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
宋代铜镜制造历程

宋代铜镜制造历程
宋代铜镜制造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五代宋初:这一阶段的铜镜在形制和纹饰上基本保持了唐末的遗风,铜镜质地较厚,图纹线条粗犷,流行旋转式布局。
此时的铜镜大部分为黄铜质,含锡量明显减少,而含铅量大增,这样的合金成分成为鉴别宋代乃至以后各朝代铜镜的重要依据。
2. 北宋中晚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发达,铸镜工艺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期。
图案题材多为缠枝花草、花卉,仿唐镜比较常见。
此时,铜镜的铸造技术有所创新,但由于透光镜等复杂精密的制造工艺掌握的工匠稀少,到宋代完全失传。
3. 南宋时期:这一时期铸镜工艺再度衰落,素地铸制商标字号铭的铜镜流行,铜镜的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了中国古代铜镜重实用而不尚图纹的阶段。
这也说明当时人们对镜子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宋镜的形制以多样化而著称,除唐时颇为流行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在宋代依旧比较常见以外,亚字形镜显著增多,又创新了带柄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形式。
两汉时期铜镜,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铜镜

两汉时期铜镜,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铜镜(公元前206年~589年)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的繁荣时期。
这时期铜镜数量超过了春秋战国,并且使用更加普遍。
在制作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有了进—步的发展。
这时铜镜表现手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镜背面开始持有铭文,而且铭文逐渐成为铜镜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魏镜和南方吴镜均首开向日本出口的先例。
甚至有的南方镜工远渡重洋,赴日本铸镜,从而把中国的铜镜艺术和铸造工艺传播到了日本。
日本公元4世纪的前期古坟中,近年来出土了大量“三角缘神兽镜”。
经王仲殊先生考证,这些“三角缘神兽镜”是东汉日本的吴国工匠,将画像镜与神兽镜结合起来制作的。
(《关于三角缘神兽镜的问题》。
《考古》1981年4期)这—时期,铜镜的造型、钮制、纹饰方面的共同特点如下:1.造型镜多为圆形,并出现了长方形大镜。
形体比战国铜镜明显加大、加厚。
2.钮制半圆形钮逐渐代替了弦纹钮,并均有钮座。
3.纹饰突出主纹,地纹消失。
表现手法多为单线勾勒轮廓,而画像图案则采用浮雕技法,开创了后代铜镜高圆浮雕制作的先河。
4.铭文这时期铜镜铭文中,省偏旁,少笔画及通假字普遍,减字减句盛行。
两汉铜镜(公元前220年~206年)一、两汉时期铜镜概况两汉时期包括西汉、新莽、东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个方面都为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矗当时陶瓷业的进步和漆器的发展,虽然代替了青铜器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但制铜工艺并没有衰退,而是转向了制造铜镜等方面。
因此,两汉时期铜镜的铸制业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
两汉铜镜已发展成一般商品,这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
汉镜铭文中出现的许多“尚方”铭及纪氏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
颜师古注:“尚方主作禁器物。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

简谈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铅、锡的含量极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
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这是由张光直院士最早提出。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下面我想简单的谈一下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一>商周铜镜:殷代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
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
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二>春秋战国时期铜: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盘点各时期铜镜特征

盘点各时期铜镜特征在古代,铜镜是照面容的用具,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同时,铜镜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它铸造精良,形态美观,纹饰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据考古资料记载,远在殷商时期就有铜镜,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已成为当时常用的生活用品,以后各代均有铸造。
直到玻璃镜出现以后,它才随着玻璃镜的普及而退出历史舞台。
商周铜镜殷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桥形拱起。
西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镜也都是圆形,镜钮有桥形、半环形、长方形等多种类型。
铜镜可分为素面镜、重环纹镜和鸟兽纹镜三类。
西周早期以素面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以素面镜为主的传统。
春秋战国铜镜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出现素面镜和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一般都薄而圆,上有桥形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连弧纹镜、彩绘镜、金银错纹镜。
战国晚期至秦末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还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五山镜、六山镜等,花样繁多、品种丰富,为后来铜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汉代铜镜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墓葬出土的铜镜以汉代的数量最多。
汉代铜镜不仅数量上比前朝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汉武帝时期的铜镜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布局方式,铜镜向世俗化与商品化方向发展;二是突出主题纹饰,地纹逐渐消失;三是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四是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分,汉武帝前后出现了完全以铭文为主题内容的铜镜,这个时期半圆球状钮完全代替了战国铜镜的弦纹钮,成为我国古代铜镜钮的基本形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这一时期的铜镜因受连年战争的影响而种类不多,主要是沿袭汉镜的样式,创新很少。
这一时期神兽镜流行最广,从整个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时期。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镜子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下面是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史:1. 史前时期:古人使用的是抛光的碑石或者水面来反射光线,这是古代镜子的原型。
2.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镜子多为铜质,形状为圆形或长方形,表面经过抛光,呈现出一定的光泽。
3. 汉朝时期:汉代铜镜大量流传,这时的镜子除了用于照面之外,还被用来算日影,也就是通过观察镜中的影子来判断时间。
4. 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出现了银镜,它不仅抛光程度更高,光泽更加明显,而且用起来更加方便。
5. 唐宋时期:唐代后期和宋代初期出现了锡镜,它比银镜更加轻便,比铜镜更加厚实,表面镀着一层亮银,表面平整光滑,呈现出很好的反光效果。
这时的镜子形状也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圆形、椭圆形、八角形、方形等。
6. 元明清时期:元代出现了非常独特的“透镜”,它既可以放大物体,也可以实现照面。
明清时期,镜子制作更加技术化,不仅有锡镜、银镜等单一材质的镜子,还有镀银玻璃镜等复合材料的镜子,呈现出更加精美的外观和更加细腻的反光效果。
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可以反映出制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今,镜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而中国的镜子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7. 现代时期: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镜子的种类和用途也不断扩展。
现代时期出现了各种形状和风格的镜子,如方镜、圆镜、梳妆镜、化妆镜等,同时还出现了各种功能性镜子,如放大镜、夜视镜、防紫外线镜等。
8. 当代时期: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现代镜子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代时期的镜子除了注重外观设计和实用性之外,还具有更高的科技含量。
如今,一些高科技镜子已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其中包括智能化镜子、虚拟现实镜子、人脸识别镜子等。
总之,中国古代镜子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进步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高科技制造工艺的不断探索。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铜镜特点及区别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铜镜特点及区别五代十国铜镜造型主要有圆形、葵花形,亦有方形和方形委角的。
纹饰除四灵八卦纹外,尚有花鸟纹和花朵纹图案。
一般铜镜为素面,有的镜上铸有吉祥语或作坊铸工名。
宋镜造型仍继承唐代多样化的风格,并创出了一些新式样。
纽制变小,纽弓窄而孔显大,纽顶趋平。
无纽座、圆纽座和花瓣纽座居多。
镜缘主要有两种:一种较宽,里厚向外缓坡;另一种为窄边,比较方正。
带柄镜的镜缘与镜柄的凸边连成一气。
宋镜大致自北宋政和年间开始出现铭文,铭文绝大多数为商标铭记,多置于镜纽一侧的方格内。
辽代铜镜在形制上,主要有圆形、“亚”字形和葵花形,此外还有八角形。
在纹饰上,主要有双鱼纹、八卦纹、童子戏花纹、荷花纹、连钱纹和牡丹龟背纹等。
辽镜上也见有吉祥语句,不仅有汉字,还有契丹字。
金镜造型常见的主要有圆形、菱花形和带柄镜等。
镜纽以圆纽为多,纽上部较尖,尖顶为平面。
镜缘多外薄里厚,与宋镜特征相仿。
区别于其他时代铜镜的特征是:在圆形镜边缘内侧常铸有一个二层台,二层台有宽有窄,宽者上面多饰有花纹或铸有铭文。
金代铜镜铭文意义渐乏趣味,偏重实用,惟有特殊情况,则为阴刻、边刻、地名、官名。
元代铜镜一般可以说是“粗者甚粗,精者颇精”。
式样较少,除流行的圆形和圆形带柄镜外,早期常见的还有菱花形和葵花形镜,与金镜不同,它仍保留着宋镜六分法的形制。
元镜镜缘多为素宽缘,里厚外薄,里直外坡。
镜纽多为半圆形纽,较之宋金时期的镜纽要大。
纽座主要有方形和圆形纽座两种。
另外,无纽座铜镜此时仍占有很大比例。
元镜纹饰有浅浮雕和浮雕两种。
元代前期铜镜均无铭文,后期铭文内容也较简单,纪年铭文多绕纽配置。
明清仿古铜镜的特点明代仿古铜镜的铅质比宋,金好,质细,表面多呈灰白色,但无汉唐铜镜的那种光泽。
仿制的唐镜多有铭文,内区大于外区;而宋代仿制铜镜则正好相反。
明代仿制的唐镜镜纽,比宋仿要大;纽顶多磨平,这是因为铸造时铜汁从此孔道流入,冷却后需打磨才能平整。
唐以前铜镜纽绝无平顶,当时铜汁从范边流入范内。
中国铜镜

Zhongguo tongjing中国铜镜Chinese bronze mirrors中国古代的一种生活日用品,用以照面。
在铜镜未流行前,人们用铜鉴盛水照面,故镜又称鉴。
铜镜的正面平滑光泽,背面一般都铸有各种题材的花纹或字铭,是研究古代装饰图案的重要资料。
不同时期的铜镜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它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最突出的是战国、汉代和唐代。
过去研究铜镜的资料,多为盗掘出土,且多出于淮河一带。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几面商代的铜镜,把过去认为铜镜产生于战国时期或春秋时期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但其制作仍以战国、汉代和唐代最为精美。
战国铜镜随青铜工艺技术的发展和提高,铜镜的制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制作技术、图案装饰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战国铜镜以其制作和装饰,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体系。
北方铜镜,质朴简略,较少装饰,数量也不多。
南方铜镜,精巧纤细,多花纹装饰,数量较大,以楚国所产居多。
战国铜镜以圆形为主,亦有少量方形,具有胎薄、卷边、三弦纽(或称川字纽)等特点。
其装饰花纹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相结合,即双层纹。
主纹有山字纹、双菱纹、禽兽纹、蟠螭纹、花叶纹、连弧纹等,其中以山字纹双菱纹最多,也最具特色。
山字纹像“山”字,欧美学者称为“T”字,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数种,山字之间常配以花瓣纹或草叶纹,此类铜镜分布较广,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均有出土,而以湖南最多。
对山字形的含义有多种解释:①系青铜器雷纹的演变;②为以形代字,含安静、养物之意。
双菱纹,或称连方纹,系一大菱形带两小菱形,可能仿自丝织品花纹。
地纹有回纹、羽状纹等。
回纹是连续的回旋状几何纹,而羽状纹则是滑粒状,一说为变形兽纹。
地纹除作主纹的衬托外,亦有纯地纹而无主纹的铜镜,称纯地纹镜。
[战国山字纹铜镜]战国铜镜以陶模刻花纹,形成浅浮雕效果,也有采用透雕、彩绘、金银错等装饰方法的,但数量极少。
其铜镜因早年多发现于淮河流域一带,故有淮式镜和楚式镜之称。
中国铜镜史

中国铜镜史1、隋至唐初铜镜这个时期铜镜的形制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者较多。
钮除圆形外,也多见兽钮。
有的制作精美,器体厚重,有的则较轻薄。
纹饰方面,该期仍继续流行“四神”和兽纹,间配以流云纹或规矩纹,但数量较前减少。
而以鸾鸟葡萄、宝相花等为主题的图案纹饰,逐渐盛行起来。
并多见于十二生肖形象纹饰。
镜缘花纹常见云纹、流云纹、锯齿纹及水波纹和点线纹。
铭文内容多为祝颂的吉祥语,文体一般仍为诗歌形式的四言句。
字体多为楷书,隶味较浓,字句齐全,点划无缺。
2、盛唐铜镜这个时期的铜镜,无论从形制和纹饰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变化,显示了盛唐时期制镜工艺的崭新面貌和风格,这与当时繁荣昌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铜镜形制有了新的变化,除圆形及方形外,又创造出菱花式、葵花式等造型新颖的花式镜,并很为流行。
镜体一般都较厚重,钮低而大。
给人以浑厚、凝重之感。
特别是铜镜合金中锡的成分比例增多,因而颜色净白如银。
铜镜花纹,除上期流行的兽纹、鸟纹、宝相花纹等以外,出现了一大批新题材,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
花纹有取材于自然界的花鸟蜂蝶,有想象传说中的珍禽瑞兽,有向往幸福美好神话故事,也有来自社会生活和外来文化题材的。
纹饰的表现手法富于写实,具有高度的艺术感。
图案多用高浮雕或浅浮雕技法处理。
花纹组织秀丽柔健,细腻利落,结构疏密,恰到好处,整齐布局,完美得当,和谐大方。
铭文显著减少,铭文带的作法已很少见。
这是本期铜镜的突出特点。
这一时期,唐初的兽纹镜、海兽葡萄镜、宝相花镜等几种镜子,这时期还继续流行,并有所变化。
3、中晚唐铜镜唐代中晚期,“安史之乱”的恶果此时已发出了霉烂的气息,地方割据、混战不止、经济萧条促成了唐代铜镜的急剧衰退,无论是造形、技法还是主题纹样,都与前一时期显著不同。
铜镜的形制除圆形外,还流行方形和方亚字形镜。
圆钮,多无钮座。
镜缘多为素缘。
质地轻薄,铸造不精。
纹饰多见植物纹,同时流行带有佛教色彩的“-”形纹和道教意味的八封符号式的装饰,纹饰显得草率无力,单调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铅、锡的含量极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
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
考古学上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又称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这是由张光直院士最早提出。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下面我想简单的谈一下铜镜的流行演变情况。
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
《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
”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
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
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
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
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
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
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
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
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古代各时期铜镜的镜面流行演变情况
<一>商周铜镜:殷代铜镜均为圆形。
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
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
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二>春秋战国时期铜: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
一般都是体薄而圆的,上有桥形小钮。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
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
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
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
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三>汉代铜镜: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
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
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
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十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
<五>隋唐五代时期: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
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
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
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
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
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
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
有了新的创新。
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
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六>宋辽金铜镜:到宋代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
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
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
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
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
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瑞兽镜、瑞花镜等。
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
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七>元代铜镜: 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
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
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铭文在钮上),还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时创制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
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而代之了。
<八>元明之后铜镜: 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除传统式样外,双鱼纹、双龙纹、人物故事如柳毅传书等是较新颖的式样。
但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
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