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探究——对《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财务行为》文献的再思考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探究——对《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财务行为》文献的再思考
化的财务 目标的 。
中 图 分 类 号 :8 09 文 献 标 识 码 : F 3. A 文 章 编 号 :0 5 9 3 ( 0 2 0 — 16 0 10 — 1X 2 1 )8 0 2 — 2
本 文重在对 股权融资偏好行 为产生 的原 因和动机 的分 析 , 问 题前 提 的分 析将 尽量从 简 , 着 重 陈述 自己的观 对 并 点 。在对 股权融 资偏 好行 为产生 的原 因和动机 的选择 上 , 基 于《 司财 务 理论 与公 司财 务 行为 》 公 中的内容 提炼 了两 个 重点分析 的原因 。

而 中国的上市公 司是 否是以企业价值 最大化 的财务 目 标呢? 这还有待 商榷 。 由于股权集 中制度 , 中国上市公 司往
往服务于几个特定投资主体 的利益 , 是控股股东价值最大
化, 而无法做 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和全部股 东价值最大化 。
综上 , 现有资本结构理论都不是普遍适用的。
结构主 要表现 为短期 流 动负债 比率普遍 较高 , 长期 负债 比 例普遍较低 。这也与文献 中调查对象认 为最重要 的资金 来
问卷调查表 明 ,有很 大一部分 的上市公司 职业 经理人
源是短 期借款相吻合 。因此 中国上市 公司 的外部 资金来源 表现 出典型 的“ 债务 融资重 股权融 资” 轻 的特 征 , 融资结 构 体现 出较 为明显甚 至强 烈的股权融 资偏好 。
关 键 词 : 权 融 资 偏 好 ; 权 融 资 成 本 低 ; 制 权 收 益 最 股 股 控
大 化
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融资活动中的体现就
是企业 资本成本最 小化 。优序融资 理论正是从这一 角度 出 发 ,以不 对称信 息理论 为基础 并考 虑交易成 本 的存在 , 按 融 资 成本大 小得 出了遵循 内源融 资 、 务融 资 、 债 权益融 资 的融资顺 序 。可 以说 , 序融 资理论 服务 于企业价 值最 大 优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进步迅速,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不息增长。

股权融资作为上市公司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对于企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偏好。

一、宏观角度1. 资本市场的进步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功能逐渐扩大,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随着股东结构改革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公司股权在市场上的流淌性不息提高,增进了股权融资的进步。

2. 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国政府近年来加强了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监管力度,修订了《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了公司股权分配与融资的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透亮的环境,增加了企业融资的可行性。

3. 资本结构的优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度,中国上市公司逐渐意识到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性。

通过股权融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规模、研发创新和技术引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微观角度1. 股东利益的平衡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和非国有股的比例日益趋于平衡。

同时,在国有股股权融资方面,政府通过股权来往平台等途径提供了更多便利。

非国有股股权融资则更容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增加了企业融资的可能。

2. 股权融资的多元化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中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公开发行股票外,债转股、配股、增发等方式也在不息涌现。

上市公司依据自身进步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股权融资方式,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融资效益。

3. 利润分配的可行性中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机制也在逐渐改变。

过去企业主要通过分红的方式回报投资者,而此刻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利润留存用于将来的进步。

通过股权融资得到的资金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成长的需要,提高股东的长期回报。

综上所述,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偏好受到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

在宏观层面,资本市场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推动了股权融资的偏好。

在微观层面,股东利益的平衡、股权融资的多元化和利润分配的可行性也在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

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偏好行为研究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制定的融资决策和实践往往出现过度的股权融资偏好,进行股权融资是其首选方式,很少采取内源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方式,这与啄食顺序理论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基于此,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偏好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了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的危害和动因,并结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对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偏好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提出防止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的路径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过渡股权融资;行为金融学;偏好一、引言与问题的提出融资决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国内外对公司决策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提出了著名的关于企业融资顺序的啄食顺序理论(The Pecking Order Theory),它是对MM定理①的根本性突破。

该理论认为当公司要为自己的新项目进行融资时,会出于融资成本的考虑选择企业融资来源的顺序,将优先考虑使用内部的盈余即留存收益,其次是采用债券融资,最后才考虑外部股权融资。

也就是说,内部融资优于外部债权融资,外部债权融资优于外部股权融资,按照一定的行为模式进行融资就会使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最优资本结构。

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实践结果显示其融资决策与该理论相符合,但我国的情况却不同。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就整个市场而言,从各个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形来看,其制定的融资决策和实践往往出现过度的股权融资偏好,进行股权融资是其首选方式,甚至成为有些上市公司的唯一方式,很少采取内源融资和债务融资的方式,这与啄食顺序理论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此问题会严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以及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发展低迷的背景下,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证券市场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的情况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股权融资偏好行为问题进行研究,对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分析
我可以针对这个话题给出一些相关的信息和观点,供您参考:
1.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上市公
司更倾向于通过股权融资来筹措资金,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
选择债务融资,主要是因为股权融资会带来财务成本和市场风险,
相比之下债务融资更加稳定和可控。

2. 在选择股权融资时,上市公司的偏好主要取决于市场环境和
公司特点。

例如,处于高成长期的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发行新股来融资,而稳定盈利的老牌企业则更倾向于债券融资和获得银行贷款。

3. 另外,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还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水
平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在公司治理机制相对完善和透明的企业中,股权融资比例相对较高,因为股权融资可以增加公司的自有资本比例,提高股东权益;而在治理不善或内部控制不力的企业中,股权
融资则可能带来风险,进一步恶化财务状况。

4. 在股权融资方式选择方面,不同上市公司有不同的偏好。


些公司更喜欢公开发行股票,在资本市场扩大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同时,还能通过定期的披露和监管来维护市场信任。

另外一些公司则更愿意选择非公开股权融资形式,例如私募股权、定向增发等,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可以更准确地满足公司的融
资需求。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的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的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的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的实证研究维持良好的融资能力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依然存在着融资偏好的现象。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融资偏好。

融资偏好是指企业在面临融资选择时,倾向于选择一种或几种融资方式的情况。

传统上,我国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融资。

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倾向于通过银行贷款来融资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制度的制约导致的。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融资能力。

融资能力是指企业从各种渠道获取资金并运用这些资金的能力。

融资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高融资能力的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融资能力的差异较大。

一些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如财务状况不佳、资金需求大等,导致其融资能力相对较弱。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在实证研究中,我们选取了一部分我国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收集了相关数据。

我们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与融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具体而言,我们发现融资偏好与融资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倾向于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企业在融资能力方面较强。

这主要是由于银行贷款相对于股权融资更为便利和灵活,不需要上市公司承担过大的市场风险和监管压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融资能力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比等因素密切相关。

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好、资产负债比较低的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们发现了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并不能说明融资偏好直接导致融资能力的差异。

其他因素,如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模式、管理水平等也会对融资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摘要: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中优序理论提出了通常企业融资所应遵循的“啄食顺序”,即先企业内部融资,再进行债券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同时,西方的一些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融资顺序。

而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本文通过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现状,系统分析融资偏好影响及其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政策建议,进一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

关键词:股权融资;债券市场;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目前,关于融资偏好的理论模型主要有:基于对称信息的资本结构理论、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优序融资理论及基于信号理论、基于代理理论、基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基于市场竞争结构、基于企业成长条件和基于行为金融学等的融资偏好理论。

Myers和Majluf(1984)的优序融资理论提出了企业融资通常都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即先内源融资、再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优先考虑债权融资,不足时再考虑股权融资。

国外的许多实证研究,如Titman 和Wessels(1988)也验证了这一结论。

然而,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林凡2007,路正飞等2005),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呈现出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截然不同的融资偏好,即上市公司偏好外源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

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现状2006年,中国内地股市一派繁荣景象,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又创新高。

《清科——2006年中国企业上市年度报告》表明,2006年1-11月,共有49家企业在沪深两地上市,股市IPO融资总额高达143.65亿美元,而2008年9月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暂停了IPO发行,但配股、增发仍然占上市公司融资的最大比重。

在2009年7月IPO重新开闸短短一个多月,IPO上市公司就达30家之多,更是从股市上圈走了近千亿的流动资金。

这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在其融资行为中的又一次反映。

陈章波(2003)从一级市场筹资额和二级市场交易额这两个角度比较分析得出,相对于债权融资而言,中国上市公司更加偏好于股权融资。

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对策

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成因及对策

我国大 多数上 市公司 没有明确 的股利分配政 策 , 相关 法规 也没 有对 此作 出要求 , 股利在支 付上具有 较大 的随 意性 , 多公 司 多年分 一次 股 很 利 , 的甚至不分股 利 。在这 种情 况下 , 权融 资的 成本 大大 低于 债 券 有 股 融资利率 , 也低于银 行贷款利 率。此外 , 着我 国新 股发行政 策的 改革 , 随
文 章 编 号 :0 9 88 (00 0 — 0 3 0 10 — 23 2 1 ) 1 0 2 — l
理配置 , 大大降 低了 资本市 场上资金的使用效 率 , 易引起证券市场 的动 容
荡。 2 3 助 涨 了 弄 虚 作 假 现 象 .
上市公司对发行股票的热衷, 使一些公司为了达到 发行股票的目的不择 手段 , 编造 务报表 , 虚拟经营业绩 。融资后盈利水平每况愈下 , 使得投资 者无法获得预期报酬, 严重挫伤投资者积 眭, 损害投资者利益。
21 0 0年 1月
大 众 商 务
Po ulr Busn s p a ie s
No. 2 0 1, 01
( 总第 19期 ) 0
( u lt e , O 19 C mua vl N . 0 ) i y
试析 我 国上 市公 司股 权 融 资偏 好 成 因及对 策
于 臻
(西南财经 大学保 险学 院 , 四川 成都 6 13 1 1 0)
这与西方 资本结构理 论背道而驰 。本文 首先分析 了我国上市公 司股权 融资偏 好 的成 【 摘 要 】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存在着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
最 因 , 后 指 出 了这 种 融 资 方 式 给 公 司 、 资 者 及 社 会 带 来 的 危 害 后 针 对 这 种 现 象 提 出 了 相 应 的 解 决 办 法 。 然 投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作者:崔巍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中国现状出发,指出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并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不仅对上市公司本身有不利影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不利于资本结构优化,还对整个宏观经济极为不利,不利于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和资本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

本文同时也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对策:完善股权结构、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大力推进融资方式创新等。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资本结构一、引言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根据Myers和Majluf在1984年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上市公司在融资时往往会遵循“啄食顺序”:先考虑内部融资,再考虑外部融资,而在外部融资中优先选择债权融资,不足时再选择股权融资。

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已达2494家,比11年底增加了6.49%。

然而,当许多学者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时,却发现了与国外截然相反的情况,突出表现为中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原因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上市公司权衡其损益的结果,又是我国现阶段市场体制及公司制度不完善的必然结果。

(一)股权融资成本低且风险小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认为,股权融资比负债融资的成本高。

然而,在中国这个并不完善的证券市场中,情况却恰恰相反。

一方面,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年末何时分配股利,怎样分配股利和分配多少股利,公司决策者的选择性很大。

这就造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普遍现象:经常性的不分配、少分配,即使分配股利也较少采取现金股利的方式,而多采用股票股利方式。

中国这样一种低股利支付率的现状就意味着股票融资的低成本和低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提出公司在融资时应该首先选择内部融资、然后是债权融资、末尾就要考虑的是股权融资方式了。

但针对中国上市企业融资行为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中国的上市企业在融资的先后选择与该观点相背离—出现很清晰的偏好股权融资这种方式从而忽视了债权融资方式的现象。

根据这个现象,本文归纳了形成这一融资特征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对此融资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上市企业融资偏好证券市场资本构架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ecking order theory, when corporate financed, they will obey the rule that the first internal financing, then debt financing, finally equity financing.But after analyzing the financing activitie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I find the phenomenon that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prefer equity financing when they choose the way to finance. But the conclusion isn’t the same as Pecking order theory. Therefore, I summarize the reasons and influence of these financing characteristics in my paper. Finally I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how we can reduce the bad influence of the phenomenon.Key words:Listed company Financing preference The securities market The capital structure目录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1)(三)研究现状 (2)二、文献综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股权融资偏好原因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债务融资偏好原因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中国上市企业融资偏好特征 (5)四、我国上市企业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5)(一)“内部人控制”现象 (6)(二)股权融资的低成本 (6)(三)债券市场发展滞后 (7)五、我国上市企业融资偏好的影响分析 (7)(一)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7)(二)不利于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 (7)(三)加剧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 (8)六、建议 (8)(一)从企业自身出发 (8)(二)从政府角度出发 (9)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上市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研究一、研究背景及现状(一)研究背景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经过二十多年的迅猛发展产生的进步,中国的证券行业的改变可谓日新月异,上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证券行业的不断做大。

由表1可以看到,与2006年底相比,2016年底反映我国证券市场各方面的数据都至少翻了一番;不难想象,与1990年刚建立时相比,2016年底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证券行业的进步完善了中国融资的体系,弥补了先前公司融资的途径单一的缺陷,给上市企业对外筹措资金创造了非常好的的条件,对企业的进步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表1 2006和2016年我国证券市场概况比较数据来源:中国证监会网站/pub/zjhpublic/G0*******/zqscyb/201703/t20170308_313308.htm(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我国证券市场仅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到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才能达到的规模,如此速度也把相关的理论研究远远地甩在了后头,目前学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研究远未触及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也未能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

另外,西方学者已经对西方证券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统一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企业融资选择时通常都会遵循所谓的“啄食顺序”。

但是这与我国公司融资开始考虑股权融资,然后是债权融资,之后内部融资的情况大相径庭。

纵然西方发达国家对证券市场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所以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理论,而应该从实际出发,着力于探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律。

所以本人关于中国上市企业的融资的偏好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找出出现融资偏好之来源和导致的结果,给中国证券市场的进步和企业融资活动提供新的方向指导,有很大的实际益处。

2.现实意义随着证券市场上市企业数量、融资方式的增加以及融资规模的扩大,暴露出的像融资偏好、过度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否则可能给证券行业的进步与融资秩序的维持造成不利后果,不但弱化证券行业的信息分配能力,而且还可能对上市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不良后果。

因此,对中国上市企业融资有倾向性这个特殊现象和它的产生的后果因素进行探究琢磨,使用对它的合理性进行讨论的方式同时总结降低不良后果的措施,这样可以帮助上市企业提升经营业绩、帮助上市企业进行资金框架合理化,增强证券市场的信息和物质的分配能力,提升其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良性发展。

(三)文献综述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学者们开始着眼于研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情况,并利用国内数据分析我国上市企业资本结构以及融资相关问题。

在十多载的研究长河中,发现中国的上市企业大都有喜欢股权融资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持此意见的研究人员从行业真实情况出发,用近年来上市企业融资相关信息为基点,发现了国内证券所上市企业出现了股权融资这一结果。

围绕得出的结果,他们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存在此偏好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上市企业近几年已经从股权融资偏好逐步转变为债权融资偏好。

对于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存在的原因,大多数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1.股权融资的低成本二零零一年黄少安和张岗在他们的探究后得出,上市企业喜欢股权融资的直接动机是股权融资的低成本。

他们通过收集数据并建立相关的分析框架,计算得到2.42%是中国上市企业股权融资的实际最高成本,而同期三年期企业债券的利率最高可达3.78%,三年期银行借款的年利率为5.94%。

相比之下债权融资的支出要在很大程度上比股权融资的方式的实际支付资金多很多。

刘星、詹宇、魏锋和Benjamin Y.Tai(2004)在根据我国融资现状对Myers 优序融资模型进行了修正的基础,以中国上市企业融资的活动为分析样本,分析得到了低支出促使我国上市企业更喜欢选择股权融资。

侯思贤(2015)从法律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的金融成本以及不同的治理结构,并结合案例研究,得出实际中因为法律政策的疏漏,股权融资主体几乎不分配现金股利,而债权融资投资者的权益能够得到更多的保障,从而导致了股权成本过低、债权成本过高。

黄少安与钟卫东(2015)分析认为有些股权融资的支出对融资的人只起到比较弱的限制作用,虽然股权融资的支出较高,但是真实的支出资金比债权融资方式要少一些。

宰森(2016)、马煜芯(2016)、常思宇(2016)等也普遍认同低成本促使上市企业偏好股权融资这一说法。

但是,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不仅引入了Logit 模型,还采用股价折现模型来计算股权融资成本,并使用上市企业当年增加的非短期贷款利率作为公司的边际的债务权利的本金,通过对样本信息的研究得到上市企业股权融资开支从市场平均融资的开支侧面来看一般要低于债权融资的支出的结论。

但还是有些企业的股权融资的行为不是受融资的开支的作用,所以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该规律不符合,他们没有认同融资的支出地多少对中国上市企业的股权融资的喜爱行为施加很大的作用。

2.股权结构不合理贾志环(2015)觉得中国上市企业股权构造的不科学是导致偏好股权融资的现象在本质里的诱因。

王春丽和神利群(2016)、马煜芯(2016)、宰森峻(2016)认为我国上市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股权高度集中,大股权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具有绝对话语权的股权持有人因为自身利益往往会喜欢股权融资。

3.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王春丽和神利群(2016)、马煜芯(2016)、刘星、魏锋、詹宇和Benjamin Y.Tai (2004)、宰森峻(2016)觉得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的企业管理结构最显而易见的缺陷就是“内部人控制(Insider Control)”,企业的管理层实际上掌控着企业并衍生出授权代表的现象。

与债务融资相比,股权融资因为赋予了管理层更多自由支配现金的权利而备受青睐。

4. 现行的制度和政策缺陷二零零一年黄少安与张岗在构造模型研究后觉得证券市场目前的体制和规定策缺陷是追求股权融资偏好出现的在源头上的诱因。

黄少安和钟卫东(2015)在论证分析“股权融资成本软约束假说”的同时也得出,由于公司治理以及证券市场方面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中国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的企业开展股权融资的实际支出较低,从而造成了上市企业的股权融资偏好问题。

二零一六年常思宇认为国内的法制体系给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的企业售卖债券造成了很大的壁垒,可是相比起来股票售卖的要求比较低,限制也比较宽松。

5.债券市场发展滞后陈莹莹(2016)、宰森峻(2016)等认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股票市场门槛低且进出约束少,政府监管不到位;而企业债券的发行非常严格,审批程序复杂,发展不够灵活。

常思宇(2016)统计得到2006~2013年间我国上市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累计的筹资金额不足股票筹资额的30%,2013年我国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的上市企业仅占公司总数的20%,由此可知我国债券市场几乎停滞不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