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野草》英译本中翻译与美学的结合研究
杨宪益英译本《野草》翻译策略探析

烈. 本味 何 能知?
集《 野草 》 的英 译本 研 究更 是 少 之 又少 。本文 以杨
宪 益英 译 本 《 野 草》 为研究 对象 , 拟通 过词汇 、 修
( 鲁迅 : 《 墓碣 文》 )
译 1 :… c o n t r a c t e d a c h i l l wh i l e
小说 等 其 他 文 体 要 更 大 。
关键词 : 杨宪益 ; 《 野草》 ; 词汇; 修辞; 情 感意 蕴
中 图分 类号 : H 3 1 5 . 9 文 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6 - 2 9 3 X( 01 2 6 ) 0 6 - 4 X ) 9 7 - 0 6 d o i : 1 0 . 1 6 1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2 9 3 x . s . 2 0 1 6 . 0 6 . 0 1 9
的一部 可能 是现 代 中国最 重 要 的作 家 和思 想 家 鲁 迅 的 四卷 本 选 集 ” 。 _ l 杨 译 本 的 突 出特 点 就在 于 ,
不 同于 西方译 者 看重鲁 迅 的小说 转译 , 杨译 本最 大
看 见深 渊 。于 一切 眼 中看 见 无 所 有 ; 于
无 所希 望 中得 救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8 — 2 5
基金项目: 2 0 1 4年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 中国现代文学与 国语 的建构研究 ” ( 1 4 C Z W0 7 7 ) ; 2 0 1 6年江苏省教 育厅 “ 青蓝
工程” 资 助 项 目。
作者简介: 徐
婕( 1 9 9 0 一 ) , 女, 江苏扬州人 , 上海交 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散文野草英译赏析

散文野草英译赏析散文野草英译赏析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英译散文《野草》赏析,欢迎阅读!野草Wild Grass夏衍Xia Yan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There is a story which goes like this:Someone a ed, "What has the greatest strength on earth?" The answers varied. Some said, "The elephant." Some said, "The lion." Some said jokingly, the fierce-browed guardian gods to Buddha. But nobody of course tell how strong the guardian gods were.要点:1,“有…”的句型,常用there be 结构来表示,如:我的腿没有毛病。
=There is nothing the matter with my legs.2,“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译为W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 in the world?,其中on earth和in the world同义,但此处用on earth通常在疑问句或最高级后加强语气~3,“纷纭“即”多种多样的“用a variety of,此外它的衍生物various,也灰常常见,不仅表”各种“还可以表”不同“,如Of course, many problems recur at various periods.当然,有许多问题会在不同的时期反复提出。
夏衍《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及赏析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夏衍《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及赏析余秋爽 吉林大学摘 要:夏衍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在抗战时期写的散文《野草》带给人们很大的鼓舞作用。
《野草》曾被两位很出色的中译英翻译家刘士聪与张培基翻译成英文,因此存在两个英译本,两位大师的作品各具特色,在叙事的形式、句型的构成、词语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不同,有着自己的翻译特点,引起后人的诸多品评。
在本文中,对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并对散文的翻译手法与技巧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野草;英译本;对比及赏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66-01一、夏衍与《野草》夏衍的《野草》这篇散文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用野草顽强的生命张力象征着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
夏衍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一九四0年写下了《野草》这篇散文,当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进入了相持阶段。
夏衍在散文中所描写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对野草柔弱且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赞美,其实运用的是象征性的手法,对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歌颂,并用文中所描绘的野草生生不息的精神鼓舞全国人民,给大众以激励,坚信抗战是必胜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文中对野草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展现。
二、对《野草》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与研究夏衍的《野草》篇幅不长,用语非常精练、意蕴深远,张培基与刘士聪所翻译的文章各具特色。
对于散文的翻译不是简单的一字一句对照的翻译,而是另一种意思上的再创作,这对翻译者有很高的要求,要具有很深厚的文字功底,对文句进行提炼,而又不失原文的风貌,尽力保有原文的韵味与风格。
(一)对于标题的翻译本文的标题为野草,让人联想到是在生存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很贫脊的土地上生长的小草,但仍然充满了生机活力、积极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形象。
刘士聪与张培基在对标题进行翻译时,都不约而同地翻译成wild grass,标题的翻译还是很贴切的,wild有一种豪迈之情在里面,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野草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昂扬向上,乐观而充满豪情,与夏衍在文中对野草赞赏的态度很贴合。
美学视角下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

美学视角下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作者:林秋香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散文非常注重美感的传递。
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和刘士聪英译夏衍散文《野草》各有特色,均被称为佳作。
本文将在美学视角下,结合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从语音与词汇、句式和意境与情感层面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
关键词:美学;《野草》;审美信息;散文翻译一、引言散文作为我国文学体裁之一,十分注重美感。
《野草》是作者夏衍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其借助种子和野草的形象,讴歌了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顽强不屈的精神。
原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
由于中英语言的巨大差异,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感就成为了散文翻译的重难点。
张培基(以下简称张译)和刘士聪(以下简称刘译)对《野草》的英译是散文翻译中的优秀作品。
因此本文将在美学视角下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对原文的审美信息传递。
二、美学与散文翻译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详细地阐述了美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其提出了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再现的三个重要概念。
审美客体实际指的是原文,其不仅有一定美学价值,而且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它的审美构成分为包含语音、词汇和句法的形式系统和体现“情”、“志”、“意”、“象”的非形式系统。
(刘宓庆,2005)审美主体则受到审美客体的制约,但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审美再现是作者用译入语来阐释其对原文的理解和感悟。
而在翻译过程中能否用译入语再现原文审美信息尤为重要。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情采》中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源也。
”(傅德岷,1988:46)从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要明确主题,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
《野草》主旨鲜明,情感突出。
因此,其翻译也应传递出原文所蕴含的主旨,传递作者情感及其它审美信息。
三、美学视角下《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两位翻译家都从事了大量的散文翻译实践,也出版了相应著作,其中都对散文《野草》进行过翻译。
《野草》两英译本对比赏析

人 问 :世 界 上 什 么 东 西 的气 力 最 大 ? ” ,二 是 原 文 第 三 段 的第 二 句 话 “ 粒 种 子 所 可 以显 现 一 出来 的 力 … … ” ,三 是 原 文 第 五 段 倒 数第 二 句 “ 是 一 种 不 可 抗 的力 … … ” ,张在 这 三 句话 这
第 1卷第 6 7 期 2 l 年 l 月 O0 2
J OU RNA L O F DON GGU AN UNI VERS TY I OF TECHN OLOG Y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V 17 O. No6 1 .
De . 20l c 0
《野 草 》 两 英 译 本 对 比 赏 析
“ ” , 不 拘 成 法 , 运 笔 如 风 , 但 它 又 忌 散
的方式 引出种子超 越一切 的力量 ,以设 问句为
“ 散” ,要求言简意赅 ,中心明确 ,浓淡疏密 ,
主 ;接着 以一个科 学实验 的故事证实小草 的力 量之大 ,句式多 为简单句 ,使复杂 的科学实验 变得简单 ,便于读 者理解 。接着作者采用设 问
现了原文 的内容和风格 。但在词语 选择和句式 于抗 战时期 ,旨在 鼓舞人 民坚定 抗 战胜利 的信 结构 的翻译上 ,两篇译 文仍有不 同 ,下面主要 心 。在 《 草 》中 ,作 者通过对 种 子 、野 草和 野 生命力 的歌 颂 ,表 达 了作 者对 黑暗 现实重压 的 蔑 视 ,对 民众 力 量 的 信 赖 。 同时 揭 示 了 民众 ( 草 )的 力 量 是 不 可 战 胜 的 真 理 。 全 文 6 6 野 7
一
、
思想 内容
必须重视 字句 的锤炼 。只有 这样 ,原文之神韵
才能得 以完美再现 。
夏衍《野草》中译英 赏析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 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 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 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 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他为着向 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往阳光, 意志, 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 意志,不管上面的 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 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 要曲曲折折地, 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要曲曲折折地,但 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种 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 种 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不可抗 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一粒种子的力量的大,如此如此.
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 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 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分析:在翻译此句时, 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用现在完 分析:在翻译此句时, 我们根据句子的意思, 成时
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 那么,你看见笋的成长吗?你看见过被压在瓦 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改译:for seeking sunlight and survival 改译: 点评:非常好! 简洁有力且达意. 点评:非常好! 简洁有力且达意.
他为着向往阳光, 意志, 他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 意志,不管上面的 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 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 但是顽强不屈地 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曲曲折折: 曲曲折折:Twist :一方面有弯曲的意思 ,还有缠绕的意思 Sinuous:turing while moving, in a graceful way : , 顽强不屈地: 有决心, 顽强不屈地:determined:有决心,坚定地 有决心 tenaciously:continuing to exist,have : , influence etc , for longer you might expect
《野草》英译本对比赏析

《野草》英译本对比赏析作者:王琳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1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领域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一些优秀的中国作品被译成英文供国内外读者欣赏。
本文以夏衍的《野草》为例,分别挑选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英文译本,从用词、情感、审美角度分别对两种译文进行对比赏析。
关键词:野草;译文;对比赏析作者简介:王琳筠(1997-),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翻译专业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方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一、作品概述夏衍所作《野草》写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该文借野草坚韧不屈,顽强生长的形象暗喻当时的中国民众不畏艰难困苦,顽强抵抗敌人,具有深刻哲理,表达出夏衍对生命的赞颂和对民众的肯定和信赖。
在这篇文章中,分别选取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英译版本进行赏析对比,再次感受文章的深刻意蕴和文字之美。
原文的整体行文无冗余,精悍短小却又意味深长。
总体来看,张译和刘译均都较为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主要是时态不同,用词不同,体现出的情感不同,还有一些小的语序结构方面的不同,但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二、具体分析2.1 从思维角度分析刘译体现出了中文思维,常用主动句,而张译则更多地遵循了英文的用语习惯,多运用被动句,显得更加简洁明了。
除此之外,在翻译“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这句话时,张直接译成了“Though the little grass has never been said to be herculean”,此处很明显是直译了,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把小草比作大力士的意思,而非说小草就是大力士,缺少了两者之间的比较意味。
相较之下,张译文为“Though the little grass has never been compared to a Hercules.”很明显是在充分理解原文,了解中英文差异的基础之上进行翻译的,表现出了其中暗含着的比喻关系,并且这样的翻译更加符合国外读者的思维方式。
对《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

豳日豳豳
风格的移植 , 译文往往 』得 丁瘪 , L l ! 失却应有 的魅力 与
感 人 的 力最 。 ( ) 果 , 一 答 案 完全 不 对 。 1结 这 切
张 : l te a s e u n d o t t b i f A l h nw r tre u o e w d o s e
张 译 中套 J 了“ hto a h ?句 ,H 此 处 , 剑 好处 。 1 w a n er … ” 】 t J 恰 在 翻 译 “ 的 说 , 的 说 … … ” , 川 的 足 “o e si,o e si 有 有 时 张 sm ad sm a d
”
… …
,
刘 川 的 足 “o e n ,o en e e a o e o e , 比 之 下 , sm o e s m o e l ,n t r n ” 柑I s h 刘
学教 育
对《 野草》 两个英译本 的对 比析
圃 张 睿 恩
内 容摘 要 : 文作 为 常 见 的 文 学体 裁 , 翻 译 的 最 高 境 界 就 是 再 现 原 文 的 意境 ,形 ” 神 ” 融 合 。 散 文 散 其 “ 与“ 相
《 野草》 的两个英译 文本( 张培基译和刘士聪译) 均是脍炙人 1的佳 作, 文将从语 义选择和语篇风格这 两个层 面 : 3 本 对 这 两 个 英译 文本 进 行 对 比赏 析 , 提 出笔 者 的 见 解 。 并
递 , 足风格的移植。 也
《 野 》 足 衍 抗 战 时 期 。 的一 篇 寓 散 文 。赞 颂 小 啦那 种 为 常 人 一 肴不 见 的顽 强 生 命 , 以象 于法 鼓 舞 人坚 定 抗 战 的 信 心 。义章 i 、 朴 简 练 , 人 0 昧 , 个 英 译 文本 ( 培 琏 译 和 刘 f 汗) 足 脍 炙 质 耐 两 张 : 聪 均 人 【的佳 作 ,小 文 将 从 语 义选 择 和语 篇 风 格 这 个 1- 对 个 英 译文 j 2 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 红 奎晓岚 内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59
[摘要] 鲁迅的《野草》是其所有作品中带有独特趣味的散文诗,其译本也在很多国家引起强烈反响,这些译本中尤其
是以杨宪益的译本最为著名,他用娴熟而准确的翻译手法将鲁迅的写作特点通过英文展现给国外的读者。 本文将通
点,围绕这本散文集的“独语”的含义及启示展开讨论。
期的随感,有的情感不能直接表达,因此所创作的内容较为
一、从翻译与美学角度探析《野草》杨译本的英语接受及 含蓄。 如果将鲁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这些欲言又止的文
“独语”含义 在海外市场中,《野草》 的英译本早在 1931 年便已经出
现,但是由于当时的战争局势,这个版本的译本并未出版发 行。 这是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出现的英译本。 待新中国解放 后, 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译本才出现, 并于 1974 年出版发行。 之后又进行了两次再版,到 2003 年还出现了中英文对照版 。 但是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几乎都是译者和出版社两者其一 是外国的,但是《野草》却恰恰不是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可 能是由于当时的海外出版市场环境考虑,出于经济效应的角 度不可能为其译本进行一版再版,也有可能是因为杨译本的 翻译确实精准入微,完全可以满足国外读者的需求,因此无 需再进行翻译。 在海外市场,普通读者的市场需求很强,但是 真正学术方面的研究人员又会寻找中文原著阅读。
场,是其他同时期作家很难比拟的。 在四百余人的现当代作 于现代经验的渴望, 鲁迅甚至可以改变中国诗原有的模样,
家群体中,以个人专辑的形式出现在海外市场的也只有鲁迅 开创一个崭新的领域。 业界也有不少人针对杨译本的《野草》
了。 单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鲁迅的作品所具有的世界性及民 发表过专门研究的著作,其中不乏精彩之处。
学语言相结合,又不难看出其中的联系,进而对鲁迅本人的 内心世界和外在社会的独特记录方式,这是一种集文学与精 神的高度融合,极具美学色彩,创新了文学形式,同时也采用 高超的语言艺术,将鲁迅的生命体验用简单而超越简单的方 式表现出来,无论是中文版本还是杨译本,都能表达出世界 文学界同通的形式,将他的世界接受程度有效地拓展开来。
在我国文学史上,现代散文具有两种不同的体式,分别 是闲话风和独语体,散文集《野草》恰恰两种方式都运用到极 致,杨译本中也对这两种形式进行了较好的翻译。 特别是独 语的形式,鲁迅不把内心的感想与读者交流,甚至是非常排 斥与读者交流,他排除一切外在的干扰,直接将笔触直达自
[作者简 介] 于 红(1974-),女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人,汉 族,硕士 研 究 生 ,内 蒙古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奎晓岚(1963-),女,内 蒙古 呼和浩 特人 ,蒙古 族,大 学本科 ,内蒙 古医 科 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研究:英语语言文学。
族性。 笔者将通过鲁迅的《野草》杨宪益版本的译本为蓝本,
就好像夏济安所评价的那样,鲁迅的这部散文集的确是
将他作品所涵盖的翻译与美学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 一本很奇特而又富于情趣的书, 在鲁迅的所有作品中,《野
解读。 重点围绕杨译本在海外市场的英语接受能力为着手 草》都显得格外醒目和特别。 整部作品很多内容都是那段时
杨译本对《野草》的诠释在海外市场引起较为强烈的反 响,美国的华人学者夏济安便对《野草》这样评价,他说这本 散文集是一部富有独特的趣味的书,他认为在《野草》中除了 我的失恋这部分内容外,其余部分的翻译形式都堪称诗的雏 形,在译本中暗藏着或跳跃或静止,或流动或闪光的影子,通 篇呈现出较为强烈的情感形象。 有不少英译本的学者这样评
己的内心深处,心中传神的感觉可以是情绪上的波动,亦或 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心灵体验,而这背后的思考则是更加深入们也能分析出,所谓的“独语”可能 包含的内在性质,它可以是自省的,排他的,更重要的是具有 一定的升华效应。 这种“独语”效应在杨译本中得到很好的诠 释, 他将鲁迅当时所经历的人生及生命体验表现得淋漓尽 致,也将他的思想情感及批判精神通过译本展示给海外的读 者。 这是一种内心的凄凉,通过《野草》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作 者内心所承受的磨砺,那是一种孤独和绝望。 首先通过自身 的巨大牺牲承受一切,进而对自身所经历的内容进行反思和 承担,最终将这一切升华为一种艺术价值。 这才是“独语”的 整个过程和精神体验。
在杨译本中,杨宪益将鲁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了 深入的分析,并结合鲁迅的心境将整部作品的翻译技术处理 得惟妙惟肖,据鲁迅自己描述,当时他的心情太过颓废,以至 于很多文字描写的内容难以言表,他的复杂心境及特殊的生 命体验通过了一种特殊的文字处理方式“独语”表现出来。 此 时的鲁迅处于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阶段,他并未在《野草》中 对读者说教任何内容,而仅仅是在创作,这也改变和丰富了 他的文学语言风格,这种较为深入的自我反省就是“独语”的 最好体现。
二、杨译本将“独语”形式推向世界文学界的启示 鲁迅的众多作品都通过译本形式走向了世界文学界, 无疑给文学领域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理论层面的拓展 空间非常大。 “独语”这种形式也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的财富 之一。 在散文集《野草》中,“独语”的形式也得到很好的诠 释 ,杨 译本 将 这 种 形 式 完 整 地 通 过 译 本 推 向 世 界 ,让 “独 语 ” 的文学特性得到施展的空间, 这其中也蕴含着世界文学界 丰富的理论启示。 尽管《野草》中有较多地方集中展示“独语”的精神,但是 这种形式并不是最早出现在《野草》中的,因此对鲁迅的散文 诗创作翻译早在其他文集中便有所体现。 不仅是散文诗,其 他题材的作品也都有这方面的体现,“独语”是一个较为常见 的文学概念,仔细观察鲁迅的不同作品,这其中是暗含着众 多变化的细节, 鲁迅的整个写作生涯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 程。 文学中的“独语”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在翻译领域中,关于 “独语”的合理用法在杨译本中得到较好的诠释。 既表现出了 汉语的特色, 又将文学中的这一现象传递到国际文学领域。 探析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从古典文学时期到现当代文学时 期,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几乎都能找到“独语”的痕迹。 关 于“独语”的文学作品在我国也为数较多。 从“独语”的角度解 读中外文学作品的文章更是不可胜数。 “独语”的用法总是不 经意间便将文学与任性的深层次内涵联系在一起,很多文学 作品中, 都会隐约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存体验的感受,特 别是处于生命的底层阶段时, 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焦躁与不 安,经历过绝望,经历过孤独,甚至有过面临死亡的恐惧感, 这些经历都使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抵抗的力量,那是一种面 对底层以后得坚韧与沉静,也暗含着自我反省,这些品质的 体现正是“独语”用法的特征和意义所在。 《野草》的杨译本中,杨宪益深刻理解了鲁迅当时的处 境 ,对 于 鲁 迅 欲 言 又 止 的 言 语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体 会 ,切 身 感 受 到鲁迅当时的心境。 了解了这一系列的感受后,在翻译的措 辞与美学的体现上, 尽可能多地从原著作者的角度出发,既
过翻译与美学的角度对杨宪益的《野草》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野草》;英译本;翻译;美学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06.048
作为对于中国文坛影响力最强的作家之一,鲁迅的作品 价杨译本, 他们认为在这部作品中看不到鲁迅说教的影子,
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规模、范围都在海外具有很大的市 而是鲁迅通过笔触体现的是其真正的创作语言,这是一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