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上)》课程教学大纲(专科用)

《高等数学(上)》课程教学大纲(专科用)
《高等数学(上)》课程教学大纲(专科用)

《高等数学(上)》课程教学大纲(专科用)

<总学时数:72,学分数:4.5>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为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学;常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2.再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课程的教学就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上,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反应这些基本概念的实际背景及其应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际,从而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材的选取与课堂讲授要贯彻少而精原则,着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要追求内容上的完备和全面。

本大纲包括(一)教学内容(二)教学要求(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要求的高低用不同的词汇加以区分,对概念、理论从高到低用“理解”、“了解”、“知道”三级区分,对运算、方法从高到低用“熟练掌握”、“掌握”、“会”三级区分。熟悉一词相当于“理解”、“熟练掌握”。

函数与极限

一)教学内容

函数;初等函数;数列的极限;函数的极限;无穷小与无穷大;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无穷小的比较;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点;连续函数的运算与初等函数的连续;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连续

其中:

基本概念:函数概念、极限概念、无穷小概念、连续性概念。

基本理论:无穷小的运算定理,两个极限存在的准则,极限与无穷小量的关系,闭区间连续函数的性质。

基本方法:极限运算法则。

二)教学要求

1.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会求常见函数的定义域,函数的特性。了解反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理解复合函数的概念,掌握将一般初等函数拆成几个简单函数的复合,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类型、性质及图形。能列出简单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

2.理解极限的概念、知道左、右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4.了解极限存在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5.了解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无穷小的比较,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了解变量及其极限以及无穷小量之间的关系。

6.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的概念,了解间断点的类型,会判断间断点的类型。

7.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掌握其求极限的方法。知道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介值定理和最大最小值定理)。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概念;极限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无穷小量及其主要性质;两个重要极限;函数在一点连续的概念。

难点:极限的定义,以及用此定义去验证极限。

导数与微分

一)教学内容

导数概念;函数的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反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初等函数的求导问题;高阶导数;隐函数的导数,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相关变化率,函数的微分。

其中:

基本概念:导数定义,微分定义。

基本方法: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二)教学要求

理解导数和微分概念。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了解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会用导数描述一些物理量。

熟悉导数的四则运算及复合函数求导法则以及导数的基本公式。

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能熟练求初等函数的一、二阶导数,并能推出诸如

)x 1ln(,x sin ,x ,e m x 等基本初等函数n 阶导数的一般表示式。

掌握隐函数和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一阶、二阶导数的求法,并掌握对数求导法,会求反函数的导数。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四则运算及复合函数求导数法,微分概念。 难点:复合函数求导数方法

中值定理与导数应用

一)教学内容

中值定理,罗必达法则,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函数的极值及其求法,最大值最小

值问题,曲线的凹凸与拐点,函数图形的描绘。

其中:

基本概念:极值概念。

基本理论:拉个朗日定理、泰勒定理、函数增减性判别法、可微函数取极值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基本方法:罗必达法则,应用导数研究函数形态及作图方法。 二)教学要求

1.理解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会应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2.掌握用罗必达法则求不定式∞∞与

0的极限;会将不太复杂的其他未定式极限转化为这两种未定式的极限.。

3.掌握数的增减性的判别方法及可微函数去极值的必要条件及两个充分条件。会解决简单的最值应用题。

4.掌握曲线凹凸性的判别法及曲线拐点的求法。能描绘函数图形(包括水平与铅直渐近线)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必达法则;函数增减性判别法;极值的求法。 难点: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不定积分

一)教学内容

不定积分的概念和性质, 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几种特殊类型的积分。 其中:

基本概念:原函数的概念,不定积分的概念。 基本方法: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二)教学要求:

1.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熟悉基本积分公式。 2.熟练掌握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掌握简单的有理函数的积分法,会求三角函数有理式与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积分部积分法,基本积分公式。 难点:不定积分的第一类换元法(即凑微分法)。

定积分

一)教学内容

定积分概念, 定积分的性质,中值定理,微积分基本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 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广义积分。

其中:

基本概念:定积分的概念。

基本理论:定积分作为变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原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基本方法: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二)教学要求

1.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性质及几何意义

2.理解变上限定积分作为其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原理

3.掌握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掌握定积分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4.了解广义积分的概念,会计算一些简单的广义积分。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作为变上限的函数及其求导原理,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

难点:定积分的定义,牛顿一莱布尼茨公式的证明。

定积分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

定积分的元素法,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功。

其中:

基本方法:定积分的元素法。

二)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定积分计算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如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平面曲线的弧长、功等。

2.掌握定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强调定积分的元素法),并能独立地解一、两个未讲过的较简单的应用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

难点:定积分的元素法。

微分方程

一)教学内容

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可分高变量的微分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微分方程,高阶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

其中:

基本概念:微分方程的定义、解、通解与特解。

基本理论:齐次与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基本方法:解一阶微分方程的分离变量法,解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法”以及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特解的“待定系数法”。

二)教学要求

l.了解微分方程、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等基本概念。

2.会识别下列几种一阶微分方程:变量可分离的方程、齐次方程、一阶线性方程3.熟练掌握变量可分离的方程及一阶线性方程的解法。

4.会解齐次方程

5.会用降阶法解下列方程:

)

y,y(f

y

),

y,x(f

y

),

x(f

y'

''

'

''

)n(=

=

=。

6.了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

7.熟练掌握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特征根法),并知道高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8.掌握自由项形如

)x

sin

B

x

cos

A

(

e,

e

),

x(

P x

x

n

β

+

β

α

α

的二阶常系数非齐次线

性微分方程的特解的求法(待定系数法人

9.知道常数变易法解非齐次一阶、二阶微分方程的步骤。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变量可分离的微分方程和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难点: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理论

三.学时分配表

四.有关说明

实践教学环节无

考核方式:

本课程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均为考试科目,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组成比例为3:7。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高等数学》,盛祥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其它同名教材。

制定人:许定亮

审核人:刘坤

批准人:沈京一

2005年5月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I 、八 I 前言 高等学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为了深化我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本校实际情况,编写了菏泽医专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本大纲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管理的依据,供我校体育课教学使用。 一、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内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高校体育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 (二)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1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2、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 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材的选编原则与要求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理论和实践课教材都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心理素质,增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注意实效。为达到体育课程日的,任务和阶段目标的要求,应注意教材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实效性,教材内容要少而精。 (四)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应符合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考虑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智力优势,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教材体系。 (五)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强调理论教材的科学性、针对性。实践课、理论课教材应紧扣培养目标,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使理论与实践教材融汇贯通,相辅相成。 (六)坚持《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要求,使体育课与早操、课外活动融为一体,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国家体育锻炼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办等)、课程指导机构(如各教育厅、局、委、办下属的教研室)、师资培训基地(如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

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 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发布了《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院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特点和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团队精神得到弘扬,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课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的任务: 1、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的水平,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真正达到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真正掌握一、二项独立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促其终生受益。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体育教学论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总的培养目标就是利用教学论原理结合体育锻炼的实际,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内容 体育教学论的基本概述,构成体育教学论的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体育教学模式,如三段式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模式、小群体学习性的模式。 理解内容: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研究,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组织。 掌握内容: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的主体,包括体育教师和学生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环境的创设。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了解体育教学论学科基本概况,掌握本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重点: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第一节体育教学论概述

一、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小史 二、体育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近代体育教学理论问题研究的起步 四、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概述 第二节体育教学诸要素的分析 一、“体育教学全景图”及对体育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 二、体育教学基本要素与本教材各章的关系 三、本教材对体育教学论的定义 第三节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和要点 一、学习体育教学论的意义 二、学习体育教学论时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正确理解体育目标的基本理论知识,体育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以及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特征和体育教学目标评说。 【教学内容】重点: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 第一节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一、体育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概念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科功能、价值的关系 三、合理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 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发布了《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院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特点和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团队精神得到弘扬,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课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的任务: 1、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的水平,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真正达到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真正掌握一、二项独立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促其终生受益。 4、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 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 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 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doc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代码:00029 学分:6 总学时:104 理论学时:8 实践学时:96 机动学时:0 教育部于2002年8月6日发布了《全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根据《指导纲要》精神,结合我院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特点和体育场地设施条件,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团队精神得到弘扬,使之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课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课程的任务: 1、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的水平,积极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真正达到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提高心血管系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

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真正掌握一、二项独立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促其终生受益。 4、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生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一)基本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当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发展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2、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3、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

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教学大纲

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 教学大纲 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 文理学院高职部 2012年8月29日

高职部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2、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适用于高职部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 二、课程目的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了解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内常用健身设施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作用 2.知晓健身企业的销售过程 3.了解健身俱乐部销售的基本方法 4.知晓会籍顾问、教练及前台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5.懂得健身俱乐部基本的服务规范及会员投诉处理的常用办法 6.懂得会籍顾问销售的基本技巧(促销技巧及公关与服务技巧) 7.知晓会籍顾问及教练进行客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及行为规范 8.掌握健身俱乐部基本的电话服务礼仪与流程 9.了解健身与健康、疾病、营养等相关知识(越多越好) 10.了解商业健身中的消费心理与行为 11.了解网球及高尔夫球的基本知识 12.掌握高尔夫球及网球俱乐部经营管理及营销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技能: 1.能够向新顾客介绍讲解俱乐部内相关设施的基本情况(模拟介绍) 2.能够运用推销的技巧和方法向顾客推销售卡(模拟) 3.能够用基本的礼仪接待顾客及对会员进行服务 4.能够合理处理会员的投诉问题 5.能够较好的处理顾客来电咨询。 6.能够向顾客讲述健身的种种益处(如预防疾病,塑造体形,保持健康等) 7.能够讲述关于网球及高尔夫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8.能够做一份高尔夫球及网球俱乐部俱乐部的经营策划书

三、推荐教材或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经营性健身场所的服务营销与管理》(第1版). 赵立、霍建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参考资料: 《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徐坚白著-2001年 《会所(俱乐部)经营管理实务》-彭星波-2007年 《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金宇晴谈你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有哪些? 2.给你自己的健康状况做一个评价? 3.你都学会了哪些运动技能? 4.你了解哪些体育运动项目? 5.你拥有哪些体育器材,你知道哪些体育器材? 6.你是如何评价自身锻炼效果的? 7.谈谈你进行体育锻炼的客观环境? 1.谈谈你对各项原则的理解和看法。 2.谈谈你如何应用各项原则。 1.谈谈你对健身的看法。 2.谈谈你熟悉的健身器材。 (五)思考题 1.如何理解体育手段体系? 2.如何运用体育的手段指导健身? 3.制定运动处方有哪些步骤? 1.指导健身锻炼的原则有哪些? 2.如何全面正确贯彻健身原则? l.到商场考察健身房体育器材的品牌、功能和价格,并做出详细记录。 2.到健身房考察健身器材的使用及健身指导,并做出详细记录 (六)实践操作动手部分 第一部分:实践操作内容 1.练习制定运动计划 2.熟记各项原则,根据各项原则编制运动计划。 3.熟记各类健身器材的名称,知晓各类健身器材的健身指导要求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要求 计划必须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另外,最好能够说出各类健身器材的健身指导要求。第三部分:实践操作方式与步骤 [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 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

体育课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高职) 二O一一年五月

前言 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体育教学。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是否科学与合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我校体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指导纲要》实施细则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服务“终生体育”的要求,特制订江苏省淮阴农校高职体育教学实施性大纲。 高职教育是五年制,但学生在第四、五年要实习,故而给体育课的开设带来难度所以,我们考虑只能制订三年的常规教学大纲。 本大纲的制定充分考虑到农业学校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我校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设施情况,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侧重点为田径和球类,充分体现我校的传统教育项目并力求各学期的连贯和系统。另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适当的上下肢、腰腹力量、柔韧性练习、允许教师在执行大纲的前提下,作小范围的变更,使其更趋科学合理。 由于农业学校有着自身性的特殊性,体育教学的难度较大,加之时间紧,本人水平有限,因而在编写过程中尚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提宝贵建议和意见便在以后修订时予以吸收和改进。 朱庆胜

体育课成绩评定制度与方法 体育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效果,因而在传统的体育成绩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如何更科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定其体育课成绩,尤其显得至关得要。经过我组(室)全体同仁的共同探讨,特制定本制度与方法,以便在实际考评中规范操作,统一尺度,做到有章可循。 一、评定制度 1、学生必须按大纲要求,修完必修的课时与内容。 2、无故旷课达到1/3者,不对其体育成绩进行评定。 3、需要免试免修降低标准者,必须在新学期开始之前办好有关手续,并交任课教师。 4、每学期开学后的前三周由体育组(室),组织教师对上学期体育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统一进行补考。经补考仍不及格者,在毕业前再进行统一补考。 二、体育成绩评定方法 1、随堂考核与期终考核相结合。 2、每学期体育成绩采用综合评定百分制方法。 总成绩评定在学期结束前,对本学期成绩按技评50%,素质30%,理论与平时表现各占10%的四项指标综合评定,换算成百分制。 三、附各项成绩评分标准 1、田径(见实施性大纲田径考核标准)。 2、球类(见实施性大纲考核标准)。 3、体操与武术 (1)90—100分,独立完成操练过程,充满信心,动作熟练,姿态准确,按规定动作,方法,要领和时间完成全部动作。 (2)80—89分,较有信心,有把握独立完成动作,但有明显缺点。 (3)70—79分,在完成动作过程中,信心不足,协调性较差,有明显的错误。 (4)60—69分,在别人帮助下,能完成动作。 (5)59分以下,不能完成动作。 4、结合职业专业特点的考核项目,可视情适当地增加难度和提高标准。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I 前言 高等学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基本途径。为了深化我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本校实际情况,编写了菏泽医专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本大纲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管理的依据,供我校体育课教学使用。 一、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内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高校体育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 (二)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2、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材的选编原则与要求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理论和实践课教材都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心理素质,增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注意实效。为达到体育课程日的,任务和阶段目标的要求,应注意教材内容和方法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实效性,教材内容要少而精。 (四)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应符合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考虑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智力优势,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教材体系。 (五)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成果与继承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时代性、多样性,并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强调理论教材的科学性、针对性。实践课、理论课教材应紧扣培养目标,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理论,使理论与实践教材融汇贯通,相辅相成。 (六)坚持《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要求,使体育课与早操、课外活动融为一体,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国家体育锻炼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

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体育教学大纲

体育教学大纲 概述 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自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据国务院发布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在总结我院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及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对我院原有教学大纲进行修订,使其更加规范、统一。 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及目标 (一)体育课的性质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和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 体育课程的目的 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标准。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的根本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康第—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切实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新观念、提高健康素质和运动能力,促进身体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 体育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掌握技能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是三年制中专一、二年级必修课。对未完成课程及未修满学分的学生不准毕业。 课程类型: 1、基础课: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加强身体的全面训练,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选项课打基础。 2、选项课: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项基础自主选择学习项目。掌握专项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熟练掌握该项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培养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运动能力。 3、理论课: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正确认识体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科学锻炼的手段、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质和健康的自我评价和监督,以及运动创伤的救治和处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4、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的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健和康复。 篮球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篮球运动是集跑、跳、投于一身的集体对抗项目,经常从事篮球运动,可以有效 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学写与运动实 践,体验勇敢、顽强、竞争、拼搏的进取精神,培养良好的团队作风。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课程标准总纲是什么? 悬赏分:30 |解决时间:2009-3-10 13:58 |提问者:偶林鱼 最佳答案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在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新课标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理解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并对信息技术新课标有了较深的认识,下面就把我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献给大家分享并恳请指正。 一、课程目标 (1)《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2)《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它标志着信息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信息素养四个要素: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三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2、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推进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学习领域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二)运动技能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三)身体健康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四)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五)社会适应目标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道德 五、教学效果和教学时数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3、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4、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5、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6、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7、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 8、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9、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现代高职体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 现代高职体育课程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目的及其具体化的课程目标而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2.课程作用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1-2项基本技能和保健方法,具备多项体育项目的赏析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改善学生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强烈的竞争和创新意识、高尚的团队精神。本课程不仅培养了技能型人才,还培养了身心健康和具有赏析多个体育项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 现代高职体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运动参与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之具备较好的体育文化素养,促其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运动技能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1-2项基本技能和保健方法,具备多项体育项目的赏析能力。 3.强健体魄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卫生常识,懂得如何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方法;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适宜的体育活动调节不良情绪,改善心

理状态,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获得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5.社会适应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6.团队协作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与竞赛的过程中,处理好关系,培养出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团队精神。 7.创新思维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强烈的竞争和创新意识。三.课程标准设计的依据 21世纪正值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知识密集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从过去单纯培养“知识型”人才变为培养“创造型”、“综合型”的人才,着眼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育课程建设必须为满足这一社会需求服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可分为宏观目标、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 1.宏观目标: 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确立终身体育思想,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向学生传授“三基”;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中观目标: 促使学生的健、美、乐的增值。健,包含健身、健心、健全人格,健康生活等内容;美,包括形体、姿态、动作美、心灵美等方面;乐,包括乐于求知,乐于锻炼,乐于合作、乐于进取等内涵。 3.微观目标: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基本运动素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形态,机能水平的提高,培养团结协作,敢于创新,顽强拼搏,

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导论课程教学 大纲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社会体育导论课程编号:1 总学时数:32 学分:2 学时分配:讲授3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 开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社会体育导论》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课,本课程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人才服务,注重社会体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基本关系,注重人文精神。其前身是《群众体育学》、《社会体育学》。《社会体育导论》的出现是对《社会体育学》一次精细的分化发展,是科学进步的表现,突出了以“社会体育”为主的概念体系。 社会体育专业要求本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社会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社会体育指导与教学、体育经营开发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为社会体育的科研等方面工作培养储备人才。 教学要求: 一、在保证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突出社会体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有关社会体育领域的的基本概念、社会体育活动内容、原则、指导方法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 二、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讲授时,尽可能借助实际中的例子,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理论知识结构的内涵,旨在开拓学生的思路,自觉将体育活动指导与实践相联系,使学生明确社会体育发展的本质是服务人民群众的社会体育活动参与,增进群众体质健康,丰富群众活动内容,为促进全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提高学生的认识与理论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体育与健康作为高中学历阶段一门综合类公共必修课程,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力求通过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的内容、方法、原理等要求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主旨功能,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劳动者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传授最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技术和方法,以及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帮助学生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理念与设计 (一)课程理念 1.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使体育与健康教育立足于“大健康”观,并通过科学锻炼和传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使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为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体魄,以及养成终生体育锻炼习惯服务。 2.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本课程要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体育与健康教育与人的成长、人的价值观、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并通过构建自主、探究和合作等新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提升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服务。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 本课程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通过对“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法则的认识和体验,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符合职业道德的文化态度、法制观念,以及艰苦创业的竞争意识,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服务。 4.适应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本课程要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力求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除需要做到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均衡选择基础性、传统性、实用性、健身类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类项目;还应采取课内外结合的办法,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促使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 (二)课程设计 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必修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动参与、增强体能、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素质等七个方面,构建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三要素在内,且能够体现素质教育和职业特点的目标体系。为了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将通过课程设置模块化,来设定基础模块中的必选内容,选择拓展模块A中有利于健身娱乐和便于开展的选项内容,以及拓展模块B中对提高综合职业素质有利的限选内容。 三、课程目标与体系 (一)课程的总目标 通过为本课程安排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与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促进健康、调节心理、团队合作、学会生存、美化生活、职业生涯的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学会组织运动竞赛、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和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方法;增强对个人职业健康水平和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具有维护公众健康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养成经常性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运动习惯,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