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哲学史上对认识本质的不同的理解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问答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简答题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这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1)真理的绝对性的两方面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所以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4.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答:(1)真理是指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正确的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①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5.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论反映论辩证法认识的本质theessenceofacquaintance

(三)实践的具体形式
• • • •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
(四)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
• 请解剖虾
(四)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
•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 三是反馈和调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能动唯心论: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把辩证法 应用于认识过程,比较好地揭示了思维和 存在、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二)认识的本质(the essence of cognition )
• 2两条认识路线 • 唯物主义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 唯心主义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
先验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理论。一般主张 在人所处的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 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无法通 过经验获得理念世界的知识,而只能通过某种 先天的形式或手段获得。
反映论是主张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观念上对客 体的反映,人的全部知识都来源于这种反映活 动,并对认识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作出唯物主义 解释的一种认识理论。
• 4、认识的本质: •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 5、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 摹写、反映的特性 • 能动、创造的特性
•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形态特征:蛞蝓为雌雄同体,无外壳,无足,身体 裸露,触角2对,体白色、浅黄色、暗灰色、淡黄褐色 或黄褐色。 为害症状:喜阴暗潮湿,白天多在暗处石缝、砖缝、草 堆或枯枝烂叶中藏匿潜伏,黄昏后出来觅食,主要为害 段木栽培的香菇、木耳等。凡有蛞蝓爬过的菇木和地下, 都留有薄膜状印迹。 防治方法:在菇场地面上撒一薄层石灰或五氯酚钠消灭 虫源。夏季多发季节可采取药物诱杀,常用药物是 300 倍液多聚乙醛、50克蔗糖、300克5%砒酸混合,拌人炒 香的豆饼粉400克,制成毒饵,撒在菇(耳)场。也可以 用5%的食盐水或700倍液的氨水喷洒蛞蝓经常出没处。 常用药剂: 五氯酚钠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认识的本质

B、被证实,有证据、“事实”支持(实 证主义) 观测渗透理论,证据对理论不保持中 立,不能证实\证伪一个理论.
C、可检验性,可以被证伪(波普尔) D、预见新的事实(拉卡托斯)。
2、真理的真理性是其客观性
• 1、真理的定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符合论: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致.
2、理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 事物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认识。
—其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3、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 B、感性认识有待上升、深化为理性 认识 •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 透。
(观测渗透理论:理论决定人摄取怎样的 感性材料。)
培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并 重;要象蜜蜂.
2、为什么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 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
A、客观事实的无限发展 B、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 C、一定历史阶段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 历史的统一
⑴所谓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在一定时间、 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相一致。 ⑵所谓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 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二)价值和真理的统一
•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 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 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 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制约: 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 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 的程度; 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 ,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价值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 价值绝对主义:绝对主义一般认为善恶根 源于自然\人性\上帝等,是永恒地、普遍地正 确. 一些行为准则 ,如“不许撒谎”、“遵 守诺言”、“不得杀害无辜”等等,不论 它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绝不能合理地被侵 犯或放弃。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 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 践的反作用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 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 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 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 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 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 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 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 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 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 就一文不值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 及。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同意识的产生相一致,意识是潜能,认识是意识的体现和发展。
)1、认识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过程2、认识论和本体论3、认识和认识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意识是人的属性,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只有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能发生。
实践是使主体与客体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实践锻炼了人的体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但并不否认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知识的方式。
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开拓新领域,涌现出新的问题、新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和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接触新领域,遇到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践校正认识,再以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同“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一起理解)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主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
b、性质和特点: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肉体、大脑都是自然分化的物质的事物)社会历史性(个体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认识受到所处社会条件的制约)能动性(突出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c、结构:个体、群体和整体人类2、认识客体a、含义:认识和实践所指的对象b、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对“对象性”的理解: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能构成认识客体。
)c、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基本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一、观点案例资料1、即使是科学的理论和真理性的认识,也要在新实践中不断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
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观点案例点评:该观点揭示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2、哲学史上对认识本质的不同的理解观点1 柏拉图的“回忆说”回忆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为论证他的理念论而提出的一种认识学说。
柏拉图认为,人的感觉只能认识有变化生灭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而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人们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
为什么人能够通过回忆来获得知识呢?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之时忘记了。
在人出生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回忆起和这些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
正如看到一个人的肖像或他用过的物品时就能够回忆起这个人一样,人通过美的花、美的人等具体的荚的事物,便回忆起绝对的完全的美的理念。
柏拉图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由此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回忆起来。
观点2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蜡块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它接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自身不会产生知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下发生的。
蜡块说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观点3 洛克的“白板说”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人物,然状态说”、“社会契约论”的提倡者,著有《政府论》、《论宗教宽容》、类理智论》等。
在认识论上,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洛克反对当时盛行于欧洲哲学界的天赋观念论。
他认为,天赋观念不仅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而且也是不可能的假设。
天赋观念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认为一些观念和原则是全人类普遍同意的,洛克批评说,即使足以证明一些观念和原则是人类普遍同意的,也不能证明它们是天赋的,它们很可能缘于其他的途径,更何况根本没有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与生俱来的观念和原则。
天赋观念论用以作为根据的上帝观念并非人人都有,也并非是天赋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中,在神学蒙昧教育中才获得的。
洛克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
他说:“人的心灵天生就好比一块白板(tahularasa)——不是白颜色的板,而是空白的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人出生时心灵犹如白纸或白板一样,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印象。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
”洛克把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
感觉是观念的外在来源,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是“内部感官”,是心灵反思内部活动而获得的观念。
洛克还将物体的一切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前者指物体的大小、广延、可动等;后者指由第一性的质所派生的、使他物发生变化的能力以及在我们感官上产生颜色、声音、气味、滋味和冷热、硬软等感觉的能力。
他认为,物体的第一性的质是客观的,是“实在的性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二性的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的质的性质,是凭借物体的第一性的质的能力在人的心灵中引起的观念,它在物体中并不存在“原型”。
洛克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表明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但把反省也视为知识的一个来源,则表明了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不彻底性。
洛克的“白板”说奠定了近代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源泉。
洛克的哲学思想对贝克莱的经验唯心主义、休谟的不可知论经验主义以及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观点4 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儿认为数学是科学的典范,要求一切科学知识都要做到像数学那样确切可靠。
他从新兴的科学中借来机械方法,对人类的知识进行分析,指出一切知识都是由观念构成的,这些观念一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通过感官从外界得来的,带着个别性和偶然性,而且常常会欺骗人们,因此单凭感性经验不能形成无可怀疑的科学知识。
第二类是人们由理性直观得到的,如数学的、形而上学的公理,一看就知道,清楚明白,无可怀疑,这类观念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第三类是人们凭空虚构的,如飞马、金山之类,没有客观有效性,当然不能成为科学。
笛卡儿认为,第二类观念是普遍必然的,不可能来自个别的、偶然的感性经验,只能是理性自身固有的“天赋现念”。
所以,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人的天赋观念,只有人类先天就具有的这些天赋观念才是知识的源泉。
观点5 休谟的“怀疑论”大卫·休谟(DavidHume,1711—1776)是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温和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者。
休谟从经验论出发,提出了以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理论。
他写到:“如果我们是哲学家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一切持怀疑态度。
这样才能名副其实。
”在认识论上,休谟怀疑感觉的来源。
他把经验的对象称为知觉,它分为印象与念两大类,其中印象又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
观念来源于印象,反省印象来源于感觉印象,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印象。
至于感觉印象的来源,休谟认为是一个不能回答的问题。
休谟声称:“至于由感觉所发生的那些印象,据我看来,它们的最终原因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
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实地断定,那些印象是直接由对象发生的,还是被心灵的创造能力所产生,还是由我们的造物主那里得来的。
”休谟认为他的怀疑论不同于皮罗的“极端怀疑论”,而是一种“温和怀疑论”,即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只是追求确定知识的手段。
他的怀疑仅限于思辨领域,在实践中仍然相信健全的常识。
观点6 皮亚杰论认识的本质任何关于认识发展的研究,凡追溯到其根源的(暂不论它的生物前提),都会有助于对认识最初是如何发展的这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
如果局限于对这个问题的古典论述,人们就只能问:是否所有的认识信息都来源于客体.以致如传统经验主义所假定的那样,主体是受教于在他以外之物的;或者相反,是否如各式各样的先验主义或天赋论所坚持的那样,主体一开始就具有一些内部生成的结构,并把这些结构强加于客体。
但是,即使我们承认在这样两个极端之间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思想史清楚地告诉我们有多少种看法),似乎还是存在着一个为大家承认的一些认识论理论所共有的公设,即假定:在所有认识水平上,都存在着一个在不同程度上知道自己的能力(即使这些能力被归结为只是对客体的知觉)的主体;存在着对主体而言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即使这些客体被归结为“现象”);而首先是存在着在主体到客体、客体到主体之间起着中介作用的一些中介物(知觉或概念)。
然而心理发生学分析的初步结果,似乎是与上述这些假定相矛盾的。
一方面,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但这是由于主客体之间的完全没有分化,而不是由于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关于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从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一开始起中介作用的并不是知觉,有如唯理论者太轻率地向经验主义所作的让步那样,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动本身。
知觉确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知觉是部分地依赖于整个活动的,一些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很原始的知觉机制(如米肖特的“隧道效应”)也只是在客体建构的某种水平上才形成的。
用一般的方式,每一种知觉都会赋予被知觉到的要素以一些同活动有联系的意义(布鲁纳就在这方面说到“自居作用”,见《研究报告》,第六卷第一章),所以我们的研究需要从活动开始。
我们将区分出活动的先后两个相继的时期:在全部言语或者全部表象性概念以前的感知运动活动时期以及由言语和表象性概念这些新特性所形成的活动的时期,这些活动在这时发生了对动作的结果、意图和机制的有意识的觉知的问题,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发生了从动作转变到概念化思维的问题。
案例1 四月桃花817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
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山下众花已经凋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
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
沈括又仔细地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才发现这首诗的前面有一篇序。
序中写道:“(大林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 (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白居易的这篇序特地对为什么在人间四月众花已凋的时候大林寺桃花却“始盛开”的原因进行了说明。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