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DC/DC变换器的动态模型与控制

合集下载

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

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

频域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来评估其稳定性的方法。对于双向 DCDC变换器,可以通过绘制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来分析其稳定性。在频域分析中, 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来改变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从而优化系统的 稳定性。
控制优化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验数据对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进行优化, 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优化方法。
参考内容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直流电源在各种电子设备和电动车辆等领域的应 用越来越广泛。而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直流电源变换器, 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本次演示将介绍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模型。
一、软开关技术
软开关技术是指在开关过程中,通过控制电压、电流或相位等参数,使开关 的损耗减小、噪声降低、电磁干扰减少,从而提高电源的效率和使用寿命。软开 关技术是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电源的关键技术之一。
3、控制算法的实现
控制算法是双向DCDC变换器控制模型的核心,用于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常 见的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在实现控制算法时, 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性能要求、控制精度、响应速度等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调整和优化。
稳定性分析
稳定性是双向DCDC变换器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性,需 要对控制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时域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等 方法进行。
1、参数调整
可以根据实验数据调整控制模型的参数,如PID控制中的比例、积分和微分 系数等,以优化系统的控制效果。此外,还可以调整滤波器的电阻和电容等参数, 以优化系统的响据实际应用场景选择不同的控制策略,以满足不同的性能要求。例如, 在分布式电源系统中,可以选择功率因数控制策略来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在电 动汽车中,可以选择能量管理策略来提高整车的续航里程和动力性能。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控制DC-DC变换器电流峰值控制及其建模精选课件

电力电子系统建模与控制DC-DC变换器电流峰值控制及其建模精选课件

第5章 DC-DC变换器电流峰值控制及其建模
1. 稳定性问题
以Buck电路为例,电流峰值控制结构图如图5.1所示。 稳态时电感电流连续时的波形如图5.2所示,其中m1和 -m2分别是开关管ON和OFF期间电流波形的斜率。
在开关管导通期间,电感电流线性增长,在t=αT时刻, 电感电流达到最大值(即电流指令iC)。则有
D2T v~g
(1 2D)T v~ )
MaT
2L
2L
写成一般形式如下式所示,对应的控制系统结构图见
图5.6,其中电压环为内环,电压环的给定是
~
iC
i~L
,电压环的反馈是 Fgv~g
Fvv~
,电流环的给定是
~
iC
,电流环的反馈是

~
iL
~
~
Fm(iC
~
iL
Fgv~g
Fvv~ )
第5章 DC-DC变换器电流峰值控制及其建模
第5章 DC-DC变换器电流峰值控制及其建模
5.1 电流峰值控制概念 5.2 电流峰值小信号模型 5.3 改进的电流控制模型
第5章 DC-DC变换器电流峰值控制及其建模
5.1 电流峰值控制概念
在DC/DC变换电路中,一般控制功率开关管占空比的 信号是由调制信号与锯齿波载波信号比较后获得的,而电 流峰值控制(CPM)中,是用功率开关管电流波形或电感 电流波形代替锯齿波调制信号,以获得所需的PWM控制信 号。
在高频段 Tv(s) / Zo(s) 可近似为一阶环节,即
Tv(s) / Zo(s) 1 M2
s MaTD
则穿越频率 c M2 ,低频时 || Tv(s) / Zo(s) ||1 ,则

电力电子技术-第五章 AC-DC变换器2

电力电子技术-第五章 AC-DC变换器2

sin1 E
2U2
5.3.1 移相控制技术
id
ud
R O
ud
id
E
E t
a)
若α <δ 则晶闸管 需要延迟导通,要 求触发脉冲要有足
够的宽度
O
t
b)
1

Ud
[()E

2U2sintd(t)]
1[
2U2(coscos)]E
在α角相同时,整流输出电压比电阻负 载时大。
换相点,是各相晶闸管能触发导通的最早时刻,将其作为计算各晶闸管触
发角a的起点,即 =0
T
a
u2 =0 ua
ub
uc
VD1 b
VD2 c
ud
VD3
O t1
t2
t3
t4
t
id ud
id
O
t
电阻负载时,阳极R 电压最
高者开通
5.3.2 三相半波相控整流电路
=0时的工作 波形
导通角:晶闸管在一个电源周期中处于 通态的电角度,用θ (=π- α)表示
5.3.1 移相控制技术
T
a) u1
u2
VT
uVT
id
ud R
u2
b) 0 t1 ug
c) 0 ud
d) 0
uVT
e) 0
2
t
t
t
t
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移相:改变触发脉冲出现的时刻,即改变 触发角的大小称为移相。并且这种改变触 发角的大小可使整流平均电压发生变化的 控制方式称为移相控制。
5.3.1 移相控制技术
最小连续电流和最小电感量

DC-DC变换器的动态建模和控制

DC-DC变换器的动态建模和控制
功率变换电路设计: 电路拓扑 磁设计 功率元件驱动 热设计 系统控制的设计 控制环路方案 控制参数设计
• •
静态指标
动态指标
功率变换电路设计与系统控制的设计就如汽车的左、右轮
为什么要讨论动态模型?(续)
控制环节的地位?
SWMB
SWIN
TLI
输入 滤波
三相 PFC
三相半桥 逆变器
输 出 滤 波
SWS
为什么要讨论动态模型?
用解析法设计控制系统 系统静态特性、动态性能分析以及仿真 需要
动态模型

v( s) ? d (s)
PWM
v( s ) ? vg ( s)
为什么要讨论动态模型?(续)
电力电子装置的技术指标(DC/DC变换器为例) 静态指标:输出电压的精度、纹波、变换效率、功率密度 动态指标:电源调整率、负载调整率、输出电压的精度、动态性能、并联模 块的不均流度
linear
vg (t )
C
L
R
v(t )
vc (t )
i1 (t )
端口1
iL (t )
i2 (t )
开关网络
nonlinear
端口2
v1 (t )
v2 (t )
d (t )
•线性子电路 •非线性子电路
Boost 变换器分割成子电路
Boost converter
• • •
二端口网络有4个端口变量 选择其中的两个作为独立变量(自变量),其他两个变量作为非独立 变量(因变量) 选择状态变量作为独立变量
电压反馈控制
ˆ v( s ) Gvg ( s) ˆ vg ( s )
ˆ ˆ d ( s ) 0, io ( s ) 0

DC-DC变换器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及动态品质研究.ppt

DC-DC变换器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及动态品质研究.ppt
自入学以来,我班绝大部分同学在课余时间里,合理安排时间,参加了许多不同 种类组织,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其中,曾担任社团负责人 4 名,院辩论队队长 1 名、副队长 2 名,现担任院团委部长 1 名,院学生会副主席 1 名、部长 3 名,院足球 队负责人 1 名。在参加校院级各项活动中,我班有十名同学代表我院参加校运会;五 名同学代表我院参加校太极拳比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三名同学代表我院参加第 十一届“世纪杯”辩论赛,并闯进前八强;我班吴寿华同学在江西农业大学第四届棋 王争霸赛中荣获冠军、并代表我校参加南昌市高校首届象棋棋王争霸赛,获得第二名 的优异成绩。此外,我班积极参加了各项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我院首届班 班排舞大赛中勇夺冠军;在班班辩论赛中表现突出荣获冠军。此外,我班在院团委的 支持下,成功承办了学院第五届“青春风采杯”演讲比赛,赢得了老师和广大同学的 一致好评。
建立核心,完善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班委成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班委 们始终秉承“以人为本,以班为纲”的治班理念,坚持以它作为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 督促班级成员“做好自己,共创美好未来”。全体班干部均能以全责为己任,紧密协 作,不仅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学校、学院安排的各项任务,而且能够创造性的开展 富有特色的活动。班委会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计划、有制度、有总结,根据我班的 具体情况,本着“从实际出发,一切为班级和全体同学服务”的宗旨,制定并逐步完 善管理制度,使同学们对班委会满意,使学院和老师对我们放心。全体班委成员心往 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尽最大努力为班集体服务、为普通同学服务,在增强班级凝聚 力的同时,努力使全班同学向党、团组织靠拢,使同学们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思想素质 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三、学习方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正值全校师生还沉浸在我校本科教育七十周年的喜庆当中,我校一年一度的学生

第5章DC-DC变换技术.ppt

第5章DC-DC变换技术.ppt

生断续现象。
LC即为临界电感值,式中RL为负载电阻。
2019-7-21
谢谢欣赏
19
2)电感电流断续工作方式(Discontinuous current mode)
图5-6b给出了电感电流断续时的工作波形,它有 三种工作状态:①Q导通,电感电流iL从零增长 到 ;②Q关断,二极管D续流,iL从 降到零; ③Q和D均截止,在此期间iL保持为零,负载电流 由输出滤波电容供电。这三种工作状态对应三种 不同的电路结构,如图5-2b、c、d所示。
2019-7-21
谢谢欣赏
7
4)按电力半导体器件在开关过程中是否承受电压、电流应 力划分。可分为硬开关和软开关。所谓软开关是指电力半 导体器件在开关过程中承受零电压(ZVS)或零电流 (ZIS)。
5)按输入输出电压大小划分。可分为降压型和升压型。 6)按输入与输出之间是否有电气隔离划分。可分为隔离型
假设:晶体管关断时,
;晶体管导通

;则该晶体管为理想开关(Ideal
switch),在理想开关情况下,晶体管损耗为零。
两种模式的电源方块图如图5-3a和图5-3b所示。
2019-7-21
谢谢欣赏
3
vCE
IL
Vs
RL Vo
a
vCE

IL
Vs
RL Vo

b
图5-1 a 线性调节器模式
2019-7-21
谢谢欣赏
8
3、 DC-DC变换器的要求及主要技术指标
1)输入参数:输入电压及输入电压变化范围;输 入电流及输入电流变化范围; 2)输出参数:输出电压及输出电压变化范围;输出 电流及输出电流变化范围;输出电压稳压精度。 输出电压稳压精度,包括两个内容: 负载调整率,即负载效应。指当负载在0-100%额 定电流范围内变化时,输出电压的变化量与输出 电压额定值的比值。 源效应是指当输入电压在规定范围内变化时,输 出电压的变化量与输出电压额定值的比值。 效率 输出电压纹波有效值和峰-峰值 比功率(功率/重量),是表征小型化的重要指标。

DC-DC变换基本电路和控制方法综述

DC-DC变换基本电路和控制方法综述

文章编号:DC-DC变换基本电路和控制方法综述作者(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省无锡市 214122)摘要: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展,DC-DC变换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本文主要是对当前DC-DC变换电路——隔离型和非隔离型、两端口和多端口、单向变换和双向变换和控制方法——软开关、移相PWM、同步整流、多电平技术的发展与现状进行综述,并讨论了DC-DC变换器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基本电路;控制方法;隔离型;双向;同步整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1引言DC-DC变换器是将不可调的直流电压转变为可调或固定的直流电压,是一个用开关调节方式控制电能的变换电路,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开关电源、直流调速、燃料电池、太阳能供电和分布式电源系统中。

上个世纪,随着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展,变换器拓扑和变换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在DC-DC变换器演化过程中,离不开各种直流变换技术,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变换器拓扑的演化。

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性能、高可靠性以及低成本、小体积是DC-DC变换器的发展方向,各种变换技术也都围绕着提高变换器性能而相继被提出。

本文围绕着DC-DC变换的基本电路——隔离型和非隔离型、单端口和多端口、单向变换和双向变换以及控制方法——软开关、同步整流、移相PWM技术、多电平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直流变换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2隔离型和非隔离型主要电路2.1非隔离型主要电路DC-DC非隔离型主要电路包括BUCK、BOOST、BUCK-BOOST、CUK等电路。

2.1.1降压型BUCK电路降压型BUCK电路如下图2.1所示。

工作原理为:当开关晶体管导通时,二极管关断,输入端直流电源Vi将功率传送到负载,图2.1降压型BUCK电路拓扑并使电感储能;当开关晶体管关断时,二极管导通,续流,电感向负载释放能量。

DC―DC开关变换器的建模与非线性行为控制-2019年精选文档

DC―DC开关变换器的建模与非线性行为控制-2019年精选文档

DC―DC开关变换器的建模与非线性行为控制一、Buck-Boost变换器工作原理Buck-Boost变换器电路如图1(a)所示。

Buck-Boost变换器功率级工作原理:当功率开关管S导通时,二极管D受反向电压关断,电感电流>上升。

当上升达到参考电流I时,S断开,>通过D进行续流,此时D导通。

如果在下一个时钟脉冲到来时大于0,则电路工作于连续导电模式(CCM),电路波形图1(b)所示;如果在下一个时钟脉冲到来前已降到0,则电路工作于不连续导电模式(DCM),此时开关S和D都关断,电路波形图1(c)所示。

控制级工作原理:将电感电流的采样值与参考电流I输入比较放大器A(其放大系数为K),得到误差信号e=(I-),该误差信号与锯齿波信号相比较,控制输出信号调节占空比D,进而控制开关S的导通时。

二、Buck-Boost变换器非线性行为在进行Buck-Boost变换器非线性行为分析前,做如下假设:(1)负载上的电压V恒定不变,可看作是一个电压源。

在实际电路中只要滤波电容足够大,这一假设是成立的;(2)变换器中所有器件均为理想器件,忽略其寄生参数。

1、连续导电模式在t=t(n=0,1,2,…)时刻,S闭合。

此时系统的微分方程为:(1)在t=t+DT(n=0,1,2,…)(D为系统的占空比)时刻,S 断开,此时系统的微分方程为:(2)当电感电流达到参考电流值时,电路开关S由导通转换为关断。

电感电流在时刻的采样值与基准电流I输入比较器A,A的反馈倍数为K,系统的采样控制方程为:(3)en输入PWM控制器,与锯齿波相比较,形成的占空比规律如下:(4)采用A开关映射的数据采样方法,即在开关S闭合的时刻采样数据。

设在t=tn(n=0,1,2…)和t=tn+T (n=0,1,2…)时刻电感电流采样值分别为in,in+1,则系统的离散方程为:(5)将式(3)和式(4)代入式(5),得:(6)其中:式(6)即为系统CCM的离散迭代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22 占空比突升情况下输出电压波形对比 a) Boost 电路电压波形 b) Boost开关周期平均等效电路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23 占空比突降情况下输出电压波形对比 a) Boost 电路电流波形 b) Boost开关周期平均等效电路电流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26 输入电压突升情况下输出电压波形对比 a) Boost 电路电压波形 b) Boost开关周期平均等效电路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27 输入电压突降情况下输出电压波形对比 a) Boost 电路电流波形 b) Boost开关周期平均等效电路电流波形
反馈信号相减单元、误差放大器(又称控制器、补偿网络、补 偿放大器)、PWM调制器及功率器件驱动器构成。在DC/DC变
换器系统,误差放大器输出的控制量不是直接去控制变换器
主电路的功率器件,而是要将控制量变换成占空比大小与控 制量成正比的脉冲序列,然后再去驱动功率器件的导通或关 断。因此功率器件在一个开关周期中的导通时间与开关周期 之比等于脉冲序列的占空比,它与误差放大器的输出控制量 成正比。实现控制量到脉冲序列变换的单元就是PWM调制器。
图5-17
Boost变换器的开关周期平均模型等效电路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18 Boost变换器开关器件仿真模型和开关周期平均仿真模型对比 a) Boost 器件仿真模型 b) Boost 开关周期平均仿真模型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19 稳态情况下输入电流波形对比 a) Boost 电路电流波形 b) Boost开关周期平均等效电路电流波形
图5-30 线性化处理后的受控源 a) 受控电压源 b) 受控电流源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31 用开关平均模型导出的Boost变换器小信号等效电路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32 开关网络等效成理想变压器与电源组成的线性两端口网络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35 器件模型占空比正5%小扰动波形 a) 占空比 b) 输入电流 c) 输出电压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36 小信号模型占空比正5%小扰动波形 a) 占空比 b) 输入电流 c) 输出电压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了十分有效的工具。由于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交流等效电路
形式并非唯一,本章还介绍了统一电路模地讨论DC/DC变换器系统的 稳定性及环路设计的基础概念。
图5-37 器件模型占空比正10%小扰动波形 a) 占空比扰动波形 b) 输入电流波形 c) 输出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38 小信号模型占空比正10%小扰动波形 a) 占空比扰动波形 b) 输入电流波形 c) 输出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现代电力电子学
第5章 DC/DC变换器的动态模型与控制
第5章 DC/DC变换器的动态模型与控制 5.1 功率变换器动态建模的意义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5.3 统一电路模型 5.4 调制器的模型 5.5 闭环控制与稳定性 5.6 本章小结
5.1 功率变换器动态建模的意义 20世纪,功率器件经历了从结型控制器件如晶闸管、功率GTR、
图5-43 器件模型输入电压负10%小扰动波形 a) 占空比扰动波形 b) 输入电流波形 c) 输出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44 小信号模型输入电压负10%小扰动波形 a) 占空比扰动波形 b) 输入电流波形 c) 输出电压波形
5.3 统一电路模型 由于采用不同的推导方法获得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交流 等效电路形式可能不同,但通过电路变换,可以将它们变 换成统一的形式,如图5-45所示。统一电路模型几乎适用 于所有DC/DC变换器拓扑。有了统一电路模型,只需代入 某一DC/DC变换器的参数,即可得到对应DC/DC变换器小 信号交流等效电路。典型DC-DC变换器统一电路模型参数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28 输入电压突降情况下输出电压波形对比 a) Boost 电路电压波形 b) Boost开关周期平均等效电路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29
作小信号扰动后的Boost开关周期平均模型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14
开关网络两个端口的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15 用受控源代替开关网络后的Boost变换器电路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16 由图5-15求开关周期平均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GTO,到场控器件如功率MOSFET、IGBT、IGCT的发展历程,
功率器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向理想电子开关逐步逼近的过程。 功率器件性能日益提高,使得应用更加方便。功率变换电路拓 扑经历了从发展到逐渐稳定的过程。器件和电路的日趋成熟, 使得人们自然地将注意力转向电力电子系统的整体性能的优化 上来,电力电子系统的问题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电力电 子系统问题包括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功率变换器组合系统的
分析与设计、功率变换器的并联冗余设计、热设计、电磁兼容
设计等。
5.1 功率变换器动态建模的意义
图5-1
电力电子装置开发流程
5.1 功率变换器动态建模的意义
图5-2 不间断电源设备(UPS)系统框图
5.1 功率变换器动态建模的意义
图5-3
不间断电源逆变部分其中一相半桥逆变器的控制框图
5.1 功率变换器动态建模的意义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20 稳态情况下输出电压波形对比 a) Boost电路电压波形 b) Boost开关周期平均等效电路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21 占空比突升情况下输入电流波形对比 a) Boost 电路电流波形 b) Boost开关周期平均等效电路电流波形
图5-39 器件模型占空比负10%小扰动波形 a) 占空比扰动波形 b) 输入电流波形 c) 输出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40 小信号模型占空比负10%小扰动波形 a) 占空比扰动波形 b) 输入电流波形 c) 输出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5.4 调制器的模型
图5-46
Buck变换器系统
5.4 调制器的模型
图5-47
调制器原理
5.4 调制器的模型
图5-48
调制器模型
5.5 闭环控制与稳定性
图5-49
DC/DC变换器闭环系统
5.5 闭环控制与稳定性
图5-50 典型反馈 分压网络
5.5 闭环控制与稳定性
图5-51
原始电路增益函数(s)伯德图 a)幅频图 b) 相频图
图5-10
输出电压频谱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11 开关周期平均算子意义 a)h(t)函数 b) h(t)函数的幅频特性图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12 DC/DC变换器分割成 线性定常网络和开关网络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13 Boost变换器与开关网络 a) Boost变换器 b) 开关网络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24 占空比突降情况下输出电压波形对比 a) Boost 电路电压波形 b) Boost开关周期平均等效电路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25 输入电压突升情况下输出电压波形对比 a) Boost 电路电流波形 b) Boost开关周期平均等效电路电流波形
是控制系统的工程化设计的基础。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介
绍变换器动态模型的建模方法。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8
DC/DC变换器反馈控制系统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9 占空比宽度低频调制作用 a)占空比调制前 b) 占空比调制后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41 器件模型输入电压正10%小扰动波形 a) 占空比扰动波形 b) 输入电流波形 c) 输出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图5-42 小信号模型输入电压正10%小扰动波形 a) 占空比扰动波形 b) 输入电流波形 c) 输出电压波形
5.2 开关周期平均与小信号线性化动态模型
因此DC/DC变换器是一个非线性系统。但是当DC/DC 变换器运
行在某一稳态工作点附近时,电路状态变量的小信号扰动量之 间呈现线性关系。因此,尽管DC/DC 变换器为非线性电路,但 当考察它在某一稳态工作点附近的动态特性时,仍可以把它当 作线性系统来近似。变换器动态模型的建立就是基于以上思想, 通过简化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获得简洁的公 式,直观地反映变换器动态特性与电路元器件参数之间的关系,
5.5 闭环控制与稳定性
图5-52
回路增益函数G(s)H(s)=(s)(s)的幅频特性图
5.6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介绍DC/DC变换器动态模型的求解方法。首先介绍了
开关周期平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以Boost变换器为例,推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