言语,到发展形成自我中心言语和内部言语,这些是通过内化过程实现的。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互动性对话是这种内化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条件。第二,言语发展水平决定了个体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儿童言语的内化,他们逐渐能够有意识地计划、引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在外部言语阶段,儿童的活动主要是由外界社会成员的言语来指导和控制;在自我中心言语阶段,主要靠他们对自己的出声言语即自我中心的言语来调节;而在内部言语阶段,则主要由他们不出声的内部语言来指导和控制。第三,内部言语是个体进行自我指导的工具。维果斯基指出,无论是解决困难的任务,克服冲动性的行为,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还是管理自己的其他行为,内部言语在其中都起着自我调节作用(Vygostky,1978)。

1964年,维果斯基的经典著作《思维与语言》一书被译成英语,其观点引起了西方诸多心理学家的注意,并且很快被人们引用到学习问题的研究上。信奉维果斯基的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言语的自我指导过程,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外部言语内化成自我指导言语的结果,它取决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社会性互动。如果我们把学习的步骤、规则、策略按照言语内化的顺序教给学生,让它们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内部言语,就能够实现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指导和调节,培养起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纷纷采用言语自我指导理论及其原理来开发出的自主学习训练程序最具代表性,该训练程序包括如下步骤:1.教师在示范学习任务时大声说出学习的规则和步骤(认知示范);2.教师在学生执行学习任务时大声说出指导语(外部指导);3.学生执行学习任务时自己大声叙述指导语(自我言语);4.学生自己执行学习任务时小声叙述指导语(消退的自我指导);5.学生在执行学习任务时默念指导语(内部言语的自我指导)。结果表明,这种教学程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7.认知建构主义理论

自主学习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是在巴特莱特和皮亚杰(Bartlett,1932;Piaget,1970)的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皮亚杰认为,学习实际上是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完全受制于环境。儿童具有主动建构图式的能力,通过对同化和顺应过程的自我调节,其认知图式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不仅能够关于世界的认知图式,而且能够建构自我图式。自我图式是自我知识的一种动态的、有组织的贮存形式(Markus & Nurius,1986,1987),它有情感、效能、时间、价值四个维度(Garcia & Pintrich,1994)。自我图式决定个体的自我调节行为。派利斯和拜尼斯(Paris & Byrnes,1989)则进一步认为,儿童不仅建构自我图式,而且也能够建构自己的学习理论。儿童的学习理论是一种一般性的、包含很广的理论,它又包括四种成分理论:自我能力理论,努力理论,学习任务理论,学习策略理论。自我能力理论包含多项内容,主要涉及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认识、自我负责意识、对预想结果施加控制的信息等。理论主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学习应该付出多大的努力。学习任务理论包含两个方面:设置学习目标和分析任务的结构。学习策略理论中包含三类信息:陈述性知识,它说明策略是什么;程序性知识,它说明如何使用策略;条件性知识,它说明何时有效地使用策略和为什么使用这些策略。一般说来,如果儿童对学生具有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较高的能力知觉,知道如何付出努力,能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有效地分析学习任务,能够独立灵活地使用学习策略,计划、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其学习就达到了自主水平。

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儿童自主学习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认知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随着学生对能力和努力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的深入理解,对自己所能施加的学习控制的准确估计,对学习任务的性质的把握,对自己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的监控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会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监控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水平会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受课堂教学方法的制约。为此,他们主张采用三种教学方法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是直接的教学,也就是直接

向学生讲解有关学习的知识、学习策略等,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理论、补充或矫正学生不完整的或错误的自主学习理论(Duffy et al.,1986,1987)。二是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等方法,帮助儿童建构自主学习理论(Schoenfeld,1984)。三是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合作中交流学习经验,丰富自己的学习理论(Stevens et al.,1987 )。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4.发现学习。其教学模式为: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答:“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做整体研究的社会科学。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由微观层次的社会行动或人际活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分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 2.工业革命 答: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

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社会问题 答: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也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二、简答题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背景。 答:(1)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民主意识的觉醒,但也伴随着社会规范的混乱。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例如市民社会的危机表现为三次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罢工和德国纺织工人起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当

国外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及其特点分析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何光峰 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各国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目标,目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如何在改革的过程中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各个国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一些国家进行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探索,国际上也成立了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机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经济合作组织负责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开展的第三次数学和科学成就比较研究(TIMSS)、美国教育部所属的全国教育统计资料中心管理的教育进展评价(NAEP)。 一、国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发展概况 (一)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 PISA(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经济合作组织负责组织的一项国际性的学生能力测试,主要的目的是了解15岁的学生(相当于初中毕业)在阅读、数学、科学三个方面的能力。 1、阅读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是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知识、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应用和反映的能力。它既包括运用文章中的信息的能力,也包括运用文章以外的知识的能力,具体包括对文章总体理解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释文章的能力、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的能力、对文章结构进行评价的能力。它测试连续性文体和非连续性文体两种,连续性文体包括叙述性文体、说明性文体、描述性文体、辩论、劝导性文体,非连续性文体包括曲线图、项目表、图解、地图、表格、广告等。 2、数学能力 在PISA项目中,数学能力是指认识、理解数学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能够进行数学判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三个维度测试数学能力。第一个维度是数学内容,包括数学通识领域的内容如概率、变化和增长、空间和形状、推理、不确定性和依存关系等。同时也包括具体的课程内容如代数、数、几何等。第二个维度是数学过程,包括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建模、问题解决不同层次的能力。第三个维度是数学的材料背景,既有个人生活情景的材料,也有科学方面的材料和公共事情方面的材料,以测查出学生对于不同现实情景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 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 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 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 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 有利于经济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 (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 (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 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 (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的中小学课程设置 英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为12门: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历史、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在12门必修课之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养成、健康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等。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日本的课程改革突出设立综合学习时间,国家不规定其具体内容,而由各学校创造性地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例如自然体验、社会参观、制作与生产活动等。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压缩必修课内容和课时,扩大选修学科,鼓励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教育地方分权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但各州课程标准都包括4门核心学术科目: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美国中学课程设置相当

广泛,主要包括英语语言艺术、公民与政府、数学、科学、音乐与艺术、外国语、实践技能等。其综合中学一般分为3科:学术科、职业科、普通科,每门课程在教学时都分解成讲座、课堂实践、工场—实验室实践等3个部分。 国外中小学的创造教育 一、什么是创造教育 这门学科诞生迄今已有61年历史。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生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等有关学科,通过探索与实践而发展起来的,创造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家庭教学、社会教学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和人们树立创造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坚定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性发现、发明、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方法,从而开发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因此,创造教育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1.创造教育的目标 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李政道讲:“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 调发展的人”。其核心是培养创造能力。 2.创造教育的内容 (1)创造哲学教育

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

罗杰斯咨询关系理论述评 摘要:本文通过对罗杰斯助益性咨询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主要概念,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理解等核心概念进行评述,了解其优点并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助益性关系、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 心理咨询界几乎一致认为,对咨询关系的研究和发现是罗杰斯对当代心理咨询最重要的贡献,就罗杰斯自己来说,在他所有建树中,他最喜爱的也是咨询关系理论。他对咨询关系的一些重要看法,如: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等,已经成为任何一种咨询模式都承认的必备的咨询关系。 罗杰斯的咨询关系理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来说,大致经历了指导关系——非指导关系——助益性关系三个阶段。 1,指导关系模式: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美国心理咨询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有两大力量,一是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治疗,另一种是“指导运动”发展起来的指导咨询。这两者其实都是指导取向的。其特点为:(1)咨询过程由治疗者主导,(2)治疗者对治疗负责,(3)治疗过程的背后隐藏的假设是:当事人是软弱无力的,不能自我指导的。罗杰斯在咨询初期也曾试图指导别人。因为这些做法显得合情合理,又直截了当。但不久罗杰斯就发现,尽管他做的很努力,但是效果几乎没有。他领悟到,即使你可以对一个当事人解释、说明他自己是怎么回事,为他制定还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训练他更好的生活方式,但这些只能造成一些暂时的改变,要不了多久,所有的改变都会烟消云散。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之后,当事人更加相信自己是个无药可救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罗杰斯才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治疗模式。 2,非指导关系模式: 在发现指导关系治疗模式效果不佳之后,他把接受治疗,探索自己,取得治疗进步的责任交还给当事人自己;承认治疗者不是全能的,对当事人没有现成的答案;重视治疗者的态度,重视营造一种有利于当事人表露情感和体验的气氛。这些做法和态度的背后是有一个基于人性的断定:人有自我指导的能力。这时候罗杰斯已经悟出治疗关系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非指导关系的治疗模式。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 教心08级1班赵丽(0807410153)罗杰斯在长期实践研究中形成的从人格自我理论出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阐述了“培养完整的人”、“意义学习”、“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批判地借鉴和吸取他的教育理论,对于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临床研究得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思想不仅对心理咨询产生很大的反响,而且在教育上、人际关系上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我很关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一、生涯解读: 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家中具有十分严格而不容违抗的宗教伦理气氛,父母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关爱,非常尽职,也几乎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父母的爱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论提出有很大关系。 罗杰斯家庭思想刻板保守,尤其对社交生活的限制尤为严格,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所以孩童时就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将所有精力用于学习。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农场,父亲对科学的热爱也影响了他一生。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这可能对成年后从事儿童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主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学科的变换显示其兴趣爱好正逐步脱离家庭的影响,变得更加自我。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这段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摆脱了父母的正统宗教信仰观念;也意识到个人的想法、感受、梦想等是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 在神学院罗杰斯就已经被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课程和讲座所吸引,发现自己对咨询很感兴趣。后来逐渐转向了儿童指导领域,并开始将自己当做一名临床心理学者了。罗杰斯在教育学院时申请去由联邦基金赞助的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儿童指导研究所做见习医生,并获得了批准。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六章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方法论整体主义 答: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2.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社会资本(科尔曼) 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4.法人行动者

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5.形式理性 答: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或内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 6.实质理性 答:实质理性是就理性选择行为的内容而言,是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同形式理性相比,实质理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因为它并未表现出清晰的形式。 7.过程理性 答:过程理性是由西蒙提出来的。西蒙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过程理性”概念,他指出,行为是过程理性的,是指它是适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其过程的理性取决于成生他的过程。当心理学家使用‘理性’一词时,通常他们头脑中想到的是过程理性。西蒙在论述过程理性时,不仅仅注意选择中的计算和推理形式,而是要在选择的过程中揭示意识活动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_周满生

2013年第1期(总第396期) No.1,2013 General,No. 396 EDUCATIONAL RESEARCH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 周满生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人数出现大幅度增长现象,其利主要在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减轻国内高考升学和就业压力;其弊主要在于若任其无序发展,会给我国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造成人才和资金的大量流失。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中的问题要主动应对、加强引导,规范对高中国际部的管理,完善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体制,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需要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开辟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道路,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出国留学 [作者简介]周满生,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816)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 学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原因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小留学生及参加”洋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大幅度增长。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热现象及其原因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小留学生现象及动因 所谓“小留学生”是指未成年就出国留学的中国公民。笔者曾参与过一项关于我国小留学生的调研,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进行调查。从调查可以看出,小留学生在自费出国留学总体中占有一定比例;低龄留学生占所在国国际学生的份额较大;小留学生出国前的区域分布主要在城市;通过留学中介机构出国是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途径;小留学生境外花费数目巨大;小留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商人和干部家庭居多;小留学生出国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洋文凭”。 调查结果显示,小留学生现象中存在诸多问题:多数小留学生出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部分小留学生素质不高,留学存在着思想误区,受挫折后易出现心理扭曲;留学中介服务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国外社会教育机构质量难以保障。笔者认为,一些家长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是迫于现实选择,家长有选择的权利,与其指责,不如检视国内的教育环境。小留学生现象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对国际化挑战的一种表现形式,小留学生出国学习开辟了多元成才之路。 (二)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现象及动因 2009年,笔者参与了对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等省市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状况的调研,特别是高中学生参加“洋高考”状况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参加国外高考及出国留学主要有五种途径:通过学校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项目和国际课程班出国;通过个人参加相关考试,自行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申请国外学校;通过国外名校在中国优质高中的直接面试招生出国;通过公派留学项目出国。总体来看,2006—2009年,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并不高,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尤其是赴国外名校就读的人数

国外学习理论十八种

国外学习理论十八种

国外学习理论十八种 1、经典的条件反射学习 指美国和西方心理学家对И。П。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而言。为了和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相区别,西方心理学家就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说。 20世纪初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生理的过程中,观察到被试动物——狗,不但在吃到食物,即食物直接刺激口腔时会分泌唾液,而且在看到曾经吃过的食物的外形,闻到食物的气味、甚至听到盛过食物的器皿的响声或饲养者的脚步声时,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分泌”现象,它引起了巴甫洛夫的极大的注意。巴甫洛夫创造了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种经活动的方法,并发现了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条件反射学说。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中,以狗作实验对象的典型程序和过程是,首先呈现中性的、无关刺激(如灯光或铃声),同时或紧接着分别给予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食物或退缩反应的电击等无条件刺激。在一般情况下,如此反复进行若干次之后,仅仅灯光或铃声的出现就能引起唾液分泌反应或退缩反应了,也就是说形成了条件反射。在巴甫洛夫的实验条件下,为了形成条件反射,必须使用以形成条件反射之中性的、无关刺激物的作用与无条件刺激物的作用同时发生,或者更准确地说,必须使它稍早一些发生。 如果铃声以足够的次数与狗的喂食同时发生,它就会变成条件性食物刺激物,变成喂食的信号,而只要有铃声的时候,狗就分泌唾液。如果灯光以足够的次数与给予狗腿上的伤害性刺激物同时发生,它就会开始引起举脚的退缩动作。无条件刺激物能使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加强起来,所以就把这种手段叫做强化。巴甫洛夫的实验研究指出,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种的反应,而是后天所获得的一种个体反应,并且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一定的刺激所发生的一定反应,所以称它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机能,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了一种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它可以使每一个个体更好地适应其生活条件,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更加精确的平衡这样一种可能。巴甫洛夫指出,“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系统地研究了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各种抑制(内抑制和外抑制)产生的规律。并以条件反射作为方法研究了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等运动规律和大脑皮层机能的系统性等,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更大。1919年,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J.B.沃森在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就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他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行为的基本构成因素就是刺激和反应。他把行为和反应分为遗传的反应和习惯的反应。他采用了条件反射的概念来说明习惯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教多久、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不是有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生或者说学生的经验、意向、需要、兴趣等决定的。 罗杰斯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非指导性”的思想,必须遵循着一些基本的原则或要求。其中,最基本的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也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成敌人,备加提防。总之,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诚意的、开放的、相互支持的。其他的具体原则为: 1、“促进者”(即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由教师独揽这些事情,学生没有任何发言权,因此也没有任何责任。 2、“促进者”各种各样的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或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时间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堂上来。 3、让学生单独的或者与其他学生共同的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这样做不仅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而且也让他们对自己这种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一个好的班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罗杰斯认为,这种气氛最终来自“促进者”,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学生就越来越多的并且很自然的流溢出这种情感与态度。 5、学习的重点是 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学到什么)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训练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这种责任。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12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 9.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学术生涯 霍曼斯(George C.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海军服役四年后,到哈佛大学任教,在那里渡过了他的大部分学术生涯。在一次关于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研讨会上,霍曼斯对社会学产生了学术兴趣,从此开始了社会学研究活动。1964年曾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会长。

2.主要著作 《帕累托学说入门》、《人类群体》、《婚姻、权力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社会科学的本质》。 3.思想来源 霍曼斯的人际交换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英国古典经济学、马林诺夫斯基和列维一施特劳斯为代表的人类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同米德和库利等人一样,霍曼斯也从华生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受了很大影响。他认为,确实应当像行为主义者所坚持的那样,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们的外显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交换行动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否则又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中。 霍曼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接受的基本命题主要有7个: ①在任何既定的情境中,有机体都能开展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②有机体能够重复开展那些过去已证明能够获得报酬的行为。 ③有机体能够在与过去曾获得报酬相似的情境中重复过去的行为。 ④现在发生的刺激如果在过去发生过、并且曾使行为者获得了报酬,那么当下的刺激将使有机体重复过去的行为。 ⑤行为的重复只有在继续获得报酬时才能发生。 ⑥如果在相同情境中发生了与过去相同的行为,但是没有获得报酬,这时有机体将会出现情境冲动。 ⑦有机体从某一行为得到的报酬越多,越有可能发出替代行为,以便谋取其他方面的报酬。 (2)马林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美拉尼亚群岛中土著人的实地考查,阐述了原始群体

国外著名教育学理论介绍大全

国外著名教育学理论介绍大全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大全 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 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 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 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 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 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表演式:一组动作;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 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 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 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

评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作者:龙晓东 【来源】: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1:53-58 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 )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领域的第三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心理治疗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并成为现代西方心理治疗论的主要流派的“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为人们普遍瞩目。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就是授予给他的,以表彰他在心理治疗领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他的理论和有关研究方向一直在改变,但是他重视人的主观经验,相信人的自我实现潜能和自我指导能力,这些基本观点却始终如一。这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对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的构建基础、基本观点、实践意义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1 罗杰斯提出“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来源于他对人性自然因素的基本理解。在长期的心理治疗实践中,他认识到: (1 )人具有建设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来自我们临床经验的最革命性概念之一是这样一种不断增长的知识,人性最内在的核心,人格的最深层,人的‘动物性’基础,在本质上是积极的——基本上是社会化的、朝前发展的、合理的和现实的。”〔1〕“人的基本属性自由发挥作用时是建设性的、可以信赖的,这是二十五年心理治疗经验中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2〕这与弗洛依德对人性的看法刚好相反。在弗洛依德看来,攻击性和破坏性是人的本能赋性。因此,在人类的先天潜能中,罗杰斯看到了人类的希望,对人的发展抱一种乐观的态度。 (2 )人是根据自己的知觉体验行动的。“正是患者自己知道鞋子在什么地方卡脚,应该朝什么方向走,什么问题最关键,什么体验被埋于心底。”〔3〕由此他深信人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 (3)个体的世界从任何真正完整的意义上说,只有个体自己才了解。“无论怎样以心理测验或生理测验的方法测定刺激或测试进行知觉的有机体,事实仍是,个体是唯一能够最生动、完整地体验到挨针扎或考试不及格是什么滋味的人。”〔4〕因此,罗杰斯眼中的人不是行为主义动物实验室中的“大白鼠”,也不是弗洛依德所强调的那种“性本能”和“破坏性”本能的人,而是他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所接触到的20世纪40、50年代美国社会中活生生的人。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和社会心理学在现代美国的普遍兴起绝不是偶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的充裕并没有使美国人的精神状况产生同样的跃进。美国国内的各种社会问题随着资本家的激烈竞争而日趋严重。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去,核战争的威胁又笼罩在美国和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感到恐惧、焦虑、迷惘,甚至绝望。社会生活动荡不安,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急剧变化,造成人们各种复杂变态的心理特点。悲观颓废和忧郁不安的情绪日渐滋长。现实的异化进一步加深了人的自我异化,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人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而戴上假面具,投人所好。竞争导致了人际间的敌对,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无暇顾及人情,内心的极度空虚与孤独感迫使他们转向心理学家寻求理解和帮助。而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数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他们与这些内心痛苦、渴求理解的人们朝夕相处,因而他们对人们心理上深刻的异化感、人的价值、尊严、情感和需要有更深刻的体会。他们呼吁心理学要转向探索人的“内部空间”,关心人的尊严,探究人的价值、创造性和自我实现。本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异军突起,成为现代心理学派中有影响的第三种思潮。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治疗”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 2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是罗杰斯心理治疗理论中的一块主要的奠基石。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我概念包括具有“我”之特性的一切想法、知觉及其价值,是个体整个现象场中与自身相联系的那部分知觉及其相关的意义,它是个体看成“我”的那部分现象场。在罗杰斯看来,人格不健全的人,其自我概念与经验是不一致的,他们将自己的真实体验拒之于意识之外,防御性地维持着自我,他们的评价系统不是建立在自己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而是为了得到别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5-30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 25.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1)多伊奇 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 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

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 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 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他们依据人际信任的基础是理性还是情感,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的人际信任与情感性的人际信任两种类型。前者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人际信任,后者是基于与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人际信任。 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对于信任的研究基本上脱离了纯粹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范畴,开始把信任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与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把信任本身看做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家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学家将这种意义上的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 (1)卢曼 卢曼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卢曼把行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