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模版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模版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模版

附件2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

一、救护车转运流程

(一)目标。

1.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快速、准确地将患者转送至可行急诊静脉溶栓的医院;

2.进行院前急救处理;

3.预先电话通知院前信息(包括院前卒中评分,比如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评分或洛杉矶院前卒中评估)给目标医院。

(二)技术要点。

1.对怀疑卒中的患者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应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派出配有合适的装备和人员的救护车;

2.指导患者自救,救护车尽快到达;

3.评估生命体征,施行现场急救;

4.到达后10分钟内完成院前卒中评分;

5.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监测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记录最后目测评估正常时间,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等;

6.优先转运至最近的、有急诊静脉溶栓资助的医院

7.预先通知转运医院急诊,利用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车载系统、彩信等多种形式传输院前卒中评分等院前信息至

目标医院;

8.拨打医院专用电话,联系进行确认,通知其估计到达时间及患者基本信息,为预约CT、溶栓药物及卒中小组会诊作前期准备,转运患者至急诊;

9.完成患者及资料的交接手续,并签字确认。

(三)考核要点。

1.患者呼叫至急救系统接听电话的时间;

2.急救系统接听呼叫电话至派出救护车辆的时间;

3.救护车组收到出车指令至出发的时间;

4.患者呼叫至救护车到达时间;

5.院前卒中评分、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记录完成的比例,10分钟内完成;

6.送至可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医院的比例;

二、具备静脉溶栓医院急诊科处理流程

(一)目标。

1.建立院内静脉溶栓的绿色通道;

2.确认/排除卒中诊断;

3.及早启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和完善前期准备。

(二)技术要点。

1.完成交接,妥善记录保管救护车送诊患者的院前急救信息;

2.到院后急诊接诊医师10分钟内立即一般评估:生命

体征;采集病史和精要查体,包括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血标本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血糖、电解质、肾功能;心电图;开立急诊头颅CT;立即通知卒中小组;保证静脉通道开通,给予生理盐水。

3.其他对症急救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必要时转入急诊抢救室。

(三)考核要点。

1.疑似卒中患者就诊途径及比例;

2.急诊接诊到头颅CT报告时间,及头颅CT<25分钟的比例;

3.急诊接诊到化验报告时间<35分钟的比例;

4.卒中小组到达时间,及卒中小组到达时间<10分钟的比例;

5.平均启动静脉药物溶栓的时间;

6.急诊室救治时间。

三、不可行静脉溶栓医院急诊科处理流程

(一)目标。

1.确认/排除卒中诊断;

2.及早启动转运需要静脉溶栓患者的,完善转运流程。

(二)技术要点。

1.完成交接,妥善记录保管救护车送诊患者的院前急救信息;

2.到院后急诊接诊医师10分钟内立即一般评估:生命体征;采集病史和精要查体,包括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血标本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血糖、电解质、肾功能;心电图;开立急诊头颅CT;保证静脉通道开通,给予生理盐水。

3.结合头颅结果:CT及病史提示非卒中,停止血管神经病学评价;CT提示颅内出血,进入出血性卒中流程;头颅CT等影像结合病史、症状提示急性缺血性卒中,评估患者静脉溶栓的禁忌症和适应症,若适合静脉溶栓,结合转运时间转运至最近的具备静脉溶栓的医院。

4.其他对症急救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必要时转入急诊抢救室。

(三)考核要点。

1.疑似卒中患者就诊途径及比例;

2.急诊接诊到头颅CT报告时间,及头颅CT<25分钟的比例;

3.医院就诊至转出时间(DI-DO);

4.适合静脉溶栓,转运至最近的具备静脉溶栓的医院患者比例;

5.与具备静脉溶栓的医院的合作的规范的书面流程。

四、卒中小组评估流程

(一)目标。

1.建立院内静脉溶栓的绿色通道;

2.确认/排除卒中诊断;

3.及早启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二)技术要点。

1.卒中小组到达,立即神经功能评估:回顾病史;确定发病时间;一般神经功能评估;神经系统检查:确定昏迷程度(Glasgow 昏迷量表);确定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急诊CT(Door--CT完成:小于25分钟)。

2.根据CT及症状、病史明确卒中亚型:CT及病史提示非卒中,停止血管神经病学评价;CT提示颅内出血,进入出血性卒中流程;头颅CT等影像结合病史、症状提示急性缺血性卒中。

3.迅速评估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签署知情同意书,一键启动静脉溶栓的绿色通道;

5.缩短在家属谈话和知情同意书签署、办理住院手续方面延误静脉溶栓的时间,可在急诊专用床位开展就地静脉溶栓,可住院手续同时办理;

6.收入卒中单元或普通病房或重症监护室等。

(三)考核要点。

1.卒中小组接到急诊电话到接触患者的时间;

2.卒中小组接触患者到给予静脉溶栓的比例;

3.平均启动静脉药物溶栓的时间,接诊到静脉溶栓小于

60分钟的比例。

五、出血性卒中处理流程

在急诊对出血性卒中进行初步评价,并根据后续体格检查、病史和检查检验结果判断出血性卒中的病因(具体见下图)。

六、静脉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确认流程

(一)目标。

1.确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具有静脉溶栓的时机和指征;

2.在可行静脉溶栓医院中,确认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到接诊时间小于

3.5小时的患者是否适宜溶栓治疗并在到院后1小时内给予静脉溶栓药物治疗;

3.在不可行静脉溶栓医院中,确认适宜溶栓治疗,并按流程转运至具备溶栓医院。

(二)技术要点。

1.根据适应症与禁忌症设计溶栓治疗筛查表;

2.通过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的信息,填写溶栓治疗筛查表,确认患者是否具备溶栓指征;

3.根据时间延误,确定适宜患者是否即刻行溶栓治疗;

4.溶栓适应症:年龄18-80岁;发病 4.5 小时以内(rt-PA);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 小时,且比较严重;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且无早期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改变;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5.禁忌症:既往有颅内出血,包括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或泌尿系统出血,近2周内进行过大的外科手术,近l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史,但不

包括陈旧小腔隙梗死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糖尿病患者;体检发现有活动性出血或外伤(如骨折)的证据;已口服抗凝药,且INR>1.5;48 小时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FIT超出正常范围);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血糖<2.7mmol/L;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妊娠;不合作。

(三)考核指标:静脉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确认的比例。

七、静脉溶栓流程

(一)目标:规范静脉溶栓的流程。

(二)技术要点。

1.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溶栓治疗的指征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1)选择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代表药物,阿替普酶(rt-PA)的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用法和用量;

(2)rt-PA使用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根据剂量计算表计算总剂量。将总剂量的10%在注射器内混匀,1分钟内推注。将剩余的90%混匀后静脉点滴,持续1小时以上。记录输注开始及结束时间。输注结束后以0.9%生理盐水冲管。

2.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变化。

(1)测血压q15分钟×2小时,其后q60分钟×22小时(或q30分钟×6小时,其后q60分钟×16小时);

(2)测脉搏和呼吸q1小时×12小时,其后q2小时×12小时;

(3)神经功能评分q1小时×6小时,其后q3小时×18小时;

(4)24小时后每天神经系统检查;

(5)溶栓前将血压控制至185/110mmHg以下,静脉给予rt-PA之后至少最初24小时内维持血压低于185/100mmHg;

①如果发现2次或持续性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

压>110mmHg(血压检查间隔至少10分钟),则给予拉贝洛尔10mg静注,持续1-2分钟以上(注意:如果患者有哮喘、大于Ⅰ度心脏传导阻滞、明显的心力衰竭或心率<50次/分,则应避免使用拉贝洛尔)。如果血压仍>185/110mmHg,可每

10-15分钟重复给药(同样剂量或剂量加倍),最大总剂量不超过150mg。也可给予乌拉地尔25mg缓慢静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主动脉峡部狭窄或动静脉分流的患者禁用静脉注射)。如果血压仍>185/110mmHg,可重复给药(间隔至少为5分钟),最大总剂量不超过50mg。在静脉注射后,为维持其降压效果,可持续静脉点滴。液体按下列方法配制,通常将250mg乌拉地尔加入静脉输液中,如生理盐水、5%或10%的葡萄糖、5%的果糖或含0.9%的氯化钠的右旋糖苷40;如用输液泵,将20ml注射液(=100mg乌拉地尔)加入输液泵中,再稀释至50ml。静脉输液的最大药物浓度为4mg/ml乌

拉地尔。输液速度根据病人的血压酌情调整。初始输液速度可达2mg/分,维持给药速度为9mg/小时。

②如果初始血压>230/120mmHg并且拉贝洛尔或乌拉地尔疗效不佳,或初始舒张压>140mmHg,则:以0.5μg/kg/分钟开始静点硝普钠,根据治疗反应逐渐调整剂量,最大剂量可达10μg/kg/分钟,以控制血压<185/110mmHg,并考虑持续性血压监测。

③任何静脉降压治疗后,均要检查血压q15分钟×2小时,避免血压过低。

3.溶栓后最初24小时尽量避免中心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溶栓时或结束至少30分钟内尽量避免留置导尿管;最初24小时尽量避免下鼻饲管;溶栓患者尽量开放两条静脉通道。

4.溶栓后最初24小时不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制剂,rt-PA输注结束24小时后复查头CT/MR,指导抗血小板或抗凝制剂使用。

5.用药后45分钟时检查舌和唇判定有无血管源性水肿,如果发现血管源性水肿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抗组胺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6.在卒中后最初24小时内持续高血糖(>

7.8mmol/L)与卒中结局不良相关,溶栓后应注意治疗高血糖,控制血糖水平在7.8-10.3mmol/L,并密切监测以避免低血糖。血糖超

过11.1mmol/L时推荐给予胰岛素治疗。

7.不可合并的药物:24小时内不使用静脉肝素和抗血小板药物,24小时后重复CT/MRI没有发现出血,可以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和/或抗血小板药物;禁用普通肝素、降纤及其他溶栓药物。

8.溶栓后病情加重处理:溶栓后24小时内症状加重,应首先通过影像学确定有无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影像学发现的无症状性或出血性梗死,无需特殊干预,应遵循指南在溶栓后24小时常规启动并维持抗血小板治疗,对于sICH 或脑实质血肿形成,应暂缓使用或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并积极控制血压,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对于溶栓后非出血原因导致的症状恶化,或好转后再加重,应通过临床、实验室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尽可能明确其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对于大动脉闭塞或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补救性动脉内溶栓或血管内治疗。

9.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剂量(见下表)。

11.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溶栓治疗目标时间。

1.溶栓治疗占全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比例;

2.D2N时间,D2N<60分钟的比例;

3.溶栓后不同类型颅内出血和全身其他系统出血的比例。

八、分析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和转运患者原因

(一)目标。

1.分析未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原因;

2.分析不可行静脉溶栓医院未行转运的原因;

3.改进流程以提高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率。

(二)技术要点。

1.可行静脉溶栓的医院填报数据库,确认患者发病,就诊时间和未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原因;

2.不可行静脉溶栓的医院填报数据库:确认患者发病,

就诊时间和未行转运至可行静脉溶栓医院的原因;

3.统计分析,发现问题,针对性改进。

(三)考核指标。

1.可行静脉溶栓医院未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及原因;

2.不可行静脉溶栓医院未行转运患者的比例及原因。

上述8项流程如下图。

精品文档

.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流程图

流程图注释:

①救护车转运流程

②具备静脉溶栓医院急诊科处理流程

③不具备静脉溶栓医院急诊科处理流程

④卒中小组评估流程

⑤出血性卒中处理流程

⑥静脉溶栓适应症和禁忌症确认流程

⑦静脉溶栓流程

⑧分析未行早期再灌注治疗和转运患者原因

英文注释

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药物,时间窗内静脉rt-PA溶栓是唯一被证实可以减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致残率的治疗方法。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可及性、快速性,成为疑似卒中患者急诊首先的头颅成像方式之一。

D2N:入门到溶栓时间,是指患者到达医院分诊或挂号的时间(时间较早者)到开始静脉给药溶栓时间。

DI-DO:医院就诊至转出时间,是指患者到达初诊医院分诊或挂号的时间(时间较早者)到转诊离开医院的时间。

Glasgow: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用于评价卒中患者的意识状态情况。

MR:核磁共振。

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用于评价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HI:出血转化。

PH:脑实质出血。

PHr:脑梗死远隔部位脑实质出血。

sICH:症状性脑实质内出血。

技术方案模板

1、工程概况 拟建建筑物概况 西安华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建的位于电子二路与太白南路交叉口西南,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公司设计。拟建建筑物有关设计参数如下: 建筑物概况一览表表 总图编号建筑物 名称 层数 (层) 高度(m) 结构 类型 基础 形式 地下室 层数 基础 埋深 (m) 基底平均 压力 (标准组合) Pk(kPa) A 高层 住宅 32 剪力墙桩筏 2 540 B 高层 住宅 27 剪力墙CFG 2 450 左C1、C2 高层 住宅 30 剪力墙CFG 2 500 右C1 高层 住宅 30 剪力墙桩筏 2 500 D 多层 住宅 9 剪力墙梁筏 1 160 其它商铺2/5 8/ 框架条基 1 200 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4)划分,高层住宅属甲类建筑,多层住宅楼属乙类建筑,商铺属丙类建筑;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划分,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划分,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场地已有资料 根据我公司邻近己有资料,本场地工程地质概况如下:

场地地貌单元 场地地貌单元为黄土梁洼中梁与洼的交界地段。 地层 场地内地层较为复杂,主要为第四纪人工填土、黄土、古土壤及中更新统冲洪积地层构成。其埋藏深度大致为:人工填土层:2~4m;黄土、古土壤层:10~40m;冲洪层>40m。 地下水 场地内浅层地下水埋深在10-20米,属潜水类型。 黄土湿陷性场地内预计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 2、勘察方案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l)《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moll-2001);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勘察目的与要求 1)判明建筑场地内及其附近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及

(完整版)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中医治疗脑卒中

中医治疗脑卒中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应用中医药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方面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梗塞;脑出血;中医药;疗效观察 脑卒中是一种中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等,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本病在中医属中风病之中经络范畴范畴。本病不仅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理能力,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6.3岁,病程2-72小时,平均1. 5天;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以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表现;所有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52例,合并糖尿病者21例,高脂血症23例,冠心病者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本次病情、病程、病灶数及治疗前相关实验室检查等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 入选和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西医和中医诊断为脑卒中,有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16-30分之间属中型者;本组研究对象不包括完全恢复性短暂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卒中及重度认知障碍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研究组本组患者应用中医药进行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给予中药和针灸治疗。基本方为黄芪45 g,桃仁6 g,红花6 g,当归9 g,赤芍9 g,川芎6 g,牛膝12g,鸡血藤15g,川芎10g,桂枝10g,三七3g,地龙10g,白僵蚕10g,功能祛瘀通络,补气活血;对于气虚明显者加人参30g;血压偏高持续难降者加用龙骨30g、牡蛎30g;肝肾阴虚、痰火挟瘀型加用益母草10g、杜仲12g、菖蒲10g、天麻10g和钩藤10g;纳差者加炒谷、麦芽各15g、山楂15g、川厚朴10g。水煎服,日一剂连续服用30 d。 针灸治疗:急性期采用头针,待病情稳定后,加用推拿按摩,主穴;内关、人中、极泉、三阴交,按其辩证论治进行配穴,每日1次。 对照组:血塞通注射液200 ml,加入250 ml的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

项目技术管理实施计划模板

XXX工程 项目技术管理实施计划 版次:A 版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XXXX工程项目部

一、 项目技术部组织机构 二、 技术部职责 识别并建立项目部适用的技术规范有效版本目录清单,及时更新有关技术标准、规范;配置项目部适用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并负责保管、发放、回收,并监督使用; 具体负责现场技术文件资料的汇总与控制; 负责图纸的接收、保管、发放、回收等工作;组织图纸会审,整理正式图纸会审记录,在完成签字、盖章手续后发至图纸持有人,并定期检查图纸会审内容执行情况; 按照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安排,编制项目技术方案编制计划,并按计划项目总工 项目副总工 技术部经理 技术部副经理 绿色施工管理员 钢 筋下料工程师 内业技术工程师 BIM 工程师 测量工程师 资料员

与进度要求,及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并完成审批手续; 按工程施工的需要进行三级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交底、施工方案交底、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内业技术工程师需对技术交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协助项目技术负责人处理现场日常现场技术问题、统计技术的应用,技术变更的办理与接收、发放等工作; 配合质量部、工程部、施工队及时做好技术复核,凡验收不符合要求的,需施工队整改完成后,复查验收,否则不允许进入下道工序; 完成建筑物的测量复核工作,包括建筑物定位测量、基础施工测量、轴线测量、楼层间高程传递检测、预埋件定位测量、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观测、基坑变形监测、建筑物垂直度检测、管网或线路定位测量等; 负责编制工程所用材料用量表,配合现场物资部编制材料进场计划,负责编制钢筋配筋及加工图; 负责专业分包方施工技术方案的审批,监督专业分包进行技术交底; 具体负责项目监测设备的管理,建立计量器具台账,对本项目部的计量器具进行日常维护保养、修理、校准、调整、标识等管理; 具体负责绿色施工相关的各项工作,编制《绿色施工实施方案》,收集过程资料,完成绿色施工月报。 按《项目检验和试验计划》组织实施试验; 项目部资料员从开工准备之日起,根据《工程技术资料收集计划》开始收集、整理工程技术资料,确保工程技术资料准确,并与施工进度同步; 建立科技管理目标,负责推广应用新技术,积极开发新技术,组织技术成果总结、申报、认定,负责编制项目技术总结; 参与环境合规性评价,参加事故的调查、分析,编制所涉及的技术处理方案; 参与《项目实施策划书》、《项目环境管理计划书》、《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计划书》、《项目检验和试验计划》的编制; 参与QC活动,配合质量部门完成QC活动总结。 负责项目影像资料的收集,包括上、中、下旬不同时期的工程进度、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最新版本

附件2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 一、救护车转运流程 (一)目标。 1.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快速、准确地将患者转送至可行急诊静脉溶栓的医院; 2.进行院前急救处理; 3.预先电话通知院前信息(包括院前卒中评分,比如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评分或洛杉矶院前卒中评估)给目标医院。 (二)技术要点。 1.对怀疑卒中的患者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应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派出配有合适的装备和人员的救护车; 2.指导患者自救,救护车尽快到达; 3.评估生命体征,施行现场急救; 4.到达后10分钟内完成院前卒中评分;

5.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监测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记录最后目测评估正常时间,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等; 6.优先转运至最近的、有急诊静脉溶栓资助的医院 7.预先通知转运医院急诊,利用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车载系统、彩信等多种形式传输院前卒中评分等院前信息至目标医院; 8.拨打医院专用电话,联系进行确认,通知其估计到达时间及患者基本信息,为预约CT、溶栓药物及卒中小组会诊作前期准备,转运患者至急诊; 9.完成患者及资料的交接手续,并签字确认。 (三)考核要点。 1.患者呼叫至急救系统接听电话的时间; 2.急救系统接听呼叫电话至派出救护车辆的时间; 3.救护车组收到出车指令至出发的时间; 4.患者呼叫至救护车到达时间; 5.院前卒中评分、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记录完成的比例,

10分钟内完成; 6.送至可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医院的比例; 二、具备静脉溶栓医院急诊科处理流程 (一)目标。 1.建立院内静脉溶栓的绿色通道; 2.确认/排除卒中诊断; 3.及早启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和完善前期准备。 (二)技术要点。 1.完成交接,妥善记录保管救护车送诊患者的院前急救信息; 2.到院后急诊接诊医师10分钟内立即一般评估:生命体征;采集病史和精要查体,包括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血标本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血糖、电解质、肾功能;心电图;开立急诊头颅CT;立即通知卒中小组;保证静脉通道开通,给予生理盐水。 3.其他对症急救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必要时转入急诊抢救室。

技术方案—模板.pdf

技术方案书——模版 1 序言 简述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及意义。 2 需求分析 2.1 技术现状 描述用户现有技术应用环境、人员技术状况。 2.2 用户需求 着重描述用户的目前需求及未来的设想。 3 硬件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3.1 网络方案设计 3.1.1 设计原则 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提出设计原则,应突出可靠性、安全性、高性能、和可管理性四项原则。 3.1.2 设计要点 强调方案设计过程中技术要点及难点。 3.1.3 方案设计 画出网络方案拓扑结构图。 3.1.4 方案描述 根据网络方案拓扑结构图,描述出采用的网络产品及其配置和特点、网络互联、端口设计等。 3.1.5 方案设计理由 主要从性能价格比的角度来阐述关键设备采用的恰当性。 3.1.6 方案特点及优势 该部分需重点论述,应突出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性能等特点和优势。 3.2 服务器方案设计 3.2.1 设计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列出若干设计原则,应突出可靠性和高性能设计原则。 3.2.2 设计依据 提供选型方案依据,可定性或定量来分析,主要指标应包括TPC-C值。 3.2.3 选型方案 根据用户需求,分文别类阐述,具体应包括产品型号及其配置、应用环境、网络接口。 3.2.4 系统总体设计图 画出方案整体设计图,应包括网络和服务器部分。 3.2.5 方案特点及优势 该部分需重点论述,应突出可靠性和高性能等特点和优势。 3.3 网络管理方案设计 3.3.1 网络管理概述 简述网络管理的五大功能。 3.3.2 网络管理产品选择 网络管理产品选型及其功能。 3.4 网络安全方案设计

从网络角度来阐述安全方面的设计措施。 3.5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a) 阐述系统软件的选型及特点。 b) 根据情况,本部分可以和“服务器方案设计”部分合并。 4 软件应用系统技术方案设计 5 技术应答 a) 本节是专为投标书而设置的,对于一般的项目方案建议书,本节可以忽略。 b) 本节应根据招标书的具体规定来回答,如招标书没有要求,也可忽略。 6 项目实施与服务计划任务书 6.1 交货期 6.2 组织机构 确定项目实施的组织机构。 6.3 工程实施进度安排 列表说明工程实施进度。 6.4 测试及验收 应分为设备的到货验收、系统初验和最终验收。 6.5 技术文件 提供本次采购的所有设备、软件和服务的详细文件资料。 6.6 培训 提供培训课程及内容、时间安排、人员要求等。 7 报价 应列出单项产品的清单、报价及折扣、产品总价、系统集成总价、产品保修、软件开发等费用,并计算出项目总体价格。 8 产品资料 分文别类描述产品。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

·临床研究·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 冯艳蓉,田鸿福(江苏省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南京211102)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本院脑卒中后癫痫3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3.32%,其中早发性癫痫发生率0.2%,迟发性癫痫发生率3.30%。皮层病灶继发癫痫66.67%,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3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性发作8例(24.24%)。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22例和癫痫持续状态3例,占75.76%。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9.62%,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占所有脑梗死患者的2.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早发性癫痫者,患者服药期间无再发作。31例迟发性癫痫患者,有3例偶再发作,1例患者联合应用两种抗癫痫药治疗不能有效控制发作。早发性癫痫与迟发性癫痫比较,疗效均较好,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以迟发性癫痫多见,皮层病灶较皮层下病灶易发生癫痫,以全面性发作为多见。出血性卒中易继发癫痫。脑卒中后癫痫疗效好。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脑梗死;脑出血;脑卒中后癫痫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analysis of epilepsy following cerebral stroke seizure FENG Yan-rong,TIAN Hong-fu(Department of Neurology,Tongren Hospital of Nanjing City,Nanjing2111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athogenesis,clinical features,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epilepsy following cerebral stroke sei-zure.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33patients with epilepsy following cerebral stroke seizure in our hospital was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by epidemiological method.Results Among the all stroke patients,3.32%developed epilepsy.Among them,0.2%developed seizures in early stage,3.30%in late stage.66.67%%suffered seizures located in brain cortex while33.33%%were located in sub-cortex,and the com-parison of both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The incidence of partial seizure was24.24%.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 (GTS)and status epilepticus occurred in22cases and3cases respectively,accounting for75.76%.Hemorrhagic stroke secondary-onset epilepsy took up9.62%of all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while ischemic stroke secondary-onset epilepsy took up2.30%of all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two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Two cases of the early-onset epilepsy patients did not break out again during the dose-taking period.Of the31cases of late-onset epilepsy patients,3ca-ses broke out occasionally.1patient,who was under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two anti-epilepsy medicines,could not control the outbreak effectively.In the comparison of early-onset epilepsy and late-onset epilepsy,the curative effects of both were good.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 In the case of epilepsy following cerebral stroke seizure,late-onset epi-lepsy is more common.Seizures located in brain subcortex are seen more commonly than seizures located in brain cortex,with generalized seizure commoner.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are more liable to suffer secondary-onset epilepsy.The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epilepsy following cerebral stroke seizure are good. Key Words:Strok;Epilepsy;Cerebral infarction;Cerebral hemorrhage;Poststroke epilepsy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成人癫痫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卒中后癫痫不仅影响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而且使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明显增加,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对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概况和发病规律及其预后的探讨,有助于更好的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选择我院2008年1月 2010年12期间收治的33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对其临床资料中癫痫发生率、发作时间、发作类型、脑卒中类型及病灶部位的关系、治疗与预后等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940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784例,脑出血156例。年龄38 86岁,平均56.8岁。其中脑出血后癫痫15例,脑梗死后癫痫18例。 1.2诊断标准:脑卒中后癫痫是指脑卒中前无癫痫病史,在脑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癫痫发作并排除脑部和其他代谢性病变,脑电图检测支持诊断。本组研究经头颅CT、MRI、脑电图检查证实。脑卒中后继发癫痫33例,脑电图检查均有异常(棘波、尖波、棘慢波等),该33例患者发病前均无癫痫病史。脑卒中病程2周内发生的为早发性癫痫,2周后发生的为迟发性癫痫。 1.3治疗方法:本组33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均给予原发病常规治疗,并根据癫痫类型予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治疗,其中32例进行单药治疗,包括卡马西平18例,丙戊酸钠14 · 906 · 吉林医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4期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

附件2 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 一、救护车转运流程 (一)目标。 1.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下,快速、准确地将患者转送至可行急诊静脉溶栓的医院; 2.进行院前急救处理; 3.预先电话通知院前信息(包括院前卒中评分,比如辛辛那提院前卒中评分或洛杉矶院前卒中评估)给目标医院。 (二)技术要点。 1.对怀疑卒中的患者急救调度指挥中心应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派出配有合适的装备和人员的救护车; 2.指导患者自救,救护车尽快到达; 3.评估生命体征,施行现场急救; 4.到达后10分钟内完成院前卒中评分; 5.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监测血压,测血糖,做心电图,记录最后目测评估正常时间,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等; 6.优先转运至最近的、有急诊静脉溶栓资助的医院 7.预先通知转运医院急诊,利用相关的微信公众平台,车载系统、

彩信等多种形式传输院前卒中评分等院前信息至目标医院; 8.拨打医院专用电话,联系进行确认,通知其估计到达时间及患者基本信息,为预约CT、溶栓药物及卒中小组会诊作前期准备,转运患者至急诊; 9.完成患者及资料的交接手续,并签字确认。 (三)考核要点。 1.患者呼叫至急救系统接听电话的时间; 2.急救系统接听呼叫电话至派出救护车辆的时间; 3.救护车组收到出车指令至出发的时间; 4.患者呼叫至救护车到达时间; 5.院前卒中评分、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记录完成的比例,10分钟内完成; 6.送至可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医院的比例; 二、具备静脉溶栓医院急诊科处理流程 (一)目标。 1.建立院内静脉溶栓的绿色通道; 2.确认/排除卒中诊断; 3.及早启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和完善前期准备。 (二)技术要点。 1.完成交接,妥善记录保管救护车送诊患者的院前急救信息; 2.到院后急诊接诊医师10分钟内立即一般评估:生命体征;采集

项目技术方案编制范本

项目技术方案编制范本

施工方案编制范本

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编写规范 (以电警工程为例说明) ********有限公司 月 日

目录 第一部分总述 (8) 第一章编制原则 (8) 第二章规章制度 (8) 第一节设计评审制度 (8) 第二节协调会议通知制度 (9) 第三节合同与资料管理制度 (9) 第四节质量分析会制度 (9) 第五节验收制度 (9)

第六节项目组工作制度 (9) 第三章工作流程 (10) 第二部分工程施工计划 (10) 第一章施工方案设计 (10) 第二章组织保障 (10) 第三章人员安排 (11) 第一节岗位素质要求、分工及职责 (11) 第二节人员配备 (11) 第四章施工进度安排 (12) 第一节施工准备阶段 (14) 第二节施工阶段 (14) 第三节完成阶段 (15) 第五章施工准备 (15) 第一节文件准备 (15) 第二节材料准备 (15) 第三节施工现场准备 (15) 第四节开工报告 (15) 第六章施工安全保障设计 (16) 第七章施工质量保障设计 (16) 第三部分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16) 第一章施工方法及工艺标准 (16) 第二章主要施工工序及方法 (16)

第一节管道和立杆基础施工 (17) 第二节环形线圈施工 (18) 第三节布线施工 (20) 第四节供电与接地 (21) 第五节立杆构件吊装 (21) 第六节设备安装调试 (22) 第三章质量保证体系 (25) 第一节公司质量体系构成 (25) 第二节公司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25) 第三节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26) 第四节质量保证措施 (28) 第五节工序质量控制与检验 (28) 第四章施工安全 (29) 第一节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及职 责 (29) 第二节防范重点 (29) 第三节安全措施 (30) 第五章文明施工措施 (31) 第四部分工程验收 (32) 第一章竣工报告 (32) 第二章验收小组 (32) 第三章验收方法 (32)

急性脑卒中的诊疗流程(参考模板)

急性脑卒中的诊疗、管理流程 一、急性脑卒中诊疗流程: 二、急性脑卒中的管理流程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管理流程 ①静脉溶栓患者的管理:溶栓后第1小时每隔15分钟进行一次NIHSS评分;第2-4小时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NIHSS评分;4-12小时每2小时进行一次NIHSS评分;12小时后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NIHSS评分;24小时候每天一次NIHSS评分。溶栓后当天4-6小时后复查头部CT,如无出血,可于溶栓后12小时候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u 皮下注射或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溶栓24小时候复查头部CT,无出血,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②动脉溶栓患者的管理:溶栓后立即复查头部CT。回病房后第1小时每30分钟观察一次肌力、意识、语言功能、瞳孔大小及光反射评定。第2-4小时每1小时观察一次肌力、意识、语言功能、瞳孔大小及光反射评定;每4-12小时观察肌力、意识、语言功能、瞳孔大小及光反射评定。溶栓后每天进行一次NIHSS评分。动脉溶栓后第2天复查头部CT,无出血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③未行溶栓或不能行溶栓治疗患者的管理:给予双抗+强化抗动脉硬化治疗。发病24小时内观察肌力、言语功能、瞳孔变化,每2小时一次,要求上长期医嘱。 ④动-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管理:急诊病人后第1时间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抽血检查。溶栓小组成员立即跟随患者前往CT行CT检查,无出血,随行的溶栓护士给予r-TPA 治疗。给予溶栓治疗过程中联系核磁共振,完善核磁平扫+血管成像检查。若为大血管病变,

立即转入导管室行动脉溶栓(取栓)的补救治疗;若无大血管病变则回病房。

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压管理:静脉溶栓患者,血压超过180/110mmhg,需适度降压(140-170/90-100mmhg),控制在上述水平以下;动脉溶栓患者:血管完全再通者,血压控制水平不宜过高(110-130/70-80mmhg);血管无再通者,血压可适当升高(140-160/80-90mmhg);原则上急性脑梗死患者一周之内不建议使用降压药物,除非血压过高(180/1100mmhg)以上,可选用缓和降压药物适度降压。 2)急性脑出血的管理流程 ⑴脑实质出血患者的管理:①基底节区出血血>30ml ,可考虑微创钻颅(一般选择在脑出血6-24小时时间内);出血量30ml以, 之后病情稳定患者可3-5天复查一次头部CT。 (2)脑实质出血的血压管理:血压控制在140-160/70-90mmhg之间。 (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管理:急诊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大小、脑膜刺激征等。生命体征稳定者,除内科长规处理外24小时内完善核磁平扫/MRA或CT检查,条件允许完善DSA造影检查。血压控制在120-130/70-80mmhg 之间。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院内发生急性卒中的应急预案和处理流程

附件1 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院内急性脑卒中的应急预案 一、总则 1、院内急性卒中是指患者候诊或就诊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卒中事件。 2、卒中突发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3、当发生上述突发事件时,神经内科工作人员必须于第一时间达到现场进行处理。 4、神经内科主任应根据事件的性质、涉及的学科及人员数量、所需调用的急救设备、药品及医疗器械等情况向医务科、主管院长汇报,并建议启动应急预案。 二、人员准备 1、在神经内科出诊的医生及后勤、安全保障部门的负责人、科长应保证通讯畅通,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2、神经内科即刻组成急救小组,组长为接诊的最高职称医师。 3、神经内科与医院相关部门(急诊科、心电图室、B超室、放射科、药剂科、检验科、门卫等)主任,负责将《应急预案》灌输到本科室每一位医师、技师、护士及员工,并定期进行演练。 三、报告制度

1、第一时间接诊的医生一旦发现有突发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必须立即据实向在场上级医师报告,不得隐瞒、缓报,报告内容主要是突发疾病患者的基本状况及初步印象。 2、第一时间接诊的医生及时向分管院长报告。 四、应急预案 1、主要责任科室为神经内科、急诊科、各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心电图室、B超室、放射科、药剂科、检验科等)及安全、后勤保障部门、门卫等。 2、各责任科室应定期组织全体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及演练,并储备一定数量的抢救药品、医用耗材、器械及设备。 3、“第一目击”者,在求助其他人员如:医师接诊后应立即报告院内医疗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内部电话:6210197,报告的同时应立即给与患者处理,为组织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五、神经内科主任作为总协调员 依据患者的情况,应即刻组织以神经内科医师为主的急救小组开展急救工作。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参加救治工作,且神经内科医师为救治工作的主诊医师,护士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密切配合开展救治工作。

医院项目技术方案模板

***医院智能化系统工程 设 计 方 案 模 板 合肥未来计算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2012年4月

第1章项目概述 (医院历史介绍) ***人民医院***楼建筑面积***平米,框架结构,地上三层;医疗综合楼建筑面积约***平米,框架结构,地下*层,地上**层。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是***人民医院门诊医技楼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次我们充分 结合数字化医院的建设需求,针对***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的特点对其智能化系统进行最优的设计,以期达到为全面实现医院内部医教研和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及处理,能够实现与医院外部的信息体系进行数据交互、信息共享,建有支持医院各项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数字化运作、融合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各类应用软件所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覆盖整个医疗中心的楼宇及公共设施的技术先进、可扩展性强的智能化数字化医院建设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创造一个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 第2章智能化系统建设目标 ***人民医院门诊住院楼建筑智能化系统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 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更高效、便捷、准确的提高新院区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及医护工作效率。本次医院智能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着重解决怎样通过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来实现对新院区的安全、设备、信息的合理有效管理,并最终使得建成的智能化系统能为医院业务管理、设备运行以及对外服务提供一个运行平台,提供一种高科技高效率的管理和服务手段,适应医院信息化条件下管理、控制、服务一体化集成的要求,建立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水平数字化医院。现阶段我们对医院智能化系统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为医院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手段和智能化管理平台,归结到一句话也就是智能化系统是为数字化医院应用和管理服务的。 具体地说,***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智能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以下 6点: 第一点、方便病人就医(医院的智能化导诊、窗口显示等服务手段为就医者提供清晰准确的指导);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院前急救科脑卒中诊疗规范及流程图

急性脑卒中诊疗规范 卒中是由脑局部血供异常而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并可导致脑损伤。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约有85%为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多由脑血管闭塞引起,通常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栓塞和血栓形成。出血性卒中多由脑动脉破裂引起,伴有血管痉挛。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依据 1.病史:多有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史或长期脑动脉硬化症状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部分患者以往有头痛发作史。中老年人较多见。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呕吐等前驱症状。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多数在活动状态时(如激动、用力)起病。脑梗死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发病后几天常有症状加重过程。 2.症状与体征: (1)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仅有头痛、呕吐,重者全脑症状显著。这些取决于出血和缺血的原发部位,出血量,血肿的扩延方向,缺血波及范围,以及脑水肿、脑压升高等病理改变的情况。 (2)多数病人以突然头痛为首发症状,继而呕吐、瘫痪、意识障碍等。 (3)部分患者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声嘶、呃逆、同向偏盲、皮质性失明、眼肌麻痹、肢体共济失调、感觉障碍等。 (4)患者可能出现生命体征、瞳孔改变及脑膜刺激征等。 救治要点 在院前难以区分脑卒中的具体类型,故应稳定病情,适当对症处理并及时转送医院。卒中处理的要点可记忆为7个“D”:即发现(detection)、派遣(dispatch)、转运(delivery)、进人急诊(door)、资料(data)、决策(decision)和药物(drug)。每一个环节的处理都应熟练而有效。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 3.控制血压:脑卒中时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由于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不宜使用降压药品。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使血压逐渐降低至160/90mmHg上下。 4.降低颅内压:急性期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地塞米松静注,以上药物可配合使用。 注意点 1.及时转送医院十分重要。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应优先处理和转运有症状和体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便在发病后1小时内行溶栓治疗。 2.应用甘露醇等渗透性脱水剂过程中,其用量及药液滴速应视心功能而定。 3.脑血管意外的病因鉴别往往需要CT确定,院前不宜贸然使用止血药或扩血管药。 转送注意事项 1.转送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2.保证气道通畅并吸氧。 院前急救科脑卒中诊治流程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大 管径管吸痰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3T12:54:00.83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作者:张志高 [导读] 分析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 张志高 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 410300 摘要:目的:分析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均为36例,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进行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常规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组未存在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的治疗中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未增加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整体效果较为理想,推广性较好。关键词: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脑卒中;癫痫 癫痫属于常见精神系统疾病,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脑卒中后癫痫属于继发性癫痫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尚不确定,可能因为脑卒中造成神经元受到损伤,后期无法恢复,造成炎症因子的分泌失衡,使得局部神经出现异常放电的情况。脑卒中后的癫痫不仅增加原有神经系统的损伤,同时对于脑卒中的恢复也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1]。该病一般采用短期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常规情况下使用丙戊酸钠,但是该药物使用后的整体效果不理想,需要对治疗方法进行改进,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方式,通过药物联合治疗的方式,对整体治疗措施进行改进[2]。本文对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均为36例。研究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6-57岁,平均年龄(45.24±2.17)岁,常规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35-58岁,平均年龄(45.65±2.3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并无较大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医院后均进行血压、血脂改善治疗,对患者局部微循环以及颅内高压的情况进行缓解,尽早对脑部神经进行保护,在此基础上常规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给予患者丙戊酸钠(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595)口服,起始剂量通常为每日10-15mg/kg,随后递增至疗效满意止),一般剂量为每日20-30mg/kg,3次/d[3]。如果在该剂量范围下发作状态仍不能得到控制,则可以考虑增加剂量,但患者必须接受严密的监测[4]。 研究组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联合治疗,丙戊酸钠使用方法与常规组一致,同时联合使用左乙拉西坦(UCB Pharma S.A.,H20160254)口服治疗,成人(>18岁)体重≥50kg,起始治疗剂量为每次500mg,2次/d,根据临床效果及耐受性,每日剂量可增加至每次1500mg,2次/d[5]。 两种药物使用方法用药时间均为12个月,药物使用结束后对患者临床各项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3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采用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累及导联数进行比较。不良反应包括:呕吐、失眠、认知障碍。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并采用软件SPSS18.0对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整体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后癫痫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全面的考虑到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结合实际需要制定科学的药物使用方法,全面提升药物使用质量[6]。本研究可以看出,治疗组整体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