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脉 。 颅 内 动 脉 瘤 因 不 同 位 置 、大 小 及 有无 破 裂 导 致 不 同 临 床
表现 。
1 1 未 破 裂 动 脉 瘤 的 临 床 表 现 :小 而 未 破 裂 的 动 脉 瘤 无 . ] 症 状 ,大 于 7mm 的 颅 内动 脉 瘤 可 出 现压 迫 性 局 部 症 状 。其 症 状 因瘤 体 压 迫 的 位 置 不 同 而异 ,巨 大 的 前 交 通 动 脉 瘤 可 引
起 单 眼 盲 ;颈 内一 交 通 动 脉 瘤 可 引 起 动 眼 神 经 麻 痹 ;海 绵 后 窦 动 脉瘤 可 引 起 外 展 神 经 麻 痹 ;椎 动 脉 和 小 脑 后 下 动 脉 瘤 可 伴 面神 经 麻 痹 等 。
12 动 脉 瘤 破 裂 后 的 临 床 表 现 : 主 要 表 现 为 蛛 网膜 下 腔 . ] 出血 ,表 现 为 突 发 剧 烈 头 痛 、呕 吐 、 意识 障 碍 、癫 痫 样 发 作 利 脑 膜 刺 激 征 等 。 据 统 计 ,约 8 的 患 者 表 现 为 单 纯 蛛 网 5 膜 下 腔 出 血 ,1 为 颅 内血 肿 ,也 可 两者 兼 有 ;约 13的患 5 /
23 经 颅 多 普 勒 ( C 、彩 色 多 普 勒 ( C S 检 查 : . T D) T C) TC 相 对 容 易 操 作 ,而 且 设 备 可 为 便 携 式 。 检 测 颅 内 动 脉 D 瘤 的 敏 感 性 为 8 ~ 8 ,但 血 流 动 力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无 明显 改 变 的 较 O 7 小 的 动 脉瘤 ,尤 其 是 < 5mm 的 小 动 脉 瘤 易 漏 诊 。T C C S将
磁 共 振 扫 描 ( I 、数 字 减 影 脑 血 管 造 影 ( S MR ) D A) 等 广 泛 应 用 ,在 我 国 基 层 医 院 颅 内动 脉 瘤 诊 断 例 数 呈 逐 渐 上 升 趋
颅内动脉瘤(教学及宣教)

颅内动脉瘤疾病概述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
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
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上,其中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动脉瘤发生后,常常进一步发展,出现动脉瘤扩大。
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瘤逐渐扩大的一个重要后天因素。
动脉瘤的破裂实际是只有瘤壁的渗血。
这种破裂与想像中的动脉瘤爆裂(如术中动脉瘤破裂)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下往往出血十分汹涌,病人常在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
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仅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
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突然发生的。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出血处由血凝块凝固以及血管痉挛收缩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加之脑脊液的促进作用,破裂处停止出血。
在出血后1~2周,纤溶现象亢进,使破裂处纤维网脆弱、血凝块液化,由于此时动脉壁破裂口的纤维化尚不牢固,故容易发生再出血。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颅内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
动脉瘤症状和体征大致可分为破裂前先兆症状、破裂时出血症状、局部定位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先兆症状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这是因为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个突然扩张或局部少量漏血的过程。
其中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侧和定位意义的先兆破裂症状。
出血症状80%~90%的动脉瘤病人是因为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故出血症状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最多见。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课件

目录
• 颅内动脉瘤简介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最新进展 •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预后与康复
01
颅内动脉瘤简介
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在颅内动脉壁上发生的异常膨出,根 据形态和部位可分为多种类型。
详细描述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颅内 动脉壁的薄弱部分在血流压力的作用下膨出形成。根据 形态和部位的不同,颅内动脉瘤可分为囊状、梭形、分 叶状等类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遗传、动脉硬化、高血压、吸烟、酗酒等多种因素相关。
详细描述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吸烟、酗酒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颅内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增加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总结词
颅内动脉瘤的典型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 行诊断。
介入治疗的优点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一 些年老体弱、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
介入治疗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 充分了解治疗效果和风险,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概述
手术治疗的优点
手术治疗的局限性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是一种根治性的治疗 方法,通过开颅手术直接切除 颅内动脉瘤或进行血管重建。
手术治疗可以彻底根治颅内动 脉瘤,降低复发风险。对于一 些大型、复杂的颅内动脉瘤, 手术治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 疗方法。
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恢复期较 长,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 险。对于一些年老体弱、基础 疾病较重的患者来说,手术治 疗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瘤,是指位于颅内动脉分支处的局限性扩张或真实性血管畸形,它的发生和演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壁炎症等。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受限、眼球运动障碍等。
颅内动脉瘤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等严重后果,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影像学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其中DSA具有“金标准”的地位,其检测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但其创伤性较大,对患者的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而CT和MRI因其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检查全面等优势,逐渐成为临床初步筛查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此外,头颅血管造影(MRA)及动态平衡对比增强MRI也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与其他颅内血管病变相鉴别,如颅内血管炎、颞动脉炎等,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影像学表现等综合判断。
二、治疗1.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依然是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出血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不同因素,手术方式也不同。
①显微手术:是针对动脉瘤较小、位置较靠前的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除,创伤较小、出血量较少、恢复较快。
②血管内手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小型金属器械送到动脉瘤部位进行凝固栓塞,是一种微创、安全的治疗方法。
③开颅手术:针对较大、复杂、位置难以到达的动脉瘤,需要采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能够直接切除病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是,手术本身也存在着风险,手术后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脑水肿、出血等,需患者与医生在术前进行充分沟通、评估风险。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医生在颅内动脉中放入钢丝网、金属支架、微导管、微球等器材达到堵塞或切断动脉瘤的目的。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最新版)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局限性异常扩大的颅内动脉,其中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类型包括梭形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
囊性动脉瘤通常位于脑内大动脉的分叉部,是血管中血流动力学冲击最大的部位,而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为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
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破裂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和昏迷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为常见的病变之一,而脑室内出血通常预后较差。
SAH还可能导致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如动脉瘤压迫致第3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血液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
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
诊断SAH的体征包括脑膜刺激征、高血压、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迟钝或昏迷以及眼底出血等。
眼底出血可以单独或不同组合形式出现,其中透明膜下出血可能伴随高的死亡率。
C。
玻璃体出血是指在眼球玻璃体中发生的出血现象,也称为Terson氏综合征或Terson综合征。
通常是双侧发生,但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AVM破裂等导致颅内压增高。
初次检查时常常会被遗漏,但通常会在初次检查时表现出来,迟发性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可能会伴随再次出血。
患有玻璃体出血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没有出血的患者。
大多数患者在6到12个月内可以自行消退,但对于视力无望恢复或希望更快地改善视力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玻璃体摘除手术。
3.临床血管痉挛是指SAH后迟发性的局灶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也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DIND)”或“症状性血管痉挛”。
其临床表现为精神混乱或意识水平下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语言或运动受限。
症状通常会缓慢出现,包括头痛加重、昏睡、脑膜刺激征和局灶性神经体征,可能会出现以下临床综合征:大脑前动脉综合征:以额叶症状为主,可能表现为意识丧失、握持/吸吮反射、尿失禁、嗜睡、迟缓、精神错乱、低语等。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1. 引言1.1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威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动脉壁的异常扩张,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及时治疗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
2. 神经功能损伤:颅内动脉瘤在增大的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的神经组织造成挤压和损伤,导致头痛、视力障碍、听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存在复发的风险。
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定期复查和随访是至关重要的,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再次发作。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及时准确地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可以帮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和后果,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健康。
1.2 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挑战1.手术风险:传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存在着较高的手术风险,包括术后出血、感染、神经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尤其是一些较大较复杂的颅内动脉瘤,手术难度和风险更大。
2.介入治疗技术不断更新: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介入技术不断更新和创新,一些医务人员在技术上并不够熟练,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3.放射治疗的限制:尽管放射治疗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选择,但是其应用范围较窄,而且长期放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大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药物治疗的局限性:目前针对颅内动脉瘤的药物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效果有限且副作用较大。
5.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协调难度:颅内动脉瘤的综合治疗需要多个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学、放射治疗、药物治疗等,各学科之间信息共享、协调安排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
2. 正文2.1 手术治疗的现状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传统方法之一,其在治疗颅内动脉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手术切除或夹闭动脉瘤,减轻或防止颅内动脉瘤造成的危害。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

韦尼克脑病诊治进展韦尼克脑病(又称颅内动脉瘤破裂性出血)是一种急性、严重的颅内出血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疝、脑血管痉挛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对韦尼克脑病的诊治进展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一、诊断方法的进步韦尼克脑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只有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近年来,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创新,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韦尼克脑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CT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及时做出正确诊断。
血管造影技术也可以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存在,为外科手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治疗方法的改善在过去,韦尼克脑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干预,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方面,介入治疗通过在血管内植入支架等器材,可以有效地阻塞动脉瘤的供血来源,达到截断动脉瘤的目的。
药物治疗方面,抗凝血、抗纤溶、抗痉挛等药物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地减轻脑血管痉挛、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三、综合治疗方案的应用近年来,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尝试采用综合治疗方案来治疗韦尼克脑病,即将手术干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治疗手段的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综合治疗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术后康复及随访管理对于韦尼克脑病患者来说,术后康复和随访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在手术干预和介入治疗之后,患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和恢复期,以恢复大脑的功能和生活能力。
医疗机构也需要建立健全的随访管理体系,通过定期的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韦尼克脑病的诊治进展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导言: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破裂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
为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中国神经外科学会编写了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
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指导,以促进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颅内动脉瘤的概述颅内动脉瘤是指脑血管壁出现局部扩张形成的病变,其主要危险在于可能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是指尚未发生破裂的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通常无症状,但仍然需要及时发现和干预,以避免潜在的危险。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诊断颅内动脉瘤需要依据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
三、治疗原则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南2021提出了以下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包括定期复查和生活方式管理等。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大型、高危动脉瘤或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介入治疗等。
4.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修复动脉瘤。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某些患者。
四、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后护理、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
术后护理应包括休息、饮食等方面的指导。
药物治疗主要是预防血栓形成和控制血压等。
定期随访是为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等情况。
五、预防和注意事项预防颅内动脉瘤的破裂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注意事项:1.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控制血压。
2.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神 经病学神经外科 学杂 志
20 0 7年
第3 4
第 3期
等明显诱因。多数患者在 sH典型症状出现之前 A
有不典型头痛 、 颈部僵硬等先兆症状 ,0 的患者 7%
发现{ 。且 M A无需造影剂, 0 l 〕 R 可以部分代替 DA s
检查 , 于 D A检查正常 的患者 , 有必要 复查 对 S 也
2 0 , 4 2 :5 一6 0 1 9 ( ) 2 72 4
[ 4 au ia , uu M,nu T e a i s il n 1 ]M t sm T Fki I e , t l c u c ad sh o .M r 嗯 a o
e nneiai r oac mg gaa m ft r eo eua i u n nt yo h e blm dl叮 fsr s o ece l l se adi apc o 五gf t n c 电 叮 ex u i un o r et l u e Nu s n t pla nd s it uhv r es i o 卜
颅 内动脉瘤 多因动脉瘤破裂引起 S H而前来 , A 就诊。患者多有头痛、 恶心、 呕吐、 意识 障碍 、 癫痛 样发作 、 颅神经麻痹、 脑膜刺激征等典型表现。 目
前临床上关于 SH临床评分的方法有多种, A 但应
用最多的还是 H n一 e 评分 , ut s HS 本文推荐神经外科 医师世界联合会的评分方法 , 该法 同时结合 了 G S C 评分 , 其评 分更 加 准确、 使 客观。部 分 患 者有 运 动、 情绪激动、 排便 、 咳嗽、 头部创伤 、 性交 或分娩
在承受上诉先兆症状数天或数周后出现严重出
MA R 。有文献报道, 67 s 约 .%DA正常患者的 M A R
血民 。而未破裂的小动脉瘤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和 ] 5 体征, 他们多在体检中被发现。巨大动脉瘤则可因
为局部压迫引起局灶症状而就诊被发现。 1 2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T) . C c T被认为是蛛 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 , 且
Ju a o ltmai 滋 N u l四 a dN u sre o rl f ne t n n o er o n e r u只r o o v
20 3 3 0 7。 4(
( ) 3 23 7 2 :7 一7 .
ce t h o r et l e o 笔叮,2 0 , 8 4 hsot uhv r e u s e ef t n c .N ru i 06 5 (
Spl : 0 一0 up Z) 2 2 2 7
s m a n eT,I m r T,e l.T ncr e o n u a a ta a eb- r se l [ 8 M t si T,I u 1 ] a uh
[ 3 IBh K Tl er pr c tt f r v t l o- 1 〕E一ay . eva ap a oh o t e r e: p ol o h e uh ni c
c ,t e blm dlr i u n h t l r n e eu a fsr adt a r b i t l h r eo e ec e l l se y ele a s m. a
c ・ c Nu cr We) 19 , 3 ( 1 :04 l At e h ( i , 9 7 19 1 ) 11 - e a ri o n
i tnadcm a no l a fao n o pro toe r n r s r a p a s fe vl adtn e i pr - ci i a v m na o
o o u tndr gr co f u u nt wrb i m t f co u n e etno t o玲 i h oe rn r ni i s i m el a
o f n h rn e Aa Nu ci ( e , f a io t b i t rs e t e a sm. c a eo h t a r Wi n) 20 0 0,1 2( ) 3 3 3 7 4 4 ; 8 一8
[ 1 Ga e 2 〕 ls rS,Pcsi k ehtnU,V ui k V ,ta.M non e og ua I e l os oir g t i
而一个月后 , 再出血率大约为每年 3 一 %。因 % 4
此, 早期诊断和有效的外科治疗是改善颅 内动脉瘤
收稿日 2 6 1 一5修回日 2 7 0 一 5 期: 一2 2 ; 0 期: 一5 0 0 作者简介: 范卫健(9 一 , 硕士, 1 3 8 )男, 主要研究方向: 脑血管疾病、 肿瘤的 颅内 诊断和治疗。
t l J eru 2 0 ,0 ( ) 4 44 5 r, 0 4 1 1 3 :5 一9 i ・ r e Nu sg c o 「 7 e m k R,i e d E C w r N ea Qat 1 」Ds uhV F ui o G,r f R, tl un- h gr e ao d i
罗巧,1 9 3 3 : 2 一3 9 2, 0( ) 3 5 3 0
[ 9 B即ci ,Ge ci ,Ce i i .T eaa mc a et 1 〕 o k J ieh J z c Z h n o i s c l n r k t a p s l
f u ! p r ht g h l r h u l n - o asrc ap a h u t f。 o t o r v r ga o l c r h e 。 f ef d e i o t
s H、 A 自发的1 一W颅神经麻痹或后组颅神经障碍 1 等, 均应行 DA检查。造影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 S 大小 、 形态 、 目, 数 动脉硬化及动脉痉挛的范围、 程 度, 瘤蒂大小及是否适合夹闭等。此外还可了解血 管的正常与变异、 侧枝循环。约 1 %的动脉瘤 内 6
年,e u等困研究发现经DA明确诊断的动脉瘤 v h、 t l i s
e tnf d g dr l nl a s c n e usi 6cs A t er h a o nn ri i i sa st e aN u ci o r (i )20 4 ( : 3 一4 we , 0 5,1 7 2) 1 7 1 2 n
l eua fsr ap ahwt pc wt sei r r o dl叮 i u pr c i ei i pc e - m l se o hs a h l l e a f ec o m t d f d s tg t fsr. J N uo 飞, net e osO ie i h i u h s cn e s e er u s
结果是异常的[ 。但总的来说,T ] l cA和 M A对解 R 剖细节的显示还不能替代 DA” s汇川。目 M A主 , 前 R
要用于栓塞术后的复查。 1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S . D A) DA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凡患者有 s
能确定出血范围、 血肿大小、 脑梗死等, 有助于动 脉瘤的定位。c T检查 中密度不 同的同心环图像 “ 靶环征” 巨大动脉瘤 的特征性表现。随着 C 是 T 技术的发展 , 维 c 三 T血管造 影 重 建技 术 ( D 3一 cA 对颅 内动脉瘤诊断的帮助越来越大。19 T) 98
摘 要: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 CA M A DA等, 如 T 、 R 、S 通过对颅内动脉瘤直观的显现, 不仅可以明确
诊断而且能知道手术或血管内介人治疗。其中 D A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 的金标准 , D A存在一定的假 阴性 , S 但 S 需结合
C 、 R 以防止漏诊。目 A A T M 前治疗以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为主, 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风险大大降
再度显影。但这种 Z 一S D DA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血管走行的重叠 、 成角及投照角度选择不当等原 因造成诊断和治疗困难 , 甚至误诊、 漏诊。由于其 术及栓塞治疗时也非常不方便。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DDA) 3 一s 3 一s : D DA 具有的旋转功能为多角度观察靶 目标提供了方便 , 有效地排除了血管成角 、 重叠等常见因素地干扰 ,
[ 6 arv N, l J Ro nA r ea.Cm as f 1 ]Tno r U ie mA , ht LJ, t l o pro o i no
t rnvri n l e raP ahst h u hvn e vl Pr ce ot O r e- h a s m a dto a et e na o ef t
1 9 01
[ 0] B即ci ,Ce i i ,G l k J y a h t i as 2 o k J z c ,2 ie i .Ct r io cb i m k ec o c en s
B JNu s嗯, 9 9 3 3 :7 一8 1 9 ,1 ( ) 2 62 4 r er u o
中约 9 %可由 C 发现。20 0 A T 0 3年 , 一组 15 例动 2 1
有血栓形成、 动脉瘤与动脉影像重叠、 或动脉痉挛
使动脉瘤不显影 , 再造影时约有 2 % 的动脉瘤可 0
脉瘤患者的统计分析表明: 经非加权统计 C 关于 A T 动脉瘤的敏感性达 9 . %( . % 一10 , 33 7 4 5 0 %) 特异 性达 8 .%( 10 , 7 8 0一 0 %) 而加权统计后 CA关于 T 20 0 5年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评估颅内动脉 瘤时 D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 9 . % 和 S 62 10 , 1 0 % 而 6排 C 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能达到 T 相同水平 , 其中对直径 < m 3 m的动脉瘤 ,T C A的敏
低。而血管内介人治疗随着栓塞材料及技术的不断进步, 有望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 内动脉瘤 , 颅 诊断 , 手术治疗 , 血管内介人治疗
颅 内动脉瘤是 由于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瘤样 突起 , 在美 国大约有 2 0一1 0 0 0 0万人患有隐匿性 颅内动脉瘤 , 其中每年大约有 3万人发生动脉瘤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