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 西方文论 教学课件_300

合集下载

西方文论课件ppt

西方文论课件ppt

CHAPTER 04
现代主义文论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代主义文论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 主要文学理论思潮,它强调文学的创 新、实验和个体表达。
反传统
反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规范,寻求新的 表达方式和结构。
形式主义
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认为形式与内 容同等重要。
主观主义
强调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认为文学 是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和评价标准。
崇尚理性
强调理性、秩序和规范,主张文学作 品应该符合普遍的道德和审美标准。
强调模仿
认为文学创作应该模仿古人的优秀作 品,追求完美的艺术形式。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等。
代表作品
《诗学》、《论诗》等。
对后世的影响
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古典主义文论为文艺复兴时期的 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推动了欧洲文学的复兴和发展 。
特点
浪漫主义文论主张文学作品的创造性 和个性,强调情感、想象和自然的美 ,反对理性主义和机械主义,重视个 人经验和直觉。
代表人物与作品
代表人物
威廉·布莱克、华兹华斯、雪莱、雨 果等。
代表作品
《抒情歌谣集》、《德国狂欢节》、 《浮士德》等。
对后世的影响
对现代主义文论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论为现代主义文论提供了重要的 思想基础,推动了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变革。
现代主义文论对文学语言和形式 的探索,对后来的文学理论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CHAPTER 05
后现代主义文论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后现代主义文论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对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缺点提出了质疑,并试 图超越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
特点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形式
阿奎那在很多人谈论了美的形式因素,如大小、比例 等的基础上,将美的形式因素既融入他的神学思想中,使 之具有超验的实质,又将它们放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 论中加以解释,使之具有经验的特征。
第二节 阿奎那
(一)美的三个条件
1、整一或者说完善;
2、比例或者说和谐;
3、鲜亮或者说明晰。
第二节 阿奎那
(四)评价
阿奎那的释经四义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界定,一方 面,坚守了他的神学立场——精神义高于字面义,神的智 慧高于人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文本本身的强调影响了16 世纪宗教改革家们对《圣经》文本的关注。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自然
(一)阿奎那的艺术观
1、阿奎那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的制作,所谓艺术家也就是 手工艺人,所谓艺术的,相对于并低于自然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
2、象征理论
为了理解不可理解的上帝、超验的至善,中世纪采用 的途径是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或者说,一切都从象征 的角度加以理解。
对中世纪而言,象征不是一种方法(途径),而是一 种思想,一种认识,一种关于能否和如何“看见”上帝的 理论。
第一节 奥古斯丁
3、奥古斯丁之象征理论
(1)地位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从宗教的角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象征理论 1、重要性
象征理论是中世纪神学,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 (托名)狄奥尼修斯认为其重要的原因是: (1)人们缺乏被直接提升至概念性玄观的能力; (2)《圣经》里理性的神圣和隐秘的真理隐藏了起来,有 必要“为无形式者创造形式与给予实际上无形状者以形 状”,“启示的工作首先是自然地从神圣的形象开始进行 的”。

西方文论课件2PPT教学课件

西方文论课件2PPT教学课件
《论自然》;130则残篇
2020/12/12
7
2、哲学观(唯物主义)
(1)万物的本原是活火,活火是永恒 的,不断运动变化的。
(2) “宇宙秩序”思想(科斯摩斯) (3)“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4)和谐由对立产生
2020/12/12
8
3、文艺美学观
(1)艺术模仿自然的对立 (2)新和谐理论:“不同的音调造
a 艺术可以使灵魂得到净化 b 高度重视音乐的重要作用
2020/12/12
5
4、文艺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标志古希腊美学的开端(从宗教 神话萌芽状态的观念向理性形态的 美学观念发展。)
(2)开创模仿说、和谐论、辩证法
2020/12/12
6
二、赫拉克利特的文艺思想
1、生平与著作
(约BC544—约BC483) 爱菲索
2020/12/12
2
2、“数”的理论
(1) 数是万物的本原(核心) (2) 数是更高一级的实在 (3) 万物皆是模仿数 (4)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5) 秩序和匀称
2020/12/12
3
3、文艺美学观
(1) 美在“和谐”
a 和谐来自对立(万物本原) b 宇宙谐音
2020/12/12
4
(2)艺术的效果
成最美的和谐”(逻格斯) a 对立的统一 b 对立的斗争
(3)论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020/12/12
9
4、对后世的影响 素朴的唯物主义
2020/12/12
10
三、德谟克利特的文艺思想
1、生平与著作
(约BC460—BC370) “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98则残篇
2020/12/12
11

第2讲 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 西方文论 教学课件_300

第2讲 从古罗马时期到十九世纪末 西方文论 教学课件_300

四、诗如画
❖ 在诗-画关系上,贺拉斯倾向于把两者等量 齐观,提出著名的“诗如画”的观点:
❖ 画如此,诗亦然:有些画要放在眼前, ❖ 有些画要放在远处才能使你一见倾心; ❖ 有些宜在暗处看,有些不怕强光线, ❖ 任批评家的锐利眼光扫过千百遍; ❖ 有些只堪看一次,有些却百看不厌。
❖ 诗-雕塑:认为诗比雕塑更为动人、更为逼 真。
❖ 预设:人以外的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 是可以被人的理性所认识的,甚至是可以按照人的 意愿被改造的。
认知性的进一步的丰富与复杂
❖ 第一,对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更加推崇和 以来,人道主义,“理性至上”;
❖ 第二,对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有了更充分的理解,本 体论—认识论;
❖ 第三,认识到了所谓客观知识中的主观因素。
事、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知识论模式与历史变迁
❖ 从文化的传承演变看,一种知识论需求的不断变化,人类的自我意识也 处于不断调整中,也会影响到知识论模式的某种变 化。
❖ 一般情形是,原有的知识论模式淡化为一种背景或 自明性的认知框架,而新的因素填充其间,构成更 为丰富的形态。
❖ 孟子:对自身自我修持、自我提升的道德能 力极度关注。
知识论模式与文学观念的衍化
❖ 柏拉图 “模仿说”,认知性 ❖ 孟子 “诗言志”“兴观群怨”,价值性
❖ 认知性:文学的存在根据就在于它能使人们深入认 识被纷纭复杂的现象所遮蔽的世界;
❖ 价值性:建构什么,实现什么,文学被定为为达到 某种外在于文学自身的功利目的的手段,“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也有伦理道德和政治上的含义,泛指社会政 治伦理、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崇高。
崇高的原理
❖ 五个源泉:
❖ 崇高的风格,可以说,有五个真正的源泉,而天赋 的文艺才能仿佛是这五者的共同基础,没有它就一 事无成。第一而且首要的是能作庄严伟大的思想; 第二是具有慷慨激昂的热情。这两个崇高因素主要 是依赖天赋的。其余三者则来自技巧。第三是构想 辞格的藻饰,藻饰有两种:思想的藻饰和语言的藻 饰。此外,是使用高雅的措辞,这又可以分为用词 的选择,象喻的词采和声喻的词采。第五个崇高因 素包括上述四者,就是尊严和高雅的结构。

西方文论课件 PPT

西方文论课件 PPT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与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论
新古典主义: 17世纪产生于法国并盛行于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潮。 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强调天赋理性,抑 制后天情欲,“我思故我在”)。 新古典主义文论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艺,其基本特 点是崇尚理性、模仿自然、推崇古典。 代表作是布瓦洛的《诗的艺术》、蒲柏的《论批评》 启蒙运动: 17世纪中叶以后,启蒙运动蓬勃发展。 其实质是思想解放运动。 最早在英国出现,代表人物是培根 法国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德国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温克尔曼、莱辛
2.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
(1)灵感是文艺才能的来源 (2)灵感是一种迷狂状态 (3)灵感来源于“神启”或“前生 的回忆” “神启”:诗歌是神凭附人发的 诏令,诗人是代神说话 “前生的回忆”:灵魂是不死的, 是独立于物质的
3.“理想国”和文艺的功用
文艺功用观: (1)总要求是文艺要有益于城邦,合乎城 邦制定的规范 (2)核心内容是反对文艺的快感作用 评: (1)是奴隶主贵族的功利主义,把文艺变 成政治的附庸,是反动的。 (2)明确提出美感作用的对象是人的心灵, 发现了艺术特有的美感作用,是“真正伟 大的艺术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画家应该研究普遍的自然,就眼睛所看到的 东西多加思索,要运用组成每一事物的类型的那 些优美的部分。用这种方法,他的心就会像一面 镜子真实地反映面前的一切,就会变成好像是第 二自然。” 涉及两大问题:
艺术的理想化 艺术创造
3、艺术应以表现人和人的感情为中心 主张绘画不仅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表现 人的“心灵的意向” 4、认为画优于诗 “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 但画优于诗: (1)更直观,审美效果更直接 (2)更容易使人看到和谐比较 (3)更需要智慧

西方古代文学概述ppt课件

西方古代文学概述ppt课件
古希腊的历史从公元前12世纪——前2世纪中叶约 1000年的时间。其文学分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
(一)第一阶段,公元前12—8世纪
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 或“英雄时代”,主要的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后面详加分析)。
28
(二)第二阶段,公元前8——6 世纪
4
5
6
苏格拉底
世界文化体系
重理想
明则诚矣
人文道德
主智
宗教
佛陀印度
宗教
主 仁 人文道德
耶稣犹太
中国孔子
吴宓: 西方 the 4 greal tradition 东方(世界四大宗)
7
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 前800至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前600至前 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 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 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以色列有犹太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 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 人类的生活。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却有 很多相通的地方。
24
体育竞技活动
涌现出许多有名的雕塑 家如《掷铁饼者》作者米隆。 赛马是古希腊人最喜欢的体 育竞技活动。绘于陶罐上的 赛马是追悼阿喀琉斯的好友 帕特洛克罗而组织的比赛。
25
奥林匹亚遗址
奥林匹亚遗址保存着古希腊人的竞技场。宙斯神庙是奥林匹亚最大的建 筑。现代奥运会的圣火用这里的橄榄枝点燃。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是法 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他使中断了1600年的奥运会得以恢复,复 兴了奥林匹克精神。
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476年1640年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人文主义17世纪文学古典主义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19世纪初期文学浪漫主19世纪中期文学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后期文学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欧美欧美西方西方文学之源文学之源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 质主义、反结构主义等。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 性,认为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 是相对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的。
德里达、福柯、德勒兹、加塔里等。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01
德里达
解构主义文论的创始人,认为语 言符号的意义是多元的、不确定 的,文本的意义也是多元的、不 确定的。他主张对文本进行“解 构”,即揭示文本中的矛盾和冲 突,打破原有的意义结构。
法国的布瓦洛、英国的德莱顿等。
思想
主张文学作品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 推崇古希腊罗马作家的创作原则和艺术标准。
古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欧洲文学的规 范化和艺术化。
局限性
过于强调模仿和传统,束缚了文学的 创新和个性表达,忽视了文学的情感 和内在价值。
西方文论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西方文论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 主义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详细描述
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其发展 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现代主 义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代表 人物,如古典主义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 比亚、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以及现代主义的卡夫卡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代表人物对西方文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西方文论课件知识讲稿
目录
• 西方文论概述 • 古典主义文论 • 浪漫主义文论 • 现实主义文论 • 现代主义文论 • 后现代主义文论
01 西方文论概述
西方文论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西方文论是关于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多元性、历史 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完整word)西方文论课件

(完整word)西方文论课件

古罗马古典主义文论关于古罗马:公元前753年,罗慕洛在台伯河畔建立了罗马城,开创了古罗马的王政时代;至公元476年,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在日尔曼民族铁骑的逼迫下退位,古罗马时期宣告结束.罗马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家,其军事实力相当强大,由于集体主义和尚武精神的存在,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了亚欧大陆;在政治上罗马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民主的民族国家;但罗马的文化却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几乎全部脱胎于古希腊。

古罗马的文艺创作情况:古罗马奴隶制的全盛时期:罗马神话是把罗马神的名字和古希腊神话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的;罗马的第一位诗人安德罗尼库斯是俘虏的希腊奴隶;罗马史上重要的剧作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作品也是模仿希腊米南德的新喜剧。

罗马共和时期的黄金时代: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的创作都是从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抒情诗中汲取养分,进行改造和创新的。

第一节贺拉斯及其《诗艺》贺拉斯是奥古斯都的宫廷诗人,也是古典主义的奠基人.《诗艺》是西方诗人谈诗的第一部著作,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一个模仿,提出了罗马帝国的文艺法则,其主要观点包括:1、古典主义原则--从总的方向上为罗马文艺立法承袭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提出文艺模仿古典的原则,主张全面向古希腊的艺术家学习,创造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题材上要求既要从荷马史诗中取材,又要描写罗马祖先的光辉业绩;语言上既主张向古希腊的诗人学习,又鼓励诗人敢于创新。

2、理性主义倾向——从目标上为罗马文艺立法贺拉斯说:“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

”A 承认诗人的天才有天资的因素,更强调苦学和训练B 认为诗人应该从古希腊哲学家那里吸取思想材料,要有对国家、对朋友尽责的道德感,要懂关于元老、法官的职责及战场上将领的作用等知识,他才能正确的进行文艺创作--指出艺术模仿生活是通过作家主体判断的模仿,揭示了主体创作的重要作用3、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从内容到形式上为罗马文艺立法合式: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帖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知识论模式与历史变迁
❖ 从文化的传承演变看,一种知识论模式形成后很难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随着社会历史需求的不断变化,人类的自我意识也 处于不断调整中,也会影响到知识论模式的某种变 化。
❖ 一般情形是,原有的知识论模式淡化为一种背景或 自明性的认知框架,而新的因素填充其间,构成更 为丰富的形态。
五、贺拉斯的影响
❖ 对于新古典主义影响巨大,其代表人物将他 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维吉尔一起进行崇 拜,达到“近乎宗教的虔诚”。
朗吉弩斯及其《论崇高》
❖ 长期湮没无闻,1674年始由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布 瓦洛发现,“成了新古典主义者的圣经”。
❖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一种在任何一个问题上 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
❖ 第二,知识的标准:
❖ 柏拉图:真实与虚假;孟子:善与不善。
❖ 第三,知识的基本路向:
❖ 柏拉图:由主观而朝向客观,由否定主观之虚假而趋紧客观 之真实; 孟子:由“物”而向“心”,由自然之人朝向道德 人格。
❖ 第四,真与善
人类自我意识的两种基本倾向
❖ 柏拉图:对自身梳理纷纭复杂的客观现象的 认知能力确信无疑;
第二讲 从古罗马 时期到19世纪末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韓軍
一、整体、得体
❖ 1,整体:诗人、画家在进行创作和雕塑时,不仅主题、人
物性格,还是修辞、语词形容、各组成部分之间,都要注意 到是内在有机统一的整体;不仅要注意细节的真实,而且还 要注意到整体的效果。
❖ 2,得体:渗透并构成文艺创作之所以成为有机统一 体的那种本质。
❖ 1)在体裁、格律等的运用上,悲剧和喜剧中不同人物和事 项,要用不同的体裁、格律来表现。
❖ 2)人物性格要合乎类型。普遍性 ❖ 3)情节的表现要有节制。
二、寓教于乐
❖ “诗人的目的在于教益或在于娱乐,或者在诗 中使娱乐和教益相结合。”
❖ 诗人的使命:
❖ 1)缔造文明,使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崇高声名; ❖ 2)宣扬尚武精神; ❖ 3)沟通神人,教谕人世,获得帝王眷顾; ❖ 4)诗歌给人以欢乐。
四、诗如画
❖ 在诗-画关系上,贺拉斯倾向于把两者等量 齐观,提出著名的“诗如画”的观点:
❖ 画如此,诗亦然:有些画要放在眼前, ❖ 有些画要放在远处才能使你一见倾心; ❖ 有些宜在暗处看,有些不怕强光线, ❖ 任批评家的锐利眼光扫过千百遍; ❖ 有些只堪看一次,有些却百看不厌。
❖ 诗-雕塑:认为诗比雕塑更为动人、更为逼 真。
❖ 知识的形成也就是发现和培养自身本自具足的道德意识过程。
两种知识论模式的比较
❖ 第一,知识的根基,在心中:
❖ 柏拉图:灵魂得之于真实的理念世界,归根结底是来自外在 于人的客பைடு நூலகம்世界,有主客之分;
❖ 孟子:得之于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天命之性”,是人与天 地万物内在一致性的体现,因而它就是这个真实世界,没有 主客之分。
❖ 孟子:对自身自我修持、自我提升的道德能 力极度关注。
知识论模式与文学观念的衍化
❖ 柏拉图 “模仿说”,认知性 ❖ 孟子 “诗言志”“兴观群怨”,价值性
❖ 认知性:文学的存在根据就在于它能使人们深入认 识被纷纭复杂的现象所遮蔽的世界;
❖ 价值性:建构什么,实现什么,文学被定为为达到 某种外在于文学自身的功利目的的手段,“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
三、技艺与天才
❖ 较接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既承认天才、灵感的作 用,更重视诗人后天的技艺和勤奋。
❖ 有人问,好诗要靠天才还是靠技艺, ❖ 依我看,勤功苦学而无天生的品赋; ❖ 或者虽有天才而无训练,皆无用处, ❖ 因为两者必须彼此协助互相亲睦。
❖ 诗人的修养:
❖ 1)强调理性和思想修养; ❖ 2)甘于清贫,不求闻达,反对急功近利; ❖ 3)精益求精,善于接受批评。
❖ 《论崇高》,美学,修辞学,文学批评相关 ❖ 崇高作为最高最普遍的美学范畴 ❖ 崇高的原理 ❖ 方法论
崇高作为最高最普遍的美学范畴
❖ 定义,被定义项=种差+属 ❖ 作为最高最普遍的范畴,无法定义。 ❖ 崇高涵义广泛:伟大、雄伟、壮丽、尊严、
高远、高雅、古雅、遒劲、文雅、风雅等 ❖ 崇高既有刚性美,也有柔性美,既有审美,
柏拉图与孟子分别给出的知识论模式
❖ 柏拉图:
❖ 作为被认识的世界有真实与虚假之分;作为主体的人有透过 表面虚假而把握内在真实的能力;人的知识行为就是由虚假 世界走向真实世界的跃升过程。
❖ 孟子:
❖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 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 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 兼具与偏重 ❖ 古希腊主要以理解文学诸特性为核心; ❖ 古罗马继承了这些,但讨论集中于诗的创作和功能。
二、现实主义文论的基本精神
❖ 知识论模式与历史变迁 ❖ 认知性知识论模式与现代性文化思潮 ❖ 认知性的进一步的丰富与复杂 ❖ 所关涉的人类自我意识、实质与文学观念 ❖ 现实主义核心观点述评:真实性、典型、完整的故
从比较的维度看 西方文学观念的发展
❖ 一、柏拉图与孟子:中西知识论模式的比较 ❖ 二、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 ❖ 三、表现论文学观念及其价值论基础 ❖ 四、唯美主义文学观念及其文化意味
一、柏拉图与孟子: 中西知识论模式的比较
❖ 柏拉图与孟子分别给出的知识论模式 ❖ 两种知识论模式的比较 ❖ 知识论模式与文学观念的衍化
也有伦理道德和政治上的含义,泛指社会政 治伦理、自然界和精神世界的崇高。
崇高的原理
❖ 五个源泉:
❖ 崇高的风格,可以说,有五个真正的源泉,而天赋 的文艺才能仿佛是这五者的共同基础,没有它就一 事无成。第一而且首要的是能作庄严伟大的思想; 第二是具有慷慨激昂的热情。这两个崇高因素主要 是依赖天赋的。其余三者则来自技巧。第三是构想 辞格的藻饰,藻饰有两种:思想的藻饰和语言的藻 饰。此外,是使用高雅的措辞,这又可以分为用词 的选择,象喻的词采和声喻的词采。第五个崇高因 素包括上述四者,就是尊严和高雅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